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對緬甸文化有什麼影響
① 緬族的文化教育
美麗的伊落瓦底江是緬甸第一條大河,它全長為2170公里,從北向南貫穿緬甸全境,是緬族文化的搖籃,也是緬甸文化的搖籃,勤勞勇敢的緬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伊落瓦底江畔,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創造了緬族的發展史,也譜寫了緬甸的歷史,並在驃族和孟族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燦爛的緬族文化,也就是緬甸文化。緬族的文化比較發達。緬族在緬甸各民族中最早產生了文字,產生了緬文書面文學。
緬語是緬甸全國的通用語,是緬甸的官方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或緬彝語支)。緬族造就了許多緬甸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緬甸古代和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幾乎都是緬族人。緬族文學始自蒲甘碑文,它所表達的主要有三大主題:佛事、宮廷和愛情。表現形式主要為詩歌。緬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貢榜王朝,是緬族文學發展的鼎盛時期。該時期的作家主要是僧侶。信摩訶蒂拉溫達是緬甸人民心目中的僧侶文學巨匠,被推崇為詩聖。該時期,緬甸著名的緬族僧侶作家還有信摩拉塔達拉、信烏達瑪覺、信埃加達瑪底、壘底等。緬族的文學是緬甸文學的基礎,是緬甸文學發展的主流。緬族的文學對緬甸其他民族的文學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緬族的教育始於由緬族建立的第一個緬甸統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時期的寺廟教育。寺廟教育是緬族古代的主要教育形式,也是緬甸古代教育的主要支柱。1044年,緬族首領阿奴律陀王建立了蒲甘王朝,從此有了寺廟教育。寺廟教育是一種全民性的免費教育制度。寺廟就是學校,僧侶就是老師,佛經就是課本,學生即是小沙彌。窮人的孩子可以不花一分錢在寺廟里一邊當小沙彌,一邊學習佛教文化知識和世俗文化知識。緬族的寺廟教育在緬甸傳播佛教和普及文化知識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緬族受教育的程度高於緬甸其他民族。緬甸古代包括現代的一些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詩人,幾乎都是由寺廟教育培養出來的。1885年,緬甸全國淪為英國殖民地以後,古老的寺廟教育逐漸衰弱,並瀕於滅亡。直到1992年10月,緬甸政府才正式決定恢復寺廟教育。由緬族興起的寺廟教育又迎來了新的春天。
② 從富裕到貧窮,緬甸到底經歷了什麼
緬甸本來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在地理大發現之前,緬甸土地就像中國的古代一樣。經歷著王朝的戰爭和權力的更迭。所以在英國殖民者進入緬甸之前,緬甸是落後的封建制度。我個人覺得影響緬甸的主要還是殖民者。
綜上,緬甸為什麼變窮,是因為他沒有抓住時代的浪潮,勇於改變自己。一直遵循著老的一套,這樣必定會失敗。
③ 被譽為亞洲糧倉的緬甸,為何還是屬於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主要是因為他們國家早期因為各個部落斗爭,所以造成政治、經濟和文化落後,同時後來實行封閉的政策,所以導致整個國家都比較落後。
其實在早期緬甸也屬於一個比較大的國家,並且那個時候也比較富有,但是別人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分裂的那個時候也有各個部落存在。一直到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面對這個地方,被英國殖民統治者統治,所以緬甸的各個部落也就自然成為一體。
其實是因為緬甸當時被英國殖民者統治,他們害怕外國對他們進行侵略,所以他們寧可把自己包裹起來,但其實這反而會讓緬甸發展更加落後,因為緬甸畢竟不是什麼資源都有,如果他們要發展國家的工業等,其實還是需要進口商品的,這就大大阻礙了緬甸這個國家的發展,所以直到今天為止,緬甸也主要是以農業,輕工業為主要產業,依然是屬於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④ 緬甸的文化
緬甸
國名: 緬甸聯邦 (The Union of Myanmar)
獨立日:1月 4日(1948年)
國慶日:1月4日(1948年)
參考資料:
http://www.world68.com(緬甸網站導航)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 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裡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谷穗。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谷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中心為一個由谷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谷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志。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花: 東亞蘭花
國樹:柚木
國鳥:烏鴉
國家政要: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大將(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職。
自然地理: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寮國、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5300萬人(2004年)。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 曾經為仰光 (Yangon),位於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2005年,緬甸軍政府突然遷都至仰光以北320公里的小城市彬馬那,並在彬馬那周圍建設了許多政府辦公設施。這一舉動讓許多人感到吃驚。彬馬那歷史以來就沒有作為首都使用過,只是當地的木材轉運中心,也不是交通樞紐。不過遷都以來,緬甸政府修建了許多仰光到彬馬那的高速公路,現在彬馬那的交通也十分方便。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發言人、新聞部長覺山准將說,緬甸政府部門已從6日起開始分批遷往緬甸中部城市彬馬那。覺山證實,已經開始搬遷的首批9個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商業部和農業部等。其他政府部門也將陸續遷至彬馬那。彬馬那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附近有勃固山脈依託,目前常住人口估計不足10萬。彬馬那現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
簡史: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布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貨幣>>> 元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464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發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經濟: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緬甸盛產的玉石和寶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外交: 緬奉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任何大國和國家集團。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重視發展同鄰國的睦鄰友好關系。
與中國關系: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1950年6月8日兩國建交。50年代,兩國總理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0年10月,兩國政府簽定了中緬邊界條約,率先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緬領導人一直保持互訪傳統,周總理曾9次訪緬,吳奈溫12次訪華。中緬友誼被稱頌為「胞波」(兄弟)情誼。2004年7月,欽紐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2006年3月,梭溫總理訪問中國。
歷史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 Aung 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大事年表
1044年∶形成統一的國家。
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37年∶英國又將緬甸從英屬印度劃出,由英國總督直接統治。
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
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重新佔領緬甸。
1948年1月4日∶建立緬甸聯邦。
1974年∶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1988年9月∶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1990年5月27日∶緬甸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但軍政府不移交權力於政黨。
1997年11月15日∶緬甸成立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取消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突然宣布由仰光遷都至彬馬那。
中文全稱: 緬元
幣值換算
1緬元=100分
幣值: 1、5、10、25、50分及1緬元
文字介紹
國旗:
左上方深藍長方形中的白色圖案由稻穗和14個齒的齒輪組成,分別象徵農業和工業。齒輪外有14顆星圍繞,代表該國14個省、邦。紅色象徵勇敢,白色象徵純潔,深藍色象徵和平。
國徽:
中心為一個14齒的齒輪,上繪緬甸地圖。齒輪由稻穗環繞。稻穗兩旁各有一頭獅子,獅子被譽為國獸,是吉祥的標志。圖案頂端為一五角星,兩邊飾有緬甸花卉。底部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輔幣名稱: 分
⑤ 緬甸成為東南亞最亂國家,少數民族武裝猖獗,英國是混亂的源頭嗎
緬甸現在是被公認的東南亞最亂的一個國家。民族內部的矛盾,國家內部的矛盾,總是在緬甸這個地方此消彼長。但其實在古代緬甸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強國,尤其是在清朝時期,如果對還珠格格這部電視劇細心觀察過的小夥伴們,其實我們發現爾康就是被緬甸王朝俘虜,而且最後娶了緬甸的公主。
⑥ 緬甸曾經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它究竟是如何沒落的
對於緬甸這個國家,大家一提起來應該就是非常的亂,毒梟橫行戰亂不斷。國家的經濟發展,因為打仗每天都有戰亂而得不到有效的發展。因為各種原因,現在他們已經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緬甸曾經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 在二戰之後,緬甸從英國的統治下獨立出來。但是他們依然試圖用武力來鎮壓少數民族,來實現國家的統一。但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高速民族的人民也不是吃素的,他們一邊販毒一邊和政府打游擊,完全就是全民皆兵的樣子。政府軍和他們周旋了整整半個多世紀,仍沒有將他們搞定。但是長期的戰爭給緬甸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很多的城市遭到破壞,而且經濟也面臨嚴重的崩潰。直到最後政府將統一國家的目的也沒有達到。反而導致國家更加的落沒
⑦ 比較緬甸和印尼在獨立以後追求國家統一做法的異同並加以評述
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1044年就形成了一個統一國家,在此後800多年的歷史上,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19世紀20年代,控制了印度的英國,把觸角伸向了緬甸。1824年到1885年間,英國先後三次發動了對緬甸的侵略,使緬甸一步步淪為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英帝國的實力遭到削弱,面對緬甸人民的民族意識的覺醒,英國殖民當局,選擇了行政改革。1922年6月,英國議會通過《緬甸改革法案》,決定在緬甸實行「兩元制」,把政府部門分為「保留的」和「移交的」兩類。許多緬甸上層人士在殖民地議會中當選議員、擔任部長。這是英國殖民者對緬甸人的一種妥協,也成為緬甸人最早的民主體驗。緬甸人開始學習英國—這個最古老的議會國家,如何實行民主政治,但是他們並不滿足在英帝國陰影下生存,而是謀求國家獨立的道路,昂山將軍就是其中最偉大的戰士。
⑧ 英國殖民馬來西亞在語言和文學有什麼影響
英國對這些國家的語言政策是赤裸裸的殖民手段,語言成為一種重要的統治工具。為了殖民統治的機制能夠順利運轉,英國殖民當局對於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文菜,吸收大量當地貴族上層人士和有產階級進入殖民機構擔任官吏和進入洋行成為職員,並要求他們學習英語、使用英語,甚至免費為這些人員教授英語和灌輸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旨在培養為英國服務的當地人。
⑨ 緬甸被英國殖民時,曾是英屬印度一個省,為何後來沒有和印度合並
這是因為緬甸和印度之間的文化有著非常大的區別,緬甸在歷史上受到中國的文化影響非常的深遠。再加上緬甸和印度之間有著非常深的矛盾,所以才會使得兩個國家根本不能進行合並。並且在殖民時期,緬甸和印度之間處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如果強行融入印度的話,會使得緬甸淪為一個省。這些是緬甸的統治者根本不願意看到的。
但是我們也看到現在印度通過加強軍事力量,對於周邊國家領土的野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也應該警惕印度的野心。以防止印度對於其他國家進行侵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