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戰爭是怎麼形成的

緬甸戰爭是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 2023-05-30 12:18:36

㈠ 從緬甸的歷史來分析緬甸為何會持續內戰七十年可以講講嗎

最近很多人在問這個緬甸的歷史,緬甸啊還真的是很有意思的,給大家說一個吧,那就是緬甸話說前後已經打了70年內戰了,這是什麼概念了,我的天啊,那麼為什麼會一直持續這個情況呢?到底是為什麼呢?這些問題也都還是非常有意思的,值得大家來學習的,下面囧囧給大家簡單分析。

緬甸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一萬年輕就有人類活動,九世紀向唐朝進貢。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前後經歷蒲甘王朝、東吁王朝、貢榜王朝。到了1824年和1885年之間英國對緬甸發動三次戰爭佔領緬甸,1886年緬甸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後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這是緬甸的簡單歷史。

所以到現在就形成了緬甸政府軍打不贏少數民族的軍隊,少數民族的軍隊也推翻不了緬甸政府軍,雙方就這樣一直消耗著,是不是打個小戰爭,也就這么回事了。

㈡ 清緬戰爭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評價怎樣

清緬戰爭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評價怎樣?

清緬戰爭是何引起的?

清緬戰爭起因最早是因為緬甸貢榜王朝對中國雲南等邊境地區進行頻頻挑釁,當時乾隆正集中全力平定準噶爾,並沒有將他們的挑釁放在眼裡,也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來阻止他們,這使得緬甸變本唯大敗加厲,在乾隆三十年的時候,他們的侵略行為空前頻繁,清軍開始反擊,清緬戰爭正式拉開帷幕。

緬甸的貢榜王朝建立後軍事力量強大,在迅速征服中緬邊境的一些小土司後,他們開始向中國境內的土司進行軍事威脅,讓他們向貢榜王朝交出貢賦糧錢,迫於自身安全,這些土司不仿猛得不聽之任之,這是清緬戰爭起因之一。

有些不願屈服的土司派出人馬給當地官府報告此事,朝廷聽說後卻採取綏靖政策,以忙於平定準噶爾、沒有空閑時間顧及南方為由拒絕了土司們的請求。直到乾隆完成了平定新疆之後才開始對緬甸的行為進行反擊,中緬的關系越來越向著無法挽回的緊張局勢進展。

乾隆二十七年的時候,緬甸的貢榜王朝再次向中國境內的土司徵收貢賦被土司拒絕,惱羞成怒的緬甸軍方直接派兵侵入雲南,這一事件成為清緬戰爭的導火索,正式引起了兩國邊境問題的沖突。入侵的緬甸軍隊不僅焚燒中國土司的房屋,更是進行財物掠奪,雖然當地軍民奮起反抗,但由於清政府的不作為和緬甸的軍事壓迫,他們最終指顫不得不屈服於緬甸。

乾隆三十年,由於緬甸在暹羅戰場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他們就將目光轉向了中國車里,車里成為他們掠奪物質的總目標,這件事成為最終的清緬戰爭起因,至此,長達七年的清緬戰爭正式開始。

㈢ 緬甸在果敢發生戰爭的原因和動機是什麼 為什麼和果敢

1、緬甸先天不足。
例如緬甸主體民族——緬族從未征服過北方的山地民族。
緬甸主體民族——緬族人口在國家中只佔68%。
緬甸有一百多個少數民族。
2、緬甸地緣方面的問題

緬甸在獨立的時候,昂山將軍曾許諾緬甸少數民族都可以獨立建國。
緬甸北部全是山地和熱帶雨林,民族眾多,清繳困難。
3、緬甸北方民族,各個都有武裝,這些武裝叫做民(族)地(方)武(裝),簡稱民地武。
4、挑起事端的原因如下:
現在由於緬甸進行了選舉,所以是全國民主聯盟執政。而且這個執政黨上台後就要精兵簡政,作為軍隊自然不幹。挑起事端未必不是軍隊顯示存在
中國在緬甸有輸油管道,而民地武挑起事端,未必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中國。
民地武後台就有美國和日本支持的武裝,攪亂局勢,是不是要在中國周圍挑起事端,遏制中國發展!

㈣ 這次緬甸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中國與印度因藏南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其實,主要就是為非法的麥克馬洪線鬧得不可開交。
而據麥克馬洪線簽約,還有」麥克馬洪線緬甸段」。麥克馬洪線緬甸段就包括了果敢這片土地。而今,緬甸見中印度關系因麥克馬洪線的問題不可開交,自然覺得麥克馬洪線緬甸段即「緬北」與「果敢」有被 否認的可能!所以用軍隊先駐入此地,奪取實佔主權為重!
原來緬甸曾長期隸屬英國印度殖民地的一部份。直至1937年才成立英緬殖民地政府,緬甸才脫離英印殖民地。故在1910年代英藏兩政府背著中國中央政府所劃定的麥克馬洪線是包括有緬甸段的, 即緬甸克欽邦北部Kachin Race Distribution Map克欽邦大部份(北部)是英國在民初侵佔雲南顥頗族聚居的江心坡和孟養土司地區, 中緬邊界條約割讓與緬甸的麥克馬洪線緬甸段。 此也為何招致印度政府振振有詞的說,中國既然可以承認麥克馬洪線緬甸段,為何不能承認麥克馬洪線印度段, 使印度侵佔藏南合理化。
這次緬甸新一輪的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緬甸新政府後面實際掌權的全國最高委員會在新憲法通過後,借口民族武裝抗拒整編已超過了規定期限,並從2010年9月1日起,把這些民族武裝宣布所謂的非法武裝。新政府成立前後,對這些「非法民族武裝」的軍事圍剿,當作是新政府顯示權威和行使新憲法的首要任務

㈤ 緬甸打仗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緬甸內戰始於1960年,當時軍事強人奈溫奪取政權,建立軍事獨裁政府,否決少數民族的自決權,開始緬甸化同化政策。由此,緬甸陷入50多年的內戰。這場內戰,截止到現在仍未有停歇的意思。在緬甸近6000萬人口中,緬族佔了2/3,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較大的少數民族。緬甸現在有公開的25支民族武裝和10多支不常露面的民族武裝,僅撣邦就有10多支民族武裝經常活動。在這些武裝當中,有一些是當年國民黨遠征軍的遺老遺少,是中華民族遺落在他國的武裝;有些是由緬共演變出來的武裝。但是,這次和緬甸政府軍打得最激烈的卻不是和中國源源較深的那些武裝,而是和美國源源頗深、受美國支持較多的克欽獨立軍。而這次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的戰爭,美國在其間的作用不可忽視。
在美國智庫(CSIS)最新提出的、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2.0版的政策建議中,關於東南亞布局的內容提到的第一個國家就是緬甸。考慮到近幾年緬甸的政治改革、緬甸反對派昂山素季的出獄並恢復議員身份,以及美國政要頻繁訪問緬甸,可想而知緬甸已經成了美國在地院戰略上准備遏制中國的重要布局。考慮到中國和緬甸現政府的關系,美國的目標一直是推動親西方的昂山素季在競選中上台,這一點從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並與昂山素季密談可以窺斑見豹。但是,緬甸現政府顯然沒有給昂山素季和美國機會,昂山素季最終因憲法所限未能獲得競選總統的資格。這使得美國通過競選途徑贏得緬甸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了。於是,美國開始選擇內戰方式。
事實上,為了使得昂山素季獲得更多支持,美國一直在努力促使克欽獨立武裝在政治上支持昂山素季,從而使昂山在緬甸獲得軍事上的力量。要想搞清楚這一點,我們還得從緬甸克欽獨立武裝的歷史說起。19世紀,英國殖民者先後發動3次侵緬戰爭,並於1886年正式在緬甸建立起殖民統治。和在印度一樣,英國人在緬甸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建立了「七邦七省」,並有意識地將一些軍政要職逐步讓給克倫、克欽和佤族等少數民族。隨著時間推移,各少數民族與緬族的關系不斷惡化,緬甸的民族分離主義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受英國殖民者影響,克欽等緬甸少數民族中的大部分人也拋棄了傳統的拜物信仰,改信了基督教,與英國人合作對付緬族人。1948年緬甸獨立,那時候少數民族分離主義已經很明顯。到了1962年後的奈溫軍政府時期,矛盾開始激化。克欽獨立軍就是成立於1961年2月5日,是緬甸克欽族分裂運動克欽獨立組織(KIO)的武裝力量。克欽獨立武裝是緬甸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裝之一,也是緬北勢力最大的反政府武裝,數十年來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國防軍打打停停,戰爭不斷。事實上,克欽獨立軍與美國淵源頗深。早在上世紀緬甸獨立前,可親民族的拼音文字都是由美國傳教士奧拉·漢森幫忙編制的,並把第一本用克欽文翻譯成的《聖經》交給克欽民族,克欽族就是在那時候開始改變了信仰。目前,克欽邦超過90%的人都信仰基督教。二戰爆發後,日本軍隊佔領了全緬甸,由於初期盟軍還處於劣勢,所以希望能在緬甸動員更多本土力量對抗日本侵略軍,於是美國就與克欽族合作成立了擅長山地作戰的「克欽101突擊隊」(Force 101 Ranger)。這一突擊隊參與了不少美軍對日軍的作戰,扮演了諸如偵察、突襲和炸毀日軍彈葯庫等任務。克欽101突擊隊發展迅速,到1945年初由原來2000人發展為2萬多人,成了抗日英雄部隊,部分甚至還參與了美國在太平洋的對日作戰,得到了美國總統和國防部的嘉獎。戰後,美軍撤離緬甸,但在美軍中一直保留了101突擊隊的番號和101部隊基金會。
緬甸獨立後,101克欽突擊隊以五個營兵力轉入了新成立的緬甸聯邦國防軍。當時,緬族軍隊僅有三個營。由於昂山繼任者沒有兌現「彬龍協議」中關於尊重少數民族自治意願的條款,緬甸政府與少數民族的矛盾沖突加劇惡化。1949年,實力強勁的克欽部隊應時任總理吳努的要求,南下攻打正在圍攻仰光的克倫族軍隊,擊敗克倫族軍隊後可親部隊又在勃固山區打垮了緬共力量。
但是,隨後克欽部隊發生分裂,一部分軍隊進入克倫族軍中,並於1961年2月5日建立了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克欽獨立軍,次年回到克欽邦,成了反政府軍武裝。緬甸獨立後即和美國建交,與美國關系的惡化則始於軍隊接管政權後。在奈溫建立軍政府後,美國即將駐緬使館降為代辦級,停止對緬甸提供經濟援助和進度援助,撤消了對緬甸的貿易普惠政策,對面實施了武器禁運,並對緬甸實施了金融制裁,組織國際機構對緬提供援助。
事實上,自那時開始緬甸被美國封鎖了。美國和緬甸關系的改善是從2009年9月開始,奧巴馬政府公布對緬新政策,在維持現有制裁同時,恢復與緬直接接觸並有條件擴大對緬人道援助,目的是換取親西方政治人物昂山素季的自由。2009年11月,奧巴馬在新加坡與包括緬總理吳登盛在內的東盟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
2009年11月和2010年5月,美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兩次訪緬。作為和西方改善關系並實施內部改革的一部分,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被緬甸政府釋放。昂山素季被釋放後,美國政客即開始頻繁訪問緬甸。2010年12月,美國務院助卿幫辦約瑟夫·雲訪緬。2011年5月,約瑟夫·雲再次訪緬。2011年6月美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訪緬。2011年8月,美參議院批准關於米德偉(Derek Mitchell)擔任美國緬甸事務特使,米德偉先後於9月和10月訪問緬甸。9月29日,美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助理國務卿波斯納和緬甸問題特使米德偉分別在華盛頓會見緬外長吳溫納貌倫。11月30日,美國務卿希拉里對緬甸進行歷史性訪問,成為50多年來第一位到訪緬甸的美國國務卿,此後兩國關系開始改善。2012年1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減輕對緬甸制裁,准許美國公司在緬甸投資。2012年11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奧巴馬此行使其成為首位在位期間訪緬的美國總統。2013年5月,緬甸總統吳登盛訪美,成為47年來首位訪問美國的緬甸國家元首。
美國和緬甸改善關系,目的是為了緬甸政府釋放昂山素季,並推動緬甸改革,從而試圖在後面的選舉中贏得緬甸選舉,從而完成對緬甸的政權演變。對緬甸政府來說,以釋放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來換取美國對緬甸的制裁解禁,目的是為了進行改革,並擴大緬甸與外部的經濟合作與聯系。兩國的蜜月期在2013年5月奧巴馬訪問緬甸達到頂點,之後開始回落。
奧巴馬在訪問緬甸時,與昂山素季進行了會見並有密談。在會面後不久的6月份,昂山素季即宣布參選總統。這一變化顯然突破了緬甸政府的底線,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拉鋸,最終緬甸聯邦議會議長吳瑞曼在2014年11月18日,在內比都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下屆政府時期方可修改現行憲法,明年底大選依然依據現行憲法舉行。
這也意味著昂山素季將不可能擁有總統競選資格,美國針對緬甸的5年布局也就此宣布落空。為了推動改革,緬甸新政府自2011年3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重啟與少數民族獨立武裝的談判,但緬軍和政府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誤解,所以彼此仍是打打停停,並未真的停止,只是到2012年1月後沖突次數減少。到了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沖突再次加劇。由於政府已經與多個少數民族簽署了停火協議,所以這之後的沖突雙方主要在克欽獨立武裝與政府軍之間展開。2014年4月,緬甸政府雋星新一輪人口普查,這遭到了部分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域的抵制。由於政府軍簽署停火協議的主要條件就是要緬甸境內的獨立武裝解散軍隊,緬甸只能允許「一國一軍」的存在。連續3年的戰爭使得克欽獨立武裝壓力過大,經濟也面臨崩潰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克欽獨立武裝也在不斷尋求外援。
考慮到中國和緬甸之間的關系,克欽獨立武裝能夠尋求最大的幫助就只能是美國。2014年4月中下旬,緬甸克欽獨立軍副總司令桑魯甘茂對美國進行了為期11天的訪問。在美國,桑魯甘茂會見了包括主管民主、人權與勞工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湯姆。馬林諾夫斯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薩曼莎。鮑爾、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際開發署及國防部的一些官員。另外,甘茂還會見了聯合國秘書長緬甸特使南威哲、旅美克欽民族國際組織、其他克欽組織等代表。而早在這之前,在奧巴馬執政後不久,克欽邦的「101突擊隊」的老兵就曾聯名向白宮寫信,希望美國能對克欽予以幫助。奧巴馬政府認為,美國有必要幫助克欽,表面上理由是克欽曾幫助美國軍隊打過日本軍隊,事實上則是因為在美國對緬新政策下克欽獨立武裝對美國有了新的利用價值和意義。
不過,那時候美國還需要和緬甸官方進一步緩和關系,所以只是態度上表示支持,並未提供實質性援助。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支持,美國還是給了克欽獨立武裝一個建議,即發展和緬甸民主派即昂山素季方面的關系,通過與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合作來獲得美國的幫助。這實際上是美國在給昂山素季策劃軍事支持力量。當然,由於這個選擇牽扯到大國利益,克欽獨立武裝不敢得罪中國。
因此,克欽獨立武裝並沒有很快敢下決定,雙方並未達成利益一致。但是,2014年4月甘茂訪美,希望美國政府能夠作為見證者參加緬甸政府和各民族武裝組織之間的停火協議簽訂儀式。這實際上是克欽獨立武裝試圖將美國拉入到緬甸內戰調停當中,將克欽問題國際化的一次努力。努力的目的是,迫使緬甸政府讓步,實施聯邦制,並允許克欽等少數民族保留獨立武裝。2014年4月29日,甘茂又對緬甸《伊洛瓦底江新聞雜志》表示,緬甸內戰已經打了60年,這個問題已不是雙方能夠處理的;中國是強大的鄰居,同時美國是一個認真開展對緬交流的超級大國,只有中美兩個大國參與進來,克欽民族的和平才能實現。
克欽獨立武裝的這種行為,在大國角力的情況下實際上是順著美國的利益在走,而一旦緬甸問題國際化,那麼就將影響中國的絲綢之路戰略,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戰略實施就將受到影響。所以,對中國來說,並不希望美國插入進來,特別是在中國越來越需要打通從緬甸到印度洋的陸路通道的時候。客觀上,中國反對克欽的想法。然而,由於緬甸政府確定了昂山素季不能參加本屆總統選舉,美國試圖借昂山素季勝選或敗選後發動對緬甸的和平演變的計劃破滅了。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需要搞亂緬甸。與此同時,作為緬甸政府,為了繼續贏得美國的信任,從而試圖得到美國的諒解,也在盡最大努力改革以符合美國的胃口。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要求考察緬甸人權。2015年1月11日到15日,美國國務院人權特使訪問緬甸,與緬方舉行人權對話。美方代表團中還包括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等數名軍方高官,他們低調訪問了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考察人權」的同時,了解緬北武裝沖突現狀。據報道,人權對話前,克拉奇菲爾德等美軍高級將領9日低調前往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與緬甸武裝部隊總參謀部人員、密支那軍區指揮員及旅級前線軍官會晤。
除了探討緬甸軍隊建設和改革前景,美軍將領還專門聽取了緬北武裝沖突現狀、緬北各支「民地武」當前的情況,以及首批受訓緬軍回前線後的表現,並商討第二批緬軍少壯派軍官赴美受訓的事。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托馬斯·哈維是負責戰略構建的。有知情人士透露,美軍高層此次訪問緬北前線和內比都目標明確,那就是爭取緬甸軍人集團、昂山素季民主派和「民地武」三方面力量。說白了,美國一方面試圖在緬軍中扶植親美勢力,同時還向將昂山素季和緬北的武裝力量糅合在一起,並最終挑起緬甸的大規模內戰。

中國希望周邊穩定,以便於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美國,希望破壞中國周邊的穩定,破壞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於是乎,緬甸就成了中美較量的一個新區域。而緬甸內部的各方,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位置,試圖謀得利益最大化。
事實上,中國在盡力試圖說服各方坐下來談判,避免緬甸最終發展成大規模的內戰,上了美國的當。然而,由於緬甸政府和緬北武裝的矛盾難解,被美國利用恐怕是定了,只是到底會利用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引發大規模、全國性的大戰,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作者署名:緬甸中文網)

㈥ 第3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第3次英緬戰爭是英國又一次進行侵略而引起的。為了徹底兼並緬甸,英國利用英商貿易公司就緬甸政府處以罰金問題提出控訴作為發動這場戰爭的口實。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碟,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方接受了這項要求。

盡管如此,預先部署好了的英軍還是發起了進攻。11月14日,英軍佔領明赫拉邊防炮台,直撲緬甸首都曼德勒。緬甸正規軍抵擋不住在數量和裝備上佔有優勢的英軍。11月28日,英軍開進曼德勒。

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國領地,作為一個獨立省劃歸印度。

為了反擊英國的奴役,緬甸境內開展了反對佔領者的游擊戰爭,直至19世紀末才被英國人鎮壓下去。

㈦ 英緬戰爭是怎麼回事

緬甸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位於中印兩國之間,是連接南亞與東南亞的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紀初葉至17世紀70年代,緬甸就成為歐洲殖民者爭奪的目標。18世紀中葉,英國取得對印度的控制權後,即覬覦緬甸,多次派人前往緬甸談判,企圖迫使緬甸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並以此為名進行偵察活動,積極為其對緬甸殖民擴張做准備。19世紀初,英國逐步在印度站穩腳跟,為了打通印度與馬來半島英屬殖民地的聯系,並打開從西南入侵中國的門戶,進一步擴大其對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了緬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時間里,英國殖民統治者連續對緬甸發動了三次侵略戰爭,最終侵佔緬甸全境,使緬甸淪為英屬殖民地。

英緬戰爭第一次英緬戰爭發生於1824—1826年。英國殖民者在多次誘迫緬甸締結不平等條約失敗後,即不斷在阿拉干、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為其發動侵略戰爭製造口實。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當局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借口,對緬甸發動了第一次侵略戰爭。

入侵英軍分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馬普特拉河進入北方的阿薩姆地區,第二路進攻西南部的阿拉乾地區,第三路從海上進攻緬甸南部。戰爭首先在阿薩姆打響,英軍在遭到緬軍頑強抵抗,付出沉重代價後,於1825年1月攻佔阿薩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緬軍在班都拉將軍的指揮下,於1824年5月初,渡過內夫河,主動出擊,一舉攻下英印吉大港地區重鎮拉特納帕蘭和拉木。英國殖民當局極為震驚,唯恐緬軍乘勝進攻吉大港,急忙調兵增援。但由於5月間從海上進攻緬甸的英軍攻佔了仰光,緬軍主力奉命回師南下,阿拉干戰場形勢轉而對英軍有利,英軍轉守為攻,於1825年3月攻佔阿拉干首府,隨後控制了阿拉干全境。從海上進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這次戰爭英軍主要作戰方向。1824年5月9日,英軍一支由66艘戰艦、1.1萬人組成的龐大艦隊從安達曼群島駛向緬甸南部沿海,乘緬軍主力尚在西部邊境地區,南部沿海兵力空虛之機,在仰光登陸,攻佔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從南面直接威脅緬甸中心地區。緬甸政府急調部隊據守仰光以北陣地,並召班都拉率軍回師南線。11月,緬軍6萬多人冒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趕回仰光前線。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駐守仰光的英軍發起總攻,但由於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太大,緬軍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紀的滑膛槍。英軍以逸待勞,緬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又加之英軍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因此,緬軍幾次進攻失利,傷亡慘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軍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對班都拉勸降不成,即對緬軍陣地發起猛攻。班都拉將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不幸中彈身亡,緬軍陷入混亂,英軍趁機攻佔了緬軍陣地。4月3日,英軍又占卑謬,因進入雨季,不敢繼續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軍不斷入侵緬甸腹地,動搖了緬甸統治者的抗英決心,緬王接受議和派建議,於9月派人與英方談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引起緬方義憤。10月,緬政府重新組織1萬多人的部隊,向卑謬的英軍發起反攻。緬軍雖給敵以有力打擊,但英軍大批援軍趕到後,反攻仍遭失敗。1826年2月,英軍長驅直入,佔領蒲甘,逼近緬甸首都,緬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談判條件,於2月24日與英殖民者締結了和約。至此,長達兩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根據條約,緬方割讓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兩地給英方,賠款100萬英鎊。戰爭給緬甸各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使獨立的緬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國殖民當局雖然取得了進一步入侵緬甸的橋頭堡,但在緬甸人民的頑強抗擊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侵緬英軍4萬多人,約有1.5萬人葬身戰場,消耗戰費1300萬英鎊。

第二次英緬戰爭起於1852年。英殖民當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緬戰爭勝利後,侵略野心惡性膨脹,不但不滿足於割地賠款,還想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利益。在與緬甸進行多次締結商約的談判未果後,以緬甸整治仰光港口,懲處英商違法犯罪活動「虐待英商」為借口,派分艦隊進至緬甸沿海地區,掠走緬甸商船,殺害緬方船員,炮擊岸防工事,進行海上封鎖。同時,還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挾緬方作出更大讓步。緬方拒絕了英方無理要求,英國將領戈德溫遂於4月初率2萬餘人從丹那沙林向緬甸發起進攻。此次緬甸政府沒有像第一次英緬戰爭那樣組織積極抵抗,英軍僅用了8個月就侵佔了下緬甸地區。不堪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緬甸各族人民展開了長期頑強的斗爭,英殖民當局用了5年時間才控制了這一地區。1862年,英國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個地區合並組成「英屬緬甸」,加強了對下緬甸的殖民統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9世紀中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列強為擴大商品市場,掠奪原料產地,竭盡全力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英殖民者為將緬甸劃入自己的勢力范圍,防止別國插手,於1885年10月22日,借口緬甸政府對英資孟買緬甸貿易公司販運柚木偷稅漏稅活動處以罰款,是迫害英國商人,向緬甸政府發出最後通牒。11月9日,緬甸政府部分答應了英方要求。盡管如此,早已准備好的英軍還是發動了第三次英緬戰爭。11月14日,裝備精良的英軍1萬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發起進攻。由於緬甸政府沒有必要的思想和軍事准備,英軍未遇多大抵抗,僅用了14天就佔領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屬殖民地。英國殖民者的強盜行徑激起了緬甸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各地抗英斗爭此起彼伏,聲勢浩大,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英軍佔領曼德勒以後,增兵4萬人,耗費大量軍費,花了10年時間,才把各地的抗英斗爭鎮壓下去。中國人民曾協助緬甸人民抗擊英國侵略者。第三次英緬戰爭中,雲南地方官曾派騰越都司李文秀到緬甸了解戰況。後來李文秀率部500餘人去緬甸參加抗英斗爭,最後戰死疆場。

英緬戰爭對緬甸的社會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斷了緬甸封建專制王朝獨立發展的進程,使緬甸從一個獨立的國家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為英國大量掠奪緬甸資源,擴大殖民侵略打開了通路。縱觀3次英緬戰爭,緬甸之所以失敗,固然有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技術上都比不上英國殖民主義者等原因,但戰爭指導上的失誤則是緬甸失敗的根本原因。

首先,緬甸統治階級內部缺乏堅持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決心和勇氣,未能組織有效的抵抗。第一次英緬戰爭,緬甸政府尚能積極備戰,組織抗擊英軍入侵,雖然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很大,但在3個方向上均給英軍以重創,迫使敵進行了長達兩年之久的戰爭,付出了慘痛代價才佔領了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地區。而這次戰爭的失利也在於,緬甸統治集團內部對戰和問題始終未形成一致意見,總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在英軍進攻的緊要關頭,主和派就佔了上風,使緬甸政府喪失繼續抵抗的信心,被迫簽約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緬戰爭,緬甸政府表現得更為軟弱,既無必要的思想和軍事准備,又無實際組織大規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協苟且偷安。結果,英軍在兩次戰爭中分別只用了8個月和14天就佔領了下緬甸和上緬甸。而戰後英軍用了10年的時間才平息了各地抗英游擊戰爭,這也從反面說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規模浩大的抗英斗爭能有一個堅強統一的領導,緬甸一定能夠打敗英國侵略者的。

其次,緬甸統治者在戰略上顧此失彼,缺乏統一運籌能力。第一次英緬戰爭中,英軍以英屬印度為基地,在戰略上採取聲東擊西,先在阿薩姆挑起戰火,吸引緬軍主力於西線,而後乘緬甸南線兵力空虛,利用海上優勢,以1萬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陸,輕而易舉地拿下了仰光。此時,緬軍在西線集結了6萬多人的部隊,並在班都拉的率領下主動出擊入侵之敵,一舉攻佔了吉大港地區的兩個重鎮,引起了敵極大恐慌。這時緬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隊在南線牽制英軍,阻敵北上,並指揮主力部隊乘勝向吉大港、孟加拉方向進攻,必將扭轉被動局面。可緬甸統治者卻舍近求遠,急將主力調回南線。6萬大軍冒大雨和酷熱,翻山越嶺,用了4個月時間,行程500多公里,趕到仰光前線,對英軍發起總攻。而英軍則利用這段時間調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優勢武器裝備,以逸待勞,很快就擊退了緬軍的進攻。此役,緬軍傷亡5000多人,英軍只損失不到400人,使緬方在軍事上遭受嚴重挫折,已無力挽回敗局。

再次,緬甸統治者對英國殖民者的侵略企圖缺乏警惕和戒備。英殖民當局為擴大殖民統治,總是以談判、經商、探險等和平手段為掩護,深入對方境內進行偵察、間諜活動,為其發動侵略戰爭做准備。對此緬甸政府缺乏應有的防備,給了敵人以可乘之機。如:早在1795—1811年,英國就通過東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進入緬甸,一方面企圖誘迫緬甸當局簽訂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緬甸社會各方面情況,積極為英國對緬甸殖民擴張出謀劃策。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後,英印總督派往緬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參加緬王早朝的特權,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緬甸統治集團內的大量情況,並借機組織間諜活動,給英國當局進一步在緬甸擴張提供了重要情報;英印政府佔領下緬甸後,即加緊向上緬甸滲透,英印駐緬甸總督親自率代表團到上緬甸訪問。他們在上緬甸逗留長達兩個月,雖未達成任何協議,卻收集到了大量的緬甸的政治、經濟、交通、資源、氣候等重要情報。第三次英緬戰爭爆發後,英軍就拿著事先繪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緬軍要塞分布和地形圖作戰,掌握了戰場主動。

㈧ 明緬戰爭的起因是怎樣的 明緬戰爭的影響有哪些

在1381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在雲南邊境殘余著蒙古勢力,他派大將沐英進行了肅清,沐英也因此功被封為黔國公,世世代代鎮守雲南,同時朝廷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雲南的控制在其以西以南設立了六個宣慰司。

明神宗畫像

在明神宗萬曆年間,由於緬甸的東吁王朝越來越強大,逐漸兼並了緬甸的許多地方。在1581年,莽應龍緬王死亡,其子莽應里繼續當王,繼續對外擴張的政策,並且進犯了雲南邊境,這也就成為了明緬戰爭的起因。

1583年也就是萬曆十一年,緬甸軍隊相繼攻陷了雲南的施甸、順寧、盞達等地,而且對所攻陷的地區進行了燒殺搶掠,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劉綎和鄧子龍在明廷的派遣下開始了抗擊外辱的明緬戰爭,至此明緬戰爭的起因就更加明了了。

在雲南當地有土司武裝,鄧子龍這支隊伍在他們的配合下,取得了攀枝花大捷,並且乘勝一鼓作氣收復了灣甸、耿馬兩地。而劉綴的軍隊進行了深入,攻陷了隴川並且將緬甸的丞相岳風給俘虜了,在岳風投降以後,緬軍州尺的戰鬥力大打折扣,幾乎是一觸即潰,明軍相繼收復了蠻莫、孟養和孟璉,孟密的土司也歸降,緬甸阿瓦的守將莽灼也投降了。

但是,明緬的戰爭並沒有結束,在1584年,緬甸軍隊又一次入侵明朝邊境,並且攻佔了孟密還包圍了五章,明軍再一次將入侵擊退,徹底將東吁王朝趕出了土司地區,而大漢奸岳鳳也被處死,明朝的威望進一步提升,邊境的土司們又都重新回到了明朝的懷抱,明緬戰爭的起因也被載入了史冊。

明緬戰爭的過程

在明朝建國初年,雲南邊境與緬甸之間的摩擦就不斷,最終爆發了明緬戰爭,明緬戰爭的過程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明緬戰爭時期崇禎帝畫像

在1583年,也就是萬曆十一年的正月,緬甸軍隊對雲南邊境的騷擾越來越升級,開始焚掠雲南施甸,並且對現在的雲南鳳慶慎跡納以及盈江縣等地進行了進攻,手段非常殘忍,不僅給當地的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對當地的社會也產生了寬沒惡劣的影響,緬軍進一步深入雲南境內,明朝廷受到了極大的震動,開始派兵迎敵,其中有兩位大將,劉綎和鄧子龍。

劉綎與鄧子龍各率一支隊伍,在當地土司的配合下,在攀枝花取得了勝利,史稱「攀枝花大捷」,此後鄧子龍號召當地土司一起對抗緬軍,先後又收復了灣甸、耿馬兩地。並於1584年攻陷隴川後將緬甸的丞相岳風擒獲,緬軍大敗,明軍將緬甸佔領的領土全部收回。阿瓦的守將莽灼也投降了劉綎,明兵也撤回,可是明緬戰爭並未結束。1854年緬軍又一次的入侵,但在明軍把總高國春的抗擊下,又大敗。

1585年冬天,緬王占據蠻莫,孟養也與其暗中勾結,為了讓邊境一勞永逸,明朝的地方官李材招撫了兩地的土司,先是明軍幫助兩人收復了還被佔領的密堵、送速兩城,接著在1588年,兩人又叛投了緬甸,1590年,緬軍又進攻了孟養等地,雖被擊退,但在1591年,由於緬軍的不斷騷擾,明朝決定對其進行打擊,派鄧子龍再次前往,緬軍撤退到沙州,而明軍沒有船隻,兩軍僵持了一個月,緬軍撤退。

1593年,緬軍又來犯,一開始戰局順利,但由於輕敵,受到了重創,退回,只是緬軍也沒有追擊的實力;1595年,緬軍又進犯蠻莫但被擊退。1606年,緬軍攻陷了木邦,但至此兩國之間的戰事也差不多停止了,一方面是由於明朝的統治已經有了危機,沒有能力去收復被佔領的土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緬甸開始了統一戰爭。

明緬戰爭的過程是漫長的,前後持續了近半個世紀。

明緬戰爭的影響

明緬戰爭,是明神宗萬曆年間明朝與緬甸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那麼明緬戰爭的影響是什麼呢?明緬戰爭的主要影響,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明神宗畫像

一、嚴重破壞了孟密、木邦、孟養等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中葉以後,當時處於我國雲南西南地區的孟密、木邦、孟養等地區,由於同中國內地的交往日漸密切,社會經濟特別是商業和礦業日趨繁榮。明緬戰爭爆發後,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嚴重地破壞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

二、戰爭同時給雲南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苦難。廣大無辜的居民,慘遭軍隊的屠殺。緬甸軍隊「分道入寇,傷殘數郡,蹂嗬一方」,留下「白骨青磷」,以致很多年以後,人猶切齒。為了抵禦緬軍的入侵,明朝軍隊的糧響主要依賴雲南內地供應。雲南高原山路泥濘崎嶇,大江奔騰流淌,加上交通條件十分惡劣,「轉輸米,石運價至千金!」戰爭中,受苦的永遠是無辜的百姓

三、明緬戰爭影響了兩國疆域的變化。戰爭之後,明朝 *** 喪失了對孟養和木邦的統治。這些地區主要是由低族、撣族、克欽族居住的地區,並入緬甸後在封建官僚和英國殖民的統治時代,當地人都一直保持著獨立性。英國殖民者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更是加深了當地少數民族與緬甸的隔閡,增大了了他們之間的差異。自緬甸獨立以後,民族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而緬甸北部地區少數民族與緬 *** 的矛盾,是緬甸民族問題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㈨ 2019年8月20日前後,緬甸戰爭打響,這場戰爭的原因及背景是什麼

此次大規模襲擊的直接導火索是在2019年7月25日和8月5日政府軍在緬甸撣邦查獲兩起毒品和武器彈葯走私案,其幕後主使是北方聯盟中的若開軍,因為其巨大的損失而引發了這次大規模襲擊,據稱案值超過千萬美元。

2019年上半年,是緬軍自2018年12月21日宣布在北部軍區、東北軍區、東部軍區、三角軍區、東中部軍區階段性「停火」的時間點(期間緬軍數次宣布延長停火期限),在此期間,緬軍雖然未對果敢紅岩解放區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但卻對駐江西地區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各部滋擾不斷,蓄意製造摩擦,更是數次主動挑起戰火,違背其「停火聲明」對同盟軍發動軍事進攻。

(9)緬甸戰爭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自從2018年11月若開邦戰事升級以來,若開軍已經成為與緬軍交戰次數最多的民武,無論是交戰的頻率之高,還是交戰的范圍之廣,都是近年來緬甸內戰所罕見。

軍方與若開軍針對一些戰略要地展開了反復的爭奪戰,北至欽邦百力瓦鎮孟緬邊界地帶,南到民壁鎮附近。在交戰中,政府軍經常動用武裝直升機參戰,但從目前的局勢來看,軍方與若開軍的戰事遠遠沒有結束,若開邦的戰事已經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㈩ 緬甸內戰的由來以及背景

緬甸是亞洲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大約5000年前,人們就居住在緬甸的伊洛瓦底江地區。約在公元前200年,驃人進入伊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
原文載於學史博客(www.xueshiboke.com),
原文鏈接;http://www.xueshiboke.com/post/41.html
公元前後,中國哀勞人沿湄公河南下,其中一支來到了今天的柬埔寨和寮國,成了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緬甸境內,居住在錫唐河流域的孟人則是哀勞人的後裔。3世紀,驃族建立驃國,都卑謬。與此同時,孟人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了直通國。驃過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者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11世紀。
1044年,阿奴律陀國王統一全境,創建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44-1287)。從此蒲甘作為首都為王朝服務了240年,繁華程度可想而知。蒲甘王朝是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各民族的統一政權。
蒲甘是緬甸一個古老的城市。最初,蒲甘是聚集了20餘個村落的小鎮,名叫「阿利摩陀那補羅」,意為「驅敵城」。849年,第34代王頻那王在蒲甘築城,建立擁有12座宏偉的城門,外有護城河環繞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幾任城主都信奉教派鬆弛,規模陳腐的阿利教(一個萬物有靈與大乘佛教混合的教派),漸漸引起了居民的不滿。
蒲甘王朝建立後,小乘佛教取代阿利教成為國教。阿奴律陀王非常仰慕小乘佛教,他在緬甸廣修佛塔,最終將蒲甘打造成擁有上萬造型各異的佛塔,馳名世界的佛教聖地。
阿奴律陀篤信佛教,他聽說下緬甸孟人王國的京都直通一帶流行小乘佛教,信徒非常多,就派人求取真經。誰知道,孟人國王摩奴訶不買阿奴律陀的賬。他不但不給佛典,還侮辱使者,惹得阿奴律陀大怒。公元1057年,阿奴律陀統兵發動了征服直通的戰爭。,3個月後阿奴律陀大獲全勝,俘虜了摩奴訶班師回朝。在他的戰利品中有三藏經30部,300多名高僧和技藝高超的各種能工巧匠。回答蒲甘後,阿奴律陀一邊宣傳巴利語系佛教,一邊命令匠人營建大量的佛塔、佛寺,並講佛教作為維護和穩定統治的重要國策。在此之後的243年間,歷代蒲甘王朝都效仿阿奴律陀護佛宏法,並廣建佛寺,結果蒲甘城「出門見佛塔,步步遇菩薩」,1.3萬多座佛塔高聳入雲間,人送蒲甘美號「萬塔之城」。
據傳說,當時蒲甘佛塔超過四百萬座,遠大於當時城市居民的數量。這些精妙的佛塔建築遍布城內城外,密如蛛網,風格萬千。塔內佛像或坐、或立、或卧,有的頂天立地,大小高矮各有不同;塔內壁畫,精雕細刻,巧奪天工。蒲甘王朝的建塔規模宏大,是緬甸建塔歷史上的頂峰、建塔藝術幾乎集緬甸建築藝術之大成,使蒲甘成為當時緬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迄今依然保持著緬甸宗教聖地的地位。
中緬兩國的正式交往,史書記載始於中國的漢代。漢永元六年(公元94年)緬甸部落正式遣使中國,此後各個朝代,兩國互派使者頻繁。公元9世紀,有3000名驃國人來到拓東城(今昆明)居住,促進了兩國的交流。此後,更是有很多中國人在緬甸定居。
802年(唐德宗貞元年)驃國國王派遣一個文化使團來到唐朝京城長安,表演緬甸古樂和精彩的舞蹈,鄭和下西洋後明朝社四夷館,即有緬甸一科,到了清朝,翻譯機構內的朝「緬甸館」中有緬甸學者,他們一邊翻譯緬文,一邊進行翻譯工作,極大的促進了中緬兩國的交流、往來。並且,講兩國友好的傳統一直保持了下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4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6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5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