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佔緬甸做出哪些壞事
❶ 二戰後緬甸屠殺歷史
木村兵太郎指揮駐緬日軍大舉向中國遠征軍發起進攻,但是,在中國遠征軍的猛烈打擊下,日軍丟盔卸甲,四下逃竄。受到如此慘敗,丟盡臉面的木村兵太郎命令部下對緬甸老百姓和俘虜進行虐待與屠殺,一手製造了仰光大屠殺。 P_0X+Tz
木村兵太郎任日寇侵略緬甸方面司令官時對日本軍隊的殘虐行為繼續採取放縱的態度有意放縱部下屠殺民眾。他一到仰光,緬甸首都附近就發生了慘無人道的暴行。木村把司令部移到毛淡棉,那裡又馬上變為日軍的屠常距離木村司令部10公里的一個地方叫卡拉岡,木村到那裡不到一周,卡拉岡的居民就被他手下官兵全部殺光,甚至強征30餘萬名印度尼西亞壯丁充當「兵補」,驅趕他們到緬甸和新幾內亞作戰,其中有90%的人悲慘地死在熱帶叢林中,也給緬甸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木村負有不可推卸的罪責。 oCOv 6(
❷ 二戰日本南下後,東南亞過得多慘
1939年夏天,在中國邊境一個叫「諾門坎」的地方,日本關東軍和蘇聯軍隊發生了一場激戰。當時世界被戰爭陰雲籠罩著,很少有人會關注遠東地區的一場小戰役。但是諾門坎之戰被認為是二戰的轉折點之一,在中國橫行的日軍在於戰中被蘇聯打敗,「北進」無望的日軍只能南下,開始了侵略東南亞的序幕。
日本侵略東南亞始於1941年12月,此戰是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日本在中國深陷戰爭泥潭,和數倍於己的中國軍隊在漫長的戰線上對峙,還遭到敵後抗日武裝的襲擾,國力已經接近透支。但此時日本執行「以戰養戰」的國策,不僅在中國掠奪資源,還將目光投向了西方人佔領的東南亞。
四、失敗前夜,日本卻留下獨立的種子
1942年到1945年這三年間,東南亞國家被日軍瘋狂壓榨,當初「解放」的虛偽面紗已經摘下,東南亞人已經到了反抗的邊緣。日本敗相已顯,這時他們開始扶持東南亞的獨立運動,支持民族運動領袖,給錢給槍,讓他們跟宗主國對抗。1945年敗退前夜,日本幾乎讓整個東南亞全部獨立,堅決不把這頭「奶牛」再交給西方。
❸ 二戰時期日軍是如何佔領緬甸的
1942年初,日本佔領馬來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這時,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方面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集合中國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但在這之前緬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佔。遠征軍第200師與日軍在緬甸同古展開交火。然而日軍在飯田祥二郎指導下率優勢兵力兵包圍了同古,迫使中國遠征軍突圍。不過,中國遠征軍在孫立人等將軍的指揮領導下,在緬甸曾多次擊敗日軍的進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不久,中英兩國軍隊預定在曼德勒籌劃會戰,但日軍在同時奪取了英軍控制的仁安羌,並領兵迂迴至中國軍隊背後。英軍開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國遠征軍右翼暴露,結果聯合作戰失利,遠征軍被迫後退。在日軍的不斷打擊下,英軍一路潰敗,最後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國軍隊與後方聯系的要點臘戍被日軍佔領。遠征軍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兩路分兵撤回中國境內。最終緬甸失陷,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突圍時犧牲。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緬甸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
❹ 二戰時日軍在緬甸
1、日本的海外投資廣泛。在世界上很多地區都有日本的海外資產,緬甸也不例外,因此日本對緬甸有一定的經濟發言權,因此,在緬甸境內存有日本「印記」也不足為奇了。
2、政府及國民的關注。日本雖然是二戰戰敗國,但日本政府及國民對陣亡士兵仍十分關注,在緬甸境內的日軍紀念碑大部分都是戰後日本國民的私人行為,我曾看過一篇報道,日本人對陣亡士兵的記錄十分詳細,在一些紀念碑上,甚至連戰馬的名字都有詳細記載。反觀在緬甸的中國陣亡士兵紀念碑及陵園,由於缺乏資金與管理,大部門都被埋沒在荒草中了。(不知為什麼,不由的想起麥克阿瑟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悄然隱去」)
❺ 日本精兵路遇緬甸古老村落,10萬人進山僅3萬逃生,他們經歷了什麼
在1944年初日本人決定進行英帕爾戰役,打下英軍在印度的前沿據點英帕爾,為進軍印度掃清障礙,當時的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這時迫切的需要來捏捏英軍這個軟柿子,以獲得勝利鼓舞士氣。
當時駐扎在緬甸的日本第15集團軍接到命令,秘密從緬甸向印度進攻,途中必須翻越印緬邊界的高山,師團日夜行進很快就到了深山。
原來那個村落人人都會巫蠱之術,但都是淳樸的村民不會輕易害人,在自身受到生命危險的時候下了降頭,放出毒蠱,所以日本也就遭受了如此下場。
❻ 日軍為了佔領緬甸,做出了怎麼樣的部署
在戰略利益的驅動下,對緬甸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日益激烈。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的1個重要戰略目標,就是佔領緬甸。當日軍攻佔馬來半島和菲律賓等地以後,就積極准備進攻緬甸。為此,日軍決定,新成立的第15集團軍以第33、第55師團為主力,對緬甸作戰。
1941年12月,日軍第15集團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到達曼谷。日軍大本營為了盡快攻佔東南亞各國,指令第15集團軍迅速調集軍隊,調整部署。緬甸北接高原,南臨大海,除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下游有盆地和平原外,多為高原山地,大部系山嶽丘陵,峰巒縱橫,地形復雜,部隊行動不便。為了適應緬甸的地形特點和交通狀況,日軍把部隊的車輛編制改為馱馬編制,可見日軍對發動侵緬戰爭用心良苦。
1942年1月4日,日軍2個師團從泰國出發,經麥索侵入緬甸境內。日軍攻佔緬甸首都仰光後,又增調2個師團,總兵力約9.5萬人,飛機250架。
1月19日,日軍佔領緬甸南部的戰略要地土瓦,控制了丹那沙林地區的3個主要機場,這就切斷了英國軍隊從緬甸對馬來亞的支援。
1月20日,日軍第55師團主力突破泰緬邊境守軍的防線。30日,第55師團進至毛淡棉附近時,與緬甸軍隊和英國軍隊發生激戰。2月4日,日軍第33師團佔領拔安。
2月9日,第15集團軍接到命令,日軍南方軍司令部命令該軍「繼續現在作戰,盡量殲滅敵人,進到仰光地方,且務必在其以北取得地盤,以准備對曼德勒和仁安羌附近的作戰」。
❼ 二戰中日本在東南亞實行了哪些殘暴統治
在東南亞,日本把自己打扮成「亞洲人的解放者」,標榜戰爭的目的是「趕走西方殖民者」,追求大東亞的「共存共榮」。然而,事實上日本在這里同樣實行殘暴的殖民統治。在緬甸,1942年8月1日,巴莫在日本扶持下建立傀儡政權——「行政委員會」,一切群眾性的民主組織均被取締,民眾稍有不滿即受嚴刑拷打,甚至處死。「緬甸獨立軍」遭到解散,代之以「國民軍」,實則是日軍控制下的傀儡軍。日本在緬甸共設警署334個,警察15968人,警察機構得到加強。除此之外,日本還建立了間諜和告密系統。1943年8月1日,緬甸宣布「獨立」,日本顧問操縱一切,成為「太上皇」。他們駕馭於政府各部門之上,沒有他們的同意和參與,任何微小的政策和措施都通不過。在馬來亞,日本依靠當地封建勢力與統治機構的合作去鎮壓農民、洗劫城市。日軍大肆屠殺抗日民眾和無辜人士。新加坡在1942年2月的「大驗證」中,就有2。5萬人被殺於海灘上;3年之內,竟有10萬馬來亞人慘遭殺害。日軍還大肆屠殺當地華人,僅新加坡就有7萬華人被逮捕和審問,5000華人被監禁,許多華人被當作練刺殺的活靶子,駭人聽聞地遭處決。新加坡還被改名為「昭南市」,作為日本統治東南亞的政治、軍事中心。日本將荷屬東印度劃分為3部分:第16集團軍駐守爪哇和馬都拉;第25集團軍駐守蘇門答臘;其餘地區由海軍管轄。各地設軍政府進行統治,取締進步組織,禁止一切政治活動,鎮壓抗日人士。在加里曼丹,日軍一次就處死2萬人。日本在菲律賓實行法西斯的恐怖專政,規定「任何企圖傷害日兵和日本平民的行動」,都以槍斃10個菲律賓人來報復;日本還在菲律賓加強警察制度,城鄉都建立了「鄰組制度」,「任何違反日軍利益的行為」和一切「不合作者」,都受到嚴懲。日軍統治期間,菲律賓人戰死和被屠殺者共111萬人,財富損失(包括死亡人口摺合值)共160億比索,約合80億美元。
❽ 二戰在緬甸橫行肆虐的日本 ,遭到遠征軍奮力抵抗
我們都知道納粹德國有一支被稱為「死亡之星」的納粹第三武裝黨衛隊裝甲師「骷髏師」。在侵華日軍中也有著一支以骷髏為標志的部隊卻鮮為人知,他們在日本太陽旗中央放上白色的骷髏圖案,以區別自己。
緬甸被日軍佔領後,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日本佔領緬甸後,在緬甸實行殖民統治。許多緬甸人民積極展開與日本的斗爭,抗日戰爭一直堅持到1945年日本投降。
❾ 日軍為何進攻緬甸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接壤,西北和印度相鄰,東南和泰國、印支交界,西南瀕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是中南半島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從1885年起,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改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緬甸是東南亞惟一未被佔領的國家。成為同盟國在亞洲大陸的南翼屏障。從仰光到昆明的中緬公路是美國向中國國民黨政府運輸戰爭物資的惟一陸上通道。
進攻緬甸是日軍在東南亞發動進攻期間所進行的最後一次戰役。由於兵力不足,日軍大本營指示南方方面軍,在南方作戰期間,首先相機奪取緬甸南部的航空兵基地;當作戰告一段落後,在情況許可的范圍內,再繼續發動進攻。日軍佔領緬甸的目的是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大陸屏障,截斷美、英對中國國民黨軍隊進行補給的中緬公路交通線,以便早日結束中國戰場的軍事行動;同時,進逼印度,促使其脫離英國。擔負對緬作戰的兵力是陸軍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陸軍中將,下轄第33師團和第55師團,共3.5萬餘人。開戰後增至4個師團,6.3萬人。支援作戰的飛機564架。為了進攻緬甸、控制泰國,日本第15軍於1941年12月8日在曼谷登陸。12月19日,日軍一部進入緬甸南端的丹那沙林地區,奪取了3個機場,切斷了英軍從印度、緬甸對馬來亞的空中支援。此後,日軍加緊構築道路,加強偵察,組訓緬甸反英親日分子,厲兵以待。
英國在戰前認為日本不會進攻緬甸,只把緬甸作為美、英對新加坡和中國進行陸空補給的中轉站。因此,緬甸在英國的防禦體系中未被重視,它曾先後隸屬印度司令部、新馬司令部、南亞盟軍司令部,最後又歸屬了駐印英軍,但緬甸的防禦始終未能建立。1942年初,盟軍在新、馬、菲和荷屬東印度地區相繼失敗之後,緬甸這個南亞大陸的前哨屏障的作用才被重視起來,但已為時過晚。當日軍向緬甸大舉進攻時,英國的防禦兵力只有1個印度步兵旅、1個緬甸步兵旅和一些分隊,另1個印度旅還沒有到達。總兵力只有2.6萬人。部隊都組建不久,裝備訓練不足,戰鬥力很弱。支援作戰的有美、英各1個戰斗機中隊,共有飛機36架。英國在印緬戰區已無兵可派。為了解決燃眉之急,英首相丘吉爾要求澳大利亞把正從非洲調回的1個師改道運至仰光。但澳政府認為,由於荷屬東印度地區被佔領,澳大利亞本土已岌岌可危,因而拒絕了丘吉爾和羅斯福的強烈要求。當時,緬甸之戰已經開始,英國轉向蔣介石求援。
中國國民黨政府應英國政府的請求和為了保持中緬公路的暢通,同意派遣遠征軍入緬作戰,但交涉過程頗為曲折。自1940年日本侵佔海南島和印度支那,切斷了中國經南海和印支的海、陸對外交通之後,中國國民黨政府對緬甸通道的安全日益擔心。1941年2月,國民黨政府派遣一個高級軍事代表團赴緬甸、印度和馬來亞進行考察,探討和英國聯合保衛緬甸問題。但英國顧慮較多,不願擔負中國遠征軍的後勤供應。1941年夏,韋維爾以印緬戰區總司令的身份到重慶活動時,蔣介石曾當面提出派遣部隊入緬和英國部隊共同保衛緬甸,但韋維爾態度消極,強調中國軍隊以防守中緬、中老邊界為宜。蔣介石對此大為不滿。1941年12月下旬,中國國民黨政府和英國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准備先以3個軍入緬作戰。但英國一直不同意遠征軍提前入緬,雙方爭執多時,中國遠征軍歷經三次動員和變更行動時間,直到仰光不保,英國才最後同意中國軍隊入緬作戰。國民黨遠征軍統稱「中國遠征軍第1路軍」,先由衛立煌任司令,後改派羅卓英為司令,杜聿明為副司令,下轄3個軍;即第5軍,軍長杜聿明兼;第6軍,軍長甘麗初;第66軍,軍長張軫。在中國遠征軍入緬前後,英國、美國和中國國民黨政府又在指揮權問題上爭吵不休,各有打算,最後同意由英國的亞歷山大上將和美國的史迪威中將實行雙重領導,蔣介石也在幕後指揮,實際仍是各行其是,嚴重地影響了遠征軍的作戰。
1941年12月23日和25日,日軍對仰光猛烈空襲。1942年1月4日和19日,日軍2個師團從泰國向緬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發動進攻,至1月31日,佔領了毛淡棉及其以南地區。此後,日軍急速向仰光推進,於2月21日渡過薩爾溫江,突破了英軍在米鄰河和錫唐河的防禦,英印守軍第17印度師只餘下3000餘人棄械逃回東吁。日軍於3月4日前到仰光東北的勃固,仰光受到嚴重威脅。3月6日,緬甸戰區新任司令亞歷山大上將下令撤出仰光。此時日軍已對仰光形成包圍之勢,幸而北面日軍機械地執行命令,在達成合圍之後,沒有等待接替部隊的到來即自行撤離,仰光守軍得以僥幸撤出。3月8日,日軍進入仰光時,該市已是一座空城。
日軍佔領仰光後,海上補給得到了保障,經短期休整補充,並得到2個師團的增援後,分三路向曼德勒推進。右翼第56師團經勃固、東枝,直插臘戍,以切斷英軍和遠征軍的退路;中路第18、第55師團沿鐵路向曼德勒進攻;左翼第33師團沿伊洛瓦底江向卑謬、仁安羌進擊,以佔領仁安羌油田,從左側包圍曼德勒守軍。由仰光撤出的英軍邊打邊退,戰鬥力已大為削弱,至4月初英軍約6萬人在曼德勒以南240公里防守一條由西至東的防線。英軍東側由中國遠征軍防守。其中第6軍防守景棟、孟迤地區,第5軍防守東吁至曼德勒一線,第66軍為預備隊。第5軍先遣部隊第200師於3月7日開抵東吁後,立即掩護英軍退卻,並抗擊北進的日軍。雙方激戰12天,日軍傷亡較大,這是日軍人緬以來遇到的最頑強的抵抗。由於遠征軍上層指揮混亂,守軍得不到有力增援,於3月29日棄守東吁。左路日軍3月23日佔領緬甸南部主要機場勃生,從此英軍失去了空中掩護。4月中旬,日軍佔領卑謬後,逼近仁安羌,並對該地英軍形成包圍。英軍緊急要求駐守曼德勒以南的中國遠征軍前往解圍。第66軍所屬第38師1個團擊退了日軍,使英軍七千餘人,其中包括英軍司令亞歷山大安全轉移。4月下旬,佔領東吁之日軍又攻克東枝,並換乘汽車向深遠後方臘戍猛插,於29日攻佔臘戍,從而切斷了遠征軍和英軍的退路。至此,英軍和中國遠征軍未能實現在曼德勒以南與日軍會戰的企圖,部隊被迫後撤。5月1日,曼德勒失守,英軍丟棄了大量武器裝備,爬山越嶺,歷盡艱辛,退至印境阿薩姆邦的英帕爾。中國遠征軍一部進入印度的利多,大部退回國內。遠征軍在撤退中組織指揮混亂,給養缺乏,又兼雨季已到,山洪暴發,蚊蠅螞蟥為害,疾病流行,部隊非戰斗減員比作戰傷亡還大。日軍圍追堵截,西路到達親敦江以西,東路佔領了八莫和密支那,並進入中國雲南境內,於5月10日佔領騰沖,前出至怒江西岸,雙方沿江兩岸對峙。至此,日軍已達成其作戰目的。這次戰役英軍傷亡約1.3萬人,中國遠征軍傷亡約3萬餘人。日軍傷亡4600餘人。
日軍在進攻緬甸的同時,為了保障緬甸的海路補給,於1942年3月23日,以陸海軍一部佔領緬甸南端的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英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對日本的進攻能力估計不足,在新、馬、緬都吃了大虧。新加坡失守之後,印度洋門戶洞開,印度、錫蘭失去屏障。英國十分擔心東印度洋這兩個殖民地的安危,在緬甸兵力非常缺乏的情況下,立即動員了6個旅防守錫蘭,還於3月間在錫蘭成立一支新的艦隊。日軍深怕英國海軍勢力的增長危及它由海路向仰光的增援,於1942年4月5日和9日出動了由南雲指揮的第1航空艦隊為主的機動編隊,對錫蘭科倫坡港和亭可馬裏海軍基地進行了空襲,共擊沉英軍輕重巡洋艦5艘、航母和驅逐艦各1艘,擊落飛機約90架,同期還在孟加拉灣等海域擊沉艦只30餘艘。英國在遭受襲擊之後,將東方艦隊主要力量撤往東非,實際上除了非洲東部海岸以外,全部放棄了印度洋。英國以焦慮的心情擔心日本會在掌握印度洋制海權之後,大舉進犯印度大陸。但日本這時已成強弩之末,力量有限。日艦隊解除了對仰光的海上威脅之後,已收兵回營。其陸上兵力的擴張能力亦達極限,再也無力佔領錫蘭、特別是印度這樣的大國了。
在太平洋戰爭第一階段作戰中,日軍實施戰略進攻,達到了預期目的。盟軍處於戰略防禦,遭受了嚴重的挫折。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發動太平洋戰爭以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打敗了美、英、荷在遠東的部隊,相繼佔領了泰國、香港、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緬甸,以及西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島。強占的土地面積達380萬平方公里,人口1.5億。日本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是戰前周密准備,開戰時集中兵力實施突然襲擊,一舉奪取了海空控制權,海戰力求速戰速決,不間斷地實施登陸和進攻戰役,從而使同盟國完全陷於被動挨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