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傣族屬於緬甸哪裡
『壹』 勐舉是屬於緬甸哪裡
勐舉是屬於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勐舉位於緬甸勐拉,屬於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勐拉位於緬甸東北部,比鄰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打洛鎮,現為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控制,擁有高度的自治權。緬甸聯邦共和國簡稱緬甸(Myanmar),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成員國。西南臨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為鄰,東北靠中國,東南接泰國與寮國,首都為內比都,人口5458萬(2020年4月),共有135個民族,全國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全國分7個省、7個邦和2個中央直轄市。
『貳』 小勐拉屬於哪個國家
小勐拉屬於緬甸。
小勐拉是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首府,位於緬甸東北部,比鄰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打洛鎮,現為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控制,擁有高度的自治權。
小勐拉與緬甸撣邦東部重要城市景棟、大其力有等級公路相通,距景棟88公里;與聞名世界的「金三角」緊鄰的緬甸邊境城市大其力和泰國邊境城市相距僅270公里,通過景棟機場每天都有航班與仰光、曼德勒、東枝等緬甸大城市相通。
小勐拉通往中國思茅市和湄公河重要港口索累的等級公路正在不斷完善,勐拉是中國大陸通往東南亞各國的重要門戶。
『叄』 傣族主要生活在什麼地方想一想那是我國的哪個省
傣族主要生活在我國的西南部,主要分布於我國的雲南省。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Thai),寮國稱做老(Lao),緬甸稱做撣(Shan),中國稱做傣(Dai),印度稱做阿洪(Ahom),但均自稱Tai。
(3)緬甸傣族屬於緬甸哪裡擴展閱讀: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語言文字豐富多彩。雲南的漢族語言屬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其他各民族的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語言使用主要有:母語型、雙語型、多語型和母語轉用型四種類型。雲南各個民族除回族、滿族、水族通用漢語外,其餘都有自己的語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種。其中,傣族文字語言與泰國有一定的歷史淵源。
傣族神話傳說與古歌謠結合,產生了民間說唱藝術章哈。納西族形成了有故事內容的說唱藝術納西大調,傈僳族曲藝尼丹木刮,佤族曲藝柏巧、嘮瓊嘎卜(木鼓說唱),苗族曲藝然更、巴臘叭,拉祜族曲藝嘎門可等,都有大量的神話傳說曲目,它們與民間歌謠結合,通過原始宗教祭師和歌手的演唱,流行在各民族當中。
『肆』 緬甸有傣族嗎
緬甸有傣族。
緬甸人口民族:
緬甸人口有約5390萬(2015年),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
撣族:
緬甸官方將分布在撣邦高原的泰民族命名為「撣」,分布在撣邦高原邊緣和其它地區的泰民族命名為昆、允、罕底、小撣、大撣、毛撣、泰蘭、泰隆、泰那等不同族稱。
實際上,緬甸各地的泰民族並不承認緬甸官方的民族劃埋薯分,對外均統一自稱「泰」,普通緬族人稱其為「撣」。
撣族與泰國的泰族、柬埔寨的泰族、越南的泰族、寮國的佬族、中國的傣族、印度的阿薩姆族,屬分布在不同國家不同叫法的同一個民族,都是泰民族的一部分。
(4)緬甸傣族屬於緬甸哪裡擴展閱讀
傣族:
傣族,又稱泰族、撣族等,民族語言為傣語(泰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
族稱: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如液好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綉腳」、「綉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渣鉛「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寮國稱做老,緬甸稱做撣,中國稱做傣,印度稱做阿洪 。
『伍』 傣族屬於哪個民族
傣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與緬甸的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阿薩姆阿豪姆人有歷史和文化淵源,語言和習俗也與上述民族接近。在泰國與寮國稱傣泐族。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薩姆邦的阿洪傣都有著淵源關系。全球傣(泰、撣)總人口6000萬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稱為「傣」、「泰」,他稱為「撣」、「阿薩」。
景頗族,中國雲南世居少數民族之一,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緬甸有克欽邦,克欽族即中國景頗族。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阿昌族,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省和貴州省。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的隴川縣戶撒和梁河縣九保、囊宋三個阿昌族鄉。潞西縣江東鄉高埂田和盈江、瑞麗有少量居住。此外,在貴陽市、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的漕澗、舊州等地,保山地區騰沖縣和龍陵縣也有部分居住。
使用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無文字,慣用漢文和傣文。
德昂族(又名崩龍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德昂族女孩西(今芒市)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他分布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族、景頗族、僳僳族、佤族、漢族等民族交錯而居。
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自稱「德昂」,居住在鎮康、耿馬等縣的則自稱「尼昂」或「納昂」。「昂」為民族自稱,意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納」為尊稱的附加語。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文字流傳不廣,主要用於記載本民族的歷史、道德、法規和書寫佛經等。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納西族有多種自稱:居住在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古城區、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永勝縣、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俄亞、鹽源縣達住等地的納西人自稱「納西」,居住在雲南省寧蒗縣永寧、翠依、四川省鹽源縣、木里縣的雅礱江流域和瀘沽湖畔的納西人自稱為「納」或「納日」(或音譯為「納汝」);居住在寧蒗縣北渠壩和永勝縣獐子旦的自稱「納恆」;居住在雲南省香格里拉縣三壩鄉的納西人自稱「納罕」(或譯為「納汗」);此外,還有少數自稱為「瑪麗瑪沙」(居住在維西縣)、「路路」(又音譯為「魯魯」,居住在麗江塔城、魯甸等地)。上述自稱中,以納西、納日、納罕、納恆幾種稱謂居多,自稱納西的人占納西族總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於1954年正式定族稱為納西族。「納」一詞有「大」、「宏偉」、「浩大」、「黑」、「黑森森」、「黑壓壓」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為「人」。
納西族有多種自稱和他稱。根據《後漢書》、《三國志》、《華陽國志》等史書記載,漢代時居住於越巂郡的納西人稱為氂牛種;蜀漢時居住於漢嘉郡的納西人稱為旄牛夷;晉代居住於定笮(今四川鹽源)的納西人稱為「摩沙夷」。到唐代,《蠻書》等史書多稱納西為「麽些」。
直至族稱正式定為「納西」之前的20世紀50年代初,各地納西人填族別時填「麽些」或「摩西」。藏族人則稱納西族為「姜」(Hjang),白族自古稱納西族為「摩梭」(麽些),但通用的他稱仍為「摩梭」(麽些)。主要居住在中甸縣(現為香格里拉縣)東南部東壩等地的部分納西人(自稱納西或納罕)被稱為「阮可」(又音譯為「若喀」)。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漢族,即廣義的漢人,「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就史料記載漢族是起源於中國北方的遠古的華夏部落,為當代中國主要民族。
在歷史上, 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 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漢族又稱為漢人、華人,唐人、秦人、桃花石。
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的主體族群。佔中國人口90%以上,佔新加坡人口74%,占馬來西亞人口24.5%。
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
漢族的人口如果從其族源夏民族算起開始約有200餘萬人,歷經夏、商、周三代,到戰國時已有2000萬人左右了。在漢族形成的兩漢之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餘萬人,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王育民《中國人口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1]。
漢族所用的漢語屬漢藏語系。經過數千年的互動演化,現代漢語分為九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客家話、平話、晉語[1]。
語言學界傳統認為現代漢語分為七大方言,近幾年來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並列。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復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盡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漢字,就沒有漢族[1]。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1]。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1]。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1]。
『陸』 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分別是哪個省的哪個地區
1、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
2、景頗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隴川、盈江、潞西、瑞麗、梁河等5個縣、市,與德昂、傈僳、阿昌、漢等民族交錯雜居於山區;部分散居於耿馬、騰沖、瀘水、孟連、昌寧、勐海、隆陽等縣(區)。
3、阿昌族是雲南省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
4、德昂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比較集中的分布在雲南省保山地區的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麗市、盈江縣、隴川縣、梁河縣,臨滄地區的永德縣、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其中潞西市的三台山德昂族鄉和臨滄市鎮康縣的軍弄鄉是德昂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
(6)緬甸傣族屬於緬甸哪裡擴展閱讀:
(1)傣族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地區。比較大的壩子有景洪、勐籠、勐遮、勐罕、勐海、芒市、隴川、干崖、勐卯、遮放等。
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雅」,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
(2)景頗族聚居的山區,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大部分緯度偏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山青水秀、樹木蔥蘢。這里良好的植被造就了天然的綠色水庫,山有多高水有多長,座座青山有溪流,條條山箐有小河,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條件。
景頗族包括景頗、載瓦、勒期、浪峨、波拉5個支系。支系的名稱也是各支系的自稱和支系語言的名稱。其中,「景頗」既是支系名稱也是民族名稱。各支系有自稱和對其他支系的他稱,與景頗族雜居的漢、傣等民族對景頗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景頗族。
(3)阿昌族在古代漢文獻中,曾被稱為「峨昌」、「莪昌」、「娥昌」或「萼昌」,現在通稱「阿昌」。阿昌族還有不同的自稱,戶撒地區阿昌族自稱為「蒙撒」、「傣撒」、「蒙撒撣」、「襯撒」;梁河地區阿昌族則自稱為「漢撒」、「阿昌」、「峨昌」。
阿昌族的先民很早就居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一帶,後來一部分遷至怒江西岸,即古代稱作「尋傳」的地區,再逐漸南移,約於13世紀定居於現在的隴川縣戶撒壩子,另一部分則沿雲龍、保山、騰沖遷徙,最後定居於梁河地區。
(4)德昂族是一個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圍非常廣,雖然德昂族只有1萬多人,卻分布在雲南省3個地州9個縣市。除潞西市的三台山和鎮康縣的軍賽兩地外,其他德昂族與景頗、漢、傈僳、佤等民族分寨而居,其中有少數村寨間雜在壩區傣族村落之間。
德昂族由於居住分散,自稱他稱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區的德昂族自稱「德昂」,鎮康、耿馬的德昂族則自稱「尼昂」或「納昂」,此外,還有「崩龍」、「昂」、「冷」、「梁」、「布雷」、「納安諾買」等稱呼。新中國成立後進行民族識別,沿用了「崩龍」這個名稱。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198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崩龍族」正式改名為「德昂族」。
『柒』 傣族在哪裡
傣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地區,自稱「傣泐」,漢族稱為水傣。雲南,簡稱雲(滇),省會昆明,位於中國西南的邊陲,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是截至2013年為止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
『捌』 傣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我國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州縣。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我國傣族人口約150萬,絕大多數的傣族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全世界的傣族現有人口約5000萬,雖然國內屬於少數,但學術上認為,傣族先民出自我國雲南西南傣族聚居區,東南亞各國傣族都來源於此。而居住在國外的傣族主要分布於泰國(約3000萬人)、緬甸、柬埔寨、寮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歷史上傣族以泰國北部和緬甸為核心建有佛教國家——焚香國。後經歷史演變,這個國家已不復存在,傣族散居於我國西南一帶和各個東南亞半島國家。
(8)緬甸傣族屬於緬甸哪裡擴展閱讀: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有大泰、蘭納、暹羅三大方言,方言之下又含有多個次方言,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差距也加大。
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文字有暹羅傣文、瀾滄傣文、蘭納傣文、越南傣文、南方大傣文、北方大傣文、阿薩姆傣文等七種字體,均由古印度婆羅米文演化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
傣族的傳統文化:傣族族系發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自治州和德宏傣族自治州兩個地區。傣族具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也有自己信奉的宗教信仰,傣族不僅是一個「水的民族」也是一個民族文化豐富的民族。
傣族的壁畫:壁畫是傣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亮的寶石,是傣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傣族壁畫多見為佛寺壁畫,它通過佛教題材,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傣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傣族的生活習慣、風俗、風情和階級關系,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傣族佛寺壁畫的特點是:在構圖上,打破了時間、空間、地點的限制,把一個完整故事的來龍去脈集中明確地在一幅畫面上表現出來。同時,構圖疏密得當,主次分明。在人物的造型上,既保持了結構的准確性,又作了藝術的誇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傣族竹編:自古以來,花腰傣居住的地方綠竹環繞,花腰傣用竹創造出了自己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民間工藝品,竹床、竹椅、斗笠、飯盒、簸箕、魚簍、秧籮等編製品,製作精美,精巧別致,工藝極高,再綴上銀泡,彩穗等裝飾物,簡直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工藝品,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
傣族竹編工藝是傣族的傳統工藝美術形式,歷史悠久,造型古樸,美觀實用。傣族有著世代相傳的竹編技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傣族竹編工藝精細,造型朴實大方,品種繁多,其中以笆籮、飯盒、檳榔盒等竹器最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