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鋼材店怎麼樣

緬甸鋼材店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5-21 07:53:19

1. 中國邊貿口岸都有哪些

中國邊貿口岸有:滿洲里口岸、綏芬河口岸、浦寨口岸、瑞麗口岸、河口口岸等。

1、滿洲里口岸

滿洲里口岸是全國唯一設在縣級市、緯度最高的直屬海關。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西部,處於中俄蒙三角地帶,北接俄羅斯,西鄰蒙古國,是第一歐亞大陸橋的交通要沖,是中國通往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和歐洲各國重要的國際大通道。

2、綏芬河口岸

綏芬河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總人口10萬(包括5萬流動人口)。1992年國務院批准為中國首批沿邊擴大開放城市。

3、浦寨口岸

浦寨口岸位於中越邊境的15號界碑,與越南諒山省文朗縣接壤,西南連接越南諒山省新清口岸經濟區,距廣西憑祥市區13公里,距越南北部門戶諒山省府30公里。

(1)緬甸鋼材店怎麼樣擴展閱讀:

口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常用的分類方法有:

1、按批准開放的許可權劃分。按照批准可將口岸分為一類口岸和二類口岸。

一類口岸是指國務院批准開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的部分口岸)。

二類口岸是指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開放並管理的口岸。

2、按出入境的的交通運輸方式劃分。按照出入境的國境的交通方式劃分,可將口岸分為港口口岸、陸地口岸和航空口岸。

港口口岸是國家在江河湖海沿岸開設的供貨物和人員進出國境及船舶往來掛靠的通道。

陸地口岸是國家在陸地上開設的供貨物和人員進出國境及陸上交通工具停站的通道。

航空口岸是國家在開辟有國際航線的機場上開設的供貨物和人員進出國境及航空器起降的通道。

2. 江山(浙江省江山市)詳細資料大全

江山市,浙江省衢州市代管的縣級市,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處,是浙江省的西南部門戶和錢塘江源頭之一。1987年撤縣設市。2017年,區域面積2019平方公里,人口61.4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1.64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1545元和21932元,增長9.1%和9.9%。浙贛鐵路復線和黃衢南高速公路貫穿槐型全境。

主要景點有江郎山景區、清漾景區、廿八都古鎮、浮蓋堆石洞群、和睦彩陶文化村、仙霞嶺景區、戴笠秘宅、石鼓峽谷、月亮湖景區、市區景觀等。

江山先後被命名為「中國獼猴桃之鄉」、「中國白鵝之鄉」、「中國白菇之鄉」、「中國蜜蜂之鄉」、「中國水泥之鄉」、「中國木門之都」、「江南毛氏發祥地」、「 *** 祖居地」、首個「中國村歌之鄉」、「中國幸福鄉村」。

2017年6月,江山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2018年10月,獲得「2018年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11月,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入選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江山市
  • 外文名稱 :Jiangshan
  •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 所屬地區 :浙江省衢州市
  • 下轄地區 :2個街道、12個鎮、6個鄉
  • *** 駐地 :中山路118號
  • 電話區號 :0570
  • 郵政區碼 :324100
  • 地理位置 :浙江省金衢盆地西部
  • 面積 :2019平方公里
  • 人口 :61.4萬(2017年)
  • 方言 :吳語-吳語金衢片-江山話
  •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北部濕潤季風氣候區
  • 著名景點 :江郎山、廿八都古鎮、清漾 *** 祖居地、戴笠故居等
  • 機場 :衢州機場 金華義烏機場
  • 火車站 :江山站
  • 車牌代碼 :浙H
  • 行政代碼 :330881
  • GDP :301.64億元(2017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氣象,地勢,水文,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地方文化,風俗,宗教,方言,地方特產,旅遊景觀,資源概況鉛改猜,江郎山,浮蓋山,月亮湖,仙霞關,清漾村,廿八都,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江山為姑蔑一部分。春秋末國屬越國,戰國後期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屬會稽郡太末縣。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太末縣為末治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恢復太末縣名。先後屬末治縣、太末縣。東漢初平三年(192),析太末縣西部置新安縣,屬會稽郡新安縣。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266),劃會稽郡一部置東陽郡,屬東陽郡新安縣。西晉太康元年(280),改為信安縣,南朝陳天嘉三年(562),東陽郡改為金華郡,隋朝初年,又易名婺州,大業三年(607)復為東陽郡。 唐武德四年(621),析信安縣之南川置須江縣,以城南有須江得名,隸屬越州總管府衢州,為江山建縣之始。武德六年,屬婺州管轄,垂拱二年(686),恢復衢州,江山屬衢州信安縣,689年復置須江縣,屬衢州。 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吳越寶正六年(931),錢鏐因縣南有江郎山,改須江縣為江山縣,南宋咸淳三年(1267),改名禮賢縣,1276年復名江山。 清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後,屬衢州軍政分府管轄。民國元年,直屬於省。三年,省以下設道,屬金華道,16年廢,24年,屬省第五行政督察區,37年,改隸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6日,江山縣解放。7月1日建浙江省第三專區,屬第三專區;10月,第三專區改稱衢州專區,屬衢州專區。1955年改屬金華專區。1985年分設金華、衢州兩市,屬衢州市。 1987年11月2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江山縣,設立江山市(縣殲純級),屬衢州。

行政區劃

2000年,江山市轄15個鎮、14個鄉。 江山市區點陣圖 2005年12月31日,江山市轄2個街道、13個鎮、6個鄉:虎山街道、雙塔街道;上余鎮、四都鎮、賀村鎮、淤頭鎮、鳳林鎮、峽口鎮、長台鎮、石門鎮、大橋鎮、清湖鎮、壇石鎮、新塘邊鎮、廿八都鎮;張村鄉、保全鄉、碗窯鄉、大陳鄉、塘源口鄉、雙溪口鄉。 截至2012年6月,江山市轄2個街道、12個鎮、6個鄉:廿八都鎮;張村鄉、保全鄉、碗窯鄉、大陳鄉、塘源口鄉、雙溪口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山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地屬衢州市,是浙、閩、贛三省交界處,東經118°22′37″至118°48′48″和北緯28°15′26″至28°53′27″之間。東北面柯城區,東鄰衢江區、遂昌縣,南毗福建省浦城縣,西部與江西省玉山縣、廣豐縣接壤,北連常山縣。南北長70.75公里,東西寬41.75公里,總面積2019平方公里。 江山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江山市地貌類型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其中平坂和溪間谷地佔11.2%,山地丘陵佔88.8%,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中部為河谷地帶,整體為不對稱的「凹狀」。市域東南部為仙霞嶺山脈,從福建浦城與江山市交界處楓林關入境,往東延伸,以中山為主,山勢陡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05座,最高峰1500.3米;西北為懷玉山支脈,從江山大橋鎮楊崗入境,為江山與常山的分界線,以低山為主,山勢較緩,最高峰湖山尖895.4米;中部為河谷盆地,東起江山四都一帶,呈長條狀向西南延伸至江西省境內。盆地內,江山江兩岸,峽口至茅坂段為沖積平原,西部為紅岩低丘,東北部長台溪切穿和睦一帶高丘,形成山前的紅土低丘和沖擊扇。

氣候氣象

江山市地處中亞熱帶北部濕潤季風氣候區,受地形影響,兼有盆地氣候的某些特點,冬夏季風交替明顯,四季冷暖干濕分明,光照充足,降雨充沛,雨熱同期。多年平均氣溫為17.0℃,無霜期為249.7天左右,因地形影響,市域內雨熱水平差異較大,立體氣候明顯,中北部海拔250米以下河谷丘陵和平坂,年平均氣溫在17℃以上。南部中、低山地,年平均氣溫不足17℃。1月平均氣溫海拔200米以下的河谷地區在5℃以上。

地勢

江山市地勢南高北低,仙霞嶺斜貫東南,懷玉山支脈盤亘西北,最高處為南部大龍崗,海拔1500.3米,最低處北部渡船頭,海拔73米。

水文

江山市年徑流總量22.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20.5億立方米,地下徑流2.3億立方米。主要河流為江山港江,為錢塘江的上游支流,屬山區性河流,落差較大。水位、流量、流速的變化,深受降水變化影響,變化量較大。汛期一般出現在每年4月以後,特別是5-6月為降水集中的梅雨季節,汛期河水含沙量高,枯水期出現在7-8月伏旱期及以後時期。

自然資源

耕地50.39萬畝,其中水田40.34萬畝;水面6.13萬畝(可供養殖2.3萬畝);山地231萬畝,其中黃土丘陵76萬畝。水力發電可開發量8.81萬千瓦。地下礦藏有石灰石、螢石、白雲石、原煤、石煤、磷礦石、鋁土、粘土、大理石、花崗岩、矽灰石等20餘種。

人口民族

江山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 江山市常住人口為46.79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7.33萬人相比,十年共減少0.54萬人,下降1.14%。江山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為1.99萬人,佔4.25%。 江山市常住人口 *** 有家庭戶17.56萬戶,家庭戶人口為44.96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56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4人減少0.28人。 江山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23.45萬人,佔50.12%;女性人口為23.34萬人,佔49.8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1下降為100.49。 江山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8.30萬人,佔17.73%;15-59歲人口為29.60萬人,佔63.27%;60歲及以上人口為8.89萬人,佔19.0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93萬人,佔12.68%。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3.63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0.5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1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88個百分點。 2017年全市年末戶籍人口61.65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1.62萬人,女性人口30.03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3%和48.7%。全年出生人口9093人,出生率為14.75‰,死亡人口4497人,死亡率為7.29‰,與2016年相比,2017年全市出生率上升2.58個千分點,死亡率上升1.56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上升7.45個千分點,變動相對較大。

經濟概況

2013年,全年全市生產總值235.2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79億元,增長1.1%;第二產業增加值131.98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82.47億元,增長9.3%。在第三產業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及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較快,分別比上年增長18.8%、10.7%和10.1%;非營利 *** 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5%,營利 *** 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8%;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5%。 2017全年全市生產總值301.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96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增加值147.19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132.49億元,增長10.0%。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6.8%,住宿餐飲業增長6.5%,房地產增加值增長3.9%,交通運輸業增長8.2%,金融業增長6.9%,營利 *** 業增加值增長26.6%,非營利 *** 業增加值增長4.4%。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8.0:49.1:42.9調整為7.3:48.8:43.9。全市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49025元,合7261美元,比上年增長8.3%。

第一產業

2013年,江山市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68億元,比上年增長3.9%。 2013年,江山市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59594公頃,比上年增長0.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7189公頃,增長1.0%;油料播種面積9750公頃,下降2.1%;蔬菜種植面積8446公頃,增長1.7%;果用瓜種植面積502公頃,下降11.0%。 2013年,江山市全年糧食總產量23.18萬噸,比上年增長1.5%;油料產量1.53萬噸,增幅與上年基本持平;食用菌產量10.53萬噸,下降9.3%;果用瓜產量1.61萬噸,下降8.3%。 2013年,江山市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99公頃,幼林撫育實際面積934公頃。森林面積13.8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8.4%。累計建成生態公益林面積80.5萬畝。 2013年,江山市全年肉類總產量為7.11萬噸,比上年下降2.7%,其中豬肉5.96萬噸,比上年下降3.2%。全年生豬出欄119.17萬頭,下降8.4%;家禽出欄879.6萬羽,下降0.7%。蜂蜜產量20500噸,牛奶產量20噸。 2013年,江山市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連續五年榮獲全省優秀縣(市)稱號。成功建成中國幸福鄉村15個,五類單項創建達標村42個。完成農村住房改造5338戶,拆除舊屋9082戶。完成整治村15個,建成農村沼氣池96個,容積8750立方米,新增沼氣用戶540戶。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覆蓋率達100%。新增省級農家樂特色點1個,全市農家樂累計接待遊客203.8萬人次。全年累計培訓農民13352人,其中農村實用人才5686人。安置異地搬遷農戶2193人。

第二產業

2013年,江山市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19.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2%。規模以上工業全年完成總產值327.37億元,增長10.1%,其中:重工業247.15億元,增長11.6%;輕工業80.22億元,增長6.0%。實現工業銷售產值321.08億元,增長9.5%,產銷率達到98.1%。全年完成工業出 *** 貨值27.47億元,增長16.9%。 2013年,江山市年底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289家,比上年增加5家。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達到72家,增加7家。大中型企業達到22家。 2013年,江山市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化工行業完成產值39.31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建材行業產值26.86億元,下降0.7%;電氣機械及器材行業產值97.15億元,增長6.6%;竹木加工行業產值41.88億元,增長7.7%;金屬製品業產值14.40億元,增長1.0%;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產值11.27億元,增長26.7%。 2013年,江山市建材行業中水泥產量976萬噸,比上年增長6.0%。黑色金屬冶壓業中鋼材產量43345噸,增長31.6%。紡織、服裝類產品中紗產量8627噸,下降15.6%;服裝產量316萬件,增長21.1%。全年發電量6.33億千瓦時,增長19.0%。 2013年,江山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34.88億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利潤總額24.29億元,增長2.5%。 2013年,江山市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5%。全市41家納入建築業統計范圍的資質建築業企業,年末從業人員2.91萬人。全年建築企業施工面積683.4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264.6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3年,江山市全年完成電信業務收入2.99億元,增長5.3%,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達10.6萬戶,下降10.8%;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47.55萬戶,增長1.9%。電話普及率(含行動電話)為95.8部/百人。 2013年,江山市全年接待國內旅遊者701.9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0.6%,國內旅遊收入39.51億元,增長31.1%。全年入境的旅遊者36940人次,在入境的旅遊者中:外國人15265人次;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21675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562.46萬美元。全市擁有旅遊星級賓館飯店11家,客房總數1012間。

交通運輸

江京台(黃衢南)高速、浙贛線鐵路貫穿全境,上海、杭州兩趟動車組在江始發,建有浙西最大的鐵路貨運場;205國道、48省道、46省道及縣鄉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公路貨運周轉量達29.5億噸公里。市區距衢州機場40公里,沿高速公路到杭、滬、甬大約3-5小時。杭長客運專線途經我市並設站,建成後江山至杭州1小時可到達。 山素有「東南鎖鑰、入閩咽喉」之稱,是浙江省的西南門戶和錢江源頭之一,浙贛鐵路復線和在建的黃衢南高速公路貫穿全境。連線浙閩皖的205國道和經衢州直達杭州的617省道以及通往玉山、廣豐等公路干線均經境內,通車里程655.05公里。 2013年,江山市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2778.7萬噸,其中:鐵路305.7萬噸,增長5.4%;公路2473萬噸,下降3.7%。2013年,江山市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運輸量2337.68萬人,其中:鐵路54.68萬人,增長11.7%;公路2283萬人,增長1.1%。2013年,江山市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52937輛,比上年增長16.6%,其中載客汽車41005輛,載貨汽車10296輛。全市機車擁有量39359輛,增長0.8%。2013年,江山市年末全市各類公路里程1892.62公里,其中等級公路里程1757.02公里。

地方文化

風俗

風味食品:米糕、薯花、米焦、米豆腐、麻糍、粽子、年糕、獼猴桃乾,清明果。 節日:除夕與春節、立春、元宵、清明、立夏、端午、六月六、中元、中秋、重陽、冬至。

宗教

佛教:南朝蕭梁時代,佛教傳入江山。縣內較早的寺廟,有建於梁天監五年(506)的峽口國泰寺,建於天監十八年的城內海會寺(初名龍華寺)、施水寺等。五代後晉天福七年(942),湖州興國寺高僧法湮在張村鄉琚豐村建琚源寺。 道教:據舊志記載,唐貞元初,鄱陽(今江西波陽)人詹妙容曾在江山修煉。解放後,道士法事活動漸少。 基督教: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德籍傳教士湯銘星來江山傳教,建立中國內地會福音堂江山分堂。民國14年(1925),上海基督教內地會派加拿大籍傳教士韓耀基(女)、高維義羅(女)來江山傳教,在縣城文明坊樟樹巷設教堂,稱江山基督教內地會。

方言

江山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金衢片。 境內方言主要有江山話、廿八都話兩種。江山話屬吳語,通行於江山市,南部(上路鄉)與北部(下路鄉)略有差別,不影響彼此交際。廿八都話屬官話,當地人稱「正字」,通行於廿八都鎮。

地方特產

江山綠牡丹茶 江山綠牡丹茶又名仙霞化龍,因色澤綠翠,形似牡丹,產於仙霞嶺而得名。 江山白羽烏骨雞 江山白羽烏骨雞是中國珍貴雞種之一,屬葯、蛋、肉兼用型良種,原產浙江省江山市的壇石、城關、清湖、淤頭等鄉,1980年開始逐漸向省內外推廣,全省年飼養量達20萬羽以上。 江山白菇 江山白菇」是由浙江省江山市農科所於1989年選育成功的白色金針菇,經浙江省農業廳組織多點試驗,於1996年經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通過,命名為「江山白菇」。

旅遊景觀

資源概況

江山市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中國丹霞」之一的國家AAAA級景區江郎山,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黃巢起義遺址仙霞關,以及清漾毛氏祖居、保全戴笠老家、浮蓋山、峽里湖、月亮湖等150多處景點。

江郎山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江郎山位於江山城南25公里之江郎鄉。古名金純山、須郎山、玉郎山(據《方輿勝略》)素有「雄奇冠天下,秀麗甲東南」之譽。《文思博要》雲:「有江氏三兄弟登巔化為石,故又名江郎山」。 江山江郎山 江郎山主峰海拔824米,主景區由三石峰、十八曲、塔山、牛鼻峰和仙居寺等五部分組成,是遐邇聞名的旅遊勝地,以雄偉奇特著稱。山巔有三巨石拔地沖天而起,高360餘米,形似石筍天柱,狀若刀砍斧劈。三峰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為:郎峰、亞峰、靈峰,俗稱「三爿石」。堪稱「神州丹霞第一峰」。

浮蓋山

浮蓋堆石洞群位於浙江省江山市境內,系古代地殼運動形成的原始生態景觀,因山巔有巨石為蓋,若浮若動,故名。為江郎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浮蓋山有四怪:雲怪、石怪、洞怪、泉怪。

月亮湖

江山月亮湖是國家水利風景區、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蜂業示範區、國家級蜂產品基地。因坐落在江山最有名的太陽山下,取陰陽對應和山水相映成趣而得名。 江山月亮湖 旅遊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十分豐富。有旅遊區出土的國家二級文物春秋時期的打擊樂器——青銅編鍾六枚;有省文保單位——宋代碗窯遺址群;有粟裕將軍戰斗在月亮湖區的紅軍標語等遺跡;有神韻尚存的千年古剎——石壁寺;有夏天無山蚊的千岩洞;有古建築——深渡祠堂,據傳明正德皇帝曾賜匾「義門世家」;有農家樂12家;野外拓展訓練有:跳出真我(高空單杠)、邁向成功(空中斷橋)、巨無霸天梯、水上緬甸橋、信任背摔等項目;有宋代進士建寧府推官柴元彪及柴登孫歌頌湖區石壁寺等景觀的不少詩篇;有很多湖區美麗的神話、傳說流傳很廣,並見於諸多報刊,更有長篇小說《神奇月亮湖》早已出版發行;月亮湖有7大湖灣24島,最大的野趣島108畝。島嶼大小不一,形態各異;58.77公里的湖岸線迂迴曲折,極富變化;旅遊區總體規劃面積90.3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0平方公里。湖面開闊、山川秀美、空氣清新、炎暑清涼,有「水上天然氧吧」之美譽。

仙霞關

據史載,唐末黃巢起義軍進軍福建時,開辟此山道。這里關雄峽險,為浙閩贛三省要沖。素有「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之稱。位於茫茫仙霞古道上之仙霞關,現存關門四道,皆以塊石築砌。 頭關主要景點有松風亭、「東南鎖鑰」石碑、雙寶樹、浣霞池、天雨庵(即關帝廟遺址)、沖天苑暨仙霞嶺史料陳列館、黃巢石像及沙孟海題刻《菊花詩》碑等。二關有甘泉、霞嶺亭、率性齋遺址。三關有古碉堡遺址。四關有福口亭。仙霞嶺北保全地方有戴笠老家。仙霞關1963年被列為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嶺南的廿八都古鎮,保存著大批古建築群,具有豐富的建築文化內涵,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公元878年,黃巢起義軍經江山仙霞嶺直趨福建建甌,開辟仙霞古道,設仙霞關。現存四道關門,五公里麻石壘砌的古道,為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黃巢起義遺址。第一道關門,高55米,長60米,關牆厚3米余。

清漾村

清漾村,是個貴而不富的進士村,史料考證, *** 韶山家譜中所記「毛氏祖居三衢」中的「三衢」,即指這個歷史上共出過6個尚書,80個進士的清漾村。 北宋龍圖閣待制,清漾廿七世孫毛漸,於宋元豐六年(1083)始纂《清漾毛氏族譜》,記錄了毛氏的繁衍、遷徙情況。後經歷代後裔的不斷修續,形成擁有天、春、夏、秋、冬、地、內、外集,總計67卷。清同治八年續修的《清漾毛氏族譜》,被列入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廿八都

廿八都為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作家創作基地。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歷史上是邊區的重要集鎮,素有「楓溪鎖鑰」之稱。專家譽此為「文化飛地」,學者稱其為「一個遺落在大山裡的夢。」主要特色:公共建築——民間工藝——文藝活動——格扇窗——門與門拱——木雕——石雕——彩繪壁畫。

城市榮譽

2018年9月11日,江山市入圍2018年國家森林城市擬批准名單。 2018年11月10日,榮獲「2018年度中國十大全域旅遊示範縣市」獎。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3. 翡翠行業現狀與應對之策

梁晃林

梁翠行業現狀與應對之策翡晃林翡翠是玉石之王,是緬甸獨有的、不可再生的稀有天然資源。我國大陸實行經濟改革開放,推行市場經濟制度之後,充分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在價值規律的自動調節下,物質文明長足進步,國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兼具物質、文化、寓意、宗教、信仰、承傳多重載體的翡翠首飾和各種雕刻成品產銷量與國民經濟發展同步,已逐步普及,進入千家萬戶。

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2010年底(其間的1977年、2002年、2008年至2009年中出現過短暫的銷量萎縮、售價下跌),翡翠原石和成品的市場價格總體呈現出非常明顯的上升趨勢。翡翠雖產自緬甸,但80%以上的翡翠原材料由我國玉石商人采購,翡翠首飾和各種雕刻成品80%以上在中國加工,主要消費市場也在中國。隨著行業集中度不斷加強,消費市場逐步成熟,行業發展逐步規范,從業隊伍日益擴大,人員素質不斷提升,加之品牌和誠信建設成效顯著,我國翡翠特色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日趨完善。然而,目前的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整體上轉入了低增長階段,處於低谷的翡翠經營商既要抓住歷史性機遇,又要為已經到來的大浪淘沙的洗牌階段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和趨利避害的應對措施。

1.2011年至2012年緬甸和平洲玉石投標交易會概況

緬甸玉石投標交易會一般是一年舉行三次,分別約在3月、7月、11月。緬甸《珠寶法》規定:從礦產區開采出來的所有翡翠玉石毛料必須全部集中到仰光(2010年11月遷至新首都內比都)進行歸類、分級、稱重、編號、標底價,每年定期邀請世界范圍內珠寶商前往交易會對這些翡翠玉石毛料進行估價競買,價高者得。緬甸玉石投標交易會分為暗標和明標兩部分進行。其中,暗標佔95%左右,明標佔5%左右。緬甸玉石投標交易會已經成為世界翡翠價格走勢的風向標。

2012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年鑒

2011年3月,緬甸玉石投標交易會參展玉石共16926份,吸引了過萬名客商進場參與競投采購,其中中國兩岸四地商人4700餘人,緬甸境內客商近6000人,成交玉石13610份,占玉石總份數的80.4%,總成交金額17.5億歐元,交易價量齊升,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但因隨後緬甸玉石出口中國大陸高價低報,走私案發,有關部門查扣多批玉石,刑拘或傳訊幾十名玉石商人,時至今日,已付款提貨的只佔總成交額的30%。

2011年7月,緬甸玉石投標交易會參展的玉石有22317份,國外玉石商有4397人,緬甸國內玉石商4800多人。與以往不同的是,經緬甸國家珠寶玉石交易會委員會開會討論決定執行新的保證金規定,本屆交易會起,交付1萬歐元保證金的客商,單份玉石出價不能超過100萬歐元;交付5萬歐元保證金的客商,則下標出價金額不受限制。另外,單張投標價錢由原來100元緬幣漲至500元緬幣。此規定的出台,旨在針對交易會上頻發的中標後棄標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標客商的違約成本。總體來說,高檔的翡翠原石價錢基本企穩,中低檔玉石競價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投標氣氛相對沉悶。這次玉石投標交易會結束後,由於在匯款提貨、運輸、進關等環節出現問題,導致很多中標玉石滯留緬甸玉石交易會倉庫內。這部分玉石在90天的付款期限屆滿之後,中標華商大多違約,貨主無奈陸續拉走,然後再擺放到下次交易會會場供重新競投。

2011年12月22日至2012年1月3日,緬甸在首都內比都舉行了2011年最後一次玉石投標交易會(注:由於12月份在內比都舉行的第11屆東盟信息通信部長會議及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四次領導人會議與玉石投標交易會舉行的時間出現重疊,基於會議的安保工作要求以及緬甸新首都酒店的接待能力,交易會的舉辦時間不得不多次推遲),共展出玉石11789份,與上屆相比,數量減少一半。本次交易會的外國客商有1473人,緬甸籍玉石商人有3564人,總人數比同年7月份交易會以及2010年同期減少50%以上,其中非緬甸籍的參會人數減少60%以上。此外,入場保證金從1萬歐元飆升到5萬歐元,而且入場證的辦證費用從50美元上升到100美元。在中國大陸翡翠玉石行情蕭條、運輸成本與進口風險高企的情況下,緬甸玉石投標交易會新增的種種苛刻條件無形中將眾多玉石華商拒之於門外。由於中國大陸翡翠行業前景不明以及歐元匯率持續大幅度波動等因素影響,大部分玉石商人在競投玉石時開始回歸理性。從成交價看,這次玉石成交的價錢雖然還是在次高位運行,但不至於過分偏離市場價。明標玉石的成交率僅有三成,其中有部分玉石以底價競投出去。值得一提的是,緬甸籍的玉石商人在這次交易會中異軍突起,成交額大幅上升。近年來,緬甸政府逐步加強對本國國內翡翠加工出口的引導,同時,緬甸國內翡翠成品批發市場的逐漸興旺,激發了越來越多緬甸玉石商人親身參與玉石競投並設廠進行深加工的熱情。

2012年3月的緬甸玉石投標交易會上,共展出玉石16695份,參加交易會的外國客商達2100人,緬甸籍的商人達3200人,總人數與2011年同期相比減少近60%。此次交易會較之以往,有不少地方作出調整。首先,交易會中的每份玉石增添了介紹玉石的等級、產地等資料的標簽;其次,不少玉器成品(如手鐲等)都參與到暗標競投中,這些成品多屬低檔貨,品種單一、款式老舊和造工粗糙,出自緬甸本土玉器加工廠;還有這次交易會使用的投標單,版式稍作更改。經統計,本次暗標的成交率為58%,明標的成交率才剛過40%,競投氣氛尤顯冷清,這是多年來少見的場面。玉石競投價錢雖不見有大幅下跌,但可以說是理性回歸。在這次交易會期間,協會特派駐緬工作小組向緬甸玉石交易會總經理烏丁瑞呈交了交易會存在的問題、解決辦法及保證金支付方式改革的意見函,並轉達了我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烏丁瑞總經理表示將認真研究本會的相關意見和建議,重視參會華商的合理訴求,切實解決緬甸玉石投標交易會存在的問題,提升玉石交易會舉辦的監管水平和服務質量,為中緬兩國玉石客商提供公平、公正和優質、高效的服務,共同努力,促進中緬玉石貿易的健康持續發展。

2011年初至今,由平洲珠寶玉器協會主持舉辦的平洲玉石投標交易會,在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仍維持著頗密的場次,吸引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踴躍參與,來平洲參加玉石投標交易會的會員人數仍居高不下,雖然成交量縮價跌,但仍然維持著較高的溫度。

2.廣州、深圳成品集散市場和四會、揭陽、平洲翡翠加工批發基地發展變化與現狀

目前,廣東已形成廣州荔灣、深圳水貝兩個特大型珠寶翡翠集散市場,與平洲、四會、揭陽三大加工批發基地之間形成一種互相依靠、前店後廠的緊密關系。

廣東省內三個主要的翡翠加工批發基地以揭陽陽美村的檔次最高,產量最小,但產值最高;四會的從業人員最多,超過10萬人,產量最大,但產值較低,以低檔次的為主;平洲則以光身翡翠加工批發見長,以中檔為主,近年由於外地廠商的大量入駐,使產品品種豐富,應有盡有,各種玉雕作品的設計創意、雕刻工藝和傳統文化含量大幅提高,後來居上。整個特色產業呈現出以中檔為基礎逐步向高低檔兩端延伸的態勢。平洲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特別是平洲珠寶玉器協會搭建起中國大陸最大的緬甸翡翠投標交易的大平台,發展後勁最強,前景最好。近年,揭陽、平洲、四會的翡翠加工能力和廣州荔灣、深圳水貝集散市場規模不斷擴張,但自去年初翡翠行業進入蕭條期後,上述五個主要產業基地的產能、集散市場和成品店鋪逐步呈現出過剩現象,廠房、店鋪租金節節下滑,減租免租隨處可見。

3.廣東翡翠重要零售市場消費狀況的變化與特點

經過多年的市場競爭,廣東珠寶翡翠產業在發展速度、產業規模、設計創意、加工工藝、技術創新、文化含量、商品包裝和行業自律、誠信經營方面均領先全國。

2011年初至今,前來廣州荔灣、深圳水貝兩個專業市場及揭陽、平洲、四會三個加工批發基地翡翠成品的顧客日漸減少,價跌量縮。源頭市場的蕭條現狀應該也是全國零售市場的綜合反映。翡翠批零市場始終都是單件1萬元人民幣以下的低檔貨銷量最大。2010年底之前數年,翡翠生意火熱,價量齊升,為數不少的經營者擁有多個店鋪,雖然鋪租負擔較重但其明顯的好處是:獲取的市場信息比較全面,商機更多,經營者手中的存貨和新貨可隨心所欲地根據市場需要對調,保持新鮮感,吸引顧客的眼球,容易賣出好價錢。自2011年初至今部分經營者的擴張行為被日漸蕭條的市場所矯正,一般會選擇一個自己感覺比較好的店鋪來堅守,其餘的騰出來退租或轉租,收縮陣地,減少支出。這種情況導致如今五大翡翠市場均面臨著新鋪招租難,租金逐步下滑的問題,多年以來翡翠行業形成的經營者隊伍過大、流通領域存貨過多、產能過剩的嚴重問題正在被行業蕭條和市場競爭的無形之手修正著。

4.翡翠入關渠道、現行政策、發展瓶頸及調整建議

所有競買投標活動結束後,中標者與緬甸玉石交易會組委會簽訂《中標合同》,委託專業貨運公司在3個月內將中標競買款項匯至組委會指定的緬甸銀行賬戶,由貨運公司為其辦理包稅運輸和通關等事宜。一般的毛料按每千克20元左右、較好的毛料按每千克45元左右收取包稅運費。

2011年初以來,中央政府為了防範金融風險,抑制通貨膨脹,抽緊銀根回收流動性,整個經濟社會逐漸進入寒冬。非生活必需品的珠寶翡翠行業首當其沖,率先受創,市場蕭條,產銷量縮。屋漏更遭連夜雨,當年4月份至7月份,平洲的三家玉石運輸公司因進口緬甸翡翠玉石高價低報或多進少報先後被茂名、深圳、東莞和海口市的海關緝私局查處,被扣查的緬甸翡翠玉石貨值約8~10億元人民幣,刑事傳訊取保候審近20人,拘留逮捕起訴10多人。致使行業群眾委託3家玉石運輸公司付款提貨的貨款和已提貨運回中國大陸途中的玉石(合計超過5億元人民幣)無法追討。多項疊加,損失巨大,影響面廣,令全行業人人自危,秩序混亂,人心惶惶,躁動不安。眾多涉事的玉石商人和行業群眾深感彷徨無助和愁困壓抑,紛紛到本會傾訴求助。本會急會員之所急,想方設法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會員訴求。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國家有關部委把緬甸翡翠作為奢侈品認定,33.9%的進口綜合關稅長期不變。高比率的進口稅收,加上海關監管的漏洞,使經濟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一些翡翠經營商以高價低報或多進少報來應對,違法經營,灰色運作;部分高檔翡翠原石運至港台地區開切加工為半成品或成品,然後以攜帶或佩戴方式進入大陸,偷逃高額的進口綜合關稅。因為翡翠玉石高中低檔與相應貨值較難分類和界定,海關和緝私部門征管困難,實際收到的玉石進口綜合關稅總量較少,與中國大陸玉石商人在緬競投采購玉石的實際貨值不成正比。

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建立推行,充分解放了全社會的生產力,國民經濟連年增長,國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文明長足進步,從80年代初寥若晨星的萬元戶到今天屢見不鮮的萬元餐之巨變可窺一斑。能夠繁榮中國珠寶市場、美化國民生活、承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陶冶國民性情、有助精神文明建設的翡翠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後勁十足。高中低檔的各種翡翠首飾和雕刻作品已經進入中國的千家萬戶,「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佩戴收藏的熱潮方興未艾。除了為數極少的高檔翡翠首飾之外,大多數的翡翠首飾和雕刻作品已經不屬於奢侈品,海關總署和有關部委應該與時俱進,下調緬甸翡翠玉石進口的綜合關稅。

長期以來,海關對緬甸翡翠進口以從價計征開始,但在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則是從量計征的。2002年至2009年7月,中低檔次的翡翠整櫃進口申報價格每千克1~1.3美元就可以了。2009年8月初,海關總署價格司向全國各地的海關下發文件,出台了一套緬甸翡翠進口的臨時監管措施,規定緬甸翡翠進口每千克申報價格以15歐元為下限,否則不予受理。當時,因此造成過千噸的中低檔緬甸翡翠玉石滯留香港貨櫃碼頭。後來迫於無奈,承運公司通知有關的玉石貨主赴港開櫃進行分揀,稍好的部分按大陸海關新規定以每千克15歐元申報進口,其餘質差的運回緬甸,通過邊境小額貿易的方式經雲南瑞麗變通進口。2011年4月至7月份平洲的金固、翠盈和通利三家玉石承運公司先後被廣東茂名、深圳、東莞和海南省海口海關緝私局查辦。理由是瞞報貨值,偷逃進口綜合關稅,涉嫌走私。上述三家玉石承運公司被各地海關緝私局查扣的緬甸翡翠玉石,全部是按海關臨時監管新規定以每千克15歐元以上向海關申報進口的。

近年,緬甸玉石交易會的成交金額不斷增加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①供競投拍賣的翡翠原石數量增加;②行業競爭激烈,經營商追高競拍;③緬甸玉石商人高價攔標托市,同時套取合法外匯謀利;④部分具有經濟實力與戰略胸懷的中國玉石商人帶著馬仔赴緬參加玉石競投拍賣,發現供競拍的部分玉石與自己庫存尚未出手的玉石或成品雷同時,則以馬仔的姓名高價攔標。拍賣交易會過後不付款提貨,雖然馬仔被列入黑名單和被沒收1萬歐元的保證金,但此舉可將對自己構成競爭威脅的玉石推遲半年來中國,換來奇貨可居、高價出手的極佳機會,實為丟卒保帥,吃小虧而佔大便宜的一著「高棋」。

緬甸政府制訂政策,鼓勵出口以爭取外匯和稅收。有合法外匯的公司才有資格獲得政府批文進口緬甸所緊缺的外國商品。緬甸可供出口的主要有:翡翠、珍珠、紅寶石、藍寶石、黃金、木材、大米、豆類、茶葉、海產品和其他礦產品等。除了翡翠之外的各種出口商品都因為有大概的國際標准價而沒有操作空間實施虛高出口價套匯。唯有「黃金有價玉無價」的翡翠玉石能擔此重任並提供了無限的想像和操作空間。緬甸玉石商人高價攔標既可起到托高拍賣價格、催熱翡翠市場的作用,又可達到套匯謀利的目的,一石二鳥、何樂不為。雖然高價攔標成交後,政府要收取成交金額百分之十的佣稅,但翡翠商人利用餘下的百分之九十合法外匯進口緬甸國內緊缺的石油、鋼材、汽車、采礦機械設備、家用電器、塑料製品、化工產品、醫療器械、葯品、煙酒等工業民生用品圖利,利潤可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因此,翡翠商人在緬甸玉石拍賣交易會高價攔標,實為趨利使然。因此,2011年廣東多個口岸發生的緬甸翡翠進口高價低報,涉嫌走私系列案件的偵辦和執法單位對涉案翡翠原石未經專業估價,僅以緬甸玉石交易會的中標價減去申報價後的差價作為涉案公司瞞報貨值、偷逃綜合關稅的數額來定罪量刑的唯一依據是不合理的。

由於行業競爭激烈,神仙難斷寸玉,賭玉石十賭九輸,已形成行業的鐵律。因為輸贏的賠率不同,加上部分幸運兒的橫財示範效應以及翡翠行業自古至今報喜不報憂的傳統,吸引和激勵著為數眾多的好賭者與冒險家前赴後繼。本會推行會員證制度8年來共有8000多名會員自動消失。講得好聽的是:「他們掙夠了,已經上岸了」,其實是虧損嚴重,傷痕累累,已變為無產階級,身心俱疲,無力翻身,已轉行另謀生計。本會8000多從事緬甸翡翠經營的失敗會員在之前的拼搏歲月中,其赴緬競投采購的翡翠玉石進入中國大陸所繳交33.9%的綜合稅負中包括17%的增值稅、10%的消費稅和3.9%的所得稅。猶如廣大遊客去澳門賭場博彩,在拱北或橫琴口岸出境時,海關要以每位遊客攜帶賭資多少按比例徵收增值稅、消費稅和所得稅一樣,如此不合理的稅收制度不僅令人嘆息,而且令全行業的翡翠商人無所適從。因此,翡翠進口的綜合關稅所包含的增值稅、消費稅和所得稅應該剝離,放在玉器加工特別是零售環節後置徵收。

目前,我們認為緬甸翡翠進口的綜合稅負降至原來的五分之一,即6.8%較為合理,我們估計:大幅下調綜合關稅後,中國海關收到的緬甸翡翠進口綜合關稅反而要比現在多出數倍,在稅收增加的同時,又可使中國內地廣大的翡翠經營者如實申報,守法經營,陽光運作,並將促使中國內地的翡翠特色產業健康、優質、持續發展,在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承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翡翠既是一種特色經濟產業,也是一種特色文化產業,在啟發人們慈悲為懷、行善積德、清心寡慾、凈化心靈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因此,全面挖掘整理弘揚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玉文化,深入研究與積極傳播玉文化,復綠傳統文化沙漠,對於陶冶性情、催人奮進、重建社會道德體系,緩解國民急功近利、焦慮浮躁的情緒與暴力傾向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緬甸翡翠玉石進入中國,繁榮了珠寶玉器市場,美化了人民群眾生活,同時帶來了300萬人的就業機會。翡翠玉石是緬甸獨有的不可再生的稀有天然資源,從資源戰略方面考慮出發,國家海關總署和有關部委應該給予政策傾斜,大幅下調進口綜合關稅。

2012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年鑒

嚴格監管而不大幅下調進口綜合關稅就會迫使翡翠加工產業往境外或向緬甸國內轉移;下調翡翠進口綜合關稅而不嚴格監管則會令高價低報偷逃綜合關稅的思想與行動滋生和蔓延。因此,大幅降低綜合關稅與嚴格監管雙管齊下方為長治久安之策。

5.翡翠市場發展趨勢及應對之策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使翡翠價格出現了短暫的下滑,但很快在2009年中又重拾升勢。2010年內中高檔翡翠價格從此前每年平均一兩成的溫和上漲突變為價格翻倍。翡翠行情多年以來之所以持續上漲,是由於各個領域的商人攜熱錢大量進入翡翠行業,使得投機行為激增,甚至出現借錢囤貨博升值的現象。正常加工、批發銷售風險高、利潤微,囤積居奇的卻暴富,更加助長了這種勢頭。此外,經營者隊伍的不斷壯大,流通領域的擴張,特別是緬甸翡翠開采成本的逐年攀升,多種原因推高了翡翠的價格。如今,翡翠市場出現階段性調整,除了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外,盲目投入重復建設也是原因之一。近幾年,全國各地都借發展文化產業之名跑馬圈地,大搞建設,珠寶玉器商城遍地開花;一哄而上,過多過濫的結果就是交易商鋪的過剩和閑置。目前,雲南瑞麗、盈江、騰沖及廣東廣州、深圳、揭陽、四會、平洲等地的珠寶翡翠商城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空置。

珠寶翡翠業隨宏觀經濟波動的特點是「衰於百業之前,興於百業之後」。因為珠寶翡翠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經濟不好,珠寶翡翠行業首先受創,經濟回暖時總是滯後復甦。2011年初以來翡翠行業不以經營者的意志為轉移進入了蕭條期,不過,整體行情並遠未如某些專家和媒體此前所說的「過山車」或「崩盤」,而是處於高位盤整期,只有純白色玻璃種和冰種的翡翠毛料和首飾由於之前漲幅過快,導致2011年初至今持續下滑,整體價格出現35%左右的跌幅;種水色俱佳的高檔翡翠成品銷量萎縮,較為抗跌;中低檔的翡翠成品價格有10%左右的下跌。翡翠的需求客觀存在,其總體價格在經歷了前幾年的瘋漲後逐步回歸理性。現在社會經濟寒意正濃,前景不妙,倒逼各方降低期望值、放慢腳步、收縮產能。

2012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年鑒

翡翠市場走到今天,下一步會怎樣變化?我們預計:2013年中秋節前,翡翠行業就會出現階段性回暖(這一判斷,是以社會和平穩定作為前提,否則一概作廢)。依據主要有三點:第一,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中央政府把穩增長擺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央行年初多次降息,存款准備金率多次下調,銀根放鬆的力度很大。這有利於國內經濟的回暖和各行業的復甦。第二,緬甸翡翠原石供求的劇變。由於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的干擾,翡翠原石的開采於2012年初至5月份時斷時續,隨後事態惡化,於6月初至今已全面停工,何時恢復遙遙無期(緬甸采礦業內資深人士估計,至少需要兩年)。原定於2012年7月6日開盤的年中緬甸玉石交易會已經取消,據說年底的玉石交易會也取消,緬甸翡翠行業尚存可供一次大型玉石交易會的原石,原石的緊缺會推動翡翠價格的回升。第三,通貨膨脹的預期。各級政府透支未來的巨額財政赤字加深了社會各界對貨幣長期貶值的預期,體積小、價值大、便於攜帶收藏、既可美化生活又具升值空間的中高檔翡翠首飾和各種成品將會重新受到富裕階層的追捧。

2012年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年鑒

目前,翡翠行業與中國內地經濟領域各個行業一樣,質次量大,產能過剩,嚴重透支了未來。慾望過大,急功近利,重復建設,粗放發展,是不可持續的。行業的生存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大浪淘沙的行業洗牌勢所難免,但廣大行業經營者切勿急功近利,焦慮浮躁。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生意難做的行業淡季,更要堅定不移地維護翡翠市場行業自律、誠信經營、禮待顧客的優良傳統。「磨刀不誤砍柴工」,只要我們努力修煉「內功」,不斷提升翡翠首飾和各種成品的設計創意、雕刻工藝水平和傳統文化內涵,大幅增加翡翠成品的附加值,減量提質保價,以此實現翡翠行業的結構調整和優質發展,創造出更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漫漫寒冬終會盡,風和日麗的春天、火熱的夏天和收獲的金秋將會隨之而來。

4. 緬甸有廢鋼嗎

有。緬甸廢鐵4000左右一噸統一廢鐵是指統料廢鋼,生鐵,薄厚生熟混在一起的廢鋼鐵。

5. 到中國的緬甸遊客喜歡買些什麼啊

當然是日用百貨啊(包括手機,食品,衣服很多很多)不過老緬都沒什麼錢,基本買咱們的垃圾貨,主要是雲南德宏,版納等地.你找個緬北特區做個市場調研就可以了.基本上是木材(牙簽)!皮貨(皮筋兒)!鋼材(挖耳勺)!

6. 邊貿市場那些地方生意好些

中國邊境線長,邊境線有143個,口岸眾多。邊境地區以少數民族居多,互相往來,有邊民集市、易貨貿易、旅遊購物、轉口貿易、小額貿易等,也有經濟合作、承包工程、合資合作經營、獨資經營和勞務輸出等。一般規模較小,交換各自所需產品(包括農產品及其加工品、雜貨、日用品、輕工業品等),適合於鄉鎮企業經營或民營企業聯營。據統計,邊境貿易進出口額,1986年1.68億美元,1995年32.5億美元,2000年約50億美元。各邊境情況如鍵鄭下: 1、黑龍江省:2000年邊貿進出口貿易額12.35億美元,其中出口3.66億美元,進口8.69億美元。出口為服裝、鞋、紡織品、大米、果樹、煤等,進口為原木、紙漿、化工原料、化肥、原鋼、原鋁等。綏芬河為一類口岸,作為國際貿易口岸已有近百年歷史,1908年與俄鐵路聯運,1988年5月先後實現堆貨、寄售、代理旅遊、現匯等貿易方式和工程承包、來樣加工、合作辦廠、合作生產等經濟技術合作。黑河口岸,對9個國家40多個州900多家企業進行易貨貿易,出口為啤酒、牛肉、羽絨服裝、果樹、建築材料、輕工業品,進口為化肥、農機、生產資料。 2、內蒙古自治區。2000年邊境貿易總額14.45億美元,出口為水果蔬菜、日用雜品、汽車,進口為原木、鋁材、聚氯乙烯、礦粉。還輸出勞務2500多人去俄、蒙、日,從事森林砍伐、種植業、建築裝潢、采礦。主要口岸是滿洲里和二連浩特。 滿洲里口岸,建立了出口加工高科技經濟合作區和互市貿易區,是中國對俄蒙貿易中心和歐亞第一大陸橋重要口岸。1991年口岸國貿、地貿、邊貿和轉口貿易貨運量達400萬噸,1999年達481.7萬噸,2001年達730多萬噸,年進出境人數達114萬人次。2000年引進外資4.83億元,2001年引進外資6.86億元。重點是鞏固提高對俄赤塔和西伯利亞市場的佔有率。積極深入中亞、歐洲市場,不斷發展對俄、蒙、東歐國家和西方各國的全方位經貿關系。同時,廣泛採用補償貿易、多邊貿易、轉口貿易、合資經營和現匯貿易等,搞活市場。二連浩特,與蒙古邊貿,出口為化妝品、文化民族用品、五金機械、建材和醫療用品,進口為木材、化肥、雜骨、廢鋼鐵、鋼鋁。 3、吉林省。1982年以來有8個口岸對俄和朝鮮進行易貨貿易。在集安市與朝鮮的滿浦江市在鴨綠江的紅心島上開辦邊民互市。2000年邊貿進出口總額12590萬美元,其中進口6256萬美元,出口6335萬美元。出口為輕紡產品、大米、麵粉、玉米和機電產品、煤炭等。進口為木材、廢鋼。 4、遼寧省。與朝鮮邊境貿易,2000年7920萬美元,其中出口6640萬美元,進口1280萬美元。出口為服裝、麵粉、化纖、機電產品、鋼鐵、塑料,進口為木材、蠶絲、水產品、礦物燃料、礦砂、鋼坯。 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邊境有33個縣市,14個口岸。邊貿面向獨聯體、中亞、巴基斯坦和蒙古,還有邊民互市10個市場。1992年邊境進出口額3.1億美元,2000年達13.19億美元。出口為玉米、砂糖、棉毛織品、有色金屬產品、活畜、凍牛肉、服裝、保溫瓶、塑料編織袋、電視機、音響、小拖拉機。進口為化肥、皮張、棉短絨、鋼材、汽車配件。在邊境上,還合作辦廠,開礦,開商店、飯店、旅館,彩擴,種菜,修繕房屋、水暖工程和電氣工程,中醫針灸、按摩等。 6、西藏自治區。邊境4000餘公里,有200多處通往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山口通道。有邊貿市場、口岸及邊貿點27個,已碧橡開放的近10個。1992年後,面向南亞,使之成為一個重要窗口。2000年邊貿進出口貿易額1.088億美元,出口為畜產品、地毯、輕工業品、食品,進口為汽車、植物油、摩托車等。 亞東是最大的口岸,曾佔西藏邊貿的80%,距不丹、錫金、印度、孟加拉較近,距拉薩500多公里,來往商人較多。樟木鎮口岸與尼悔亮旁泊爾加德滿都不到200公里,是個繁華集市,邊貿活躍。普蘭口岸,地處阿里地區,是印度與尼泊爾商人樂於光顧的地方,易貨貿易為主,阿里盛產的羊毛皮張等為境外商人熱衷的俏貨。各地還有傳統貿易市場,也吸引不少不丹等國的商人。西藏已有10多個縣設立邊貿區,實行優惠政策,形成個人集體國家一起上的邊貿格局,由傳統邊民互市貿易逐步向政府間大型經貿合作發展。 7、雲南省。有16個口岸,還有為數眾多的通道和邊民互市點。邊貿由小額貿易、邊民互市和地方貿易三種形式組成。小額貿易的比例較大,進出口品種1000多個。有國家口岸5個,省口岸12個,通道互市點92個。有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邊貿優勢。與緬甸、寮國、越南政府間地方貿易有往來,互補性強。進口為木材、玉石、水海產品、礦產品、葯材、橡膠、藤條等,出口為紡織品、日用百貨、建材、石化、機電產品、醫葯用品、煙糖酒等。2000年小額貿易達35629萬美元,其中出口27808萬美元,進口7821萬美元。 8、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邊民互市貿易、雙邊或多邊貿易、轉口貿易,加強批量易貨貿易,擴大邊貿規模。2000年對越南進出口貿易額2.91億美元,其中出口2.22億美元,進口0.69億美元。憑祥和東興鎮是兩大邊貿口岸。除與越南直接貿易外,還可開展對柬埔寨、泰國、寮國、新加坡等國的轉口貿易。

7. 【世界十大著名橋梁簡介】世界十大橋梁及簡介

NO.1 倫敦塔橋

建築名稱:倫敦塔橋(Tower Bridge,London)

地理坐標:51°30"18""N,0°04"32""W

主要數據:塔橋兩端由4座石塔連接, 兩座主塔高35米。河中的兩座橋基高7.6米,相距76米。

修建時間:1886年。1894年建成通車。

倫敦塔橋是從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口算起倫敦塔橋外部的第一座橋(泰晤士河上共建橋15座),也是倫敦的象徵,有「倫敦正門」之稱。該橋始建於1886年,1894年6月30日對公眾開放,將倫敦南北區連接成整體。

倫敦塔橋是一座吊橋,最初為一木橋,後改為石橋,現在是座擁有6條車道的水泥結構橋。河中的兩座橋基高7.6米,相距76米,橋基上建有兩座高聳的方形主塔,為花崗岩和鋼鐵結構的方形五層塔,高40多米,兩座主塔上建有白色大理石屋頂和五個小尖塔,遠看彷彿兩頂王冠。兩塔之間的跨度為60多米,塔基和兩岸用鋼纜吊橋相連。橋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橋面高於高潮水位約42米)為寬闊的懸空人行道,兩側裝有玻璃窗,行人從橋上通過,可以飽覽泰晤士河兩岸的美麗風光;下層可供車輛通行。當泰晤士河上有萬噸船隻通過時,主塔內機器啟動,橋身慢慢分開,向上折起,船隻過後,橋身慢慢落下,恢復車輛通行。兩塊活動橋面,各自重達1000噸。從遠處觀望塔橋,雙塔高聳,極為壯麗。橋塔內設樓梯上下,內設博物館、展覽廳、商店、酒吧等。登塔遠眺,可盡情欣賞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風光。假若遇上薄霧鎖橋,景觀更為一絕,霧鎖塔橋是倫敦勝景之一。

從橋上或河畔,可以望見停在不遠處河上的英國軍艦「貝爾法斯特」號,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保留得最完整的軍艦。

倫敦塔橋的設計頗為合理,在世界橋梁建築業中有口皆碑。兩岸兩座用花崗石和鋼鐵建成的高塔,高約60米,分上下兩層。上層支撐著兩岸的塔,下層橋面可讓行人通過,也可供車輛穿行。如果巨輪鳴笛而來,下層橋面能夠自動往兩邊翹起,此時行人可改道從上層通過。橋內設有商店、酒吧,即使在雨雪天,行人也能在橋中購物、聊天或憑欄眺望兩岸風光。

從外表來看,塔橋蔽悄的兩端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磚石遠觀倫敦塔橋塔,但實際上塔身的結構主要是鋼鐵的。裡面裝有用來開合各重1000噸橋梁的水力機械。塔橋自建成至今,機械功能一直正常,從未發生故障。巨輪鳴笛致意後,上升機械只需一分鍾便能使橋面升起。

塔橋的設計是為了同時滿足航運和路面交通兩方面的需要。塔橋博物館工作人員解釋說,當時所有的橋都建在塔橋的西面,維多利亞中期隨著貿易的發展倫敦開始向東擴展,考慮要再建一座橋緩解交通,但碼頭老闆反對,認為橋會阻止他們船隻通過,討論了多年終於建成了塔橋,她張開橋面時可以讓大船通過,而水平的橋面冊鎮又利於馬車的行走。可以翻轉的每半個橋面的重量都在1000噸以上。塔橋從1895年全面投入使用以來橋面一共張開過6000多次,平均每星期張開十次。塔橋需要25個人負責它的操作和維護。負責人帕特森說,打開橋面需要五個人,控制室里有一個人,另外四個人在外面監控路面情況。

塔橋兩端由4座石塔連接, 兩座主塔高35米,方正厚重,風格古樸,遠望如兩頂皇冠,雄奇壯偉。

NO.2 悉尼大橋

悉尼大橋有許多重要的意義,她是連接港口南北兩岸的重要橋梁、是悉尼歌劇院明信片的完美背景、也是攝取港口全景的絕佳地點。

這座世界最長的長翼橋於1932年3月通車,長502.9公尺,寬48.8公尺,有8個車道,2條鐵軌,1條自行車道及1條人行道。不管遊客是開車、搭乘巴士或坐火車越過大橋,感受各自不同。

事實上,最好是步行,那種在橋間漫步的感覺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在漫步越過大橋時,可在東南方的塔樓稍作停留,此處有一項關於大橋是如何建造起來的有趣展示,讓遊客花時間爬200個階梯去觀賞遠景也是相當值得的,因為港口及大橋的景色的確令人贊嘆不已。

NO.3 舊金山金門大橋

1579年英國探險家FrancisDrake發現了連結太平洋和舊金山的一個海峽,這就是後來的金門。盡管這個名字在1849年的淘金潮以前早就使用,但淘金潮使得金門(進入北加利福尼亞的入口)成了加利福尼亞神秘魅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1872年就討論過要在金門海峽修建一座大橋宏姿渣的想法,但是直到1937年才在海峽上修了一座懸索橋。金門大橋橫跨南北,將舊金山市與Marin縣連結起來。花費四年多時間修建的這座橋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結構之一。它已不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但它卻是最著名的。金門大橋的巨大橋塔高227米,每根鋼索重6412公

噸,由27000根鋼絲絞成。1933年1月始建,1937年5月首次建成通車。

金門大橋是世界著名大橋之一,被譽為近代橋梁工程的一項奇跡。金門大橋的設計者是工程師史特勞斯,人們把他的銅像安放在橋畔,用以紀念他對美國作出的貢獻。大橋雄峙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寬1900多米的金門海峽之上。金門海峽為舊金山海灣入口處,兩岸陡峻,航道水深,為1579年英國探險家弗朗西斯·德雷克發現,並由他命名。 美國金門大橋

金門大橋的北端連接北加利福尼亞,南端連接舊金山半島。當船隻駛進舊金山,從甲板上舉目遠望,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大橋的巨形鋼塔。鋼塔聳立在大橋南北兩側,高342米,其中高出水面部分為227米,相當於一座70層高的建築物。塔的頂端用兩根直徑各為92.7厘米、重

2.45萬噸的鋼纜相連,鋼纜中點下垂,幾乎接近橋身,鋼纜和橋身之間用一根根細鋼繩連接起來。鋼纜兩端伸延到岸上錨定於岩石中。大橋橋體憑借橋兩側兩根鋼纜所產生的巨大拉力高懸在半空之中。鋼塔之間的大橋跨度達1280米,為世界所建大橋中罕見的單孔長跨距大吊橋之一。從海面到橋中心部的高度約60米,又寬又高,所以即使漲潮時,大型船隻也能暢通無阻。

金門大橋包括從鋼塔兩端延伸出去的部分,全長達2000米,為此,又分別在兩側修建了兩座輔助鋼塔,使橋形更加壯觀。大橋的橋面寬27.4

米,有6條車行道和兩條寬敞的人行道。大橋的設計者是工程師約瑟夫·斯特勞斯,人們為紀念他對美國作出的貢獻,把他的全身銅像安放在橋畔。銅像形象生動,神情自若。金門大橋設計師

金門大橋於1933年動工,1937年5月竣工,用了4年時間和10萬多噸鋼材,耗資達3550萬美元。整個大橋造型宏偉壯觀、樸素無華。橋身呈朱紅色,橫卧於碧海白浪之上,華燈初放,如巨龍凌空,使舊金山市的夜空景色更加壯麗。可是,由於一下雨,鋼塔就會生銹,粉刷匠只能日復一日地刷上油漆。

NO.4 泰國桂河大橋

堪稱史上最出色的戰爭片之一的《桂河大橋》,大衛·里恩執導的反戰電影經典作讓那座二戰中的桂河大橋聞名。

在曼谷西北122公里的北碧府(Kan-chanaburi),這座橫跨桂河的大橋———桂河大橋,折射了二戰期間的一段歷史:當年日軍佔領泰境期間,強迫盟軍戰俘建造鐵路連接緬甸及暹羅,這條鐵路在犧牲了無數寶貴性命後才得以完成,故有「死亡鐵路」之稱。桂河大橋就是其中的一段,被稱為「死亡鐵路」的咽喉。大橋的一邊地勢較為平緩,但一過河便是險峻的群峰,有的路段甚至就開鑿在懸崖絕壁之上。當年,很多勞工都是在修建桂河大橋時,變成孤魂野鬼的。

大橋身世:桂河大橋原為木橋,幾經飛機轟炸,早已毀壞,只有在河水很淺時才能看到殘跡,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後來修建的鐵橋,它今天還在通車。重建後的桂河大橋,在原來橋的兩側圓弧鐵架多出了兩段不協調的方形鐵架,沒有原先圓弧鐵架的優美,很多看過的人覺得不倫不類、不搭調。桂河大橋大約10分鍾就可以走完,過了橋就是一般的死亡鐵路,一直前行可以通到緬甸。站在桂河大橋的橋頭,看著夕陽下靜靜流淌的美麗桂河,使人難以想像這里發生過的悲慘故事,只有安放在橋頭的美軍投下未爆炸的炸彈提示著我們當年那場慘烈的戰爭。

美麗視覺:過橋後不久就有一面中文告示牌,告訴大家從旁邊的鐵樓梯下去,就會有一大堆緬甸商品攤販。現在的桂河大橋,沒有什麼肅殺之氣了,與電影中的蠻荒世界全然不同,倒是附近商店林立,兩旁河岸多出許多水上餐廳,這些餐廳的布置與景觀都十分優美,地道的泰國菜也十分迷人。或是選擇泛舟桂河觀賞這座充滿歷史故事的大橋,或是吃著「蝦兵蟹將」,喝著略苦的曼谷啤酒,看著船夫一如既往的臉……

NO.5 明石海峽大橋

1998年4月5日,世界上目前最長的吊橋——日本明石海峽大橋正式通車。

大橋坐落在日本神戶市與淡路島之間(東經134度59分,北緯34度36分),全長3911米,主橋墩跨度1991米。兩座主橋墩海拔297米,基礎直徑80米,水中部分高60米。兩條主鋼纜每條約4000米,直徑

1.12米,由290根細鋼纜組成,重約5萬噸。大橋於1988年5月動工。1998年3月竣工。明石海峽大橋首次採用180MP級超高強鋼絲,使主

纜直徑縮小並簡化了連接構造,首創懸索橋主纜,這也是第一座用頂推法施工的跨谷斜拉橋,由著名的法國埃菲爾集團公司承建。

明石海峽大橋日本明石海峽大橋,位於本州島與四國島之間,主跨1991米(960+1991+960),全長3911米,為三跨二鉸加勁桁梁式吊橋,鋼橋283米,高出333米橋寬35.5米,雙向六車道,加勁梁14米,抗震強度按1/150的頻率,承受8.5級強烈地震和抗150年一遇的80m/s的暴風設計,為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懸索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雙層橋,是聯結內陸工業中的重要紐帶。它跨越日本本州島—四國島之間的明石海峽,最終實現了日本人一直想修建一系列橋梁把4個大島連在一起的願望,創造了本世紀世界建橋史的新紀錄。總投資約40億美元。 明石海峽大橋按可以承受里氏8.5級強烈地震和抗150年一遇的80m/s的暴風設計。1995年1月17日,日本坂神發生里氏7.2級大地震(震中距橋址才4公里),大橋附近的神戶市內5000人喪生,10萬幢房屋夷為平地,但該橋經受住了大自然的無情考驗,只是南岸的岸墩和錨錠裝置發生了輕微位移,使橋的長度增加了0.8m。除地震以外,還必須保證大橋在台風季節能夠經明石海峽大橋受住時速超過200公里狂風的襲擊。為此對橋梁進行了1%模型的風洞試驗,在橋塔上安裝了20個質量阻尼裝置。 1988一1998年間,在日本大鳴門橋以北,建造了一座跨明石海峽的大型懸索橋。該橋位於本州與四國之間的神戶—鳴門線上,神戶市西南。明石海峽大橋是世界上第一座主跨超過1英里(為1609m)及l海里(合1852m)的橋梁。兩邊跨也很大,每跨達960m,是

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邊跨。鋼橋塔高為297m,是世界上最高的橋塔。用鋼衍式加勁梁,橫截面尺寸為35.5m×14.0m。其梁高比其它任何一座懸索橋都高。本橋橋面設有6車道,通航凈空高為65m。 原來曾計劃在下層橋面上修建鐵路,但並未採納。因鐵路荷載要求有4條主纜,而公路交通只要2條主纜就足夠了。該橋2根主纜直徑為1122mm,為世界上直徑最大的主纜;主纜鋼絲的極限強度為1800 MPa,也是世界記錄。主纜由預制平行鋼絲束組成,這項工藝也適用於同樣規模的懸索橋。牽引鋼絲由直升飛機牽引跨越明石海峽,這是世界上首次應用的新工藝 1995年1月,日本神戶地區發生里氏7.2級地震。造成5000多人死亡。震中位於明石海峽大橋南端,距神戶幾公里。明石海峽大橋經歷了一次嚴峻的抗震檢驗,因為橋址處的震級也接近里氏8級,當時在距該橋50 km遠的橋梁與建築都已經倒塌。地震發生時,該橋剛剛完成橋塔與主纜施工工作,開始架設加勁梁。 日本明石海峽大橋,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橋梁,包含多項世界紀錄,根據初步研究,明石海峽大橋設計荷載可承受里氏8.5級地震,該橋在阪神地震中僅有微小損壞,由於地面運動。兩塔基礎之間的距離增加了80 cm,橋塔頂傾斜了10 cm,使主跨增加了近80 cm,從而接近於1991m,主纜垂度因此減少了130 cm。

日本明石海峽大橋本橋橋面設有6車道,通航凈空高為65m。原來曾計劃在下層橋面上修建鐵路,但並未採納。因鐵路荷載要求有4條主纜,而公路交通只要2條主纜就足夠了。

該橋2根主纜直徑為l122mm,為世界上直徑最大的主纜;主纜鋼絲的極限強度為1800MPa,也是世界記錄。主纜由預制平行鋼絲束組成,這項工藝也適用於同樣規模的懸索橋。牽引鋼絲由直升飛機牽引跨越明石海峽,這是世界上首次應用的新工藝l995年1月,日本神戶地區發生里氏7.2級地震。造成5000多人死亡。震中位於明石海峽大橋南端,距神戶幾公里。明石海峽大橋經歷了一次嚴竣的抗震檢驗,因為橋址處的震級也接近里氏8級,當時在距該橋50km遠的橋梁與建築都已經倒塌。地震發生時,該橋剛剛完成橋塔與主纜施工工作,開始架設加勁梁。日本明石海峽大橋,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橋梁,包含多項世界紀錄。根據初步研究,明石海峽大橋設計荷載可承受里氏8.5級地震,該橋在阪神地震中僅有微小損壞,由於地面運動。兩塔基礎之間的距離增加了80cm,橋塔頂傾斜了10cm,使主跨增加了近80cm,從而接近於l991m,主纜垂度因此減少了130cm。

NO.6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土耳其的戰略要地,游覽勝地,歐、亞兩洲的分界。海峽全長 30.4 公里,最寬處 2.4 公里,最窄處只有 708 米,最深處為 80 米,最淺處 27.5 米,北連黑海,南通馬爾馬拉海和地中海,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口,兩岸懸崖陡壁,形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又名歐亞大橋,興建於 1968年,修築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窄處,1973年 10 月正式通車。大橋全長 1560 米,兩座塔橋之間跨越海峽水面部分的橋長 1074 米,橋寬 33 米,高出海面 64 米。橋的兩頭各有一呈「門」字形的橋塔,水中不設橋墩,整個橋身用兩根粗大的鋼索牽引,每根鋼索由 11300根 5 毫米的鋼絲擰成,支撐整個橋面。大橋正中有一道白線,白線以東是亞洲,以西是歐洲。橋

面可以並排行駛 6 輛汽車,如果橋上停滿汽車,西岸橋塔就要向里傾斜 86 厘米,東岸橋塔則傾斜 90 厘米。一刮大風,大橋會左右擺動一兩米。不過這都沒有什麼危險。這座大橋是歐亞第一大鋼索吊橋,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吊橋。

每當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海峽大橋和兩岸燈火通明,水面熠熠泛著銀光,倒映出岸上的古堡、清真寺、屋影和林影,五彩繽紛,充滿神奇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1985年 12 月 4 日,土耳其政府和日本、義大利三國共同承建了第二座海峽大橋。新建的大橋橫跨在海峽歐洲部分的希沙呂斯蒂與亞洲部分的卡瓦久克之間,位於第一座大橋的北面約 5 公里處。大橋總長 1510 米,跨越海面部分為 1090 米,比第一座大橋長 17 米,是世界第六大吊橋。橋身高出海面64 米,任何遠洋巨輪均可自由航行。橋面寬 39.4 米,可平行通過 8 輛汽車,比第一座大橋寬出兩個車道。整座大橋沒有一個橋墩,由兩岸高達 107 米的兩座橋塔用兩根粗達 77 厘米的鋼索牽引製成。每根鋼索重 9500 噸,由 16128根粗 5.38 毫米的鋼絲擰成。從遠處眺望,雄踞海面的大橋,猶如一條巨龍橫卧,蔚為壯觀。海峽大橋東岸是亞洲,西岸是歐洲,伊斯坦布爾最初的老城區就建在西岸金角灣南部的岬角上,如今還保留著歷代修整的城牆。市內蜿蜒曲折的古老街道上,殿閣林立,寺塔如雲,而寬敞筆直的阿塔土耳其大道和獨立大道兩旁卻高樓簇起,樹木成蔭,清晰地顯示出這里薈集了東西方各種文明。

NO.7 喬治華盛頓大橋

喬治華盛頓大橋(英語:George Washington Bridge,簡稱GWB、華盛頓大橋)是一條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與紐澤西州李堡的一條橋梁,為一收費懸索橋跨越哈德遜河,是紐約市的一條重要交通要道,因為此橋載有95號州際公路、美國國道1號、美國國道9號、美國國道46號等重要高速公路。喬治華盛頓橋的車流量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一條橋[1]。在2004年之間,喬治華盛頓橋總車流量為108,404,000輛車,現今大約每日車流量有300,000輛車,這與舊金山-奧克蘭灣橋(San Francisco-Oakland Bay Bridge)相似。在2006年時,喬治華盛頓橋為全美排名第四長的懸索橋。

喬治華盛頓大橋總共分為兩層,上層有雙向共8線道,下層有雙向共6線道,總共有14線道。除了車行道之外,另外在橋的兩側還有兩道人行道。雖然橋上的速限為每小時70公里 (每小時45英里),但是大

部分的時間由於大量的車流量所以甚至都難以達到速限。

喬治華盛頓大橋

English:George Washington Bridge

載有 95號州際公路/美國國道1號/美國國道9號/美國國道46號,共14線道(上8道,下6道,以及行人與自行車道

跨越 哈德遜河

地點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與紐澤西州李堡間

維護單位 紐約與新澤西港口事務管理局

設計結構 雙層懸索橋

最長跨距 1,066.8公尺 (3,500 英尺)

總長度 1,450.85公尺 (4,760 英尺)

路面寬度 36.27公尺 (119 英尺)

路面凈空 上層14英尺 (4 公尺)

下層13.5英尺 (4 公尺)

橋下凈空 64.62公尺 (212 英尺)

啟用日期 1931年10月25日(上層)

1962年8月29日(下層)

NO.8 大貝爾特橋

大貝爾特橋(Great Belt Bridge),也叫斯托伯爾特橋,按意思來譯應為「大帶橋」,是橫穿丹麥大貝爾特海峽,將西蘭島和菲英島連接在一起的交通動脈。它位於哥本哈根正西120公里處,將丹麥第一大城市、首都哥本哈根所在的西蘭島和第三大城市歐登塞所在的菲英島連接在一起。兩島海面距離18公里。它於1987年6月開始動工興建,1997年6月全線鐵路通車,1998年8月公路橋啟用,整個工程全部竣工。該工程總投資55億美元,全長17.5公里。以1988年價格計算,大貝爾特橋實際耗資337億丹麥克朗,約合48億美元,是歐洲當時預算最高的橋梁工程。大貝爾特橋由西橋、海底隧道和東橋三部分組成,分為東、西兩段,中間以斯普奧人工島作為中間站。西橋從菲英島到斯普奧島,跨度6.6公里.

西橋為汽車、火車並行的兩用橋,全長6612米。它西起菲英島,東接大海峽中間的小島。公路線經東橋、鐵路線經海底隧道同西蘭島相連。海底隧道為鐵路專用隧道,全長7410米,由兩條相互平行、間隔距離為16米、直徑7.7米的主隧道組成。兩條主隧道之間每隔250米有一緊急疏散通道相連。東橋為公路橋,全長6800米,為雙塔結構懸索橋,兩橋塔間跨度為1624米,橋面最高處距海平面65米,對大海峽的航運無任何影響。

由於建設費用較高,大貝爾特橋成為丹麥第一條收取使用費的公路橋,其中普通小汽車的過橋費為225克朗(約合30美元。丹軍警車和外交使團車均需交費)。從哥本哈根市前往安徒生博物館,必須經過大貝爾特大橋。橋東側有一個大橋博物館。

NO.9 澳凼大橋

澳門鏡海長虹——澳凼大橋,落成於1974年10月,連引橋全長3400多米,橫跨澳凼海面,弧度很大,有如長虹卧波,設計獨特,予人既雄偉又玲瓏的印象,給古老的澳門平添現代氣息。入夜後,橋燈吐亮,如珠連串,又給濠江夜空增添璨璀光彩。在不同季候,無論日夜,大橋都被烘托出秀麗的身影,成為澳門的風景線,也成為澳門發展的標志。1994年4月,第二道澳凼大橋(友誼大橋)建成啟用,全長4414米,減輕舊大橋交通負荷,也對繁榮澳門起著重要作用。

NO.10 南浦大橋

南浦大橋是上海市區第一座跨越黃浦江的大橋,建成於1991年11月。總長8346米,其中主橋全長846米,引橋全長7500米。主橋為一跨過江的雙塔雙索麵疊合梁結構斜拉橋,兩岸各設一座150米高的「H」型鋼筋混凝土主塔,橋塔兩側各以 22對鋼索連接主梁索麵,呈扇形分布。橋下可通行5萬噸級巨輪。主橋總寬度為30.35米,設置機動車道7條,其中浦東往浦西3車道,浦西往浦東4車道,兩側各設2米寬的觀光人行道。浦西引橋長3754米,以復曲線呈螺旋形、上下二環分岔銜接中山南路和陸家浜路。浦東引橋長3746米,採用復曲線呈長圓形,與浦東南路相連並直通楊高路。南浦大橋也是上海道路內環線的過江樞紐。南浦大橋設有觀光電梯,遊人可乘電梯上橋觀光。大橋主塔的上橫樑上,鑲嵌著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的橋名。南浦大橋是一座現代化橋梁,它猶如一架橫卧的豎琴,其規模在當今世界同類橋梁中位居第三。大橋的總投

資為8.2億元人民幣,建設周期為3年。南浦大橋規模之雄偉,工藝之嚴格,技術之復雜,施工難度之高,建設周期之短,是我國橋梁建設史上少有的,在世界橋梁建設史上也不多見。

8. 閩南人詳細資料大全

閩南人是漢族的一個民系,他們主要分布於福建漳州、泉州、廈門、龍巖,廣東潮汕、海陸豐、雷州半島,台灣大部分地區,海南大部分地區和浙江溫州東南部。所說的語言是屬閩方言的分支方言稱為閩南方言(閩南話);閩南方言的次方言也相當的復雜分為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龍巖話、潮州話、海陸豐福佬話、雷州話、海話、台灣話、海南話等,其中只有說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龍巖話和台灣話的居民能溝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閩南人
  • 性質 :漢族的一個民系
  • 分布 :福建漳州、泉州、廈門、龍巖
  • 性格特點 :性格剛強、精明、重鄉情
民系概況,狹義表述,性格特點,民系語言,閩南語歌曲代表作,歷史,分布,分布范圍,廣義表述,海外,民系分支,福建閩南人,台灣閩南人,廣東閩南人,海南閩南人,閩南文化,服飾習俗,建築習俗,結婚習俗,壽誕禮俗,民間禁忌,飲食文化,閩南民居,閩南商幫,

民系概況

狹義表述

閩南人包括如下:
  1.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福建省管轄的泉州、漳州大部分、廈門這三個地級市,以及台北代為治理的金門縣)等地。
  2. 福建龍巖市新羅區部分與漳平市部分的居民:兩地也通行閩南語,偏向閩南語漳州腔。大部分人口構成由唐代開辟漳州的陳元光將軍所率領的府兵的後裔組成,和漳州部分同源同宗。
  3. 台灣閩南人:大多明朝清朝時的祖籍在閩中南(泉州府、漳州府等地),在台灣日治時期前即居台灣,使用閩南語台灣話,台灣四大族群之一。
一般而言,台灣閩南人也包含被閩南化的客家人與台灣古閩越族後裔原住民平埔族。世界各地的閩南華人、華僑或是閩南語閩台片使用者:在東南亞、日本最多,新加坡甚至有半數以上的華人使用閩南語來溝通。

性格特點

閩南民系居民早期居住的福建及廣東潮汕地區,地狹人稠,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很大,所以他們不斷地出外謀生和並往外遷移,培養了較強的商品意識,他們有極強的適應能力、競爭力和內部凝聚力,善於適應環境、拼搏創業、精誠團結,他們性格剛強、精明、重鄉情。

民系語言

閩南語是閩南人的母語,主要分布在福建閩南地區,南宋以來,隨著閩籍先祖的幾次大規模對外遷徙,逐漸分布於台灣、浙江、廣東、海南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閩南語發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原稱「河洛語」,閩南語曾是中國唐朝和北宋時期的官方語言。由於為了躲避中原的內亂戰亂,中原人分別在唐朝中期及以後和北宋末年大規模南遷至福建南部,這樣也就把河洛語帶到福建,河洛話也因此俗稱閩南話,閩南以外的閩南語則是後來閩南人向外遷徙形成的結果。 到了近代閩南語早已跨省跨國使用范圍遠遠超過了福建南部一隅。在中國國內,成片的較大的通行區域,就包括傳統上的福建閩南地區泉州、漳州大部分、廈門、龍巖市新羅區部分、漳平市部分地區、尤溪縣小部分地方和大田縣部分等地,以及台灣島大部分。 還有江西、浙江、廣東、廣西、四川、江蘇等地均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閩南方言島帆搜。包含被閩南化的人。

閩南語歌曲代表作

同名單曲《閩南人》,是由全棲藝人張雲卉潛心作詞作曲並演唱的。這首歌作為新時代閩南語勵志歌曲代表作,在很多地方都優勝於傳統,在創作上融合了Funk Rock(朋克搖滾)和Smooth Jazz(絲滑爵士)的節奏韻律,較為輕快跳躍,充滿律動感。而相對於傳統閩南語歌曲,《閩南人》唱作者地道的閩南人身份讓整首歌聽起來不顯得那麼「台腔」,不管是填詞、作曲、還是演唱,均根植閩南文化的角度,不同於那些基於台灣文化的歌曲,是真正意義上的閩南語歌。值得一跡銷提的是,這種新型曲風,是閩南語歌曲和西方電聲樂器的有效結合,並同當代流行音樂充分互動後的音樂產物,更具感染力,為今後閩南語歌多元化創作提供寶貴的經驗和良好的借鑒形式。

歷姿轎游史

北宋時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繼設立了掌管外貿的市舶司,使泉州發展成當時國際上的著名商港,對外海線交通十分方便。在這以後,閩南等地區便有不少人民,因為政治、經濟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灣),也因此帶去了他們的母語 --- 閩南語。明末時,閩南發生大旱,鄭芝龍曾招數千人到台灣墾殖,他們大多數便在台灣定居從16世紀起,西歐各國開始進行各種殖民海外的計畫。西元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先後佔領南、北台灣,尤其荷蘭人統治台灣將近40年,實施王田制,召募福建沿海人前開墾台灣。來台漢人多出身漳州莆田泉州,在長期與平埔族雜處和荷蘭人的統治下,隨移民所帶來的閩南語也滲入了一些新的語言因素。明末鄭成功抗清失敗後,便率大軍攻佔台灣,趕走荷蘭人。鄭家出身福建南安,鄭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陳永華,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帶來的軍民也大多數是泉州人。因此,此時台灣的閩南語,是以泉州音佔大多數的。 1683年,施琅征台,鄭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治台灣。隔年,清廷為防鄭氏遺民,頒布渡台禁令,設下嚴格條件限制人民渡台,只能從三個口岸渡台,泉州莆田人從泉州港 渡台,漳州廈門人從廈門渡台,福州人從馬尾渡台,還有大量人從福建沿海直接到台灣,有登記的人數只佔福建人渡台總人數的很小比例,這在漳州莆田泉州廈門等地的自渡台灣的情況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過官渡而是自己渡台,其中以粵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較晚來台灣,台灣的開發幾乎都由閩南人領先,而台灣的語言亦以閩南語為優勢。雍乾之世,禁令漸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變,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統治台灣的200餘年間 ,閩人來台人數激增,移民的語言隨其足跡而傳播到台灣各地。日後由於交通開始便利,人口逐漸增多,先後來台的泉州,漳州,廈門等地口音逐漸融合成一種不同以往的口音,民間將其稱之為「漳泉濫」(漳泉混合的意思),莆田話和台灣話不可以互通。 台灣的閩南語特色是多種不同閩南地方口音融合,總而言之,台灣北部偏泉州腔,南部偏漳州腔。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教育方面推行「國語」(日本語)政策,日本語在政治上占盡優勢,在民間使用的台語難免受其影響,一直到今天,由於日本語是在中國南北朝時到清朝前期從中國帶到日本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中國國民 *** 收復台灣地區;戰後國民黨再次發動內戰,在經過 *** 人和正義人士的艱苦努力, 國民黨 *** 戰敗,帶著幾十萬軍隊和人民從大陸「轉進」台灣,這是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動,再加上日後推行的「國語」(這次是北京語)運動,在其影響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語料。 由於古代越南、福建、廣東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漢族遷徙南下後使用的古漢語受到了很多越語的影響,古代越南從中國的西漢到唐朝是中國的領土,即使從中國分離出去後,還是和中國南方保持密切關系,越南還是中國的五代到清朝藩屬國,古代越南使用古漢語和古越語的融合的古越語時間有1000多年。近代現代之研究已也顯示侗台語系(TAI-KADAI)亦與原始漢藏語系以及上古漢語有極密切之關系 。侗台語系和閩南話有某些共同的古越語,侗台語系包括了中國境內的侗族、壯族、傣族,與及東南亞的泰國語、緬甸禪邦語,所以東南亞人有學習閩南語的優勢。更由於閩南人的遷徙傳統,閩南人與海外,特別是與東南亞的交流極為密切。相應的,閩南語中自然有相當多的東南亞借詞。從元朝開始,泉州成為為東方第一大港,元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泉州,從此閩南一帶和中東、西亞、東南亞的來往更加頻繁,大量的阿拉伯商人定居在泉州,出洋的華僑把外鄉的語言帶到閩南,時間久了,有的外來語的語詞進入閩南語,成為閩南語的一部分。例如sat-bûn(soap,雪文,閩南語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剎)、chi- ku-la?t(朱古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鐵板手)、ba?k-thâu(商標)、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計程車,台灣地區現多以閩南語發音稱「計程車」)、pa-sū(bus,巴士車,台灣地區對於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共汽車」的趨勢)、má-tih(死亡)、gō?-kha-kī(騎樓過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閩南話又稱河洛話 , 閩南語的發源地是在黃河、洛水流域,俗稱「河洛話」,這是因為最早在晉朝時有中原一帶人避戰亂南下,在無名江邊定居,並把這條江定名為「晉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晉朝人。這樣也把河洛話帶到福建,並演變為閩北、閩中和閩南三種方言語系。但是漢人大規模遷徙到閩南則在唐朝五代時期,帶來了8世紀到10世紀中原的語言口音。在閩南人從明朝後期至清朝移民時台灣後,把閩南話帶到台灣。令人預想不到的是,原先說河洛話的地方早已不說河洛話了 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它分為幾個次方言: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大部分。 龍巖話區:龍巖市新羅區部分、漳平市部分。 大田話區:大田縣部分、尤溪縣的小部分。 海陸豐區:廣東海陸豐(汕尾市、 陸豐市 、海豐縣) 潮州話區:廣東潮汕(揭陽市、潮州市、汕頭市、豐順縣的湯南鎮、湯坑鎮、留隍鎮) 雷州話區:廣東雷州半島(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等) 海南話區:海南島東北沿海、東南沿海、西南沿海一帶。

分布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類似於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大規模遷移是在1 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斗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灣省以外,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超過4000萬,不少被閩南人同化的人也會使用閩南語,在東南亞的閩南人與馬來人聯姻的後代總計人數達1000餘萬人,不少馬來人也會使用閩南語。

分布范圍

廣義表述

包括狹義閩南人和 浙南溫州平陽、蒼南等地的一些居民:不少當地居民是在明清時由閩南遷入浙江,使用的語言是受吳語溫州話影響的浙南閩語。也包含被閩南化的客家人等地的人與台灣古閩越族後裔原住民平埔族,被閩南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南靖、詔安、平和、雲霄等縣西部。還有數量龐大的被閩南化的馬來人: 峇峇娘惹(或稱土生華人/僑生)是指十五世紀初期開始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和室利佛逝國(印尼和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朝後裔,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國福建中南部。巴巴娘惹也包刮少數在唐宋時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一般上巴巴娘惹都是指古代中國移民後裔。這些唐宋明後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男性稱為峇峇(巴巴),女性稱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巴巴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ra),巴巴娘惹今天在馬來西亞憲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紀後期來的「新客」無分別。巴巴娘惹是馬來獨特的文化,專指中國人和馬來人的後裔。據說最早是由鄭和下西洋時的中國人和當地的馬來女子結合產生的一個特殊的族群。巴巴娘惹文化---傳統華人文化 這些巴巴人,主要是在中國明朝或以前移民到東南亞,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國福建,小部分是廣東和客家籍,很多都與馬來人混血。某些巴巴文化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對於華人的一些傳統節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視,過春節,作為子孫或年幼的一輩,得跪著磕頭、敬茶及祝安。逢春節、清明、農歷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講究,要擺三牲及飯菜等,要擺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餚上供。

海外

海外華人大約有3000萬,主要以東南亞為大宗,美加也有些,其餘則零星分布數量不多,美加是傳統的粵語人口移民之地,但就東南亞來說即使以漳州泉州兩府移民人口數來說也遠較廣府人多,很多人常常以為廣府人多,實乃假象,不否認粵語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但助媒體的影響力)。粵語拜的香港所賜,而閩南語則靠廣泛分布,印尼語(馬來語)中至少有511個漢語借詞,其中閩南方言借詞456個,佔89.5%。可見閩南方言影響之大,海外華人第一方言母語為閩南語。

民系分支

根據閩南人所處的省份,又分為福建閩南民系,廣東閩南民系,廣西閩南民系,東南亞閩南民系(內以國家再分),台灣閩南民系,海外閩南民系(內以國家再分)等。潮汕、雷州、海南以及海陸豐2千多萬,福建地區2千萬,新加坡、東南亞、歐美以及全世界海外4千萬(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浙南五省閩系華僑總和),台灣1千多萬,還有其餘地區,總共超過1億。

福建閩南人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中國統治的泉州、漳州、廈門,及福建龍巖市新羅區與漳平市、福建中部的莆田、仙游的居民:該地莆仙話本屬閩南語系,只因地近福州,受到福州話較多影響,莆仙話與其他地方的閩南話仍有許多相通的辭匯,而且莆田是許多福建移民的原鄉,莆田湄洲島也是閩、台著名海神媽祖的故鄉。 因為閩南人與福州人同處於福建省,閩東閩南兩地亦有人口往來,福州人即閩東人亦有部份閩南民系的成份,但進入福州的閩南人則被人數較多的福州人同化,閩東民系與閩南民系的關系仍然非常親密,古代沒有民系之說,而南移政權的人口多在淅江以及福建,福州為福建政治中心,閩東一帶的閩民系受南遷吳越民系影響,影響到語言有些不同,但閩東閩南關系,姓氏,來源仍然非常親密。

台灣閩南人

台灣閩南人是台灣最大的族群,泛指以台語(台灣特色的閩南語)作為母語的人,其四分之三為中國福建的漳州與泉州移民後裔,少數為廣東潮汕移民之後。一般認知為漢族閩南民系之分支,台灣潮州人因使用閩南語,族群認同由潮州民系轉為閩南民系。

廣東閩南人

廣東閩南人是由福建移居廣東的閩南人,包括明代、清代及以後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粵東、及粵西的閩南人,潮汕地區的原居民和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粵東的人亦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所以潮汕人就是廣東閩南民系。 明朝中期實施海禁,但廣州仍能作有限度的通商,使在宋元明初的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港的經營貿易的閩南人南下廣州以及廣東沿海,明朝福建閩南地區移民廣州、粵西沿海以及潮汕,但亦被附近主要為廣府地區的廣府話又稱廣州話(即標准粵語)同化,在廣東粵西粵東沿海亦有大量福建閩南移民,不少和當地人通婚,影響了當地的民系。明清時期,閩南人口大量南下廣東,特別是莆田,使福州人南下莆田,至今莆田話變成閩南福州話夾雜的方言。此外,梅州亦有由莆田南下的閩南人,如 *** 。

海南閩南人

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以及閩南沿海的天災、人口過剩,幾十萬的閩南莆田、泉州、漳州、廣東潮州人移民到現在的海南島,現海南漢族絕大部分人均為閩南後裔,操閩南方言海南話。

閩南文化

閩南文化,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區的人共同創造的(主要是閩南人),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布范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漳、泉金三角」,即現轄的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區、市、縣(泉州原轄金門縣待統一)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們物質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和鮮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閩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飲用。廈門人稱茶葉為「茶米」,與米相提並論,稱飲茶為吃茶,與吃飯擺在同等地位,是以說明茶和米在人們生活中同樣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說的「茶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閩南的茶俗以飲功夫茶為首,由於所費的時間,功夫多於喝茶,故稱「功夫茶」,飲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飲功夫茶,濃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閩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種。俗話說「無酒不成宴」,逢年過節飲酒慶賀,如春節的迎春酒,端午節的雄黃酒,中秋節的的賞月酒等。 閩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為主食,早晚吃稀飯,中午吃午飯,閩南方言稱稀飯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兩種,稠的粥稱「烤頭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稱「安糜仔」。至於年節的食俗,則根據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節,除夕的圍爐吃年夜飯置辦各種雞鴨魚肉菜餚外,習慣要一道火鍋。舊時的銅火鍋中間燒炭火,象徵全家圍爐團圓。

服飾習俗

隨著思想,觀念的進步,人們的服飾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其中,閩南服飾中獨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飾,其最大特點是「衣短露臍,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惠安女傳統服飾的牲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

建築習俗

建築與百姓安居緊密相連,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間風俗。如建房前擇定方向,選擇黃道吉日動土及上樑祭、落成祭等禮俗,如動土前要選黃道吉日,並設案擺豬頭三牲供品,焚香燃燭,燃放爆竹,拜神靈祭土地,俗稱動土祭或奠基祭。儀式後,用豐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師傅,此外,還有木門檻上釘竹板、擇地鑿井覓甘泉等習俗。

結婚習俗

閩南的婚姻禮俗,自古以來遵循漢族傳統的周禮「六禮」的基本程式進行,即納采(即求婚)、問名(即女姓氏)、納吉(定婚喪嫁娶)、納征(婚成送禮物)、請期(通知婚期)、親迎(迎娶)。其中,特別注重「迎娶」這一道習俗。新娘一般在婚後第四日回娘家省親,稱「做客」、「歸字」。「做客」必須當日返回婆家,到家時又必須是天黑,俗話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這樣做就會生男孩。

壽誕禮俗

舊時由於生活和衛生環境等因素,人們能活到50歲就被認為是長壽了。所以閩南民俗從50周歲開始逢十做壽(有些地方從60周歲才開始做壽),也有提前一年或推遲一年做壽的(即逢9或11做壽的)。一般在壽堂上懸燈張彩,正中貼一金字「壽」字或壽星圖,兩旁掛壽聯,壽星著新衣或壽衣正坐高堂,接受兒孫的拜祝。壽宴是做壽的重要內容。一般在壽慶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賓客,在菜餚中必有一道「豬腳線面」的菜,這是取豬腳意強壯,線面壽長的吉利。

民間禁忌

禁忌是民間關於社會行為、信仰活動的某種約束限制觀念和做法,是一種傳統的風俗。閩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關於飲食、衣著、起居、交往、語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飯時以筷子敲碗,因為舊時只有乞丐才敲著空碗乞討。亦不可將筷子插在飯碗的米飯中,這與民俗中「拜腳尾飯」的喪俗有關。忌用掃帚打人,否則被打者會倒霉,因為人們把掃帚認為是有靈性之物。忌在庭院內種植香蕉樹和榕樹,傳說因香蕉無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樹被視為神樹(因它樹齡最長),種在家庭小院是對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飲食文化

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及周邊地區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後,由於交往的頻繁,對外交流擴大,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磨合融會也更加密切,這樣,閩南菜的風味不但影響漳州、廈門、潮汕、台海等地區還輸出到廣大東南亞地區。許多到東南亞旅遊的人會驚訝地發現,吃的飯菜正是家鄉的味道,街頭的小吃攤也能吃到海蠣煎、花捲、肉粽。一些僑胞也回到故鄉開起了飲食店,閩南人上街就能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緬甸菜、新加坡菜。

閩南民居

閩南民居是閩南民系的傳統建築。但就從民居而言,這種海外宗教及裝飾的影響,更多局限於寺廟等帶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們認為閩南民居雖有多樣性文化的影響,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別是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地理環境和氣候的特點及血統等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跡表露無遺,這從一些紋樣、一些隱喻符號以及一些建築樣式上得以證明。當然,其他民族文化影響的建築也同樣存在,諸如土樓、圓樓、吊腳樓、手巾寮等。但這不影響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牆的類型化的形式。

閩南商幫

作為中國五大新商幫之一,閩南商幫的起步主要是在廈門、泉州、漳州等地。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閩南人特有的「拼」勁不僅造就了閩南地區幾十個中國馳名商標和一大批知名企業家,而且這些閩南的企業和企業家也在地域上不斷擴張——在福建的周邊省份、華東地區,以及其他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閩南商幫在外來投資經商者中占著主導者的地位。在北京,在上海,以及許多邊陲小鎮,閩南商幫正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讓世人刮目相看。 「在北京,凡是大盤的房地產,大多數是閩南人在操作。」庄永章介紹說,曾文仲是沿海綠色家園集團董事局主席,近幾年來,該集團以國際化的戰略眼光和實力背景,在內地打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精品樓盤,現已具備每年上百萬平方米的地產開發能力。北京豐潤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陳水波兄弟,不僅在北京進行房地產開發行業,而且還介入裝飾裝修、物業管理等行業。北京英才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英將「英才國際村」住宅項目選定在改革開放以來最早的富人區和北京房地產市場上消費、投資的熱點地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上海,閩南商幫群星燦爛,人才輩出,獲得快速發展,在造船、房產、食品、建材、鋼材、木材、醫療等行業涌現許多讓人刮目相看的風雲人物,成為一支了不起的生力軍。比如,提起水暖、大理石材和衛浴設施,業內人士都會想起南安商人,在上海各大建材市場,由南安人曾水獺創辦的金永裕建材有限公司的相關產品,佔有不小的市場份額。 在天津,蘇國川創辦了華北建材陶瓷批發市場,阮志雄所在的金雄集團則成為天津印刷行業的排頭兵。在東北黑土地上,盡管與閩南遠隔千山萬水,然而,遼、吉、黑三省卻處處出現閩南商人創業致富的身影;在華北地區,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優勢;在內蒙古,也有不少閩南的有識之士抓住了南北經濟互補性這一有利商機,毅然前往從商。在新疆,庄永順任董事長的恆順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幾乎承接了當地主要重大項目的消防工程;在四川,陳揚水的成都清華紫光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成為第一批進入西部城市高科技領域的企業之一。

9. 蘇州絲綢的古代名聲

明代蘇州絲織業的興盛超越前朝。明初,洪武元年(1368)即在蘇州設織染局,局址在天心橋東(今北局人民商場)。明代中央內府司禮監有蘇杭織造太監一員,專司蘇杭織造,派駐蘇州。萬曆年間,織造太監因一味營利,仗勢橫行,激起民變。在蘇州山塘街五人墓側,至今有明義士葛賢墓遺跡。在定陵展覽館和故宮博物院,陳列的明代絲綢產品,每匹綢緞的段首都有封簽,上面印著織造年月、織品名稱、尺寸、委官及機織工匠的姓名,大部分來自蘇州,還有參加過當時反抗宦官稅吏斗爭的工匠名字。北京慈因寺發現明代萬曆年間蘇州織造的四件錦緞等。虎丘新莊王錫爵墓出土有忠靖冠服、織銀錦帛、龍紋緙絲等。
明代蘇州絲織業極為繁盛,據張瀚《松窗夢話》載:「大都東南之利,其莫大於羅、綺、絹、紵,而三吳為最。既余之先世亦以機杼起家,而今三吳之以機杼致富者尤眾。」顯然僅有官署的織造是不夠的,民間的機戶也生機勃勃。由於絲織業的興盛,新興了一批市鎮,如盛澤、震澤等。乾隆《吳江縣志》稱:「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間倍之,以綾綢為業,始稱為市」。到明末,盛澤已經發展成為絲織手工業大市鎮,擁有人口五萬。在蘇州有盛澤綢庄所設的庄船專用船埠碼頭。舊址在閶門內水關橋臭弄口(今閶門飯店河埠),原址現稱為「盛澤碼頭」,遺跡尚存。 清代時在順治三年(1646)設蘇州織造局,分為南北兩局:南局名總織局,在葑門內帶城橋東(局址在今市十中校址及孔付使巷內);北局名織染局,仍渣螞以明織染局址改建。官府織造的產品分為上用和官用兩種,除織造各式龍袍、莽袍、補子、緞匹、宮綢等以外,還有各種臨時差派,如皇帝大婚、皇太後萬壽貢、端午貢等。與官府織造發展的同時,蘇州民間絲織業也得到迅速發展。 據乾隆《長洲縣志》卷十六載:蘇州「織作在東城,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又據記載:乾隆三十五到四十五年間(1770~1780),蘇州的民辦手工業織機已發展到一萬數千。如石恆茂英記、李啟泰、杭恆富祿記、李宏興祥記等紗緞鋪,都是在乾隆前後開設的。清代蘇州絲織產品,除宋錦、緙絲、龍袍等類外,主要有漳緞、織金、閃緞肢缺、妝花緞、摹本緞、貢緞、天鵝絨、高麗紗、花素累緞、陀羅經被、百子被面等,工藝技術均有較高水平,暢銷國內外,外銷約佔60%,銷往朝鮮、安南、緬甸、印度等國家。
民國
1912年9月在閶門內下塘原清代寶蘇局內,創設江蘇省立第二工場,產品有江綢、提花絲光布等。1914年謝守祥等在齊門路首先創辦蘇經紡織廠,將木機改進為手拉鐵機工廠。1917年陸季皋等在倉街開辦振亞織物公司。同期又有延齡冠記、甡記、東吳、程裕源、廣豐、洽大等絲織廠相繼開設,到1921年共有綢廠十四家。1913年起蘇州開始使用進口人造絲,用於製造衣邊和織帶業原料。1922年起正式採用人絲原料,與真絲交織,生產軟緞、線綈等產品。織物品種逐步更新,織機設備亦有所改進。1922年蘇經紡織廠首先以引擎傳動,試驗改進鐵木手拉機為電力織機。1925年振亞廠亦改裝電力機試製成功。如飢埋織機改進的結果,使產量大增,效果顯著,各廠紛紛改機。從此蘇州絲織工業由手工業工場轉入了近代工業的發展道路。1931年前後蘇州盛行廠絲和人絲交織的錦地縐等新產品。
1937年抗戰前夕,蘇州有綢廠93家,紗緞庄77家;年產綢緞共28萬8千匹。主要產品有塔夫綢、古香緞、織錦緞、喬其絲絨、毛葛、雙管綃、博士呢、碧縐、錦地縐、軟緞、中華緞等一百餘種。蘇州淪陷期間,絲織業一度停頓後,先後恢復生產,但備受摧殘。在勝利前的1945年初,蘇州絲織業尚有97戶,另有紗緞庄25戶,產品主要有大偉呢、格子畢縐、金玉緞、九霞緞、大富貴織錦被面、花素累緞、陀羅經被等等。抗戰勝利後,蘇州絲綢業有所恢復,到1949年4月蘇州解放時,尚有綢廠99戶。 蘇州絲綢產業鏈完整,製作精良,質量上乘,花色品種繁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是民國時期中國出口的主要工業產品,也是享譽世界的中國代表性工業產品。 建國初期,外銷斷絕,內銷呆滯,絲織業困難重重。1951年我國對東歐國家展開以絲織品換鋼材的易貨貿易,促進了絲綢外銷。蘇州塔夫綢被譽為「塔王」。國內通過開展城鄉物資交流會,活躍了內銷渠道,促進了絲織工業的發展。到1951年底,生產規模已恢復到建國前舊觀。
1954年到1956年公私合營高潮中,蘇州市區原有六十四家私營絲織廠、三家公私合營廠和十八家漳絨廠先後合並,成為振亞、東吳、光明、新蘇等四家絲織廠和新光漳絨廠及二個漳絨合作社(後改東風絲絨廠)。此後絲綢業形成專業化生產體系 ,絲織機台和經濟效益都有顯著提高。
1963年試織成功第一隻合纖和人絲交織新產品「爛花綃」;1965年經過鑒定,完成了機織滌綸長絲人造血管的研究製造;光明廠製造成功自動接經機。1970年後開始建立化纖原料生產。
1980年起改變原有單一的統購統銷,改為與自產自銷相結合。1980年東吳廠引進劍桿織機;1982年振亞廠引進噴水織機等新型無梭織機,加速了絲織工業的機械化、自動化和電子控制的進程,蘇州絲綢產品也不斷得到更新。1982年花色品種已增加到十九個大類,160多個品種,2000多隻花色,產品暢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蘇州絲綢從建國後躍上一個新台階,從繅絲、染絲、絲織、絲綢印染和絲綢機械等企業;建立蘇州絲綢科學研究所、絲綢工學院、絲綢檢驗所和絲綢職工大學等科研教育單位,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絲綢工業體系。
九十年代末,蘇州工業進入產業調整轉型期,蘇州絲綢工業實行產業轉移,四大綢廠等也隨之完成了歷史使命。建立於1991年的蘇州絲綢博物館,之所以能建館是有賴於各大綢廠的贊助。我們是不能忘記的,因此,我們不只是有責任、有義務 ,更是一種使命感,把蘇州歷史上傳統的絲綢產品來傳承下去。
可以說蘇州的歷史是與絲綢的歷史相始終。無論是新舊石器遺址,還是春秋吳王宮的織里(這是中國最早的織造官署),都無不見證著絲綢歷史的悠久。蘇州的發展也隨著絲綢業的興盛而興盛,明清時期,蘇州能成為一方大都市,都與此息息相關。蘇州至今留存有很多與絲綢相關的各個時期的歷史遺址,是蘇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記載著曾經的輝煌和榮耀。建國以後,蘇州的絲綢工業也是當之無愧的利稅大戶,在對外貿易,出口創匯,為蘇州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如果說絲綢、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張國家名片,那麼絲綢就如一位市長所說的,是蘇州的一張燙金的城市名片。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60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5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1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6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9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1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