緬甸傣族有什麼好玩的
『壹』 傣族有什麼特色文化
一、傣族,又稱泰族、撣族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二、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三、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四、語言分三種方言,即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泐語、德宏地區的傣那語和孟連等地的傣綳語。傣族也有自己的文字,按使用地區不同,可分為傣泐文、傣那文、傣綳文和傣端文四種。長期以來,傣族人民用這些文字記載著傣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使大量文化典籍及民間手抄本得以流傳至今。傣族的民間藝術也豐富多彩,尤以音樂、舞蹈最為聞名。
五、傣族的服飾特點男女不同。
男子服飾: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女子服飾: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
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 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筒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
傣族婦女都喜歡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
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六、飲食文化: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食。
1、德宏的傣族主食粳啟凳啟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2、宗教食俗 傣族粗慶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浴佛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
3、節慶食俗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4、 酸肉 傣族傳統風味菜餚,用牛肉經過腌制,而後炒制而成。特點是酸香味濃,可幫助消化。製法是將新鮮的黃牛肉用淘米水洗凈,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鮮花椒葉、鹽、米飯拌勻,裝入瓦罐,淋入白酒壓實,上蓋,用草木灰與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漬一個月即成。將腌好的黃牛肉切成絲,與青蒜苗炒熟。
5、火燒魚 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特點是軟嫩鮮甜,原汁原味。
6、腌牛頭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
7、酸角:冬春兩季,天高雲淡,風清氣爽,走進西雙版納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見到一種當地人們特別喜愛的果樹——酸角,它樹身高大,樹干粗糙,枝葉扶疏,枝頭掛著一串串、一嘟嚕褐色的彎鉤形莢果。
8、蟲類食品: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七、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地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悄如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州縣。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
『貳』 傣族有哪些體育項目
傣族武術的表演特色
傣族的傳統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其中傣族武術就是一個比較有特色的傳統項目。在歡度喜慶佳節中,有的傣族青年飲酒過多,因此他們在雙方的武術較量中,還頗有些醉拳的味道。傣族武術的套路大多為先人所傳,它的一招一式都極富有韻律感,不像中國傳統武術的動作那樣剛勁,往往帶有一種剛柔相濟的獨有韻味。傣族武術的表演性很強,雙方對練時一般不進行身體的接觸,只是點到為止。因此有一定的觀賞性。每當傣族青年進行武術表演時,總會引來眾多的觀看者,其中有不少傣族姑娘在一旁喝彩,這往往是傣族小夥子充分展示自己武技的極好機會。傣族武術表演時,還有敲象腳鼓的在一旁為表演助興,因此傣族武術的表演現場氣氛總是非常熱烈。
傣族武術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已具雛型,唐代已成系列。傣族武術突快突慢,剛柔相濟。要求手、步靈敏,判斷准確,有兔子的靈敏,鷹的眼力,風格特獨,種類繁多。主要有,拳術類:三坑式、四坑式、五坑式、六坑式、十二坑式、四門拳、美人拳、木樁拳、虎拳、貓拳、打狗拳、孔雀拳、象牙拳、卧式翻樁拳、25掌梅花拳等。
器械類:單刀、雙刀、三把刀、四把刀、貫線式、象牙刀、傣族大刀、匕首、長棒、兩節棍、三節棍、鐵銑、鐵齒、銅夾等。
對練:單刀對雙棍、雙刀對棍、四門拳對練、徒手對雙刀、象腳鼓對踢等。
傣族武術32套拳術拳路相傳至今,彌足珍貴。
另有一類武術性舞蹈,產生的年代也很久遠。傣族男子以此表現自己的勇敢與機敏。但如今他們習練的刀槍棍拳,已融進了向其他民族學習的套路,如:拳術就有本地拳、外地拳、緬拳、泰國拳等不同風格流派,表演時還用鼓等進行伴奏,發展成為舞蹈化的武術了。
傣族武術種類較多,概括起來有徒手拳、雞拳、掃地拳、洪拳、花拳、大刀術、單刀術、雙刀術、棍術、標術(似花槍)、洞尖術(亦稱鏈夾)等套路。也有其它如單練、對練和散打。徒手對練傣族稱作「對手拳」;雙刀對練叫做「象牙拳」;對打棍叫「對角」。其動作多模仿鹿、牛以及大象。演練時別有風趣,時而象小鹿逗趣;時而象大象鼻戰;時而又象野牛角斗。
傣族武術的訓練特點
傣族武術注重基本訓練,要求手步靈敏,判斷准確,有兔子般的聽力,鷹一般的眼力,拳術類有三坑式、四坑式美人拳、虎拳、貓拳、孔雀拳、象牙拳、卧虎翻樁拳等,器械拳有單刀、雙刀、三把刀、四把刀、象牙刀、傣族大刀、銅夾等;對練有單刀對雙棍、雙刀對棍、四門拳對練、徏手對雙刀等;傣族武術套路較多,武術套路按固定的布局來演練,起式後,先從一方練起,然後回到中心,再從另一方練起,又回到中心,依次連續練完各方回到原位便算結束。
傣族武術練習時路線多以十字形和圓形來回運動,范圍較小,形式多樣。可一個或多人在中間跳孔雀舞,而其它的人圍繞圓圈練習拳術或器械;也可一個打著象腳鼓起舞,伴隨著一個或多人練習拳術或器械。有時小夥子正在練武,姑娘們則在旁邊以孔雀舞相隨而動,其場面活潑歡快,成為傣族民族體育活動一道獨特的風景。
傣族的民間傳統體育豐富多彩。
見開展的有:武術、龍舟、丟包、斗雞、堆沙
『叄』 傣族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沒有
傣族的特色:
1.信仰
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勐」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服飾: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喚純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3.飲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手州竹飯又稱竹筒飯,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葉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青苔松即可進食。肉類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卜、筍和豆類。
4.建築
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拾級登樓,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納涼。
德宏多數地區的傣族則住平房,剖竹為牆或以土坯為牆,覆以茅草,多為四合院。楚雄彝山裡的傣族竹樓,屋頂較為寬大且平緩,主要功能是通風防曬納涼,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樓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熱和潮氣,防止蟲豸侵害;樑柱里外穿插連接,渾然一體,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憂;樓下只有幾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濫,一般情況下可保竹樓無恙。在彝山傣族地區,家家都建有竹樓,且多為傣族百姓的主居。
5.傣戲
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和薯咐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大約在19世紀初產生於德宏盈江的盞西和干崖。
6.節日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3)緬甸傣族有什麼好玩的擴展閱讀:
傣族,又稱泰族、撣族等,民族語言為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肆』 傣族最喜歡干什麼
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世中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飲食文化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鍾後,用火烘烤而成的。
吃時,捶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刀一剖兩半,香竹飯便脫竹而出,香氣濃郁,飯軟而並返稿細膩。還有獨具特色的菠蘿紫米飯,其味清甜可口。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葉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絕孝咪、青苔松即可進食。肉類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卜、筍和豆類。
『伍』 西雙版納有什麼好玩的
1、野象谷
在中國要看亞洲野象,必須到西雙版納,到西雙版納看野象,又必須到野象谷。從激流到靜水,從土壤到地表,從草叢到灌林,從林下到林冠,都是動物們棲息地所在,這片土地就是他們的家園。
10、中科院熱帶植物園
如果說雲南是「動植物王國」,那麼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就是植物王國鳳冠霞帔上最璀璨的綠寶石。
純美多姿的熱帶植物及自然風光,周圍萬畝自然保護區的森林精氣將植物園塑造成氧吧;年均溫21.5℃,使這里成為理想的避寒勝地;長達半年的霧涼季里乳汁般的薄霧讓人感覺置身天堂;森林—石林復合的奇觀使人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嘆為觀止。
『陸』 傣族民風民俗
中國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於雲南各地。
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二 傣族潑水節
A 潑水節由來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叢段冊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個惡魔,他作惡多端,濫施淫威,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對付不了。後來,惡魔霸佔了七個民女做妻子。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燃塵。聰明的七姑娘從惡魔的話中發現了他的致命弱點,即惟有惡魔自己的頭發才可以置之於死地。一天夜裡,惡魔酩酊大醉後沉沉地睡去,姑娘們勇敢地從他的頭上拔下一根頭發,緊緊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惡魔的頭顱立刻便掉了下來。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惡魔也隨之消失。為了避免大火再燃,禍害百姓,姐妹們決定輪流抱住惡魔的頭,每年一換。在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沖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B 潑水節祝福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高興異常,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C 潑水節愛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D 潑水節力量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象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E 潑水節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滲宏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F 潑水節「高升」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製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葯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葯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
『柒』 傣族有什麼特色
也稱「傣泰民族」或「泰老民族」。傣泰民族源於中國高皮飢的雲貴高原,曾多次在雲貴高原建立政權,握歷後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擠壓,逐步向中南半島及南亞次大陸遷徙,分布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國等多個國家,總人口約6600萬,中國境內約126萬。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文字有暹羅體、瀾滄體、蘭納體、端體、綳體、哪體、阿洪體等七種字體,均由印度婆羅米字母演變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只在形體結構上有所差異。傣族一般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區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及印度教。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浴佛節(潑水節)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戚返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
『捌』 傣族有什麼風俗和特點
傣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然後它的民俗習慣有以下幾個方面:禮儀、節慶、婚俗、服飾、飲食、建築、宗教。
傣族人習慣了早上和晚上都用兩餐,然後特別的喜歡吃酸的。不吃羊肉,竹筒飯是他們的一個特色,傣家竹樓是傣族人的住房,傣族最具有特色的還是它的潑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