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哪些名將留在緬甸
1. 中國赴緬印遠征軍的高級將領都有誰
衛立煌——遠征軍代司令長官(未到任)。
宋希濂——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
黃 傑——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代總司令。
羅卓英——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
杜聿明——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
王凌雲——遠征軍第二軍軍長。
甘麗初——遠征軍第六軍軍長。
張 軫——遠征軍第六十六軍軍長。
鄭洞國——新一軍軍長,
葉佩高——198師師長。
戴安瀾——200師師長
孫立人——新38師師長
廖耀湘——新22師師長
2. 明末清初 大西將領李定國
李定國(1621年-1662年),明末農民起義大西軍將領,南明武將,明末清初最傑出的抗清將領之一。字鴻遠、寧宇。陝西延安人,一說榆林人。張獻忠義子,封為安西將軍。隆武二年(1646)張獻忠戰死後,與孫可望等率部聯明抗清。永曆六年(1652),入廣西,克桂林,乘勝北上,連克永州、衡陽,「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准備放棄西南七省。遭孫可望嫉忌,退入廣西,再屯雲南。十年,密迎永曆帝入滇,封晉王。後孫可望降清,西南防務機密盡失,清軍大舉攻黔。他轉戰不利,退入緬甸。永曆十六年(1662),永曆帝被殺,他憂憤病作,於同年病亡。
李定國出身貧寒,十歲從張獻忠,定國能征善戰,喜讀《孫子兵法》、《資治通鑒》,素稱「萬人敵」、「小尉遲」;以寬慈著稱,攻破城池未嘗妄殺,遇士紳百姓必設法保全。與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為張獻忠義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從張獻忠破成都,被封為安西將軍,地位僅次於孫可望。
1646年,清軍入川,張獻忠戰死,與孫可望率大西軍余部南走綦江,永曆元年(1647年)先入貴州,後借雲南沙定洲之亂進入雲南,當年與孫可望等一同稱王,建立政權,可望稱平東王,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1648年,定國攻破佴革龍,擒殺沙定洲,平定雲南。定國在雲南組織農業生產,安定社會秩序,團結少數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據地。定國勸說可望:「吾輩本大明臣民,中國淪陷於外寇,則當嚴辨夷夏之界,以中國為重,今挈滇、黔、蜀『歸就』明室,誠心輔佐」。永曆三年,孫、李遣使與南明永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永曆四年,李定國被永曆帝封為西寧王。
永曆六年,迎永曆帝入貴州。大西軍北伐,李定國率東路軍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直趨桂林,大敗清軍,取得桂林大捷,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大西軍收復廣西;然後北上大戰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陣斬清敬謹親王尼堪,取得衡陽大捷,盡復湖南。一時天下震動,西南抗清戰局也被扭轉,使「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黃宗羲稱:「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李定國在永曆朝廷的功績與名望越來越高,遭孫可望相嫉,造成兩人分裂,李定國為顧全大局,被迫退入廣西、雲南,繼續經營反清事業。
永曆八年,與鄭成功相約會師廣東新會,圖取廣州,但由於鄭軍屢誤約期,加之瘟疫流行,連戰連敗,沒能成功。永曆十年,李定國受封為晉王。
永曆十一年,孫可望對李定國倒戈相向;然而由於孫可望不得人心,許多將領皆投向李定國陣營,孫可望大敗,敗退貴州。同年,孫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國擊敗孫可望後仍堅持抗清,保衛桂王政權,但因西南軍事情報均被孫可望出賣,故屢遭失敗。
永曆十二年,吳三桂攻入雲南;次年,攻破昆明。李定國護送永曆帝退出昆明,並指揮明軍主力在磨盤山血戰中狠狠打擊了清軍。之後永曆帝逃往緬甸,李定國則獨自率軍返回勐臘,遣人往車里借兵,後緬甸方面將永曆帝送還給吳三桂。這時定國營中人馬相繼病死,李定國亦病。
永曆十六年(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國得知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後,悲憤而死。臨終時遺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
李定國是明末清初最傑出的抗清將領之一,作為農民義軍領袖,他在民族危難之際,毅然捐棄前嫌,與南明朝廷合作,並且矢志不渝;面對同一陣營中孫可望的多方挑釁,他顧全大局,多方避讓;他曾經「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准備放棄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幾已令吳三桂全軍覆滅。李定國於川民有惠,死後川中多建「李晉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晉王」的英名與傳說也一直流傳。
著名歷史學家顧誠在《南明史》中認為:「李定國的一生應該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給以贊許之詞,但他們所贊許的是李定國後半生的『改邪歸正』,實際上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
3. 明朝最後的大將李定國,他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李定國是明末清初最傑出的民族英雄抗清將領之一,雖然他早年間屬於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與大明為敵。但張獻忠死後歸順了南明政權,開始積極抗清。曾多次擊敗清軍,戰功卓著。可惜,大明已經大勢已去,在得知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之後,李定國,這位南明最後一根支柱終於病倒了。由於積勞成疾,病情日益惡化,再加上永曆皇帝的死的消息,把這位戰鬥了一輩子的猛將給徹底擊垮了,最終李定國病逝。
磨盤山之役後,永曆帝在馬吉翔挾持下,逃入緬甸,和李定國失去聯系。李定國一面在滇緬邊境繼續堅持抗清,一面派人到緬甸境內尋找永曆帝。
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統率十萬大軍開進緬甸。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緬王將永曆帝及其親屬交給了吳三桂。最終,永曆皇帝還是被吳三桂給殺了。永曆皇帝的死,對李定國是個巨大的打擊,公元1662年(清康熙元年、明永曆十六年)六月十一日,李定國正逢四十二歲生日,突然發病。最終病重不起,還是逝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