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傣族舞反映了什麼
1. 傣族舞有什麼特點啊
舞蹈特點
傣族的居地大多與緬甸、寮國、越南等國接壤,傣族人民善於吸收來自四方的文化精華,並能融於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經過長早啟期發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種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側。
旁一位手:雙手手腕折回來,手要有點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在大腿2側。
後一位手:雙手放在臀部後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開,手不能離身體太遠,手要有點弧度,大陸灶如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彎曲。側一位手:雙手放在身體的一冊,和一位手差不多。
基本動律
正面起伏
重拍向下沉,慢慢的沉,向下走的要均勻,脊椎要垂直,蹲的時候不能前侵也不能後仰,脊椎對著腳後跟下沉,向上提的時候慢慢的,跟下垂一樣!
旁邊起伏
下沉的時候出右垮,雙膝向下彎,左膝*住右腳的膝蓋,上身向左比出,頭向右看,反方向動作,出左垮,右腳點地向左腿*,這個時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垮的時候上身不能前侵後仰,保持正直,頂出右腰,頭往左看。
腳部的正步起伏
當身體下沉的時候都辯歲有個抬腿,勾回來的時候膝蓋不能向前頂(因為傣族舞蹈穿的是桶裙)向前會很難看,一定要垂直向後踢腿,而且是勾腳,每當踢起時都要迅速,動作要做的干凈,還要帶有呼吸!當腿向後踢的時候上身有點左右起伏,不能直直的起伏!當起左腿的時候,出右垮,起右腿的時候出左跨,這個動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2. 傣族舞蹈劇目有難度
傣族舞蹈劇目難度是: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的「一順邊」和「三道彎」。
由於傣族人們愛戴孔雀,即把孔雀看待為聖鳥,而孔雀的自然形態,是傣族舞「三道彎」的仿照造型,所之傣族舞的「三道彎」富有雕塑美的基本體態和獨特風格。
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的「一順邊」與「三道彎」是經槐御過多種優美的舞姿線條相融合的,表現出傣族舞蹈獨特的安詳、舒緩的動律。
傣族舞蹈就是反映了傣族和沉重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只專注於舞蹈形式豐富多彩,絢麗的舞蹈,結構細致,而忽略了背後的深層內涵的舞蹈文化,對個人的技術和專業技能的性能,是無法真正傳達傣族舞蹈中那獨特美的內涵和文化。
傣族民間舞蹈風格濃郁,特點突出,感情內在而含蓄,舞姿富於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鉛源岩肢的手和下肢的腳以及頭都極富有表現力,下體多保持半蹲狀態,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與手臂形成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
舞時雙腿半蹲,雙手叉腰,上身向旁傾斜為基本舞姿。舞時一般前腳掌著地,但不強調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時輕而穩。
傣族舞除下肢有豐富的步伐,小腿的靈活運用外,手和上身豐富的舞姿也極具特點,手式多樣,同一姿態,同一動作,手勢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義。
上身的挺胸、收腹與頭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帶剛的舞蹈韻律,使傣族舞既有動態的韻律美,又有靜態的造型美。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傣族人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傣族人們生活環境猶如世外桃源,人們的生活淡然自得,白日勞作,晚飯後大家一起唱著歌、跳舞,一起分享一天的勞作成果與內心的喜悅心情。
在傣族人們的心中,舞蹈是不可裂磨缺少的,舞蹈有如他們的生命,這體現了傣族人們與舞蹈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增強了舞蹈本身安詳、舒緩的動律氛圍。
3. 傣族舞的風格特點
一提到的楊啟罩麗萍我們就會想到她那婀娜多姿美輪美奐的孔雀舞,楊麗萍老師把傣族的孔雀舞發揮到了極致,讓人看後久久不能忘懷,那麼傣族舞到底美在了哪裡了呢?下面就來談一談。
傣族舞蹈屬於次生態舞蹈一般是指在保留原生態自然的基礎上,通過對舞蹈的再創作,用於在一些旅遊景點、民俗生態園、民族風情園表演的舞蹈。傣族人民勤勞勇敢,溫柔善良,禮貌溫和,智慧聰穎,性格像水一樣,時似涓涓細流,溫柔而細膩;時像大河洪流,迅涌而澎拜。次生態傣族舞蹈充分反映了這種豐富多彩的「水」民族性格。
次生態中的傣族舞蹈,每個動作組合所要表達的生命意義和生活追求,無不是以傣族舞的婀娜多姿、柔美舒展抓人眼球。強烈的人體動律情緒化,使觀眾受到了舞蹈藝術家的巨大感染,從而喚起了人們對真摯情感的贊美和嚮往。看著那婀娜多姿、柔美舒展的動作,舞者表現著人的情感、理想、願望,描繪著人的精神世界;表現著愛悄正鬧情、勞動、生活,以舞蹈形象展示著人的內在生命力。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舞蹈化,因而次生態中的傣族舞蹈,具有誘人的審美力量和感染力量,更容易激發起作為欣賞者的觀眾的情感共鳴。
4. 少兒舞蹈知識:分析傣族舞的藝術特點與民俗方式
以下是 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少兒舞蹈知識:分析傣族舞的藝術特點與民俗方式,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傣族舞蹈體態的基本特徵
「三道彎」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徵:
第一道彎:纖瞎攜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
第二道彎:從膝部到胯部
第三道彎: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
手臂的動作也是三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
腿部的動作還是呈三道彎:立起的腳掌至腳跟,腳跟至彎屈的膝,膝至胯。
這種身、手、腿「三道彎」的體態造型是與他們生活在亞熱帶地域,與姑娘著緊身上衣、長筒裙,與他們信仰小乘佛教,與他們視孔雀為聖鳥而極為喜愛等等,均頗有相關。我們可以看出,服飾的特點、佛教的雕塑、孔雀的姿勢神態等都較為直接地反映在傣族舞蹈中。
傣族民間舞蹈的基本手型有: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頭)、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腳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彎的勾綳腳;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雙合翅」、「抱翅」、「JI質展翅」等。其舞姿造型上的「三道彎」即是模仿棲息在樹樁上的孔雀,那長長的尾翅垂下來的自然的三道彎形態。
二.傣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徵
傣族人民生活在亞熱帶地區,由於天氣濕熱,又生活在「寧靜的田園」中,人們不喜歡激烈的活動,所以舞蹈動作較為平穩,儀態安詳,跳躍動作較少,節奏大都為2/4拍連綿不斷的節奏型,舞蹈基本動律多為腿保持半蹲狀態,重拍向下,雙膝在彎曲中屈伸、動作,以屈伸帶動身體顫動和前後輕擺;腳多為腳後踢,踢起時快而有力,落地時輕而穩,這種律動不僅模擬孔雀行走時的步態,還頗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內在的含蓄健穩的力量美。
舞姿造型的「三道彎」和「一順邊」兩者融合後形成多種柔媚線條的組合,神喊體現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詳、舒緩的規律特點。舞姿「一順邊」來自於人們的勞動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揚場勞動時的步態和形態。又如農家活中,手拿特大的蔑扇風篩選谷時,手、腳、身體一致,都順著一個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僅有三道彎的特點,也具有「一順邊」之美。
三.傣族舞蹈典型的表演形式
「孔雀舞」是傣家最喜愛的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審美特徵的生動具體的體現。其表演的形式是:一種是以廣場上表演片段為初始的,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頭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繪有孔雀羽毛花紋的衣衫,腰部繫上用彩紙或綵綢紮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時雙手拉線牽引雀尾以使其舞動,內容多為表演孔雀的林間漫步、溪嬉戲,飛翅下山,拖翅、曬翅、尾翅、飛翔以及極為精彩的開展抖翅等。
這種孔雀舞藉助道具的表現力,使舞蹈更具形象化,但它同時卻又影響了舞者身體動態的發揮。另一種「徒手的,孔雀舞是「道具舞」的進一步成長。傣族舞蹈家毛相率先改革了笨重的面具和舞具,吸收了不少外來民族舞的動作和技巧,如漢族的圓場步,蒙族的碎抖肩等。 傣族的歷史悠久,從公元1世紀,漢武帝開發西南後就與內地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來。東漢時,傣族首領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樂舞、魔術、雜技者到洛陽獻藝。由此可見,傣族的樂舞文化早在兩千年前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傣族舞蹈在動作過程中,經常出現相對靜態的「三道彎」,那是一種人體s狀的曲線姿態,稱為「體態三道彎」,而通過動作的連續過程形成的s狀曲線動態,稱為「動律三道彎」。「體態三道彎」是舞者在靜態中保持s狀曲線造型,運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後三道彎、胯部的左右三道彎展現女性的曲線美,而「動律毀伏三道彎」是在腿保持半蹲狀態,重拍向下,雙膝在彎曲中屈伸,以屈伸帶動身體顫動和左右輕擺的舞蹈動律基礎上,運用人體其他不同部位,如頭、手、肘、肩、腰、胯、膝等的每個關節都盡量彎曲,使整個體態有多種曲線交織運行,形成千姿百態的s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