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哪裡收購茶葉最好

緬甸哪裡收購茶葉最好

發布時間: 2023-07-05 12:33:04

Ⅰ 張源美茶行的錫茶筒下印有《顏增記《》字樣我想了解其中歷史謝謝!((茶筒有幾十年歷史了)

張水存 :1927年一月生,福建安溪人,茶葉世家出身,其父輩四兄弟創立的「張源美茶行」
在20世紀前半葉是緬甸最大的茶葉進口商和銷售商。二戰後,「張源美」在廈門的茶行成為總行,1947年,20歲的張水存開始管理廈門「張源美茶行」。1956年公私合營後,張水存到廈門茶葉進出口有限公司的前身——中茶廈門辦事處,後任茶葉經銷部經理。張水存專注研究烏龍茶的審評與經營管理,1958年,他研製出「以煤代木炭焙茶」工藝,後被烏龍茶主要產銷區泉州、漳州、汕頭等廣為使用。2002年,他寫出中國首部烏龍茶著作——《中國烏龍茶》。【《寫字樓》2013年6月號·文圖】站在張水存廈門湖濱北路高樓家中的陽台,初夏雨季的朦朧水汽中,遠望這個城市高樓林立,「篔篔漁火」之景已是昔日風景,寬闊湖水與海洋相連,靜謐中又似乎可以想見曾經商船往來的熱鬧。這樣的熱鬧以現代化的方式在延續,時代的變遷也在延續。張水存是親眼所見這些時代的變遷。變遷的,還有他自己的人生。「也許沿著這個蜿蜒伸展的海岸,沒有同樣的小島曾有過比它更令人感興趣與刺激的故事,它僅僅有八英里寬,許多轟動的事件在此地與毗鄰發生。它是一個經歷無數殘酷斗爭的劇場與戰略要地,是兇狠的海盜與殘忍的冒險家的相聚之地……它是一個經歷無數次殘酷斗爭的戰場及戰略要地。」1911年11月8日,美國歸正教會牧師Rev.Philp
Wilson
Pilcher在他的《廈門市志——一個中國首次開埠港口的歷史與現實》的序言中,寫下了以上這段話。張水存和他的父輩,也正得益於這個開放的港口,在歷史波瀾的縫隙中,努力地打拚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翻開一部中國烏龍茶的歷史,他們的名字已經鐫刻其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也是這個城市早先的冒險家了。張源美茶行興衰張水存是茶鄉安溪人,出生於1927年一月。87歲的他,耳聰目明,身體健朗。他以一泡傳統烘烤過的鐵觀音迎我。用的是一副寫著「張源美茶行」的茶具,他說是兒子找人燒的,有十幾年了。這副茶具似乎是一種懷念了。如今,張源美茶行早已潛入歷史中,成為故事。我們也只能就著一盞茶的香味,來讀讀這故事裡關於烏龍茶、關於一個港口城的起起伏伏。自1610年,廈門商人將武夷茶運至爪哇賣給荷蘭人,然後轉入歐洲市場銷售,到1644年,英國人在廈門設立貿易機構,開始由廈門運武夷茶和烏龍茶到歐美各國銷售,並將廈門方言「茶」字拼為「Tea」,成為今天西方茶葉的專用文字——早在17世紀初期,外國人已經知道廈門是中國茶葉的輸出口岸,因此也頻繁地往來廈門進行茶的貿易。廈門因此成為中國最早由海路出口茶葉的重要港口,還曾是閩台茶葉貿易的集散地。這個傳統的烏龍茶加工貿易口岸也稱為是茶葉的海上「絲綢之路」。地理的條件和歷史的機遇,成就了一些茶商的輝煌。在歐美市場由於廈門烏龍茶的品質下降而禁止進口後,東南亞地區的華僑由於愛國愛鄉之心,仍然經營和飲用家鄉茶,烏龍茶遂成為僑銷茶。此時,張水存的父輩開始在歷史故事中現身了。清朝末期,因為貧苦生活所迫,張水存的父輩不得不背井離鄉討生活。他的伯父張彩山和父親張彩鳳先隨鄉親南渡新加坡,白天在米廠做工,晚上拉人力車,卻依然收入微薄。1904年,張彩山輾轉至緬甸開荒種植果蔬,勉強維持生計。1911年,他回鄉成親,並帶著新婚的妻子和兩個弟弟張彩鳳、張彩雲到緬甸協助果蔬的產銷,同時積累了緬甸的商業經驗。1921年,張彩雲回安溪結婚,耳聞鄉里有幾家在南洋經營家鄉茶葉的茶莊,不僅銷路好,獲利也頗豐,他也萌生出在緬甸經營茶葉的念頭。他在安溪成立了以「張源美」為商號,以
「白毛猴」為商標的張源美茶行。茶行創建後,張氏兄弟先精製了24件茶葉,由張彩南押運到緬甸的仰光銷售,但由於是新品牌,茶葉的銷售並不順利。張氏兄弟總結經驗,決定由張彩南在安溪主持茶葉收購和加工,張彩雲在緬甸負責銷售。1922年,張彩雲到緬甸仰光後,認為開店等待客人上門,既被動也不易推廣自己的品牌。於是他隻身到緬甸所屬的各埠推銷茶葉,連偏遠的小鎮都一一涉足。他也委託仰光著名的茶行「集發號」代理銷售他的茶葉。幾年後,張源美在緬甸的銷售局面逐漸打開了。1930年代,供應緬甸市場銷售的武夷茶的幾家廈門茶行由於被土匪滋擾,不敢前往閩北收購茶葉,這使得武夷茶短缺,卻給了經營安溪茶的張氏兄弟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們趁此占據了緬甸的大部分茶葉市場。1931年,張氏兄弟在仰光設立茶葉批發場所,同時向緬甸政府申請注冊「白毛猴」商標,開始張源美茶行的大規模拓展時期。為了適應業務發展,張氏兄弟於1932年在廈門這個茶葉貿易港口創立了茶葉轉口和加工場所,使自家茶行的生產、運輸和銷售能夠配套。「七七盧溝橋事變」後,由於廈門被日本人佔領,茶店關門收市。國民黨政府對茶葉實行統購統銷,由中國茶葉公司負責經營,在泉州設立茶葉管理機構,以控制烏龍茶營運。考慮到戰時交通可能發生的困難,張氏兄弟又當即在香港和泉州設立茶葉轉運棧,為戰時的銷售另開運輸通道,部分烏龍茶由泉州口岸出口香港和南洋。另一方面,張氏兄弟深知茶葉貨源的重要性,他們看準時機,趁著戰亂不但大量收購茶葉,而且自1939年起便在武夷山區購置岫岩、青獅岩、土地公岩,並租用了一些較為著名的茶岩,同時還在崇安赤石街(今武夷山市區)購置大茶廠一座,方便對收購來的毛茶進行精製加工。此時的張源美茶行已經在緬甸家喻戶曉,以「白毛猴」為商標的茶葉每年的銷售量達到4000多箱,約合70多噸。張氏兄弟在茶葉生意上合力合作,他們既堅持生產「質優價昂」的茶葉,如鐵盒裝的「岐山洞正白毛猴」、紙包裝的「岐山洞提叢小種」和「寶國水仙」;也不惜工本地生產以「萬圃」、「福記」為牌號的「質優價廉」的產品,占據了從高端到低端的市場,使得外來的茶行無法與之抗衡,並且也因薄利多銷而贏得商業競爭。
20世紀初,張源美茶行獨霸緬甸市場,成為緬甸最大的茶葉進口商和銷售商。但張源美茶行在烽火亂世中也並非一直順遂。1941年秋天,張源美茶行在安溪的茶廠和住宅被土匪洗劫,損失慘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張氏兄弟被迫放棄緬甸,踏上回國的逃亡路途,他們輾轉經雲南歸國。張氏兄弟權衡之下,放棄泉州的茶葉轉運棧,而選擇在物產豐饒、茶葉銷售量大的漳州定居,並在1942年創辦了漳州的張源美茶行。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經驗,加之曾有的品牌信譽,張源美茶行東山再起,很快成為閩南和粵東地區知名的茶商。茶商子弟早當家抗戰勝利後,張源美茶行在廈門、香港和緬甸等地的經營機構先後恢復營業。張氏兄弟看到廈門商賈雲集,港口條件便利,因此將廈門的茶行確定為張源美茶行的總行,由張彩雲任總經理,負責領導各埠頭的茶行和茶廠,同時經營國內批發零售、代客買賣、代辦茶葉出口業務等。廈門張源美茶行的業務迅猛發展,甚至超過了一些百年老字型大小。由於掌握有武夷山大量優質的貨源,又堅持「品質第一,作價恰當,勤於經營」的傳統,張源美茶行的「武夷岫岩老叢水仙」和「三印水仙」,很快佔領了廈門武夷茶的大部分消費市場,而茶行的中低檔茶葉則暢銷於漳州區域。張氏兄弟接著拓展茶行在廣西、廣東的市場,於1947年在廣州設立了茶葉代銷點。而此時香港的張源美茶行改轉口自家茶葉為代客買賣,同時還為台灣茶商銷售大量的紅茶和烏龍茶到歐洲各地,業務十分興隆,茶葉年銷售量都在萬件以上。這是張源美茶行最輝煌的年代。茶行的茶園和茶廠分布於武夷山區和安溪茶區,茶行則分布在廈門、漳州、香港、緬甸仰光及廣州,年自售的茶葉已達250噸以上。為便於經營管理、提高效益,加之家族子孫繁衍,張氏兄弟決定對各地的經營機構實行分房經營、自負盈虧。張源美茶行的第二代開始進入歷史。張水存便是其中之一。他的父親是二房張彩鳳。長房管理武夷山茶岩園、茶廠和香港茶行,二房管理廈門總行,漳州和仰光的茶行分別歸三房和四房。張水存主持廈門茶行,由於人手缺乏,又再次聘請叔叔張彩雲擔任經理,直至他1948年南渡緬甸,張水存正式擔任經理。出生在烏龍茶產區安溪的張水存,也在安溪長大。1945年,18歲高中畢業時才來到廈門。他說自己雖然從小看到做茶的過程,但真正懂得做茶,是在1947年接管了張源美廈門總行後,「不得不學,因為要做買賣了,自己得懂,這樣才不會上當。」張水存說,「茶葉認真去學,並不難。」20歲的他掌管著張源美廈門總行的生意,其時店裡有十幾個員工,生意規模不小,他還記得茶行每年銷往緬甸的茶葉有1000多箱,每箱是36斤。解放後,張源美廈門總行和漳州茶行都參加公私合營,香港茶行另行成立福建茶行,後自建公司。而在緬甸的張源美茶行,1962年被緬甸政府收歸後倒閉,雖然張氏後人在緬甸再立茶號有仰光三美、源發,並經營緬北茶山,但「張源美」這個商號已經消失於歷史中了。見證一條商業街的起落張水存回憶年輕時候,總會說起從前廈門海口一帶的街道,水仙路、鎮邦路與中山路交會的十字街是廈門的金融貿易中心,黑市的錢庄多,茶莊也多,因為南洋來往的船隻都停在旁邊的太古碼頭,而來去鼓浪嶼的旅客也在這一帶上岸,所以就成了商業繁華之地。張源美的廈門總行也在這條街區。在烏龍茶已經退出歐美市場的這個年代,對於經營南洋和本地業務的茶商來說,卻是最黃金的時代。20世紀前半葉,廈門地區經營茶葉的茶行、茶莊有三四十家,為全國罕見,就連煙攤小販和雜貨店也都兼賣茶葉。其行業繁榮可見一斑。張源美茶行經營內外銷業務,因為在國外有聯店,資金雄厚,業務規模龐大,已經是茶行業的代表。雖然論創業歷史,張源美不是最為久長,但論規模和聲譽,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和閩南地區的老一輩人中都還有記憶的印痕。比如在岩名和茶葉品名成為茶店代稱的年代。茶店在產地擁有茶山茶岩,都以自己的山岩名稱冠於品名之前,而張源美所出售的武夷岩茶,稱為「武夷岫岩老叢水仙」和「三印水仙」——這也讓廈門的老茶人念念不忘。1956年,張源美茶行公私合營到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1959年,張水存到位於水仙路的茶葉總店做經理,負責茶葉加工和銷售管理,他回到老地方,做的是舊日熟悉的行當。在有廈門人熟悉的「海堤茶廠」開始的1959年,張水存的名字就和這個名字關聯在一起了。「1970年代,買茶都是憑戶口分配的,一家只能買幾兩……」
1984年,茶葉開放自由經營後,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在水仙路28號開辦了「廈門茶葉進出口貿易公司」,經營內銷茶葉的批發零售,這個門店也是由張水存管理,店裡有十來個員工,業務涉及的地域不小,除廈門地區外,還到漳州的雲霄、東山、詔安和潮汕地區,銷售業績非常好。除了見證了一條街一個茶種的起落,張水存說起自己少年時候來廈門後的住所變遷,那也是一個故事了——他最早的住處是在鷺江道的廬山路,「現在都拆沒了」,接著又搬到後江埭,被拆遷再搬到岳陽小區,然後才住到現在的地方。眼見著這座城起高樓拓馬路,六十多年對於歷史不過一瞬,對於他,已經是從少年到暮年的大半生。烏龍茶焙烤之改革提起烏龍茶烘烤工藝的改革,張水存也是史書上刻下的名字。由於烘烤茶葉的木炭供應日益緊張,以煤取代木炭焙茶勢在必行,但煤炭燃燒的臭煤味與最容易吸取異味的茶葉一起烘烤,如何去煤味而保持茶的本味,這是個大問題。1958年,張水存通過思考和揣摩木炭烘烤茶葉的現狀悟出:如果造一個煤灶,把鍋倒翻在灶上,於接合處用灰土封密,煤氣則由另設的煙道排出,這樣鍋上升來的火溫就與焙窟中木炭的火溫相同。經過初步試驗,肯定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張水存再經過持續的摸索和試驗,終於掌握了使用煤炭焙烤茶葉的最佳操作方法,並在1958年底正式投入生產。這項改革,不僅節約了大量木材,而且操作簡便。要焙茶時馬上生火,不焙茶時則隨時停火,不受時間限制,也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另外,採用煤炭焙烤茶葉比傳統的方法快速和安全,還使得茶葉的生產環境和衛生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這項技術被推廣之後,漳
州、泉州、汕頭等地的同行都來觀摩取經,現在烏龍茶產區仍然採用這個方法焙制茶葉。在以煤取代木炭焙烤茶葉後,雖然沒有燃料短缺之憂,但這畢竟是落後的手工生產工藝,不適應大規模的生產需求,並且在茶葉需要高溫焙烤時,所燃燒送熱的鋼管三兩次就會被燒壞。1974年,張水存在工廠工作時,也參與了茶葉烘乾機高爐的改革,改進了以電代高爐送熱風焙烤茶葉的方法。第一部烏龍茶書里的私人史1987年,張水存在廈門茶葉公司退休後,被公司留用至1992年,然後又工作到1996年才算是真正退休。此時,廈門茶葉協會成立不久,他又接著去茶葉協會發揮余熱,再工作十幾年,「廈門茶葉協會里大概沒有比我年紀更大的茶人了……」六七十年與烏龍茶分割不開的故事,讓張水存寫出了中國第一本關於烏龍茶的專著——《中國烏龍茶》,書的內容包括烏龍茶的起源、產制、鑒別、存放、品飲以及中國烏龍茶的產銷歷史,名茶,名種……他從家族歷史說到烏龍茶出口至內銷,由盛及衰再到盛,很多是親身經歷,更有非常實用的經驗之談。「我其實也不是專門想寫茶書,是因為出了幾篇關於茶的文章,想整理一下……」張水存這么解釋自己的初衷。書中有三篇寫到廈門的烏龍茶行業翹楚所代表的時代:創立於清乾隆年間的楊文圃茶行,在1930年代倒閉,它代表的正是烏龍茶風靡歐美的時期;創立於20世紀20年代的張源美茶行,代表的是烏龍茶的僑銷茶時期;而張水存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廈門茶葉公司,則代表了日本的烏龍茶熱時期。廈門這座城與烏龍茶的歷史,被張水存整理出明晰的脈絡。張水存用舊報紙做示範,為我們演示了過去烏龍茶150克的紙包裝,以及5到10克的小泡包裝茶,這樣的茶一包泡一次,是方便「茶桌仔」和小戶人家泡用的,張水存說這樣包裝的茶還做批發用,小販和茶樓可以批發一些去零售。張水存的茶桌上,來自各地的茶不少。他每天喝茶,還是喜歡喝烏龍茶,尤其是來自家鄉安溪的傳統正味鐵觀音,還有武夷岩茶。客廳牆上掛著與張水存亦師亦友的、著名的茶學泰斗庄晚芳寫的字,「廉美和敬」,那是庄晚芳所理解的中國茶德。張水存說自己理解也認同。「泉水質美,可存茶香」,這幅嵌入張水存名字的字,也是庄晚芳所寫。張水存拿出一張珍貴的老照片。那是1953年春節,他和堂弟及張源美廈門茶行伙計們的合影。老照片中的人年輕俊朗,或身著時尚的西服或穿傳統的青年裝。那是一個時代的傳奇故事吧,在傳奇的廈門鷺江道上。「一些事件的故事鐫刻在石頭上,或雕刻在牌坊上,可惜年代之刻已毀滅,估計至少有三百年之久……不管廈門能呈現給世界多少(它確實已經呈現了許多),僅它呈現給英語的兩個字,就足以使它流芳百世。」Rev.Philp Wilson
Pilcher所說的這兩個字里,有一個便是茶——Tea,在烏龍茶的綿長醇香里,張水存和他的父輩也呈現給歷史關於他們這個茶葉家族和烏龍茶的故事。有些故事也許已經湮滅,但循著逝去的光陰往回望,那屬於上個世紀的榮耀和探索其實並沒有湮滅,它們依然留存在茶香里,被後人翻尋和品味……

緬甸哪個地區的普洱茶好

緬甸茶大部分產於撣州,北撣州栽培最多,最大的茶葉產地在那麼山,附近的江古廬山中也有野生茶樹,喬木型,葉大,樹高5公尺以上。伊洛瓦底河也有野生茶樹分布

2014年茶學專家在考察果敢茶產區時,發現多株野生古茶樹,尤其是位於果敢老街東南5公里,海拔為1000米南湖塘區域的一株初步鑒定超過1500年樹齡的雲南大葉種古樹茶。

樹種為雲南原生大葉種和阿薩姆種

緬甸主要的產茶區在果敢,果敢屬典型低緯度高海拔高原濕潤季風氣候區,至今仍保留了原始的生態環境,這里的野生喬木茶樹在原始生長環境下成為了制茶最上乘的生態原料。

果敢有著豐富的古茶樹自然資源,茶樹齡都在200-500年不等,其樹種為雲南原生大葉種和阿薩姆種,分別是高端普洱茶和紅茶的優質原料。以上回答來自 只見普洱

Ⅲ 哪裡的普洱茶最好

首推雲南的大葉種普洱,世界有名。以下排名不按先後!各人推薦勐海茶廠,下關茶廠,海灣茶廠.

1、大渡崗茶廠、
2、黎明茶廠
3、昌泰茶葉有限公司
4、郎河茶廠
5、佛海茶廠
6、興海茶廠
7、勐養茶廠
8、福海茶廠
9、楊氏天緣茶廠
10、普文茶廠
11、龍生集團
12、六大茶山公司

大渡崗茶葉總公司是在98年開始推出普洱茶的,之前都生產銷售綠茶和紅茶。

郎河茶廠
佛海茶廠
福海茶廠

前身是否為勐海茶廠粗製廠亦有待調查,因以往國營時期根本沒有廠名,或者可籠統地稱為收購青毛茶站也無不可,於1985年時由湖南王氏家族承辨,適逢國內85星火計劃,該廠名為星火茶廠,後王氏家族自建茶廠於勐海縣城郊,名為郎河茶廠,星火茶廠改由現時負責人楊新源先生辨,改名為佛海茶廠,後因勐海茶廠投訴,被迫改為現時所稱之福海茶廠,早年所制之茶品仍在市場上流通,印刷為勐海縣佛海茶廠,現時的產品印刷為勐海縣福海茶廠,亦有代客加工茶品,如是此類產品則沒有印上廠名了。(個人認為:福海的熟茶是不錯的)

昌泰茶葉有限公司--99年 有易昌號茶品

坐落在勐海縣勐遮鎮的黎明茶廠從2001年開始製作普洱茶以來,所產的「八角亭」牌普洱茶在市場上打響了知名度,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產品供不應求,僅普洱茶今年預計就能突破1000噸。

勐養茶廠:1984年建廠

龍生集團-1996年
南澗茶廠:老牌勁旅,新裝上陣

南澗茶廠是一個老牌的茶廠,經一系列的改革後重新殺入普洱戰陣,注冊「古德」商標,並重新開始生產「鳳凰沱茶」。

其包裝精美,茶質亦不弱,除了秉承了傳統的鳳凰沱茶的口感外,其香氣特殊,尤其能夠引發人的深刻記憶。

值得一提的是,該廠的「鳳凰沱茶」和下關廠的「金絲沱茶」香氣滋味有比教類似的地方,雲南普洱茶的的產區特徵可見一斑。

勐庫戎氏茶廠:天時地利,獨霸一方

勐庫地區是雲南野生茶樹資源最廣的地方,其大雪山之野生茶樹香氣獨特,另半坡冰島山有較多的栽培性古茶樹資源,此為不可多得之優勢也

勐庫戎氏茶廠自推出「大雪山」系列野生茶後,開創了「野生型野生茶」之先河,今年又以冰島山的栽培性古樹為原料推出「母樹茶」,其口感厚重,別有滋味。

勐庫戎氏之茶在全國各地不斷的培養市場,在西安尤其火爆。

瀾滄茶茶廠:力推古茶,小中見大

瀾滄古茶的茶,以「小」而著稱,其大多數產品為「小餅」或「小磚」,但是,磚小餅小並不代表該茶廠的實力小,其產品以被坊間炒得滾燙的「景邁茶」為主打,陸續推出各個山頭的「古茶」,一直執著於「古茶」的發展,可見其目標明確,方向鮮明

瀾滄古茶的茶,其香氣高揚,茶質厚重,吻合了一大批飲茶人士的飲茶審美傾向,並為其贏得了大量的忠實消費群體。

六大茶山茶廠:打造形象,文化推廣

阮殿蓉廠長自從勐海廠辭職後,開創「六大茶山茶廠」致力於茶文化的推廣,對於雲南普洱茶的宣傳和推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製作了「世界上最大的普洱茶餅」並且提供贊助了「馬幫茶道,瑞貢京城」的「義賣餅」更是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阮廠長的公司,部門分類嚴格,職權劃分嚴謹,足見其公司體系管理科學,其對品牌形象的堆廣的重視和一系列茶品的推出為其贏得了大量的客戶。

龍生茶廠:原料大戶,穩步為贏

龍生集團擁有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自主茶園,初制所的廣泛建立使得每個茶園的茶都能夠控制在第一時間得到初制,為曬青毛茶的生產提供了較為穩定的資源,這樣,可以很容易的做到「質量的穩定」,在此基礎上,龍生率先拿下了全國第一個「有機茶」的認證,更上一層樓。

龍生集團在全國范圍內的名聲較大,為其奠定了良好的客戶基礎,所以,各地經銷商的加盟使得龍生的實力進一步的擴張,龍生的工藝在不斷的改良,作為傳統綠茶紅茶原料的大廠,普洱茶的新貴,龍生實力,實在是不容小視

海灣茶廠:熟茶開路,大刀闊斧

海灣茶廠目前有著最大面積的熟茶車間{總和},自建廠以來熟茶穩步上升,據鄒小蘭副總介紹,已經達到「年產量近兩千噸的規模」(該數據未做查證),其市場銷售國內國外兩頭走,基本持平,明年會有更大的產量

海灣茶廠為勐海茶廠前任廠長鄒柄良所創辦,其熟茶的發酵工藝加上鄒老的「名人效應」,促成了如今教大的銷量和穩定的客戶群體,實在是勐海茶廠熟茶的第一大競爭者。

昌泰集團:廣收原料,強勢擴張

昌泰的崛起是伴隨著「野生茶」的概念而來的,現在的昌泰除了投入較多的人力在各大茶區收茶以外,亦不斷的擴建規模,據陳董介紹,他們今年在勐海購下了長200米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廠房,這將成為雲南目前最大的發酵車間。

昌泰對於各大產區的茶青收購行為甚至影響到茶青價格的波動,足見其對原料方面的實力實在不容小視,其原料方面的博廣程度確實領先。

下關茶廠:穩定產量,承沱推新

下關廠方表示,下關每年6000噸(此數據未經嚴格調查)的產量,為雲南緊壓茶類之第一,在維持了經典品種,例如「銷法沱」「86x3」系列的良好的質量和產銷量的同時,今年又強勢推出「金絲沱」,該茶選料較好,在傳承了標志性口感的基礎上,繼續發揚「沱茶」光輝,其香氣更揚,水路更細,新茶泡飲,其口感給人的感覺是「更上一層樓」,足見下關在此下了較大的功夫

銷售方面,下關各地門市部價格一直保持穩步上漲趨勢,足見下關實力不弱

勐海茶廠:高屋建瓴,科技領先

在各大茶廠忙於擴張和收集原料之際,新勐海茶廠接手後,關門煉內功,重出江湖之際,其生產工藝已經爐火純青。

普洱茶的鑒別常識

如何辨別干倉普洱與濕倉普洱

干倉普洱與濕倉普洱,有時可以從型茶表面就看出來,但是有些曾經在濕倉,後來改到干倉儲存,往往從沖泡後的葉底識別出來。濕倉的普洱是經過了"霉變",對普洱茶的真性有了極大影響。往往熟茶與濕倉茶,有著極相似的失真品味。也有較輕度的,短時間的濕倉普洱,經過三五開的沖泡後,可以還原到干倉特色。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要控制干倉的環境並不太困難,有好的干倉,才能儲存出來最自然美好的陳年普洱茶。

如何品出新鮮普洱
要品出新鮮的普洱茶,必須先能辨別生茶和熟茶。普洱生茶和熟茶的辨別,可以從香氣、湯色和葉底來找到答案。

1. 從香氣辨別
普洱熟茶因為是經過渥堆,所以會產生一股熟味,一般只有十年陳期以內的干倉熟茶(依傳統說法,未曾霉變過的茶品為干倉茶),可以從型茶表面聞出一股熟茶味。約在十年至二十年左右,那股表面熟茶味已經消失,則可從茶湯中感覺出熟味香。一九七三年間由緊茶的材料改做成的第一批熟磚茶,稱之為[73厚礴茶],至今已經二十多年了,無論從型茶或茶湯,都再也沒有熟味感覺,卻有一股[沉香]。沉香是由熟味,經過長期干倉陳化而轉變過來最好的熟茶茶香。熟茶味、熟味和沉香是最直接而有效分辨生茶和熟茶的方法之一。

2. 從湯色辨別
干倉的普洱茶生茶茶湯是栗紅色,接近重火烏龍茶湯色,即使是陳年的生茶,比如已經有八、九十年歷史的龍馬牌同慶老號普洱茶,它的茶湯顏色只略比五十年的紅印普洱圓茶的茶湯深一些。而熟茶的茶湯顏色是暗栗色,甚至接近黑色。所以在現代的茶種分類中,將普洱茶列為黑茶類,是因為普洱熟茶的湯色有關的。

3. 從葉底辯別
干倉的普洱生茶葉底呈栗色至深栗色,和台灣的東方美人茶葉底顏色很相似。葉條質地飽滿柔軟,充滿新鮮感。一泡同慶老普洱茶的葉底,可以顯現出百年前那種新鮮活力。普洱熟茶的葉底多半呈現暗栗或黑色,葉條質地乾瘦老硬。如果是發酵較重的,會有明顯炭化,像被烈日燒烤過,有些較老的葉子長期泡在水中那種碎燦的樣子。但是,有些熟茶若渥堆時間不長,發酵程度不重,葉底也會非常接近生茶葉底。反之,也有些生茶在製作程序中,譬如茶菁揉捻後,無法立即乾燥,延誤了較長時間,葉底也會呈現深褐色,湯色也會比較淺而暗,跟只是輕度發酵匯堆過的熟

Ⅳ 勐海茶廠的大事記

勐海是雲南西南的一個縣,這里原先是車里宣慰司(土司中級別較高的)的領地,這里有成片的古茶林。由於缺少文獻的佐證,這些茶林的種植者和種植年代有些模糊。
●1910年,清政府幫助車里土司平定了勐海土司和勐遮土司之間的內訌,同年,漢族商人張堂階在勐海開設了勐海歷史上的第一個茶莊。當時,勐年產茶葉不足兩千擔(每擔相當於50千克),全部運往思茅加工。1923年以後,由於經緬甸、印度進入西藏的茶路的發現,很多人到勐海設立茶莊,壓制茶葉後直接出境。
●1939年初,剛成立的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決定派遣范和鈞、張石城兩先生赴勐海(當時叫佛海)調查茶葉產銷情形,並籌建年產5000箱機制茶的實驗茶廠。
4月,由雲南省財政廳投資的「雲南思普區茶葉實驗場南糯山(當時南糯山歸車里縣管理)制茶廠」成立。
1939年4月1日,范和鈞、張石城由昆明出發,經大理、保山、臘戌、仰光、景棟等地,最終於1939年5月26日到達佛海。
8月1日,南嶠(在今勐海縣勐遮)農場場長李升(字茂堂)率本公司技工25名赴佛海工作,月底到達。同月,招收9名本地學生進入進廠。
9月下旬,制茶十八日,計製成白茶一種,紅茶三種,綠茶二種,磚茶二種,藏銷緊茶一種,老青茶三種,合計得一千一百七十斤。
1939年10月14日,范和鈞離開佛海,茶廠由張石城代為管理。
●1940年1月1日,「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實驗茶廠」(勐海茶廠前身)正式成立,范和鈞任廠長。
1940年2月27日,第二批工人、學生、職員隊伍四十餘人抵達佛海。
1910年1月,由雲南全省經濟委員會認墊新滇幣二十六萬元,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及雲南富滇新銀行各認墊新幣十二萬元,成立雲南全省經濟委員會佛海服務社。范和鈞暫任經理。
佛海實驗茶廠生產紅茶 93擔,綠茶39擔,圓茶400擔(委託同昌號和玉溪人陳璽加工)。另外,雲南全省經濟委員會佛海服務社生產緊茶1000擔。
●1941年,佛海茶廠主要生產紅末茶,同時,佛海茶廠和佛海服務社大量收購私商緊茶,從1941年秋到1942年春,收購緊茶超過一萬兩千擔,部分運到葛倫堡銷售,部分被炸,部分疏散在勐海各茶莊。
●1942年,由於日軍攻入緬甸,佛海茶葉出境通道被阻,同時,日機轟炸佛海,佛海茶廠大多數員工撤退,茶廠進入保管期,廠方物資由佛海服務社李拂一負責接收,刀國棟、周光澤等留守。
●1943年,佛海茶廠生產高檔白茶318市斤。
●1945年,李拂一將部分1942年存留的緊茶賣給馬鼎臣的鼎興號。
●1946年,佛海茶廠1942年所收購的緊茶數千擔被售與思茅恆盛公,後者將這批茶全部銷往西藏。
●1947年,佛海茶廠留守的職員周光澤,利用佛海茶廠的油印機開辦《佛海旬刊》,共出版10期。
●1950年3月,佛海縣臨時人民政府接管佛海茶廠。茶廠共有:三層樓房一幢,二層樓房兩幢,25千瓦發電機一台,18千瓦發電機一台,24千瓦發動機一台,2千瓦電動機一台,牛力發動機一台,烘茶機兩台,切茶機一台,牛力揉茶機一台,平圓機一台,沖床、車床等多種。
●1951年,省茶司派王興、楊秉葵、唐慶陽等籌備恢復佛海茶廠的生產,王全面負責,楊負責行政,唐負責業務。1952年正式開工生產,少量加工紅茶;大量收購青毛茶,同時收購私商洪記、可以興、雲生祥等茶莊生產的緊茶交省公司銷售。公司名稱為:「中國茶葉公司佛海茶廠」。九月十四日,由中國茶葉總公司統一注冊「中茶」牌商標,注冊證號為第8071號,並要求全國國營茶廠統一使用此商標,佛海茶廠的產品除藏銷茶品外,都使用中茶牌商標。1984年以前,勐海茶廠全部出口茶和大部內銷精緻茶均須調至昆明,由「省茶司」再行分配轉調。
●1953年9月,茶廠更名為「中國茶業公司西雙版納茶廠」。同年接管了主要生產紅茶的南糯山茶廠。由於公司業務、人事管理並不一致,因此,勐海茶廠很長時間沒有正廠長,只有負責人,(副廠長中的一員),這些負責人中有:劉國棟、胡傑、嚴振儒、周培榮等。由於當時全國的國營茶廠統一使用「中茶」商標,勐海茶廠作為中國茶葉公司的業務下屬單位,茶廠名稱的更改並不一定反映在包裝上,舊的包裝和圖章仍可以使用。
●1954年4月,佛海茶廠更名為「雲南省茶業公司西雙版納茶廠」,茶廠開始加工緊壓茶、綠茶。
●1956年2月,更名為思茅專區勐海茶廠。中國茶葉公司改為中國茶葉出口公司。雲南僑銷圓茶和青毛茶均調廣東省茶葉公司出口或重新拼配。
● 1957年,茶廠改隸雲南省商業廳經濟作物局。茶廠改革制茶機具,加工能力猛增。
●1958年,勐海茶廠為解決運輸難等問題,開始將勐海縣調運公司內部的毛茶原料經過蒸軟壓成大方塊運輸,昆明、下關茶廠收到原料後再復蒸解塊。
●1959年,勐海茶廠開發出「勐海方茶」、「普洱方茶」、「勐海沱茶」、「勐海磚茶」等新產品。
●1961年1月,更名為「勐海縣茶廠」。新茶路1號現址和老茶廠自由街和平路8號同時使用。同年,中國茶葉出口公司改名為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總公司。
●1963年1月,茶廠更名為「雲南省勐海茶廠」。
●1964年,勐海茶廠副廠長周培榮參與了雲南省在勐海進行的雲南大葉種茶全面測定和用雲南大葉種製做高品質紅茶的技術研究。
●1966年,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成立。
●1967年,將心臟形的緊茶改為長方磚形,使用中茶牌商標。
●1970年,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成立,專營茶葉出口業務。茶廠又更名為「勐海縣茶廠」。
●1972年,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成立。我們所見到的「雲南七子餅茶」大多是這一時期以後的。
●1974年,生產普洱茶(熟茶)6擔,以後逐年增加。當時,由於發酵技術的原因,勐海茶廠的高級別熟散茶(如三四級、五六級茶)因湯色、老味等指標達不到外商要求,因此,以「雲南青」名義出口。
●1976年,雲外茶業字第84/45號文件為勐海茶廠普洱茶規定了如下七個茶號:雲南七子餅 7572 7682雲南普洱茶74092 7 雲南青(茶) 74342 74562 74782。昆明的7581磚,7663沱、7763磚等茶號也在這一文件中給以規定。這里,散茶第三、四位、緊壓茶第三位代表原料等級;散茶第五位,緊壓茶第四位代但表茶廠,昆明茶廠1,勐海茶廠2,下關茶廠3,普洱茶廠4。
●1978年,普洱茶(熟茶)的加工量躍居各精製茶之首。這一年,勐海全縣共加工精製茶27797擔,其中綠茶3675擔,紅茶7403擔,緊壓茶(普洱生茶)6936擔,特種茶(普洱熟茶)9783擔。
●1982年,更名為「勐海茶廠」。周培榮去世。如果以范和鈞為第一任廠長,周培榮是文革後被任命的勐海茶廠的第二任廠長。
●1983年,雲南七子餅茶獲省優質產品、商業部優質產品稱號。同年,唐慶陽被任命為第三任廠長,並於年底退休。
●1984年,鄒炳良接任勐海茶廠廠長,為勐海茶廠的第四任正廠長。
●1985年,勐海茶廠應香港南天公司要求,創制出8582(生茶)、8592(熟茶)兩種新茶號。
●1986年,普洱茶10級、8級分獲省優稱號。
●1988年,勐海茶廠在八達、布朗山開辟兩個萬畝茶園基地,為以後勐海茶廠的原料供應打下很好的基礎。同年,勐海沱茶獲全國營養食品「熊貓杯」銀獎。
●1989年,「大益」商標注冊成功,作為茶廠自主品牌開始了海外市場推廣。勐海茶廠此舉是對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要求屬下各茶廠使用中茶牌商標時必須繳付使用費的一個對策。同年,普洱茶散茶79562、79092、79102獲省優稱號。
●1990年,勐海沱茶、普洱方茶等獲得省優稱號。
●1992年,「宮廷普洱」被授予雲南名茶稱號。
●1993年,勐海茶廠重新調整、規范了各茶號普洱茶的拼配比例。1993年以後,政府組織的茶葉評獎漸漸被各種協會、活動組委會等所組織的評獎所代替,勐海茶廠獲得過眾多的金、銀、銅獎,不錄。
●1996年1月,「勐海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公司(茶廠)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獨立核算的經營管理模式,開始多種經營,投資啤酒廠、玩具廠等領域。
●1996年~1998年,盧雲任廠長
●1998年10月~2002年,阮殿蓉任廠長。
●1999年,勐海茶廠獲綠色食品和有機(天然)食品雙認證。
●2002年~2004年,鄭躍任廠長。從2000年到2004年,勐海茶廠的產品豐富而多樣,很多產品是經銷商訂制茶,部分還是來料加工茶,這使得大益茶的辨認成了一門復雜的學問。
●2004年10月,雲南博聞投資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勐海茶廠。
●2005年 11月25日,勐海茶廠率先在西雙版納州取得食品生產質量安全(QS)許可證。
●2006年1月1日,勐海茶廠全面啟用包裝防偽系統。

Ⅳ 果敢茶葉的特點

是果敢茶葉的特點干茶條索清晰,餅面墨綠芽葉肥嫩,干茶香氣愉悅,青葉香;湯色黃綠透亮有粘稠感;香濃持久,青葉香,煙熏香,花香復合,芬芳;滋味鮮濃,輕盈爽口,微苦微澀,甘津有力,耐泡度高;葉底勻齊,嫩綠明亮有活力,柔韌有彈性。

果敢古樹茶,按照普洱茶的定義,所有的不屬於雲南省的境外茶都不能叫普洱茶。但有人照樣用普洱茶的傳統工藝來曬青,來壓餅,照樣用普洱茶來稱呼它,為了避免爭端,我們就叫它果敢古樹茶吧。

之所以這樣稱呼,還有一層意思,即果敢的茶全部是古樹茶,這也是果敢茶產區獨有的特點,也就是說果敢只有古樹茶而沒有台地茶。

在果敢老街附近的「南湖塘」有樹齡在1500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彰顯著果敢茶源地的歷史,而樹齡200-300年的數量也頗具規模,即使是最「年輕」的樹齡亦在100年以上。

果敢普洱茶,宛若一位佳人,在水一方,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緬甸果敢自治區屬於世界茶源地之一,有著豐富的古茶樹自然資源,其樹種為雲南原生大葉種,是高端普洱茶的優質原料。

緬甸因為經濟落後、交通閉塞。茶樹完全長在原始森林裡面,沒有人打理、更不可能接觸到農葯、化肥。緬甸果敢的茶葉是真正的原生態、有不少人喝過後都說一喝就能喝到真正大自然的味道呢。

Ⅵ 勐什麼原料茶

勐宋古樹茶
勐龍勐宋古茶山,位於景洪市勐龍鎮勐宋。勐龍鎮距離景洪市區62公里,西接勐海縣布朗山鄉,北靠景洪市小街鄉,東面南面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43.5公里,有傣、哈尼、布朗、拉枯等少數民族。勐宋古茶山區域,均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區、半山區丘陵地帶,森林覆蓋率高,氣候溫和,降雨適中、光照適宜、土壤肥沃,適宜茶樹的繁育生長。
共有古茶園共5170畝,年產干毛茶150噸左右。歷史上,由於古茶山地處瀾滄江以南,交通不便,雖有部分茶商馬幫來收茶馱茶,但茶葉知名度不高,在史籍中沒有記載。從當地居民世系及古茶樹生長狀況來加以推算,古茶園種植歷史在200-300年間。勐宋茶葉品質優良,清代民國時期就已是普洱茶的原料產地,民國時期經常有茶商馬幫到勐宋收購茶葉。
勐龍勐宋是哈尼族為主聚居的邊境村寨,其他為僵尼人和阿克人。據哈尼族「寨老」說,他們的先民是從勐海南糯山遷徙來的,最早的已有15代。海拔在1500-l80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達70%,土壤以紅壤為主,表土肥沃,氣候溫和,降雨適中。古茶園相互交織、連片,總面積3670畝,古茶樹大部分基部圍粗50-185厘米之間,主幹胸圍30-95厘米,樹高在2-6米,樹冠直徑在1.5-6.5米,年產干毛茶在100噸以上。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60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51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1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6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0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