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緬甸國軍殘兵最後歸宿在哪裡
A. 國民黨退到緬甸多少部隊
1950年4月有兩個團退往緬甸境內:
278團,團長譚忠。
709團,團長李國輝。
兩個團共計約1700人。
他們在中緬邊境逗留了二十多天,人數增加到約3000人。
這一方面是因為當年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有很多失蹤人員留在了這里,見到國軍特來歸隊。另一方面是其他零散潰散的國民黨軍也陸續越境,見到有比較大股的潰兵便來相投。這3000人僅僅是軍人的人數。此外他們還有一部分軍官帶著老婆孩子。
另外,1951年在滄源縣成功策反了田興武的3000民兵。至此,李國輝所部在雲南迅速擴大到5000餘人。此外,還收編了一些當地武裝,在對付緬軍圍剿時有1萬多人的部隊。加上家屬(很多在當地娶妻生子,達到5-6萬人)
B. 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師的為生而戰
但是,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軍將士在內戰中屢戰屢敗,但大都是政治原因所導致。可是他們經歷十年土地革命戰爭、八年抗戰的烽火和三年內戰的歷練,實戰經驗極其豐富,所以對付緬甸政府軍是綽綽有餘。三下五除二就將緬軍打得落花流水,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93師的將士們早已不想再打,長年的征戰使他們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278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國軍攻勢迅猛,打了解放軍一個措手不及,連奪4座邊城,第二野戰軍緊急調集3個師實施反攻,終於將其打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軍趕走國民黨殘兵。另外緬甸政府還請來了僱傭軍參戰。這是一場惡戰,國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是慘勝。國民黨殘兵以不足萬余之力,硬是打敗了印緬聯軍,徹底在中緬邊界站住了。緬甸政府沒辦法,只得向聯合國求援,要求聯合國命令台灣當局撤走這支部隊判仔。經聯合國決議,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由於當時的形勢問題北京方面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支沒有祖國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販運海洛因。但是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影響力是很大的!李彌在台北更是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話也有道理,國軍打了解放軍一個措手不及,後來緊急調派3個師數萬人才穩定局勢。此後在昆明成立軍區和建設軍校,也和當初的剿匪有很大關系。
50年代末,由於國民黨殘軍騷擾邊境,嚴重威脅到中緬兩國的安全,且兩國已開始勘定邊界。因此緬甸政府一方面請求聯合國命令台灣撤軍,另一方面向北京發電請求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兵助戰。北京同意後雲南成立了軍區,兵出國門協助緬甸國防軍。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軍已經在滇緬邊區經營多年,熟悉地形地況;2、解放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因此,此次進剿成了追擊作戰,軍隊一撤,人掘陵汪家又回來了。因此,針對該特點,緬甸政府給了解放軍剿匪部隊一項特權——允許解放軍執行追剿任務時進入緬甸境內20公里。後來,經聯合國決議和中緬聯軍聯合進剿汪慶,李彌將老弱病殘的約3300名將士撤回台灣,但還是留下了約2500名將士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C. 小小果敢,為何緬甸花了70年都無法收復
結語:
在緬甸與果敢長達70年的戰爭中,「小雞蛋」果敢顯示出的強硬是我們有目共睹的。縱觀歷史的長河,以少數勝多數的戰爭不少之但也不多,戰爭也是有藝術的,戰爭一方的勝利不僅僅在於其數量、戰術、指揮,也在於地形、自然即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
D. 解放軍當年為什麼沒有去緬甸清理國民黨殘軍
中國先後出兵兩次進入緬甸剿滅國民黨殘軍,但是由於國民黨殘軍已在當地紮根多年,對地形地勢非常熟悉,善於隱藏,基本上就是中國軍隊一進入緬甸,殘軍就跑,中國一撤出,殘軍又回來。所以最後中國也不參與剿滅了,一直到1980年左右,殘軍成建制被泰國收編,全部加入泰國國籍成了泰國人。
E. 內戰戰敗後的國民黨軍入緬甸後的歷史
1951年6月至7月,根據李彌部的動向,人民解放軍雲南軍區先後集中7個團和4個團的兵力,對越境入竄的國民黨軍數幹人實施圍剿,在耿馬、西盟、孟連、滄源、瀾滄等縣殲其700餘人,余部又逃往國外。
1953年1月,在台灣國民黨當局支持下,逃緬國民黨軍實力曾發展到1.85萬人,編為1個總部、1個指揮所、3個軍區、4個師及16個縱隊,並改番號為「東南亞自由人民反共聯軍」。
11月以後,李彌總部及第8軍、第26軍部分兵力共5400餘人撤往台灣。在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強大政治攻勢下,留緬國民黨軍殘部3000餘人回國投誠。至1957年6月,逃緬國民黨軍僅剩3800餘人,而且內部混亂,對雲南邊境的武裝竄擾有所收斂。
1958年8月,逃緬國民黨軍500餘人竄至滇南孟連縣至勐臘縣附近,進行小股襲擾。解放軍昆明軍區從5個公安邊防團各抽調一部進行堵擊圍殲,給予其沉重打擊。1959年5月,雲南邊防部隊針對逃緬國民黨軍小股入竄的特點,制定和修改反竄擾作戰方案,組織小分隊分地區游擊作戰,粉碎了逃緬國民黨軍數十次竄擾。
1960年7月,台灣當局給逃緬國民黨軍空運大批武器裝備,其實力擴增至9400餘人,又加緊了入境竄擾活動。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解放軍昆明軍區集中5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進行了兩次勘界警衛作戰,殲國民黨軍740餘人。
此後,逃緬國民黨軍對雲南潞西、鎮康、孟連等邊境地區進行了8次小股竄擾,遭到雲南邊防部隊的沉重打擊。到1966年9月,逃緬國民黨軍撤往泰緬邊境地區,停止了對雲南的武裝竄擾活動。
1950年至1966年,雲南邊防部隊對逃緬國民黨軍和國民黨武裝特務進行大小戰斗1302次,殲其29800餘人,其中俘虜7600餘人,迫降16000餘人。
(5)滯留緬甸國軍殘兵最後歸宿在哪裡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中,國民黨軍雖有巨大的優勢,最終是還被解放軍打敗,逃到了台灣。那時候,除了一些沿海小島還有部分國軍殘余部隊,大陸上幾乎是看不到國軍的影子了。不過,在雲貴川地區國民黨還留有一小部分殘余部隊,他們沒有來得及撤退,在無可奈何下只能逃到了緬甸。
這些國軍殘部逐漸在緬甸境內集合,很快就組成一支三萬多人的武裝部隊,還有個番號國民黨93師。蔣介石雖然敗走台灣,但他不甘心就這樣失敗,從來沒放棄過反攻回大陸的念頭。這樣說來,遠在緬甸的93師將會成為國軍之後的重要力量。蔣介石甚至還將他們編入正規軍,和其他部隊一樣給他們發放糧食軍餉。
雖然國共內戰中,國軍被解放軍打得很慘,但他們到了緬甸,和緬甸軍隊的實力比起來還是厲害不少的。緬甸軍隊每次討伐93師都要反過來被93師教訓一頓,緬甸肯定是很不服氣,就告到了聯合國。對於這件事,蔣介石也不能給出合理的說法,只能想辦法把這支部隊運回台灣。
不過在93師中很多士兵並不願意去台灣,他們中很多都是雲南人,這么多年來一直夢想著重回家鄉。出現這種情況蔣介石也沒辦法,只能把願意走的帶回台灣,不想走的就丟在當地,並且斷絕往來。
雖然留在緬甸的國軍一下子少了很多,只剩下2000人,緬甸軍隊還是打不過。不過,這支部隊沒了供給,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他們就做起了毒品生意,成了金三角地區很有名的毒品武裝部隊。緬甸和泰國的部隊來來回回打了很多次都是大敗而歸,泰國政府沒辦法只能主動找他們談判。
F. 果敢人到底來自哪裡
在毗鄰中國雲南省,位於中國和緬甸之間的禪邦高原,有一塊面積僅有2700平方公里,30萬餘人口的土地。理論上,它是屬於緬甸的國土。
但是,在這塊區域的人民說著漢語,90%以上的人是華人,流通的是人民幣,甚至連手機的信號都是移動、聯通,可以說,除了歸屬地不同,這塊土地與中國國內沒有任何區別。這塊與眾不同,與中國淵源極深的土地,就是果敢。
明朝中南半島所設宣慰司
一直到1852年,英國侵佔緬甸,將緬甸置為英國殖民地,並在1897年與一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後,中國才失去了這片領土。也從那時候開始,緬甸的華人開始被稱為了果敢人,而罌粟,也就是鴉片的原材料,成為了當地的主要經濟來源。
第三,則來自於國民黨的潰兵。三年解放戰爭,國民黨一潰千里之後,位於雲南的部分國民黨殘兵退往了緬甸,這部分國軍殘兵,就是國民黨李彌兵團的殘部。
正是這支國民黨潰兵,在中南半島上創造了大名鼎鼎的金三角,甚至還多次擊敗了緬甸政府軍,某種程度上也可算是在異域揚我國威。最終,由於沒有支援,這支孤軍在多方勢力的共同打擊之下失敗,有一部分人選擇加入了緬甸,這其中也包括去往果敢,最終生活在果敢地區的國軍後裔。
G. 逃往金三角的1500名國民黨孤軍,70多年過去,後代生活現狀如何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我國1949年建國,但 建國之路並不一帆風順 ,在建國後的幾年裡,除了國際局勢的變化,最大的問題就是 國內邊境的國民黨流竄部隊 。
當時國民黨殘軍大都被我軍在1950年 或殲滅或收編 ,但有這么一支孤軍,眼看不是解放軍的對手於是 逃到了金三角地帶 ,這一去就是70年,不但他們中一部分人再沒回來,就連 後代也無法回國 。
在1950年的那場殲滅戰中,國民黨團長李國輝帶著最後幾百人拒不投降,順勢 逃往緬甸方向 ,與他們一起的還有 另外一個團副譚忠的幾百人以及兩百多殘兵。
這么一隻殘軍在國內被解放軍追著打,但是在緬甸卻稱起了大王。
雖然是殘軍,但是依舊 使用著國民黨第93師的番號 ,沒有後援,沒有給養,只有 1500條人命就踏上了流亡之路 。
這支部隊馬上就受到了緬甸政府的重視,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緬甸政府派出上萬人的部隊 准備對這伙「流寇」進行殲滅 。
十比一的比例讓緬甸方面覺得勝券在握。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這1500人卻 把緬甸軍上萬人打的節節敗退 ,甚至連最重要的城鎮大其力也沒有守住。
雖然在國內他們跟不上我軍縱隊作戰的節奏,但李國輝 對付緬甸軍卻綽綽有餘 。
打過一仗之後,緬甸政府終於肯坐下來談判,而最終的結果也可謂是雙方 退一步海闊天空 。李國輝本意不想佔山為王,只求一地養活這跟他的1500餘眾,而 這片地就是臭名昭著的金三角。
有了棲息地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盡管國際輿論的矛頭一直指向他們,李國輝卻毫不在意。穩定了局勢,李國輝就開始 聯絡台灣方面 ,希望能將他們接引回去,但 始終沒有回應 ,最後等來的只有一點泰銖。
蔣介石的意思很明顯,李國輝的殘部名聲不好,接回去也是個大麻煩,留下點錢 讓其自生自滅才是本意 。但這里有1500張嘴要吃飯,李國輝就 走起了歪門邪道,開始開荒種毒品 。
李國輝可謂是當時的最大毒梟,賺得盆滿缽滿,並且地位不可同日而語,成了名副其實的地頭蛇。他建立了一個 很完善的種毒、銷毒體系, 成為了國際上的毒瘤。
盡管名聲不好,但好歹填飽了肚子。包括所有的緬甸地方官,全部聽從李國輝的調遣,他的左膀右臂 羅星漢和坤沙,日後也都成為了讓緬甸頭疼不已的大毒梟。
但這么一來,蔣介石的興趣勃然而起,既然李國輝在金三角扎了根, 何不用這個地方做大陸根據地 ?但李國輝他已經難以駕馭,於是 派出李彌前去接應 ,給了他相當大的權力。
李彌來到金三角可謂是比李國輝的官威還大得多,他甚至不把緬甸政府放在眼裡,勒令 周邊地方官不允許私售或私種毒品 ,所有的毒品只能由李彌接手。
但這一切都是蔣介石想東山再起的棋子,金三角這邊沒過多久就不斷地接到蔣介石的命令, 要求他們反攻大陸 。但實際上李彌心知肚明 不是解放軍的對手 ,於是帶著部隊在我國邊境打起了游擊。
我軍一進他便退,我軍一退他便進 。
這樣反反復復讓李彌消耗不起,最後還是乖乖回去種自己的毒品養活軍隊,雖然行為不恥,但卻有奇效,李彌竟然靠著不入流的手段 有了上萬人的部隊 。
當時的李彌就連緬甸、印度兩軍合一也不是他的對手。但這已經嚴重 偏離了蔣介石計劃的路線 ,於是 李彌被帶回了台灣被拘押 ,只留下空盪盪的上萬人在金三角逗留。
在經歷了一次換帥後,這支部隊大不如前, 被緬甸軍打得四分五裂 ,蔣介石也不再抱有希望,直接宣布與這支部隊斷絕聯系。言外之意就是說 這些人不再是中國人 。
最終接納了這支殘軍的是泰國政府, 泰國借刀殺人 ,用國民黨孤軍的武力 消滅了反政府武裝游擊隊 ,這對長年與解放軍周旋的他們來說簡直易如反掌,而酬勞就是泰國撥出一片土地讓他們定居。
這片地就是美斯樂,但泰國政府並沒那麼好心,美斯樂其實就是 一片無主的荒地 ,一切都要國民黨殘軍自己動手才能豐衣足食。
但也因為如此, 殘軍把美斯樂當做自己的家來經營 。
很多國軍都 在當地娶了媳婦,有了後代 。
整個美斯樂成了華人的天下,包括嫁到美斯樂的緬甸媳婦也都學會了中國話,至今這些殘軍士兵的 後代已達到六萬多人 ,依舊保持用中國話進行交流。
不只是語言,這些人 生活的習慣也全部與中國人無異 ,包括過年要吃餃子。很多老兵年邁也堅持 希望有一天能落葉歸根 ,即使不能光宗耀祖,也不想在異鄉歸逝。
很多老兵和他們的後代在美斯樂生活的其實並不如意,最難熬的就是中秋佳節, 想著遠在大陸的父母家人 ,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酸楚,這讓他們更覺得自己被世界所拋棄。
好在國內並沒有放棄他們,對於美斯樂的前國軍老兵及其後代,我國政府 願意接受其回國並且和家人團聚 。
他們當中一個叫做唐陽山的營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唐陽山是率先提出回國探親的,當時包括他在內八個人全部由我國政府安排, 讓他回家與家人團聚 。
緊接著軍長呂維英等人也紛紛效仿, 幾十年間斷斷續續上千人成功回國 。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他們的親人早已逝世,但在美斯樂組建了新的家庭,所以 不願回國生活 。政府也很同情並理解,此事乃個人意願,並不強求。
金三角的發展是 歷史 的塵埃,有因必有果,由於國民黨長期對金三角的控制, 很多士兵有苦說不出 ,望著同一輪明月卻不能坐在家人身邊,導致很多士兵 錯失與家人見面的機會 。
至今在金三角腹地美斯樂的 中國人後裔仍不在少數 ,中國士兵回國尚且方便,但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在美斯樂的後代問題,他們都是混血難以成為真正的中國人,而 這些後代才是最終的受害者 。
H. 國民黨殘軍逃到緬甸後的命運如何
一樓回答重要錯誤:說什麼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
呵呵,李彌有什麼權力違抗台灣命令?李彌是台看在他是這支部隊的長官派他來的,後調回台灣……事實上這支部隊一到緬,一面自力更生養活部隊一面打仗,也一直努力跟台灣聯系,後終於聯繫上,台灣方面供養補給一切,帶來台灣軍政人員及美軍訓練指導等等,建飛機跑道等等,反攻基地熱火朝天……
後三國交界政府真不幹了,到處國際訴求,台灣分別於1953和1961年不得不將大部分軍隊撤回台灣,剩下少數沒走,因李文煥不是正規軍人出身余部沒走,還有一些投靠過來約佤族祭司土司的武裝,並段希文部隊大部雲南當地人難舍故土,這些總共近2000多人留了下來,台宣稱概不負責了,結局是這支國軍殘軍大部分都撒退到台灣了……其餘少部分從此開始開創金三角生活
I. 大順軍余部在李自成死後的歸宿是怎樣的
李自成率大順軍攻入北京後,招降吳三桂失策,吳三桂拒絕歸順並引清軍入關。李自成率大順軍征討反被吳三桂和清軍聯合擊敗,無奈之下撤出北京,李自成節節潰敗到湖北,被逼到窮途末路。一說在通城縣九宮山被殺,一說隱姓埋名遁入空門為僧,兩種結果至今未有定論。李自成無論是死還是失蹤或歸隱,但其大順軍余部還是頑強生存了下來,並化整為零進行流動作戰。
從大順軍的發展歷史來看,也極具傳奇色彩。從推翻明帝國奪取政權,到被清軍擊敗;又歸附冤家對頭南明政權,樹起扶明抗清的大旗;再到被鄭成功收編,從而為收復台灣立下赫赫功績,完成了從揭竿起義窩里斗到為國家民族正義而戰的華麗轉身。
J. 果敢人到底是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還是漢化的土司呢
果敢漢族人最早的祖先是明軍,後來又變成了土司,後來國民黨殘軍也去過果敢,有的還在果敢定居了,所以有一部分的果敢人,也是國民黨殘軍的後代。
九戶人家中有一位自稱祖籍南京的大理人楊高學的軍官,是他帶領九戶和其他民族爭斗,後來開始了楊土司家族持續三百多年的統治。後來又有國民黨殘軍去了果敢,還有一部分人定居在了果敢,所以也就成為現在一部分果敢人的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