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怎麼學漢語
㈠ 緬甸說中文的人多嗎
在緬甸,尤其是緬北,是華橋的聚集地,他們都用雙語交流,即華人和華人交流用華語,華人和緬人交流用緬語。
那裡有很多漢人並且會學會說漢語,特別是果敢地區,那裡基本是漢人,說的是漢語雲南方言,用地是人民幣,手機都是中國移動信號,區號都是雲南的區號,就連官方新聞播報都是漢語,在這兩個地區,漢語漢字隨處可見。
(1)在緬甸怎麼學漢語擴展閱讀
緬甸語屬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居民以農耕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以蒲甘王朝為代表,建於十一世紀初,以蒲甘為首都。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且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並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
佛塔建築以「糾蘇吉剛佛塔」為其代表。
禮儀
緬甸是個佛教的國度,生活中的各種禮俗都充滿了濃厚的佛教色彩。在仰光的大街小巷,花間樹叢,常可見到各種鳥在追逐嬉戲,原因在於當地人養成了不殺生的習俗,他們視烏鴉為「神鳥」,對其倍加愛護。他們對牛也敬若神明,在鬧市遇上「神牛」,行人和車輛都要迴避讓路。
不論何人,即便是外國遊客,進入佛塔或寺廟時,也都必須脫鞋。
㈡ 緬甸金三角地區的佤邦怎麼講的是漢語,他們和中國有什麼關系嗎
坤沙有中國血統。金三角地區有很多漢族人,明朝末年 和1949年前後有不少中國人進入緬甸。著名的有撣邦 可以參閱http://www.kokango.com/
㈢ 有沒有緬甸人學漢語的教材或MP3,初級的
北大版教材,汪大年出的,MP3沒有
㈣ 緬甸語學習方法是什麼
一,緬語是表音文字,有33個字母,這些字母在組成單詞的時候都是輔音(只 有一個是母音),另外有一些母音符號。跟英語相比符號較多,記憶稍微麻煩一些,但是規律性很強,所以不比英語的讀音難學。記住這些符號就可以讀了,但是有一些變音需要記憶。緬語屬於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雲南有一些少數民族的語言也是屬於這個語族,比如藏、納西、白、怒等等挺多,所以如果你懂這些民族語言的話,對你學緬語是有很大幫助的。 另外有種說法是緬語可能是中國上古羌語演變來的,傳說中大禹同學就是羌人,夏代是說羌語的,so,漢語緬語其實有親戚關系的,哈哈。
緬語的所謂字和詞的構成,介於漢語和英語之間,當然這不是個嚴謹的說法。緬語輔音母音拼出的「字」,有一些是有「意思"的,有一些沒有,不像漢語寫出的每個獨立的字都有本身的意思。緬語的詞有一些是多字組成的,不能分割。
緬語的語法接近漢語,沒有時態等變化,所以有豐富的介詞。另外量詞也很多。緬語的基本詞彙不多,很多復合詞和外來語(英語),相對容易記。
國內學習緬語的教材最好的就是北京大學的《緬甸語教程》,一套6本。也不是很完美,特別是沒有配套的CD,很不與時俱進。
網上的資源也很少,畢竟是小語種,BBC有在線緬語廣播。
二,靠緬語找工作不太靠譜,一是緬甸經濟不發達,二是緬甸華僑很多會漢語。翻譯的工資目前大致是700-800人民幣。
亂七八糟先寫這么多吧,看得出我是個很熱心的人,也祝你生活在蜜罐子里,越活含糖量越高。
㈤ 緬甸人能說漢語嗎
很多緬甸人都在開始學中文的,因為緬甸和中國是交際的國家,而且緬甸那邊也有很多的中國人在做貿易,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會將中文的,而且現在中國附近的一些國家特別是東南亞這些國家學習漢語的熱情也是非常高的。
㈥ 緬甸說普通話嗎
緬甸的華人占總人口的2%左右。當地有華人自己開辦的中文學校,並且華人都喜歡聚居在一起,交流的主要語言為雲南話和福建話。只要是受過中文教育的華人都會說普通話。
㈦ 我在北京,我想學習緬甸的語言,有誰知道好學嗎大概要學多久北京哪裡有學的
不算難學!因為是表音字。而中國字是表意字,這比一個外國人學漢語容易多了!很多中國人,來緬甸一兩年就可以說得比較流利了!如果認真學習,然後又有語境的話,再加點天賦,半年到一年就可以了。兩年就比較流利,但是這個只能做一些一般的溝通,不包含對佛經和專業、商業語言的掌握。這個就跟過四六級,但是不懂商務英語是一個道理的!北京的話,北京民族大學應該有,還有就是去緬甸大使館附近看看,哪裡應該會有學習的地方!當然你如果只是想做愛好學學的話,可以找個網友教教你!
㈧ 請教下緬甸仰光的人能用漢語交流嗎希望有親身體會的人給個留言!
我現在就在仰光哪...這邊會中文的人不少,尤其是從木姐(即雲南緬甸邊境)來的商人,但是大部分緬甸人的中文僅僅局限於打個招呼或者從1數到10而已,所以「交流」的話大部分人肯定不行。如果在酒店或者餐館里,會中文的緬甸人就比較多了,交流亦沒問題,畢竟中國人在這些地方活動比較多。
㈨ 和中國雲南接壤的緬甸北部果敢地區,在這里大部分人都講漢語,學習漢
果敢族是緬甸東北邊境的世居民族,具有緬甸官方少數民族的地位,生活在緬甸撣邦北部,毗鄰中國雲南。在緬甸,他們被指從中國雲南省而來,居住在果敢縣的中國漢人。果敢族300多年前遷移至此,世代居住於果敢地區。1897年2月4日簽訂的《中英條約》,清廷把果敢割讓給英屬緬甸,果敢人於是從雲南人變成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現今的果敢縣位於緬甸撣邦東北部,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歷史淵源:
300多年前明朝滅亡之際,明朝的一些官員和百姓追隨永曆朱由榔(桂王)從廣西貴州和雲南一路逃亡最後流落緬甸。公元1661年十二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朱由榔並押解回昆明,一年後永曆帝被吳三桂縊死在昆明的逼死坡。
但仍有不少隨朱由榔逃入緬境的文武官員、各類隨從和大批百姓仍死不降清,流落在現今緬甸北部和中國雲南西南的荒山野僻之地頑強生棲繁衍,其中包括大西張獻忠手下的名將李定國,他沿路護衛朱由榔進入緬甸,此後又長期在邊境地區與清軍周旋,朱由榔在昆明被殺後不久他即病故在現中老邊境勐臘縣;通過300多年艱苦而漫長的日子,這些流落他鄉的人員最終發展成了今天緬甸的果敢族(漢族)和這一區域被叫做其他稱謂的漢民族。
發展進程:
長期以來,果敢人民在同英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軍的斗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爭取民族利益的斗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緬甸耐溫排華的年代,緬甸國內一律取消漢語和漢字,更不允許教授漢文,為了保存自己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漢字稱為果敢文,最終保證中華文化得以傳延。
1968年後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1989年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緬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該轄區於2002年實現了基本禁絕罌粟種植,在當地的民族歷史和禁毒的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