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眉苗在哪個省

緬甸眉苗在哪個省

發布時間: 2023-05-25 00:07:53

1. 我要去緬甸瓦城旅遊,請問去過的人,那邊消費怎麼樣帶多少錢才能去!

仰光瑞光大金塔 (Shwedagon Pagoda)
位於仰光市中心茵雅湖畔的聖丁固山上,是一座國家級的聖塔,也是東南亞著名三大古跡之一。即使不打算在仰光停留的遊客也一定會抽時間去這里參觀。其引人駐足的除了歷史與宗教性地位外,大金塔也是仰光的地標性建築,隨著太陽的余暉漸隱,大金塔也亮起了燈光,用金箔與各色寶石包裹的外觀更是璀璨生輝。高聳的主塔四周散落著幾十座形態及材質各異的小塔。漫步其中,您能看到的除了各地前往參拜的信徒,還有打著蓮花座的紅杉僧侶。而每日黃昏來臨的時候,總有眾多女信徒們或是自發,或是因默認的習俗來為塔內打掃衛生。

乘一次熱氣球,俯瞰蒲甘平原 (Bagan)
倘若能在空中俯瞰一次成千佛塔遍布的蒲甘平原,更是種值得炫耀的無與倫比的體驗。躲過燥熱的夏季與瓢潑的雨季,揀一晴日,乘一隻熱氣球去看日出,免去了與眾多遊人一起等候的擁擠與嘈雜,在冉冉升起的薄霧中,看橙黃色的太陽掙扎出地平線的瞬間,相信連心都會跟著一起融化吧。想像跟心愛的人牽手經歷此刻,在將來的日夜裡,總是種溫暖的回憶,像那和煦的日光般照亮了彼此。

走過烏本橋,走過一片寧靜 (UBein Bridge)
世上最長的柚木橋,長為1.6公里,全橋沒有一顆鐵釘用來加固橋身。除了這些技術上的資料,烏本橋上的六座亭子還代表了佛教中的「六和精神」,並且親切地被當地人稱為「情人橋」。不似國內的景點總掛滿了情人鎖,整座烏本橋剎看去不過是座簡陋的木橋嘛,然而歷經了150多年的風雨,歲月沉澱在木頭上留下的除了滄桑還有一股子厚重的味道。沿著橋踏過一片澤國,連接處是湖心一座綠意盎然的小島,藏在那林間的,是所躲於幽靜處的佛學院。天氣晴朗時也能欣賞孩子們以各種身姿跳水的有趣場景,或是租一艘小船,與情人一起泛舟耳語。

佛法普度,不度無緣之人
盡管對許多國人而言,寺廟參拜盡是求得一絲安慰或是迷信之所在,在西方國家卻漸漸流行起去遙遠東方的寺廟靜修了。緬甸佛教為上座部佛教,由於僧侶眾多,許多外籍佛學者也會申請到冥想類型的簽證(meditation visa),這種簽證往往需要寺廟出具一份邀請信,而此簽證也是可以在緬甸逗留長達半年之久。若是不想去寺廟學習冥想,也可到國際佛學院詢問,不過相信只適合已經去過一次緬甸並且願意在物質世界尋求精神層面滿足的人。

當一回皇帝,享滿桌佳宴
在緬甸,不可不嘗的即傳統緬餐。其實主菜的品種並不多,通常為牛羊肉、大蝦任意選一,由特殊醬料烹飪而成,裝在小碗里乘上,分量並不多,不容錯過的是大量配菜,幾乎都是素菜,有秋葵,腌筍,豆角,茄子,綠葉菜,加上些叫不上名字的醬菜還有新鮮沙拉與配湯。滿滿一大桌,旁邊是隨時等待差遣的服務員,頓時有種招待貴客要人的錯覺。而一些小店的服務非常好,小菜還能再加。這時候點上一杯鮮榨果汁現做的奶昔(milk shake),真是快活似神仙啊!
不可錯過的城市
仰光
仰光是緬甸聯邦的原首都(2005年11月6日遷都內比都)和最大城市,仰光素有「和平城」的美稱。地處緬甸最富饒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曼德勒
曼德勒又名「瓦城」。緬甸故都,曼德勒省省會,全國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區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蒲甘
蒲甘是緬甸歷史古城、佛教文化遺址、著名旅遊勝地。蒲甘位於國境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市區保留著緬甸各個歷史時期建造的眾多的佛塔、佛寺,城市佛塔。

內比都
內比都位於緬甸中部的山區,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是緬甸的首都,屬緬甸中部地區。從「內比都」再往北320公里是緬著名古都曼德勒。「內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脈與本弄山脈之間錫塘河谷的狹長地帶。

眉苗
眉苗又稱「彬塢倫」,意為「第一個平原城市」。現為曼德勒省眉苗鎮區政府所在地,是緬甸內陸最著名的避暑勝地。位於曼德勒至臘戍的公路之間,座落在一塊既是山頂、卻又被遠山環抱著的平地上,距曼德勒68公里。

萊茵湖
茵萊湖Inle Lake位於緬甸撣邦首府—東枝的南面,為緬甸第一大湖,是緬甸著名的游覽避暑勝地。該湖海拔大約1300米左右,湖面東西寬約十公里,南北長二十二公里,面積一百四十五萬平方公里,三面環山。

不可錯過的城市

仰光
仰光是緬甸聯邦的原首都(2005年11月6日遷都內比都)和最大城市,仰光素有「和平城」的美稱。地處緬甸最富饒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曼德勒
曼德勒又名「瓦城」。緬甸故都,曼德勒省省會,全國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區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蒲甘
蒲甘是緬甸歷史古城、佛教文化遺址、著名旅遊勝地。蒲甘位於國境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市區保留著緬甸各個歷史時期建造的眾多的佛塔、佛寺,城市佛塔。

內比都
內比都位於緬甸中部的山區,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是緬甸的首都,屬緬甸中部地區。從「內比都」再往北320公里是緬著名古都曼德勒。「內比都」坐落在勃固山脈與本弄山脈之間錫塘河谷的狹長地帶。

眉苗
眉苗又稱「彬塢倫」,意為「第一個平原城市」。現為曼德勒省眉苗鎮區政府所在地,是緬甸內陸最著名的避暑勝地。位於曼德勒至臘戍的公路之間,座落在一塊既是山頂、卻又被遠山環抱著的平地上,距曼德勒68公里。

萊茵湖
茵萊湖Inle Lake位於緬甸撣邦首府—東枝的南面,為緬甸第一大湖,是緬甸著名的游覽避暑勝地。該湖海拔大約1300米左右,湖面東西寬約十公里,南北長二十二公里,面積一百四十五萬平方公里,三面環山。

貼士

取名
緬甸人有名無姓,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一冠詞,以示性別、年齡、身份和地位。青年男子自稱「貌」(Maung,意為弟弟),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少年也稱「貌」,對平輩或兄長則稱「郭」(Ko,意為哥哥),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U,意為叔伯)。此外,還有在自己名字前冠以「德欽」(Thakin,意為主人)、「波」(Bo,意為軍官)、「耶波」(YeBo,意為同志)、「塞耶」(SaYar,意為教師和醫生)的。

緬甸婦女不論已婚與否,一般在名字前加「瑪」(Ma),表示謙虛;對幼輩或平輩也稱「瑪」(意為姑娘),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則稱「杜」(Daw,意為姑、姨、嬸)。

有統計,緬甸人取名所用的字總共不到100個,用這些字互相拼湊,取其聲韻順口悅耳即可。因而緬甸人重名的很多,為表示區別,往往在名字前或名字後加上籍貫或工作單位、職業名稱等。

婚姻禁忌
緬暦4月15日至7月15日三個月為佛教僧侶安居期間,緬甸人不許舉行婚禮。此外,緬甸人也忌諱在緬暦9月、10 月、12月內結婚。

數字禁忌
緬甸人忌諱9、13和尾數是零的「補」數(10、20、30、40、50、60、70、80、90)等數字,也忌諱「9」人共同遠行,認為「9」人同行必有災禍,若是9人同行則需帶一塊石頭,以破9的數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緬甸人認為「13」這一數字不吉利,因此機會買有編號13的房子和車子。緬甸商人忌諱補數,因為補數帶有零的數字,零即為輸,故視補數不吉利。在緬甸,若汽車牌照的總計為補數,如10、20、30……等就很難賣出去。

生活禁忌

緬甸人有「右為貴,左為賤」,「右為大,左為小」的觀念。因此,緬甸人有「男右女左」的習俗。與朋友同行,不能勾肩搭背。給長者遞接物品時,不能用左手,左手被視作是不潔凈的。

緬甸人視頭頂為高貴之處,所以不能用手觸摸他人頭部,即使是十分可愛的孩童也不能撫摸其頭。

緬甸人視太陽升起的東方為吉祥的方向,認為東方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方向,所以緬甸人家裡的佛龕都供在室內東牆上。因此睡覺時,頭必須朝東忌諱朝西,否則是對佛的玷辱,會招致不幸。緬甸人還認為西方是死神居住的地方,古代緬甸國王斬殺犯人時,都是出宮殿西門,所以睡覺絕對不能頭朝西睡。緬甸人把東面和南面稱為頭頂部,把西面和北面稱為腳尾部。家中長者的座位在頭頂部,晚輩的座位在腳尾部。

在緬甸,女子穿的筒裙(緬語稱「特敏」(TaMane))被視為不吉祥之物,不充許晾曬在超過人頭的地方。因此男子忌諱在晾著衣服的繩索或桿子下穿行。如男子穿行,則男子身上的「神力」會丟失,並會倒霉一輩子。故此,到佛塔寺廟朝拜的信
電壓
220V

2. 比較中國與緬甸的氣候

中國氣候的特徵:

1.氣候復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和青藏高原區。從干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干濕區;同一個干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干濕程度的差異。

2.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

冬冷夏熱,冬干夏雨。這種雨熱同季的氣候特點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收割或停止生長,一般並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長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節。我國降水量的季節分配與同緯度地帶相比,在副熱帶范圍內和美國東部、印度相似,但與同緯度的北非相比,那裡是極端乾燥的沙漠氣候,年雨量僅110毫米。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台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有發生。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沿海常常受到熱帶風暴——台風的侵襲。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別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緬甸氣候:

緬甸大部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7度.曼德勒地區極端最高氣溫逾40度.1月為全年氣溫最低月份.平均氣溫為20度以上;4月是最熱月,平均氣溫30度左右.6-9月是雨季,降雨量因地而異,內陸乾燥區500-1000毫米,山地和沿海多雨區3000-5000毫米.

地形特徵:

緬甸地形北高南低,地形結構呈馬蹄狀.東、北、西部均為高山和高原,中央為平原,從北向南一馬平川.緬甸境內有三條平行的山脈,由北向南延伸,即優瑪山脈、勃固山脈和撣邦高原.海拔5881米終年積雪覆蓋的哈卡玻-日則峰是東南亞地區最高峰.這些山脈把整個緬甸分成3個江河體系,即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和錫唐河,均從北向南流淌,注入大海 .其中,伊洛瓦底江是緬甸最大的水系,全長2170公里,流入印度洋

3. 緬甸眉苗適合種植什麼水果

緬甸眉苗適合種植熱帶水果。主要有荔枝、榴槤、芒果、檸檬、菠蘿蜜、石榴、木瓜、香蕉、椰子,部分地區還生產蘋果、桃、李、葡萄各種溫帶水果。

4. 緬甸有哪些城市

仰光(Yangon)原首都和現最大城市,地處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緬甸內外海陸交通的總樞紐.有12條內河航運線通三角洲各地及伊洛瓦底江中上游,仰光港距海口僅34公里,是緬甸吞吐量最大的海港,緬甸全年進出口貿易的80%的貨物都經過這里.全國的鐵路和公路干線都匯集於此.市區總面積約352.86平方公里.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緬甸遷都後,擁有500多萬人的仰光將作為直轄市,繼續發揮它商業之都的經濟中心作用.
勃生(Pathein)重要港市,伊洛瓦底省省會,是西南門戶,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勃生河左岸,南距河口120公里.東距仰光約150公里.人口14.4萬人(1983).歷史悠久的大米貿易中心.有機械製造、造船、金屬加工、碾米、制陶、鋸木等工業部門.所產緬傘頗有名.出口以大米和柚木為主.萬噸輪船可以進出;有鐵路東北行,在禮勃坦附近與仰光-卑謬鐵路接軌.70年代又修建了通往仰光的高級公路.
內比都(Naypyitaw、Nay Pyi Taw)現緬甸聯邦首都,是緬甸中部山區的一個戰略重鎮.內比都以前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現人口約80萬人,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內比都坐落在緬甸中部錫當河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北依山勢,南望平川,鐵路從其境內通過,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周圍都是叢林山區,是個易守難攻的要塞.內比都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內比都曾是緬甸民族英雄昂山將軍(現今被軍政府軟禁的反對派領導人昂山素季的父親)發動獨立戰爭的軍事要沖及共產游擊隊大本營.主要居民為緬族,另有撣、克欽、克倫、克耶、德努、勃朗、勃歐等少數民族雜居於此.
曼德勒(Mandalay)全國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中部地區的軍事重鎮.曼德勒位於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海拔76米,人口458萬人,地處中部乾燥區,扼守伊洛瓦底江;雍笈牙王朝於1857年興建的新首都,故都位於現城近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古皇城和城樓.工業有茶葉包裝、絲綢紡織、釀酒、玉石琢磨、鑄銅和金箔工藝等,還有造船、食

5. 緬甸的曼德勒是否安全

曼德勒算是緬甸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不論是人文還是地理!
比起其他城市……
①緬甸金都 仰光,雖然高居緬甸最發達城市,有很多方面與國際接軌,但那個地方地勢很低,隨便一個海嘯就會把整個仰光在頃刻間毀滅(這就是遷都的原因)
而曼德勒地勢雖然也很低,氣候也很悶熱,但離海較遠,一般不會有什麼自然災害(但是蚊子很多)
②緬甸花都 眉苗(音近「美妙」)地處緬甸中部,是所有緬甸人公認的氣候最好的城市,也是緬甸的軍事要地。那裡的大學最出名。華人也很多,離瓦城(曼德勒別名)只有一個小時的車程,有機會一定要去逛逛哦
③曼德勒——緬甸古都。曼德勒的歷史比仰光的要悠久太多了,所以當地很多文化遺產,中國大使館也設在那裡(五星紅旗在那裡飄揚,絕對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而且當地華人很多,也有傣族之類的少數民族,所以不要擔心被排斥,他們很友善.衣食住行基本和全世界沒什麼區別,就是太熱了!!!這可是在緬甸出了名的~~~~~~~~~~~~~~~~

6. 中國與緬甸的氣候有什麼區別

緬甸有高山和平原,而且地跨亞熱帶和熱帶,單單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知道。緬甸最靠近中國之一的木姐和臘戌,跟雲南瑞麗氣候一樣,冬天很冷,要比較厚一點的被子和毛衣才能過冬。而再往內陸走,到達緬甸花都,眉苗(彬吳倫)這里就更冷了,但是再往內走不到近1個半小時的緬甸第二大城市瓦城(曼德勒)哪裡冬天就不冷了,夏天40度左右,夜晚也有30度。然後再往仰光走,基本上都是四季如夏了。所有都不需要被子,除非冬天的時候。所以緬甸人有一個習慣,就是男女都穿沙龍,白天可以通風透氣,晚上可以拉上來蓋,當被子保暖。
中國氣候類型:
1、熱帶季風氣候。
包括台灣省的南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等地。年積溫>=8000℃,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16℃,年極端最低氣溫多年平均不低於5℃,極端最低氣溫一般不低於0℃,終年無霜。
2、亞熱帶季風氣候。
我國華北和華南地區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在4500--8000℃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8--0℃,是副熱帶與溫帶之間的過渡地帶,夏季氣溫相當高(侯平均氣溫>=25℃至少有6個侯,即30天),冬季氣溫相當低。
3、溫帶季風氣候。
我國內蒙古和新疆北部等地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低於1600--3400℃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在-28--8℃、夏季侯平均氣溫多數仍超過22℃,但超過25℃的已很少見。
4、溫帶大陸性氣候。
廣義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包括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及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包括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
5、高原山地氣候。
我國青藏高原及一些高山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低於2000℃,日平均氣溫低於10℃,最熱的氣溫也低於5℃,甚至低於0℃。氣溫日較差大而年較差較小,但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

7. 滇緬馬地層區

該地層區分布於實皆深大斷裂以東,昌寧—孟連—清邁—宋卡地縫合帶以西。根據內部深大斷裂展布,該地層區進一步劃分為密支那—騰沖地層分區、保山地層分區、撣邦地層分區和德林達依—普吉地層分區(圖2.1,圖2.3)。

2.1.2.1 密支那—騰沖地層分區(Ⅲ1-1

以騰沖地區為例,該區已知最老地區為中元古界高黎貢山群,主要出露地層為志留系—泥盆系獅子山組、關上組和石炭系—二疊系勐洪群、空樹河組、大東廠組、大壩組,新近系和第四系有少量分布(圖2.3)(雲南省地礦局,1990)。

(1)前寒武系:高黎貢山群為片麻岩、變粒岩、角閃質岩石,普遍混合岩化。原岩為一套砂泥質岩石,夾有基性火山岩。

(2)志留系—泥盆系:獅子山組僅見於盈江縣關上獅子山一帶,系一套海陸混合相碎屑沉積,主要由砂岩、含礫雜砂岩及粉砂岩組成,厚約60m。時代為早泥盆世。

關上組以灰黑色含黃鐵礦炭質粉砂質板岩為主,上部夾條帶狀灰岩、大理岩,厚393m。時代為早泥盆世中晚期。

(3)石炭系:勐洪群主要分布於騰沖及梁河境內,由於斷層分割與花崗岩侵入,地層層序連續性差。下部為灰岩與硅質岩互層,往上以淺變質砂岩、粉砂岩、板岩為主,含礫,韻律不明顯,上部普遍角岩化。古生物稀少,保存差,發現有腕足類、腹足類等。屬陸緣淺海相沉積。沉積厚度最大達2721m以上。地質時代為晚泥盆世-石炭紀。

圖2.3 滇緬馬地層區地層劃分對比圖

(4)二疊系:空樹河組分布於騰沖之北固東、明光、橋頭等地。區域岩性比較穩定,為濱海—淺海相砂泥質—碳酸鹽岩沉積。下部為砂礫岩、含礫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上部為含生物結晶灰岩,局部含燧石團塊。與下伏地層勐洪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地層大東廠組整合接觸。

大東廠組分布於騰沖縣大東廠、先鋒營、吳家寨、大水井、空樹河等地,呈南北向展布。主要岩性為淺灰—深灰色中厚層—塊狀灰岩、白雲質灰岩,含硅質條帶或團塊,產腕足類、珊瑚、

等化石。下以淺肉紅色生物結晶灰岩的出現與空樹河組分界,呈平行不整合接觸;上與大壩組板岩呈整合接觸,時代為早二疊世,厚196~276m。

大壩組僅見於騰沖仙人山一帶。主要岩性為灰、深灰、黃色絹雲母板岩、粉砂質板岩夾砂岩、含礫砂岩的碎屑岩組合。含植物及大量腕足類、螺類化石。下以淺灰色薄層大理岩化灰岩的出現與大東廠組呈整合接觸,未見頂。地質時代為中二疊世晚期。

(5)新近系:南林組以山間或斷陷小盆地零星分布於梁河、滄源、臨滄等地,為一套含煤的砂、泥質沉積,主要岩性為灰—深灰色砂岩、泥岩夾灰黑色炭質泥岩及褐煤,鎮康白墳寨夾少量灰褐色角礫狀白雲質灰岩,永德戶乃夾灰黑色油頁岩。其底部普遍有底礫岩,並不整合於中侏羅統柳灣組等不同時代的老地層或燕山早期花崗岩之上。頂部一般不全,梁河南林一帶被上新統芒棒組不整合覆蓋,鎮康白墳寨、永德戶乃等地則為第四系不整合覆蓋。

芒棒組以山間小盆地零星分布於騰沖、梁河、鳳慶等地。主要為一套碎屑岩夾基性火山岩及薄煤層。根據其岩性特徵、接觸關系等,又可分為3個岩性段,除中段為基性火山岩外,上、下段均為砂岩、礫岩、粘土岩夾薄煤層。在梁河盆地直接覆於南林組之上,其他地區多與下伏古生界變質岩及燕山—喜馬拉雅期花崗岩為不整合接觸。芒棒組上覆多被更新統中—基性火山岩所覆蓋。

(6)第四系:第四紀沉積物零星分布,主要為河湖相沉積物和火山噴發沉積物。

2.1.2.2 保山地層分區(Ⅲ1-2

保山地層分區已知最老地層為震旦系—寒武系的養公河群,寒武紀至三疊紀地層齊全,侏羅紀以來地層分布十分零星(圖2.3)(雲南省地礦局,1990)。

(1)震旦系—寒武系:養公河群主要出露於施甸縣酒房街—龍陵縣平達街—畹町市一帶,向南延入緬甸境內。為一套巨厚的淺變質砂岩及泥岩,夾少量硅質岩及灰岩,具類復理石韻律。

核桃坪組分布零星,主要見於保山瓦窯至一碗水一帶,龍陵地區公養河群之上亦有少量出露。其下部為淺灰色板狀泥岩、板岩夾少量白雲質灰岩及泥質灰岩;上部為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灰岩、鮞狀灰岩夾少量假鮞狀豆狀灰岩及板狀泥岩,總厚達1627m。

沙河廠組分布較廣,北自六庫、保山、施甸,南至鎮康,西至龍陵、潞西。其下段下部以灰綠、灰色粉砂質板狀頁岩為主,沉積韻律發育,下段上部以灰色鮞狀灰岩為主夾泥質條帶灰岩和泥質灰岩;上段以淺綠色頁岩、粉砂岩為主,含大量三葉蟲和腕足類化石。對比為長山階。頂與保山組、底與核桃坪組均呈整合接觸。

保山組為雲南西部寒武紀最晚期的岩石地層單位,總體上為一套沉積韻律清楚、底棲及浮游生物化石豐富、厚度較大、不等厚互層的細碎屑岩與碳酸鹽岩。北部六庫—保山地區,為灰、灰綠及深灰色頁岩、粉砂岩夾泥質條帶灰岩或呈不等厚互層,厚達1198m以上。往西南方向,紫紅色夾層漸多,在施甸—龍陵—潞西地區主要為頁岩與泥質灰岩互層,夾少量細—粉砂岩,厚495~566m。最南部的鎮康地區,為一套紫紅及黃綠色鈣泥質粉砂岩、泥岩與白雲質灰岩互層,厚達1000m以上。

(2)奧陶系:老尖山組分布於保山、鳳慶、施甸、鎮康等地。上部為雜色(紫紅、灰綠、黃綠色等)鈣質頁岩、粉砂岩夾細粒石英砂岩;中部為灰白和少許紫紅色細粒石英砂岩夾粉砂岩及頁岩;下部為雜色(紫紅、灰、灰白色)頁岩、粉砂岩夾泥質灰岩。與上覆施甸組為整合接觸,與下伏保山組主要也為整合接觸。

施甸組分布於保山、施甸、鳳慶、鎮康一帶。下部為灰、黃、黃綠色中—厚層粉砂岩、泥(頁)岩夾細粒石英砂岩及少許泥灰岩;上部為灰、黃、黃綠色中—薄層粉砂岩、泥(頁)岩夾泥灰岩,局部地段為泥(頁)岩與泥灰岩互層。與上、下地層均為整合接觸,分界標志明顯。

蒲縹組分布於保山、施甸、鳳慶、鎮康等地。總的特徵主要為一套紫紅、灰綠、黃綠色相間的雜色鈣質粉砂岩、頁岩、泥灰岩。本組與上覆仁和橋組灰黑色筆石頁岩及下伏施甸組淺色粉砂岩、泥(頁)岩夾泥灰岩均為整合接觸。

仁和橋組分布於保山、瀘水、鳳慶、施甸、鎮康一帶。岩性主要為灰黑、深灰色泥質、粉砂質、碳質筆石頁岩,頂部偶夾泥灰岩透鏡體。與上、下地層均為整合接觸,分界標志明顯。

(3)志留系:粟柴壩組分布於保山、瀘水、施甸、鳳慶、鎮康等地。上部為紫紅、磚紅色夾灰色泥質條帶灰岩、網紋狀灰岩、陸屑粉晶灰岩,夾鈣質泥頁岩;中下部為灰色、少許紫紅色鈣質泥頁岩夾泥質條帶狀、網紋狀灰岩。與上、下地層均為整合接觸,分界標志明顯。

(4)泥盆系:向陽寺組北自碧江,南達鎮康,呈近南北向帶狀展布。主要是一套含砂泥質碳酸鹽岩。以灰黃、紫紅、淺肉紅色之中—厚層狀粉砂質灰岩為主,及鈣質砂泥岩夾粉砂質生物碎屑灰岩組成。含竹節石、筆石、牙形石、腕足類、三葉蟲等化石。下與粟柴壩組整合過渡,從淺紅、姜黃色岩虞出現為分組標志;上與何元寨組整合接觸,以灰色中薄層含泥質灰岩、灰岩出現為其頂。

何元寨組由一套淺灰、灰色薄—中層灰岩、泥質灰岩、泥灰岩,夾介殼灰岩、礫狀灰岩及少量灰質頁岩組成。含極豐富的腕足類、珊瑚化石。下與向陽寺組砂質白雲質灰岩整合接觸;上被下石炭統香山組淺灰、肉紅色結晶灰岩平行不整合覆蓋。頂底界線清楚。

大寨門組指香山組與何元寨組兩套碳酸鹽岩間的硅質岩地層。岩性基本穩定,除保山瓦房街大興壩以硅質岩與泥質灰岩、燧石灰岩互層外,其餘地區為白色或灰色薄層硅質岩。

(5)石炭系:香山組平行不整合於大寨門組硅質岩之上,整合伏於鋪門前組灰岩之下,為深灰、灰色中至厚層灰岩、泥質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夾白雲質灰岩、鈣質頁岩,含燧石結核或燧石條帶。一般岩性穩定,各地沉積厚度無重大差異。地質時代為早石炭世早期。廣泛分布於碧江及其以南之瀘水、雲龍、保山、施甸、永德、鎮康等縣境內,怒江沿岸亦有出露。

鋪門前組系由岩性單一的鮞粒或似鮞粒灰岩夾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結核灰岩組成。整合於香山組之上,平行不整合伏於丁家寨組之下。

(6)二疊系:丁家寨組廣泛分布於碧江、瀘水、保山、施甸、永德、鎮康境內及怒江沿岸。由灰、深灰色礫岩、砂岩、粉砂岩、頁(泥)岩夾薄層生物結晶灰岩、灰岩組成完整海進旋迴,屬濱海—淺海相沉積。平行不整合於鋪門前組之上,與上覆地層卧牛寺組整合接觸。

卧牛寺組常與丁家寨組相伴出露,北起碧江、瀘水,南經保山、施甸至永德、鎮康,分布十分廣泛。各地岩性、厚度比較穩定,為海相中基性火山岩。由以緻密狀、氣孔狀、杏仁狀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凝灰岩為主,夾火山碎屑岩、粉砂岩、頁(泥)岩及灰岩透鏡體組成。整合於丁家寨組之上,平行不整合伏於丙麻組之下。

丙麻組分布於保山、永德、鎮康一帶及潞西等地。主要岩性為鐵鋁質碎屑岩,紫紅色粉砂質泥岩、灰色粉砂質頁岩與凝灰岩、凝灰質砂頁岩互層,底部為鐵質凝灰質砂岩。下與卧牛寺組杏仁狀玄武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觸;上以灰岩、泥灰岩的出現與沙子坡組整合接觸,上下岩性界線清楚。

沙子坡組分布於保山、永德、耿馬、鎮康及潞西等地。主要岩性為灰、深灰、淺灰、灰白色灰岩、白雲質灰岩及泥灰岩,有時夾少量頁岩。下與丙麻組紫色粉砂質泥岩呈整合接觸;上與中侏羅統勐嘎組紫紅色砂泥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觸。

(7)三疊系:河灣街組分布於保山、鎮康、施甸、永德、騰沖和瀘水地區,以白雲岩為主,中上部夾灰岩、白雲質灰岩。整合於沙子坡組灰岩之上;區域上與上覆南梳壩組泥質岩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南梳壩組以灰、黃綠(少量紫紅)色頁岩、砂岩及灰岩組成,屬水體能量較弱的淺海環境。其底與牛喝塘組玄武岩,上與灣甸壩組均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區域上岩性穩定,厚度變化較大。鎮康國營馬場厚1439m,永德粟柴壩厚858m,保山山頭寨厚200m,騰沖一帶僅保留100餘米之灰岩與粉砂岩、頁岩互層。由南向北有迅速減薄之勢,鎮康、永德以南缺失。

灣甸壩組下部為灰、灰黃色礫岩、砂礫岩、砂岩、粉砂岩;中部為褐黃色細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為灰色粉砂岩、泥岩夾砂岩。底部礫岩與下伏南梳壩組頁岩夾泥質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區域上與上覆勐嘎組也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區域上岩性穩定,厚度變化較大。昌寧彎甸厚度為707m;永德忙海一帶,厚度增至2065m;鎮康南河一帶厚度也有1760m。

(8)侏羅系:勐嘎組以碎屑岩、碳酸鹽岩為主,分布在潞西、施甸、保山一帶。上與柳灣組整合接觸;下界常近呈平行不整合超覆。

柳灣組分布局限,僅見於六庫至施甸之西的怒江河谷和潞西、畹町一帶,但區域上岩性穩定,為深灰、灰黑色薄—中厚層介殼灰岩、鮞狀灰岩、微晶灰岩夾綠灰色細粒石英砂岩、鈣質頁岩和紫黃、綠色泥岩。

龍海組見於潞西龍海、弄坎一帶。岩性為黃色鈣質頁岩,黃、黃綠色頁岩、砂質頁岩、粉砂岩。下與柳灣組整合接觸,區域上被弄坎組平行不整合超覆。

(9)白堊系:弄坎組分布局限,主要見於潞西弄坎、遮放一帶,鎮康紅木樹也有少量出露。為一套以紫紅色為主的碎屑岩,下部較粗,為砂岩、砂礫岩,向上變細,為泥岩、頁岩,構成下粗上細的沉積旋迴。底部礫岩平行不整合於上侏羅統龍海組之上,也可超覆於中侏羅統柳灣組等老地層之上。

(10)古近系:木瓜河組分布局限,僅出露於永德縣木瓜河一帶。上部為紫紅、磚紅色薄—中層粉砂岩、泥質粉砂岩與同色粉砂質泥岩、泥岩之不等厚互層,間夾灰綠、黃綠色;下部和底部為黃灰、黃褐、紫紅色砂礫岩及含礫砂岩。不整合於上石炭統卧牛寺組之上。

(11)新近系:南林組和芒棒組同騰沖地層分區。

(12)第四系:主要為河湖相沉積物,零星分布。

2.1.2.3 撣邦地層分區(Ⅲ1-3

元古宙至第四紀地層均有沉積,總厚近10000m。但中寒武統、古近系普遍缺失,部分地區缺失諾利期—瑞替期沉積(圖2.3)(Bannet et al.,1983;Wolfart et al.,1984)。

(1)元古宇:中元古界稱抹谷群。為一套厚逾千米的區域變質雜岩帶,由片麻岩、孔茲岩、麻粒岩、片岩、大理岩組成。其中大理岩在曼德勒以北地區呈面狀分布,有較多酸性、鹼性及超基性—基性岩侵入,是抹谷地區紅寶石礦化的主岩層位。地質時代為中元古代。

新元古界稱昌馬支群。下與抹谷群為不整合接觸,厚約3000m,為一套地槽復理石砂岩、頁岩沉積。頂部粉砂岩段曾見生物化石,時代可能相當於早寒武世(或震旦紀?)公養河群。

(2)古生界:下寒武統可能包含在昌馬支群頂部,中統缺失。上統稱莫洛海因群或邦陽組,為紫色砂岩夾凝灰岩、流紋岩,含Orthis irravadica及Calymene birmaniea化石,厚約1100m。

奧陶系可分兩個亞區。北部稱農干支群:下部為下農干支群(01),為砂質灰岩,含Birmanites birmanicus及Orthis calligramma;上部為上農干支群(O2-3),為雜色頁岩,含Dalmanites birmaui。南部稱平達亞群,可細分4組,自上而下為:洛凱彬(Lokepyin)組(O1),絹雲母質粉砂岩,含Acrinoceras及Ormoceras;溫邦(Wunbye)組(O1-2),碳酸鹽岩、粉砂岩,含Illaenus及Sphaerocoryphe;南翁(Nan-on)組(O2),粉砂岩、泥灰岩,含Monohraprus及Climalograptus,厚約100m;林沃(Linwe)組,扁豆狀灰岩,紅色、灰色頁岩,35~150m。

志留系仍分南、北兩區。其下部均為龐莎耶(Panghsa-pye)組,為灰色、黑色筆石頁岩,含Monograptus bius;中部均稱為那師莫(Namhsim)組,為白色石英砂岩和粉砂岩,化石稀少;上部地層在南區缺失,北部地區稱為孔沙(Konghsa)段,為粉紅色泥灰岩,紅色砂岩,含三葉蟲化石。

(3)泥盆系—三疊系:此期地層沉積可分為南、北兩個相區,即北部撣邦亞區和南部毛淡棉亞區。

A.北部撣邦區為撣拜白雲岩分布區(過去稱高原灰岩),厚5000m,自下而上可進一步劃分為:

a.西邊支組(D1),灰岩夾頁岩,含早泥盆世筆石、腕足、頭足類化石,如Mongraptus cf.riccartonensis,M.atopus等。假整合或不整合於志留系或奧陶系之上,厚約60m。

b.眉苗白雲岩組(D2-C2):巴道賓段(D2)為白雲質灰岩,含巴道賓動物群,有腕足、珊瑚、牙形刺、竹節石、苔蘚蟲等,主要有Reticalariopsis eifeeliensis,Cyathophyllum birmanicum,istulipora thmpestiva。韋溫段(D2-3)為頁岩層,含韋溫動物群,有苔蘚蟲、腕足、雙殼、腹足等類化石,主要有 eaestella polyporata var.wetwinensis,Athyris cf.spiriferoides,Janeia birmanica,Belleerophon shanensis等,地質時代為吉維期—弗拉斯期。灰岩段(C),眉苗白雲岩上部有一套碳酸鹽岩,未獲生物化石,暫歸入石炭系。

c.墨桂群(P1):與我國空樹河組相當,被認為冰川沉積的「含礫泥岩」,詳細討論見普吉群。

d.諾瓦班支白雲岩組(P—T2):厚度大於3000m。上部稱貢德克層,由灰岩、白雲岩組成,含燧石。在南撣邦區產安尼期Acrochordicaras cf.enode,Paraceratites thuillieri,Flexoptychites菊石,皎梅上部層位有Glomospirella irregularis化石。中部白雲岩夾泥質灰岩,臘戍以北含Otoceras,Ophieeras及Claraia。下部含二疊紀有孔蟲及冷水動物群,主要有Shanita amosi,Paraglobivalvulinamira,Hemigonclius reicheli。

B.在撣邦地層分區的南部地區,泥盆系與下伏志留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出露十分有限,下泥盆統岩性特徵與北部地區的西邊支組含筆石灰岩、頁岩相類似。中—上泥盆統及石炭系大部分地層缺失。石炭繫上部及二疊系底部稱為樂因群(Lebyin Group),可以分為4個組:Kogwe組為板岩和雜砂岩,Poklokkyi組為石英砂岩、板岩及灰岩,Modi組為含礫泥岩及石英砂岩,Paukkwa組為礫岩,含礫泥岩。二疊系提茲平組(Thitsipin Formation)為藍灰色灰岩,厚4~500m。二疊系頂部至中—下三疊統與北部地區岩性相似,仍稱為諾瓦班支白雲岩組。

(4)上三疊統—侏羅系:仍可分為兩個區,在南部地區,上三疊統至下侏羅統稱為提帕沃(Thitpalwe)組,由砂岩和頁岩組成,厚約250m;中侏羅統稱為壘安(Loi-an)組,為陸相砂岩、頁岩,夾煤層。在北部地區上三疊統稱為龐努段(Pangno)和那逢(Napeng)組,前者為蒸發岩,後者為頁岩、碳酸鹽岩;下侏羅統缺失,中—上侏羅統為塔提組灰岩和石刨組紅層沉積。

(5)白堊系:有化石依據的白堊系分布在北部,稱卡勞紅層,屬海陸交替相沉積。由紅色粉砂岩及礫岩組成夾海相層,含Ginkgoites digitata,Cladophlebis,Turrilites,Baculites菊石,不整合於壘安組之上;另在八莫以西伊洛瓦底江第一峽谷和第二峽谷區地段,有一套厚300m的灰岩、砂頁岩夾鈣質砂岩地層,含森諾曼期Orbitolina birmanica化石。

(6)新生界:區內古近系普遍缺失,僅在零星斷陷小盆地中有中新世—上新世含煤湖盆相沉積。德林達依含油頁岩,見腹足類化石及植物碎片;第四系為高原礫岩、火山岩及洞穴堆積。

2.1.2.4 德林達依—普吉地層分區(Ⅲ1-4

德林達依—普吉地層分區位於緬甸南部和泰國西南部(圖2.1)。在緬甸南部地區,地層劃分比較粗略,主要為下古生界、上古生界等。在泰國西南部分區地區,地層劃分比較細,已知最老地層為中寒武統—下奧陶統Tarutao群,奧陶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圖2.3)。

中寒武統—下奧陶統Tarutao群主要為紅色、褐色石英砂岩、紅色頁岩及砂質頁岩,含有中寒武世—早奧陶世三葉蟲化石,與中奧陶統整合接觸,厚200~500m。

中—上奧陶統Thung Song群為灰色、粉紅色灰岩、含粘土灰岩、白雲質灰岩、片理化大理岩,具有頁岩、鈣質頁岩、砂質頁岩,含有豐富的化石。

中—下志留統Mahang組為一套頁岩,含有筆石類化石。上志留統—下石炭統稱為Kuan Klang群,為褐色、紅褐色、白色、淺灰色頁岩,底部夾有長石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和燧石層,含有雙殼類、腕足類化石和三葉蟲化石碎片。上石炭統缺失。

早二疊世一套成因有爭議的特殊沉積叫普吉(Phuket)群或墨桂群,也有人稱之為「含礫泥岩層」(「Pebbly Mudstones」)(我國境內叫「含礫板岩」),它從緬甸撣邦懸崖耶岸西邊向南延伸,經德林達依地區、泰國南部普吉地區,到馬來西亞西部,呈一狹窄的帶狀斷續延伸長逾2000km。普吉群厚達3000m,由成層性不好到不成層的頁岩和泥岩組成,靠近頂部砂質增多,具交錯層理和滑塌構造。在泥岩層中有巨型碎屑。巨型碎屑有三種產出方式:①呈薄的互層;②呈凹形囊狀或透鏡狀;③呈單個分離的碎屑,有時看起來像是片麻岩、棕色砂岩、板岩、灰岩和花崗岩的「冰川落石」。礫質泥岩未見底,在普吉島和其周圍地區,頂部被槽道充填砂岩和頁岩中的苔蘚層所覆蓋,再上為中二疊統Ratburi組灰岩。在泰國整個半島和南東緬甸礫質泥岩保存在向斜軸部或斷層下降盤。在從普吉到董里的岸外島上,在礫質泥岩頂部發現有早二疊世的冷水雙殼類和腕足。在岸上董里附近發現早二疊世植物化石組合,是典型的歐美型。向西泥岩層中的巨碎屑增多,體積增大,指出原區在西邊;泥岩層本身向西增厚,環境變深,指出原區在東邊。碎屑和泥岩必定是從兩個不同方向的源區搬運沉積在同一盆地中。這些資料並不支持許多作者認為的「礫質泥岩」是岡瓦納大陸邊緣冰川沉積的認識,而是塊體流沉積。但Bunopas和Vella(1983)認為礫質泥岩是沉積在長而窄的撣泰微大陸西邊大陸邊緣裂谷中,該裂谷發展成中生代特提斯洋。只有花崗岩碎屑能肯定是外來的,綠色的變石英岩和棕色砂岩碎屑也可能是外來的。因為西澳大利亞有大量的前寒武紀的片麻岩、金剛石和花崗岩。礫岩泥岩中的礫石可能不是來自西澳大利亞海岸的塊體流沉積,只能是冰筏,這與碎屑缺乏磨圓相吻合。其他岩石的礫石可能來自撣泰克拉通老的古生代或前寒武紀沉積岩。礫質泥岩中的某些碎屑可能為濁流形成的再沉積。時間上與印度和澳大利亞冰磧岩同時。

中—上二疊統Ratburi群為一套碳酸鹽岩,包括灰岩、白雲質灰岩、具結核灰岩。下三疊統底部缺失,三疊系Khao Chiak群與Ratburi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中侏羅統Khao Lak群分布於Chumphon地區,中—下部為泥岩,夾有砂岩,上部主要為砂岩,厚度大於200m,為一套海相地層。下白堊統Mae Rum Phung群為一套陸相紅層沉積。

新近系和古近系未分,統稱為Krabi群,為半固結的泥岩、粉砂岩、砂岩、泥灰岩、含粘土質灰岩,夾褐煤和石膏,化石豐富。第四系為河湖沉積。

8. 湄索縣是屬於泰國還是緬甸

湄索縣是泰國政府新制定的經濟開發區。

湄索,一座位於泰國邊境的小城鎮,隔著湄河與緬甸相望。鎮中心由兩條熱鬧的街道組成,街面上餐廳、超市、小吃店和網吧比比皆是。而且湄索鎮是著名的寶石交易市場。

相關如下

湄索,一座位於泰國邊境的小城鎮,泰緬邊境以山相隔、以河為界,泰國一側的湄索與緬甸一側的妙瓦底縣隔河相望。是泰國政府新制定的經濟開發區,隔著湄河,對面就是緬甸。這里有很好的自然風光和泰國國家森林公園,還有一座美麗的高爾夫球場。

9. 清緬戰爭,清朝為什麼會輸

楔子:清乾隆五十七年,82歲的老人乾隆皇帝親自編纂了《御制十全記》。

在這部書中,乾隆皇帝回顧了自己文治武功的不凡一生,並將十大深刻影響清王朝歷史走向的戰事列為“十全武功”,而他本人也自稱“十全老人”。

然而,在“十全武功”里頭,乾隆皇帝不無惋惜地感慨道:“五十多年八知瞎辯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清緬戰爭究竟是個什麼戰事?居然這樣讓自命不凡的乾隆皇帝耿耿於懷?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為什麼會被緬甸軍隊打得滿地找牙?

今天歷史偵查處與大家共同探討下清緬戰爭的來龍去脈;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為什麼會被南部蠻邦打得落花流水?

清緬戰爭的背景

明朝末年,統治緬甸長達221年的東吁王朝覆滅,貢榜王朝崛起,兵力日漸強盛,緬族首領雍籍牙以貢榜為基地,一統緬甸各地。

此後,第三代緬王孟駁繼承先王遺志,克撣邦、亡寮國、取曼尼普爾,整個中南半島幾乎都納入了強大的貢榜王朝,

只有東邊的暹羅大成王朝與貢榜王朝並立中南半島。

由於水土不服,醫療條件較差,清軍內部疾虐橫行、瘟疫頻發,無數清軍將領和士兵還沒來得及跟緬軍交戰就已經被疾病奪取了生命。

第四是主將輕敵冒進。在清緬戰爭的前後四個階段里,無論是乾隆皇帝還是前方指揮戰斗的清軍將領,都沒有把緬軍當回事。

也正是由於他們的事前高度輕敵,事中沒有做好斥候情報工作,故此,清軍在戰爭中多次被緬軍切斷後路,輸的一塌糊塗,若非緬軍善於大規模殲滅戰,縱橫天下的八旗勁旅恐怕全部得有去無回。

第五是裝備落後。清緬戰爭中,無論是清王朝還是緬甸的貢榜王朝,從整體上來看,基本都歸屬於冷兵器作戰的末期。

而從整個世界大局來分析,此時的西歐早已經過了文藝復興的洗禮,思想空前活躍,啟蒙運動如火如荼,資本的原始積累促使著西歐各國相繼進入了“大航海時代”。

西歐各項科學技術都突飛猛進,尤其是軍工科技更是將同時代的清王朝遠遠甩出了幾條街,燧發槍和火炮成為了西歐各國軍隊通用的標配,而清朝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

清緬戰爭結束後,前線作戰的將領,在目睹了緬人的燧發槍和火炮給清軍造成的巨大傷害後,於是向乾隆皇帝提出學習西方、發展火器軍工,乾隆皇帝卻以“騎射乃滿洲之根本”而斷然否決。

也正是由於上述五項因素,清緬戰爭能使得後來貢榜王朝自願成為藩屬之國,而這一切並非出於清王朝的強大,而是清王朝巨大的體量拖垮了緬甸的貢榜王朝。

以征伐六年、耗銀百萬和累累白骨換來的朝貢體系,最終成為康乾盛世下最後的帝國余暉。

10. 史迪威在緬甸的指揮部建在哪裡

1942年3月12日,史迪威率領隨行人員從臘戍驅車趕往眉苗。眉苗位於緬北交通要沖曼德勒以東,是一處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的避暑勝地,被稱作緬甸的」」夏都」」。城裡的街道和房屋都是按照英國式樣建造的,彷彿是一座歐洲中世紀的城堡。當時,英國在緬甸的總督府和英軍司令部都設在這里。史迪威也在這兒選了一座美國人的浸禮會教堂,建立了他的指揮部。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5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5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