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苦茶在哪裡辦

緬甸苦茶在哪裡辦

發布時間: 2023-07-19 00:46:19

㈠ 茶樹的發源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瑞典科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就將茶樹的最初學名定命為Thea sinensis.L,後又訂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國的意思。
在植物分類系統中,茶樹屬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目前,大量栽培應用的茶樹的種名一般稱為Camellia sinensis,也有人稱為Thea sinensis,還有的稱Camellia theifera,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確定茶樹學名為[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迄今未再更改。
茶樹是一種常綠木本植物,喬木型茶樹高可達15~30 米,基部干圍達1.5米以上,壽命可達數百年,以至上干年之久。目前,人們通常見到的是栽培茶樹,為了多產芽葉和方便採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樹縱向生長,促使茶樹枝向擴展,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之間。茶樹經濟學年齡,一般為50~60年.
茶樹起源問題雖然較難考證,但歷史上的一些痕跡和史料卻為茶樹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證,使人們能從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逐漸取得了科學的結論和論證。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 "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唐陸 羽在《茶經》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荈"。總之,在陸羽撰寫《茶經》中,對茶的提法不下10餘種,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於茶事的發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來越多,生有了區別的必要,於是從一字多義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陸羽在寫《茶經》(公元758年左右)時,將"荼"字減少一劃,改寫為"茶"。從此,在古今茶學書中,茶字的形、音、義也就固定下來了。
在中國茶學史上,一般認為在唐代中期(約公元8世紀)以前,"茶"寫成"荼",讀作"tu"。據查,荼字最早見之於《詩經》,在《詩·邶風·谷風》中記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豳風·七月》中記有:"采荼、薪樗,食我農夫。"但對《詩經》中的荼,有人認為指的是茶,也有人認為指的是"苦菜",至今看法不一,難以統一。開始以荼字明確表示有茶字意義的,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字書--《爾雅》(約公元前2世紀秦漢間成書),其中記有:檟,苦荼"。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認為這指的就是常見的普通茶樹,它"樹小如梔子。冬生(意為常綠)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來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而將"荼"字改寫成"茶"字的,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記》所述,乃是受了唐代陸羽《茶經》和盧仝《茶歌》的影響所致。明代楊慎的《丹鉛雜錄》和清代顧炎武的《唐韻正》也持相同看法。但實際上更早,陸羽《茶經》提出:茶字,"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注中指出:"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明確表示,茶字出自唐玄宗(公元712~755年)撰的《開元文字音義》。不過,從今人看來,一個新文字剛出現之際,免不了有一個新老交替使用的時期。有鑒於此,清代學者顧炎武考證後認為,茶字的形、音、義的確立,應在中唐以後。他在《唐韻正》中寫道:"愚游泰山岱嶽,觀覽後碑題名,見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葯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時字體尚未變。至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權書《玄秘塔碑鑽》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僅減此一劃,則此字變於中唐以下也。"而陸羽在撰寫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經》時,在流傳著茶的眾多稱呼的情況下,統一改寫成茶字,這不能不說是陸羽的一個重大貢獻。從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一直沿用至今。
當然,這只是說,從先秦開始到唐代以前,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尚未定型而已,其實,早在漢代就出現了茶字字形。在有關漢代官私印章的分韻著錄《漢印分韻合編》中,有荼字七鈕,字形如下:
其中,最後兩個荼字的字形顯然已向荼字形演變了。從讀音來看,也有將荼字讀成與茶字音相近似的。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荼陵侯劉沂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十三個屬縣之一,稱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顏師古注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所以,在《邛州先茶記》中說顏師古的注是:"雖已傳人茶音,而未敢輒易字文"。也有人認為將荼改成茶字,並讀成現在的茶音,始於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後(見清顧炎武《求古錄》)。但從古代和現代專家學者的研究結果來看,大都認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雖然,在那時已在個別場合,或見有茶字的字形,或讀有茶字的字音,但作為一個完整的茶字,字形、字音和字義三者同時被確定下來,乃是中唐以後的事。
通過茶字的演變與確立,它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字的形、音、義,最早是由中國確立的,至今已成了世界各國人民對茶的稱謂,只是按各國語種對茶的音譯而已.這表明:茶出自中國,源於中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
在唐代陸羽撰寫《茶經》之前,中國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關於茶事的記載了。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時代的神農:"神農嘗百草,日通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農嘗百草是我國流傳很廣、影響很深的一個古代傳說,這在《史記·三皇本紀》、《淮南子·修務訓》、《本草衍義》等書中均有記載。那麼,神農是什麼時代,何等樣人呢?據《莊子·盜跖篇》和《白虎通義》稱:神農時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當時人類已進入新石器的全盛時期,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已漸趨發達,這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時代。神農則是這一時期先民的集中代表。"神農嘗百草,日通七十二毒,……"雖是傳說,但如果說它總結了原始社會人們長期生活斗爭的經驗,而把功勞集中於神化了的神農,也是無可非議的。至於原始社會以茶解毒,既符合當時的社會實際,而且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來,也有一定的科學根據。若按此推論: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系氏族社會,迄今當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
不過,正式見諸文字記載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秦漢年間的字書《爾雅》,稱茶為"檟";漢代司馬相如的《凡將篇》,稱茶為"荈詫",將茶列為二十種葯物之一,是我國歷史上把茶作為葯物的最早文字記載。東漢楊雄的《方言》談及蜀西南產茶,稱茶為"蔎"。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其中多處談到茶事。其中,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談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於,故吳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紵、魚、鹽、銅、鐵,丹、漆、荼、蜜……皆納貢之。"這一史料把我國茶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推前到春秋戰國以前的周武王時期。
其實,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來,又隔了很久很久以後,才逐漸見諸於文字記載。中國國土遼闊,民族眾多,導致了各地區的先民對茶的認識和對茶稱呼的不一致性,上文中提及的唐代以前茶的各種異名,就是佐證。所以,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了,但茶的起源肯定還要早得多。
茶起源於何時?按植物分類學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樹的親緣。據研究,茶樹所屬的被子植物,起源於中生代的早期;雙手葉植物的繁盛時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現,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堊紀地層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屬是比較原始的一個種群,它發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樹在山茶屆中又是比較原始的一個種。所以,據植物學家分析,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歷史文獻資料表明:我國古代野生大茶樹遍及南方諸省,特別是四川、雲南、貴州,多有發現。據陳興琰報導,1961年在海拔1500米的雲南省勐海縣巴達的大黑山密林中,發現一株樹高32.12米(前幾年,樹的上部已被大風吹倒,現高14.7米),胸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估計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周圍都是參天古木。據虞富蓮報導,在海拔2190米的雲南省瀾滄縣怕令黑山原始森林中,也有一株樹高21.6米,樹干胸圍1.9米的野生大茶樹。在勐海縣南糯山還有一株大茶樹,樹高 5 5米,樹冠 10.9 ×9.8米,胸圍1.4米,據當地哈尼族史傳記,此茶樹種植已歷 55代,達 800年之久。這些古老的大茶樹是當今存世的活文物。

㈡ 三分鍾了解古樹茶山,帶你走進老曼峨村寨

隨著普洱茶的風靡,老曼峨村寨逐漸被許多人關注,「老曼峨」三個字也成為普洱茶行內一個非常有名的符號。許多愛茶之人沖向老曼峨收茶,買茶,關於村寨風土人情描述的文章也在網路廣泛傳播,但是諸多信息都不是非常嚴謹。筆者是人類學專業研究生,在老曼峨村寨從事茶文化的調研與學習持續一年之久,各種材料和信息經過考證,尚且算是嚴謹,僅供參考。 1、村寨 歷史 狀況 記載著本寨布朗族 歷史 傳說及遷徙的傣文書籍名《巴布朗收本滿曼峨》,意為「曼峨布朗族古代大事記」,該書寫於公元1749年,距今215年。書中記載著老曼峨村寨來源的神話傳說。 傳說這樣講到:古代勐勇(今緬甸境內)地方有一個傣族土司,名「召法書托·淘麻拉甲·芒亥桑勐」,在他的領地內發生了戰爭,人民四處逃散,田地荒蕪。該土司便帶領侍衛到處召集流亡的百姓,從勐勇到曼達(一個靠山的寨),從曼達又到景康(一個靠近大江的小鎮),再從景康來到磨和(距南東寨不遠,居民為布朗族),沿途由群眾為他修路開道。這樣整整走了兩天,抬頭一望,只見叢山疊嶂,一片蔥綠,於是問左右道:「這附近有什麼人住?」隨從答不知。又去問磨和本地人,磨和人回說:「那邊有一個相飛,他是從法空竜峨來的,他現管理這片土地,召如果需要他,可以令人去叫。」召法書托看見這一大片原始森林十分可愛,且位於邊境上,感到需要有人來管理,於是命令人叫來相飛。召法書託命相飛協助自己找回善良的百姓,重新建立寨子,恢復生產。相飛回說:「我辦不到,我們的人很少,能拿長刀修路的只有10人,能拿斧子砍樹的只有15人,下河不會游水,上山不能砍樹。」召法書托只好答應加派其奴隸曼哈寨的布朗族來幫助相飛。 召法書托來到相飛搞生產的臨時住地朗達,並在那裡休息,召法書托帶來的一頭象和兩匹馬也拴在那裡。由此,該地即名為「構亮賬亮麻」。後來,召法書托的兩匹馬跑了,相飛就到處去尋找,在一座石崖下找到了馬,抬頭見石崖上有三窩崖蜂,他取了兩窩回來送給召法書托(從此,老曼峨就得年年向土司繳納崖蜂,稱之為「稅惰」)。 休息後,召法書托從朗達動身向勐昂前進,一路上由相飛帶領曼哈人、磨和人及召法書托的衛兵修路開道。到達勐昂壩時天黑了,召法書托在勐昂住宿一夜,次日繼續前進。而曼哈人、磨和人折回去了,只剩下相飛及其隨從,逢山開道,遇水架橋,經過放勐(距老曼峨十里余)來到一條小河邊,天又黑了,就在這里歇宿,該河即名為「南捫」 (意「黑河」,距老曼峨一二里地)。次日向班章進發,再從班章經打別、打過,渡河到打勐(今勐混壩某地),當時那裡遍地莽草叢林,大象進去望不見肩,黃牛進去辨不清花紋,長矛插進去看不見矛柄。 相飛把召法書托送到勐混後,次日就帶著他的人回朗達,住了一月,又帶著許多人到放勐開了一大片土地,播上旱谷。當年雖然播得很遲,量很少,但卻收獲得很早、很多。於是,就決定遷來建寨。 過南捫不遠,他們來到一個群山環抱、樹木茂密的小山谷,這里有一較平緩的山坡,坡下又有一條小河,大家感到環境很好,於是就在此砍草立寨,當時這里生長著很多壩峨草(即蘆葦),所以就命名為「朗峨」,此即「曼峨」命名的由來(「曼」,傣語「寨子」之意)。 從傳說之中可以知道,曼峨作為村寨的寨名,來自於遷入此地的老曼峨祖先看到的峨草,那麼「老」字從何而來呢?布朗族傳統文化之中對於年紀比較長的人通常都以「老」字來稱呼,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例如「老伯頭」通常指男性老人,「老米頭」通常指女性老人,這種稱謂一般不用於面對面的稱呼通常用於第三方轉述。曼峨村寨是一個具有悠久 歷史 文化的村寨,因此冠以「老」字,這就是村寨的名稱的來源。 2、人口狀況 老曼峨村寨位於雲南勐海縣布朗山鄉班章村委會,據村寨佛寺都比以及村寨老人介紹,該村寨是最早在布朗山建寨,是布朗山 歷史 最悠久的寨子。老曼峨有1376年的 歷史 ,全寨人口有225戶左右,1000人左右,是布朗山鄉人口最多的寨子。 3、氣候及自然環境狀況 老曼峨村寨所屬的布朗山是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全年基本無霜或霜期很短。一年有干濕兩季,最大蒸發量出現在3—4月,最小蒸發量出現在11—12月,年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冬春兩季多霧,夏秋兩季多陰雨。夏秋季受來自孟加拉灣的暖氣流控制,冬春季受來自印度半島的乾暖西風氣流控制,加之北部有哀牢山和無量山的屏障作用,形成「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的氣候特點。布朗山處於絕對高度多在1000—2000米之間,相對高差500—1000米,形成明顯的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20 ,年降雨量1374毫米,年日照數在1754小時(日照4.8小時)左右。 老曼峨村寨坐落在一個趨向東北的緩坡上,背靠高峻的大山,南阿河經寨腳蜿蜒東流,流向大勐龍,村寨被大山包圍著。境內除南阿河外,還有其支流小南阿河、放勐河、朗斗河、朗門河等,村內的一些小壩子所開水田均依賴其灌溉。此外,還蘊藏著豐富的山 4、茶樹基本狀況 老曼峨村寨位於布朗山深處,海拔1300-1400米左右。據村寨的老人講述,目前古樹茶園4000餘畝,年產量約100多噸,是勐海縣古樹茶最多的寨子,經過政府考證比較古老的茶樹都有政府掛上的牌子作為標志要重點保護的對象。布朗族是一個種茶愛茶的民族,有著種植茶樹的優良傳統,因此,除古樹茶之外各個年齡段的茶樹都有存在。也有不斷種植的的新茶樹,大概樹齡在十幾年也有幾十年,就是所謂的小樹。 5、老曼峨茶分布與口味 老曼峨村寨的茶樹分布在寨子周圍,有著「遠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山」的特點。從遠處看,好似茂密的森林密布,但是走進山裡才能看到,山上廣泛種植的都是茶樹,分布在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村寨內沒有所謂的台地茶。有些茶地圍繞在寨子周圍,步行就可以達到,有些茶樹就深入到森林之中,開車可以到達。 老曼峨的茶有甜茶和苦茶之分,但是以苦茶為主,苦茶的味道極苦,一般第一次喝老曼峨苦茶的人都會感覺難以下咽,奇苦無比,但是作為苦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按照布朗族老人說就是先苦後甜,苦味過後有回甘,但是回甘慢而持久,甘甜味道會長時間的停在口腔之中,這也是判斷苦茶的一個重要方法。市場是有諸多的苦茶,許多人也拿來作為老曼峨苦茶賣,但是許多苦茶苦而不化,沒有回甘,這就不是老曼峨的苦茶。甜茶並不像易武片區那樣甘甜,老曼峨茶以苦為主,甜茶也有非常明顯的苦底,古樹茶與小樹茶除了樹齡之外,最容易區分的就是耐泡度,古樹茶無論苦、甜都可以達到二十多泡,小樹茶可以達到十幾泡。 6、老曼峨茶的文化圍度 在老曼峨村寨,茶具有非常重要的 社會 文化價值,茶葉承載的傳統的布朗族 社會 文化構建了村寨整體的 社會 結構與文化結構。 茶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與人生禮儀密切相關,小孩起名字,結婚,上新房活動幾乎伴隨著茶的出現與運用,以茶定情,以茶安居,以茶為禮,以茶作為交換勞動物,以茶作為契約,村寨的布朗族人過著無茶不歡的茶飲生活,茶是具有文化意義的飲品。 茶在宗教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思。布朗族 社會 里存在著佛教與傳統民間信仰融合的情況,傳統民間信仰之中,主要表現在潑水節的迎太陽神以及關門節前以及開門節前對於竜神以及寨神的祭祀活動,茶具有重要的功能,人與茶,人與人的互動,構成了傳統民間信仰活動的主要成分。 賧佛、男子出家、祭祀神靈、驅鬼以及祭祀祖先等重要的儀式中,茶聯系的世俗的人的世界與神聖佛的世界以及鬼神的世界。茶是男子出家中請求達章的「物」,是拜託住持時,託付的「物」,是賧佛中敬獻佛祖的「物」,是祭祀神靈、驅鬼時呈現的「物」,是祭祀祖先時尊敬的「物」。 有茶,即有禮。茶作為禮,體現在前兩個維度的每一個細節之中。日常生活中的結婚,以茶作為聘禮,青年男女才可以輕輕,婚禮之中的酸茶的在場又是茶禮的主要表演,沒有酸茶的在場,婚禮儀式便失去了意義。同時,過新年請老人吃飯的茶包、舉行集體活動請人來勞動的茶包、男子出家請求達章的茶包,都有著重要的「禮」的含義。結果茶包,在一定意義上相當於 「簽訂了合同」,跟送出者越好的事情,另一個含義是一旦接受了茶包的要請,無論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樣的危險,接受者都沒有權利向送出者要求賠償。 老曼峨的布朗族人正是圍繞著茶,圍繞著由茶衍生出來 社會 文化生存和發展。 打開茶包的姑娘,接到茶包將在第二天為送茶包的家庭付出勞動,一般是結婚、上新房中做飯做菜。 放有茶葉的枯松,在賧佛和上新房活動之中必須用到用於祭祀神靈,其中茶葉是必不可少的祭品。通常情況下做九個也有做五個的,在重要念經儀式中分不公的環節放在放在東、南、西、北、中各一個。 男子出家時父母送給寺院長老的茶包,長老收了茶包就代表收了徒弟,接管了孩子的教育與撫養權。

㈢ 佤族的風俗習慣

一、穿戴

歷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寬口大褲。婦女著摜頭衣和橫條花短裙,飾物有項圈、項鏈、手鐲、腰箍和腳箍等,大部分為銀製品或竹藤製品,或塗上天然色料,或取決於自然的色彩,幾乎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愛。

隨著社會的發展,佤族的服飾也開始有了變化,出現了長裙、筒裙以及一些較為有時代感的衣著和裝飾,但佤族聚居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數衣服的原料是自種的棉麻,按其傳統的方式,加工製做的,織出的圖案像孔雀、白鷳等羽翎,有的像靈貓、鯪鯉等毛皮的圖案。

二、居住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巔。在西盟地區有的村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聚成了數百戶的大寨。佤族喜歡住竹樓,部分改住土坯平屋,這是後來改變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樓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

房內陳設簡單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個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個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與牲畜飼料加熱的火塘。

三、飲食

佤族多用竹筒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數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歡嚼檳榔、喝酒,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水酒用小紅米發酵後製成,多盛於大竹筒內,插入細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飲濃茶的習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四、婚嫁

佤族的家庭形式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財產多由幼子繼承,女兒沒有繼承權。佤族命名時用逆式父子連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崗」,意為葫蘆或石洞,是對母權的崇拜。

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稱為「串姑娘」,青年男女群聚在一處,對唱情歌,用贈給檳榔、菸草表示定情。但締結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幾條牛的聘金,稱為「奶母錢」和「買姑娘錢」。有時父母一方不同意,則雙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過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現已有較大的改變。

五、喪葬

佤族實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區則保留將亡人葬於竹樓下或竹樓附近的習俗。

(3)緬甸苦茶在哪裡辦擴展閱讀:

佤族概況:

1、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2、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3、佤族的起源,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神話傳說。按照滄源佤族的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從葫蘆里出來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

4、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種。

5、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境內的佤族總人口數為429709人。

緬甸哪些寨子有古樹茶

景洪勐宋古茶山位於景洪市大勐龍鎮勐宋村委會,是哈尼族聚居的緬甸邊境古寨,我們寨子與緬甸邊境只有1.5公里左右。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60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5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0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5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8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0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