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傣族有哪些特色

緬甸傣族有哪些特色

發布時間: 2022-03-05 06:40:20

Ⅰ 傣族的特點有哪些

傣族的特點:
1、分布地區比較廣,人口主要分布在一些發展中國家:
全球有傣族人口約6600萬。
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緬甸中北部、寮國、泰國等地區和國家。
另外,歐美地區也有傣族社區。
2、飲食習慣: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
3、有民族獨特的傣族服飾: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4、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分暹羅、蘭納、大泰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語法結構,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
文字有暹羅體、瀾滄體、蘭納體、端體、綳體、哪體、阿洪體等七種字體,均由印度婆羅米字母演變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只在形體結構上有所差異。
5、傣族建築受社會環境和思想習俗的影響大,地區不同,主建築也不同:
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干欄式建築,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築。
6、民俗獨特,有自己的傳統節日:
浴佛節(傣語「栓蘭」),又名「潑水節」,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
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Ⅱ 傣族有哪些特徵

傣族特徵: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綉腳」、「綉面」、「茫蠻」、「白衣」等。

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Thai),寮國稱做老(Lao),緬甸稱做撣(Shan),中國稱做傣(Dai),印度稱做阿洪(Ahom),但均自稱Tai。

(2)緬甸傣族有哪些特色擴展閱讀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鍾後,用火烘烤而成的。

吃時,捶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刀一剖兩半,香竹飯便脫竹而出,香氣濃郁,飯軟而細膩。

肉類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卜、筍和豆類。

傣族也食昆蟲。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捕蟬是在夏季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家後入鍋焙乾制醬。

Ⅲ 傣族的名族特色

【傣族概況】
[編輯本段]

傣族現有人口約1159322人。傣族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縣。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有德宏方言和西雙版納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為傣仂文(西雙版納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綳文和金平傣文(又稱傣端文)4種。4種傣文都來源於古印度字母。傣族多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佛教。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時期,稱其為「金齒」「黑齒」「花蠻」「白衣」等;元明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的支系有「傣那」「傣雅」「傣綳」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漸歸朝廷直接統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有千餘年的老傣文文獻,有古老的貝葉經。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雨季。傣族人民十分喜愛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並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節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於公歷4月。潑水節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築。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牆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徵。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飯。製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後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雲南西雙版納特產,唐代就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產非常豐富,僅水果就有110多種,這里動植物品種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1991年西雙版納國家自然保護區正式向外界開放,人們可以親身游歷大自然的寶庫,體味濃郁的亞熱帶風情。

【傣族舞蹈】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涌」、「煩洛涌」或「戛楠洛」。這是傣族人民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 ,流傳於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富饒美麗的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過去每當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每逢佳節,傣族人民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孔雀習性的舞蹈。如根據神話故事《魔鬼與孔雀》而編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舞蹈表現了魔鬼欲霸佔孔雀為妻,人面鳥身的孔雀,奮力抖動自己美麗的羽毛,那絢麗、燦爛的光芒使魔鬼兄弟雙目失明,孔雀取得了勝利。�

有人說,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

關於孔雀舞的由來在傣族人民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領袖召麻粟帶領四千人去尋找幸福,到了「來少勐」後,聽到了水果掉進水中的聲音和魚吃水的聲音,看到孔雀隨著這動聽的聲音跳起優美的舞蹈,他們回來後,就模仿這些聲音和孔雀的動作。以鼓、鑔來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緬寺壁畫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鳥身的孔雀形象,這與頭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著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詔野史》中也有關於孔雀舞的記載:「婚取長幼跳蹈,吹蘆笙為孔雀舞……」,可見孔雀舞的歷史源遠流長。�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當舞者跳到高興時,眾人就喝采「吾——吾」,「水 ——水」,氣氛十分熱烈。孔雀舞有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為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 、安然漫步、尋水、飲水、戲水、洗澡、抖翅、曬翅、展翅與萬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飛翔……等。孔雀舞的動作異常豐富,最常見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眼式」(食指與拇指稍靠攏,其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等。步伐有踮步 、「起伏步」(動力腿由腳跟帶動向臀部踢起後全腳掌落地,主力腿隨之屈、伸)等。從舞蹈風格上可歸納如下三類:第一為雄孔雀舞。民間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剛韌。舞姿有明顯的「三道彎」特點。第二為雌孔雀舞。在民間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韌緩慢,舞姿優美動作細膩,並常有拱胸和肩的轉動,體現其含蓄、嫵媚的形態,鼓點輕盈緩慢。第三為小孔雀舞。常採用快速的小顫和保持半蹲狀態的矮步,小腿靈活輕巧,常用連續的小聳肩,鼓點快速而輕巧。

傣族的鼓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單面鼓,傣語稱「光臘楞」。另一種是雙面鼓,傣語稱「光雙臘」。因為單面鼓的形狀象大象的腿,因而起名為「象腳鼓」。�

1.象腳鼓舞:傣語叫「戛光」或「煩光」(傣語稱鼓為「光」,跳舞為「戛」)。「戛光」是傣族地區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每當栽秧後和豐收時節,就跳起象腳鼓舞以示歡慶。象腳鼓不僅是一種民間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樂器。傣族人民娛樂時,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腳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聲有色、酣暢盡興。

� 關於象腳鼓及其舞蹈的民間傳說很多,據傳:古時有一對夫妻,勞動後在水潭邊小憩,突然風把熟透了的芒果從樹上吹落水中,發出「嘣——嘣」的響聲,這聲音給他們帶來了歡樂。他們回家後,便依照大象的腳將樹鏤空,蒙上牛皮製成鼓。在趕擺時,他們背著鼓去跳舞,不久象腳鼓舞就傳開了。又說:在很早以前,有兩個馴養大象的小夥子依照大象的腳做成了象腳鼓。在明代《百夷傳》中也有:「大小長皮鼓以手拊之」的記載。

表演時,舞者以左肩背象腳鼓,鼓面對前,鼓尾向下,以右手擊鼓為主,左手配合。一般用拳、掌、指敲打鼓面,有時也用肘、膝、足跟、腳趾等敲打。象腳鼓舞矯健、粗獷。雙膝的起伏和敲鼓的動作配合緊密,用手敲鼓時,膝部就彎曲。而抬手時膝部立直。舞蹈步伐很豐富,有「前點步半蹲」、「後點步半蹲」、「踏步全蹲」、「 八字步半蹲」,還有以一腿為主力,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腳等姿態的動作,以及吸腿跳 、踢腿跳、彈腿跳、跨腿跳等。象腳鼓有長、中、小三種鼓形,根據鼓的形狀有三種不同的跳法。�

第一種,長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耿馬的孟定、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和孟連一帶。鼓身長二米左右,由於鼓身比較沉重,多為舞蹈伴奏用。舞時步伐緩慢、穩重,膝部起伏有力。鼓點最為豐富,已形成了一定的鼓語,能表達傣族人民喜、怒、哀、樂的心情。�

第二種,中象腳鼓舞。主要流行在潞西縣、盈江縣、耿馬縣、景谷縣、勐懂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鼓身長約1.5米較輕便。其主要特點是舞時要將鼓尾擺起來、甩起來。由於在鼓尾上束有一簇簇的孔雀羽毛,擺動起來十分好看。擺鼓就是讓鼓尾左右晃動,甩鼓就是將鼓首向下壓,使鼓尾向上甩。中象腳鼓舞不只是在節日跳,每年還有專門的賽鼓日子,以鼓音長短、音色好壞和鼓尾擺動大小為取勝標准。�

第三種,小象腳鼓舞。僅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鼓身長不到一米,動作豐富,經常被用作孔雀舞的伴舞。動作幅度較大,有吸腿跳、彈腿跳、撩腿等步伐。�

2.戛伴光:「戛伴光」就是大家圍著鼓轉圈跳舞的意思,它是傣族人民中最普及最盛行的集體舞,它不限地點時間,幾十人幾百人均可圍成圓圈按順時針方向起舞,節日時通宵達旦歡舞不息。舞蹈朴實熱情,特點突出,婦女膝部的顫動較均勻,多順手順腳的舞動。一般以「蹉步」、 「起伏步」、「點步」、「弓箭步」等步伐為主。手的動作較簡單,一般以自然手式在胸前交替向下繞腕或從腋下向上掏手。大嫂們與老年人在里圈起舞,老人的動作緩慢,膝部起伏明顯,常以大幅度的前俯後仰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他們的動作任意自由發揮,而在圈外的年輕人,則要求動作統一整齊。戛伴光的鼓點非常豐富。�

3.雙面鼓舞:傣語叫「光邦」、「光兩」、「光雙臘」、「光宏」、「光勐央」等。流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盈江縣、瑞麗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區和耿馬縣、滄源縣的勐懂地區。是傣族最古老的一種鼓舞。此種鼓一頭大、一頭小,兩面均蒙有皮。小雙面鼓長一尺半左右,可橫掛在身上,舞時右手用手掌敲鼓,左手用竹片擊鼓,動作起伏大,常用深蹲等舞姿 ,三道彎造型較突出。大雙面鼓身筐米,直徑六十七公分。需要倆人用竹桿扛起來,舞者雙手掄槌,做雲手轉身,吸腿、跪蹲等動作打鼓。有的鼓則放在地上打,鼓聲鏗鏘有力。眾人圍成圈,手持鮮花或手巾載歌載舞,同戛伴光舞的表演形式相似。

魚舞——傣語叫「戛巴」。主要流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縣,解放後才逐漸流傳到其它地區。據說在傣族發現了魚並學會捕魚的時候起,就跳起模仿魚兒的舞蹈。魚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舞者身上套魚形道具起舞。魚舞比其它傣族民間舞更為柔和、細膩,靈巧而活潑。主要表現在起伏、柔和的屈膝半腳掌碎步動作上,小跳敏捷活潑,表現魚兒在風平浪靜的水中漫遊時,常採用全腳或半腳掌屈膝碎步行走,沒有起伏,雙手和上身只向左右擺動。在表現魚兒戲水或與急流搏鬥時,常採用小跳、小蹦子、小翻身等跳躍性動作,形象生動逼真。魚舞多採用魚形手式(一手以手心蓋於另一手的手背之上,大拇指伸展),或以雙手向外劃圓和雙臂在後擺動為典型動作。魚舞的鼓點比較緩慢、輕盈,豐富的鼓語不亞於孔雀舞。

大鵬鳥舞——傣語叫「戛倫」。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節日里跳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主要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相傳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傣族地區不下雨,大地一片枯焦,大鵬鳥置抱蛋的妻子於不顧,和雨神展開了殊死的搏鬥。數日後,大鵬擊敗了雨神害使其降了雨,但大鵬鳥的妻兒早已餓死。傣族人民為了表達對大鵬的敬意,遂產生了大鵬鳥舞,流傳至今。大鵬鳥舞矯健、粗獷,動作大而有力。舞蹈主要表現大鵬鳥與雨神搏鬥的動作和不畏強暴的氣質。動作變換快速有力,造型時間較長「三道彎」舞姿稜角突出。如:出場動作一般是大跳接一個大的舞姿造型,表現大鵬鳥從空中迅猛疾下的氣魄。多用爪式手型(手指張開成扇形)和掌式手型,這些手式加強了動作的力度。大鵬鳥舞的表演者只有一至二人。過去舞蹈時帶大鵬鳥型道具和面具,現多已棄之不用,使舞蹈動作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鼓點異常豐富,鼓聲深厚有力。

鷺鷥舞——傣語叫「戛央」、「戛洛央」。是青年人在喜慶佳節時跳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潞西縣一帶。過去,舞者要身著雪白的衣裳,雙肩披上兩條鮮紅的綢帶起舞,現在已不多見。在傣家村寨附近的竹林里或水田中,常見到雪白的鷺鷥鳥。關於鷺鷥舞的來源民間傳說不一,有一種講:古時有一個很窮的小夥子,每天勞動不止。鷺鷥非常喜愛他,為他跳起優雅的舞蹈,以後小夥子就與鷺鷥親切地對舞起來。後來,人們把這一舞蹈編成了青年人的對舞。又說:一種叫「央」的民族曾到過德宏一帶,此種舞是表現他們在田間勞動的過程。鷺鷥舞一般以對舞為主,動作相對,隊形多是兩橫排分左右出場,相遇後變成兩豎排、四排、兩個圈等。常由一人指揮變換各種動作和圖形。鷺鷥舞的動作簡單、優雅。舞步的節奏處理與其它傣族民間舞不同,弱拍時雙膝快速彎曲,動力腿敏捷地抬起,重拍時雙膝韌性伸直,動力腿同時輕盈地全腳掌落地,形象地模仿了鷺鷥行走的動作。有雙手在胸前拍掌及拱胸等特殊動作。鼓點輕盈簡單。

花環舞——傣語叫「戛洞」,是青年人的集體舞蹈。主要流行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些地區。如今只在盛大的節日時才跳,已變成一種有組織的舞蹈表演。從很早的年代起,每當潑水節和其它宗教節日來臨時,小夥子和姑娘們就成群結隊到深山密林和江邊採集最鮮艷最美麗的花,然後打著象腳鼓載歌載舞把鮮花送到緬寺搭成花亭……,這一古老的習俗至今流傳在傣家村寨。關於花環舞的來源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窮苦的青年,去壩子趕擺時,覺得自己的衣服破爛不堪,就摘來許多花紮成花環套在身上,下山後隨著歡樂的象腳鼓聲跳起了舞 ……,一個姑娘愛上了他,隨著他的舞唱起了歌,花環舞由此產生。花環是在長二米左右的竹篦上紮上鮮艷的花朵做成,舞時雙手握住花環的兩端,在移動步伐的同時,著重於花環的變化。並組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圖案。花環舞跳到極樂時,由一人指揮,舞者一起由慢板轉入快板,有踮步、「頓錯步小跳」等動作。

煩整——傣語稱刀舞和棍、拳、棒這類舞為「煩整」、「戛整」、「令整」。是男性的舞蹈。流傳於廣大的傣族地區,與漢族的武術類似。風景秀麗的傣鄉,傣族男子都佩戴著一把精製的利刀,標志著他們的勇敢威武,同時刀也是生產勞動的有利工具。刀舞傣語叫「戛拉」或「煩拉」。動作有力、剛健,多採用「大八字跺步」、「彈腿」、「踢腿蹭跳」和「深蹲滑行」等步伐,這些動作在傣族民間舞中很少出現。刀舞有單刀、雙刀、短刀和長刀(類似劍)等種類及本地、內地、緬甸等不同的流派,各種流派有自己嚴格的表演程式和動作。可由一人至十幾人表演,舞時無伴奏,或以象腳鼓伴奏。棍、棒、拳術與刀舞基本相似。

戛朵——亦稱「煩朵」,是一種道具舞。此舞過去在盛大的宗教節日才跳,至今僅流行於耿馬縣孟定和孟連縣一帶。「朵」是一種神化了的動物,據說有獅子頭、狗嘴、鹿角、長頸、細毛。漢語把此舞稱為「馬鹿舞」。戛朵至今仍帶道具跳,道具身長一丈,頸長八尺,用竹篦編成四十五公分的圓圈,外面用布包起來,剪碎的白紙粘在上面做為羽毛。一般由倆人合作扮一隻馬鹿,前面的舞者飾馬鹿頭和前半身,用棍支撐頸部做劃字動作,後面的舞者掌握尾部,向兩邊做敏捷的小跳及跌撲、騰轉等動作。舞步、鼓點均與孔雀舞相似。

1.依拉賀舞,也稱「煩依賀」。流行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帶。在傣歷新年「潑水節」和 「開門節」或喜慶的日子,傣族人民都要歡跳此舞,因每段唱詞後面都有「依拉賀」做襯詞而得名。依拉賀舞的特點和戛伴光舞相似。�

2.蝴蝶舞,傣語稱「戛吆」。流行於耿馬縣孟定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縣一帶。據說蝴蝶舞是為了賽舞時別開生面而創作的。表演時舞者將蝴蝶形的道具套系在身上模仿蝴蝶飛舞的形態,其動作和鼓點都與小孔雀舞的跳法有相似之處。

3.斗笠舞,流行於金平縣一帶。那裡炎熱而多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都離不開斗笠。因而有了斗笠舞。笠帽的動作有「扛帽」、「體前滾帽」、「滾肩帽」、「擺帽」等,舞時膝部起伏柔和,略呈三道彎造型,但不明顯。�

4.臘條舞,傣語稱「戛甸」。是一種表演性的儀式舞蹈,主要流行於西雙版納一帶。舞蹈柔婉、含蓄,常用坐、立、跪及起伏步、抬前旁、後屈腿等步伐,雙手托住點燃的臘條,做掏手、向外劃圓等動作。�

5.雞舞,傣語稱「戛該」。是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縣的兒童舞蹈。舞蹈主要模仿雞覓食、相鬥等動作,以跳的時間長、速度快為勝。沒有樂器伴奏,一般由孩子們數數而舞。�

6.十二馬舞,傣語稱「馬西雙」,是由十二個人表演的歌舞,流行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潞西縣等地。表演者腰間套系馬形狀的道具,一手拉韁繩,一手拿扇,以半腳掌碎顫跑步為主,變化各種隊形。一般演唱十二個月的勞動,有時也表演一定的故事情節。�

7.戛喃燕,意思是「小公主或小姐的舞蹈。」過去只在宗教節日或土司結婚、繼位時才跳,主要流行於滄源縣勐懂地區。以唱為主,內容有唱結婚、愛情及十二個月的生產勞動等。舞時男的在前打拳,女的手持扇子或手巾,動作與戛伴光舞相似。�
此外在金平縣還流傳有表現勞動生活的「劃船舞」、「摘花舞」、「撈魚舞」、「走路舞」 等。流傳在金平縣的扇子舞據說是一種打鬼時跳的儀式舞蹈。流傳在耿馬縣孟定地區的「大象舞」傣語稱「戛張」。由倆人套系大象形狀的道具,模仿大象走步、敬禮等動作,由一人持紅手帕引象而舞。流行於西雙版納的「婦女舞」,輕盈柔和。流行於瑞麗縣的「戛洛響」,是一種模仿小鳥跳的舞,與小孔雀舞相同。

【民族簡介】
[編輯本段]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其餘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餘縣。人口102. 5萬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後又相繼成立了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雲南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4年6月16日)、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55年10月16日)、雲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1980年11月22日)、雲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1980年11月25日)。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有「傣仂」、「傣雅」、「傣那」、「傣綳」等支系。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現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尤以傣歷、傣醫葯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傣歷年為陽歷年,而月為陰歷月,一年分寒、熱、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於泰緬等地。傣醫和蒙、藏、維一起,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四大民族醫葯體系。傣族地區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歷史。傣族大都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傣族地區的西雙版納橡膠增產顯著,「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鎮企業發展很快,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企業。

【民族節日】
[編輯本段]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節日。

Ⅳ 緬甸的傣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傣族風俗習慣:傣族的家庭和婚姻過去帶有明顯的封建色彩,其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動相當自由,可以自由戀愛。未婚青...

Ⅳ 緬甸傣族特產都有哪些

1 酸肉
傣族傳統風味菜餚,用牛肉經過腌制,而後炒制而成。特點是酸香味濃,可幫助消化。製法是將新鮮的黃牛肉用淘米水洗凈,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鮮花椒葉、鹽、米飯拌勻,裝入瓦罐,淋入白酒壓實,上蓋,用草木灰與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漬一個月即成。將腌好的黃牛肉切成絲,與青蒜苗炒熟。
2 火燒魚
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特點是軟嫩鮮甜,原汁原味。製法是將鮮魚去鰓和內臟,洗凈,將蔥花、薑末、蒜末、青椒末、青姜葉末、芫荽末、野花椒葉末、薄荷、茴香葉末、香茅草葉末、草果粉、味精、鹽、料酒拌製成餡,裝入魚腹,頭尾折攏,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麵包以芭蕉葉,埋入木柴燒後的炭或熱灰中燒熟,取出去掉芭蕉葉和香茅草,裝盤即成。
3 腌牛頭
傣族傳統家常風味菜。其製法是將牛頭、牛腳去毛、去蹄殼,砍成塊煮爛,去骨,切成肉條,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時,取出改用冷水洗凈,再將野花椒葉、紅辣椒粉、生薑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內,加鹽、白酒拌勻入味,裝入瓦罐壓實,蓋上蓋密封,半月後即成。食時可蒸、可炒,是佐酒冷盤,脆嫩酸香、麻辣清涼。
4 酸角
冬春兩季,天高雲淡,風清氣爽,走進西雙版納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見到一種當地人們特別喜愛的果樹——酸角,它樹身高大,樹干粗糙,枝葉扶疏,枝頭掛著一串串、一嘟嚕褐色的彎鉤形莢果。酸角又稱酸豆、羅望子、羅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語)、甜目坎、通血圖,為蘇木科酸角屬熱帶、亞熱帶常綠大喬木,該屬僅含酸角1種,有兩個類型:甜型和酸型。酸角喜歡炎熱氣候,在年均氣溫18ºC—24º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區都能正常生長。
5 蟲類食品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去後入鍋焙乾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

Ⅵ 傣族有哪些特點

傣族特點:

  1. 傣族分布地區比較廣,全球有傣族人口約6600萬。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緬甸中北部、寮國、泰國等地區和國家;

  2.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

  3. 獨特的傣族服飾。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4.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分暹羅、蘭納、大泰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語法結構,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

  5. 傣族建築受社會環境和思想習俗的影響大,地區不同,主建築也不同。傣族的建築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有以西雙版納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優美靈巧的干欄式建築,以元江、紅河一線傣族民居為代表的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以及典雅富麗的佛寺建築;

  6. 浴佛節(傣語「栓蘭」),又名「潑水節」,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6)緬甸傣族有哪些特色擴展閱讀:

悲歌,傣語稱「喊細喊海」,是在姑娘出嫁時母女相對哭泣而唱,歌詞表現了母女戀戀不舍之情。宗教歌,特點是音調近於朗誦。

此外,還有催眠歌、兒歌等。說唱音樂,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樂器分別用篳、西玎,曲調與語言結合緊密,節奏較平穩,音樂結構基本是樂段的變化反復,唱詞多押腰韻。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

Ⅶ 傣族的特點和特徵

1、女性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

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

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婦女用長達丈余的特製花腰帶系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們的服裝以黑色、紅色基調為主,貼身的短褂長及上腰部,領口用細銀泡拼成上下交錯的菱形圖案,腰間裝飾長達五、六米的綉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斗笠帽,帽沿上翹。

「花腰傣」獨具魅力的頭飾、服飾,與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國青銅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著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徵,證明了兩者之間的一脈相承。

2、男性

傣族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

男孩到11歲左右,即請人文身,文身的圖形大多以虎、豹、獅、龍、蛇、鷹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條腿需兩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7)緬甸傣族有哪些特色擴展閱讀: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綉腳」、「綉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

「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

Ⅷ 傣族有哪些風俗

傣族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潑水節由來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個惡魔,他作惡多端,濫施淫威,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對付不了。後來,惡魔霸佔了七個民女做妻子。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七姑娘從惡魔的話中發現了他的致命弱點,即惟有惡魔自己的頭發才可以置之於死地。一天夜裡,惡魔酩酊大醉後沉沉地睡去,姑娘們勇敢地從他的頭上拔下一根頭發,緊緊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惡魔的頭顱立刻便掉了下來。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惡魔也隨之消失。為了避免大火再燃,禍害百姓,姐妹們決定輪流抱住惡魔的頭,每年一換。在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沖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到過雲南的人都知道有名的傣家潑水節,可是潑水節由來的傳說卻有兩種。西雙版納、德宏的傳說都是由「七公主殺火魔」的故事得來,而位於麗江華坪地區的傣家潑水節的故事卻獨具特色。這里的傣族人是中國乃至亞洲緯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們的故事是這樣的: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幹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潑水節祝福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高興異常,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潑水節愛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
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潑水節活動

劃龍舟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象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放高升」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製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葯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
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葯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

潑水節舞蹈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
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Ⅸ 傣族有什麼風俗和特點

傣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然後它的民俗習慣有以下幾個方面:禮儀、節慶、婚俗、服飾、飲食、建築、宗教。

傣族人習慣了早上和晚上都用兩餐,然後特別的喜歡吃酸的。不吃羊肉,竹筒飯是他們的一個特色,傣家竹樓是傣族人的住房,傣族最具有特色的還是它的潑水節。

Ⅹ 傣族的特點有哪些

1、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2、傣族人經常採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鵑、黃飯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冷盤花、刺桐花、金雀花、雞蛋花、苦刺花、彎根花、盤藤花和一種傣語稱為「莫謝」的花等,大約30多種。

3、酒為傣族人民所嗜愛,一般都是自家釀制,度數不高,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檳榔的習慣也很普遍。嚼食檳榔要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10)緬甸傣族有哪些特色擴展閱讀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綉腳」、「綉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7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1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98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7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3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1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6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79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9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