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什麼會有中國遠征軍
『壹』 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遠征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美國需要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日本陸軍主力,牽制日軍,避免日本陸軍主力湧入東南亞和太平洋。充分發揮中國作為美國的有效的軍事盟友的作用,而在戰後,則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忠實的政治盟友 。
日軍一旦佔領緬甸,控制滇緬路,援華物資就難以運往中國,而中國抗戰就難以維持,這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的 。所以,美國積極贊成中國派兵入緬作戰。
(1)緬甸為什麼會有中國遠征軍擴展閱讀: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
中國軍隊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遠征軍傷亡總數達6.1萬人。以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為例,戰斗動員人數為4.2萬人,傷亡總數達2.2萬人,超過總兵力半數以上 。
緬北反攻戰中,中國遠征軍及駐印軍參戰兵力共計307281人,馬匹15037匹,駐印軍傷亡人數高達12729人,滇西遠征軍達40000餘人 。
據日本厚生省救援局1950年的調查,日本在緬甸所投入的兵力達303501人,而損失兵員達185149人(不含空軍)。
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的《一億人的昭和史》之《日本陸軍史》別冊中記,日軍在緬甸戰場總共投入兵力230800人,戰死160400人,戰死率69.5%,接近其所投入總兵力的七成 ,中印緬戰場確實牽制和消滅了日軍的重要武裝力量,對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貳』 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帝國陸軍以及保衛中國 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立下赫赫戰功。1942年後稱為中國駐印軍,由於古代印度從來沒有和阿薩姆地區統一過,18世紀英國殖民者侵入阿薩姆地區,後來才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隨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後,中國遠征軍又被稱為中國駐印度軍隊。詳細可以查一下網路。
『叄』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的原因是什麼
1942年2月,日軍加強攻勢,仰光告急,駐緬英軍總司令T·J·小胡敦請求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2月1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命令在滇緬邊境待命的第一路軍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率領第5、第6軍進入緬甸,緊急向緬南、緬東地區開進。
『肆』 中國遠征軍是哪年去的緬甸為什麼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時間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第二次入緬時間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
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主要國際通道,1938年1月,隨著戰爭一步步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 ,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從而組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4)緬甸為什麼會有中國遠征軍擴展閱讀
中國遠征軍組建背景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 。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
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伍』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中國遠征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詳情參見網路:中國遠征軍
『陸』 分析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的原因
日軍為了太平洋戰爭需要而為了奪取緬甸最大的油田仁安羌,同時切斷中國抗戰唯一生命線滇緬公路而發動的作戰,英軍打算放棄緬甸而退守印度需要中國軍隊掩護為他們贏得撤退時間,而中國應美英之請,及保衛自身抗戰生命線需要,抽調當時戰略預備隊的精銳第五軍,第六軍及第六十六軍組建中國遠征軍以第五軍二百師為先頭部隊先期入緬
『柒』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原因
1、將日軍主力引出國門。
2、保障滇緬公路的暢通,保障援華的租借法案物資順利抵達中國。
3、打通滇緬公路,馳援怒江防線
4、迫於美國和英國的壓力,為了獲取更多的援華物資。
『捌』 中國當時在抗日期間為什麼還派遠征軍去緬甸
為了打通滇緬公路獲得國際援助。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 ,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
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派遣軍隊入緬與英軍協同作戰。
(8)緬甸為什麼會有中國遠征軍擴展閱讀:
滇緬公路的價值意義:
第一,從戰略意義上看,滇緬公路在抗戰初期搶築成功,對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妄想是一個有力的回擊,而對於中國來說,滇緬路成了維系中國和東南亞兩大戰區的紐帶,大批援華物資源源不斷運入中國,打破了日軍的封鎖戰略。
第二,滇緬公路被譽為「抗戰輸血管」,從物資上給抗戰巨大的支持。據統計,縝緬公路貨量1939年為27980噸,1940年為61934噸,1941年為132193噸。
在運入外國援華物資的同時,也輸出了大量英美所急需的作為償還物資的鎢、銅、錫等有色金屬及桐油等物資,支持了英美的反法西斯斗爭。
第三,滇緬公路的迅速建成有利於後方民族工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戰時交通狀況的改善使得內遷的工廠迅速恢復了生產。因此,滇緬公路為中國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有力的物資基礎。
第四,滇緬公路的修築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中國人民在缺乏先進工具的情況下在短短九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一項連英美專家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偉大工程。
在當時嚴重失利的抗戰形勢下,這對於國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也使世界充分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遠征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滇緬公路
『玖』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原因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概括的說,就是:
1、在緬甸與日軍周旋以分散日軍在中國戰場的兵力,將日軍主力因出國門。
2、協助英軍保衛印緬。
3、保障滇緬公路的通常保障援華的租借法案物資順利抵達中國。
4、打通滇緬公路,馳援怒江防線
『拾』 當年為什麼會有中國遠征軍
主要原因是處於自身安全的考慮,防止日本佔領緬甸,切斷中國最後一條國際補給線滇緬公路,經雲南進入中國,與中國境內的日軍夾擊西南大後方,再加上1941年《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的簽訂,國民政府組成遠征軍赴緬甸協助英軍作戰。
遠征軍在東南亞的戰況主要分為2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2年2月-6月,這支遠征軍總計10W人,下轄第5,第6和第66 3個軍,其中第5軍是國民政府戰咐告唯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第5軍的200師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經歷了衡培同古保衛戰,取得了仁安羌大捷,此後由於中英2國在協同作戰方面的分歧(更多是英國不厚道),沒能阻止日軍在緬甸的前進,遠征軍撤退回國,第5軍的新22師和新38師撤往印度,200師在翻越野人山時遭遇重大損失,師長戴安瀾將軍陣亡,至此第一次遠征失敗,遠征軍傷亡5W多人(其中3W人死在野人山的叢林里)。
第二階段:1943年3月-1945年4月:第二次遠征主要由2支部隊,第一支就是在第一次遠征時撤往印度的新22師和新38師,這2支部隊在印度接受了一年的全套美式訓練,並且完全按照美國陸軍的模式進行裝備,國內大批知識青年,投筆從戎,新22師和新38師為基礎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組成了中國駐印軍,第二支就是國內成立的中國遠征軍,下轄7個軍,也是全套美式裝備(不過和駐印軍的裝備不能比),但是兵友顫員素質和戰鬥力比駐印軍要低不少。駐印軍在緬北大反攻(胡康河谷,孟供河谷戰役)中殲滅日軍18師團全部,及53師團、第2師團、第56師團各一部,打通了三分之二的滇緬公路,而中國遠征軍(史迪威指揮)的7個軍在進攻日軍56師團騰沖,龍陵一線時受挫,歷經4個月才攻下,自身損失超過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