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滇西是什麼原因劃入緬甸

滇西是什麼原因劃入緬甸

發布時間: 2023-08-02 13:59:17

『壹』 中英續議緬甸條約的簡介

1884年中法戰爭後,雙方簽定中法新約,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其後英國為進一步擴大自己在東南亞的影響,遂有吞並整個緬甸的野心。早在19世紀上半葉至中葉,英國已與緬甸爆發過兩次英緬戰爭,佔領了原緬甸的大片領土。但這次,英國決定直接統治整個緬甸,將其納為殖民地。1885年11月,英軍出兵攻陷緬甸首都曼德勒,俘虜緬王。次年元旦,宣布上緬甸並入英屬印度。
此後,中英兩國開始出現滇緬邊界的領土糾紛。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就曾提出滇緬邊界問題。英國外交大臣克雷向曾紀澤表示,願意在界務上做一定讓步:第一「將潞江(即怒江、薩爾溫江)以東之地,自雲南南界之外起,南抵暹羅北界,西濱潞江,即洋圖所謂薩爾溫江,東抵瀾滄江下游,其中北有南掌國,南有撣人各種,或留為屬國,或收為屬地,悉聽中國之便」;第二,以大金沙江即伊洛瓦底江為兩國「公共之江」;第三,在八莫近處勘明一地,允許中國立埠,「設關收稅」。(薛福成:《滇緬分界大概情形疏》,《出使奏疏》卷下,第28-29頁。)而英國方面即使在內閣更迭、外交部換人以後,對此也表示「仍踐前言」①。
清政府把整個中緬界務問題當作未定論看待,以「派員會勘」一句話概括,對中英雙方在邊界問題上曾達成過的一些協議毫不提及,無疑是缺乏近代外交談判的技能與經驗。事隔多年以後,駐英公使薛福成在與英國外交部談判劃定中緬邊界時,再提出英國曾允讓的這些條件,當然會遭到英國政府的拒絕,薛福成也毫無反駁的理由,只能是靠其三寸不爛之舌重新向英力爭。
中英《緬甸條約》的簽訂並沒有解決清廷自始憂慮的「唇亡齒寒」問題,清政府得到的只是一個十年一貢的虛名,英緬政府事實上一直未向清政府派出過貢使。現在回過頭來審視清政府對緬甸問題的處理,不禁會對其外交談判的方針感到迷惑不解。
緬甸對華十年一貢,中緬關系遠不如中越關系那麼親密。同時,隨著清政府自身實力的衰退,中緬兩國之間的關系也在不斷趨於疏遠:緬甸使團來華的次數與人數逐漸減少;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後,緬甸並沒有派人入告清政府,而在第三次英緬戰爭爆發前夕,緬王對於英國要求的管理緬政的回復是「奪緬主權須德、法、俄、美允准」②,並不提中國。但是,清政府也意識到一旦英國佔領北緬,「則滇西邊界後患甚長,緬為華屬,近年已在若存若亡之間,然唇亡齒寒,似未便全置不理」⑨。因此,緬甸問題出現後,清政府不能也沒有置之不理。而對於如何避免唇亡齒寒、保疆固圉,清廷內部出現了分歧?當時的駐英公使曾紀澤,不像在越南問題出現時那樣,力主以軍事部署為後盾,與英國進行強硬交涉,維護中緬之間的宗藩關系,而認為「宜自騰越西出數十里取八募(莫),據怒江上游以通商,勿使英近我界」①。這在當時無疑也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有利辦法,然而,清廷主政者卻認為難以辦到,即使如願,也是不義之舉,不願採取這種方式保疆。其實,對於曾紀澤建議的可行性,英國後來也給予了承認:
「如果中國政府迅速利用1884一1885年中國人對八莫半強盜式的佔領,毫無疑問,他們將完全有理由對瑞麗江與伊洛瓦底江上游左岸之間的那片土地享有權力,其中包括八莫在內。因為安德生(Adamson)少將得到的命令是,如果他發現八莫已被中國軍隊占據,就不要再去佔領」
清政府放棄了這一大好時機,寧願與英國進行談判,以口舌爭之,而在談判力爭的過程中,又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保存緬甸對華進貢問題上,八莫展地的交涉居於其次,所謂「上不可以失國體」,對於緬甸問題,只有在維護了清政府「國體」的前提下,中英兩國才『能繼續在邊界等細節問題上訂立條約。最後由於緬祀問題的懸而不決,邊地未能拓展,八奠隨即為英軍佔領。
同時,在中英談判過程中,為避免開啟邊釁,就是對中緬邊界一些緬甸土司的主動投靠、內服,清政府的態度也十分謹慎。阿瓦政權被英軍強力推翻後,緬甸各地的反英斗爭如火如荼開展起來。面對英國的入侵,緬甸邊界的稔祚土司、木邦土司均投稟雲南地方政府,請求中國援助抗擊英國侵略,或要求內服。其實,如果這些請求得到清政府的允諾,也將是曾紀澤招降拓界提議的最好實踐,會對中國的西南邊防及中緬邊界談判發揮重要作用。而清朝統治者卻表示,「朝廷軫念藩邦,迭經諭令曾紀澤與英辯論,尚無成說」,「斷不能僅據該土司稟詞輕開邊釁……至該土司等若再來請示,即諭以現在中國與英人尚未定議,毋庸瀆訴也」。就連雲南地方官採取的暗助野人軍火的方法,清政府也認為「非但於事無益,且恐別啟釁端,張凱嵩辦理邊防,惟當嚴飭各路防軍認真巡守,慎勿輕率從事,致茲後患」又一次失去了占據談判優勢地位的大好機會。
總之,清政府從國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出發,雖然已意識到緬甸存亡對中國邊疆具有的重要影響,但在外交談判的實踐中卻始終堅持把國體威望放在首位。對於緬甸的安排,清政府只要英國同意立教王繼續對華進貢,緬甸的一切內政外交均可交由英政府處理。這樣的談判方針體現出了清政府傳統的「差序格局」天下觀。其實不僅僅在緬甸問題上,與此同時,馬建忠對朝鮮問題的處理、鄭觀應在暹羅問題上的意見,都反映出希望繼續維持傳統朝貢冊封體制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中已完全失去了它的適應性(中國並不是世界,中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只是世界文明的一員)。盡管宗藩制度本身所反映的觀點是:若天子賢德,四方小國便會自動前來臣服於中國,但事實上,實際的強力在這一制度的運作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
清政府隨著自身實力、地位的衰落,已經無法提供宗藩制度運行的保障,隨著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擴張,所謂的「國際法交往原則」已成為世界各國接受的基本理念,清政府想將歐洲國家置於傳統的華夷秩序下,繼續維持傳統朝貢體系下世界秩序,不僅是依其實力難以達到的,就是達到了它所預定的「興滅國,繼存祀」的最高目標,這樣的苦苦力爭,對於中國的國家利益來說,實際上也毫無價值可言。從近代國家利益的角度看,清政府在這場關於緬甸問題的外交交涉中,可以說沒有任何外交目標可言,爭無所爭。這也是近代中國在對外交涉中常常犯下的一個毛病:
外交上制服夷人的方法不在於抗爭捍衛國家的實力與主權,而在於精神上施以貶抑和折辱。
西方大國強力政策的緊逼和自身實力的限制,這樣的方針必然使自身的外交活動空間越來越小,在中緬邊境逐步陷入一種消極防禦的境地.這一後果產生的內在原因在於清朝統治者心中的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觀念,即「一個人確認自己屬於那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圍家」的心靈活活動。因為「國家利益來源於國家身份(認同),我們必須先知道我們是誰,然後才能知道我們的利益是什麼」當時清朝統治者的國家認同仍建立在幾千年的「天下主義」文化觀基礎上,雖然歷經西方列強的沖擊,晚清政府的「國家」觀念有所調適,但多年的大同主義或世界主義的心態仍使清朝統治者難以完全放棄在藩屬朝貢體系下的傳統身份,這樣的國家認同無疑對清政府的外交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雙方於與1886年7月24日(清光緒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在北京簽訂《中英緬甸條款》,中方代表為總理衙門大臣奕劻,英方代表為英國駐華大使歐格納。此條款於1887年8月25日在英國首都倫敦交換批准書 。

『貳』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中國遠征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詳情參見網路:中國遠征軍

『叄』 清朝如何被捲入了緬甸內戰

十八世紀中期,按照緬甸的說法,東吁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很腐敗,任用非人,導致了緬甸的內亂。緬甸內亂首先就表達為民族戰爭,表達為孟族對它的反抗,並且也是孟族人最後攻佔了緬甸的都城阿瓦。在阿瓦被攻佔之前,緬甸國王派了一個使團,由在茂隆銀廠開礦的礦主吳尚賢陪同到北京向清廷皇帝進貢,表示臣服,但是這個使團還沒有回到緬甸,阿瓦就被攻破了。此時清王朝態度很有意思,雖然說緬甸王朝已經前來投奔,但是清王朝採取完全的中立政策,包括緬甸的一個王子和王妃逃到邊境—就是現在的瑞麗,要入境避難,北京表示不同意,這些人從此就沒有下落了。後來大規模戰爭的發生,緬甸軍隊幾次進入內地。起初雙方發生沖突的原因是緬甸一方要求中國歸還入境的難民,這要求不過分,但前提條件是這些難民願意回去,難民中有些人是反緬的,他就不願回去。
緬甸內戰是從乾隆初年開始,緬甸使團入京朝貢是在乾隆十五、十六年,緬甸王子要求避難的時間是乾隆二十年前後。 當時清朝整個戰略的中心是對付准噶爾,一方面是無暇顧及,第二個方面就是它對整個西南的戰略態勢是防禦性的。即使是北方的壓力減小,它也不願意在這個地方輕易開啟戰端。盡管後來清朝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源來處理這個問題,但是戰爭前期,它是不願意這樣做的。 而且,戰爭前期是緬甸王朝和不服從它的傣族土司在打仗。這裡面的情況很復雜,緬甸會在土司政權中扶植親近自己的勢力做代理人,代理人和土司之間也會打仗;這些土司又會聯合起來和緬甸王朝打仗,這就形成反復的戰亂。乾隆二十七年以前,這些戰亂基本沒有波及中國邊境,所以中國對這一地區也沒有做出直接的反應。 另外,這與地方官員、封疆大吏的性格也有關系。當時雲南的官員,包括總督愛必達、吳達善、劉藻這些人都不喜好邊功,他們開邊患的積極性不高。

『肆』 那些流落緬甸的中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

緬甸果敢曾為中國西南邊境少數民族的地域,明末大量漢族湧入雲南省。18世紀,一支漢人移民後裔成為科干山的地方勢力,後受封為世襲果敢土司縣。19世紀末,果敢並入英屬緬甸,成為緬甸境內以華人為主體的土司縣,也開始了百年的罌粟種植歷史。1959年緬甸廢除土司制度之後,果敢陷入了長期的動亂,直到1989年停戰才趨於穩定,成為今日的撣邦第一特區。繞過滇西驚心動魄的崇山峻嶺,經中國雲南省鎮康縣的南傘口岸,跨越一條分界小河,就到了緬甸。這是一塊中緬山水相連的壩子,一牌坊上用中緬文寫著「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這塊名為麻粟壩(「麻粟壩」在傣語里的意思是「最野蠻的地方」,今果敢首府老街的所在地。)的壩子在毒品歷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它在金三角一帶以盛產著名的「麻粟壩煙土」、最早武裝護鏢販運鴉片聞名於世。這塊長約十餘公里、寬不過幾公里的壩子,管轄著緬北薩爾溫江東岸總面積約5200平方公里的土地。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鎮康縣、滄源縣、耿馬縣以及保山地區的龍陵縣接壤,邊境線長達250公里。今緬甸聯邦的這個總人數只有20多萬的少數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統是中國的漢族,他們最早來到這片土地的始祖,是一批追隨明永曆帝朱由榔殘存的官兵。

果敢的明清那些事明末,永曆帝朱由榔在李定國、白文選等護衛下,先是定都南京(編者註:有網友指出永曆帝從未入南京,故不可能定都南京。實則永曆帝先為監國,後為皇帝,駐蹕之地只稱行宮、行在,都城仍是所奉南明的正統首都南京),後敗逃到昆明建立「滇都」(又註:定都昆明是在與原大西軍將帥合流後。)。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正月初三,吳三桂三路大軍數十萬人,兵逼昆明。朱由榔帶1500餘人走騰越西逃,進入當時中國的屬國緬甸瓦城(即曼德勒近郊的古都阿瓦),(觀望形勢的)緬王「慰留貴客於緬北山區」。1661年,緬京老王駕崩,新王莽白繼位。他看清形勢,派精兵夜襲,砍死了南明數十名遺臣武將,囚禁了永曆帝。同年底,平西王吳三桂大軍飲馬怒江,直逼緬甸。莽白立即獻出永曆帝。朱由榔被押回昆明,囚禁在篦子坡頭的金禪寺(今利民巷)內。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4月,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王朝徹底覆滅。出於對吳三桂叛國降清的義憤,昆明百姓一直稱此地為「逼死坡」。清雲貴總督認為有損大清聲譽,於道光年間,強將「逼死坡」改為「昇平坡」,並勒石立碑以宣揚其「昇平盛世」。但昆明人至今仍稱「逼死坡」。後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以「三迤士民」的名義,在逼死坡頭立「明永曆帝殉國處」石碑一方。石碑一度失落,1983年幸得找回,如今又重立在坡頭。永曆帝身後的潰兵上千人,逃到了麻粟壩,開始和這一帶的撣、克欽和克倫等尚處於刀耕火種原始部族生活的原住民們打客家。原住民打不過這群遠來如狼似虎的有謀略的職業軍人,遷到周邊高山,中國改朝換代的難民們,得以在此休養生息。在果敢采訪期間,很多老街(果敢首府)人向記者強調:「我們是漢人,好多人祖上是從南京府過來的。」南京與果敢為什麼有如此深的歷史淵源?原來最早來果敢定居的那跟隨明永曆帝南逃至此的兵將,因南明王朝原在南京定都,所以不管他們後來跑到哪裡、祖籍何鄉,幾百年後統統對外說「祖上來自南京府」。果敢公安局的楊忠校舉例說:「比如羅星漢的第10代祖先,就是永曆帝身邊的偏將。本地幾大姓如原來的土司王楊姓一支、果敢政府主席彭家聲一支,祖上都是跟隨永曆帝南逃至此定居的。」果敢大廟的守廟老人告訴記者:「其實果敢人就起源於昆明的逼死坡。我們以前的老輩人,到了昆明時,都要去那裡看看那塊『永曆帝殉國處』的石碑。」「永曆帝事件」後,在今臘戍附近的登尼,清政府設立「木邦宣慰司」一職,命一楊姓將領為土司王(祖上南京府人)世守其地。現存果敢大廟附近的封誥碑記載了此事。從此清政府對緬北屬地開始統而不治,果敢一帶實際成為「化外之邦」。1852年,英殖民者侵佔緬甸,中國開始失去對這片土地的控制權。英國人發現這里的土壤氣候適合罌粟生長,派人傳授種植技術,並指定東印度公司壟斷收購。再銷往世界各地,後來在鴉片戰爭中吃了敗仗的大清國受害最深。罌粟人稱「懶漢莊稼」,每年10-11月播撒在刀耕火種的坡地上,只消間苗一次就不再料理。直至來年3-4月果實成熟,就可以刮漿制膏,女人孩子都能輕松勝任。果敢人也和緬北眾多民族一樣開始墾荒種煙。百餘年後,種販鴉片成了當地主要經濟來源……到1897年,英人與清王朝(時為光緒帝在位)談判定界,訂立《中英續議緬甸條約》,勘邊定界後,果敢正式被劃入英屬緬甸。生活在果敢地區的漢族由此改稱為果敢族,漢語改稱果語,漢文改稱果文。在果敢大水塘(傳統鴉片種植區),記者見到了當年用中英文寫就的大清與英緬堪界碑,以及1941年由英殖民者頒布土司楊文炳次子楊振材為「印襲官」的敕封碑。英人也從中國制,確立了英緬抗日時代楊家的末代土司地位。離此碑幾百米處,建有抗日將士陣亡紀念碑—抗戰時果敢人與中國遠征軍93師配合,在果敢老街、西山區大水塘一帶浴血奮戰,使1000多名日寇在此斃命。因為對緬甸抗日保土有功,1947年在緬甸立國的「班弄」會議,土司楊文炳作為「果敢族」的代表參加了民族加盟緬甸聯邦政府的簽字儀式,緬政府總算正式承認300年來不被接納的果敢族為其境內合法少數民族。

罌粟盛開的土地事實上到了上世紀20年代,果敢麻粟壩的鴉片已經在金三角一帶遠近聞名,以交易鴉片的「煙節」,也成了僅次於春節的重大傳統節日。手持文明棍的英國紳士,帶著印度奴僕,雇請「趕洋腳」的馬幫每年從麻粟壩帶走煙土不下上千馱。據老一輩果敢人說,果敢是在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後開始種植鴉片的。《果敢志》記載:20世紀初期,每至春節後三四月鴉片上市時節,中國川、滇趕來的馬幫和印度、泰國來的商賈,都雲集果敢老街趕「煙會」,時間為10天到半個月不等。作為果敢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的老街,當年盡管只是一條小街,卻因這一鴉片盛會而聲名遠播。100餘年來,整個果敢及周邊地區出產的鴉片,幾乎全以老街為集散地。可以說,果敢是金三角地區最早形成的、最負盛名的鴉片集貿地。果敢人也成了最會做鴉片生意的人。在金三角,只要說是果敢人,旁人莫不禮讓三分。這不僅因為他們是金三角地區最早的押運大煙土的保鏢專業武裝,還因為果敢人「一致對外」的強悍武勇與團結。百來年,果敢人靠經營聞名滇緬的大煙集市和販運鴉片為生。早先的果敢人只是靠充當大煙販子的押運保鏢獲取報酬,抗戰勝利後,部分當地豪強如楊家土司、金三角地區第一個世界級大毒梟羅星漢等,開始自己涉毒,並武裝販運鴉片牟取暴利。基於專業販毒的傳統,果敢因此產生了不少代表性人物、國際通緝的大毒梟。「鴉片將軍」羅星漢就是使金三角毒名揚天下的果敢標志性人物,其祖上是亡國的南明永曆帝身邊的一個副將,傳到羅星漢這一輩剛好是第10代;前些年中國抓獲的泛金三角地區新一代大毒梟譚曉林,原來就是盤踞在果敢,後以果敢地區的勐固為基地活動。果敢南面100餘里是另一個著名的大毒梟坤沙的老巢萊莫山,果敢與萊莫山之間歷來有鴉片貿易往來和民間友好交往的歷史。果敢公安局警員劉三透露說:「果敢現在的年輕人,很多人都以羅星漢、坤沙是果敢培養出來的大人物而感到自豪!」

果敢如何培養出了金三角兩代毒王?上世紀50年代初,國民黨殘軍93師敗逃果敢,在此地開辦了「果敢軍事學校」。時年14歲的羅星漢和時年15歲、後來的「果敢王」彭家聲(緬共創軍元老、果敢政府主席)成為該軍校首批22名畢業學員之一,羅星漢是其中最小的一個。畢業後他們均被授予「少尉」軍銜。比羅星漢、彭家聲年紀稍小的萊莫山土司的兒子坤沙,20歲時也到果敢入讀這所「果敢軍事學校」。老人們說,該校當年的教官是蔣殘軍系中的老黃埔生,羅星漢、彭家聲、坤沙在此學到了黃埔軍校系統軍事戰術,以及中國遠征軍叢林作戰等軍事技術。「這對以後三人成年後的創業,起了決定性作用。現在連果敢當地知道羅、彭曾是同窗的人,都已經很少很少了。」果敢公安局幹事何峰說。知道兩代毒王羅星漢、坤沙竟然也師出同門的人,當然就更少之又少了。

果敢的「小三國」糾葛當地人稱果敢有個「小三國」。即果敢在二戰結束後初步形成了三大勢力主導局面:楊家土司的地方民族武裝、受緬政府扶持的羅星漢「自衛隊」武裝,以及彭家聲領導的緬共民族武裝。因果敢是金三角地區最早最專業的鴉片販運地區,果敢政要歷來涉毒販毒,20世紀80年代初,彭也曾被國際社會宣布為金三角毒梟之一。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成立「果敢同盟軍」,實行果敢民族自治,實行民族和解,提出了禁毒口號。從此緬甸境內的16支民族武裝中,有15支放下了武器與政府講和。「果敢之父」彭家聲一時成了緬甸的「民族英雄」。1992年11月,因推行禁毒,彭家聲與掌握兵權、大肆販毒的副司令楊茂良發生內訌,雙方兵戎相見。楊轉而向強鄰佤邦求助。因果敢歷來與南部萊莫山的歷史淵源,彭家聲與坤沙的關系較為密切,而緬政府軍那時正聯合佤邦軍和坤沙交戰,佤邦於是「助楊倒彭」,派出1500人的佤聯軍支援楊氏兄弟。1993年5月,彭家聲被迫退出了果敢地區。楊茂良開始主政果敢。雲南省公安廳禁毒官員說,在楊茂良主政期間,果敢地區的毒品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楊氏兄弟本身就是大毒梟,大毒梟主政果敢,更主要的是他們把毒品出口的主通道,指向了中國境內,一度給中國雲南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中國公安部當時把楊氏兄弟列為對中國危害最大的大毒梟。1994年,楊茂賢在潛入中國臨滄地區販毒時被抓獲,同年由臨滄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判處其死刑。楊氏兄弟先是宣稱要給中國政府出多少多少錢,想贖回楊茂賢的命,中國方面不為所動。楊氏兄弟於是叫囂要武力報復,楊茂賢的兒子還猖狂地把一尊鋼炮架到了相鄰的中國南傘口岸海關前,以示威脅。中國方面迅速調集部隊,嚴查封關,這使得果敢的主要經濟來源斷了(無論是日常消費還是商貿都是靠中國),一下導致果敢民心倒向。1995年11月12日,彭家聲與其女婿「果敢東部同盟軍」司令林明賢,聯合緬政府軍數營兵力,入駐果敢。楊氏兄弟被迫從此逃離果敢地區。「果敢王」彭家聲重新控制了果敢。而緬政府軍則趁機控制了老街至清水河42公里幾乎所有的軍事制高點。1995年12月20日,緬政府、彭家聲、果敢三方成立了「果敢臨時政府」。為了調查大煙種植的原生態,2002年4月20日,記者去到果敢西山區大水塘。副區長李樹林和派出所所長趙小德帶記者到附近山頭,看3月底4月初收割了的罌粟地。地里是一片片已經枯幹了的罌粟,偶爾還能看見有晚熟的罌粟青果生長。地里堆著一地已經收割過的鴉片果。當時緬政府軍和同盟軍一直在做鏟除種植罌粟的工作。政府人員在大水塘砍掉了種植面積在2000拽左右的罌粟(當地人沒有畝的概念,以產鴉片量緬斤「拽」來計數產地面積。「一拽」是指一緬斤,合3.3市斤)。舊歷的八九月間,正是往常種植毒品的時候,緬政府提供了豌豆、麥子種子,改種了1000多拽麥子、蠶豆。但山民還是習慣性種了很多罌粟,政府人力有限,也難以監管到那麼偏遠的地方。一般只要有四五個勞力的家庭,很容易就可以種上七八畝罌粟,每畝大約可產一拽鴉片。一般四五拽可以生產出一件貨(750克)的海洛因。大水塘地區煙農零零星星收了1000多拽鴉片。在沒有禁種前,這一地區每年可以產4000多拽鴉片膏。收購者往往在每年下種罌粟的時候就來了,他們賒賬給煙農,到收購時再扣除。收購價錢不好時,每拽才賣1600-1700元人民幣。年成好時,一拽就可以賣到5000-6000元。年年發財的都是收購者與製造海洛因者,煙農貧窮依舊。

留著余香的罌粟地果敢特區政府承諾在2003年全境成為無毒區,2000年就對煙農下達了禁種令,2001年允許限量種植最後一季罌粟。從2002年起,再不許任何人種植罌粟。記者指著一地曬著的罌粟種子,問:「曬這些種子做什麼用?」煙農笑了,說:「那些是曬幹了用來磨粉熬芙蓉湯喝的,成熟的罌粟種子完全無毒,鴉片子的含油量超過50%,還可以榨油。真正用來播種的種子是不能曬的。」煙農告訴記者:「一般是每年農歷的八月份播種罌粟,一個來月苗就長成綠油油的了。到開花前上坡除一兩次草,基本不用再經管。春節過後幾十天,就到了鴉片果收獲的時候了。」果敢在中國開展的跨境替代種植幫助下,鏟除毒品經濟,與世界主流文明接軌,重新融入現代社會。記者所著《解毒金三角》一書提到「據雲南植物學家多年研究,因生物間奇妙的作用,凡種植過罌粟的土地,改種大葉種普洱茶後,茶葉別具一種香氣。」這段話被果敢當地的美樂茶莊拿來當作商標貼注,向中國推銷他們在鴉片地里進行的替代種植產品茶葉。煙農反映:替代種植如茶葉的價錢,都遠遠低於鴉片的收入。果敢壩子上搞的替代種植品是橡膠和甘蔗,因為這幾年中國那邊糖價下挫,南傘糖廠也不怎麼來收購了,茶葉也賣不出去,因此本煙農對替代種植熱情不高。是年4月初,中國派出20多人配合緬甸禁毒人員在果敢查抄毒品,當地煙農說,這一行動後「沒人敢公開擺賣了,煙價跌到了金三角罕見的低價。」果敢公安局官員承認「禁煙使得毒源地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但他們說:「禁煙是無條件的。」

『伍』 中國遠征軍是哪年去的緬甸為什麼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時間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第二次入緬時間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

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主要國際通道,1938年1月,隨著戰爭一步步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 ,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從而組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5)滇西是什麼原因劃入緬甸擴展閱讀

中國遠征軍組建背景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 。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

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陸』 中緬為什麼以高黎高山脈水嶺劃界

A 中緬兩國通過置換領土和平解決邊界爭端

中緬兩國山水相連、國境毗鄰,不僅在歷史、文化上有著密切的關系,兩國人民之間更是存在著源遠流長的兄弟般深厚友誼。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50年6月8日與緬甸建交。緬甸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
中國和緬甸有約2210公里的共同邊界,尖高山以南的邊界由中英之間的1894年、1897年和1941年的有關協議劃定,但實際控制線與條約規定不完全一致。中緬涉及懸而未決的邊界主要有三段。
第一段是阿佤山區一段:阿佤山區位於中緬邊境的中南段部分,英國和清政府在1894年和1897年簽訂的兩個中緬邊界條約對這一段邊界曾作以明文規定,但有關條文自相矛盾,這一段邊界長期沒有劃定。英國殖民者為造成既成事實,於1934年初派遣軍隊進攻班洪、班老兩個部落所轄地區,遭到當地佤族人民英勇抵抗,即有名的「班洪事件」。1941年,英國乘當時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所面臨的危急情況,以封閉滇緬公路為壓力,脅迫當時的國民政府在6月18日以換文的方式在阿佤山區劃定了一條對英國有利的邊界,即所謂的「1941年線」。由於不久爆發了太平洋戰爭,這條線上也沒有樹立界樁。
第二段是南畹河與瑞麗江匯合處的勐卯三角地區(又名南畹三角地區):勐卯三角地區位於中緬邊境的中段部分,是中國的領土,過去英國在條約中也已明文承認。但在1894年中英兩國簽訂有關中緬邊界條約前,英國未經中國同意,擅自通過該地區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1897年,中英兩國再次簽訂中緬邊界條約時,英國以「永租」的名義取得了對該領土的管轄權。緬甸獨立以後繼承了這一不平等的「永租」關系。
第三段是尖高山以北一段:尖高山位於中緬邊境的中北段部分。這一段邊界過去從未劃定。英國曾在這一地段不斷製造事端,1911年初武裝佔領了片馬地區,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義憤,全國各地掀起風起雲涌的抗議運動。迫於壓力,英國政府不得不於同年4月10日照會當時中國政府,承認片馬、崗房和古浪三處屬於中國領土。但英緬當局仍然賴在這個地區,毫無道理地繼續侵佔這一地區。
針對中緬邊界存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不久,緬甸方面曾幾次向中國提出邊界問題。但因為新中國成立不久,解決邊界問題尚未提上日程。1954年11月至12月,緬甸總理吳努訪問中國,席間又談到兩國邊界問題。會談後發表公告指出:「鑒於中緬兩國邊界尚未完全劃定,兩國總理認為有必要根據友好精神,在適當時機內,通過正常的外交途徑,解決此項問題。」1955年11月,中緬雙方邊防部隊在黃果園因誤會發生了一次武裝沖突,兩國開始把解決邊界問題提上日程。從1956年初起,兩國就邊界問題開始進行多次接觸和磋商。
1956年10月,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吳努應邀訪華。期間,周恩來同吳努就中緬兩國共同關心的問題,特別是中緬邊界問題舉行會談。中國政府依據調查研究的結果,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通過吳努主席向緬甸政府就中緬三段未解決的邊界問題說明了情況,並提出了原則性建議。
關於阿佤山區一段:中國政府認為,「1941年線」是英國人趁人之危造成的,中國人民對於此是不高興的。在邊界問題上,根據正式條約提出來的要求按照國際慣例應予以尊重。為了促進這個問題公平合理的解決,中國政府准備把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的地區,同時,要求在中緬兩國政府沒有就此問題達成最後協議並樹立界樁以前,緬甸軍隊不進駐中國部隊自「1941年線」以西撤出的地區,但緬甸工作人員可以進入這一地區。
關於勐卯三角地區:中國政府指出,緬甸繼承的英國對該地區的「永租」關系,同中緬兩國目前的平等友好關系是不相稱的,中國政府願意同緬甸政府商定如何具體部署對勐卯三角地區「永租」關系的廢除。
關於尖高山以北一段:中國政府根據歷史事實和實際情況調查,提出建議:從伊索拉希山口以北到底富山口部分,可以按習慣邊界線劃界;從伊索拉希山口到尖高山一段,除片馬、崗房、古浪地區應歸還中國以外,原則上可以按怒江、瑞麗江(即龍川江)、太平江為一方和恩梅開江為另一方的分水嶺劃定邊界;在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的同時,緬甸政府也把軍隊從片馬、崗房和古浪撤出,在這一地區最終劃界以前,中國軍隊將不進駐這個地區,緬甸政府可以進行行政管理。
這公平合理地照顧到了雙方的利益,吳努主席對此原則性建議非常滿意。1956年11月9日,中緬在聯合新聞公報中宣布:中緬兩國政府取得諒解,到1956年底,中國軍隊撤出「1941年線」以西地區,緬甸軍隊撤出片馬、崗房、古浪。撤軍工作順利進行,為兩國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此後,中國總理周恩來與緬甸領導人不斷進行深入具體的討論。雙方達成一致:鑒於緬甸在勐卯三角地區修建的公路對緬甸至關重要,中國政府願意把這個地區移交給緬甸;作為交換,緬甸把「1941年線」以西的班洪和班老部落管轄區劃給中國,從而糾正兩個部落被「1941年線」分割為中緬兩部分的不合理狀態。
1957年7月,中國第一屆人大第四次會議專門討論了中緬邊界問題,周恩來作了專題報告,會議就中緬邊界問題作出了決議,中緬邊界問題解決的條件日趨成熟。
1958年9月26日,緬甸國防軍總參謀長奈溫取代吳努擔任總理。奈溫對解決兩國的邊界問題態度積極,並應邀於1960年1月24日至29日來華繼續商談兩國邊界問題的解決。兩國總理於1月28日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中緬友好互不侵犯條約》和《中緬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上簽字。
最終,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1960年10月1日《中緬邊界條約》在北京簽訂,主要內容有:
1、根據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和友好互讓精神,緬甸同意把屬於中國的片馬、古浪、崗房地區(面積約153平方公里)歸還中國;
2、鑒於中緬兩國的平等友好關系,雙方決定廢除緬甸對屬於中國的勐卯三角地的「永租」關系,考慮到緬甸的實際需要,中國同意把這個地區(面積約220平方公里)移交給緬甸成為其領土的一部分,作為交換,同時為了照顧歷史關系和部落的完整,緬甸把班洪、班老部落轄區(面積約189平方公里)劃歸中國,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3、雙方同意從尖高山到中緬邊界西端終點的一段邊界,除片馬、古浪、崗房地區外,按傳統習慣線定界;
4、中國政府根據一貫反對外國特權和尊重其他國家主權的政策,放棄1941年中英換文中規定的中國參與緬甸爐房礦產企業的權利。
中緬邊界問題的談判及解決,不僅有利於中國邊疆的穩定和中國與周邊國家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而且也有利於亞洲和世界和平,同時也為亞非國家通過友好協商解決國與國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樹立了良好的範例。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3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7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9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4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0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5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8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40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3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