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什麼地方出去是畹町
1. 小城畹町
畹町小城,這座全國最小的邊境城市,在我的想像中,那一定是個娟秀玲瓏的小鎮,有著異域的風情,有著婉約的姿色。
當車慢慢馳入畹町市區,並沒有看到寬闊敞亮的馬路,也沒有看到矗立如林的高樓,依然是那種小巧淡雅,小家碧玉的感覺。
畹町的對面就是緬甸九穀鎮。兩國隔河相望,山水相依,雞犬之聲相聞。畹町河是一條很窄很淺的小河,雙方的邊民都是趟河而過,如果你不懼警誡,過去再回來,也無人過問,這里過境是很隨便的事情。
當我拿起手機拍了一個正在背人過河的擺渡者時,不料被他發現了,指著我大罵「再拍,把你背過來……」嚇得我趕緊收拾手機,落荒而逃。回來問了嫂子才知,他是個緬甸人,專門背人過河,5塊錢一趟,講價後也可以3塊。可能這是默許卻違法的事所以呵斥我不準拍,想想當時真的很驚險,萬一他真爬起來把我拉下去,我可是有去無回了……
獨自徒步到畹町橋頭,這是畹町的標志性建築和景點。畹町橋是中緬兩國的界橋,它既是我國320國道的終點,也是滇緬公路的起點,在抗戰時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幾十萬中國遠征軍從這里進出境,幾百萬噸軍援物資從橋上通過運往內地,因而名震一時。
橋中間的分界線,有中文和緬文的告誡,且莫跨越國界。你可以在中國一方參觀游覽,旅行團的大巴一輛接一輛,載著中國遊客紛至沓來。
武警在疏導著遊客,避免造成擁堵,橋的一旁有辦理海關入境手續的窗口,一切井井有條。短暫停留,拍照留念,旋即離開。
畹町的免稅店是全國最小的免稅店,裡面的東西卻不便宜,然而每次去都要買兩盒紅雙喜的香煙給父親。
離開畹町橋頭,來到名鎮廣場。這里有一家名為小鮮肉的燒烤店,超級好吃。畹町的燒烤下午5、6點就開始營業了,當然最值得一品的還是炒螃蟹啦。
這里的撒撇很正宗,生肉舂碎做汁,可惜分量太少,略顯精緻,我一人點兩套也不為過。還有雞油飯也是特色,推薦這家緬式風味。
從畹町邊關文化園上去,盡頭就是南僑機工博物館,坐落在畹町唯一一座可以爬的山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為了打通國際交通線,從東南亞各國華人子弟組成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將大批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通過畹町橋運往抗日前線。歷史上畹町還有另一個響當當名號——一座幾乎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小鎮。而現在的畹町,是傣語,意思是「太陽當頂的地方」。
到畹町,把民主街走一遍,小鎮也就逛完了,全程大概3㎞。畹町由獨立的市變為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再變為畹町鎮。小小的鎮上,所有的商家一應俱全。這里幾乎所有店裡都會有緬甸工人,他們打著籠基,穿著拖鞋,臉上擦著涼粉,有的會說標準的漢語,有的則咿咿呀呀用肢體語言比劃。
去年八月VS今年八月,再到畹町,小鎮終於有了公交車專線,還有不同的是家裡多了一個小生命。可愛的寶貝兒,生活不易,活在當下,願你在這國境之處平安成長,追隨靈魂深處最真之我,莫負。
2. 畹町在那裡城市
雲南 是國家級口岸.具有抗日的歷史
畹町這個全國最小的邊境袖珍城市為國家級口岸,本地人口僅1萬多人。從這里前往緬甸邊城南坎、九穀、木姐和臘戍,旅遊手續簡便:向中方旅行社交兩張照片和費用後,即由中方旅行社帶出境交緬方旅行社導游,返回時再由緬方旅行社交給中方旅行社。
在小龍江泛舟漂流,是當地最富情趣的一項旅遊活動,15公里遊程,沿江兩岸林木茂密,奇石甚多,頗具熱帶風情。
九穀橋位於市區南緣的畹町河上,既是中緬兩國的界河橋,也是滇緬公路出入國境的口岸橋河中緬兩國的友誼橋。橋頭設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和邊防檢查站。每天早晨8時,這里都要舉行升國旗儀式和開關儀式。
半個多世紀前的九穀橋,只是由兩根並排的木頭組成的簡易橋,走上去一顛一晃,令人提心吊膽。1938年滇緬公路開通後,重修了一座石拱橋。抗日戰爭期間,出國作戰的幾十萬中國遠征軍和盟國援助中國抗戰的軍火物資都經過九穀橋進出。毀於抗日戰火的九股橋直到1946年才重建鋼架橋,1979年再次修葺加固,橋高9米,寬5米,長20米。
1956年12月15日,周恩來總理、賀龍副總理陪同緬甸總理吳巴瑞等貴賓步行從九穀橋入境,到芒市參加兩國邊民聯歡的盛會。1985年12月5日,泰國王姐來到九穀橋頭,觀光畹町口岸。
畹町距昆明 840多公里,可從昆明各汽車客運站乘班車前往,也可乘飛機先至芒市在乘汽車前往。
3. 畹町有怎樣的地理位置
畹町原來是中緬邊境德昂族聚居的一個小村寨,自從滇緬公路從這個小村寨前開通以後,畹町成為滇西通往緬甸的一個出國口岸,逐漸繁榮起來。從畹町南面過一小轎,即進入緬北的重鎮臘戍,往西即是滇西的另一個口岸瑞麗,從瑞麗出境,可到達緬甸的重鎮八莫。
4. 畹町屬於雲南哪個市 畹町好玩嗎
畹町好玩嗎? 畹町有多小? 畹町屬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是一處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小城市,在歷史上擁有非常重要的一筆,雖然現在知名度不甚高,但悠久散發著獨有的魅力。
畹町好玩嗎?
畹町,一個西南邊陲的彈丸之地,如果不是滇緬公路和華僑機工的歷史,也許不會有幾個人知道,而它跌宕起伏的經歷在滇緬公路之後也沒有停止。
畹町有多小?
面積不足100平方公里,只有瑞麗的的十分之一、騰沖的五十分之一 ,人口一萬有餘,屬於雲南省德宏州,與緬甸的九戶谷市相鄰,中緬以畹町河為界。
初入畹町,第一感覺就是干凈和安靜,道路兩旁種植著高大的椰子樹,沒有車水馬龍、人流如潮,這似乎成了一個被冷落的亞熱帶風情小鎮。
畹町是滇緬公路的終點站
在1920年前,這里只是一片荒野。直到1928年芒市土司修建了芒市到畹町的公路,這里才逐漸有了人家,直到1938年,滇緬公路通車才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真正熱鬧起來,而它作為滇緬公路的終點站註定被載入史冊,
為什麼要修滇緬公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8月,雲南省主席龍雲在最高國防會議上提出了「應盡快修一條戰時公路」的建議。12月,滇緬公路正式動工,歷時9個月完工,從昆明經大理、保山、龍陵,從畹町出國,至緬甸的蠟戌,與緬甸的中央鐵路接通,直通緬甸第一大港口仰光。
滇緬公路有多重要?
自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基本控制了中國的沿海城市,很快又切斷了滇越鐵路,此時,剛剛通車的滇緬公路就成為了中國與外界聯系的唯一生命線。大量的國際物資通過畹町橋進入中國,並沿著深藏於深山密林中那條蜿蜒的簡易公路通往昆明、重慶等地。
1942年11月8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橫掃東南亞,佔領緬甸仰光,切斷了滇緬公路。為保護公路暢通,1942年3月,10萬中國遠征軍從畹町踏出國門入緬作戰。中英組成的盟軍各懷心思,第一次作戰以失敗告終。日軍越過畹町橋,沿著滇緬公路一天時間就打到了怒江,滇緬公路徹底落入日軍之手。第一次入緬作戰,10萬遠征軍,損傷過半。
畹町是滇緬公路和中印公路的交匯點
1944年中國駐印軍和英軍同盟從印度雷多出發一邊開戰一邊修路,修築了中印公路,同時另一路遠征軍從怒江東岸反攻滇西,最終重新打通了滇緬公路,1945年1月,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在畹町舉行會師典禮。中印公路從印度雷多出發,到緬甸密支那分成南北兩線,北線過猴橋口岸,經騰沖,接龍陵入滇緬公路。南線經南砍到中國畹町,滇緬公路和中印公路在畹町匯合。為紀念盟軍史迪威將軍在滇緬戰場上的功績,中印公路更名為史迪威公路。畹町橋是中印公路和滇緬公路的交匯點。
記錄了南橋機工抗日歷史
滇緬公路投入使用,需要大量的駕駛司機和維修人員,華僑機工正式登上歷史舞台。3000多名華僑子弟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放棄海外優越生活,分九批回國,為運送戰略物資日夜奔襲在滇緬公路上,為祖國抗戰獻出了青春和生命。紀念公園座落在畹町一座小山坡上,旁邊有南僑機工抗日紀念館,據說是一位南橋機工後人捐資而建,歷史被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著,從未中斷。
一度成為全國最小的縣級市
1950年,當中國人民解放軍把五星紅旗插在了畹町橋上,標志著這顆大西南的明珠和平解放。
1951年畹町口岸建設成立,1952年成為首批國家一類口岸。畹町從一個蠻荒之地一躍成為東南亞各國商人眼中的「商機」,他們千里迢迢穿過深山密林,冒著瘴氣來到此地。以這里為中心,將貨物銷往中國各地,由於商賈雲集,中央銀行在這里設置了畹町分行,就連香港渣打銀行、美國花旗銀行都來了。33年後畹町鎮再度坐上「升職火箭」,撤鎮建市,成為全國面積最小的縣級市,正因為畹町成了市級單位,當時在這里可以買到美國、日本、尼泊爾等國的首飾、工藝品等,我國的日用百貨等大量從它這出口,緬甸的木材等也一批批涌進中國。於是在1992年,畹町市成為了我國十四座沿邊開放城市之一。
洗盡鉛華成素顏
底子薄終究是隱患,1999年因為面積太小、人口太少,畹町市被撤銷並入了老鄰居瑞麗市。
如同潮汐一般,曾經充斥著各地商品的街道上,一度變得空前寧靜,即便是熙熙攘攘的畹町橋,除了偶爾有幾個邊民徐徐通過,就只有為數不多的遊客在這拍照留念。
5. 畹町是全國袖珍城市的國家級口岸,是關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小鎮
雲南德宏畹町只是一座袖珍的邊境 旅遊 小城,卻存活在艾蕪的《南行記》中,存活在《中國遠征軍》的字里行間,存活在 歷史 學家黃仁宇的《黃河青山》里,更存活在無數名人或普通人的記憶深處。1938年8月1日滇緬公路全線通車後,畹町為中方一側的終點,從此開始熱鬧起來。抗戰時期物資從此處源源不斷進入中國腹地;遠征軍也是從此處進入緬甸,是甲午戰爭後首次出國作戰。
「畹町」系傣語,意為「太陽當頂」,所以人們喜歡把畹町叫做「太陽當頂的地方」。這是一個生動而又實事求是的名字:畹町靠近北回歸線,屬於熱帶季風氣候,一年由旱季和雨季構成。在12月,內地此時早已是西風蕭瑟的寒冬,但畹町卻艷陽高照,烈日當頭。和暖的陽光下,鳳尾竹連綿過山,大榕樹綠蔭蓋地。
畹町橋又稱畹町——九穀橋。橋對面就是緬甸的九穀市。橋下流淌的小河叫畹町河,是中緬兩國的界河。所以這橋又是中緬兩國的界河橋,可謂一橋兩國。它像一條友誼的綵帶,把中國畹町和緬甸九穀兩座邊城緊緊地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城兩國」的格局。
這是一座不起眼的鋼架橋。鋼鐵的橋身和護欄已經銹跡斑斑,橋面的木板色澤深黝,暗示著時間像橋下的流水一樣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橋普通,河也普通,不過20來米寬的一條小溪。河之兩岸,高高低低的房屋錯落起伏,在房屋與房屋之間,一些高大的榕樹在熱帶的陽光下野蠻生長。
惟有當你注視到鋼架橋正中那條將橋梁一分為二的鐵索,和鐵索之上用中文和緬文書寫的「中緬國界禁止跨越」的警示牌時,你才會恍然明白:這條看上去普通的河,這座看上去普通的橋,它們其實並不普通。
在畹町橋頭,有一隻巨大的石碾,它就是當年民工們築路所用的「壓路機」。這種重達數噸的石碾曾經在下坡時因巨大的慣性而發生過多起壓死民工的慘劇。仰望大榕樹下這只無言的石碾,你能感覺到一個逝去年代的掙扎與抗爭正在透過時間的潮水撲面而來。
海關二樓的牆上,書寫著陳毅元帥的「贈緬甸友人」詩:君住江之頭,我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江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所詠之江則為流經中緬兩國的獨龍江—流入緬甸後稱為伊洛瓦底江,至於細若銀鏈的畹町河,那是伊洛瓦底江的一條小小支流。從畹町望過去緬甸那邊,確實是群山林立,山山皆向北,條條南流水。
畹町是著名的滇緬公路中國段的終點,是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通向中國、走向南亞的第一站,是320國道的終點。上個世紀初,是當時我國對外聯系的重要國際交通口岸:十萬中國遠征軍跨過架設在20餘米寬的界河上的畹町橋出國作戰,打擊日寇;50多萬噸抗日援華物資也通過畹町橋,經滇緬公路輸送到國內抗日前線,為反法西斯戰爭提供了重要幫助,名震一時。就是在畹町,1945年1月,中國遠征軍將日寇徹底趕出國門……
由於 歷史 背景的緣故,成為雲南一景。近幾年為了兩國邊貿發展的需要,修成更寬更牢固的鋼筋水泥橋。橋的兩頭分別駐有兩國的海關、邊防檢查站等單位。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兩國商人、邊民在這里進出,一派和平安寧的祥和景象。
佇立於畹町橋上,看著河下的流水,看著穿梭於中緬邊境的貨車,彷彿看到了抗戰時期來來往往搶運物資的車輛,看到曾經回國抗日的南僑機工隊伍的身影。但今夕早已不同往日,畹町橋如今只留下了斑駁的 歷史 痕跡,留下了那份只屬於她自己的 歷史 厚重感。作為重要的 歷史 文化遺跡,畹町橋的遊客摩肩擦踵,絡繹不絕。
這座長僅20米、寬5米、高9米的小橋,是中緬兩國的國門橋。中緬兩國的國旗在橋的兩頭飄揚,站在中緬界河這座普通小橋上,細細研讀橋頭的史碑,與長眠的人文和 歷史 共同蘇醒,想像60多年前的10萬遠征軍踏過橋頭,血戰國內外的場景,那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繼續拾階而上前往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紀念碑,旁有紀念館。沿山路而上,路邊的房子都有些年代,街道也整潔。到了公園以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為「華僑旗幟」的陳嘉庚先生雕像以及矗立在雕像背後的南洋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在陳嘉庚先生雕像的底座上有「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八個大字。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庄嚴肅穆,讓人不免肅然起敬。
站在高處鳥瞰,正可遠眺畹町及緬甸九穀鎮。涓涓流淌的畹町河宛如飄帶,帶狀形的城市沿河而立。一河、兩國、兩座城市緊密相連,頗有小山城魅力。歷經滄桑的畹町,依然堅守著,驕傲地向世人訴說著這里發生過的傳奇故事。
人們自駕千里尋找雲南德宏畹町,除了對這塊繁華邊地及其一河之隔的異國的好奇心外。很大程度是為了尋求生命的價值與感動。身處畹町,總能拾起無數的 歷史 碎片,讓現實與 歷史 對望……
6. 畹町在那啊
雲南的德宏自治州,也就是瑞麗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