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哪個年代的部落留在雲南緬甸

哪個年代的部落留在雲南緬甸

發布時間: 2023-05-21 23:17:06

A. 來自大理的南詔後裔皮邏閣為何能統一緬甸

緬甸部落三巨頭

縱貫全境的伊洛瓦底江將緬甸南部三角洲地區沖擊成大片的沃野良田,也為中部的河谷平原帶來充足的水利資源。大約2000年前,兩支來自中國的部落先後沿著大江從雲南遷徙到緬甸,其中一支在伊洛瓦底江河谷安家,另一個則在沿海地區紮下根來。

在河谷地區安家的驃族老家在青海、甘肅一帶,是緬甸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居住者,盡管在他們之前,早就有熱帶地區的土著生活在伊江兩岸,但驃族顯然代表了更為先進的文明。他們在河谷地區開始了農業和畜牧業,並作為中間商,壟斷了中國和印度之間南方絲綢之路上的貿易。

從魏晉到唐朝,中國的史籍上都記載過驃族的情況,比如唐朝詩人白居易就曾寫下過新樂府《驃國樂》記錄貞元十七年(801年)驃國樂舞到長安表演的場景:「玉螺—吹椎髻聳,銅鼓千擊文身踴。珠纓炫轉星宿搖,花?斗藪龍蛇動」,可見這種樂舞的主要樂器是螺號和銅鼓,舞者頂髻紋身,舞姿聳動跳踴,時而搖擺旋轉。至公元8世紀,驃族在伊洛瓦底河谷平原上聚集成18個城邦,以卑繆為都城,建立了驃國。

2014年6月,現存的3個驃族城鎮遺址被聯合國命名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緬甸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古跡。

卑繆的驃族古城於2014年被聯合國授予世界文化遺產。驃族是緬甸有文字記錄的最早移民。

在沿海地區盤踞下來的孟族,是柬埔寨高棉人的近親,他們擅長漁業和海上貿易,逐漸在緬甸東南沿海和泰國南部建立起了幾個城邦,並將觸角伸向泰國內陸,甚至到達寮國。孟族人從斯里蘭卡引入了小乘佛教,並將其傳播至中南半島,被稱為「東南亞的佛教信使」。孟族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緬甸現在的文字就是在孟族文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孟邦首府毛淡棉的佛寺。孟族是將小乘佛教傳播到中南半島的「信使」。

盡管驃族和孟族很早就進入緬甸並建立了城邦國家,但真正一統緬甸全境的卻是另一支來自雲南的族群。

緬族:從南詔到緬馬

公元8世紀,以現今雲南大理州巍山縣為中心的彝族城邦——蒙舍詔——吞並了洱海周圍的另外幾個城邦,史稱「統一六詔」,從而建立了南詔國。蒙舍詔的第四代君王皮邏閣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帝王,他統一六詔後,將都城搬到了現在大理古城附近,憑借洱海周圍的肥沃土地和蒼山天險,使南詔迅速稱雄於莽莽雲貴高原。

南詔是一個尚武的國家,身處大唐與吐蕃兩個強大王朝的夾縫中,時而聯蕃據唐,時而棄蕃歸唐,左支右絀,竟然也打下了不小的一片天地。

707年,吐蕃進犯南詔國境,唐朝派遣唐九征為討擊使,率兵與南詔軍隊並肩作戰,擊退吐蕃軍隊,拆除了吐蕃建在漾濞江上的鐵索橋,切斷了吐蕃與洱海地區的交通。唐九征在漾濞江邊豎立了一根鐵柱,用來表彰戰功,並以之標記大唐與吐蕃的邊界。這就是後人孫髯翁在昆明大觀樓「天下第一長聯」里寫到的「唐標鐵柱」典故。

而到了755年,中國北方發生「安史之亂」時,南詔又聯合吐蕃軍隊進犯大唐後方的四川,攻城略地,搶奪人畜。據唐朝末年樊綽所著《蠻書》記載,南詔歸化了西南地區眾多蠻族部落,士兵身披虎皮,生食畜肉,陣中以大象猛獸開道,南征北伐,所向披靡。

832年,彪猛善戰的南詔大軍翻過橫斷山脈,一路殺進伊洛瓦底河谷,攻破驃族城池,滅掉了驃國,並擄走三千多人、帶回大理做奴隸。

然而,進入公元9世紀後期,由於連年的征戰,南詔國力漸衰,隨後發生了王室內亂,權臣篡位。其後的幾十年間,大理地區經歷了多次政權更迭,最後於937年由白族人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國,才算安定下來。

在南詔大軍征討驃國時,一部分軍民留在了伊洛瓦底河谷。他們留下的目的起初是為了幫助南詔鎮守大後方,並開拓新的屯田基地,以保障南詔征戰的後援。但是,到了南詔王國逐漸衰落的時候,這些遠離家鄉的徵人漸漸意識到「故國不堪回首」,歸程遙遙無期。伊洛瓦底河谷為他們提供了廣袤的牧場和良田,連年征戰培養了他們的紀律性和團隊精神,很快,他們就成了河谷地區的新主人,並逐步修建了城堡,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城邦。

從那時開始,他們漸漸摒棄了「南詔人」或「哀牢人」的稱謂,而自稱為「緬馬」(Mranma),意思是「強大的騎士」。緬甸現在的國名——Myanmar——就是從這個稱謂發源而來的,而這些留在伊洛瓦底河谷的南詔人從此變成了後來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

緬族人先後在今天曼德勒省伊洛瓦底江和她最大支流欽敦江的匯合處建立了數個城邦,其中最早的一支是於849年建立的蒲甘國。

蒲甘古城現在已經成為緬甸最重要的旅遊地,大約有2000多座佛塔和寺廟得以倖存。

南詔後裔首次統一緬甸

關於蒲甘王國的起源,現代學者的考古研究與緬甸古代皇家編年史的記錄有很大的出入。緬甸人將蒲甘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個世紀,而由於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及考古學的佐證,很多皇家的記錄大多來自後人編織的傳奇故事。

緬甸和越南一樣,為了擺脫中國的「陰影」,在神話故事中編造出一個自己的始祖,以示「正本清源」,表明自己的民族是現在國家版圖上的世襲土著,與中國沒有任何關系。在緬甸人的傳說中,蒲甘的締造者是太陽神之子與神龍之女結合而生,長大成為一個巨人,百步穿楊的神箭手,長壽110歲,等等。而現代科學研究和鄰國文字記載的歷史,則會得出另一種結論。

不管怎麼說,在蒲甘建國的年代,蒲甘只是伊洛瓦底河谷地區眾多的城邦小國之一。附近驃族的城邦仍舊苟延殘喘,南方孟族的城邦也漸成氣候,更多的民族部落翻山越嶺而來,棲息在高原與河谷之間。直到蒲甘國成立了將近200年後,1044年,一位緬甸人民心目中的偉大英雄——阿奴律陀,登上了國王的寶座。

阿奴律陀從兄長手中奪下王位,在隨後的30年裡,他騎著戰象,親自率兵東征西戰,逐個兼並了河谷地區的其他城邦,統治了整個伊洛瓦底河谷。然後,他的軍隊繼續四面出擊,向北一直打進雲南,與大理國劃地為界;向南消滅了孟族城邦,占據了沿海港口,扼住了通往馬六甲海峽的海上貿易通道;向西南殺進阿拉干王國(現緬甸若開邦)的領地,令阿拉干國王納貢稱臣;向東南佔領了德林達依海岸,擊退了高棉帝國的擴張大軍。

蒲甘王國控制的地盤基本上覆蓋了今天緬甸領土的面積,阿奴律陀成為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了全境的國王。這位「緬始皇」隨後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很快將蒲甘發展壯大成為在東南亞與高棉比肩的強大帝國。

B. 七百破五萬一戰滅敵國:元朝時期場懸殊的衛國戰

元世祖忽必烈在平定天下後,派出使者前往周邊各國,傳達中原、江南安定的消息,希望周邊各國能夠和以往一樣,對大朝稱臣納貢。因東南亞各國篤信佛教,忽必烈特意派遣了一個精通佛法的使者前往緬甸,以示睦鄰友好之意。沒想到這使者竟然一去不返。

雲南南端的金齒部(今雲南盈江東北一帶)因在雲南和緬甸之間,一度向大理和緬甸兩位主子稱臣。元朝入主雲南後,金齒部歸順,不再給緬甸進貢。緬甸國王大怒。就在此時,元朝使者到達。緬甸國王妄自尊大,強行逼迫元朝使者按照臣子拜見國君的禮節,脫去鞋子光著腳跪拜。元朝使者不答應,結果被一刀斬首。

使者一去一年多,忽必烈就派人催問。雲南行省官員讓金齒部首領前往調查。這個首領或許是被緬甸逼迫,或許是苟且偷安,竟然稟告上級,元朝使者到鏈咐達緬甸後,一切安好。緬王熱情招待,晚點就會返國。聽到這個稟告,忽必烈也就放下心來。

但是,元朝的不作為在緬甸看來,卻是柔弱可欺。在至元司士年,「緬人以(金齒部)阿禾內附,怨之,攻其地,欲立寨騰越、永昌之間」。緬甸搶先動手,想要在修築城砦,以為前線堡壘。金齒部面臨滅族之危,不得不告訴朝廷事情。

雲南行省立刻把事情稟奏朝廷,朝廷命令雲南行省發兵消滅敵軍。結果,兩軍在芒市河一帶遭遇,史稱「芒市河之戰」。

當時緬軍傾國出兵,「其眾約四五萬,象八百,馬萬匹」。四五萬部隊中竟然混雜著八百大象兵,一萬騎兵,軍容可謂盛大。在歷史上,以大象兵出陣者寥寥可數。我們都知道,在步兵面前,重裝騎兵有碾壓一般的優勢。可是,在大象兵面前,一切馬騎又如同浮雲。大象兵體型龐大,幾乎就是一個無敵的存在。

在歷史上,首次明確記載大破象兵的,好像是南漢對陣北宋。北宋以強弓硬弩遠程消滅大象軍,取得大勝。那麼,元朝會發兵多少,又如何對付大象兵呢?

雲南行省只是調派了一個千戶率領七百士兵前往迎戰。這七百人當中,大約五百是騎兵納啟,兩百是步兵。

兩軍中途遭遇,緬軍讓一萬騎兵在前,大象兵在中間,最後是三萬步兵。大象全身披著鎧甲,背上有戰樓,上面有多個甲士。大象兩側放著大竹筒,裡面各自有幾十根長矛。甲士居高臨下,以大象推進,再投擲長矛。

眼看眾寡懸殊,元軍統帥忽都下令把七百人分成三隊,自己親自率領二百八十一個騎兵由左路突擊,副將率領兩百餘人由右路突擊,剩下不到兩百步兵依靠大山安營紮寨,嚴防死守。

緬軍見前方只有不到兩百步兵,自然大喜。一路突進,隊伍難免拉長。此時,元朝騎兵從左右兩路徒然出現,三路夾擊,緬軍大敗。

緬甸軍隊雖然有四五萬之多,但是,武器落後不說,多數步兵還是強行徵召的普通百姓。面對橫掃世界的元朝鐵騎,幾乎只有被屠戮一條路。

元軍騎兵突進時,騎兵專射大象眼睛。大象吃痛,調轉身子胡亂踩踏。很快,緬軍就潰不成軍。

緬甸國王不甘心失敗,在後退中棚茄純再度糾集了一萬多步兵,返回身來再戰。元軍將領忽都立刻把部隊再次分成三部,照舊用三路夾擊的方式大敗緬軍。緬軍一路潰逃,元軍一路追擊。沿途三十里路間,到處都是敗軍的屍體。

緬軍在經過昔日統轄的部落時,各部落首領也帶著百姓,奮力追殺。四五萬大軍一朝覆滅。那麼,元軍死傷多少呢?「官軍負傷者雖多,惟一蒙古軍獲一象不得其性被擊而斃,余無死者」。除了一個人因為不懂得大象的脾氣,在捕獲大象的時候被踩死,其他七百步騎,竟然無一死亡。

經過這一戰,緬甸國王心膽俱裂,立刻上表稱臣。終元朝一世,緬甸再也不敢貿然。

我國現在有650萬蒙古人,其中雲南通海有5000多人。這些人是忽必烈時代留在雲南,保護邊疆的將士後裔。

C. 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在哪裡當地人是怎麼生活的

我國有一原始部落,意為雲霧繚繞的地方,至今仍保留原始生活習慣

每聊天聊到原始部落,相信對於很多朋友來說,覺得它是一個陌生,又非常遙遠的地方,這類的原始部落,通常會在南美、印尼、非洲落後的地區可能會存在著。不過,也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在雲南的臨滄居然還有原始部落的存在,它是國內最後的原始部落,村民們還保留著最為原始的生活模式,如果你有興趣不妨來看看吧。

當地人的皮膚看起來比較黑,就連小孩子都不例外的,他們的民族服飾特別的具備佤族特色,很多男女都愛叼一個煙斗,如今在寨子當中看到的多數都是老年人,年輕人多數都出去打工了,這里的生活一直保持著原始的傳統,當地人生活狀態以慢為主,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對於這樣的原始部落,你怎麼看呢?地址:雲南省臨滄市滄源縣勐角鄉

雲南有一古村落,位於大山深處,已有400多年歷史,你知道么?

D. 遠古時期的緬甸是怎樣的

在五千多年前,緬甸依洛瓦底江畔已有人類居住的痕跡,曼德勒以北稱為上緬甸,以南稱為下緬甸。在遠古時期,緬甸人民尚未有宗教信仰,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樣,他們信仰天地萬物,崇尚自然,於是遠古時期緬甸人民的舞蹈多模仿自然界的動植物。現今,我們所見的緬甸舞蹈——神鳥舞、獸舞、孔雀舞等,都與當時人們崇拜天地之靈而舞有著很大關聯。

公元前後,中國古代哀牢人(傣族先民在怒江至瀾滄江流域建立的部落聯盟國家)即達光王國人民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據了今天的柬埔寨和寮國,即今天的柬埔寨地區的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地區生存下來,即今天緬甸地區的孟人。進入緬甸的孟族居住在錫當河流域,此後,青藏高原藏緬人的一部分順山勢南遷至緬甸。在公元3世紀,緬甸族的一支驃族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了驃國,以卑謬為都城,通過外來侵入,小乘佛教也傳入了緬甸。

歷史上,我國西南周邊的撣國、驃國為我國古代中原王朝獻演樂舞戲劇之事時有發生,據記載,東漢安帝在位之時,居住在永昌(今雲南保山)徼外(今滇緬邊境)的撣人三次入貢朝賀,均獻演雜技幻術,於唐代又獻演「五字」《南詔奉聖樂》與《五均譜》。劍川節度使韋皋並用五種曲調與藝術造型來排演南詔樂,這些行為均說明此地朝野對「五」的偏愛之心。《南詔奉聖樂》因由舞隊獻演時組成南、詔、奉、聖、樂五個大字而得名。《新唐書·驃國傳》雲:「舞者舞『南』字,歌《聖主無為化》;舞『詔』字,歌《南詔朝天樂》;舞『奉』字,歌《海宇惰文化》;舞『聖』字,歌《雨露覃無外》;舞『樂』字,歌《闢土丁零塞》。」凡歌五章,「皆一章三疊而成」,再加之「序曲二十八疊」,共四十三疊。可見《南詔奉聖樂》並非一般的音樂、歌舞組曲或套曲,而是儼然有序、結構嚴謹的唐大麴或大型樂舞戲。

《南詔奉聖樂》字舞表演盛況為:「舞者十六人為四列,又舞《辟四門》之舞,遽舞入遍兩疊,與鼓吹合節。進舞三、遲舞三,以象三才、三統。舞終皆稽首逡巡,又一人舞《億萬壽》之舞,歌《天南滇越俗》四章,歌舞七疊六成而終。」表演者扮飾甚為富麗堂皇:「舞人服南詔衣,絳裙襦,黑頭囊,金怯苴,畫皮驊。首飾抹額,冠以金寶花鬟,襦上復加畫半臂,執羽翟,舞俯伏,以象朝拜。裙襦畫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華。」據舞人衣飾打扮,方知《南詔奉聖樂》此套大型樂舞頗具南詔高原地方文化特色。這種融東西方文化為一體的「胡夷樂舞」,據《唐會要》卷三三載為「南詔樂,貞元十六年正月,南詔異牟尋作奉聖樂舞,因西川押雲南八國使韋皋以進,時御麟德殿以閱之」。文中的年代記載與上述相一致,證實南詔王此獻藝之舉有力地增強了古代南詔、西域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往。

832年,驃國被同為藏緬系的南詔國剿滅,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緬族後來演變成為緬甸最大的主體民族。

E. 緬甸景頗族在哪裡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雲南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緬甸的景頗族被稱為克欽族,約200餘萬人,緬甸第六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分布地區緬北克欽邦、印度阿薩姆邦及雲南。

即緬北的密支那、八莫、傑沙、興威、臘戍、孟拱、果當、葡萄、戶拱河谷、瓦扎等地,此外還分布在瑞麗江流域、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匯合處的三角地帶、中緬邊境地區、撣邦部分地區,在印度阿薩姆邦那加西部山區也有少量克欽族居住。。

緬甸的景頗族和中國境內的景頗族有歷史淵源和相同的傳統文化習俗,但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受周邊民族的影響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尤其是生活在不同的國度里近現代所經歷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同,所以形成了景頗族文化的區域差異。

中國少數民族景頗族和僳僳族即是克欽族的分派。緬甸境內的克欽族人,則組成武裝反政府組織爭取民族獨立自主。

相傳,克欽人的祖先大約在7世紀時開始由西藏東部青藏高原沿橫斷山脈南遷。8世紀時已定居於高黎貢山一帶了。11世紀,他們沿恩梅開江,邁立開江逐漸遷入今緬甸境內。

克欽族進入緬甸境內之後,又分兩路向南遷移。一路從孫布拉蚌沿著南部山地遷移,爾後又向西南方向遷移,另一路則沿著三角地帶的山脈,從恩梅開江沿岸南下並逐漸定居下來。15世紀克欽族再次南遷,開始與緬族、撣族接觸,接受緬甸文化。

克欽族有4大支系:景頗、浪峨、載瓦、勒期。克欽族有自己的語言,但語法與緬語完全相同,基本詞彙中有60%與緬語一致。克欽族中操景頗語者人數最多,操浪峨語者次之。景頗語是克欽族的通用語,有6種方言:普通景頗語、喀古景頗語、高伊景頗語、戶拱景頗語、督茵景頗語和騰乃景頗語。普通景頗語是克欽邦普遍使用的語言,也是學校的教學用語。

F. 緬甸在歷史上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嗎

不是,緬甸與中國歷史上只有過附庸關系。

1、蒲甘王朝時期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南宋,國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而孟族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國。

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緬甸境內四分五裂,各王邦部落或臣服於元明兩朝,或俯首於暹羅,延綿250餘年,直到16世紀30年代中國明朝萬曆年間。

2、東吁王朝時期

東吁同中國明朝關系密切。1635年遷都阿瓦後,又稱阿瓦。明朝於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在底兀剌(即東吁)設宣慰使司。

1425年(洪熙元年)和1430年(宣德五年)東吁曾兩次遣使來中國訪問。1582( 萬曆十年)~1583年莽應里曾進犯雲南,被擊退。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南明永曆帝逃亡到緬甸,緬甸無力抵禦吳三桂的進攻,只得引渡永曆帝以換取清軍的撤兵。

3、貢榜王朝時期

貢榜王朝為緬甸最後的王朝,雍籍牙創立,因此也稱為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不但統一全緬甸,也對外四處用兵擴張疆土。

18世紀末(中國清朝乾隆皇帝統治後期),清朝和緬甸兩國圍繞邊界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清緬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雙方簽訂合約收場。

(6)哪個年代的部落留在雲南緬甸擴展閱讀:

清緬戰爭: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爆發了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返回後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但乾隆皇帝受「騎射乃建州之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其該方面技藝進一步鬆弛,所以未予以重視。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

G. 300年前果敢先民為什麼從中國內地來到緬甸北部居住

人口增長,耕地相對不足,引發開荒遷徙

H. 孟族的簡介

孟族是最先從中國內地進入緬甸境內的孟高棉語族中的主要民族。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進入緬甸境內,最後定居在下緬甸的東南部一帶。他們曾在下緬甸建立過強大的孟王朝。
孟族人信仰佛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據考,早在公元前3世紀前後,孟族就使用波羅婆字母刻碑銘。公元3世紀末4世紀初,孟族吸收了屬於梵文的南印度文字創造了孟文,而緬族又用孟文字母創造了緬文。
孟族是一個有著古老文化的民族。孟族文化對緬族和撣族文化有著很大的影響。緬族文化就是在吸收孟族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孟族文化是緬族文化的兩大基礎之一。
孟族的建築、 繪畫、雕刻、音樂和舞蹈對緬族的影響很大。目前,孟族居住區內仍然使用孟族本民族語言和文字,仍然保留著孟族本民族的傳統和習俗。但是由於孟族王朝多次被緬族所滅,因此居 住在平原和城市的孟族大多被緬族同化,其風俗習慣已與緬族基本上沒有差異。
孟族人的祖先是從事農耕的民族。他們進入緬甸以後也將種植水稻和灌溉技術帶到了緬甸境 內。孟族人不僅善於種植水稻,還擅長果園的園藝。制鹽、捕魚和手工業也很發達。在平原的孟族居住地區,水利條件好,適合種植水稻。主要農作物有稻穀、花生、豆類、橡 膠、甘蔗、芝麻、黃麻、煙草等。
孟人來源於先秦時期活動於我國西南地區的百濮民族集團。據前蘇聯考古學家證實,早在公元前20世紀就有大批原居住在華南、西南地區的孟高棉部落南遷,他們以湄南河流域為中心,在中南半島上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這支講孟高棉語的民族在當時有著較其它民族更為先進的文化。
新石器時代後期,古孟高棉人為了部落的發展,開始在中南半島上擴張。他們中的一支沿湄公河抵達今寮國、柬埔寨境內,成為古吉蔑人的先民。另一支在公元前10世紀左右進入薩爾溫江地區,後來發展成為孟族。歷史上孟族曾有過白己的國家。據孟文碑銘推斷,孟族在今泰國境內曾建立過墮羅缽底、南奔等孟人國家,在今緬甸境內曾建立過直通、郎迦戍、白古、勃生等孟人國家。緬族進入今緬甸境內之前,孟族曾佔有緬甸中部、南部的廣大地區,後因緬族、撣族的進入以及速可泰的迅速崛起,其國土面積日益縮小,最後只得退居到以直通為中心的狹小地區了。如今孟族大部分與緬族雜居,且逐步為緬族所同化。
孟族擅長音樂舞蹈。孟族樂器有五種,即銅、弦、革、管和板。有7音,即鶴、羊、牛 、馬、象、孔雀與杜鵑。音階分7聲,每聲再分大、中、小3種,共21聲。此外,孟族還有許多獨特的樂器,如月牙琴、鱷魚琴、孟族嗩吶等。

I.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我們總結一下緬軍的戰術,擅長游擊戰和叢林戰,擁有大量進口火器。因此,在作戰中,反而是清軍屢屢吃虧。與緬軍相比,清朝從開始之初,對緬軍的兵力、裝備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憑著盲目自信、匆忙開戰。開戰之後,對緬軍的戰術很不適應。再加上火器上的差距,以至於自身的傷亡居高不下。

傅恆從前線回來以後,根據緬軍的情況,提出了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等一系列建議。不過,乾隆皇帝並不在意,認為「騎射乃立國之本。」兩個多月以後,50歲的傅恆去世,留在了妻子和福康安。關於乾隆與福康安的故事,最終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J. 緬甸克欽族是怎樣發源的

克欽族跨居緬、中、印三國,在中國叫景頗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景頗族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公元960年,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17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部和雲南德宏地區。緬甸的克欽族有45萬人,分布在克欽邦。克欽族信奉神靈,所以會定期進行祭祀。在英國長期的殖民統治下,受英國軍隊影響,克欽族人會演奏蘇格蘭傳統風笛,會隨之而舞蹈,因此,在今天的克欽族節日活動中會有風笛的出現。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5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5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