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景棟哪裡主要居住的民族有哪些
『壹』 克欽族的簡介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的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同族不同稱。中國境內的景頗族有12萬餘人,據20世紀70年代的統計,在緬甸的克欽族總數約56萬人。緬甸的克欽族主要要居住在克欽邦山區,瑞麗江流域、撣邦山區以及景棟地區,在印度阿薩姆邦那加西部山區也有少量克欽族居住。
克欽族屬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人體特徵與中國漢族相近,是一支與占緬人有著淵源關系的緬族親屬民族。「克欽」是他稱,自稱為「景頗」(意為「人」)或「班陽」。據考,緬甸的克欽族為外來遷徙民族。至今克欽族中仍有其祖先居住在「木轉省臘崩」(平坦的山頂)的傳說。相傳,克欽人的祖先大約在7世紀時開始由青藏高原東部沿橫斷山脈南遷。8世紀時已定居於高黎貢山一帶了。11世紀,他們沿恩梅開江,邁立開江逐漸遷入今緬甸境內。
克欽族進入緬甸境內之後,又分兩路向南遷移。一路從孫布拉蚌沿著南部山地遷移,爾後又向西南方向遷移,另一路則沿著三角地帶的山脈,從恩梅開江沿岸南下並逐漸定居下來。15世紀克欽族再次南遷,開始與緬族、撣族接觸,文化受到影響。
克欽族有4大支系:景頗、浪峨、載瓦、勒期。克欽族有自己的語言,克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克欽語是緬語的親屬語言,語法與緬語一致度較高,基本詞彙中有50%與緬語一致。克欽語與古漢語在語法和詞彙方面也有明顯關系。克欽族中操景頗語者人數最多,操浪峨語者次之。景頗語是克欽族的通用語,有6種方言:普通景頗語、喀古景頗語、高伊景頗語、戶拱景頗語、督茵景頗語和騰乃景頗語。普通景頗語是克欽邦普遍使用的語言,也是學校的教學用語。
克欽文字為19世紀末美國浸禮教會傳教士首先創制,後幾經完善,現已固定成型。克欽族的傳統社會形式為村社制,其基層政權實質上仍為頭人、山官、土司所掌握。
克欽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主要行業有農業、畜牧業、礦產和林產品開采業以及家庭手工業。克欽族的農業分為平原種植、雨季山坡早地種植和梯田種植3種,平原和梯田種植比較固定。主要作物為水稻、玉米、豆類、麥子、甘蔗等,雨季山坡旱地種植較為粗放,多以刀耕火種、輪歇丟荒的方式進行。主要作物為早稻、玉米以及套種的瓜果蔬菜。克欽族人飼養牛、豬、雞等動物。飼養的目的不是為了生計,而是為了婚喪嫁娶和敬神的需要。
克欽族人大多相信鬼神和萬物有靈,上層知識分子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克欽人心地善良、性格強悍、豪爽倔強,有助人為樂的美德。
『貳』 果敢克欽於中國的什麼族有關系
克欽族是羌 族 南 逃 的一支後裔,和泰國的泰族一樣,原本生活在中國西南,由於H 人南 下而逃出中國。至今克欽族和泰族還有紀念乘舟躲避中原軍隊的「龍船節」。不過這是歷史上的克欽族。現在果敢的克欽族可不是這樣,通過兩次漢H,現在的克欽族早不是以前的克欽族了。
第一次漢H是明末清初永曆帝朱由榔帶去緬甸的南明余部,他們不願意降 清,就在緬甸果敢地區定居下來,和當地克欽族通婚混血,代表人物羅星漢。
第二次是G M D逃到緬甸的余部,他們也和當地人通婚,代表人物張蘇泉
所以搞得現在果敢克欽族基本用漢子(繁體)漢語。
果敢和平紀念碑:
以克欽族為代表的果敢地區對緬甸無論是政治上還是文化上根本沒有認同感。
而且果敢很少用緬甸的緬元,而主要用人民幣(博 彩業)
手機號也不用緬甸的,而是用雲南的。
好多和諧啊……
『叄』 有人了解緬甸嗎
我找到了緬甸的過去.
一、多民族概況
緬甸有42個民族,人口較多的有緬、克倫、撣、欽、孟、若開、克欽、克耶等民族,另有巴當、勃奧、茵萊、土瓦、那加、僳僳、拉秀、沙隆等。
緬甸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65%,有2444萬。緬甸族分布全國各地,而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及三角洲地區。緬族屬蒙古人種,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起源於中國西北地區,是羌族的一個支系。歷史上緬族先民有過三次大的遷徒,於650年進入曼德勒南30公里的叫棲(皎克西)鎮一帶定居。
克倫族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人口有300多萬,主要分布於克倫邦和克耶邦。克倫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克倫語支,與緬族同一族源,都是從中國的羌族分支出來的,向南遷入緬甸還早於緬族。
欽族有人口46萬,大部分聚居在西部山地欽山山脈。欽族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欽語支,是隨藏緬語族南遷,較早進入緬甸的民族之一。幾經輾轉流徒,欽族於14--15世紀進入西部山地,一部份遷到了印度阿薩姆地區。
克欽族是跨居緬、中、印三國,在中國叫景頗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景頗族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公元960年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十七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部和雲南德宏地區。緬甸克欽族有45萬人,分布在克欽邦。
若開族又稱阿拉干族,聚居在西部若開沿海地區,人口190萬,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屬何種語支至今仍有爭議。 克耶族有5萬人,主要居在東南部的克耶邦,屬於漢藏語系藏緬族克耶語支。
高族有6萬人,分布在撣邦東部的景棟一帶。高族在中國叫哈尼族,在寮國國豐沙里省叫卡戈族,有7萬人;在泰國清萊、清邁府叫阿卡族,有3.5萬人。高族屬於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緬甸的撣族有250萬人,分布較廣,聚居撣邦境內的佔62%。撣族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同中國古代的百越有著親密的族屬關系。早在公元前後緬甸就有撣族居住,至八世紀大體形成今日的分布狀況。
孟族是緬甸的古老民族,屬於蒙古人種,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孟語支,人口100萬,主要聚居地為南部孟邦。緬甸全國人口3760萬,農村人口佔80%。僑民比重不大,主要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華人華僑。
二、緬甸遠古歷史
5000年前,緬甸的依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曼德勒在文化和地理上將緬甸分成兩部分:曼德勒以北為上緬甸、以南為下緬甸。但緬甸族(緬人)是不是緬甸的土著居民。
緬甸最初的土著是印度尼西亞的尼格黎多人(矮黑人)。公元前4世紀,楚國人庄蹻入滇,擴地數千里,溝通了中緬之間的交往,舉世聞名的「南方絲綢之路」開通。緬甸這時有了部落國家,即占族建立的大公國。占族是涵化矮黑人之後的南島人的後裔。
公元前後,中國哀牢(濮、閩濮)人[南亞語系(澳斯特羅-亞細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兩支沿湄公河南下,一支占據了今柬埔寨和寮國,即今天的高棉人,另一支進入泰國和緬甸,在緬甸的即今天的孟人(the Mons)。進入緬甸的孟族居住在錫當河(Sittang River)流域。
此後,青藏高原的藏緬人的一部分順山勢南遷緬甸。公元3世紀,緬甸族(Burmese)的一支驃族(the Pyus)南下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驃國,以卑謬為都城。802年,驃王派使臣來到唐朝京城長安,表演緬甸古樂和精彩的舞踏。832 年,驃國被同為藏緬系的南詔國滅亡,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同族人緬族融合。
與驃國並立,孟族人(Mon)在毛淡棉西北60公里建立直通國(Thaton杜溫那崩米國)。573年,直通國的兩個王子Thamala、Wimala興建庇固(勃固)城,之後發展成為孟族王朝的最重要的城市。驃國滅亡後,孟族王朝統治了整個下緬甸,直到十一世紀。
三、緬甸古代歷史
11世紀初,定居叫棲一帶的緬族,吸收了驃國、孟人、南詔、撣人的先進文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建立了蒲甘王國,定都蒲甘(Pagan)。1044年,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Anurudha)統一緬甸全境,成為緬甸族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1058年始創緬文字母。蒲甘王朝歷代國王世系如下:阿奴律陀----修羅----江喜佗----阿隆悉都----那羅多----那羅帝因迦---那羅波帝悉都----醯路彌路----迦娑婆----烏婆那----那羅梯訶波帝----苴----鄒聶----那羅梯訶波帝。1287年,蒙古在西雙版納設立了宣慰司,忽必烈的兩個大臣由此南攻緬甸,滅了浦甘王朝。
於是,孟族在南部建立起勃固王朝,定都仰光東北80公里的勃固(bago);撣族在北部建立了阿瓦王朝,定都曼德勒附近的阿瓦(ava),形成南北對峙狀態。1386年,兩個王朝間爆發戰爭,史稱四十年戰爭,國力因此消耗殆盡。1539年勃固王朝為東吁(東塢、東固、Toungoo)王朝所滅。1555年阿瓦王朝也為東吁王朝所滅。
15世紀末,原先逃到錫當河流域東吁(仰光-曼德勒之間)一帶躲避戰亂的緬族,大力發展農業,積蓄力量。東吁緬族首領明吉瑜宣布脫離阿瓦王朝,自立為王。1531年,明吉瑜之子達彬瑞蒂正式建立東吁王朝。在達彬瑞和繼任的第二位國王莽應龍在位期間,東吁王朝歷多次南攻北伐,終於實現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1546年遷都勃固。
東吁王朝世系如下:明吉瑜---達彬瑞蒂---莽應龍---莽應里---良淵候---阿那畢隆---彌利提波---他隆---平達格力---白莽---那羅伐羅---彌麗 提----娑尼---達寧格內---摩訶陀摩耶娑底波帝。
東吁王朝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暹羅(泰族)的Ayutthaya(大城王朝)交戰而耗盡了資源。16世紀末,暹羅聯合反叛的孟人包圍了勃固,東吁王朝聯合阿拉干國(今緬甸若開地區和孟加拉國南部),才得以解圍。
1599年勃固城於被阿卡族(又名哈尼族、高族)佔領,東吁王朝被迫遷都阿瓦(Ava)。1752年阿瓦被孟族人攻佔,東吁王朝滅亡。
四、緬甸近代史
1753年,瑞波平原(伊洛瓦底江和欽敦江之間)的緬族首領壅籍牙派兵多次南下討伐孟族人,終於再次實現了全緬甸的統一,建立了雍笈牙王朝(貢榜王朝)。
1782-1819年雍笈牙國王波道帕耶(Bodawpaya)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1824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侵緬戰爭。英軍從印度由陸路向緬甸西北部進攻,被緬軍統帥班都拉重創於吉大港附近的班瓦河地區,迫使英軍全線潰退。1826年,英軍走海路從仰光登陸,一路攻城奪池,最後攻佔緬京阿瓦附近的楊達波村。緬王被迫議和,放棄對阿薩姆、克車和曼尼坡的宗主權,將若開(阿拉干)及附近島嶼劃歸英國管轄。
1852年,英軍第二次侵緬,佔領緬甸南部沿海,將勃生、勃固、若開、德林達依合並為緬甸省,歸屬印度聯合省管轄。
1885年英軍第三次侵緬戰爭,輕取京都曼德勒,生俘錫袍王。英軍繼續北進,隨即佔領了整個上緬甸。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從此整個緬甸淪為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1897年,英國將緬甸升格為「自治省」由英駐印度副總督兼任省督。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緬甸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的唯一一次選舉中,巴穆(Ba Maw)當選為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國內政治。
日本在1942年佔領緬甸。當日本戰事逐漸失利時曾同意讓緬甸獨立,但事實上卻仍舊在背後操控新成立的傀儡政府。緬甸國父翁山(Aung San)於是在此時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二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翁山則在公元1947年7月遇刺身亡。在翁山的繼承人大欽努(Thakin Nu)的領導下,英國議會終於在公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獨立的緬甸聯邦共和國。
『肆』 靦腆政府軍正在攻打克欽族,請師傅詳細介紹一下克欽族和果敢族這兩個民族
克欽是一個親美的地方武裝。當年中國在緬甸境內的水電站項目就是克欽阻撓取消的。而且大肆向進內販賣毒品,哦,現在被打了,美國管不上,就開始和中國拉關系,還意圖把國內的景頗族拉上戰車?而國內某些人某些媒體也接受某國的指示,開始為克欽洗地,把克欽打扮成一個楚楚可憐拉著中國衣角的小孩。殊不知這個小孩一直拿著美國的刀子想在中國身上捅幾刀。
而果敢則是漢人,親中。
『伍』 請問哈尼窩尼族分布在
哈尼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國際民族,總人口近兩百萬。在中國,哈尼族全居於雲南省境內,總人口一百四十餘萬,為全國少數民族第十五位,雲南省少數民族第三位。主要聚居在滇南紅河、把邊江、瀾滄江流域和哀牢山、無量山脈的展布地區,以行政區論,則是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區、玉溪地區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哀牢山區的元陽、綠春、金平、墨江、元江、江城諸縣,是哈尼族人口最密集地區,占國內哈尼族人口總數的70%以上。無量山區的瀾滄、景谷、景東、思茅、普洱、鎮沅諸縣和西雙版納州的勐海、勐臘、景洪三縣市境,是哈尼族人口第二密集區。東起紅河,北迄祿勸、雙柏、易門、巍山、昆明,南至石屏、建水、屏邊等十餘縣境,也有哈尼族散居。
國外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東南亞諸國的北部山區,包括阿卡、卡多、哈尼、西拉等不同自稱的群體,人口約為八十萬,他們都是歷史上陸續從中國境內遷徙出去的。其中泰國約有十萬餘人,主要為阿卡人,居住於北部清邁、清萊兩府直至達府、甘亨碧一帶;越南約有十萬人,包括哈尼、阿卡、西拉等自稱的群體,居住於北部黃連山省、萊州省境內;寮國有十萬餘人,包括哈尼、阿卡、卡多、西拉等自稱的群體,聚居於北部琅南塔、波喬、豐沙里、烏多姆塞、琅勃拉邦五省;緬甸約為五十萬人,包括三十餘萬阿卡人和近二十萬卡多人,阿卡人聚居於撣邦東部景棟一帶,卡多人分布在更靠北的緬北地區。
哈尼族居住的半山區,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哀牢山、無量山水利資源豐富,加以地表土層廣泛覆蓋的各種土質,為山區水稻耕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哈尼族人民利用這些條件,一年復一年,一代接一代,在大山的皺折里鍥而不舍地開山壘埂,營造梯田。世世代代積累了豐富的梯田稻作農耕技術和經驗,並將其滲透到節日慶典、人生禮儀、文學藝術等方面。
哈尼山鄉歷有綠色金庫之稱,哀牢、無量兩大山系遍布國家森林木材生產基地和自然保護區,原始森林和次森林遮天蔽日。種種動植物資源為哈尼族人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其中,有的成為文化符號進入哈尼族的精神領域,如白鷳鳥以其嫻雅的性情和優美的體態,成為哈尼族的吉祥物;攀枝花、野櫻花則成為哈尼族借觀節候的標志物。
哈尼山鄉更以富饒的礦藏資源聞名於世。黑色金屬之外,高品位大儲量的有色金屬與非金屬礦藏廣為分布。
哈尼族分布廣,支系多。以支系為單位的自稱有哈尼、豪尼、白宏、多尼、海尼、和尼、雅尼、卡多、卡別、碧約、哦努、阿木等十餘種。其他民族和各支系間對上述支系的稱謂又有羅比、羅美、國活、哈烏、臘咪、期第、哈尼、窩尼、奕車、豪尼、多塔、阿梭、布都、布孔、白宏、補角、多尼、海尼、羅緬、覺圍、覺交、愛尼、阿卡、阿里卡多、阿古卡
多、多卡、卡別、碧約、阿西魯馬、西摩洛、阿木等。其中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種自稱的人數較多。
在國內,哈尼聚居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南岸哀牢山南段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四縣;卡多、豪尼、碧約、白宏等均交錯聚居於思茅、玉溪地區哀牢山中段和無量山的墨江、元江、景東、鎮沅、新平、普洱、江城等縣;雅尼則聚居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勐臘、景洪和思茅地區瀾滄等縣市。不同的支系存在方言土語的差異,而且在服飾、習慣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
『陸』 傣族的地理位置
傣族,可以指稱泰老民族,又可指稱中國境內的泰老民族。傣族在民族識別以前又被稱作泰族,「傣」字是1950年代新造的。傣族是中國境內境外民族之一,與緬甸的撣族、坎底傣、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阿薩姆阿豪姆人是同一個民族,只是不同分支而已。
中國境內的傣族,包括有傣泐(雲南西雙版納、普洱)、傣阮(雲南西雙版納,有幾個村寨是傣阮村寨,而傣阮的主體主要位於泰國北部,此外還有寮國北部、緬甸撣邦)、傣龍(即撣族,緬甸撣邦雲南德宏)、黑傣(雲南金平)、傣痕(雲南普洱,傣痕的主體主要位於緬甸撣邦景棟)等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00年人口普查,傣族人口有1,159,231人,內地31個省份均有分布,列第19大民族。傣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新平、元江、景谷、金平、雙江等縣,在保山、鎮沅、瀾滄、元陽、彌勒、馬關等地也有傣族民眾散居。[1]另外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新安鄉也是傣族聚居地。一部分南下到越南、緬甸與寮國北部。
『柒』 雲南與緬甸的邊境城市有哪些
雲南與緬甸邊境的城市:
1、瑞麗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內陸口岸,是重要的珠寶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瑞麗還是中國17個國際陸港城市之一,也是中緬油氣管道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瑞麗,位於雲南省西部,隸屬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其東連芒市,北接隴川,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望,毗鄰緬甸國家級口岸城市木姐。是中國唯一按照「境內關外」模式實行特殊管理的邊境貿易區。
2、芒市
芒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首府;,東、東北接龍陵縣,西南連瑞麗市,西、西北與梁河縣、隴川縣隔龍川江相望,南與緬甸聯邦共和國交界,國境線長68.3公里;是通往瑞麗、隴川、盈江、梁河的交通樞紐,也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
3、隴川
隸屬雲南省德宏州,位於中國西南邊陲,與緬甸山水相連,阡陌相連,國境線長50.899公里,國土面積1931平方公里,總人口181580人(2010年),縣城章鳳距省府昆明779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最端。
4、盈江縣
隸屬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傣語稱「勐辣」,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州西北部,其東北面與騰沖市接壤,東南面與梁河縣接壤,南面與隴川縣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與緬甸為界。距緬甸密支那197公里,距緬甸八莫131公里。
(7)緬甸景棟哪裡主要居住的民族有哪些擴展閱讀:
雲南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和門戶,地處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的結合部,擁有國家一類口岸16個,二類口岸7個,與緬甸,越南,寮國三國接壤;與泰國和柬埔寨通過瀾滄江湄公河相連,並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等國鄰近,是我國毗鄰周邊國家最多的省份之一。
雲南與緬甸臨近的還有很多口岸:
1、猴橋口岸,位於騰沖西部的猴橋鎮,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相聯的一個重要的通商口岸,中緬貿易的重要前沿。與緬甸山水相連,距緬甸甘拜地口岸8公里,是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2、滇灘口岸,位於中國雲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北部邊境滇灘鎮,與緬甸克欽邦接壤。距離陽臘幸溫泉11公里,距縣城61公里,距緬北經濟特區板瓦僅10公里。
3、南傘口岸,位於雲南鎮康縣城西南的南傘鎮,鎮西鄰緬甸果敢,明清時即有邊民互市活動。今為中緬邊民互市口岸,國境線37.358公里。
4.清水河口岸,位於中國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與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清水河市清水河口岸相對接,與緬撣邦第二特區(佤邦)南登隔河相望。
5.章風口岸,位於中國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中緬邊境內,與緬甸克欽邦八莫市雷基口岸交界,於1991年8月被國家確定為國家二類口岸。
『捌』 雲南與緬甸邊界口岸有哪些
1.猴橋口岸
位於騰沖西部的猴橋鎮,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相聯的一個重要的通商口岸,中緬貿易的重要前沿。離騰沖市區70多公里。猴橋與緬甸山水相連,距緬甸甘拜地口岸8公里,是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保山市惟一的國家級一類對外開放口岸。2004年,猴橋口岸被正式列為國家一類口岸。
2.滇灘口岸
位於中國雲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北部邊境滇灘鎮,與緬甸克欽邦接壤。距離陽臘幸溫泉11公里,距縣城61公里,距緬北經濟特區板瓦僅10公里。
3.南傘口岸
位於雲南鎮康縣城西南的南傘鎮,鎮西鄰緬甸果敢,明清時即有邊民互市活動。今為中緬邊民互市口岸,國境線37.358公里。今邊民互市每5日一街,平常天天均可交易。商品有日用百貨、糧油副食,土特產品,日用工業品等。設有海關,是雲南重要互市口岸。
4.清水河口岸
位於中國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與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清水河市清水河口岸相對接,與緬撣邦第二特區(佤邦)南登隔河相望。1991年8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二類開放口岸。2004年10月14日被國務院批准為一類對外開放口岸。
5.瑞麗口岸
是目前中緬邊境口岸中人員,車輛,貨物流量最大的口岸,其東,南與緬甸棒賽,木姐,南坎三個城市相毗鄰,東有我市畹町經濟開發區國家一級口岸,西有章風二類口岸;瑞麗口岸聯檢查驗中心一期工程,驗收使用,是一座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口岸查驗設施。
是雲南省乃至大西南陸路口岸的重要形象工程,是控制出入境人流、物流、車流的一個中心樞紐,是集旅檢、貨檢、貨場、邊貿管理為一體的具有口岸現代化管理功能的綜合性聯檢查驗中心。
6.章風口岸
位於中國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中緬邊境內,與緬甸克欽邦八莫市雷基口岸交界,於1991年8月被國家確定為國家二類口岸。中緬兩國之間,無天然屏障,國境線長3.6公里,有十條通道直達緬甸。
(8)緬甸景棟哪裡主要居住的民族有哪些擴展閱讀:
雲南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和門戶,地處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的結合部,擁有國家一類口岸16個,二類口岸7個,與緬甸,越南,寮國三國接壤;與泰國和柬埔寨通過瀾滄江湄公河相連,並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等國鄰近,是我國毗鄰周邊國家最多的省份之一。
沿滇緬(昆畹) 公路,中印(史迪威) 公路和昆明至大理的鐵路西進,有多個出境口岸,可分別到達緬甸密支那,八莫,臘戍等地,並直達仰光。
『玖』 緬甸的城市有哪些
緬甸的城市有:伊洛瓦底省、馬圭省、曼德勒省、勃固省、仰光省、實皆省和德林達依省是緬族主要聚居區。
克欽邦、撣邦、欽邦、克倫邦、克耶邦、孟邦和若開邦,多為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根據緬甸將實行的新憲法,緬甸新建的行政中心彬馬那(Pyinmana)將成為首都,並且其名字定為內比都。
勃生:重要港市,伊洛瓦底省省會,是西南門戶,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勃生河左岸,南距河口120公里。所產緬傘頗有名。出口以大米和柚木為主。萬噸輪船可以進出;有鐵路東北行,在禮勃坦附近與仰光-卑謬鐵路接軌。
曼德勒:全國第二大城市,中部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中部地區的軍事重鎮。曼德勒位於伊洛瓦底江中游東岸,海拔76米,地處中部乾燥區,扼守伊洛瓦底江。工業有茶葉包裝、絲綢紡織、釀酒、玉石琢磨、鑄銅和金箔工藝等,還有造船、食品、木刻、金銀飾等。為緬甸中部物資集散地和內地最大的交通運輸中心。
實皆:緬甸中部城市,實皆省首府。在曼德勒西南16公里,伊洛瓦底江右岸,與阿瓦以鐵橋聯系。棉花、芝麻、鹽、小米的集散地;交通中心,仰光-密支那鐵路通過,另有鐵路支線西通親敦江東岸的蒙育瓦和耶烏。
密支那(Myitkyina)緬甸聯邦北部城市,是緬甸北部的邊陲重鎮,克欽邦的首府,距仰光919英里,距曼德勒487英里。密支那扼守伊洛瓦底江,東距中國邊境約50公里。密支那是緬甸位置最北的河港和鐵路線終點。
東枝:緬甸東南部城市,撣邦首府。在塔澤以東100公里。市區位於海拔1436米的高原上,氣候涼爽,東有林木蔥郁的東枝山,西南十數公里處即著名的因萊湖。有鐵路支線通塔澤,轉仰光-密支那干線,橫貫撣邦高原的塔澤-景棟公路也由此通過。
臘戍:緬甸東部重要貿易城市。在曼德勒東北約230公里。附近產茶、多種有色金屬礦及紅玉等。鐵路通曼德勒;公路南通東枝,北通中國雲南,與畹町相距約13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