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蒙古為什麼打緬甸

蒙古為什麼打緬甸

發布時間: 2023-06-14 10:04:05

A. 關於蒙古人的幾個問題。

1、蒙古人之所以能夠肆虐,是 游牧民族VS農耕民族 占據絕對優勢的時候才可能發生,和歷史上匈奴、突厥、契丹,以及西方的羅斯人、哥特人、日耳曼人等對羅馬帝國一樣,在中世紀之前是一種普遍現象。

但是自從工業革命後,無論是農耕民族還是游牧民族,都在工業化的力量前敗下陣來,還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除非蒙古之後實現工業化,或者人類歷史再次倒退回農耕時代、游牧時代,才有可能發生。而現在我們看到,大多數國家再向工業化國家過渡,發達國家在向信息化國家前進,所以蒙古這樣的國家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2、元代「漢人除非當官,否則不允許有名字」,這種說法在正史上沒有記載,但是在各種史料能找到大量佐證。至於原因則無從查找,一般認為是民族壓迫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是當時取消了科舉,導致文盲率極高。

3、蒙古人在元朝時代埃及、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緬甸等地絕沒有打下來。第三次西征,蒙古騎兵在大馬士革一帶被埃及的馬木留克騎兵擊敗,西征的腳步停下。所以蒙古人沒有進入埃及。之後的伊爾汗國主要在現在的伊拉克、伊朗一帶。印度當時蒙古人沒有涉及,但中國明朝的時候,中亞的蒙古人後裔進入印度,建立了莫卧兒帝國,一直到近代英國入侵才滅亡。緬甸則是因為其原始森林,道路難行,蒙古人占據了一些邊沿地區,但沒有完全佔領。

蒙古人的屠殺主要發生在我國華北、中亞、西亞,也是其遭到抵抗最激烈的地區。

B. 蒙古帝國那麼強,為什麼沒有徵服東南亞

蒙古人平定雲南後,便派使者到越南去(那時叫安南)讓越南人納貢。結果越南人竟然將使者給殺了!所謂即使兩國交戰也不斬來使吧,何況人家只是讓你納個貢,反正越南一直給中國人納貢啊,之前的朝代不都這個規矩嗎?

斬了使節,蒙古人就火了,發兵去征服越南。兩次打到安南的都城了,後來又都退了兵。其實退兵的原因就跟印度差不多,也是因為蒙古士兵受不了濕熱的東南亞氣候,甚至比印度的情況還差,東南亞的濕熱、瘴氣那可是印度沒有的,一不小心就得了瘧疾,拉肚子拉死了。好多蒙古士兵都染了兵,損失慘重,不退兵不行。

除此之外糧草後勤保障方面也跟不上啊,戰線拉的太長了。包括蒙古人兩次征服緬甸失敗也是這種情況。再說,你讓習慣了飛馳在寬廣草原上的鐵騎去熱帶叢林打仗也夠難為的了,能跑起馬來嗎?東南亞那地方河道又多,不適合騎兵作戰。

C. 清緬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清緬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緬甸,是位於中南半島的一個國家,對於這個鄰國,我們並不熟悉,大多數國人對其的印象可以用幾個重點詞概括,其中就包括內戰,時不時就有新聞說緬甸內戰把炮彈打到我國境內。任何一個國家,只要陷入內戰都不會太富裕,緬甸的經濟也比較落後,但想想曾經,緬甸一度是東南亞無可爭議的霸主,差點就統一了東南亞。

緬甸能夠當上霸主自然是有底子的,在歷史上,緬甸一直是東南亞地區比較強大的地區,由於與古印度和中國兩大文明區接壤,緬甸掌握著古印度和中國的一條商路,《漢書》就對此有所記載。

位於兩大文明交匯區的緬甸受到兩種文明的熏陶,開化程度遠高於東南亞其他地區,在這些地區的人們還在叢林里歡騰的時候,緬甸這片已經開始農耕了。文明開化先放到一邊,當緬甸這個地區第一次出現初步統一的國家,已經是公元11世紀了,蒲甘王朝征服了諸多部落小邦,建立了涵蓋今天緬甸大部分區域的政權,為緬甸的崛起打下基礎。

蒲甘王朝還未實現統一東南亞的大業,蒙古鐵蹄已然南下,元緬戰爭以蒲甘王朝的戰敗而告終,蒲甘王朝便成為元朝屬國,不久後滅亡,緬甸重新分裂成眾多小邦,其中就有東吁王朝。經過數百年戰爭,東吁王朝終於在16世紀統一了緬甸大部分地區,卻又逐漸走向分裂,於18世紀初被貢榜王朝取代。

貢榜王朝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卻將緬甸推向極盛,它不僅統一了緬甸全境,還積極對外擴張。經過前三位君主的積極治理,緬甸吞並了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王國、中南半島東部的寮國,又將東南亞另一大國暹羅摁在地上摩擦,成為東南亞名副其實的霸主。

這時候,安南處在內亂,柬埔寨和馬來亞也不太平,一盤散沙的群島諸國更加不可能是緬甸的對手,按理說,只要緬甸花點時間消化,化解暹羅等新佔地的反抗情緒,再進一步統一東南亞並非不可能,而且這時候印度也不統一,調轉槍口往西發展也有可能,但緬甸偏偏要將手伸向東邊,也就是我國雲南。

處於中緬兩國邊境上的土司可以說是兩邊不是人,為了自身安全考慮,他們往往會買兩份保險,既向清朝交稅,又向緬甸交稅,但清朝境內的土司不同,有些屈服於緬甸的兵威,交了;可有些覺得我在大清治下,幹嘛要向你緬甸納貢?所以就上報了雲南地方官府。

雲南地方官府卻搞綏靖政策,也就是不抵抗,就知道和稀泥,覺得就是緬甸那邊土司搶個劫而已,又不是緬甸官方宣戰,沒必要上升到兩國交戰的地步,甚至有當地人主動出擊擒殺緬兵,還被以「殺良冒功」的罪名處死。

清朝方面這么慫,自然增長了緬甸方面的野心,繼續騷擾搶劫,還升級到掠奪人口的地步。消息報上去後,躺在溫柔鄉的乾隆帝火了,決定給緬甸以顏色。

當時遲型清朝終於拿下了准噶爾部,又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取「舊土新歸」之意,將之命名為新疆,這可讓乾隆是龍心大悅,覺得緬甸也不過是個練級的小怪。但其實,清軍的戰鬥力較入關時已經大為下降,而且武器方面甚至不如緬甸。

說個後話,清緬戰爭後,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清朝火器技術落後,就上書請求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可乾隆不是康熙,康熙喜歡造大炮,乾隆覺得「騎射乃建州之本」,火器那玩意威力還沒弓箭大,本來八旗兵就對騎射技藝鬆弛了,再加上依賴火器,只會更菜,還是算了。這個算了,對清朝的影響甚至超過清緬戰爭本身。

說回清緬戰爭,這場戰爭一共打了四次,清朝四戰皆敗,只不過第四戰是兩敗俱傷罷了,緬甸也損了大半的血。

第一戰的指揮是雲貴總督劉藻,他只調派了雲貴所屬軍隊追剿,卻只擒獲5人,對緬軍毫無威脅,緬軍搶夠了東西才撤。可撤退和逃跑本來就很像嘛閉歷,劉大人一不小心就「看錯了」,給北京的皇上寫奏摺說"緬人望風遁走,清兵大捷"。「大捷」僅僅三月後,緬軍再次入侵車里,並將其佔領,還給清朝發文,宣布車里為緬甸領土!

劉藻急忙命三千綠營兵圍剿,結果有一路清軍被緬軍埋伏,大潰而逃。乾隆聞奏大怒,將劉藻革職,劉藻惶恐不安,最終自刎。首戰敗北,乾隆多少認真了點,派出了器重的邊疆大吏楊應琚,將其由陝甘總督調任雲貴總督。

楊應琚派出了小股碼態猜部隊進攻緬甸境內,由於緬軍料到清軍會進攻,早已撤退,清軍輕而易舉攻佔緬甸兩個土司轄地。可緬甸早已堅壁清野,清軍什麼都沒撈到,反而給高層造成一種緬甸很弱的假象。

雲南很多官員包括楊應琚都被這種假象所蒙蔽,認為緬甸內部分裂渙散,不足為懼。前線的雲南都是如此,遠在萬里之外的北京就更別說了,乾隆得了楊應琚的奏摺,又翻了翻《明史·雲南土司傳》,覺得緬甸在明朝時就臣服中原,看來也是個弱雞,哪有準噶爾難對付?

乾隆下令楊應琚要少花錢、少用兵解決此事。殊不知,此時緬甸的重心放在進攻暹羅上,暹羅大城王朝的都城已經被緬甸團團包圍,緬甸沒有過多的兵力侵略清朝,而清朝對緬甸和暹羅的情況一無所知,朝野上下都以為只憑雲南的萬余綠營兵就能解決緬甸。

在自大的支配下,清軍主動發起了進攻,盡管清軍人數多過緬軍,但清軍的劣勢更多,雲南的綠營兵幾乎沒怎麼上過戰場,作戰意志薄弱,武器又不精良,帶兵將領普遍能力不強,統帥楊應琚又是文人出身,不懂軍事,這些因素加起來,導致清軍屢戰屢敗。

戰敗是一回事,戰報上卻清晰地寫著:「清軍屢戰屢勝,殺敵萬人」。這慌扯得有點過了,剛剛過去的平定回疆打了百餘仗,也就殲敵萬人,雲南才打了幾仗就殲敵萬人,你當砍瓜切菜呢?乾隆再一看地圖,交戰地點全在大清境內,越打離著內地越近。

乾隆派人一探,頓時勃然大怒,下令賜死楊應琚,同時派滿人新秀明瑞接任雲貴總督,繼續主持對緬戰事。這時候,緬甸已經拿下大城王朝,暹羅只剩下殘余軍隊反抗,緬軍大部開始撤回國內。

兩次戰敗,皆有輕敵因素,搞笑的是清朝朝廷仍然認為緬甸能夠輕易拿下,戰敗只是因為綠營兵太廢!而且清朝對藩屬國情況一無所知,暹羅已經被緬甸滅亡,乾隆竟然還在擔心滅掉緬甸後緬王逃亡暹羅!

明瑞是一員悍將,在平定新疆中,也立過不少軍功,前往雲南前是伊犁將軍,已經是新疆大員了,但他跟乾隆一樣,輕視緬甸,所以他的最終結局基本註定了。

滅掉了暹羅,緬甸可算是騰出手來了,清軍增兵,緬軍也增兵,明瑞的認知卻還停留在上一仗,最終陷入緬軍的重重包圍,重傷後自縊身亡,其他參戰者或戰死或被俘或自盡,清朝慘敗。乾隆第三次大怒,並開始准備第四戰。

三戰皆敗,清朝終於開始搜集情報了,知道緬甸不再是曾經的分崩離析,而是新興的強權國家,暹羅已經被其所滅。三戰下來,緬甸卻不想打了,多次給清朝送去求和文書,盛怒之下的乾隆自然全部撕掉,下令組建精兵強將,誓要拿下緬甸!

image.png

盡管敗了三次,但乾隆仍然認為拿下緬甸不是問題,因為他這次派出去的已經是清朝頂級將領了,重臣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軍隊也換成八旗兵,還調了水師參戰,這樣的陣容,清朝拿不出幾副的。

然而,緬甸也傾盡國力,與清軍交戰廝殺,再加上環境優勢,遠道而來的清軍將士有不少都染病身亡,就連主帥傅恆也卧病在床。經過一番鏖戰,清軍殺緬軍水師2000人、陸軍1500人,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相繼病死,清軍和緬軍可謂兩敗俱傷,盡管清軍占據微弱優勢,但卻幾乎不可能滅掉緬甸,參戰清軍厭戰情緒高漲。

緬軍也一樣,緬軍統帥諾爾塔明白緬甸無力支撐與清朝的長期戰爭,再打下去就得廢了,所以雙方不約而同地丟開了遠方的君主,自行決定議和停戰。幾經交涉後,緬軍14名將領與清軍12名將領談判定議畫押,互贈禮物,正式停戰。這場延續多年、花費清朝911萬兩白銀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

然而,議和是乾隆和緬王都不想看到的,緬王直接就把議和書撕了,壓根不想向清朝稱臣,直到18年後緬甸國力不行了,要跟清朝搞好關系才派出使節奉表納貢。

而乾隆要等18年後才能看到緬甸入貢,當時那心情能好才怪了,可他也清楚要再次動兵很困難,水土問題就非常頭疼,第四戰清兵非戰折損比戰損還多,傅恆回北京兩個月就病死了。 再加上小金川再次叛亂,土司問題才是重點,乾隆只能跟緬甸打外交戰,互相口誅筆伐,卻誰也不敢打了,緬甸消耗不起,清朝的錢糧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就這么不了了之了。

這場清緬戰爭對參戰雙方而言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雙方都不是勝利者,非要說勝利者的話,那也只能是暹羅了,由於緬甸在戰爭中消耗甚巨,鄭信帶著殘兵敗將竟然擊敗了緬甸,建立吞武里王朝,隨後的曼谷王朝更是延續至今,緬甸多了個頭疼的對手,統一東南亞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1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4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6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