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南北禪軍為什麼內戰

緬甸南北禪軍為什麼內戰

發布時間: 2023-07-21 01:25:46

① 2019年8月20日前後,緬甸戰爭打響,這場戰爭的原因及背景是什麼

此次大規模襲擊的直接導火索是在2019年7月25日和8月5日政府軍在緬甸撣邦查獲兩起毒品和武器彈葯走私案,其幕後主使是北方聯盟中的若開軍,因為其巨大的損失而引發了這次大規模襲擊,據稱案值超過千萬美元。

2019年上半年,是緬軍自2018年12月21日宣布在北部軍區、東北軍區、東部軍區、三角軍區、東中部軍區階段性「停火」的時間點(期間緬軍數次宣布延長停火期限),在此期間,緬軍雖然未對果敢紅岩解放區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但卻對駐江西地區的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各部滋擾不斷,蓄意製造摩擦,更是數次主動挑起戰火,違背其「停火聲明」對同盟軍發動軍事進攻。

(1)緬甸南北禪軍為什麼內戰擴展閱讀

自從2018年11月若開邦戰事升級以來,若開軍已經成為與緬軍交戰次數最多的民武,無論是交戰的頻率之高,還是交戰的范圍之廣,都是近年來緬甸內戰所罕見。

軍方與若開軍針對一些戰略要地展開了反復的爭奪戰,北至欽邦百力瓦鎮孟緬邊界地帶,南到民壁鎮附近。在交戰中,政府軍經常動用武裝直升機參戰,但從目前的局勢來看,軍方與若開軍的戰事遠遠沒有結束,若開邦的戰事已經成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② 緬甸為什麼總打仗

其實,緬甸的問題其實並不復雜,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個緬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矛盾無法解決。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緬北地區如果敢、佤邦、撣邦少數民族區域等,長期是以一個割據的形態出現。這些地區控制了緬甸近一半的國土,有著較強的經濟和政治獨立性,甚至於一些地區還有這獨立的工業體系,這使得他們有了和緬甸政府分庭抗禮的資本。
這也是為何當這些區域罌粟種植業泛濫的時候,緬甸政府卻沒能做出有效的管控,原因就是他們管不了,這些地方的人不聽政府的。而罌粟種植由於其暴力,在一些地區內部甚至成為了支柱型產業,當地的政府不僅不管,還會適當的給予保護,這無疑是導致了武裝販毒集團的滋生和蔓延。由此可見,緬甸政府在緬北影響力有多弱!
這也是各方爆發沖突的原因的前提,因為如果緬甸政府軍能夠占據絕對的優勢,問題早就解決了。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就是一個歷史原因了。
首先在歷史上,緬甸就是一個相對分裂的形勢,占據著平原河谷的緬族,因為其豐富的資源和宜居的環境,在人口上處於優勢。而在緬北地區撣族、克倫族、克欽族等少數民族。雖然人口處於劣勢,但依靠著山地優勢,他們一直保持著相當大的獨立性。
誰也不能征服誰,即使是在英國人來後,這樣的矛盾依然沒能解決。當然,英國人巴不得這樣的矛盾存在呢,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控制緬甸嘛。挑起民族矛盾不就是英國人最喜歡乾的嗎?當初的「印巴分治」害死多少人?
所以英國殖民時代,這樣的民族矛盾不僅沒能解決,反而還加大了。
後來緬甸為了尋求獨立,由昂山將軍提倡組建聯邦政府,這原本是解決雙方矛盾的一個比較好的辦法,因為首先昂山將軍是當時獲得各方勢力認同的唯一領袖,而且聯邦政府和極大的保持緬北地區各方勢力的獨立性。但是不幸的是,昂山將軍被刺殺。雖然此時的緬甸相對比較統一,那僅僅只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英國,他們都想獨立。
在英國人走後,矛盾再次爆發,分離主義在緬甸大行其道。緬族控制的中央政府當然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於是軍政府出現了。接下來就是武力征服與鎮壓,緬族希望通過武力來獲得國家的統治權。而邊緣少數民族勢力也不憚一戰,因為或許只有戰爭,才是保證其存在下去的最好方式。因為在工業化時代,他們只會被占據了更好地域的緬族逐漸的而拉開距離,最終被碾壓。
與其如此,那還不如一直打下去,一次來延緩雙方差距拉開的速度。說不定他們能在失敗之前,拿到自己想要的權益。
如此一來,緬甸內戰便已不可避免,著一打就是幾十年。當然了,至於為何會打這么就,主要還是緬甸政府內部不團結,軍政府和昂山素季領導的民主派至今還在明爭暗鬥。國家遲遲不能走上正軌。不然,以雙方的地緣差距來看,緬北是堅持不了多久的。至少在中國停止支持緬共武裝力量的時候,緬甸就應該可以實現和平。
所以,當今緬甸亂局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國家意識形態不能統一,各大勢力盤踞,分歧太多。當然,緬甸軍隊也是菜,數十萬軍隊面對總人口不過十餘萬的果敢地區,這么久了都搞不定.

③ 緬甸軍事沖突怎麼回事

緬甸的軍事沖突是緬甸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據軍閥之間的內戰
由於歷史原因,緬甸中央政府和緬甸北部和東北的一些地方割據武裝一直都有著很多的矛盾,雙方的內戰也是經常打的很激烈。而緬甸的地方武裝割據勢力,也就是那些地方軍閥們其實也不一條心,他們背後也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和背景,很多都有外部大國的支持。
作為緬甸的鄰國以及把緬甸當做西南出海口之一的中國,我們是希望緬甸國內保持和平穩定,並且人民生活健康,富餘的。因為穩定的緬甸能更好的充當中國的西南出海口,而戰亂的緬甸肯定沒法充當出海口的角色。所以中國對緬甸政府軍和個別地方武裝軍閥也是都有著聯系和支持的。至於如何判斷那些地方武裝是中國支持的,那你看看中國出面調解緬甸政府和地方武裝沖突的時候,那個地方武裝支持,不出來挑事就知道了。而出來挑事的,那肯定不是中國支持的,而應該是西方某些大國支持的來攪亂緬甸國家局面,阻止中國西南出海口建立的。

④ 緬甸為什麼要打內戰

很復雜,首先,緬甸有160多個民族,其中緬族佔了70%的人口並且占據了緬甸的中央平原,其他各少數民族分布在周邊山區。緬族受大民族主義影響長期以來壓制其他民族政治、利益訴求,以維持統治,因而緬甸各民族獨立主義、分離主義嚴重。「緬甸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反政府武裝。」
其次緬甸在歷史上經歷過三個封建王朝以及英國殖民統治和日據統治,1945年日軍戰敗,緬甸重回英國統治。戰後民族獨立浪潮席捲亞非拉殖民地,受此影響,緬甸獨立浪潮頓起,1947年緬甸自治,1948年緬甸正式獨立,在緬甸獨立斗爭中各民族因各自利益不同,因而對獨立斗爭態度並不相同,且緬甸歷經數十年戰亂,民間武器泛濫,各民族皆有自己的武裝,故民間武力紛爭不斷。
緬甸獨立後成立緬甸社會主義聯邦。1958年發生軍事政變,奈溫將軍為首的軍政府上台。緬甸在軍政府執政時期對其他少數民族鎮壓俞發變本加厲,緬族的大民族主義也最嚴重,因而在軍政府時期緬甸反政府活動最為活躍。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緬共,緬共於20世紀90年代分裂為四部分,相互對立爭奪地盤,又相互聯合對抗緬甸政府的討伐。
毒品的爭奪,緬北地處金三角,毒品種植歷史悠久,而緬北同樣也是緬甸內戰的主戰場。緬北也是世界上武裝派系最多的地方,國民黨殘兵、佤邦、克欽獨立軍等等。相互之間為了爭奪地盤而爭斗,爭斗導致擴軍,擴軍需要軍費,為了籌集軍費種植毒品,然後爭奪地盤,繼續擴軍,陷入惡性循環。
當然最根本的就是貧困,緬甸發生過多次軍事政變,局勢動盪,政府官僚腐敗無能,經濟發展長期滯後。就連緬族人民都難以生存更何況其他少數民族。貧困導致民眾對國家沒有歸宿感,為了生存自然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總而言之,緬甸局勢混亂原因有5:貧困、毒品、軍閥割據、中央政府對各少數民族鎮壓導致民族獨立分離主義盛行、政治派系之間的爭權奪利。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但最主要還是以上五點。

⑤ 緬甸為什麼經常內戰謝謝

緬甸內戰不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緬甸的土地上存在著太多的民族,這些民族對於利益的分配始終沒有達成統一,因此緬甸核心和北部的少數民族長期發生戰爭。


由於緬甸北部都是高原、山地,緬甸政府的軍隊始終沒法徹底消滅這些盤局在復雜地勢里的武裝力量,在內戰後期,西方列強和印度的不法分子也對北部的少數民族力量投入了金錢、裝備上的支持,面對這樣的局面,緬甸軍隊始終沒有拿下內戰的勝利。

⑥ 緬甸為什麼爆發內戰!

深層:軍政府希望逐步瓦解國內各個少數民族勢力,而果敢就是其中一支最弱的地方力量。而軍政府實施軍事行動前,通常都先會以販毒罪名來打擊對手。

表明:緬甸政府聲稱這次軍事行動是為了要接管果敢一家軍工廠,並指控當地武裝分裂分子涉嫌經營制毒工場及販毒生意。但分析人士懷疑這只是政府的表面藉口。

歷史:緬甸的全名是「緬甸聯邦」,在歷史上,緬北地區,什麼撣邦高原地區一直是在反反復復的變換的,以前大概前清時期還是屬於中國版圖的,不過後來由於英國殖民的原因,就劃歸了緬甸。緬甸獨立後,中央能力不夠吧。於是和該少數民族地區簽訂了停戰協議,延續了緬甸為軍閥割據的國家的情況,不過想法還是會有的,畢竟收在自己手上還是會放心些,所以緬甸政府近幾個月來不斷打擊國內克欽邦(Kachin)、果敢、佤邦(Wa)等地區的少數民族,造成邊境局勢緊張,分析認為內比都政府是希望在明年大選以前打擊他們,並將他們收編為邊境軍隊。可是少數民族並不信任邊境軍隊,並指責那些軍人常常於當地犯下殺人、強奸和偷竊等罪行。所以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戰事,並且有擴大的趨勢,其他的少數民族會和果敢一路的。

另附:
果敢族是中國少數民族的一支,但已長年居住緬甸。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過去數十年來一直與緬甸政府對抗,但不久前已經與政府簽訂了一份長達二十年的休戰協議。

果敢族近年更突然捲入了販毒爭議,並被指為是全球其中一個主要罌粟生產地。但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前主任雷馬休指出,根據2003年聯合國一份報告顯示,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打擊下,果敢2003年已經再沒有種植任何罌粟。

戰事源起於8月8日,當天駐果敢的緬甸政府軍派員調查果敢族營運的軍工廠,並闖進果敢最高領袖彭家聲(Peng Jiasheng)家中搜查毒品。據稱,彭家聲現時已經往東逃走,向擁有一萬五千兵力的東部反叛勢力佤邦尋求庇護。佤族跟果敢族一樣,原本也是中國少數民族的一支,與中國關系密切。

奈溫將軍1962年發動軍事政變上台以後,緬甸政府已經與國內17個少數民族簽署了休戰協議。但住在中國瑞麗的一位緬甸異見者認為,事件演變至此,看來緬甸與果敢族的二十年休戰協議已形同無效。

溫教授也認為,「克欽邦和佤邦當前也與緬甸軍政府簽訂了休戰協議,可是這場戰事卻向各邦傳達了負面訊息。各邦形勢也可能會演變成這樣。」

美聯社引述撣邦先軀新聞(Shan Herald Agency)編輯昆賽(Khuensai Jaiyen)分折,「佤邦軍隊和其他已宣布停戰的軍隊也可能會參與這場果敢戰事,與軍政府對抗。除非軍政府表現出和解姿態,否則戰事可能會演變成『全面內戰(full-scale civil war)』。」他表示,中國也希望促使緬甸各少數民族克制,因為中國不希望鄰國爆發內戰。

前面是整理添加的;後面是引用的。大概就是這個情況.哈~

⑦ 清朝為什麼會"稀里糊塗"就被捲入了緬甸內戰

緬甸內戰是自1960年,軍事強人尼溫奪取政權,建立軍事獨裁,否決少數民族的自決權,開始緬甸化同化政策。致使緬甸陷入50多年的內戰,截止2013年仍未止歇。由於緬甸的變革持續推進,緬甸政府軍和少數民族武裝克欽獨立軍的停火談判問題日益突出。自2011年年底以來,緬甸政府已經先後同撣邦軍、克欽民族陣線、克倫民族聯盟和新孟邦黨等簽署了停火協議。

⑧ 最近的緬甸內戰是怎麼回事又為何升溫

這個問題非常復雜,除了緬甸民族的矛盾,剩下的就是大國博弈。(引用國際問題專家的分析—)
1:解釋緬甸內戰:
最近愈演愈烈的緬北戰事就在中國雲南省德宏州、保山市、怒江州、臨滄市等地境外發生,有些戰場距離中國邊境僅幾十公里,鄰國的和平與穩定同樣會影響到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寧,因此,緬北戰事也引起了國內及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截止到2015年2月4日,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的戰事已全面升級,戰火已蔓延至接近緬甸古都也是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緬甸政府軍陸軍差不多一半的兵力已經投入到緬北戰場上,其精銳部隊33師、66師等已全部投入戰斗。

僅剛剛在抹谷、孟密、瑙丘、皎邁、莫湄等地區與德昂民族解放軍爆發的大規模武裝沖突中,緬甸政府軍參戰部隊就有:明布駐軍重裝88營、曼德勒駐軍重裝95營、莫湄駐軍機動223營。

到目前為止,雙方交火仍在繼續中。

其它在克欽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撣邦還有如棒賽、蠻崗、大勐穩、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裝沖突也仍在繼續中。

現在緬北地區,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解放軍之間的激烈武裝對抗交火仍持續不斷,且有擴大蔓延的趨勢,武裝沖突尚未看到有趨緩和停止的跡象。

中緬兩國接壤並有著長達2000多公里的國境線,中緬邊境國境線南段全部在雲南境內,北段在西藏。

緬甸自獨立以來,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從未曾得到過真正的和解。

所謂的緬北戰事其實由來已久,如果對緬甸的國情沒有一定的了解,只是看新聞是弄不明白緬北戰事究竟是怎麼回事的,追根溯源就要回到緬甸的民族問題上去。

一些朋友在媒體上看到了關於緬北戰事的報道,近日來已經不止一次被問到緬北戰事的情況,但多數朋友可能並不清楚緬甸國內民族矛盾的來龍去脈,因此現特將祝湘輝先生關於介紹緬甸民族矛盾的一篇文章整理如下。

看完這篇文章或許就能對緬北戰事的由來和成因略知一二。

《緬甸政府軍與克欽60年的恩怨纏斗》

——作者:祝湘輝

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作為緬甸主體民族的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民族矛盾和較深的隔閡。

緬甸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戰火綿延半個多世紀,少數民族武裝(國內習慣稱之為民地武)數量之多也屬罕見,民地武與緬甸政府對抗之激烈,持續時間之長,不僅在東南亞獨一無二,在全世界也屬獨一份。

緬甸各少數民族與緬甸政府沖突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經濟和社會等背景,想要弄明白這一切就要追朔到緬甸獨立之前甚至更久遠的歷史。

2:升溫原因:
簡單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

一、殖民地時期:埋下禍根

緬甸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

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間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的關系。

緬族長期居於主導地位,在十一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建立了蒲甘、東吁、貢榜三個封建王朝。

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也曾分別建立起過自己的政權或曾一度統治過緬族。

由於地理原因,加之緬甸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距,並因此演變成為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彼此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地區只是形式上處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但在中央政權出現危機時,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就會反抗緬族統治,積極謀求擺脫緬族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十九世紀,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建立了對緬甸的殖民統治。

英國殖民者為維護殖民統治,制定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在緬族集聚居住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改革。

1942年日本入侵緬甸,取代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禍根。

二戰初期,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將軍選擇了與日軍合作,試圖依靠外部力量謀求緬甸獨立,而克欽、克倫和印度選擇效忠英國。

在隨後發生的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同時克倫族在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沖突中,也造成1800名克倫人的死亡。

雖然昂山此後努力加強民族關系和解,但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不信任這時已根深蒂固難以改變。

二戰結束後,昂山將軍來到緬北,說服了撣族、欽族和克倫族一起聯合建立國家。

1947年9月24日,各民族力量經過較量並利益均衡後,共同制定了緬甸聯邦憲法。

憲法規定給予各民族上層很大權利,包括保留了各民族的世襲特權,還規定了撣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後通過投票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但1947年的憲法並未能最終解決克倫族問題。

二、吳努時期:打開潘多拉盒子

緬甸獨立後,以吳努為首的自由同盟開始執政。

緬甸中央政府開始嘗試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實現全國統一,對緬甸獨立前許諾給予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特權採取了限制、削弱和剝奪的措施。

中央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通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利,同時在各民族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著緬服等各方面對各少數民族進行其統一緬甸的措施。

接著在1961年緬甸聯邦議會通過憲法第三修正案,這一舉措激發了各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

1949年1月,克倫族為謀求民族獨立,正式與緬甸中央政府決裂,開始了克倫族與緬甸政府間曠日持久的武裝沖突。

戰火迅速蔓延開來,點燃了其它少數民族要求獨立或謀求更大自治的熱情,一時間緬甸烽火四起,大大小小的戰爭此起彼伏,硝煙彌漫。

在克倫族聯盟的支持下,以蘇貌雷為首的克倫族民族武裝不斷壯大,他們要求實現民族獨立,成立克倫國。

在撣邦,由於上層失去了傳統特權,而緬甸政府軍以追剿國民黨殘軍為由進入撣邦,引發當地撣族的不滿,最終形成武裝對抗。

與此同時,各少數民族紛紛揭竿而起,雖然各少數民族的訴求不盡相同,有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自治權,有的是要求獨立建立自己的民族自治邦,反對緬甸政府幹預少數民族內部事務,盡管各少數民族政治訴求五花八門,但都是以反對聯邦政府為目的。

這一時期,緬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裝對抗持續不斷,延續至今。

三、奈溫時期:壓制與反抗

1962年3月2日,在緬甸民族問題日趨嚴峻的形勢下形勢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奈溫將軍領導的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了國家政權,組成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和立法權。

軍事政變之後,奈溫立即宣布中止1947年憲法,並解散了聯邦議會和地方議會。

在民族政策上,奈溫監禁了多名撣邦和克耶邦的領袖及其它少數民族上層首領,還加大對少數民族武裝的軍事打擊力度,企圖減少或消滅民族自治權。

奈溫政府還採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許販賣毒品為條件,要求各地的自衛隊效忠緬甸政府,並協助緬甸政府打擊其它少數民族武裝。

奈溫政府迷信武力征服,就在政府軍人數不斷增多的同時,少數民族武裝也像滾雪球一樣日益壯大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上個世紀80年代末,緬甸共有29支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這些少數民族武裝主要有:克倫、撣、克欽、克耶、孟、若開、勃歐、崩龍、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裝,總人數超過4萬人。

奈溫政府統治時期,其中實力最強的一股反政府武裝是緬共人民軍,緬共人民軍鼎盛時期總兵力曾經達到1.5萬人,緬共人民軍其中大部分士兵就是來自於少數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溫政府越採取高壓政策,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地方政府間的矛盾就愈發尖銳。

在奈溫執政的20多年間,民族武裝沖突一直是緬甸國內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因為緬甸中央政府與各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連年戰亂,使得緬甸的社會經濟發展嚴重受阻,甚至倒退。

四、新軍人政府時期:國中有國

在經歷了長期的經濟凋敝,緬甸的生活物資嚴重匱乏,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1988年3月開始,緬甸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政府遊行,迫於反政府運動的壓力,奈溫辭職,但隨後上台的領導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國內局勢。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軍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蘇貌將軍為首的高級軍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政權,對緬甸實行軍事管制。

新軍人政府對少數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和改革,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軍事鎮壓和政治強權的做法,轉而採取了一系列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各方面軟硬兼施的策略。

從1989年以來,新軍人政府先後與脫離緬共的4支少數民族武裝進行和談並達成停火簽署了停火協議。

對於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裝的少數民族地區,軍政府繼承了奈溫時期的堅壁清野的戰略,將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驅趕到政府劃定的居住區,換句話說,也就是把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遷移至政府控制區內居住,想以此切斷少數民族武裝與當地群眾的聯系。

軍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所產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經過新軍人政府的一系列行動,直至上個世紀末,共有17支少數民族武裝與新軍人政府簽訂了和平或停火協議,由此,與新軍人政府簽訂協議的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在形式上成為了「特別行政區」,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長達50多年的對抗關系開始得到逐步緩解。

停火協議和特區自治模式雖然為緬甸換來了20年的相對和平,緬甸經濟在此期間也得以復甦,但卻因此形成了「國中有國」的尷尬割據局面,實際上緬甸並未能實現真正的統一,也沒有真正解決緬甸國內的民族矛盾。

為了在2010大選前徹底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為未來的民選政府執政鋪平道路,2008年4月開始,新軍人政府分別與克欽獨立軍、撣邦軍和佤邦聯合軍等少數民族武裝進行了談判,要求他們將自己的軍隊改編為邊防警衛部隊,並安插政府軍官實行雙重領導,但槍桿子是緬北民地武(緬甸少數民族武裝的簡稱)安身立命的保障,因此,由新軍人政府提出的方案遭到各少數民族武裝的斷然拒絕。

2009年8月,新軍人政府對果敢特區發動了軍事攻勢,驅逐了彭家聲政權,扶植了聽命於中央政府的白所成,並持續向佤族特區和克欽特區增兵。

在新軍人政府的高壓下,部分民地武如克欽新民主軍(丁英部,原緬共101軍區)和克倫尼各少數民族人民解放陣線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編,但新軍人政府與佤邦聯合軍、克欽獨立軍、撣東同盟軍的談判卻陷入了僵局。

五、吳登盛時期:推動和平進程

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了20年來的首次大選,但第二天在泰緬邊境妙瓦底地區就爆發了民主克倫佛教徒軍第五旅與政府軍的軍事沖突。

2011年上半年,撣邦、若開邦、克倫邦、克耶邦、克欽邦等幾個地方武裝較多的邦基本開始處於戰爭狀態,戰爭一觸即發。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民主同盟軍等武裝則與政府軍沒有爆發大規模正面沖突,但雙方也斷絕了政治關系與對話,自此與政府軍形成對峙。

2011年2月,12支少數民族武裝在泰國清邁成立了聯合民族聯邦委員會,開始共同對抗中央政府。

時間進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發出與民地武和解的信息,吳登盛於2011年8月18日發表了與緬甸各少數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並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戰談判的邀請。

佤邦聯合軍和撣東同盟軍與緬甸政府在撣邦東部的景棟進行了談判,會後簽署了初步和平協議。

直至2012年底,先後有欽民族陣線、南撣邦軍、克倫民族聯盟等10支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或和平協議。

但非常吊詭的是,緬甸政府一方面與主要民地武進行和談或達成停火、和平協議,另一方面卻又與克欽獨立軍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來,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雙方發生了多次大規模武裝沖突,使得整個緬北局勢嚴重動盪。

⑨ 清緬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清緬戰爭為什麼會爆發?

清緬戰爭是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

緬甸,是位於中南半島的一個國家,對於這個鄰國,我們並不熟悉,大多數國人對其的印象可以用幾個重點詞概括,其中就包括內戰,時不時就有新聞說緬甸內戰把炮彈打到我國境內。任何一個國家,只要陷入內戰都不會太富裕,緬甸的經濟也比較落後,但想想曾經,緬甸一度是東南亞無可爭議的霸主,差點就統一了東南亞。

緬甸能夠當上霸主自然是有底子的,在歷史上,緬甸一直是東南亞地區比較強大的地區,由於與古印度和中國兩大文明區接壤,緬甸掌握著古印度和中國的一條商路,《漢書》就對此有所記載。

位於兩大文明交匯區的緬甸受到兩種文明的熏陶,開化程度遠高於東南亞其他地區,在這些地區的人們還在叢林里歡騰的時候,緬甸這片已經開始農耕了。文明開化先放到一邊,當緬甸這個地區第一次出現初步統一的國家,已經是公元11世紀了,蒲甘王朝征服了諸多部落小邦,建立了涵蓋今天緬甸大部分區域的政權,為緬甸的崛起打下基礎。

蒲甘王朝還未實現統一東南亞的大業,蒙古鐵蹄已然南下,元緬戰爭以蒲甘王朝的戰敗而告終,蒲甘王朝便成為元朝屬國,不久後滅亡,緬甸重新分裂成眾多小邦,其中就有東吁王朝。經過數百年戰爭,東吁王朝終於在16世紀統一了緬甸大部分地區,卻又逐漸走向分裂,於18世紀初被貢榜王朝取代。

貢榜王朝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卻將緬甸推向極盛,它不僅統一了緬甸全境,還積極對外擴張。經過前三位君主的積極治理,緬甸吞並了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王國、中南半島東部的寮國,又將東南亞另一大國暹羅摁在地上摩擦,成為東南亞名副其實的霸主。

這時候,安南處在內亂,柬埔寨和馬來亞也不太平,一盤散沙的群島諸國更加不可能是緬甸的對手,按理說,只要緬甸花點時間消化,化解暹羅等新佔地的反抗情緒,再進一步統一東南亞並非不可能,而且這時候印度也不統一,調轉槍口往西發展也有可能,但緬甸偏偏要將手伸向東邊,也就是我國雲南。

處於中緬兩國邊境上的土司可以說是兩邊不是人,為了自身安全考慮,他們往往會買兩份保險,既向清朝交稅,又向緬甸交稅,但清朝境內的土司不同,有些屈服於緬甸的兵威,交了;可有些覺得我在大清治下,幹嘛要向你緬甸納貢?所以就上報了雲南地方官府。

雲南地方官府卻搞綏靖政策,也就是不抵抗,就知道和稀泥,覺得就是緬甸那邊土司搶個劫而已,又不是緬甸官方宣戰,沒必要上升到兩國交戰的地步,甚至有當地人主動出擊擒殺緬兵,還被以「殺良冒功」的罪名處死。

清朝方面這么慫,自然增長了緬甸方面的野心,繼續騷擾搶劫,還升級到掠奪人口的地步。消息報上去後,躺在溫柔鄉的乾隆帝火了,決定給緬甸以顏色。

當時遲型清朝終於拿下了准噶爾部,又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取「舊土新歸」之意,將之命名為新疆,這可讓乾隆是龍心大悅,覺得緬甸也不過是個練級的小怪。但其實,清軍的戰鬥力較入關時已經大為下降,而且武器方面甚至不如緬甸。

說個後話,清緬戰爭後,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清朝火器技術落後,就上書請求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

可乾隆不是康熙,康熙喜歡造大炮,乾隆覺得「騎射乃建州之本」,火器那玩意威力還沒弓箭大,本來八旗兵就對騎射技藝鬆弛了,再加上依賴火器,只會更菜,還是算了。這個算了,對清朝的影響甚至超過清緬戰爭本身。

說回清緬戰爭,這場戰爭一共打了四次,清朝四戰皆敗,只不過第四戰是兩敗俱傷罷了,緬甸也損了大半的血。

第一戰的指揮是雲貴總督劉藻,他只調派了雲貴所屬軍隊追剿,卻只擒獲5人,對緬軍毫無威脅,緬軍搶夠了東西才撤。可撤退和逃跑本來就很像嘛閉歷,劉大人一不小心就「看錯了」,給北京的皇上寫奏摺說"緬人望風遁走,清兵大捷"。「大捷」僅僅三月後,緬軍再次入侵車里,並將其佔領,還給清朝發文,宣布車里為緬甸領土!

劉藻急忙命三千綠營兵圍剿,結果有一路清軍被緬軍埋伏,大潰而逃。乾隆聞奏大怒,將劉藻革職,劉藻惶恐不安,最終自刎。首戰敗北,乾隆多少認真了點,派出了器重的邊疆大吏楊應琚,將其由陝甘總督調任雲貴總督。

楊應琚派出了小股碼態猜部隊進攻緬甸境內,由於緬軍料到清軍會進攻,早已撤退,清軍輕而易舉攻佔緬甸兩個土司轄地。可緬甸早已堅壁清野,清軍什麼都沒撈到,反而給高層造成一種緬甸很弱的假象。

雲南很多官員包括楊應琚都被這種假象所蒙蔽,認為緬甸內部分裂渙散,不足為懼。前線的雲南都是如此,遠在萬里之外的北京就更別說了,乾隆得了楊應琚的奏摺,又翻了翻《明史·雲南土司傳》,覺得緬甸在明朝時就臣服中原,看來也是個弱雞,哪有準噶爾難對付?

乾隆下令楊應琚要少花錢、少用兵解決此事。殊不知,此時緬甸的重心放在進攻暹羅上,暹羅大城王朝的都城已經被緬甸團團包圍,緬甸沒有過多的兵力侵略清朝,而清朝對緬甸和暹羅的情況一無所知,朝野上下都以為只憑雲南的萬余綠營兵就能解決緬甸。

在自大的支配下,清軍主動發起了進攻,盡管清軍人數多過緬軍,但清軍的劣勢更多,雲南的綠營兵幾乎沒怎麼上過戰場,作戰意志薄弱,武器又不精良,帶兵將領普遍能力不強,統帥楊應琚又是文人出身,不懂軍事,這些因素加起來,導致清軍屢戰屢敗。

戰敗是一回事,戰報上卻清晰地寫著:「清軍屢戰屢勝,殺敵萬人」。這慌扯得有點過了,剛剛過去的平定回疆打了百餘仗,也就殲敵萬人,雲南才打了幾仗就殲敵萬人,你當砍瓜切菜呢?乾隆再一看地圖,交戰地點全在大清境內,越打離著內地越近。

乾隆派人一探,頓時勃然大怒,下令賜死楊應琚,同時派滿人新秀明瑞接任雲貴總督,繼續主持對緬戰事。這時候,緬甸已經拿下大城王朝,暹羅只剩下殘余軍隊反抗,緬軍大部開始撤回國內。

兩次戰敗,皆有輕敵因素,搞笑的是清朝朝廷仍然認為緬甸能夠輕易拿下,戰敗只是因為綠營兵太廢!而且清朝對藩屬國情況一無所知,暹羅已經被緬甸滅亡,乾隆竟然還在擔心滅掉緬甸後緬王逃亡暹羅!

明瑞是一員悍將,在平定新疆中,也立過不少軍功,前往雲南前是伊犁將軍,已經是新疆大員了,但他跟乾隆一樣,輕視緬甸,所以他的最終結局基本註定了。

滅掉了暹羅,緬甸可算是騰出手來了,清軍增兵,緬軍也增兵,明瑞的認知卻還停留在上一仗,最終陷入緬軍的重重包圍,重傷後自縊身亡,其他參戰者或戰死或被俘或自盡,清朝慘敗。乾隆第三次大怒,並開始准備第四戰。

三戰皆敗,清朝終於開始搜集情報了,知道緬甸不再是曾經的分崩離析,而是新興的強權國家,暹羅已經被其所滅。三戰下來,緬甸卻不想打了,多次給清朝送去求和文書,盛怒之下的乾隆自然全部撕掉,下令組建精兵強將,誓要拿下緬甸!

image.png

盡管敗了三次,但乾隆仍然認為拿下緬甸不是問題,因為他這次派出去的已經是清朝頂級將領了,重臣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軍隊也換成八旗兵,還調了水師參戰,這樣的陣容,清朝拿不出幾副的。

然而,緬甸也傾盡國力,與清軍交戰廝殺,再加上環境優勢,遠道而來的清軍將士有不少都染病身亡,就連主帥傅恆也卧病在床。經過一番鏖戰,清軍殺緬軍水師2000人、陸軍1500人,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相繼病死,清軍和緬軍可謂兩敗俱傷,盡管清軍占據微弱優勢,但卻幾乎不可能滅掉緬甸,參戰清軍厭戰情緒高漲。

緬軍也一樣,緬軍統帥諾爾塔明白緬甸無力支撐與清朝的長期戰爭,再打下去就得廢了,所以雙方不約而同地丟開了遠方的君主,自行決定議和停戰。幾經交涉後,緬軍14名將領與清軍12名將領談判定議畫押,互贈禮物,正式停戰。這場延續多年、花費清朝911萬兩白銀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

然而,議和是乾隆和緬王都不想看到的,緬王直接就把議和書撕了,壓根不想向清朝稱臣,直到18年後緬甸國力不行了,要跟清朝搞好關系才派出使節奉表納貢。

而乾隆要等18年後才能看到緬甸入貢,當時那心情能好才怪了,可他也清楚要再次動兵很困難,水土問題就非常頭疼,第四戰清兵非戰折損比戰損還多,傅恆回北京兩個月就病死了。 再加上小金川再次叛亂,土司問題才是重點,乾隆只能跟緬甸打外交戰,互相口誅筆伐,卻誰也不敢打了,緬甸消耗不起,清朝的錢糧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就這么不了了之了。

這場清緬戰爭對參戰雙方而言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雙方都不是勝利者,非要說勝利者的話,那也只能是暹羅了,由於緬甸在戰爭中消耗甚巨,鄭信帶著殘兵敗將竟然擊敗了緬甸,建立吞武里王朝,隨後的曼谷王朝更是延續至今,緬甸多了個頭疼的對手,統一東南亞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⑩ 從緬甸的歷史來分析緬甸為何會持續內戰七十年可以講講嗎

最近很多人在問這個緬甸的歷史,緬甸啊還真的是很有意思的,給大家說一個吧,那就是緬甸話說前後已經打了70年內戰了,這是什麼概念了,我的天啊,那麼為什麼會一直持續這個情況呢?到底是為什麼呢?這些問題也都還是非常有意思的,值得大家來學習的,下面囧囧給大家簡單分析。

緬甸的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一萬年輕就有人類活動,九世紀向唐朝進貢。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前後經歷蒲甘王朝、東吁王朝、貢榜王朝。到了1824年和1885年之間英國對緬甸發動三次戰爭佔領緬甸,1886年緬甸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8年1月後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這是緬甸的簡單歷史。

所以到現在就形成了緬甸政府軍打不贏少數民族的軍隊,少數民族的軍隊也推翻不了緬甸政府軍,雙方就這樣一直消耗著,是不是打個小戰爭,也就這么回事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9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4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0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5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89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0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