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緬甸戰報怎麼樣
① 中緬印戰區詳細資料大全
中緬印戰區(CBI)是二戰期間,美國陸軍對其在中國,緬甸,印度的軍隊的稱謂。在這一戰區知名的部隊包括飛虎隊,駝峰航線上的運輸和轟炸部隊, 建造中印公路的工程兵部隊,以及麥瑞爾突擊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中緬印戰區
- 外文名 :CBI
- 時間 :二戰期間
- 定義 :在中國,緬甸,印度的軍隊的稱謂
中緬印戰區的形成
1942年12月底,日軍進攻緬甸。滇緬公路受到直接威脅。仰光是滇緬公路的入口,日軍佔領仰光就等於切斷了中國唯一與外界相連的國際運輸通道。 美國不希望看到中國因為滇緬公路被切斷而退出戰爭,更不希望日本人攻下緬甸後揮師進攻印度與德軍會師。然而,當時美國在緬甸只有不到一千人的部隊,英國也僅有三個師,這些部隊顯然不足以抵擋日軍的進攻。所以,美國 *** 希望中國能出兵與英美軍隊一起保衛緬甸。 但是英國人並不想邀請中國軍隊來緬甸。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一旦邀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美國肯定會逐步武裝這支軍隊。英國人狹隘的看法,使保衛緬甸的計畫坐失良機,並為後來緬甸的陷落埋下了禍根。 1942年元月底,日軍出人意料地以18000人打敗了30000裝備精良的英國部隊,迅速攻下緬甸的第二大港口城市毛淡棉。在緬甸南部防守的英軍潰不成軍。這時,英國 *** 緊急派員求見蔣介石,請求中國趕快出兵緬甸。主要指揮官
英軍
威廉·約瑟夫·斯利姆(英國陸軍元帥。東南亞戰區盟軍地面部隊(即第11集團軍群)司令。有「叢林作戰之父」之稱。) 哈羅德·亞厲山大(英國陸軍元帥。中東戰區總司令、北非戰區盟軍最高副司令兼第18集團軍群司令、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副司令兼第15集團軍群司令和地中海戰區盟軍最高司令。因指揮突尼西亞戰役獲勝而被封為「突尼西亞的亞歷山大勛爵」。) 路易斯·蒙巴頓(英國海軍元帥。1943年起任東南亞戰區盟軍總司令,率部收復緬甸。1947年任印度總督,提出「蒙巴頓方案」,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1952至1954年任北太平洋公約組織地中海艦隊總司令。1955年任英國海軍參謀長。) 阿奇博爾德·珀西瓦爾·韋維爾(英國陸軍元帥。印度英軍總司令、西南太平洋地區美英荷澳司令部盟軍最高司令。) 奧德·溫蓋特(英國陸軍准將。「奧德·溫蓋特率遠程突擊部隊(欽迪特)」司令)美軍
約瑟夫·沃倫·史迪威(美國陸軍四星上將。駐華美軍司令、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第3軍軍長、中印緬戰區司令兼戰區最高司令的參謀長、陸軍地面部隊司令、第10集團軍司令。) 克萊爾·李·陳納德(美國空軍中將。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飛虎隊)指揮官、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司令、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司令、駐華空軍指揮官。有「飛虎將軍」的美稱。) 艾爾伯特·C·魏德邁(美國陸軍四星上將。美國陸軍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參謀長、中國戰區美軍司令兼中國戰區最高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 法蘭克·麥瑞爾(美國陸軍准將。第五三○七臨時支隊(麥瑞爾突擊隊)司令。)中國遠征軍
陳誠(司令長官)、衛立煌(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繼任第一路司令長官)、宋希濂(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杜聿明(第5軍軍長)、孫立人(新編38師師長,後接任新1軍軍長)、戴安瀾(200師師長)、廖耀湘(新編22師師長)等。中國參戰
此前,盟國剛剛在華盛頓召開會議,會議決定把緬甸、泰國和越南從盟軍東南亞戰區中劃出來,加上印度一起,與中國戰區合並,成立盟軍「中緬印戰區」,由蔣介石出任總司令。會議還決定,由美國前駐華武官史迪威將軍出任蔣介石的參謀長,並擔任緬甸戰役的中國軍隊總指揮。 1942年2月,蔣介石派出了最精銳的部隊,其中有中國唯一的機械化軍第五軍。隨同第五軍出征的還有第六軍和六十六軍,組成了抗戰歷史上著名的「遠征軍」。 當時,這些部隊大量配屬了汽車、裝甲車和炮兵等特種兵。在畹町,沿途排隊等待出境的車輛就排到了龍陵,大約200公里。當時,部隊的裝備都是最好的:中國士兵戴著樹膠眼鏡,開著三輪機車,還有德國中型坦克,就連5軍軍部參謀的車都是德國專業的作戰指揮車,車內有桌子可以辦公,還有裝甲。第一次遠征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遠征緬甸 遠征軍出征時,從昆明開始,沿途夾道歡送的民眾,一直綿延到一千多公里到緬甸。人們用竹子、樹枝搭建綵樓,沿途老百姓和緬甸華僑歡呼:「國軍萬歲」、「中緬軍事合作」、「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願革命成功,願自己成仁」等口號。許多人手舉「V」字,預祝大軍勝利。國旗、鮮花和綵帶凌空飛舞。在芒市,遠征軍司令部還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出國誓師大會,長官講話,呼口號,燃放鞭炮,敲鑼打鼓。每一個人都堅信:這一次我們中國軍隊一定會獲得勝利!同古阻擊戰
1942年3月,中國軍隊沿著滇緬公路開進了緬甸,200師率先到達緬甸北部城市臘戌。正當200師登上火車出發時,前方傳來戰報:仰光陷落了,英國軍隊已毫無鬥志,正向北部撤來。這是英國 *** 猶猶豫豫、貽誤戰機的結果。仰光港的大批中國物資全部落入敵手。 一邊是野心勃勃的日本軍隊在北上,一邊是志在必勝的中國軍隊在南下,1942年3月29日,這兩支軍隊在仰光以北260公里的同古相會了。 由於英軍在連續幾次敗給日軍之後,已毫無鬥志,一與日軍交火就潰不成軍。三月中旬,英軍在不打一聲招呼的情況下倉皇撤退,一下把我軍的右翼暴露給敵人。接著,日軍乘勢佔領了遠征軍背後的飛機場,把退路也斷了。 200師的退路被切斷以後,仍繼續頑強作戰。戴安瀾立下遺囑,准備與同古城共存亡。經過20多天的激戰,200師與日軍第五十五師團都已精疲力盡,日本第五十六師團趕來,攻破了200師的防線,並形成分割包圍之勢。鑒於這種情況,第五軍軍 長杜聿明將軍命令新22師火速趕往同古救出200師。經過奮勇奮戰,新22師終於幫200師殺出一條血路,突圍而出。但此時,這支最精銳的中國部隊已經傷亡過半,元氣大傷。仁安羌戰役
200師撤出同古,並沒有影響曼德勒會戰計畫。根據這個計畫,中國軍隊的第五軍將布防在曼德勒以南的正面方向,第六軍布防在第五軍以東,英軍布防在第五軍以西,當時中美英聯軍的總兵力近20萬,日本三個師團的總兵力是10萬,如果盟軍齊心協力共同對敵的話,曼德勒會戰就有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在這時,西線的英軍又出了問題。 4月中旬,日軍第三十三師團出人意料地迅速包圍了西線仁安羌的英軍。英國軍隊一被包圍,馬上就亂成一團。這支部隊由亞力山大將軍率領。亞力山大就是在兩年前著名的敦克爾刻大撤退中統帥英軍的那位將軍。亞力山大可能對撤退遠比對作戰要精通得多,他匆匆組織了多次突圍,但毫無效果,軍心大亂的英軍在敵人強大的火力下一觸即潰。眼看數萬英軍幾個月前在新加坡向日本投降的一幕就要在仁安羌重演。 4月16日,中國軍隊新編第38師趕到仁安羌。這支部隊的一個團在坦克的掩護下向日軍陣地發起猛攻,半天以後,包圍圈被撕開,救出了被圍多日的英軍。中國軍隊又在他們身後堅守了三天,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和新聞記者五百多人。 仁安羌戰役是中國軍隊入緬參戰後的第一個勝仗。把英軍救出來的新38師師長是位頗有學者風度的軍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號稱消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軍——孫立人。孫立人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赴美國維吉尼亞軍校攻讀軍事,並以優異的成績從這所著名的軍校畢業。1932年松滬抗戰中,孫立人就因為戰功突出而屢受嘉獎,但是真正使他嶄露頭角的還是這次仁安羌戰役。
② 世亞預最新積分戰報 國足比伊朗阿聯酋還高1分 最好小組第2進12強
北京時間6月16日凌晨,2022卡達世界盃預選賽亞洲區40強結束了最後一輪最後15場比賽的爭奪。經過一番鏖戰,中國國足3:1擊敗敘利亞,日本5:1輕取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4:0大勝緬甸,阿富汗1:1戰平印度,菲律賓1:1平馬爾地夫,約旦0:1不敵澳大利亞,伊朗1:0小勝伊拉克,巴林4:0完勝中國香港,阿聯酋3:2戰勝越南,馬來西亞1:0擊敗泰國,阿曼3:0大勝孟加拉國,沙特3:0輕取烏茲別克,葉門0:3不敵巴勒斯特,科威特2:1小勝中國台北。
本次40強,伊朗,韓國和沙特開局都有些慢熱,唯有日本和澳大利亞非常的強勢,最後一輪比賽之前他們和敘利亞都是7戰全勝提前出線,不過最後一輪澳大利亞和日本依然保持著贏球勢頭。昨晚和吉爾吉斯斯坦一戰,日本替補陣容出戰,奧奈武阿道僅僅用了32分鍾就上演了帽子戲法,最終日本非常輕松的5:1擊敗吉爾吉斯斯坦全勝收官。澳大利亞和約旦的比賽在我們國足之前進行,這也和國足出線相關,若是約旦爆冷擊敗澳大利亞便能先賽的情況下超過國足,然而澳大利亞和日本一樣沒有放水,比賽最後時刻,索特納在角球進攻中頭槌攻門得手,澳大利亞1:0絕殺約旦,成為第二支8戰全勝晉級12強的隊伍。
敘利亞也有機會沖擊8連勝,不過我們中國國足在澳大利亞贏球後已經提前鎖定12強的情況下,則是打出一場高姿態的比賽,敘利亞要全勝晉級也只能是想想而已。上半時尾聲階段,武磊禁區弧頂處精妙斜塞,張稀哲右路殺入禁區單刀推射得手,國足1:0首開紀錄。易邊再戰敘利亞閃擊,奧斯曼大力世界波扳平比分。隨後武磊再次站出來,他自己突破造點並穩穩將點球罰進,國足2:1再次取得領先。尾聲階段武磊錯失一次單刀良機,第92分鍾張玉寧則是接尹鴻博倒三角回傳,輕松射門得手,國足3:1鎖定勝局。
伊朗,沙特,韓國雖然有些慢熱,不過他們沖起來實力依然是非常強勁,在最後一輪之前還有很多種演算法和各種做掉某某球隊的爭論,也有球迷表示,為伊朗擔心是多餘的,別人都還有能力爭奪第一。在今天和伊拉克的榜首大戰中,伊朗還真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第34分鍾,卡納尼左路突破傳中,阿茲蒙中路插上面對出擊的門將哈桑巧射得手,伊朗1:0首開紀錄。之後伊拉克也無力進球,最終伊朗1:0小勝伊拉克,和我們國足一樣,以一波4連勝完美收官。
積分榜方面,伊朗和阿聯酋都是最後一輪的榜首大戰中逆襲,他們就超過伊拉克和越南1分以小組第1晉級,烏茲別克也有沖擊小組第1的機會,無奈他們實力不如沙特慘敗出局。7個小組第1晉級的分別是敘利亞,澳大利亞,伊朗,沙特,日本,阿聯酋和韓國。
我們中國國足在擊敗敘利亞後,直接看積分也是成績最好的小組第2,甚至比伊朗和阿聯酋這兩個小組第1都還要高了1分。除掉和墊底球隊戰績後,國足也是超過阿曼成為戰績最佳的小組第2,之後依次是阿曼,越南,伊拉克和黎巴嫩獲得12強資格。塔吉克和科威特最後1輪搶到小組第2,但無力晉級,塔吉克倒是有機會,不過他們沒有能力刷那麼多的凈勝球。
③ 清緬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清緬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緬甸,是位於中南半島的一個國家,對於這個鄰國,我們並不熟悉,大多數國人對其的印象可以用幾個重點詞概括,其中就包括內戰,時不時就有新聞說緬甸內戰把炮彈打到我國境內。任何一個國家,只要陷入內戰都不會太富裕,緬甸的經濟也比較落後,但想想曾經,緬甸一度是東南亞無可爭議的霸主,差點就統一了東南亞。
緬甸能夠當上霸主自然是有底子的,在歷史上,緬甸一直是東南亞地區比較強大的地區,由於與古印度和中國兩大文明區接壤,緬甸掌握著古印度和中國的一條商路,《漢書》就對此有所記載。
位於兩大文明交匯區的緬甸受到兩種文明的熏陶,開化程度遠高於東南亞其他地區,在這些地區的人們還在叢林里歡騰的時候,緬甸這片已經開始農耕了。文明開化先放到一邊,當緬甸這個地區第一次出現初步統一的國家,已經是公元11世紀了,蒲甘王朝征服了諸多部落小邦,建立了涵蓋今天緬甸大部分區域的政權,為緬甸的崛起打下基礎。
蒲甘王朝還未實現統一東南亞的大業,蒙古鐵蹄已然南下,元緬戰爭以蒲甘王朝的戰敗而告終,蒲甘王朝便成為元朝屬國,不久後滅亡,緬甸重新分裂成眾多小邦,其中就有東吁王朝。經過數百年戰爭,東吁王朝終於在16世紀統一了緬甸大部分地區,卻又逐漸走向分裂,於18世紀初被貢榜王朝取代。
貢榜王朝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卻將緬甸推向極盛,它不僅統一了緬甸全境,還積極對外擴張。經過前三位君主的積極治理,緬甸吞並了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王國、中南半島東部的寮國,又將東南亞另一大國暹羅摁在地上摩擦,成為東南亞名副其實的霸主。
這時候,安南處在內亂,柬埔寨和馬來亞也不太平,一盤散沙的群島諸國更加不可能是緬甸的對手,按理說,只要緬甸花點時間消化,化解暹羅等新佔地的反抗情緒,再進一步統一東南亞並非不可能,而且這時候印度也不統一,調轉槍口往西發展也有可能,但緬甸偏偏要將手伸向東邊,也就是我國雲南。
處於中緬兩國邊境上的土司可以說是兩邊不是人,為了自身安全考慮,他們往往會買兩份保險,既向清朝交稅,又向緬甸交稅,但清朝境內的土司不同,有些屈服於緬甸的兵威,交了;可有些覺得我在大清治下,幹嘛要向你緬甸納貢?所以就上報了雲南地方官府。
雲南地方官府卻搞綏靖政策,也就是不抵抗,就知道和稀泥,覺得就是緬甸那邊土司搶個劫而已,又不是緬甸官方宣戰,沒必要上升到兩國交戰的地步,甚至有當地人主動出擊擒殺緬兵,還被以「殺良冒功」的罪名處死。
清朝方面這么慫,自然增長了緬甸方面的野心,繼續騷擾搶劫,還升級到掠奪人口的地步。消息報上去後,躺在溫柔鄉的乾隆帝火了,決定給緬甸以顏色。
當時遲型清朝終於拿下了准噶爾部,又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取「舊土新歸」之意,將之命名為新疆,這可讓乾隆是龍心大悅,覺得緬甸也不過是個練級的小怪。但其實,清軍的戰鬥力較入關時已經大為下降,而且武器方面甚至不如緬甸。
說個後話,清緬戰爭後,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清朝火器技術落後,就上書請求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可乾隆不是康熙,康熙喜歡造大炮,乾隆覺得「騎射乃建州之本」,火器那玩意威力還沒弓箭大,本來八旗兵就對騎射技藝鬆弛了,再加上依賴火器,只會更菜,還是算了。這個算了,對清朝的影響甚至超過清緬戰爭本身。
說回清緬戰爭,這場戰爭一共打了四次,清朝四戰皆敗,只不過第四戰是兩敗俱傷罷了,緬甸也損了大半的血。
第一戰的指揮是雲貴總督劉藻,他只調派了雲貴所屬軍隊追剿,卻只擒獲5人,對緬軍毫無威脅,緬軍搶夠了東西才撤。可撤退和逃跑本來就很像嘛閉歷,劉大人一不小心就「看錯了」,給北京的皇上寫奏摺說"緬人望風遁走,清兵大捷"。「大捷」僅僅三月後,緬軍再次入侵車里,並將其佔領,還給清朝發文,宣布車里為緬甸領土!
劉藻急忙命三千綠營兵圍剿,結果有一路清軍被緬軍埋伏,大潰而逃。乾隆聞奏大怒,將劉藻革職,劉藻惶恐不安,最終自刎。首戰敗北,乾隆多少認真了點,派出了器重的邊疆大吏楊應琚,將其由陝甘總督調任雲貴總督。
楊應琚派出了小股碼態猜部隊進攻緬甸境內,由於緬軍料到清軍會進攻,早已撤退,清軍輕而易舉攻佔緬甸兩個土司轄地。可緬甸早已堅壁清野,清軍什麼都沒撈到,反而給高層造成一種緬甸很弱的假象。
雲南很多官員包括楊應琚都被這種假象所蒙蔽,認為緬甸內部分裂渙散,不足為懼。前線的雲南都是如此,遠在萬里之外的北京就更別說了,乾隆得了楊應琚的奏摺,又翻了翻《明史·雲南土司傳》,覺得緬甸在明朝時就臣服中原,看來也是個弱雞,哪有準噶爾難對付?
乾隆下令楊應琚要少花錢、少用兵解決此事。殊不知,此時緬甸的重心放在進攻暹羅上,暹羅大城王朝的都城已經被緬甸團團包圍,緬甸沒有過多的兵力侵略清朝,而清朝對緬甸和暹羅的情況一無所知,朝野上下都以為只憑雲南的萬余綠營兵就能解決緬甸。
在自大的支配下,清軍主動發起了進攻,盡管清軍人數多過緬軍,但清軍的劣勢更多,雲南的綠營兵幾乎沒怎麼上過戰場,作戰意志薄弱,武器又不精良,帶兵將領普遍能力不強,統帥楊應琚又是文人出身,不懂軍事,這些因素加起來,導致清軍屢戰屢敗。
戰敗是一回事,戰報上卻清晰地寫著:「清軍屢戰屢勝,殺敵萬人」。這慌扯得有點過了,剛剛過去的平定回疆打了百餘仗,也就殲敵萬人,雲南才打了幾仗就殲敵萬人,你當砍瓜切菜呢?乾隆再一看地圖,交戰地點全在大清境內,越打離著內地越近。
乾隆派人一探,頓時勃然大怒,下令賜死楊應琚,同時派滿人新秀明瑞接任雲貴總督,繼續主持對緬戰事。這時候,緬甸已經拿下大城王朝,暹羅只剩下殘余軍隊反抗,緬軍大部開始撤回國內。
兩次戰敗,皆有輕敵因素,搞笑的是清朝朝廷仍然認為緬甸能夠輕易拿下,戰敗只是因為綠營兵太廢!而且清朝對藩屬國情況一無所知,暹羅已經被緬甸滅亡,乾隆竟然還在擔心滅掉緬甸後緬王逃亡暹羅!
明瑞是一員悍將,在平定新疆中,也立過不少軍功,前往雲南前是伊犁將軍,已經是新疆大員了,但他跟乾隆一樣,輕視緬甸,所以他的最終結局基本註定了。
滅掉了暹羅,緬甸可算是騰出手來了,清軍增兵,緬軍也增兵,明瑞的認知卻還停留在上一仗,最終陷入緬軍的重重包圍,重傷後自縊身亡,其他參戰者或戰死或被俘或自盡,清朝慘敗。乾隆第三次大怒,並開始准備第四戰。
三戰皆敗,清朝終於開始搜集情報了,知道緬甸不再是曾經的分崩離析,而是新興的強權國家,暹羅已經被其所滅。三戰下來,緬甸卻不想打了,多次給清朝送去求和文書,盛怒之下的乾隆自然全部撕掉,下令組建精兵強將,誓要拿下緬甸!
image.png
盡管敗了三次,但乾隆仍然認為拿下緬甸不是問題,因為他這次派出去的已經是清朝頂級將領了,重臣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軍隊也換成八旗兵,還調了水師參戰,這樣的陣容,清朝拿不出幾副的。
然而,緬甸也傾盡國力,與清軍交戰廝殺,再加上環境優勢,遠道而來的清軍將士有不少都染病身亡,就連主帥傅恆也卧病在床。經過一番鏖戰,清軍殺緬軍水師2000人、陸軍1500人,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相繼病死,清軍和緬軍可謂兩敗俱傷,盡管清軍占據微弱優勢,但卻幾乎不可能滅掉緬甸,參戰清軍厭戰情緒高漲。
緬軍也一樣,緬軍統帥諾爾塔明白緬甸無力支撐與清朝的長期戰爭,再打下去就得廢了,所以雙方不約而同地丟開了遠方的君主,自行決定議和停戰。幾經交涉後,緬軍14名將領與清軍12名將領談判定議畫押,互贈禮物,正式停戰。這場延續多年、花費清朝911萬兩白銀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
然而,議和是乾隆和緬王都不想看到的,緬王直接就把議和書撕了,壓根不想向清朝稱臣,直到18年後緬甸國力不行了,要跟清朝搞好關系才派出使節奉表納貢。
而乾隆要等18年後才能看到緬甸入貢,當時那心情能好才怪了,可他也清楚要再次動兵很困難,水土問題就非常頭疼,第四戰清兵非戰折損比戰損還多,傅恆回北京兩個月就病死了。 再加上小金川再次叛亂,土司問題才是重點,乾隆只能跟緬甸打外交戰,互相口誅筆伐,卻誰也不敢打了,緬甸消耗不起,清朝的錢糧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就這么不了了之了。
這場清緬戰爭對參戰雙方而言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雙方都不是勝利者,非要說勝利者的話,那也只能是暹羅了,由於緬甸在戰爭中消耗甚巨,鄭信帶著殘兵敗將竟然擊敗了緬甸,建立吞武里王朝,隨後的曼谷王朝更是延續至今,緬甸多了個頭疼的對手,統一東南亞成了遙不可及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