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遠征緬甸
A. 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遠征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美國需要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日本陸軍主力,牽制日軍,避免日本陸軍主力湧入東南亞和太平洋。充分發揮中國作為美國的有效的軍事盟友的作用,而在戰後,則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忠實的政治盟友 。
日軍一旦佔領緬甸,控制滇緬路,援華物資就難以運往中國,而中國抗戰就難以維持,這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的 。所以,美國積極贊成中國派兵入緬作戰。
(1)為什麼要遠征緬甸擴展閱讀: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
中國軍隊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遠征軍傷亡總數達6.1萬人。以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為例,戰斗動員人數為4.2萬人,傷亡總數達2.2萬人,超過總兵力半數以上 。
緬北反攻戰中,中國遠征軍及駐印軍參戰兵力共計307281人,馬匹15037匹,駐印軍傷亡人數高達12729人,滇西遠征軍達40000餘人 。
據日本厚生省救援局1950年的調查,日本在緬甸所投入的兵力達303501人,而損失兵員達185149人(不含空軍)。
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的《一億人的昭和史》之《日本陸軍史》別冊中記,日軍在緬甸戰場總共投入兵力230800人,戰死160400人,戰死率69.5%,接近其所投入總兵力的七成 ,中印緬戰場確實牽制和消滅了日軍的重要武裝力量,對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B. 中國遠征軍為什麼要入緬甸與日軍作戰
為了保障滇緬公路的暢通
當時中國的大量物資都需要外部運輸過來,滇緬路是唯一一條尚未被切斷的運輸大動脈
為了保住這條公路,在珍珠港事件後,中國-英國就簽訂了共同防衛條約
遠征軍就是按照條約去緬甸參戰的
C. 分析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的原因
日軍為了太平洋戰爭需要而為了奪取緬甸最大的油田仁安羌,同時切斷中國抗戰唯一生命線滇緬公路而發動的作戰,英軍打算放棄緬甸而退守印度需要中國軍隊掩護為他們贏得撤退時間,而中國應美英之請,及保衛自身抗戰生命線需要,抽調當時戰略預備隊的精銳第五軍,第六軍及第六十六軍組建中國遠征軍以第五軍二百師為先頭部隊先期入緬
D. 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的原因是什麼
1942年2月,日軍加強攻勢,仰光告急,駐緬英軍總司令T·J·小胡敦請求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2月1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命令在滇緬邊境待命的第一路軍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率領第5、第6軍進入緬甸,緊急向緬南、緬東地區開進。
E. 中國遠征軍為什麼要去緬甸大概去啦多少人 在撤退野人山死啦多少
1940年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為保衛唯一的一條援華物資通道,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日本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也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但是,也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英軍撤退,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並消耗日軍部分力量,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從而贏得時間,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西(我軍在東),最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根據戰後盟軍公布的數字,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兵員為10萬人,傷亡總數達61000餘人,其中有近5萬人是在撤退途中死亡或者失蹤的。 1942年5月2日,史迪威在給美國總部的一份急電中,首次提到在印度建立基地訓練中國軍隊和反攻緬甸的計劃。隨後,中國國民政府將退到印度的新22師、新38師殘部整編為X部隊,將撤退到雲南的遠征軍與新增派的部隊整編為Y部隊。 1943年,為提高部隊戰鬥力,中國的昆明、大理和印度的蘭姆伽等地分別設立了幹部訓練團和訓練學校,對官兵進行兵器、射擊、戰術等訓練,並配備盟軍提供的新式裝備。 1943年10月20日,在中國遠征軍曾經的傷心地——野人山,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對素有「叢林作戰之王」之稱的日軍第18師團發起攻擊。 與X部隊相呼應,1944年5月中旬,中國遠征軍Y部隊近20萬人也渡過怒江向日軍據點發起雷霆般的攻勢。
F. 新一軍為什麼遠征緬甸
保護滇緬公路
因為美國援助中國的物資,一個從喜馬拉雅山空運,也就是著名的「飛虎隊」(不是香港的那個),飛的路線叫駝峰路線。另一個就是滇緬公路陸路運輸過來
G. 乾隆時代遠征緬甸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結局怎樣
清初,中國和緬甸之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建立起正式的官方聯系,但兩國地域毗鄰,民間來往很是頻繁。乾隆十八年,通過與緬甸關系較密切的雲南茂隆廠主吳尚賢的介紹,兩國開始有了交往,清政府允許緬甸使節來華,這是兩國之間正式接觸的開始。但這良好的開端卻由於不久發生的緬甸內亂而中止。從乾隆二十年起,緬甸軍隊不斷侵擾清朝耿馬、孟連等土司。乾隆三十年,緬軍甚至進犯雲南九龍江橄欖壩,入據車里城。雲貴總督劉藻遣兵征討,因指揮失宜,反為其敗。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清政府又派大學士楊應琚自陝甘移督雲南。楊應琚到任後,指揮軍隊擊退了緬軍的進犯,收復了失地。但楊應琚卻因此而傲慢輕敵,貪功啟釁,他白普洱移駐永昌後,致書緬甸國王,聲言將率大軍數十萬征討,要緬甸投降。於是緬甸起兵迎戰,雙方戰事再起。清軍數戰不利,緬甸軍隊乘機進擾雲南。乾隆帝聞訊大怒,詔逮楊應琚至京,賜死。乾隆三十二年,派將軍明瑞分兵五路征緬。戰爭之始,清軍連戰皆捷,進展很快,已逼近緬甸國都阿瓦(今緬甸曼德勒),但畢竟是孤軍深入,糧草不繼,終於在第二年二月兵敗退回,明瑞也自盡身亡。
清軍慘敗的消息使乾隆帝甚為震驚,他見軍情緊急,「必須重臣前往督率調度」,於是授傅恆為經略,阿里袞和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經辦征伐緬甸事務。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恆率滿、蒙兵一萬三千六百餘名出征。臨行時,乾隆帝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胄贈給傅恆,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希望。
這一年三月,傅恆抵達雲南,四月到永昌、騰越察看情況,著手進行戰前准備。他得知緬軍防守「專恃木柵」,而「清軍向來用尋常槍炮攻取,無濟於事」,就「訪聞茂隆廠一帶有善造大炮之人,將來進兵時兵弁各帶銅、鐵一斤,遇攻柵時隨時暗鑄大炮,出其不意」。他還聚集眾將,商討進兵方略。鑒於過去明瑞將軍專由陸路進兵,緬方得以集中兵力防禦,而遭敗績的教訓,傅恆決策水陸三道並進。因緬甸都城阿瓦在大金沙江以西,若由東路錫箔江進,則阿瓦仍隔江外,於是定議一路由戛鳩江(亦名蘭鳩江,或檳榔江)出河西,取道孟拱(今緬甸密支那之西)、孟養(今緬甸密支那),直搗阿瓦,此為正師;一路由伊洛瓦底江東岸,經孟密(今緬甸傑氻)夾江南下,這是偏師:另一路則由伊洛瓦底江水路,順流而下,先造船於蠻莫(今緬甸八莫),以溝通前兩路軍的聯系,壯大聲勢,並兼及供應兩軍所需。
但是要實現水陸並進的方針,首先要解決船的問題。早在傅恆未到雲南之前,乾隆帝就曾有造船的打算,並派副將軍阿里袞去經辦此事。但阿里袞以「邊外峽行湍險,舟楫不通,沿江亦無辦公所奏止」。隨後,傅顯與佐三泰又奉命前往察勘實情,「所言與阿里袞等同」。這樣,造船之事只好暫且擱下了。傅恆抵滇後,詳細地察詢當地居民,獲知蠻莫附近的翁古山樹木較多,而位於此山旁邊的野牛壩,氣候涼爽無瘴氣之害,是建造船隻的好處所,於是傅恆就派遣傅顯督工運料,並令湖廣未的工匠造船。不久,一批船造成了。乾隆帝聞報很是高興,特頒旨嘉獎,作詩《造舟行》以壯此舉。
H.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作用和意義
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地帶,又是東南亞地區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打通了緬甸,使美國物資,可以通過緬甸公路運往雲南,不用通過駝峰航線了。
I. 中國當時在抗日期間為什麼還派遠征軍去緬甸
為了打通滇緬公路獲得國際援助。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 ,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
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派遣軍隊入緬與英軍協同作戰。
(9)為什麼要遠征緬甸擴展閱讀:
滇緬公路的價值意義:
第一,從戰略意義上看,滇緬公路在抗戰初期搶築成功,對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妄想是一個有力的回擊,而對於中國來說,滇緬路成了維系中國和東南亞兩大戰區的紐帶,大批援華物資源源不斷運入中國,打破了日軍的封鎖戰略。
第二,滇緬公路被譽為「抗戰輸血管」,從物資上給抗戰巨大的支持。據統計,縝緬公路貨量1939年為27980噸,1940年為61934噸,1941年為132193噸。
在運入外國援華物資的同時,也輸出了大量英美所急需的作為償還物資的鎢、銅、錫等有色金屬及桐油等物資,支持了英美的反法西斯斗爭。
第三,滇緬公路的迅速建成有利於後方民族工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戰時交通狀況的改善使得內遷的工廠迅速恢復了生產。因此,滇緬公路為中國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有力的物資基礎。
第四,滇緬公路的修築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中國人民在缺乏先進工具的情況下在短短九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一項連英美專家都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偉大工程。
在當時嚴重失利的抗戰形勢下,這對於國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也使世界充分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遠征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滇緬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