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的後代在緬甸什麼地方
❶ 佤邦族為什麼是遠征軍的後代
佤邦族不是遠征軍後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國、緬甸少數民族之一。
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
相關背景
佤邦轄區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北佤與南佤地區之間隔著撣邦第四特區和政府軍控制區。北部地區位於東經98°~100°、北緯22°~23°之間,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
佤族在緬甸撣邦東北部享有高度自治權,緬甸官方將佤族自治區稱為「撣邦第二特區」,但佤族將其自治區稱為「佤邦」,並一直向中央政府申請將其升級為與撣邦同級別的省邦級行政區。
佤邦或稱緬甸第二特區或撣邦第二特區,緬甸政府稱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北撣邦第二特區,位於阿佤山區,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根據地。
❷ 佤邦族為什麼是遠征軍的後代
佤邦族不是遠征軍後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國、緬甸少數民族之一。
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佤邦族的具體來歷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元代先屬鎮康路、後分屬孟定路與木連路,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艮府,均為傣族世襲土官封地。
清中期,阿佤山部分地區脫離原傣族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 State)這一名稱。歷史上的「佤邦」與現階段的「佤邦」有很大的區別。
「佤邦」這一稱呼從何時開始已無從考證,但有資料證明,自英國殖民時期開始就有人稱茫弄以北、緬甸一側靠近阿佤山區的地方為「佤邦」,其中「邦」是指防禦工事良好、以土司為單位管轄的山寨。
❸ 沒有回到中國的三百多具遠征軍的遺骸現在在緬甸哪裡
原先在緬甸的密支那
緬甸密支那總計收斂347具遠征軍遺骸,密支那戰役結束後,攻打密支那的三個師,分別在密支那修建了三個墓地
❹ 中國遠征軍後面怎麼樣了,是回國了,還是留在緬甸了
在網上找到經典的,給樓主發發吧.
分開來說一下吧。
遠征軍出國作戰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2年,由衛立煌(未到任)、羅卓英指揮,底下3個軍由杜聿明等指揮,兵敗野人山的就是這一批。
1943年以後,遠征軍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駐印軍,包括新一軍和新六軍,指揮官是孫立人和廖耀湘;二是國內的遠征軍部隊,指揮官是陳誠和衛立煌。部隊包括11集團軍和20集團軍,下轄2,6(軍長黃傑),71,53,54和第8軍(軍長何紹周)。
這其中,新一軍和新六軍在1946年進入了東北戰場,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新1軍、新6軍等5個軍援馳錦州。26日,5個軍被圍在黑山、大虎山附近約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經過激烈戰斗,至28日拂曉,新1軍和新6軍被消滅。
第2軍1947年進入中原戰場,1949年9月編入20兵團序列,12月在四川起義。
第6軍(軍長黃傑),抗戰勝利後被撤銷番號。下轄的三個青年軍201,202,204師分別被整編為旅。
71軍進入東北戰場,指揮官就是血戰四平的陳明仁,繼任軍長劉安琪。
第71軍轄第87、第88、第91師,何應欽中央軍,美械裝備。
1947年2月三下江南戰役中88師全軍覆沒,後重建。
1947年6月東北夏季戰役中87、88、91全軍覆沒,後重建。
1948年3月東北冬季戰役中88師再次全軍覆沒,後重建。
第七十一軍軍長劉安祺,1948年3月劉他調,向鳳武接任軍長;該軍轄第八十七師,師長熊新民,1948年9月熊升任副軍長。黃炎任師長;第八十八師,師長彭鍔,1948年3月該師在四平被殲,彭逃出,後收拾殘部編入新編第八軍;第九十一師。師長戴海容。該軍在遼西被殲。向鳳武等被俘。
53軍進入東北戰場,1948年11月,周福成在遼沈戰役中率53軍官兵投誠。
54軍,1946年夏,國民黨第54軍從青島登陸,進攻山東解放區,打通膠濟鐵路,54師36旅在萊陽給華野13縱造成很大損失。 1947年增調東北戰場,1948年11月初錦州解放,廖耀湘兵團被殲。該軍自葫蘆島撤退至徐州,歸徐州「剿總」直屬。12月初編屬第六兵團。北上增援被阻後撤往上海,次年6月上海被人民解放軍解放後又撤至奉化、臨海。後經解放軍進攻,略損失一部,全軍主力退到金門。所轄3個師。第八師,師長周文韜,1948年12月施有仁接任師長。第一九八師,師長劉金奎,1948年3月張純接任師長。1949年1月楊中藩接任師長;暫編第五十七師,由交通警察總隊改編而成,朱茂榛任師長,1948年春拔隸第五十四軍,後廖定藩接任師長,9月改為第二九一師。1949年6月上海解放,第54軍撤至TW,是國軍中唯一建制完整地撤至TW的部隊,成為TW國軍主力。1952年,第54軍番號撤銷。
第8軍,先是到了青島,進入山東戰場,之後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1月10日被殲滅。它的指揮官就是李彌。
後來第8軍又重建過,又被消滅,殘部就是後來進入金三角的那支部隊。
❺ 佤邦人是中國遠征軍的後代嗎
佤邦不是遠征軍後裔,跟遠征軍沒有一點關系,遠征軍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派出到緬甸一帶抗日的軍隊,也叫「中國赴緬遠征軍」,指揮官是羅卓英將軍,共計9個師,約10萬餘人。
佤邦的地域在歷史上屬於中國領土,佤邦族的人是中國和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佤邦人都學會了漢語,在當地漢語成為了通用語言之一。
因地理位置處於中緬邊境,歷史上與中國的文化、商業交流密切,所以很多佤邦人都會講漢語,這一點成為了他們營銷的巨大優勢。
他們利用相對流利的漢語成功混入國內各大平台,或用才藝、或者用「美人計」與國內網友打成一片,然後給自己安上「遠征軍後代」的身份,誆騙不了解歷史的國人前往佤邦,一旦你上了他們的當,無異於自己邁入了無盡深淵。
❻ 佤邦祖先到底是緬甸的還是中國的
都不是,是當地的土著坐地戶,正好被中緬給分開了。佤族是跨國境而居的民族。國內主要分布於雲南省的滄源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及雙江、耿馬、瀾滄、孟連等縣,滄源和西盟兩縣是佤族主要聚居縣。據2000年雲南省人口普查統計,雲南境內的佤族有人口38.3萬多;國外主要分布於緬甸,人口比國內多一些。佤族居住的地區,山嶺重疊,平地極少,故又稱阿佤山。
中國的民族學研究者多數認為,佤族是現今雲南南部的土著居民或最早居民,是古「濮」人的一支。在史書的記載中,漢朝所稱的「閩濮」、 「裸濮」唐朝所稱的「望蠻」、「望苴子」,明清所稱的「哈杜」、「哈喇」、「哈瓦」、「卡佤」等,指的都是佤族。
❼ 佤邦族是遠征軍後裔嗎
佤邦族不是遠征軍後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國、緬甸少數民族之一。
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
各地佤族雖然對「司崗里」的解釋有所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祥地。這說明佤族人民在阿佤山居住已有久遠的歷史,或者就是當地的最早居民。「司崗里」可能是佤族對他們遠古穴居生活的回憶。
佤邦信息
根據2020年信息顯示,佤邦政府將控制的北部劃分為3縣、2特區,勐冒縣、勐能縣、勐波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
南部統稱為南部地方行政管理委員會,下設:勐崗區、萬宏區、永邦區、回俄區、勐角區、凱隆區。由171軍區管轄,總部設在萬宏行政管理區。共計31個行政區,12個區級行政鄉。
佤邦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南面與泰國接壤,首府為邦康市。佤邦下轄勐冒縣、勐能縣、勐波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佤邦南部地區。
❽ 佤邦族為什麼是遠征軍的後代
佤邦族不是遠征軍後裔,是自古就有的中國、緬甸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佤邦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元代先屬鎮康路、後分屬孟定路與木連路,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艮府,均為傣族世襲土官封地。
佤邦的中國元素太多
佤邦被稱作海外中華,佤邦人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因為在佤邦隨處可見的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中國模樣。
這里的中國元素太多,雖然是緬甸的領土,然而生活在這里的人民竟然說漢語、講普通話,漢語是這里的官方語言之一,他們用人民幣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通信使用的是中國移動提供的移動網路服務。
❾ 緬甸果敢地區和佤邦的人都說的漢語,他們是中國人嗎
果敢是緬甸的一部分,但當地都是華人,據說是明末的時候,抵抗清朝的明軍後裔,聚集在那裡生存。緬甸有大緬主義,對其他的少數族裔都不太好。加上2戰後,北方的少數族裔,都擁有自己的武裝,所以,自然沖突不斷。果敢只是眾多武裝力量中的一個,因為都是華人,所以受到關注。
❿ 佤邦族是遠征軍後裔嗎
不是,佤邦族是自古就有的中國、緬甸少數民族之一。
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
(10)遠征軍的後代在緬甸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長期以來,佤族與漢族、傣族、拉祜族居住在同一地區,相互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彼此的發展。明代中葉以後,陸續有大批漢族礦工進入阿佤山區,開采銀礦,並在此落戶。
清初,漢族貧苦勞動人民來到這里的更多。在班洪、班老部落一帶由石屏人吳尚賢開設的茂隆銀廠,礦工曾達兩三萬人之多。內地商人前來經商的也不絕於途。1800年,清政府因害怕「聚集丁夫,滋生事端」而關閉了茂隆銀廠。
不久,在西盟永廣一帶又有漢人開礦建廠。這樣大規模的開礦建廠,對佤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漢族人民帶來了鐵器和水稻種植的技術,這一地區的佤族鍛鑄鐵器、冶制銀器、種植水田和使用耕牛,都是從這時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