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遠征軍駐緬甸哪裡
1. 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殖民地對抗日本帝國陸軍以及保衛中國 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立下赫赫戰功。1942年後稱為中國駐印軍,由於古代印度從來沒有和阿薩姆地區統一過,18世紀英國殖民者侵入阿薩姆地區,後來才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屬印度的一部分,隨英國在緬甸的軍隊進入阿薩姆地區後,中國遠征軍又被稱為中國駐印度軍隊。詳細可以查一下網路。
2. 中國遠征軍是從哪裡進入緬甸的
從雲南去的
3. 中國遠征軍哪支部隊入緬作戰的
戴安瀾
4. 當年遠征軍入緬甸作戰時的同古是現在什麼地方,是中國的吧
當年遠征軍人年齡都過了天災的地方,是中國的嘛,當然是
5. 駐緬甸遠征軍現在是否還有留駐緬甸
多了,幾年前我的團長我的團熱播時,帶起了人們去尋找這些老兵的念頭,還真有人找到了這些老人,並組織他們過境回國一游。後來就沒有後來了。
6. 中國遠征軍是哪年去的緬甸為什麼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時間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第二次入緬時間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
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主要國際通道,1938年1月,隨著戰爭一步步由東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帶延伸,國民政府開始修築險峻的滇緬公路。
在中國全面抗戰中,雲南是中國與反法西斯同盟國聯系並取得援助的陸、空國際通道滇越鐵路、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公路的所在地 ,為防禦日軍從中南半島北犯中國戰場西南大後方的最後戰略屏障 ,從而組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6)最後的遠征軍駐緬甸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遠征軍組建背景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國在歐洲戰場身處困境之機,脅迫英國關閉了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滇緬公路,英國被迫妥協,與日本簽訂了封路協定,企圖以犧牲中國為代價,阻止日本攫取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 。
1940年9月23日,日軍從陸路和海陸路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斷了中越國際通道 。中越、中緬國家通道被切斷,進一步增加了中國抗戰的困難。
1941年,日本陸相東條英機為了徹底扼殺中國對外運輸,糾集了相當於10個師團的兵力,東起浙江寧波,南迄雷州半島,發動了一連串的海上封鎖作戰。
2月4日切斷香港到韶關的運輸線,3月3日攻佔雷州半島,3月底佔領並破壞汕頭、潮州一帶港埠,4月中強行登陸福州附近的馬尾地區。4月19日佔領浙江諸暨,封鎖了從寧波到溫州最後的縫隙,中國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鎖。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
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7. 二戰時好多遠征軍留在了緬甸嗎
是的,活得和死的都有好多留在了緬甸。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其中,在1942年的緬北大撤退中,中國遠征軍遭受重大傷亡,第6軍和第66軍(欠新38師)在戰斗中大部潰散,陸續分散回國。其中有大量離散人員就留在了當地。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其中,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就有3萬餘人葬身原始森林。
8. 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中國遠征軍在極為復雜的國際背景下,經過一個多月的作戰,在保衛東吁、解救英軍等戰斗中,表現得英勇頑強,受到廣泛的贊譽。但是,由於喪失了最佳出國作戰的時機,加之指揮頭緒多等諸多原因,遠征軍出征中處於被動態勢,未能達成戰役企圖。總兵力達10萬人的遠征軍,8月先後撤到印度和滇西的部隊,只有4萬人。
9. 中國遠征軍後面怎麼樣了,是回國了,還是留在緬甸了
在網上找到經典的,給樓主發發吧.
分開來說一下吧。
遠征軍出國作戰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2年,由衛立煌(未到任)、羅卓英指揮,底下3個軍由杜聿明等指揮,兵敗野人山的就是這一批。
1943年以後,遠征軍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駐印軍,包括新一軍和新六軍,指揮官是孫立人和廖耀湘;二是國內的遠征軍部隊,指揮官是陳誠和衛立煌。部隊包括11集團軍和20集團軍,下轄2,6(軍長黃傑),71,53,54和第8軍(軍長何紹周)。
這其中,新一軍和新六軍在1946年進入了東北戰場,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新1軍、新6軍等5個軍援馳錦州。26日,5個軍被圍在黑山、大虎山附近約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經過激烈戰斗,至28日拂曉,新1軍和新6軍被消滅。
第2軍1947年進入中原戰場,1949年9月編入20兵團序列,12月在四川起義。
第6軍(軍長黃傑),抗戰勝利後被撤銷番號。下轄的三個青年軍201,202,204師分別被整編為旅。
71軍進入東北戰場,指揮官就是血戰四平的陳明仁,繼任軍長劉安琪。
第71軍轄第87、第88、第91師,何應欽中央軍,美械裝備。
1947年2月三下江南戰役中88師全軍覆沒,後重建。
1947年6月東北夏季戰役中87、88、91全軍覆沒,後重建。
1948年3月東北冬季戰役中88師再次全軍覆沒,後重建。
第七十一軍軍長劉安祺,1948年3月劉他調,向鳳武接任軍長;該軍轄第八十七師,師長熊新民,1948年9月熊升任副軍長。黃炎任師長;第八十八師,師長彭鍔,1948年3月該師在四平被殲,彭逃出,後收拾殘部編入新編第八軍;第九十一師。師長戴海容。該軍在遼西被殲。向鳳武等被俘。
53軍進入東北戰場,1948年11月,周福成在遼沈戰役中率53軍官兵投誠。
54軍,1946年夏,國民黨第54軍從青島登陸,進攻山東解放區,打通膠濟鐵路,54師36旅在萊陽給華野13縱造成很大損失。 1947年增調東北戰場,1948年11月初錦州解放,廖耀湘兵團被殲。該軍自葫蘆島撤退至徐州,歸徐州「剿總」直屬。12月初編屬第六兵團。北上增援被阻後撤往上海,次年6月上海被人民解放軍解放後又撤至奉化、臨海。後經解放軍進攻,略損失一部,全軍主力退到金門。所轄3個師。第八師,師長周文韜,1948年12月施有仁接任師長。第一九八師,師長劉金奎,1948年3月張純接任師長。1949年1月楊中藩接任師長;暫編第五十七師,由交通警察總隊改編而成,朱茂榛任師長,1948年春拔隸第五十四軍,後廖定藩接任師長,9月改為第二九一師。1949年6月上海解放,第54軍撤至TW,是國軍中唯一建制完整地撤至TW的部隊,成為TW國軍主力。1952年,第54軍番號撤銷。
第8軍,先是到了青島,進入山東戰場,之後參加了淮海戰役,1949年1月10日被殲滅。它的指揮官就是李彌。
後來第8軍又重建過,又被消滅,殘部就是後來進入金三角的那支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