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血清療法效果怎麼樣
❶ 緬甸人抽血幹嘛
血清療法。用於新冠病毒患者的治療。
「血清治療」通過提取治癒者的血清進行相關病原體的篩查,要經過嚴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檢測、病毒滅活、抗病毒活性檢測等處理後製成血漿製品,注射到危重患者體內,配合人體免疫系統與新冠病毒進行戰斗。
❷ 血清是什麼東西有什麼作用
血清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黃色透明液體。如將血液自血管內抽出,放入試管中,不加抗凝劑,則凝血反應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膠凍。凝血塊收縮,其周圍所析出之淡黃色透明液體即為血清,也可於凝血後經離心取得。在凝血過程中,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塊,所以血清中無纖維蛋白原,這一點是與血漿最大的區別。而在凝血反應中,血小板釋放出許多物質,各凝血因子也都發生了變化。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並繼續發生變化,如凝血酶原變成凝血酶,並隨血清存放時間逐漸減少以至消失。這些也都是與血漿區別之處。但大量未參加凝血反應的物質則與血漿基本相同。為避免抗凝劑的干擾,血液中許多化學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為樣品。
血漿
相當於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是血液的重要組成分,呈淡黃色液體(因含有膽紅素)。血漿的化學成分中,水分佔90~92%,溶質以血漿蛋白為主。血漿蛋白是多種蛋白質的總稱,用鹽析法可將其分為白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三類。血漿蛋白質的功能有: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組成血液緩沖體系,參與維持血液酸鹼平衡;運輸營養和代謝物質,血漿蛋白質為親水膠體,許多難溶於水的物質與其結合變為易溶於水的物質;營養功能,血漿蛋白分解產生的氨基酸,可用於合成組織蛋白質或氧化分解供應能量;參與凝血和免疫作用。血漿的無機鹽主要以離子狀態存在,正負離子總量相等,保持電中性。這些離子在維持血漿晶體滲透壓、酸鹼平衡、以及神經-肌肉的正常興奮性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血漿的各種化學成分常在一定范圍內不斷地變動,其中以葡萄糖、蛋白質、脂肪和激素等的濃度最易受營養狀況和機體活動情況的影響,而無機鹽濃度的變動范圍較小。血漿的理化特性相對恆定是內環境穩態的首要表現。
血漿總滲透壓313毫滲量/升,相當於7個大氣壓(533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其中膠體滲透壓不超過1.5毫滲量/升(25毫米汞柱),其餘為晶體滲透壓。pH7.35~7.47。與水相比的相對粘滯性為1.6~2.4。
紅細胞
一、紅細胞的形態與數量
紅細胞體積很小,直徑只有7~8μm,形如圓盤,中間下凹,邊緣較厚。它具有彈性和可塑性,在通滾畝歷過直徑比它還小的毛細血管時,可以改變形狀,通過後仍恢復原形耐臘。正常紅細胞形態如圖所示。
正常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也沒有高爾基復合體和線粒體等細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謝功能。紅細胞內充滿著豐富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約占細胞重量的32%,水佔64%,其餘4%為脂質、糖類和各種電介質。
紅細胞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血細胞,成年男性為500萬/mm3,女性為420萬/mm3。紅細胞數目可隨外界條件和年齡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高原居民和新生兒可達600萬/mm3以上。從事體育運動而經常鍛煉的人紅細胞數量也較多。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為12~15g/100ml,女性為11~13g/100ml。
二、紅細胞的生理功能
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輸O2和CO2,此外還在酸鹼平衡中起一定的緩沖作用。這兩項功能都是通過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來實現的。如果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釋放出來,溶解於血漿中,即喪失上述功能。
血紅蛋白(Hb)由珠蛋白和亞鐵血紅素結合而成。血液呈現紅色就是因為其中含有亞鐵血紅素的緣故。該分子中的Fe2+在氧分壓高時,與氧結合形成氧合血紅蛋白(HbO2);在氧分壓低時,又與氧解離,釋放出O2,成為還原血紅蛋白,由此實現運輸氧的功能(見呼吸章)。血紅蛋白中Fe2+如氧化成Fe3+,稱高鐵血紅蛋白,則喪失攜帶O2的能力。血紅蛋白與CO的親和力比氧的大210倍,在空氣中CO濃度增高時,血紅蛋白與CO結合,因而喪失運輸O2的能力,可危及生命,稱為CO(或煤氣)中毒。血紅蛋白在CO2的運輸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紅細胞的生理特性
1.滲透脆性(簡稱脆性) 正常狀態下紅細胞內的滲透壓與血漿滲透壓大致相等,這對保持紅細胞的形態甚為重要。將機體紅細胞置於等滲溶液(NaCl/0.9%)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態。但如把紅細胞置於高滲NaCl溶液中,水分將逸出胞外,紅細胞將大搜因失水而皺縮。相反,若將紅細胞置於低滲NaCl溶液中,水分進入細胞,紅細胞膨脹變成球形,可至膨脹而破裂,血紅蛋白釋放入溶液中,稱為溶血。
把正常人紅細胞置入不同濃度的溶液中(從0.85%、0.8%……0.3%NaCl溶液),在0.45%的溶液中,有部分紅細胞開始破裂,即上層液體呈微紅色,當紅細胞在0.35%或更低的NaCl溶液中,則全部紅細胞都破裂。臨床以0.45%NaCl到0.3%NaCl溶液為正常人體紅細胞的脆性(也稱抵抗力)范圍。如果紅細胞放在高於0.45%/NaCl溶液中時即出現破裂,表明紅細胞的脆性大,抵抗力小;相反,放在低於0.45%NaCl溶液中時才出現破裂,表明脆性小,抵抗力大。
2.懸浮穩定性 懸浮穩定性是指紅細胞在血漿中保持懸浮狀態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將與抗凝劑混勻的血液置於血沉管中,垂直靜置,經一定時間後,紅細胞由於比重大,將逐漸下沉,在單位時間內紅細胞沉降的距離,稱為紅細胞沉降率(簡稱血沉)。以血沉的快慢作為紅細胞懸浮穩定性的大小。正常男子第1小時末,血沉不超過3mm,女子不超過10mm。在妊娠期,活動性結核病,風濕熱以及患惡性腫瘤時,血沉加快。臨床上檢查血沉,對疾病的診斷及預後有一定的幫助。
關於維持紅細胞懸浮穩定性的原因,有人認為是由於紅細胞表面帶有負電荷之故,因為同性電荷相斥,紅細胞不易聚集,從而呈現出較好的懸浮穩定性。如果血漿中帶正電荷的蛋白質增加,其被紅細胞吸附後,使之表面電荷量減少,這樣就會促進紅細胞的聚集和疊連,使總的外表面積與容積之比減少,摩擦力減小,血沉加快。血沉的快慢主要與血漿蛋白的種類及含量有關。
白細胞
白血球,或稱白細胞,是血液中一種重要的血細胞。除白血球外,人體血液中還含有紅血球、血小板和血漿。
白血球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幫助身體抵抗傳染病以及外來的東西。正常情況下白細胞在健康成人體內為4×109到11×109/每升血液。
白細胞也通常被稱為免疫細胞。除了在血液外,白細胞還存在於淋巴系統、脾以及身體的其它組織中。
由於白血球的增生失去控制而引起的一種癌症稱為「白血病」。
盡管巴斯德己證明了免疫能人和動物免患某些疾病,但人們對免疫起作用的機理尚不清楚。埃利·梅奇尼科夫通過研究機體如何抵抗疾病的侵襲,回答了這個問題。
梅奇尼科夫提出人體的血液中存在著特殊的細胞,能夠進攻由外界進入人體的外來物質。他把這種細胞稱為「吞噬細胞」,意思是「吃東西的細胞」,並證明了這些大白細胞能消滅細菌,當人體受到感染後,這些白細胞的數量就會增加。
左圖:這張電鏡照片顯示了一個人體白細胞(藍色)、其細胞核(橙色)以及受到進攻和包圍的細菌(紅色)。當細菌或顆粒受到包圍或吸收後,它就不再對人體造成損害。
除了識別出許多的細菌,羅伯特·科赫也識別出一種小一些的白細胞,稱為「淋巴細胞」。他還發現經過免疫的動物大白細胞和那些未經免疫的相比,功能更強。人們逐漸弄清了,是多種類型的細胞協調工作構成了人體的免疫系統。
人體內有數種白細胞,它們沿血管壁運動。如果遇到細菌或其他固體顆粒,白細胞就會游過包圍細菌,逐漸把它們消滅掉。有時細菌也會破壞白細胞,但在它們引起人們生病之前,大多數的入侵細菌都被人體的免疫系統所擊潰。
血小板
血小板(platelet) 哺乳動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它有質膜,沒有細胞核結構,一般呈圓形,體積小於紅細胞和白細胞。血小板在長期內被看作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直到1882年義大利醫師J.B.比佐澤羅發現它們在血管損傷後的止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態結構和生化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較恆定的數量(如人的血小板數為每立方毫米10~30萬),在止血、傷口癒合、炎症反應、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血小板只存在於哺乳動物血液中。低等脊椎動物圓口綱有紡錘細胞起凝血作用,魚綱開始有特定的血栓細胞。兩棲、爬行和鳥綱動物血液中都有血栓細胞,血栓細胞是有細胞核的梭形成橢圓形細胞,功能與血小板相似。無脊椎動物沒有專一的血栓細胞,如軟體動物的變形細胞兼有防禦和創傷治癒作用。甲殼動物只有一種血細胞,兼有凝血作用。
血小板的生成 由骨髓造血組織中的巨核細胞產生。多功能造血幹細胞在造血組織中經過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細胞,又進一步成為成熟的巨核細胞。成熟的巨核細胞膜表面形成許多凹陷,伸入胞質之中,相鄰的凹陷細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細胞部分胞質與母體分開。最後這些被細胞膜包圍的與巨核細胞胞質分離開的成分脫離巨核細胞,經過骨髓造血組織中的血竇進入血液循環成為血小板。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過脾臟,約有1/3在此貯存。貯存的血小板可與進入循環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換,以維持血中的正常量。每個巨核細胞產生血小板的數量每立方毫米大約200~8000,一般認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調節,但其詳細過程和機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壽命約7~14天,每天約更新總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臟中被清除。
形態結構 循環血中正常狀態的血小板呈兩面微凹、橢圓形或圓盤形,叫做循環型血小板。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徑約2~4微米,厚0.5~1.5微米,平均體積7立方微米。血小板雖無細胞核,但有細胞器,此外,內部還有散在分布的顆粒成分。血小板一旦與創傷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內膜表面接觸,即迅速擴展,顆粒向中央集中,並伸出多個偽足,變成樹突型血小板,大部分顆粒隨即釋放,血小板之間融合,成為粘性變形血小板。樹突型血小板如及時消除其刺激因素還能變成循環型血小板,粘性變形的血小板則為不可逆轉的改變。血小板有復雜的結構和組成。血小板膜是附著或鑲嵌有蛋白質雙分子層的脂膜,膜中含有多種糖蛋白,已知糖蛋白Ⅰb與粘附作用有關,糖蛋白Ⅱb/Ⅲa與聚集作用有關,糖蛋白Ⅴ是凝血酶的受體。血小板膜外附有由血漿蛋白、凝血因子和與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有關分子組成的血漿層(血小板的外覆被)。血小板胞漿中有兩種管道系統:與表面相連的開放管道系統和緻密管系統。前者是血小板膜內陷在胞漿中形成的錯綜分布的管道系統,管道的膜與血小板膜相連續,管道膜內表面也有與血小板膜一樣的外覆層,通過此管道系統,血漿可以進入血小板內部,從而擴大了血小板與血漿的接觸面積,由於存在這套與表面相連的發達的管道系統,使血小板形成與海綿相似的結構;後者即緻密管系統的管道細而短,與外界不通,相當內質網。血小板周緣的血小板膜下有十幾層平行作環狀排列的微管,近血小板膜處還有較密的微絲(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它們與血小板的形態的維持及變形運動有關。血小板內散在著兩種顆粒:α顆粒和緻密顆粒。α顆粒內容物是中等電子密度,有的顆粒中央還有電子密度較高的芯。α顆粒中含纖維蛋白原、血小板第4因子、組織蛋白酶A、組織蛋白酶D、酸性水解酶等。緻密顆粒內容物電子密度極高,含有5-羥色胺、ADP、ATP、鈣離子、腎上腺素、抗血纖維蛋白酶、焦磷酸等。另外,在血小板中還存在有線粒體、糖原顆粒等。
生理功能 血栓形成和溶解當血管破損時,血小板受到損傷部位激活因素刺激出現血小板的聚集,成為血小板凝塊,起到初級止血作用,接著血小板又經過復雜的變化產生凝血酶,使鄰近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變為纖維蛋白,互相交織的纖維蛋白使血小板凝塊與血細胞纏結成血凝塊,即血栓(見凝血因子)。同時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纖維蛋白網內,隨著血小板微絲(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縮,使血凝塊收縮,血栓變得更堅實,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這是二級的止血作用。伴隨著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釋放血栓烷A2;緻密顆粒和α顆粒通過與表面相連管道系統釋放ADP、5-羥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細胞生長因子、血液凝固因子Ⅴ、Ⅶ、Ⅻ和血管通透因子等多種活性物質,這些活性物質通過激活周圍血小板,促進血管收縮,促纖維蛋白形成等多種方式加強止血而有些效果。物質則可加強損傷部位的炎症和免疫反應。
當血管損傷部位血栓形成,血液停止流失以後需要防止血栓的無限增大,避免由此而產生的血管阻塞。此時,由血小板所產生的5-羥色胺等對血管內皮細胞起作用,使其釋放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促使纖維蛋白溶酶形成,進而使血栓中的纖維蛋白溶解。血小板本身也有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與纖維蛋白溶酶原,產生纖維蛋白溶酶參與血栓中纖維蛋白的再溶解。
對血管內皮細胞的修復起作用 血液在血管中迅速流動有時會損傷血管壁,血小板可從流動狀態轉而附在內皮細胞表面,兩者之間的細胞膜消失,細胞質相互融合,從而使內皮細胞得到修復。
血小板粘附、釋放及聚集的機制 血小板表面有許多不同受體,這些受體與相應的配體結合,即被激活。當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時,內皮下組織中的Ⅰ型和Ⅲ型膠原暴露,兩者中有一9肽結構的活性部位。從這一活性部位通過VWF因子與血小板膜上的受體糖蛋白1b連接,實現了血小板與損傷部位的粘附。血小板激活後,環狀的微管向內凹曲。血小板出現放射狀的突起,其中出現與其長軸一致的微絲、微管。顆粒向血小板中心部集中,並靠近與表面相連的管道系統。血小板由循環型變為樹突型。在光學顯微鏡下血塗片上所見的血小板,如分為中央的顆粒區與周緣的透明區,就是處於這一階段的特徵。
粘附的血小板開始釋放其內容物,隨著血小板形態的變化,血小板細胞膜的脂質雙分子層的磷脂分子中的花生四烯酸游離出來,進而受血小板膜上酶的作用,形成血栓素A2等。血小板顆粒內含物的釋放不是同時進行的。由緻密顆粒釋放ADP、5-羥色胺的反應出現得快。α顆粒則隨其內含物不同,釋放遲早不同;含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等成分的α顆粒先釋放,含酸性水解酶的顆粒(相當於溶酶體)後釋放。釋放是需能過程。膜上的鈣泵將Ca2+泵入血小板內,激活ATP酶,最後引起血小板收縮,導致血小板內顆粒的釋放。
血小板之間的相互粘附叫做聚集。ADP、腎上腺素、凝血酶和膠原等都是血小板的致聚劑。不同的致聚劑引起的聚集過程表現有所不同。如加入ADP可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而聚集的血小板釋放的ADP可以再次引起新的血小板聚集。從而可以出現兩個聚集波。膠原本身不能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只能在誘導血小板釋放ADP後引起。聚集發生的機制至今已知有花生四烯酸途徑,緻密顆粒途徑和血小板激活因子途徑,已知不少因素如Ca2+和纖維蛋白原都與血小板的聚集有關。激活的血小板中,血小板膜里的花生四烯酸游離出來,最後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血栓烷A2(TXA2)。血栓烷A2是迄今已知的最強的致聚劑,而內皮細胞釋放的前列腺素I2(PGI2)可通過激活腺苷酸環化酶使環腺苷酸(cAMP)水平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
哺乳動物血小板存在著種屬間的差異。如兔血小板緻密顆粒中,除5-羥色胺外還含有組胺,人的血小板對致聚劑ADP、凝血酶等均無反應。兔、大鼠、小鼠、豬、羊、馬對腎上腺素無反應。在5-羥色胺含量、對聚集抑制劑的反應性等方面也有種屬差異。
❸ 血清療法的作用是什麼
人體的血液由有形成分和無形成分組成,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是有形成分,血清是血液中的無形成分。用顯微鏡可以觀察到血液中的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等有形成分,血清為去除纖維蛋白原後的無形成分,顏色微黃,透亮。
血清的基本成分是水,水中溶有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也溶有人體代謝產物。血清中有橡祥抗體,這是被稱作免疫球蛋白的蛋白質。
你說的應該稱抗毒血清。
因製作時是將蛇毒、病原菌產的毒等小量多次地注射到免子、馬血管內,每日慢慢加大注射梁察搏量,一定時間後,因該動物體內產生抗體,經檢測,達到一定效價後,就可以抽血。血液分離血清後再經提純,就成了抗毒血清。
如蛇、白喉、破傷風、狂犬病抗毒血清等都是如此制備,用來治療相應毒素反應。
該生沒衫物制劑是異種血清,對人會有過敏反應,注射前均要做皮試。陰性可注射,陽性必需作脫敏療法才行。
❹ 血清療法的作用是什麼
血清療法的發明在20世紀初期曾引起過巨大的轟動。由於應用白喉和破傷風桿菌的抗毒血清能抵抗白喉和破傷風桿菌毒素,血清療法被認為是治療細菌感染的有效方法。這項方法的發明人,德國醫學家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榮獲了1901年首次頒發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頒獎詞高度評價了他「在血清療法方面的工作,特別是應用於白喉方面。」並認為「他以這一項工作開辟了醫學科學領域中的一條新路,從而給醫生們一種和疾病與死亡作斗爭的勝利武器。」
馮·貝林本來是一名軍醫,他在從事醫療工作的同時參加了一些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團鄭成就,例如在1883~1889年曾發現碘仿雖不能殺死細菌,但能中和細菌所釋放的毒素。軍方發現他有研究才能,於是讓他改作科學研究工作。1889年,他來到德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科赫的研究所從事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研究,這也使他有機會和當時一些談或橋傑出的同行接觸,如由於提出「側鏈說」和發明"606"而譽滿全球的醫學家艾利希、1883年確定白喉桿菌是白喉的病原體,並對白喉桿菌的細菌學做了大量工作的呂弗萊、1888~1890年證明引起白喉發病的是白喉桿菌的毒素而不是桿菌本身的魯克斯和耶辛等。
應當指出的是,貝林的許多工作是和日本微生物學家北里柴三郎(1852~1931)年一起完成的。在科赫研究所,貝林結識了北里柴三郎。這位日本學者精通中國古代醫學。他和貝林共同探討,結為好友。他們設想,病菌能產生毒素,毒害人和動物,那麼就一定會有一種能攻毒的抗毒素。這種思路據說是受到中國古代的「以毒攻毒」原理的啟發。另一方面,李斯特在當時因為解決了消毒問題而使外科手術得以順利進行,貝林受到李斯特這一重大成就的啟示,試圖找到一種體內,「消毒劑」以便將侵人體內的細菌毒素無害化。與此同時,伯利格和佛朗格爾的成果對他也起到了深刻的影響,他們從白喉桿菌培養物中制備出一種「毒素性白蛋白」物質,以適當量給豚鼠注射,可保護其不受白喉的感染。為檢驗這一假想,他們採用給動物注射破傷風桿菌來尋找體內是否能產生抗毒物質的實驗。在經過了300多次試驗後,他們最終發現,把曾經感染過破傷風桿菌而依然存活的動物的血清,注射給剛感染破傷風桿菌的動物,可以預防破傷風病症的發作。這一事實成功地指出,耐受過破傷風的動物血清中有著對抗破傷風毒素的抗毒素,它能中和毒素,使之失效,這在醫學上被稱為「抗毒素的被動免疫」。為此,貝林成為免疫學血清治療法的創始人。
1880年,貝林繼續用以毒攻毒的原理去消含猛除白喉桿菌毒素。白喉桿菌為染色不勻的革蘭氏陽性桿菌,侵入人體咽部黏膜後,在表層組織繁殖形成菌落。繁殖過程中所產生的外毒素對細胞有強烈的毒性作用,使咽部組織產生炎症、壞死與滲出。滲出物質及壞死上皮細胞及細菌凝結成本病所特有的灰白色假膜,假膜范圍越大,毒素吸收越多,病情越重。毒素人血產生全身中毒性病變(如心肌炎)、周圍神經髓鞘變性、腎臟間質性病變和肝臟脂肪變性等。貝林將白喉桿菌注射到豚鼠身上,使它們患白喉病,然後注射不同毒性的葯物進行治療。結果,大量豚鼠死亡,僅有兩只豚鼠活了下來。緊接著,他注射比前一次劑量更大的白喉桿菌,沒有發現豚鼠不正常反應。他又把從白喉桿菌中分離出來的劇毒白喉毒素注射到這兩只豚鼠身上,結果還是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現象。
從這些實驗結果中不難發現,在這兩只耐受白喉桿菌的豚鼠體內,確實產生了一種能中和毒素的抗毒素,從而使它們的心臟不再受白喉毒素的麻痹。為了證明這種白喉抗毒素存在於耐受白喉桿菌的動物血清里,貝林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他選出一隻耐受白喉桿菌的豚鼠和一隻未耐受白喉桿菌的豚鼠,從它們身上抽取一定數量的血,並分別分離出血清。將這些血清混合白喉毒素後分別注射到另兩只正常的豚鼠上,出現的結果是一隻存活,另一隻死亡。
為了從動物身上取得更多含有白喉抗毒素的血清,貝林在許多動物身上進行了反復試驗,最後在羊身上找到了大量含抗毒素的血清。
盡管破傷風抗毒素血清不能挽救患破傷風的病人,但是,動物的白喉抗毒素血清能不能用來治療白喉呢?貝林並未放棄這種想法。他和北里柴三郎進行了試驗,得出了肯定的結論。在他們的論文發表後僅一年多的時間,柏林的蓋斯林在1891年聖誕節之夜就用白喉抗毒素血清,第一次救活了病孩。據柏林的一家醫院的報告,病死率從48%降到13%,以後又有繼續下降。由於白喉是當時造成兒童死亡的主要疾病,因此,「血清治療」這項獨特的成就,轟動了全世界。為此,貝林與一位法國醫生分獲法國醫學院的獎金,貝林和北里柴三郎的研究也作出了理論上的貢獻。他們為免疫動物血清中這種物質創造了「抗毒素」的名稱,即把它注射給正常動物時,就能使該動物獲得免疫力。以後,根據他們的建議,某類抗體這一更普通的概念出現了。
1901年,由於貝林在抗毒素血清治療,特別是運用血清治療法防治白喉和破傷風等疾病方面的功績,他獲得了第一次設立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當時傳染病是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一種疾病,而且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血清療法給當時對傳染病的治療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在化學療法和抗生素出現之前,醫生們曾經在相當長時期內指望用血清療法治療其他傳染病。這也成為馮·貝林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原因。雖然馮·貝林當時的資歷和聲望都比科赫與艾利希低,但他獲得諾貝爾獎卻比他的老師(科赫是在1905年因研究結核桿菌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和同事(艾利希是在1908年因免疫學方面的成就而獲得諾貝爾獎的)都早。
貝林以及北里柴三郎的血清治療為征服傳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種重要依據。但是,生產白喉抗毒素的方法最初是很不理想的。直到艾利希設計出了測量血清中抗毒素含量的定量方法,並且解決了大量生產白喉抗毒素的技術問題後,血清治療才成了對付疾病的普遍有效手段。
❺ 血清prp填充多久可以做第二次
呵呵~~添加PRP之後脂肪存活率會比較高,但仍會有少量吸收。脂肪的吸收率因人而異,個人體質,醫生技術,術後護理等也影響脂肪存活率。所以首次填充後,如果沒有達到理想效果,就可以進行第2次填充。 血清prp填充技術是指利用自身的血液,提取出富含高濃度血小板和各種自身生長因子的血漿。這些因子對促進創傷的癒合和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及組織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提高皮膚內膠原蛋白和彈力纖維的含量。其配合ACME—TEA(生 成 太)引發肌體修復再 生細 胞,除皺,達到一定時間內抗 衰的目的。
PRP自體血清填充術後注意事項?
自體血清注射除皺要想達到皮膚再生的效果,注射前,可配合一些激光治療;而 注射後,想要進行皮膚激光治療則需1個月以後再做。
根據個人的體質不同, 注射手術治療當天的腫脹程度會有所差異,但不必擔心,這是正常的現象。通常情況,注射當天可以消腫,所以對日常生活沒有影響。眼底等比較敏感的部位當天可能會留針眼或者有發青的現象。
1、 為了達到良好的療程效果,醫生可能會視需要於術後給予治療部位進行進階修護程序(如敷面膜、冰敷、美容護理、清結等),請您咨詢醫護人員後續的搭配療程細節
2、 術後兩周內請勿過度按摩揉捏,並避免高溫濕熱的環境,不可被陽光長時間暴曬,注需要禁煙禁酒、避免蒸桑拿或劇烈運動,同時注意不要用力摩擦注射部位。
3、 術後修復60天口服PRP自體血清填充配套ACME—TEA(生 成 太),每一天兩次,每一次一袋,每袋13克,可根據個人需要延長使用時間。
4、 禁止飲酒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5、 術後請勿自行使用葯膏、保養品或彩妝品擦拭治療區域,並且不要以手觸碰治療區域,以降低感染幾率。M
❻ 什麼是PRP血清療法
簡單的說是從我們的身體中提取少量的血液,經過專歷配門的儀器轉換,把原來PH值為7.0-7.2的轉換為6.5-6.7.然後再根據自身的需要,注入人體,注意的是注射的層次和用量,必衫爛槐須是有經驗的大夫.
作用:促進組織癒合
填充面部凹陷極細小的皺紋
對於面部鬆弛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缺少的顧客也有很好的作用
特點:促進自身的肝細胞增值和分或友化,維持時間長,無不良反映,隨做隨走.不影響上班.
❼ 解蛇毒的萬能葯
解蛇毒的萬能葯
解蛇毒的萬能葯。被蛇咬傷之後應該立即處理一下傷口,蛇的種類有許多種,我們並不知道哪種蛇有毒,處理傷口時一定要將傷口處理的干凈一些,下面是解蛇毒的萬能葯。
解蛇毒的萬能葯1
治蛇毒的並沒有最有效的草葯,需要結合自身的狀況,選擇適合的葯物治療,比如選擇穿心蓮或者紫花地丁,也可以選擇半邊蓮葯物治療。在出現疾病之後需要先去醫院做全面檢查,然後在醫師指導下規范用葯,幫助病情得到控制。
1、穿心蓮:穿心蓮可以起到涼血消腫以及清熱解毒的作用,通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以及溫病初起,對於蛇蟲咬傷以及腫毒的症狀,也可以起到改善的效果,可以把穿心蓮搗爛之後,用汁液敷在傷口部位,可以起到消猛冊和毒的作用,幫助臨床症狀改善。
2、紫花地丁:紫花地丁屬於是一種中草葯,也屬於是一種野生植物,具有燥濕涼血以及清熱解毒的作用,通常用於治療毒蛇咬傷以及單獨和黃疸,需要把葯物搗爛之後敷在患處可以幫助病情治療。
3、半邊蓮:可以起到清熱解毒以及利水消腫的作用,主要是生長在潮濕的水溪旁邊,可以用於治療濕瘡濕疹,以及腹脹水腫,對於蛇蟲咬傷也可以起到改善的效果。
在治療過程中需要保持傷口部位的清潔和衛生,避免用手抓撓,也避免在飲食上吃一些辛姿則辣刺激性食物。
解蛇毒的萬能葯2
抗眼鏡蛇毒血清、抗銀環蛇毒血清、抗蛇毒血清等是解蛇毒特效葯。抗蛇毒血清是中和蛇枝盯毒的一種特效解毒劑,在被毒蛇咬傷後盡早服用抗蛇毒血清是治療的關鍵。蛇毒經毒牙咬傷後進入人體,對於已確認毒蛇種類的病人,
應選擇單價抗蛇毒血清;如果毒蛇咬傷不能確定毒蛇的種類,就可以選擇多價的抗蛇毒血清;對於沒有特異性抗蛇毒血清的毒蛇咬傷,可以選擇同科抗蛇毒血清。一般是靜脈注射,
也可以做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一次完成。此外,胰蛋白酶也是一種廣譜解毒劑,可以直接殺滅蛇毒中的蛋白質;依地酸鈣鈉,可與蛇毒蛋白水解酶中的金屬離子螯合,鰲合物經尿液排出毒性。
紫花地丁、半邊蓮、三百銀、三十六子、小青藤等都是解蛇毒的草葯。紫花地丁∶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還可解蛇毒。可用於治療瘡腫毒、癰疽發背、丹毒、毒蛇咬傷。半邊蓮∶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功效。適用於癰腫療瘡、蛇咬傷、水腫、濕熱黃疸、濕疹濕瘡。三百銀∶有祛風濕,強筋骨,解蛇毒之功效。
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扭傷、毒蛇咬傷。三十六盪︰可用於祛風濕、化痰止咳、散瘀止痛、解蛇毒。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對心胃氣痛、腹痛吐瀉、咽喉腫痛、癰疽腫毒、外傷出血、毒蛇咬傷等疾病有一定的療效。服葯期間忌煙酒及辛辣食物。
治療蛇毒的葯有哪些
1,各種蛇葯片:目前用於臨床的蛇葯片已有十餘種,使用時首先要弄清所用的葯片對哪種毒蛇有效,其次是用葯要早,劑量要大,療程要長,最後,必須有針對性地採用其它中西醫的輔助治療,臨床上用得最廣的是南通蛇葯片(又稱季德勝蛇葯片),傷後應立即服20片,以後每隔6小時服10片,持續到中毒症狀明顯減輕為止,
同時將葯片加溫開水調成糊狀,塗在傷口的周圍及肢體脹腫的上端3-4公分處,廣州蛇葯片(何曉生蛇葯片)療效也較好,傷後立即服5片,以後每3小時服5片,重症者葯量加倍,另外,上海蛇葯片主治蝮蛇咬傷,蛇三滿蛇葯片主治金環蛇和銀環蛇咬傷。
2,中草葯單方:可用新鮮半邊蓮(全草)30-60克,搗爛後取其汁內服,有解毒和利尿排毒作用,也可用新鮮鳥桕嫩芽30克,搗爛取汁內服,葯渣外敷,可預防蛇毒攻心。
3,血清治療:抗蛇毒血清對毒蛇咬傷有一定的療效,單價血清療效可高達90%,但多價血清療效僅為50%,目前已試用成功的血清有抗蝮蛇毒血清,抗眼鏡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和抗銀環蛇毒血清等,有的已精製成粉劑,便於保存,使用抗蛇毒血清之前應先作皮膚過敏試驗,陰性者可注射。
全身支持療法:毒蛇咬傷後的數日內病情較重,中毒症狀有明顯,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水電解質紊亂和休克,嚴重者會出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溶血性貧血,因而積極的全身治療及糾正主要臟器的功能是重要的,
血壓低時應及時給輸血和補液,抗休克治療,呼吸微弱時給以呼吸興奮劑和吸氧,必要時進行輔助性呼吸,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抗組織胺類葯物的應用,對中和毒素和減輕毒性症狀有一定的作用,全身抗感染葯物,對防治局部組織的壞死是重要的,常規注射TAT以預防破傷風的發生。
這篇文章就是向大家詳細講述了治療蛇毒的葯物有哪些,如果是自己中毒的症狀比較明顯的話就可能會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這樣的話就必須要進行全身的治療,一定要保證器官不會衰竭的`,要不然的話就會導致死亡。
解蛇毒的萬能葯3
毒蛇咬傷可以使用草葯進行治療,常見治療蛇毒的草葯包括紫花地丁、半邊蓮、穿心蓮、重樓等,建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私自盲目使用,以防加重病情。
1、紫花地丁:又名光瓣堇菜,是路邊較常見的野生植物。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涼血的功效,主治疔瘡癰疽、丹毒、乳癰、黃疸、毒蛇咬傷等。可與蒲公英共用,將其新鮮植株搗爛外敷患處,以治療毒蛇咬傷;
2、半邊蓮:生長於潮濕水溪溝坎之邊,因其花只有半邊,形似蓮花得名。半邊蓮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瘡癰腫毒、蛇蟲咬傷、腹脹水腫、濕瘡濕疹。可採取新鮮植株搗碎,汁液飲用,並外敷患處;
3、穿心蓮: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燥濕的功效,主治外感風熱、溫病初起、肺癰吐膿、癰腫瘡毒、蛇蟲咬傷。穿心蓮內服、外用皆對蛇毒有效,即可單用鮮品搗爛調汁飲用,亦可搗亂用煙油調敷,塗於毒蛇咬傷患處;
4、重樓:生長於山坡林下或水溪邊,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解除蛇毒的功效。可用重樓根研粉末服用,並將重樓新鮮植株搗爛敷患處,以治療毒蛇咬傷。
除以上葯物外,紫蘇、白芷等草葯均對毒蛇咬傷有一定治療效果。但是毒蛇種類眾多,以上草葯不一定完全有效,所以一旦出現毒蛇咬傷的情況,還是需要及時就醫,由專業人員治療。
常見的治蛇毒的草葯主要有重樓、半邊蓮、白花蛇舌草等,不存在最有效的草葯,只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適合的草葯進行治療。
1、重樓:重樓是百合科植物雲南重樓或七葉一枝花的乾燥根莖,又名蚤休。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癰腫瘡毒、毒蛇咬傷、小兒驚風抽搐、外傷出血等。
2、半邊蓮:半邊蓮具有「家有半邊蓮,可以伴蛇眠」的稱號,是桔梗科植物半邊蓮的乾燥或者新鮮全草,可以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治療毒蛇咬傷、蜂蠍刺蟄、小便不利、黃疸尿少等病症。
3、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是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乾燥或者新鮮全草,可以解蛇毒、利濕、抗癌,治療蛇毒咬傷、熱淋、癰腫瘡毒、咽喉腫痛及癌腫具有較好的效果。
❽ 為什麼血清能解蛇毒,什麼原理此方法是不是能解所有的蛇毒
血清解毒是人體免疫學的一個范疇,血清中含有一個叫 血清蛋白抗體的成分,是用來專門針對它對應的抗原的解蛇毒的血清蛋白,根據以下論述會分為幾類不是所有的血清都可以解所有的蛇毒要針對中毒的類型使用對應的血清蛋白。
全世界有毒蛇約有650餘種,能致死人命的約有200餘種。我國有蛇類158,種毒蛇47種,有致死人命的有10種,好大眼鏡王蛇、金環蛇、銀環蛇、蝮蛇、五步蛇、竹葉青、海蛇、蝰蛇、烙鐵頭等,其中以大眼鏡王蛇最毒。
金環蛇、銀環蛇等毒蛇含有神經毒,毒害人的神經系統,引起肌肉麻痹。被這類毒蛇咬傷後,局部僅有輕微灼熱或癢感,1~3小時出現全身中毒症狀,四肢無力、流涎、眼皮下垂、惡心嘔吐、語言不清、吞咽困難等。嚴重者全身癱瘓、昏迷、抽搐、瞳孔散大,最後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五步蛇、竹葉青、蝰蛇、烙鐵頭等毒蛇含有血液毒,能溶解組織、溶血和抗凝血作用,
主要損害血液和破壞血管壁,引起全身出血。被這類毒蛇咬傷後,局部劇痛、腫脹明
顯,並迅速向上蔓延,皮膚起血泡甚至壞死,傷口流血不止。病人全身酸痛、畏寒發
熱、口渴煩躁、血壓下降、休克、多處出血(如皮下出血、鼻出血、嘔血、咳血、尿
血等)。嚴重者可發生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弱。
大眼鏡王蛇、眼鏡蛇、蝮蛇等毒蛇分泌的毒液中,既含神經毒又含血液毒,因此稱為
混合毒。病人中毒後出現上述兩種毒液的中毒症狀。
被毒蛇咬傷後應立即上止血帶,防止毒素吸收。止血帶扎在傷口近端,距傷口5~10厘米處;止血帶不宜扎得過緊,並每隔30分鍾左右松一次,每次松1~2分鍾。止血帶待用了解毒葯以後去掉。傷口可用清潔的水沖洗。經過上述簡單處理盡快轉送到醫院治療。
❾ 世界上目前有幾個國家能夠生產蛇毒血清的
世界上坦枯目前有幾個國家能夠生產蛇毒血清的,首先自1894年Calmette首先發明抗印度眼鏡蛇毒血清以來,經 !00多年的試驗和改進,抗蛇毒血清已公讓嫌洞認為治療蛇傷的最有效葯 物。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近40個機構生產抗蛇毒血清, 品種達100多種,包者敗括單價、雙價、多價及抗蛇毒組分等製品。 我國抗蛇毒血清製品研發始於上世紀70年代,先後有6種單價抗 蛇毒血清問世,一直由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生產。抗蛇毒血 清常規生產均是用馬免疫制備,亦曾試用其他動物,如戰、羊、 牛等,雖各有特點,但到目前巧止,尚未有正規產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