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中國捐了多少錢
❶ 搭建中緬兩國經貿橋梁的使者|中緬經貿聯委會
1948年,他出生在緬甸撣邦高原南部一個窮鄉僻壤的小鎮。家境貧寒的他隻身一人在仰光完成中學學業。22歲時,他再次來到仰光,為了創業,當過司機,擺過路邊攤,開過雜貨鋪。終於在42歲時,靠著自己20多年積累的3萬美金,與友人共同成立了金山發展有限公司,並由此開始走向事業巔峰。
如今的他已經是緬甸著名的僑領,實力雄厚,旗下的集團公司涉及房地產開發、水利工程建設、道路橋梁建設、醫院、國際貿易等領域,在緬甸商界政界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他就是李松枝,現任緬甸國際貿易促進會主席,中國對外貿易副理事長,緬甸金山發展有限公司主席,緬甸建築商協會副會長,緬甸華僑慈善總會榮譽會長,緬甸華商商會榮譽會長,中國僑聯海外委員。
從窮小子到房地產大亨
李松枝,祖籍中國雲南省龍陵縣,1948年出生於緬甸撣邦高原南部,一個叫做「孟更」的普通小鎮。在家鄉小學畢業後,到瓦城(曼德勒)華僑中學就讀,後轉往仰光南洋中學完成學業,成為家中唯一讀完中學的孩子。
走出校門後,他回家鄉種田、趕牛車,也到五天天一次的集市做過買賣。後來到曼德勒的一間車行當學徒。一年後,再次回到家鄉,在一問運輸行當司機助手。兩年後,靠僅有的一點積蓄購買了一輛舊卡車,開始在曼德勒與家鄉之間跑長途貨運。不幸的是,因地方治安不好,經常有襲擊、搶劫過往車輛的事件發生,出於人身安全的考慮,被迫放棄了人生的第一次創業。
1970年,22歲的李松枝隻身到仰光闖世界,先後當過三三輪車司機、在路悉碰邊擺過小攤,每天收入不足7元緬幣。有一天,在一間茶店有幸結識到了當年仰光知名大茶葉商「吳紐丁」,受聘為其司機。聰明、勤快、誠懇的李松枝深得僱主賞識,工作中獲多方賜教,受益終身。
1972年結婚後,李松枝在仰光南末陀區16條街開一間餅干店。三年後向友人籌借三千元緬幣,開了一間小茶葉行,兼營餅干、胡椒、沙仁、辣椒。截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半期,所有時髦行業,如中緬、泰緬邊貿,國營工廠來料加工,汽車進口等生意,李松枝都做過。他用「勤儉刻苦」、「腳踏實地」、「誠信克己」這三個詞總結這二十多年的摸爬滾打,「這是我一貫的做人的原則,為以後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89年,正是緬甸的經濟轉折點,緬甸政府實行市場經濟,允許私人經營進出口貿易。很多在今天赫赫有名的大企業家,都是在那時紮下根基的。李松枝把握住這機會,1990年創立金山發展有限公司,夥同幾位知己,投入進出口行業,出口水產品和農產品,進口汽車。1992年,他又與伐木商合作,獨家包攬整船木材起運,賺得了重要的第一桶金。
1994年,李松枝進入了房地產市場。隨著仰光房地產業的蓬勃興起,獲得了豐厚的收益。「當時緬睜讓談甸剛剛開放,很少人關注房地產這個行業。對我們來說,當時的外部條件很好,政府也很支持,我們可以很容易拿到一些房地產項目。」李松枝告訴記者。
從房地產公司到多元化國際集團
迄今為止,在李松枝的帶領下,金山公司已經完成了一百多個房地產開發項目,並承建了多項國家級大項目,例如緬甸國家廣播電台,緬甸中央銀行大廈等。「2014年緬甸將任東盟東道主,東盟峰會的會議中心,規劃從設計、建築、管理都由金山公司承擔。」李松枝不無驕傲地告訴記者。
2000年,房地產業不景氣,而一直以來緬甸都飽受缺電之苦,首都仰光每天只有半小時的供電。所以李松枝及時調整航向,毅然進軍屬冷門行業卻深具潛力滑氏的水力發電工程行業。一方面承包政府的大型發電站,同時也自己投資開發水力發電站。
有著緬甸「三峽工程」之稱的耶瓦水力發電站,是金山公司目前參與的最重要的水電項目之一。「以前緬甸境內經常限電,從1970年到2010年,緬甸人民在缺電的日子裡過了40年了。而自從耶瓦水力發電站從2010年2月份開始運行到現在,緬甸限電的現象已經明顯好轉。能夠為緬甸的人民在重要的領域出一點力,我們也感到很驕傲。」李松枝說。
與此同時,金山公司還有五個水力發電站項目正在同時進行當中。另外,公司自己投資興建的巴魯昌三級水電站也正在火熱施工中,預計2013年初可運行發電,這是緬甸第一家民營投資的項目。公司還與中國大唐集團合作,規劃建設幾個較大的水電項目,前期勘探勘測工作正在按部就班地進行中。若一切順利,七、八年內就可以建成投入運行發電。
公路和橋梁也是金山公司的強項。截至目前,已竣工使用的公路有300公里,建成投入使用的橋梁共十座,其中兩座被列入緬甸國家級橋梁。地下防水系統和地下基建工程也是公司的重點工程,現有多個項目正在進行中。混凝土攪拌廠也是公司的重要部門之一,子公司HIGHTECH的混凝土市場佔全緬甸市場的60%,目前公司正建辦一個由泰國象牌水泥廠負責技術指導,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水泥廠。Junction購物商場也是公司的一個有固定收入的部門,業績非常理想。金山公司共有5個商場投入營業,所有商場均位於仰光市中心黃金地段,具有國際水平。
金山公司目前擁有管理層員工5000人,已和多家國際知名大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目前金山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集房地產開發、水利工程、購物中心、進出口貿易、醫院、種植業、工程機械代售業、製造業為一體的多元化國際企業集團。
促貿易搭建橋梁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風暴席捲全球之時,以金山公司為首的40多名緬甸企業家組團訪問孟加拉國,與當地的政要和企業界人士進行交流。「回國後,我們感覺到為了加強緬甸與各國企業家問的合作,有必要成立一個民間的企業家組織,由此成立了緬甸國際貿易促進會。」
目前,該協會的成員從40個發展到現在的67個,包括緬甸、華裔和印度商人。會員們的經營范圍涵蓋地產業、製造業、服務業、玉石珠寶業等多個領域。每年都組織代表團出國訪問,截止到目前已經組織出訪了60多個國家。
「我們與中國國內的商協會簽署了很多協議,每年都會組織代表團來中國考察。同時,我們也會邀請中國的代表團到緬甸參觀訪問。」李松枝說。在幫助中國的企業進入緬甸方面,李松枝也做了很多努力,多次組織雙邊洽談會,向兩國企業家介紹投資夥伴。
在談到中國企業走進緬甸時,李松枝介紹說,擁有6000萬人口的緬甸剛步入民主建設道路,國家將逐步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資,這將給中國企業帶來很多投資機會。但是,緬甸的投資環境、做法和國內有很大差別,需要做到充分了解,找到可靠的夥伴。「我們促進會和金山集團願意提供各方面幫助和服務,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為中緬的經貿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目前,國內的葛洲壩集團、大唐等公司已經和金山有了良好的合作。」他說。
忙公益不甘人後
李松枝將自己事業的成功歸因於一生以誠對人,助人為樂,在發展事業的同時不忘回饋社會。他對公益慈善事業不遺餘力,尤其關注教育和醫療事業。從1998年開始,李松枝陸續捐助興建了67所中小學校,遍布在緬甸各個地區。
根據緬甸的官方數據,緬甸共有醫院839家,農村衛生站1468個。全國有醫生2.6萬人,相當於每萬人擁有5個醫生。盡管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進步,但醫療條件總體比較落後,有些病人得不到及時救治,全國人均預期壽命剛剛超過60歲。
為此,李松枝花費140萬美元修建了三所醫院,其中,所特意設在了李松枝的家鄉。李松枝還曾資助25位沒有經濟能力的人做了腎臟移植手術。
除此之外,李松枝還以各種形式為社會福利捐獻,金額達1,500萬美元。
在談到未來時,李松枝說:「在當前民主政府大力改革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金山將聯合世界成功企業向更廣闊的領域發展、壯大,同時我們也將繼續回饋社會,造福於民,建設更多的學校和醫院。
❷ 緬王曼同
曼同(Mindon,1814—1878),緬甸雍籍牙王朝較有影響的一位國王。他在英國侵佔下緬甸後登位為王(1853—1878),進行改革,企圖擺脫深重的民族危機。在他死後7年,緬甸終於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弊察
曼同是緬王孟坑(1837—1846)的兒子,生於1814年。①在孟坑和他的胞兄蒲甘(1846—1853)在位期間,他受封於曼同鎮,故被稱為曼同王。
1852年4月,英國對緬甸發動了第二次侵略戰爭。6月,英軍北上進占勃固。蒲甘在位期間,朝 *** 敗。在遭到英國武裝侵略的緊急關頭,宮廷內部斗爭加劇。曼同王和他的兄弟加囊王聚眾反對蒲甘。1852年12月17日,蒲甘被迫退位,由曼同繼位為王。正是這個時候,英國殖民者於1852年12月20日在仰光宣布勃固地區為英國的殖民地。
面對英國侵略的威脅,曼同登位後,沒有像其他國王那樣對王室進行大屠殺。他沒有把蒲甘處死,而是讓蒲甘過隱居生活。在宮廷中,雖然曼同是對英主和派,加囊王是一位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但在合力推翻蒲甘以後,他們能很好地合作共事。曼同沒有指定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宣布加囊王為王儲,在其協助下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曼同不願意同英國殖民者簽訂割讓勃固地區的和約,也不採取措施去收復失地,幻想通過和平談判使英國侵略者自動歸還勃固地區。登位後,他下令緬軍停火,主動釋放戰爭期間被扣留的歐洲人,派遣兩位義大利神父到卑謬前線通知英軍:緬甸新森卜滑國王將盡快派出使者進行和平談判。然而,英軍卻把1852年12月20日在仰光宣布勃固地區為英國的殖民地的聲明副本交給這兩位神父轉交曼同,要曼同派人進行談判,締結一項和約,承認英國對勃固地區的佔領。
1853年3月,曼同派人到卑謬同英國侵略者談判。緬甸代表提出歸還勃固地區的要求。英國新任勃固地區的專員阿瑟·藩爾卻說,英佔勃固,已是既成事實。現在要辦的事情,只剩下締結和約,劃定上下緬甸之間的邊界了。英國以他們的軍隊可以稍為往南撤出一些地方為誘餌,引誘曼同締結和約,正式承認英國對勃固地區的佔領,曼同拒絕英國殖民者這一要求。印度總督大賀胥徑自宣布第二次英緬戰爭結束。這是由於英國忙於同其他歐洲國家在亞洲、非洲爭奪殖民地,忙於鎮壓亞非人民的反抗,不得不停止軍事行動。但是,英國的侵略野心不死,它要利用上下緬甸之間邊界沒有劃定這一情況繼續向上緬甸滲透。馬克思當時就指出這是暫時的休戰,它留下了一條危機四伏的邊界。
1854年,曼同又派人到加爾各答同英印殖民當局談判,要求歸還勃固地區。大賀胥蠻橫地對緬甸使團說:「只要太陽還在發光,勃固就將仍然是屬於英國的」。
兩次談判失敗,曼同還要討好英國人,希望侵略者最終會發善心,把勃固地區歸還緬甸。他指定在緬甸的蘇格蘭商人托馬斯·斯皮爾、英國官員艾倫少校和拉特上尉為自己的顧問,希望斯皮爾充當緬甸和英印當局之間的聯系人。1853年,爆發了俄、土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不久英國也捲入這次戰爭之中。當時,下緬甸鬧糧荒,駐在下緬甸的英軍要靠印度運糧來供應。加囊王建議曼同利用這個機會收復失地。可是,曼同拒不出兵,反而向英軍供應糧食,甚至對人說:「我們不能在朋友的背後放暗箭」。1857年,印度爆發大規模的人民起義,大批駐緬英軍被抽調去鎮壓印度人民。曼同也沒有派兵收復下緬甸,反而捐贈1千英鎊給英印殖民當局「救濟難民」。曼同又對勸他出兵的人說:「我們不能乘人之危去傷害朋友」。
盡管曼同對英國殖民者表示友好,並沒有感動侵略者。英國鎮壓了下緬甸人民的反抗斗爭之後,在1862年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勃固三地合並為英屬緬甸,強化了它對下緬甸的殖民統治。
曼同登位後,感此臘到舊都阿摩羅補羅狹小,又覺得遷都到這里以後緬甸蒙受了戰敗的恥辱,決定另建新都,1858年遷都曼德勒。1861年新都建成之後,他在加囊王的協助下實行改革,以鞏固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曼同頒布限制采邑主權力的法令,禁止采邑主征調勞力為自己服務;沒有完成國家稅收任務之前,不能在采邑內開征新稅。1861年,曼同宣布廢除采邑制,改由國家向王公貴族發放薪俸。由於大封建主的反對,加上行動不堅決,某些被廢除的采邑很快又恢復起來。曼同還企圖統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劃定明顯的區界。他任命一批官員,賦予他們監督各地稅冊的編制和監督各地行政官員工作的權力,以確保中央政權對各地的控制。
1862年,曼同實行賦稅改革。他廢除混亂的舊稅制,實行按戶計征的統一稅制——達達敏塔稅制。農民、手工業者、商人要向國家交稅,稅額為總收入的1/10。稅金統一由地方行政官吏收集,全部上繳國庫,由國家向官員發放薪俸。他們不得留下稅款私用,地方封建主也不得瞞報戶口數來偷稅漏稅。
曼同比較注意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發展工商業,希望民族經濟有所發展,國力有所增強。他選派90多人出國留學,學習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他鼓勵王室子弟學習英語,甚至把自己的兒子送去向英國基督教會頭子馬克博士學習英語。他的兒子密克耶親王對西方技術頗感興趣,被任命為工業大臣。曼同在外國技術人員幫助下,建立了鑄幣廠,鑄造有孔雀標志的錢幣,從1861年起在全國流通使用。他重申孟雲王(1782—1819)規定的度量衡制,派遣一批巡視員到各地市場監督執行。曼同還從國外買回一批機器裝備,興辦了50多間工廠。他採取措施,鼓勵寶石開采業的發展。
為了適應國內工商業的發展,曼同著手改善和發展國內的公路和內河交通。他從國外購回7艘內河輪船,發展伊洛瓦底江的航運事業。他組織人力,根據莫爾斯電碼編制出緬文的電報電碼,在全國開辦了電報業務。1874年,在曼德勒創辦緬甸第一份報紙《聚寶盆》報,每月出版3次,曼同親自為報社編輯規定了明確的許可權。
曼同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採取措施開墾荒地,疏通河道,開鑿人工湖,修築灌溉渠道等水利設施。為了增加收入,他允許上下緬甸通商,同意英國伊洛瓦底江輪船公司通航上緬甸。上下緬甸之間的貿易額從1858年的710萬盧比增到1878年的3,370萬盧比。為了改善同鄰國的關系和得到歐洲國家的援助,曼同進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他派出僧侶代表團訪問曼谷,以示親善。暹羅的蒙庫王很快也派出僧侶代表團回訪曼德勒。1856—1857年間,曼同王派出使團訪問倫敦、巴黎、華盛頓,希望同歐美國家建交。1857年,美國派出使團訪問了緬甸。法國的代表在1856年到了緬甸首都,法國教官幫助訓練緬甸軍隊。
為了保護緬甸人民的宗教和文化傳統,曼同在上緬甸大力振興佛教,以振奮緬甸的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他要求和尚嚴守教規,設立摩訶丹溫大臣職務,監督和尚的修行。違反教規的和尚,交給圖丹馬會議進行審理。他對佛教領袖塔塔納班十分尊重,奉為「國師」,跟他共商國事。曼同建立對佛教經典的考試制度,對成績優異者給予榮譽稱號和發給薪俸。他鼓勵上緬甸的和尚到英國佔領的下緬甸去,向人民宣傳佛教。曼同還組織人力對佛經進行校訂和注釋。1871年,在曼德勒舉行了第五屆佛經結集大會。2,400名高僧利用5個多月時間,集中對三藏經進行了校訂。最後,把這部巴利文經典完整地刻在733塊石碑上,並加上詳細的注釋。由於召開了這次大會,曼同得到了「第五屆佛經結集的護法者」的尊銜。
曼同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階級進行的一次改良主義運動。它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緬甸在遭受外國侵略的情況下要求發展民族經濟的願望。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緬甸社會面臨的問題。
在曼同進行改革的過程中,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有所發展。曼同的兒子敏貢和敏孔登對曼同指定加囊王為王儲深感不滿。1866年8月2日,他們發動政變,殺了加囊王,曼同也險些喪命。
加囊王被殺,使曼同在實行改革方面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政變的失敗,進一步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敏貢親王政變失敗後被英國當局送到印度,他在緬甸宮廷內外還有一批支持者和同情者。曼同遲遲不宣布加囊王的兒子為王儲,又引起忠於加囊王的軍官的不滿。他們當中一些人攜帶武器進入農村,進行反 *** 的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下,曼同急於想從國外購買武器,鞏固自己的地位。他不顧國家民族利益,對英國作出重大的讓步。給英國人以治外法權,答應降低過境貨物關稅,讓英國人監督緬甸海關,放棄國王對外貿易的壟斷權(寶石、柚木、石油除外),同意英國勘查從八莫到中國雲南的商路。但當曼同要從印度購買軍火時,英印殖民當局則下令禁止出售。曼同想從意、法兩國購買軍火,英屬緬甸的殖民當局卻揚言不讓軍事裝備過境。
七十年代以後,英國加緊侵略緬甸,曼同和英印殖民當局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惡化。1871年,英國當局決定,今後有關緬甸的事務歸印度總督處理。1872年,英國在倫敦接待緬甸使團時,由印度事務大臣帶引去見英國女王,把獨立的緬甸視為英屬印度的一個小土邦,引起了曼同的強烈反感。
英國利用上下緬甸邊界沒有劃定這一情況,不斷對上緬甸進行滲透。為了掠奪紅克倫地區的柚木林,英國派人進入這個地區測量,並煽動這個地區的首領鬧「獨立」。英國這一行動激怒了曼同,他在1873年向這個地區派駐了軍隊,宣布緬甸對這個地區擁有主權。可是,1875年,印度總督派福賽斯到緬甸談判時,他又在英國的壓力下,承認這個地區的「獨立」。到1878年,英緬關系實際已中斷,曼同王爭取緬甸同歐美國家建交的努力也毫無結果。
曼同在繼承人問題上一籌莫展。他擔心過早指定王儲會被殺害,一直未敢指定自己的繼承人。王後和大臣譚達們紀密謀擁立錫袍為王。1878年,曼同臨終前提出由良淵親王、宋砌親王、密克耶親王共同攝政,遭到王後和權臣的反對。曼同一死,他們就擁立錫袍為王。錫袍大肆逮捕和殺害王室人員。良淵和良宇親王躲進英國駐扎官的官邸,被英國人送到加爾各答。英國利用這些親王來干涉緬甸內政,對錫袍施加種種壓力。
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侵緬戰爭。錫袍失敗被俘,緬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❸ 中國所援助過的國家
1、朝鮮
1960年,中國供應朝鮮10萬錠的棉紡設備,並供應其他項目。
1961年,中國援外支出接近償還外債的支出。
1962年以後援外更超過了償債。
1958年至1963年,這個中國最困難的時段, 中國以無息貸款方式為朝鮮承擔了紡織廠、軸承廠、糖廠、熱工儀表廠、繼電器廠、電子管廠、無線電零件廠等29個成套項目。
2、蒙古
1956年,中國開始向蒙古提供經濟技術援助,中蒙兩國簽訂經濟和技術援助協定,中國無償援助蒙古1.5億元人民幣。
1958年和1960年又向蒙古提供兩筆長期低息貸款,由於蒙古缺乏技術力量,援助項目都採取「交鑰匙」方式, 即中國包攬一切, 全部建成後把鑰匙交給蒙方就行了。
到1964年,共建了2座火力發電廠、毛紡織廠、玻璃廠、造紙廠、磚瓦廠、蔬菜農場、養雞場、醫院、療養院、6座橋梁等21個項目,中國不能製造蒙古提出的紡織廠設備,不惜動用緊缺的外匯到英國訂購。
3、阿爾巴尼亞
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一直是在自己遭受封鎖、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供的。 從1954年起,中國向阿提供經濟、軍事援助摺合人民幣100多億元,阿總人口才200萬,平均給每人達4000多元(當時中國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有的地方農民干一天才8分錢)。
至1978年6月底,中國幫助阿興建了鋼鐵、化肥、制鹼、制酸、玻璃、銅加工、造紙、塑料、軍工等新的工業部門,增建了電力、煤炭、石油、機械、輕工紡織、建材等工業企業和通信、廣播、電視等設施,共計承擔了142個項目,其中建成的92個,基本建成和正在建設的23個。
為建設這些項目,中國先後派出近6000名專家,並為阿爾巴尼亞培養了幾千名技術骨幹。 中國援阿的化肥廠年產20萬噸,平均1公頃地400公斤,遠遠超過我國農村耕地使用的化肥數量;軍援項目之繁、數量之大,也遠超出阿實際需要。
60年代初,中國把蘇聯援助阿爾巴尼亞的項目全部包下來,援助規模不斷擴大,幾乎有求必應。 1960年底,正值中國最嚴重的災荒時期,卻還是緊急援助了阿爾巴尼亞5萬噸糧食。
中國援助阿爾巴尼亞急需的東西,甚至包括2100萬美元的自由外匯 。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50年以來,致力於自身發展的同時,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大洋洲和東歐等地區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經濟和技術援助。
(3)緬甸為中國捐了多少錢擴展閱讀:
中國對外援助主要有8種方式:成套項目、一般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援外醫療隊、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外志願者和債務減免。
成套項目
成套項目援助是指中國通過提供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等援助資金幫助受援國建設生產和民用領域的工程項目。
中方負責項目考察、勘察、設計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過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設備、建築材料,派遣工程技術人員組織和指導施工、安裝和試生產。項目竣工後,移交受援國使用。
成套項目是中國最主要的對外援助方式。從1954年開始,中國利用成套項目援助方式為越南、朝鮮兩國修復被戰爭破壞的鐵路、公路、港口、橋梁和市政交通等設施,並援建一批基礎工業,為兩國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此後,成套項目建設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在對外援助支出中一直佔有較大比例。目前,成套項目援助占對外援助財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000多個與當地民眾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成套項目,涉及工業、農業、文教、衛生、通訊、電力、能源、交通等多個領域。
一般物資
一般物資援助是指中國在援助資金項下,向受援國提供所需生產生活物資、技術性產品或單項設備,並承擔必要的配套技術服務。
中國對外援助最早是從提供一般物資開始的。20世紀50、60年代,中國在國內物資十分短缺的情況下,為支持廣大亞非國家爭取民族解放和發展民族經濟,向上述國家提供了大量生產和生活物資。
除單項提供援外物資外,中國還配合成套項目建設提供各種配套設備和物資。中國始終將國內生產的質量最好的產品作為援助物資,提供的物資涉及機械設備、醫療設備、檢測設備、交通運輸工具、辦公用品、食品、葯品等眾多領域。
這些物資滿足了受援國生產生活急需,其中一些設備如民用飛機、機車、集裝箱檢測設備等,還促進了受援國裝備能力的提高和產業的發展。
技術合作
技術合作是指由中國派遣專家,對已建成成套項目後續生產、運營或維護提供技術指導,就地培訓受援國的管理和技術人員。
幫助發展中國家為發展生產而進行試種、試養、試制,傳授中國農業和傳統手工藝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完成某一項專業考察、勘探、規劃、研究、咨詢等。
技術合作是中國幫助受援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的重要合作方式。技術合作涉及領域廣泛,包括工業生產和管理,農業種植養殖,編織、刺綉等手工業生產,文化教育,體育訓練,醫療衛生,沼氣、小水電等清潔能源開發,地質普查勘探、經濟規劃等。
技術合作期限一般為1年至2年,必要時應對方要求,可以延長。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
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是指中國通過多雙邊渠道為發展中國家舉辦各種形式的政府官員研修、學歷學位教育、專業技術培訓以及其他人員交流項目。
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接收了大量來自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古巴、埃及等國的實習生來華學習,涉及農林、水利、輕工、紡織、交通、衛生等20多個行業。
自1981年起,中國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了多個領域的實用技術培訓班。
自1998年起,中國政府開始舉辦官員研修班,培訓的部門、領域和規模迅速擴大。
截至2009年底,中國為發展中國家在華舉辦各類培訓班4000多期,培訓人員12萬人次,包括實習生、管理和技術人員以及官員。培訓內容涵蓋經濟、外交、農業、醫療衛生和環保等20多個領域。
目前,每年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人員約1萬名左右。此外,中國還通過技術合作等方式為受援國就地培訓了大量管理和技術人員。
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是指中國向受援國派出醫務人員團隊,並無償提供部分醫療設備和葯品,在受援國進行定點或巡迴醫療服務。
1963年,中國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醫療隊。截至目前,中國已向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69個國家派遣了援外醫療隊。
援外醫療隊一般工作在受援國缺醫少葯的落後地區,條件十分艱苦。援外醫療隊員治癒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並採用針灸、推拿以及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診治了不少疑難重症,挽救了許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援外醫療隊員還向當地醫務人員傳授醫療技術,促進了當地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援外醫療隊員以精湛的醫術、良好的醫德醫風和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全力為受援國人民服務,贏得了受援國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贊揚。
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對外派遣21000多名援外醫療隊員,經中國醫生診治的受援國患者達2.6億人次。2009年,有60支援外醫療隊,共1324名醫療隊員,分別在57個發展中國家的130個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是指中國在有關國家和地區遭受各種嚴重自然災害或人道主義災難的情況下,主動或應受災國要求提供緊急救援物資、現匯或派出救援人員,以減輕災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幫助受災國應對災害造成的困難局面。
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對外緊急救援行動,並在國際緊急人道主義救援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使救援行動更加快速有效,中國政府於2004年9月正式建立人道主義緊急救災援助應急機制。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發生後,中國開展了對外援助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緊急救援行動,向受災國提供各種援助共計7億多元人民幣。
近5年來,中國政府累計開展緊急援助近200次,主要包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防治禽流感緊急技術援助;就幾內亞比索蝗災和霍亂,厄瓜多登革熱,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伊朗、巴基斯坦、海地、智利地震,馬達加斯加颶風,緬甸、古巴熱帶風暴,巴基斯坦洪災等提供物資或現匯緊急援助。
向朝鮮、孟加拉國、尼泊爾、阿富汗、蒲隆地、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等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
援外志願者
援外志願者是指中國選派志願人員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教育、醫療衛生和其他社會發展領域為當地民眾提供服務。目前,中國派出的志願者主要有援外青年志願者和漢語教師志願者。
2002年5月,中國首次派遣5名青年志願者赴寮國,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開展了為期半年的志願服務。
截至2009年底,中國向泰國、衣索比亞、寮國、緬甸、塞席爾、賴比瑞亞、蓋亞那等19個發展中國家共派遣405名援外青年志願者,服務范圍涉及漢語教學、中醫治療、農業科技推廣、體育訓練、計算機培訓、國際救援等領域。
其中,向衣索比亞、蓋亞那等多個國家實現連續派遣。2003年,中國開始對外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截至2009年底,向全球70多個國家派遣漢語教師志願者共計7590人次。
債務減免
債務減免是指中國免除部分發展中國家對華到期政府債務。對於受援國對華政府債務,中國政府從不施加還款壓力。
在受援國償還到期無息貸款遇到困難時,中國政府一向採取靈活的處理方式,通過雙邊協商延長還款期限。為進一步減輕經濟困難國家的債務負擔。
中國政府在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2005年聯合國發展籌資高級別會議、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2008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2009年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和2010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
先後6次宣布免除與中國有外交關系的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對華到期無息貸款債務。截至2009年底,中國與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大洋洲50個國家簽署免債議定書,免除到期債務380筆,金額達255.8億元人民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的對外援助-中國網
❹ 緬甸為中國幫助了什麼
緬甸發生政變以後,全球的目光聚集到了緬甸。
這背後,是中國和緬甸逐步擴大合作,加深經濟深度聯系,緬甸的地緣政治地位,在不斷地提升,成為大國爭奪的重要戰場。
緬甸的地緣政治,中國的借道出海口
從地理角度來說,從緬甸的地緣政治角度來說,簡單地說,就是緬甸背靠中國,有如香港地區和澳門地區,背靠廣東省,誰都拿不走。
2011 年之後,緬甸雖然出現了某種民主化,但民選政府馬上與中國掛鉤,主動對接中國經濟。
中國計劃建立一條」中緬經濟走廊「,由雲南昆明起,貫穿緬甸國內,經過中部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直通緬甸面對孟加拉灣的深水港皎漂(Kyaukpyu)。
」中緬經濟走廊「,包括鐵路以及輸油管和天然氣運輸管,屬於」一帶一路「重要支線。
根據緬甸商務部數據,緬甸每年生產天然氣80 多億立方米,出口天然氣50 多億立方米,原油年產量也達4,000 多萬桶。然而,由於油氣加工能力不足,緬甸每年需進口大量柴油和汽油,中國的幫助有助於緬甸的經濟深化工業加工能力。
緬甸皎漂港口還需要大量貨物碼頭基建工程,截至2019 年11 月30 日,中緬油氣渠道在緬甸南部、北部和中部共四個場站的分輸點,累計向中國輸送原油2485.75 萬噸、天然氣242.33 億立方米,累計為緬甸帶來直接經濟收益5.2 億美元。
中國宣稱,此舉」不僅帶動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巨額出口創匯、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而且推動了渠道沿線經濟和油氣產業發展、解決了緬甸天然氣下游市場難題,還對實現中國能源進口渠道多元化、促進中緬互補聯動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在緬甸若開邦皎漂港口的中國油廠
此外,中國還將參與緬甸的電訊網路、首都仰光的新城設計。中國有投資柬埔寨和建設西哈努克港口的經驗,中國對於柬埔寨的經濟合作,讓柬埔寨嘗到了經濟甜頭。而且,後來中國支持柬埔寨政府對於西哈努克港口的黃賭毒治理,讓港口的經濟發展質量更好,更上一層樓。
對於緬甸,中國可以從事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借貸輸送、過剩產能出口、重化工業配套等方式,多管齊下,一旦成功,不但工業、5G、抖音、支付寶可以涵蓋緬甸整個民間市場,中國從緬甸的港口,可以直接面對整個印度洋。
中國和緬甸,不一樣的經濟合作
中國已經是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中緬貿易占緬甸對外貿易3分1,而之前對於緬甸合作最多的發達國家,日本只有5.3%,而美國號稱要重返亞洲,但是,對於緬甸的經濟合作,基本還是沒有動作。
緬甸還向中國出口大米和蔬果,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農業國家最重要的農業出口目的地。
緬甸的其他貿易國家只能依次是泰國、新加坡、印度等區域國家,市場規模和中國沒法比。
當然,在緬甸投資也有風險。中緬經濟走廊經過很多民族的村落,有不同的文化和經濟沖突。接近港口的地方,也有羅興亞族人(孟加拉穆斯林族裔)居住,隨著土地徵收和補償等事項,會令少數族裔沖突加劇。同時,在緬甸的合作項目,還有嚴重的環保問題阻礙,例如緬甸的水電站項目就因為環保問題而停工。
歐洲和美國對於緬甸,實際上的經濟合作非常少,歐美對於緬甸,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吹捧昂山素季,輸出價值觀當做勝利,左派學者和輿論界歡呼一陣,法國導演洛比桑和好萊塢,以楊紫瓊為女主角,拍出歌頌昂山素季的電影,
但是,從經濟方面來說,歐美西方對於緬甸市場貿易等實質經濟建樹,可謂完全鞭長莫及,很難取得進展。
中國在緬甸這個國家,採取了跟歐美不一樣的合作方法。中國注重經濟合作。隨著中國資本進一步投入,中國經濟與政治同緬甸的聯系日漸緊密。
❺ 日本每年無償援助中國多少錢
小日本究竟欠了中國多少錢?
日本戰後對各國的賠款(唯獨沒有中國的)
國家 /賠償金額 /備注
印度尼西亞 /8億美元 /戰爭賠款
菲律賓 /8億美元
緬甸 /2億美元
越南 /3900萬美元
寮國 /278萬美元
柬埔寨 /417萬美元
韓國 /3億美元 /在法律上不具備資格國家通過「斗爭」獲得的賠款
新加坡 2500萬新加坡元
馬來西亞 /2500萬馬來西亞元
泰國 /150億日元
瑞士 /11億日元 /「中立國」得到的財產損失賠償
西班牙 /20億日元
瑞典 /5億日元
丹麥 /7億日元
蒙古 /50億日元 /無償經濟援助
中國 /0. 0日元
歷史上中國對日本的戰爭賠款列表
時間(年) 戰爭或事件 條約 賠款金額
1874 琉球事件 50萬兩白銀
1895 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 軍費2億兩、威海衛駐軍軍費150萬兩、贖遼費3000萬兩(這些賠款相當於當時日本年收入的4.5倍)
1901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 3150萬兩白銀
南京大屠殺詳實數據
1. 1937-12-15,日軍在司法院難民區搜捕平民1000多人。被解除武裝的軍警400多人,總計2000餘人,全部押至漢中門外,用機槍掃射,復用汽油焚燒。
2. 1937-12-15日下午2時,在姜家園南首,將居民300多人用機槍掃射,復焚燒,無一倖免。
3. 1937-12-15,日軍將所俘軍民9000餘人,押往海軍魚雷營用機槍密集掃射殺死。
4. 1937-12-06,日軍將華僑招待所難民5000餘人,押至下關中山碼頭,機槍殺死後,推入江中,毀屍滅跡。
5. 1937-12-16日上午10時,在中山北路殺死平民100餘人。
6. 1937-12-16,在鼓樓附近殺死平民數百人。
7. 1937-12-16,在大方巷塘內殺死貧民200餘人。
8. 1937-12-17,在三叉河放生寺殺死男女老幼400餘名。
9. 1937-12-17,日軍將軍民及首都電廠工人計3000餘人,在煤炭港至上元門槍殺或燒死。
10. 1937-12-18,在大方巷難民區將平民4000餘人押至下關後,全部射殺。
11. 1937-12-18日夜,日軍將圈禁於幕府山下的軍民57400餘人,用鉛絲兩人一紮,驅至下關草鞋峽,先用機槍,後用刺刀,最後用煤油焚燒。殘骸投之於江。
12. 1937-12-19,在龍江橋口,槍殺軍民500餘人。
13. 1937-12,在上新河,槍殺難民2873人。
14. 1937-12,在燕子磯江邊,集體屠殺難民及放下武器之軍人5萬餘人。
15. 1937-12,日軍在城外寶塔橋及魚類營一代屠殺軍民8萬人以上。
16. 1937-12,在中華門外附近風台鄉等地,屠殺軍民7000餘人。
諸位同志們,當時的一美元與現在的一美元絕對不是一個概念,當時一個億美元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當然當時的一兩白銀更不是今天的概念(晚清的一量白銀=150-220元人民幣),中國賠給日本的錢按平均價200元計為527億人民幣,日本侵略中國約造成中國人死亡4000萬,以每人20萬元賠償算,欠中國80000億人民幣,日本侵華約造成中國財產損失6000億(解放時計算),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60000億,總共日本欠中國140527億人民幣!
❻ 中國對哪些國家出於人道主意援助啊每年給那些國家多少錢 多少糧食啊
具體的數目這是國家級的機密一般人不可能知道。但是可以推理。第一國家的政策性三大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加上一些目前活躍在國際市場上有國家背景的中資企業,如華為,中信等。實際上都是肩負著對外援助、貸款之類的事宜。政策性銀行不提,他們本身就是為了配合國家政策設立的,不盈利的。象華為的話,每年起碼有20%左右的收入,如果所在國有需要幫助的地方都是要給的。當然最後有國家報銷的。近年來的對外援助很多,比如前年伊朗的大地震(我國在伊朗買了大量的油田,沒法不給),去年緬甸的風災(緬甸是我國在東南亞重要盟友,馬上要在緬甸設立軍事基地和挖掘運河,也是必須的),去年對於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糧食援助(還是石油),今年對義大利地震的象徵性援助(義大利畢竟是發達國家),還有就是今年8.8我國台灣的風災。另外還有個長期的吃食戶就是朝鮮,一般朝鮮即使是豐年,也要中國部分的援助,災年就不說了,反正朝鮮衣食住行大部分的物品都是從中國購買或中國贈與的。每年估計最少都要兩億美元左右,沒辦法誰讓朝鮮是抵擋美日韓同盟的前線呢。
❼ 緬甸捐獻入籍要捐多少錢
二十幾萬人民幣。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2019年緬甸移民條件最新政策解答和辦理流程正規緬甸族入籍,無需語言學歷資金來源的審核,超低費用快速入籍,只需二十幾萬人民幣即可。
❽ 二戰時期愛國人士捐贈中國多少飛機大炮
捐資輸財,從經濟上援助祖國抗戰
經濟支援是華僑對祖國抗戰作出巨大貢獻的最集中體現,它大體上可分為財力捐輸與物力貢獻兩個方面。前者包括捐款、購買國債和寄返家鄉僑匯;後者包括捐獻戰需物資和投資國內生產建設事業。
抗戰期間,海外僑胞千方百計地為祖國籌措戰費,捐款名目十分繁多。有常月捐(月捐),即逐月義捐一定數額的款項;有特別捐,即針對國內新發生某種災難或急需某種捐助而發起專項捐獻;有獻金,即利用各種節日、紀念日發動僑眾捐款,或以紅白喜事、慶功、節約等名義自發捐獻。捐款的方式也靈活多樣,或攤派,或勸募,或舉行文體活動籌款,或開展義賣活動,不一而足。台灣「僑務委員會」根據財政部移送的捐款資料,統計出抗戰八年華僑捐款總數超過13億元國幣,可見其數量之可觀。此外,華僑通過香港八路軍辦事處、保衛中國同盟等渠道捐贈給中共方面的款項,也有一定的數額。
「八·一三事變」後,國民政府陸續向國內外發行救國公債、國防公債、金公債及節約儲蓄券等多種債券,總額達30餘億元。為增強祖國抗戰能力,海外僑胞踴躍認購,為數至巨:1937至1939年,認購救國公債51150346元、國防公債6265138元、金公債2915880元又22924金鑄;到了1941年夏,共購債6.82億元;截至1942年,購債總額已達11億元國幣之巨,占國民政府發行公債總額的1/3強。這些公債戰後國民政府並未償還,與捐款無異。
僑匯主要是指華僑匯寄回鄉的家族贍養費。戰時,華僑在開展捐獻活動的同時,還「增寄家費以益外匯」,僑匯數額由1936年的3.44386億元國幣猛增至1937年的4.73502億元國幣,此後連年居高不下。龐大的僑匯收入,不僅填補了我國對外貿易之巨額逆差;作為硬通貨,它還可被用作發行紙幣的基金,起到了鞏固國民政府法幣幣值、維持戰時經濟的作用。
對於國內緊缺的戰需物資,海外華僑也予以大力捐助(包括代金),僅大宗物資即有飛機數百架、汽車上千輛及無數衣服、葯品等等。以捐獻飛機為例:1937年年底,廣東省政府為加強空防,成立廣東人民購機抗敵籌募委員會,向美洲、澳洲等地粵籍僑胞募集購機款。短短年余間,即籌集資金約合國幣800餘萬元。翌年,中國航空建設協會發動海外華僑獻機,支持祖國空軍建設。南洋華僑熱烈響應,僅菲律賓即獻有50架,緬甸19架(均以每架10萬元國幣計)。從1937年下半年至1940年初,華僑經由水路、陸路運回國內的各種捐贈物品,總數在3000批以上,平均每月100批左右。華僑捐獻物資給中共敵後抗日武裝,也屢見不鮮。
另外,還有不少華僑移資國內尤其是西南大後方的工礦、墾殖、金融等行業,創辦了一大批適應抗戰需要的僑資企業,從而增強了祖國的經濟實力。據統計,從「七·七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華僑總投資額達16億元國幣;此後直至抗戰勝利,投資額約為2—3億元。
巨額的財物捐輸,傾注著僑胞的瀝瀝心血。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為了全身心投入抗日籌賑工作,常年住在總會辦事處怡和軒內,不問家事。當時,其企業經營已然滑坡,資金有限,但仍認常月捐2000元至戰爭終止;每逢捐款購債事,他還是毫不猶豫地竭其所能,以為人先。南僑總會副主席李清泉身患糖尿病,但仍「以領導救運為己任,……為祖國的抗戰事業鞠躬盡瘁」,致使病情惡化;彌留之際,猶繫念祖國受難兒童,囑將遺產取出10萬美元捐作難童之用。美國僑領司徒美堂以七秩高齡之身,領導紐約全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開展工作,在該會一呆就是5年之久。期間,他堅持每天早上10時上班,到深夜12時才下班,風雨無阻,從未間斷,並且他自己也成為紐約地區捐款最多的17位華僑之一。愛國僑領能以身作則,中下層僑胞更是慷慨解囊。在加拿大,兩位青年華工遙聞推行航空救國捐,立即趕來各捐獻1400元積蓄,並表示,因「遠離祖國,勿能親往殺敵,只此區區,實不足報國,但略盡國民天職耳」;一位衣著樸素的老華僑聽了航空救國的講演後,則當場傾其囊中所有的1100美元捐給祖國,只留下10元路費回家,「在場者均為之感極淚下」。荷印坤甸華僑馬細旦,「足廢多年,不能工作」,平日靠在街坊乞討度日。得知暴日侵華後,連日爬至市中心「痛陳祖國被難同胞顛連慘狀」,「乞錢為祖國難民請命」。緬甸仰光女僑胞葉秋蓮,把自己一座兩層樓房及全部財產變賣,將所得錢款捐助祖國,而自己則削發為尼,過著清貧的生活。菲律賓馬尼拉一位5歲兒童葉秀蔭,也在祖母的陪同下走進華僑婦女慰勞會,將自己一年節省下的糖果錢約國幣800元全部捐出。北婆羅洲山打根埠華僑小販鄭潮炯鬻子助賑、毀家紓難的事跡,尤為感人。抗戰爆發後,他曾先後7次沿門義賣瓜子,將所得叻幣350元捐給祖國賑濟傷難同胞。1940年,其父在老家廣東新會被敵機炸死,消息傳來,鄭潮炯悲憤莫名,抗日情緒益加昂奮。鑒於家貧如洗,助賑無力,乃將一親生幼子賣給他人撫養,得禮金80元,悉數送交籌賑會,不久,又外出為祖國籌募賑款,走遍新馬等地大小百餘座城鎮,得叻幣5800餘元,寫下「抗戰史上僑胞救國之可歌可泣的一頁」。事實上,捐助祖國的巨額款項,有80%來自華僑的血汗錢。在抗日救國的崇高精神激勵下,許多平素默默無聞的販夫走卒、老弱婦孺,竟做出了種種感天地、泣鬼神的義捐壯舉。
除了捐資輸財外,廣大華僑還通過發動抵制日貨運動和不合人、不供給運動,削弱日本的經濟實力,從而間接地支援了祖國的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