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民盟政府的執政理念是什麼
Ⅰ 緬甸的社會制度是什麼執政黨是哪個
轉軌過程中,團結與發.展黨(不知道哪位「高人」譯成了鞏固與發展D,簡稱「鞏發D」,人才啊)
Ⅱ 緬甸是什麼制度的國家
緬甸,在西方的干涉下,剛成立了議會,建立人權委員會,允許成立工會,特別是剛選出民選總統,披上了民主光鮮的外衣,但好景不長,溫敏總統、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就被軍方發動政變扣押了。
只玩了1年11個月的民主,緬甸又重新回到了軍人執政的老路上,意味著緬甸的民主之路被軍人打斷了,軍人不願自身的權力被民選政府削弱,要維護軍人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利益。
現階段,緬甸軍人的地位難以撼動,軍方掌控了緬甸的國民經濟,煙草、采礦、酒類、酒店、航空、銀行、運輸等緬甸境內最賺錢的行業,都在軍方和退役的老兵在經營,軍方由此獲得了國防軍費之外的大量收入。
目前,緬甸軍方最高實權人物,也即軍方一號人物,就是擔任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的敏昂萊將軍,其軍中職務是國防軍總司令,陸軍大將軍銜。
敏昂萊大將,仰光大學法律專業畢業,從緬甸軍隊輕步兵第44師作戰參謀起,敏昂萊就抱住了緬甸軍政府領導人三軍總司令兼國防部長丹瑞大將的大腿,從此在軍中平步青雲,先後擔任緬甸三角軍區總司令、國防軍第二特戰局局長、國防軍總參謀長等。
妙吞烏上將,曾擔任軍方情報機構主管,緬甸首席軍事安全會主席,國防部參謀處陸軍特別戰役指揮官;在擔任陸軍中將時,妙吞烏率部參與了對彭家聲的果敢同盟軍、克欽獨立軍等5個緬甸民族地方武裝的圍剿軍事行動,且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在軍中擁有崇高的威望。
在擔任國防軍總參謀長時,晉升為陸軍上將,被外界認為是軍中最有希望接替即將退休的敏昂萊的人選,其軍中的地位就已經超越了國防部長盛溫中將,成為緬甸軍方實際上的二號人物。2月1日,妙吞烏被緬甸國防軍任命為國防部長,成了緬甸軍方穩妥的二號人物。
Ⅲ 中央政府雲南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一帶一路按道理雲南經濟增長應該領跑全國才符合事實重要邊疆省份
2011年吳登盛就任緬甸總統,隨即大力推進緬甸政治轉型開放媒體、言論自由,釋放包括昂山素季在內的一批政治犯,並且允許全國民主聯盟(以下簡稱「民盟」)在議會進行補選,參與到緬甸民主化進程中。在登盛政府的推動下緬甸民主化進程取得了極大的進步,2015年民盟在總統選舉中大獲全勝,政府及軍方承認大選結果,這意味著緬甸下一任總統將從民盟中誕生。由於緬甸憲法的制約,昂山素季不能擔任緬甸總統,於是2016年3月民盟推舉吳廷覺競選緬甸總統,15日吳廷覺以360票當選並與30日與吳登盛成功交接。昂山素季隨後被任命為外交部和總統府部部長,成為廷覺「背後的女人」,切實參與到緬甸政治轉型和國家建設之中。中緬兩國世代友好緬甸軍政府時期受到美國為首的經濟制裁,中國在這個時期給予緬甸極大的援助,雙方在貿易、投資方面合作良好。但隨著緬甸民主化進程的推進,中國對緬甸的投資項目在近年來卻遭到針對,被迫暫停、擱置,尤以中緬合作的三大項目萊比塘銅礦項目、密松水電站項目和中緬石油管道項目為甚,好在萊比塘銅礦項目在民盟主導的調查之下已經重新啟動,中緬石油管道也已經開始輸送石油,但是投資額度巨大的密松水電站項目迄今為止仍無重啟的跡象,中方投資因而遭受重大損失。從這三個項目遭到風險威脅的時間來看投資風險集中發生在登盛政府上台之後的幾年內,並呈持續狀態,直到項目被暫停,甚至擱置。而登盛政府時期又是緬甸民主化進程推進最快的時期,因此,中國對緬甸投資風險的提升與緬甸民主化進程的推進有極大關系。從國內相關研究來看,研究緬甸民主化、政治轉型的文章和研究對緬投資風險的文章都有很多,但很少有文章去尋找兩者間的關系即民主化為什麼會導致投資風險提高,又是怎樣影響投資項目的。本文擬從緬甸民主化過程(以登盛政府時期為主)中產生的一些變化來尋求對該問題的解釋同時試圖將之擴展到東南亞其他區域,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參考。
本文意在尋找民主化同投資風險之間的聯系,所以民主化導致什麼改變而對投資產生影響是研究的重點。對民主化的研究主要分民主化的動因,民主化的過程和民主的鞏固三個方面,從緬甸當前的民主改革進程來看,前兩點與之相關,即民主化的動因和過程,這兩點中的哪些領域導致了哪些變化,從而產生或加重投資風險,將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一、民主化如何引發投資風險
緬甸的民主化進程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方式,即在當權政府的推動下和強勢軍人勢力的許可下展開,在以民盟為主的反對派的積極參與和監督下得到推進。緬甸實際上經歷了兩次民主化,第一次民主化過程中緬甸實行代議制,但因政府未能有效推進民族和解和解決國內經濟問題而遭到民眾抗議軍人勢力於是接管政權,開啟了軍政府的統治。到丹瑞大將的時候,軍政府在國內外壓力下開始改變態度,對民主改革做出一些安排,如2003年提出「七步民主路線圖」並提拔具有改革思想的吳登盛、吳瑞曼等人進入政府核心。2010年,已經在政府內站穩腳跟的吳登盛,脫去軍裝,以文職身份參選緬甸總統,並在當選之後著手開始推動民主改革,從2010年到2015年,吳登盛執政的這5年也正是緬甸民主改革突飛猛進的5年。
1、緬甸民主轉型的動因解釋
民主轉型是指從極權或權威政體轉變為民主政體,亦有學者從民主轉型的標志來界定民主轉型,如普沃斯基認為當滿足政黨輪替有其真實的可能性、輪流執政而導致政策變遷的可逆性及文人控制軍隊制度的有效建立這三個要素才意味著民主轉型的成功。民主轉型的動因主要有兩條分析途徑:即結構——功能主義和發生學方法分別關注宏觀外部條件和政治行為體對民主轉型的影響。[1]亨廷頓認為快速的經濟成長是民主產生的經濟基礎,但緩慢的經濟發展會加劇不平等,在社會組織中產生緊張和壓力,從而刺激政治動員和參與政治。[2]另有學者將推進民主化的要素細化為兩個研究維度,四個研究方面即國內、國際兩個維度,國內結構、國內行為者和國際結構、國際行為者四個方面,分別關注國內社會、精英和國際社會等對民主轉型的影響。[3]
從緬甸民主轉型來看,緬甸精英階層是主要的推動力量,包括以吳登盛、吳瑞曼為首的政府力量和以昂山素季為主的民盟反對派的合作,以及在不損害軍人利益前提下,軍人集團的許可。緬甸民主化進程在登盛政府時期得到巨大發展,而民主化過程中軍人勢力的利益必回受到損害,那麼,是什麼促使緬甸軍方退讓,允許並參與到民主轉型之的中呢?筆者認為,巨大的國內外壓力是緬甸軍方選擇妥協的原因,其目的則是為了最大程度的維護自身利益。
在關注宏觀條件對民主產生的影響因素中,經濟發展和中產階級是兩個重要指標。經濟快速發展和大量中產階級的產生是一國產生民主的基礎和推動力,然而對於緬甸來說,這兩個條件都不符合。緬甸在軍政府時期,被美國為首的西方實施經濟制裁,國內經濟幾近崩潰。登盛政府上台後,推行一系列民主改革措施,向西方釋放善意才得到美國部分解除經濟制裁,國內經濟才有起色。雖然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緬甸在近年來經濟增速在東南亞國家中最快,但還未達到產生大量中產階級的水平。緬甸至今仍有有近四分之一的國民生活貧困,其貧困率是亞洲最高的,平均國民收入遠低於世界和地區水平。亨廷頓指出,在權威體制之下,繼續掌權的代價要比改革面臨更大的風險。權威體制下出現改革派的原因就在於希望通過改革使之繼續掌握權力並最終交出權力,[4]登盛政府就處於這一階段。巨大的經濟發展壓力促使緬甸軍政勢力妥協,有意進行民主改革,以換取西方解除對緬經濟制裁,增加對緬投資和貿易合作,以此為條件換取軍人勢力體面退出政府,並保留部分權力。
而實現國內民族和解是緬甸面臨的另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緬甸有135個民族緬甸獨立後緬甸主體民族緬族長期主導政權,民族矛盾尖銳。緬甸政府因此採用了武力圍剿以及和解談判的方式以求改變少數民族武裝割據的局面。但2011年後,緬甸政府與國內的克欽武裝力量發生的武裝沖突持續升溫,與克倫族武裝也發生交火,盡管雙方在2012年已經簽訂了停火協議,而在果敢地區的武裝沖突也越發激烈。[5]雖然在登盛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緬甸政府與部分民地武裝力量進行了和談並計劃簽署一個民族和平條約,取得了16個組織中8個的承認。[6]但是武裝沖突的重新爆發和加劇則會使少數民族武裝懷疑政府和解的誠意。緬甸政府在民族和解問題上處在進退兩難的困境,國內民族沖突嚴重影響到緬甸的社會穩定和投資環境,在民族問題上的處置不利,也成為緬甸民眾包括少數民族反對軍政府的原因之一。
從國際方面來說,除了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以及東盟國家對緬甸軍方的施壓外,於2010年底年突然在中東北非爆發「阿拉伯之春」給予了緬甸軍方強大的震撼。「阿拉伯之春」所波及的國家幾乎都是威權主義甚至是極權主義國家,領導人或通過軍事政變上位,或者背後有軍人勢力的支持。這場「民主化」運動使緬甸軍方意識到,如果不主動做出改變,很可能會遭受同中東北非國家同樣的命運而主動「讓賢」不但可以避免這種結局,同時也可最大程度的維護軍方利益。
吳登盛雖然是以文職身份贏得總統的,但在部分國家眼裡,其仍是軍人勢力的一員,雖然丹瑞大將退居幕後,但其對吳登盛及其領導下的政府還是有影響力的,這也是為什麼2015年民盟在選舉獲勝後,昂山素季特地同丹瑞大將進行會談的原因。丹瑞大將代表著軍人利益,而登盛政府則可以理解為軍人勢力與民主勢力的妥協的產物,是調解民主力量與軍人勢力的一種安排,以便在未來推進民主改革的同時,軍人利益也得到最大程度的維護。由軍方默許和登盛政府推動的民主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在這種民主改革模式中,以政府為主的推動者有較大的主動權來規劃未來民主化的方向,同時對自身利益做出安排。民盟作為緬甸民主化進程中的另一核心,未來必然會與軍政勢力產生對抗,提前做好在政策法規上的安排會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減緩沖突的發生。例如,盡管軍方勢力將國家的治理權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交於民盟,但軍方以法律的形式維護了自己在議會、政府中權力,甚至以憲法的形式限制了昂山素季不能出任緬甸總統。這種主動的、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模式,避免了「阿拉伯之春」式的民主化對一國社會和經濟秩序的極大破壞,盡管這是不徹底的,但任何一種政治轉型都意味著兩種對立政權的相互妥協,登盛政府正兩種政權過渡時期的產物。
2、緬甸民主轉型的過程解釋
緬甸的民主改革不可謂不快,緬甸在登盛政府的5年內就實現了從軍政府向民選政府的過度,轉變之快令西方世界都感到驚訝。《在經濟學人》評選的2015年度進步最大的國家(Most Favoured Nation)中,緬甸突破俄羅斯、美國、中國和歐洲國家的「圍堵」成為獲勝者,理由是她以超出眾人所敢想像的預期推進了國內的民主改革。[7]但是,萬事欲速則不達,亨廷頓認為,一國現代化進展越快則政治動亂越嚴重。政治現代化變革太快,會導致一國社會、經濟、政治面臨巨大壓力從而會導致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8]緬甸問題專家宋清潤也指出緬甸民主化速度過快,會引起民眾對西方民主的盲目崇拜而隨時上街遊行,反對政府。[9]從民主化過程來說,民主改革主要涉及國家和社會兩個層面,其代表則分別為政府和公民兩個群體。對於緬甸民主改革來說,軍隊和登盛政府處於國家層面,公民及各種自治組織處於社會層面,以民盟為首的反對派處於二者之間,充當意見領袖。故而,緬甸的民主改革會使三方力量對比發生改變,即政府、軍隊力量的縮小,公民社會力量的崛起以及作為意見領袖的反對派——民盟身份的轉變。做為民主改革主要推手的三方力量在短時間內的重大轉變是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
政府的妥協機制
上文提到在登盛政府推行的民主改革框架是丹瑞執政時所建立的,作為一種妥協性的機制安排登盛政府和軍方本質上來說都是代表軍人利益的。民主改革意味著權力的分享,同反對派分享,同公民分享。在軍政府規劃的民主路線中,為避免出現類似「阿拉伯之春」式的公民與政府的對抗,軍方必須妥協,登盛政府即是民主化中的妥協派。但同時,軍方支持或允許民主改革的原因是要保留特權,最大限度的維護自身利益,因此,以敏昂萊為首的軍人勢力則是緬甸民主化改革中的強硬派。由於中國對緬投資的主體是國企,合作以「高層路線」為主,因而同緬甸政府和軍方保持有良好關系,然而問題也處在這里。一直以來,軍方都是緬甸民主改革中的巨大阻力,或者說是緬甸民主化的「敵人」。因此,民主化過程中對政府和軍方的不滿就會波及到中方投資,視為對軍方勢力的變相支持。從緬甸政府層面來說,鼓勵和吸引國外直接投資是有利於國內經濟發展的,在這一背景下,政府不會對投資政策朝令夕改,但如果公民社會施加給政府的壓力太大,在不危及軍方利益的前提下,妥協是必要的,政府就會犧牲同中方的合作來換取民眾的支持。
公民社會的發展
公民社會是民主改革推行的基礎,作為平衡政府權威的自治非政府權力中心公民社會既要強大,同時也要保持理性。民主化的第一步就是自由化登盛政府時期,緬甸迅速放鬆管控,社會自由化程度極大提高。比如釋放軍政府執政期間的「政治犯」和獨立記者,包括昂山素季;解除了近50年的私營報紙禁令,就連反政府的《緬甸民主之聲》也可自由傳播;廢除新聞審查制度,放寬互聯網限制,民眾可以不受限制地瀏覽任何網站等,而單就這些改革措施而言,登盛政府非莫大的勇氣和魄力不可以實現。軍政府時期緬甸對非政府組織採取謹慎對待的態度,非政府組織因此發展緩慢。2010年大選過後,隨著一系列自由化措施的推行,緬甸國內的自治團體和非政府組織大量出現,西方的非政府組織也大量進入緬甸,成為緬甸社會中的一支強大的公民力量。到2012年底,在緬甸登記注冊的非政府組織就達到270個,而實際上約有1000個非政府組織在緬甸開展工作,[10]而來自英、美、日等西方國家的非政府組織數量最多,另外緬甸周邊國家,如泰國的非政府組織也在緬甸開展工作。緬甸在政治層面的快速轉變催生出了大量自治組織,然而公民社會的素質轉變並未能及時跟上,一派「欣欣向榮」的背後是一個不成熟的公民社會,緬甸的公民社會只實現了其「大」,而沒有達到「理智」。在此背景下,改革的熱情會使民眾盲目追求西式民主,眼光短淺。同時也容易受到一些別有用心的非政府組織的欺騙和煽動成為其抵制中國投資的工具。不成熟的公民社會缺乏應有的理智,往往會被一些社會組織利用而組織大規模的群眾示威。亨廷頓認為大規模的群眾示威會為暴力提供一種環境,有暴力傾向的組織會從抗議遊行隊伍分離出來,對政府或投資項目發動襲擊。[11]沖突的發生將使事態升級,從而迫使政府從中干預,暫停甚至停止項目合作,而民眾則視之為民主的勝利。這也正是公民社會不成熟的表現,民主實際上是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集體利益以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需求為目標,同時保護個人利益不受侵害。在不成熟的公民社會中,大量對自由民主等個人權利的申索會將集體利益湮沒,結果雖然好似民主勝利,實則更多人的利益遭到損害。
昂山素季的個人影響
亨廷頓在《第三波》中提出民主化中存在一種「寡婦女兒」現象,即反對派團體圍繞已成烈士的國民英雄的女性親人周圍,以其為領袖。而「寡婦女兒」領袖在通過義舉展現政府之惡的同時也會提供具有磁力的象徵,從而使民眾和反對派團結一致,形成足以對抗政府的民主力量。昂山素季無疑就是這種現象的代表。[12]毋庸置疑,昂山素季在緬甸民眾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作為緬甸開國英雄昂山將軍的女兒,民眾很自然會將對昂山將軍的敬愛之情轉移到昂山素季身上。在接下推進緬甸民主化這面大旗後,昂山素季先後被軟禁15年之久,但軍政府礙於她是昂山將軍之女,在民眾中也有巨大影響力,並不能採取強力措施。在昂山素季的丈夫去世後,軍政府示意她可以去英國奔喪,但昂山素季拒絕了。她的這種「舍小家為大家」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贏得緬甸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尊敬,也因此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昂山素季在民盟中發揮著巨大的凝聚作用,她也是唯一可以代表反對派,代表民主化力量同政府和軍人勢力對話協商的人。緬甸之所以沒有發生像「阿拉伯之春」那樣的暴亂,很大原因是因為在緬甸有這樣一位「公主」,她凝聚了民盟,鼓舞了民眾,她已經不只是一個黨首,而是緬甸人民心中的希望。昂山素季在緬甸民眾心目中的地位決定了她將是緬甸輿論的領導者,她對國外投資的態度將對民眾產生極大影響。作為民盟黨首昂山素季的責任是對政府施加壓力,監督其推動民主改革。為此,同政府及軍隊合作的國外投資項目在適當的時候也會成為其施壓政府的工具。一定程度上,昂山素季個人的影響可從其對萊比塘銅礦項目和密松水電站項目的不同態度和兩個項目不同的結果中看出些許端倪。由於昂山素季對密松水電站項目的反對,即使新政府上台,該項目仍未有重新啟動的意思。而在對萊比塘銅礦項目的調查後,昂山素季認為項目可以繼續,雖然其後進展依然緩慢但已有重新啟動的跡象。昂山素季個人的態度對中方投資的影響可見一斑。
詳情,請上東南亞南亞商務通。。。。。
Ⅳ 昂山素季曾被寄予厚望,為何掌權後還是不能改變緬甸的政治局勢
緬甸的政治局勢非常的困難。有來自內部的威脅,也有來自外部的威脅。在政治博弈當中,他沒有辦法完全掌握緬甸的政治局勢和政治權利。國際上沒有人支持她不站在緬甸這一邊。國際恐怖主義以及地方民族主義相互勾結,對於緬甸來說沒有國際上的幫助,他是很難應對這種危機。所以就算他被寄予厚望,但是他也是無力回天。
這令昂山素季腹背受敵,備受煎熬。過去一貫支持昂山素季的西方國家如今也沒有為昂山素季說幾句公道話,其用意十分明顯。暴恐關是第四大難。在若開邦地區,國際恐怖主義與地方極端民族主義相互勾結,對緬甸而言,沒有國際社會的幫助和合作,很難應對恐怖主義的滲透和輻射。
Ⅳ 緬甸政府採取什麼這來推動未來發展
隨著緬甸總統之爭告一段落,緬甸的國內政局逐漸走向清晰。雖然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緬甸國內的大局是人心思定,國際社會對於緬甸的轉型也多有支持與期待,但是民盟仍然面臨不小的考驗。未來民盟如何推進「經濟發展、政府改革與國內民族和解」這三大任務,將是緬甸國運興衰成敗的關鍵。
民盟掌舵不會改變緬甸謀求和平發展的國家策略
雖然外界對於民盟上台之後,緬甸的國家戰略仍然存在諸多疑慮,但從目前來看和平與發展將是緬甸最重要的主題。作為東南亞最大也曾經是歷史上最強的國家,緬甸淪落到如此積貧濟弱的地步是所有緬甸人都無法接受的。這也是鞏發黨在投入了大量金錢來討好選民之後,仍然在大選中一敗塗地的最重要的原因。即便是最受惠於鞏發黨政策的公務員階層、軍隊家屬,也同樣希望能夠通過換將的方式來解決國家的發展問題。
這樣的一種「人心所向」既是民盟最大的資源,也給了民盟最大的壓力。它一方面讓心懷不滿的官僚集團、軍方勢力、少數民族武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破壞國內的和平穩定,一方面也讓民盟的執政面臨著快速改善國內經濟狀況、提高民生水平的壓力。只有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經濟發展成績,民盟才能為自己進一步增強合法性基礎,才能為進一步的體制改革乃至軍隊國家化的嘗試做好准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緬甸軍方在今天的態勢有點像埃爾多安上台前土耳其的軍方,只要它願意它隨時可以重返政治舞台的中心,隨時可以發動政變、撤換總統。它之所以能夠甘於雌伏,除了外界制裁與缺乏道義基礎之外,最大的理由就是執政成績太差,自己都覺得自己干不下去。土耳其的埃爾多安這是把握住了危機中的機會,通過卓越的政績鞏固了自己的權力,並一步步馴服了軍方。昂山素季能否走一條類似的道路,關鍵就在於其能否讓緬甸獲得快速的經濟發展。正因為此,民盟不會因為在意識形態上親近美國,就會採取對中國的疏遠策略。這是因為美國人在情感上和民盟很近,但是在投資上和緬甸很遠。民盟更可能採取更為開放與靈活的姿態,以最大的可能吸引外國的投資,而在這其中中國的投資不僅將是最主要的,而且由於中國的投資主要集中於電力、港口、公路、鐵路等事關緬甸經濟起飛基礎的領域,它也將是最重要的。由於自身沒有歷史包袱且相對干凈,民盟將在與中國的合作中邁出更大的步伐,許多鞏發黨時期擱置的工程(比如密松項目),都很可能重新啟動。
昂山素季將面臨官僚集團、軍方勢力與少民武裝的嚴峻挑戰
雖然吳廷覺當上傀儡總統,在許多中國人看來是一個非常不嚴肅的政治鬧劇,昂山素季兼任部長似乎也有走下神壇之嫌,但是這並沒有影響昂山素季在國內的威信。昂山素季以傀儡總統行垂簾聽政的方法,基本上得到了緬甸國內各方的認可,而且也符合緬甸長期以來高層人物垂簾聽政的習慣。坦率而言,昂山素季並不僅僅是民盟的領袖,而是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整個緬甸的國家偶像。她不僅對一般民眾擁有很高的號召力,而且也得到了緬甸公務員階層、鞏發黨中低層黨員和軍隊中下級軍官士兵的廣泛支持。一些鞏發黨官員雖然對民盟抱有比較強烈的懷疑甚至敵意,但對於昂山素季仍然充滿敬意。在昂山素季在內比都進行的政權交接斡旋中,現任政府的高級官員與軍方的核心人物都對昂山素季表現出了合作甚至恭順的態度。雖然緬甸軍方與少數民族武裝手裡有槍,對昂山素季的許多政策並不買賬,甚至暗中杯葛,但昂山素季及其父親昂山將軍,在緬甸軍方與少民武裝的中下級軍官、士兵中擁有極高的威望。這讓激烈的武裝暴亂或是軍事政變很難順利的發生。
然而即便如此,昂山素季面臨的仍然是一個潛流橫涌的爛攤子。一方面,緬甸的國家機器存在普遍的裙帶、腐敗、人浮於事、官僚主義盛行的現象。如果想讓這部機器動起來,成為發展的推動機,就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意味著要裁撤機關、精簡編制、嚴肅法紀,而這無疑將對政府公務員階層尤其是許多從軍方退役在政府里吃紅利的部級老幹部,構成嚴重的沖擊。更糟糕的是,民盟雖然有改造政府的決心,但是卻並不具有充分的執政經驗與足夠的人才儲備。這讓緬甸未來的政治體制改革充滿了變數與風險。另一方面,軍隊仍然是緬甸政治當中的最主要力量。雖然外界的壓力以及昂山素季刻意的籠絡與贖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軍方政變的危險,但是軍隊利用自己在國內少數民族問題上的高度自決權,卻可以隨時打打停停以謀求自身的利益。緬族與少數民族的深刻矛盾,曾經讓昂山素季的父親喋血官邸,今天的昂山素季也未必能夠擺脫這樣的危險。此外,少數民族武裝也是昂山素季面臨的大問題。緬甸政府軍隊戰鬥力羸弱,難以在軍事上消滅少數武裝,這讓緬甸的北部地區實際上長期處於割據的狀態。雖然目前尚沒有少數民族武裝公開提出獨立建國,但如何開啟政治對話、重建中央對民族地方的統治,卻仍然任重而道遠。更為關鍵的是,部分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域毗鄰中國,一旦戰端重啟,緬甸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必將大受影響,而這將嚴重影響緬甸的經濟發展。
中國將在緬甸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更大的競爭
由於緬甸豐富的資源、敏感的戰略位置以及可能的發展前景,日益開放的緬甸正在吸引日益多元的外國投資。這一方面意味著,發展中的緬甸將為中國企業提供越來越多的市場機遇;一方面也意味著,傳統上中國一家獨大的態勢將會為多家激烈博弈的局面所取代。從目前來看,日本、韓國、東盟將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而印度、歐洲也有可能在未來擴大其對緬甸的影響。
從目前來看,中國的經濟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基礎建設方面,主要包括:密松等系列水電站建設、皎漂經濟特區項目建設(含深水港、公路、鐵路)、中緬石油管線、礦產開發以及北部山區的林木砍伐等。在緬北克欽、瓦邦、果敢地區,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占據毫無疑問的統治地位。日本的影響力則主要體現在媒體、通訊、金融、公路、汽車(主要是二手走私汽車)等方面。在緬甸南部日方投資了迪拉瓦特區以及泰緬邊境土瓦特區的建設,在這一地區日方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除此之外,東盟、韓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在緬甸的金融、通訊、地產等項目上的投資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盡管很多的中國人對於緬甸與中國的黏附性下降而深感不滿,但坦率來說,這種比重的下降和總量的上升是同時發生的。這並不意味著緬甸會在民主化之後走上一條親西方遠中國的道路,而只是意味著隨著緬甸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中國與緬甸的關系也將向正常狀態進行轉變。中國人其實並不應該擔心這種正常狀態,因為在正常狀態下,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仍然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事實上,緬甸人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如昂山素季所言,緬甸無法選擇鄰居,也必須和鄰居搞好關系
Ⅵ 緬甸軍政府的民族政策
1964年9月1日,軍政府「國有化」全國所有報紙。華僑經營的人民報、新仰光報、中國日報、中華商報全被無償沒收,華人華僑從此就沒有中文報紙可看了。中文書報也不準進口。
1965年5月,軍政府「國有化」所有私立中學,全緬華文中學二十九間,全被無償沒收了,教師全被掃地出門。被無償霸佔的華校在仰光十間:華僑中學、南洋中學、中正中學(三間皆有高、初中),中華中學、福建女子師范學校、華夏中學、業余公學,華英中學、挽華中學。其他城市都是初中華校,如曼德勒、臘戍、密支那、八莫、東枝、景棟、大其力、勃固、東吁、卑謬、興實塔、勃生、渺名、壁榜、瓦溪碼、毛禮、毛淡棉、丹老等共十九間。
1966年5月,政府再「國有化」全緬私立小學:仰光及其郊區共有27間華文小學(仰光市內有:中國、育僑、新僑、華僑、集美、育新、僑尼等小學以及佛學、歸女、潁川三個夜校,郊區有阿弄新華、九文台華小、新聞乃華小、甘馬育華小、群英、眉尼貢華小、包杜華小、勃生堂華小、達基打華小開方道華小、力行、醒民、新民及南奧、北奧、打汶、丁眼遵等華小)。其他小城市較有規模的也不少於200多間。
至1966年5月,全緬華資華文中小學已經全被無償霸佔為「國有」,兩千多華人教師全被掃地出門而無依無靠,約三萬華僑子弟被禁止學習本族華文——完全違背聯合國制定的人權與少數民族權。對緬甸其他土族,軍政府同樣用大緬族主義壓迫它們,想方設法壓制他們的人權與民族權——然而所有土族都有自己的地盤與武裝力量,他們在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和平抗議不行,就紛紛武裝反抗了。
對其他135族群——包括緬甸華族,軍政府高舉大緬族沙文主義,非趕盡殺絕不可。碰到利益問題,它也決不手軟——比如對待昂山素季領導的民主力量。
Ⅶ 緬甸是聯邦制國家還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呢
緬甸是聯邦制國家,聯邦制是一種國家行政區組成形式,相對聯邦制的是單一制中央集權制。 緬甸不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名義上是民主共和制總統制,實際上軍隊能量大,而被認為是軍閥統治的軍政府。
政體:總統制——議會制(內閣制)
國體:聯邦制——單一制
共和制——君主制
總統制,最典型的就是美國。總統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
總統制國家總統和國會可能是對立的(現在的美國總統和國會),也可能是一夥的(這種選舉前的美國總統和國會)。
憲法往往已經規定了哪些權利屬於總統,哪些權利屬於國會,所以國會也不可能通過手中的立法權來捆死總統,比如現在的布希總統即使選舉失利仍然是很囂張的
議會制(內閣制),有兩種情況,一種有國王的(君主立憲制)比如英國;另一種沒有國王的比如印度。議會制國家總理或首相是由議會多數黨派領袖擔任,總理(首相)和議會是屬於同一政治派別,一個鼻孔出氣的。
一般聯邦制國家地方權利比較大,而單一制國家地方權利比較小
聯邦制國家:美國、俄羅斯,單一制國家:中國、日本。
聯邦制國家的憲法一般會規定哪些權利屬於中央,哪些權利屬於地方,雙方都不能違反。任何一方想要擴大自己的權利就需要通過全民公決的形式投票修改憲法。
而單一制國家,中央只需要一紙法律就可以擴大自己的權利或者下放權利。
有國王的就是君主制,沒有國王的就是共和制。
Ⅷ 緬甸全國民主聯盟領袖昂山素季,做了哪些事情引人關注
她是緬甸反對黨的總領袖,帶領緬甸人民走向民主道路,她即將進行訪華促進中緬關系。
Ⅸ 緬甸的政治
1947年 6月 , 即將獨立的緬甸各族人民代表召開制憲會議 , 討論制定未來緬甸聯邦的憲法 。 9月中旬 , 制憲會議完成憲法制定工作, 並於9月24日通過該憲法 ,即緬甸歷史上第一部憲法:1947年《緬甸聯邦憲法》;
1974年,緬甸制定了《緬甸社會主義聯邦憲法》。1988年軍政府接管政權後,宣布廢除憲法,並於1993年起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新憲法。2008年5月,新憲法草案經全民公決通過,並於2011年1月31日正式生效。 1988年9月18日,緬甸軍隊接管國家政權,宣布廢除一黨制,實行多黨民主制。1990年5月27日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有93個政黨參加競選,後大批政黨自行解散或被取締。2010年11月7日緬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共有37個獲批准注冊的政黨參選,包括4個原合法政黨和33個新成立政黨。2012年4月1日,緬甸議會對45個空缺席位進行了補選。2015年11月8日緬甸舉行全國大選,共有91個政黨推舉的5728名候選人和310名獨立候選人參選。 現有主要政黨:
(1)聯邦鞏固與發展黨(The 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Party):該黨由1993年成立的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轉變而成,2010年5月正式注冊成為政黨,總部設在內比都,共有黨員約1800萬人。其宗旨是實現國家永固,主權獨立,民族團結,和平穩定,繁榮發展,保護百姓的安全、改善民生,維護人權,實現民主。奉行多黨民主制度、市場經濟制度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2012年10月,緬選舉現任總統吳登盛繼續擔任該黨主席。根據緬甸憲法,當選國家領導人的政黨領袖在履行公職期間不可從事黨務活動。因此,吳登盛只是名義上繼續擔任黨的領袖。2013年5月吳登盛正式辭去主席,由人民院議長吳瑞曼接任;副主席為吳埃敏、吳泰烏,總書記為吳貌貌登,現有中央執委44人。
(2)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簡稱民盟,總部設在仰光,成立於1988年9月29日,昂山素季任黨主席。在1990年5月大選中,該黨獲得485個議席中的396席,後因軍政府拒絕移交權力而與政府進行了長期斗爭,系緬甸最大反對黨。2010年11月7日緬舉行全國多黨民主制大選,民盟拒絕重新注冊參選,根據選舉法規定失去合法政黨資格。2011年11月18日,民盟決定向聯邦選舉委員會申請重新注冊政黨。2012年1月5日,聯邦選舉委員會正式批准民盟申請,民盟重新成為合法政黨,並於4月1日舉行的議會補選中獲得大勝。2015年11月8日緬甸大選, 民盟在1150個議席中斬獲886席,成為議會最大黨。
(3)民族團結黨(The National Unity Party):主席吳吞伊,總書記吳丹丁,聯合秘書吳欽貌基。該黨由原執政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於1988年9月24日改組而成。總部設在仰光,各級組織機構健全,在中央、省/邦、縣、鎮區等各級設有黨委會。宗旨是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領域發展服務。
(4)撣邦民族民主黨(The Shan Nationalities Democratic Party):總部設在仰光。宗旨是維護民族團結,實現撣邦的經濟、交通、教育、農業等領域發展。主席吳賽埃榜。
(5)若開民族發展黨(The Rakhine Nationalities Development Party):主席為埃貌博士,副主席為吳翁丁、吳丁溫、吳梭漂、吳昂班達,總書記為吳臘梭,書記為吳吞昂覺、吳欽貌喇、吳達吞臘、吳凱比梭。總部設在若開邦博達坦鎮區。該黨於2010年5月注冊成立,由若開邦和仰光省的若開族人組成,宗旨是團結全國人民,實現民主,促進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保護若開民族宗教信仰和風俗文化,維護若開民族利益和聯邦利益。
(6)全國民主力量黨(The National Democratic Force):主席為吳欽貌瑞(原民盟中央執委),副主席為吳梭溫和拉梭紐博士。2010年5月成立,總部設在仰光省淡汶鎮區。由原民盟中吳欽貌瑞、丹寧博士、溫奈博士、吳登紐等4名中央執委,吳盛臘烏、吳梭溫、吳丹溫等3名中央委員在內的28名民盟前成員另立的新黨。2011年12月以來,共有3名該黨聯邦議會議員宣布重返民盟。 總統吳登盛。1945年5月出生,緬族。畢業於緬國防軍事學院。1997年4月任三角軍區司令。2001年12月,任國防部軍務署長。2003年8月出任「和發委」第二秘書長,2004年10月升任「和發委」第一秘書長。2007年5月18日被任命為代總理,同年10月24日出任總理,並於11月晉升上將。2010年4月退役,擔任緬甸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主席並仍任政府總理。同年11月,在全國大選中當選為人民院議員。2011年2月4日,在聯邦議會選舉中當選為緬甸聯邦共和國首任總統。
人民院議員,全國民主聯盟總書記昂山素季。1945年6月出生,系緬甸獨立運動領袖昂山將軍之女。15歲時隨時任駐印度大使的母親赴印,先後在印度、英國求學,獲牛津大學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後又入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學院攻讀碩士。期間擔任過聯合國秘書處行政和預算咨詢委員會助理秘書、不丹外交部和印度西姆拉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並在日本京都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從事過學術研究。1988年回到緬甸,組建全國民主聯盟。曾於1989年、2000年和2003年三次被緬政府軟禁,前後長達15年。2010年11月獲釋,後在2012年4月議會補選中當選人民院議員。2015緬甸全國大選, 昂山素季帶領民盟再次取得壓倒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