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緬甸撣邦特區
① 緬甸第四特區是什麼意思
緬甸第四特區指的是「撣邦東部第四特區」,位於緬甸撣邦東部邊陲北與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接壤,東與寮國相鄰,西與緬甸第二特區(佤邦)相連。
撣邦首府在東枝市,是緬甸聯邦裡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邦。據1996年統計,撣邦人口至少由26個民族組成,撣族佔60%,有大量華族,為主要緬北華人聚居區,是一個以撣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地區,通用撣語。行政區域上主要分為北撣邦、南撣邦和東撣邦。
2011年9月7日、10月9日、12月27日,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三次同聯邦實現和平工作委員會分別簽署了省邦級和聯邦級和平協議。
2014年,查明全區人口11萬人。區內共有25個鄉、412個村寨,居住著傣族、愛伲族、布朗族、果敢族、拉祜族、苗族、阿克族、佤族、片族、景頗族、緬族、克倫族、克耶等13個民族。
(1)什麼是緬甸撣邦特區擴展閱讀
地理特徵
撣邦位於撣邦高原,著名的山嶺間有江河谷地有黑河盆地、錫波盆地、登尼盆地和景棟盆地等。主要河流為薩爾溫江,該江發源於中國,流經撣邦,南流去。撣邦和寮國之間有湄公河界河。
撣邦大部分被雲貴高原包圍,一定意義上撣邦高原屬雲貴高原的外延。北部多為崇山峻嶺,平均海拔1200米,約4000英尺,最高是2400多米。
撣邦擁有豐富的礦物,如銀,鉛, 黃金,銅,鐵,鎷,錫,鎢,錳,鎳,煤,銻,雲母,寶石,大理石,鋅,鋁等,此外,於猛堯、景東、冒賣、景康等市也都出產鐵礦。,在撣邦至今尚未發現的有礦物之地還有很多地區。
② 緬甸有幾個特區
緬甸有3個特區,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及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勐拉。
這些地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主體民族都是中華民族,果敢的果敢族就是中國漢族,佤邦的佤族也是中華民族之一的佤族,勐拉的愛伲族則是中華民族之一的哈尼族。這里毗鄰雲南省臨滄市,與緬甸貴概以怒江為界,與緬甸佤邦以南鄧江為界。
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首府是老街,這里曾是滿清時期果敢土司所在地。清末這里被割讓給英緬,此後成為緬甸一部分。緬甸果敢族是緬甸承認的少數民族,其實就是漢族。老街距離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城非常近,兩地相距不過十幾公里。可以說是少有姐妹城市。
(2)什麼是緬甸撣邦特區擴展閱讀:
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首府是勐拉,建城時期始於1989年,經過近三十年建設,這里猶如中國一個縣城。這里靠近中國的打洛口岸。
緬甸撣邦第四特區東北面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接壤,同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接壤的邊界線長288.5公里、同瀾滄縣接壤的邊界線長45.92公里。東面同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在湄公河上隔江而治,河道總長100餘公里,西北面同佤邦連接,西南面是國防軍守備的區域。
第四特區即原緬共「八一五」軍區,人口在幾支地方民族武裝中相對最少。於1989年4月19日宣告脫離緬共領導,成立了「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政委員會」,下設「軍事委員會」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員會」。現為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控制,擁有高度的自治權。
③ 緬甸撣邦四個特區的詳細資料
果敢第一特區,地處緬北薩爾溫江東岸,面積約5200平方方公里,與我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鎮康縣、滄源縣、耿馬縣以及保山地區的龍陵縣接壤,中緬國界線長達250公里。果敢被金三角人稱為是中緬邊境的「小澳門」。在果敢街上,賭博場所隨處可見。果敢的大街小巷經常是彩樂陣陣,鞭炮噼啪,一家接一家的賭場開張。在這里開賭 場,基本都得有本地政要支持,開一家賭場其實就如中國內地搞商貿城一樣,然後再把賭場各種賭桌、賭廳分拆出租給小商人來經營。
佤邦,即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在世界地圖上並沒有標出來,但在這個地球上,它確實奇特地存在著。它處於世人所稱的「金三角」腹地,是毗鄰中國、泰國和寮國的一個自治特區,由南北兩塊地盤組成。它是緬甸乃至東南亞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佤邦聯合軍的控制區,是如今 「金三角」地區最大的罌粟、鴉片、冰毒和海洛因的產銷地。據有關資料顯示,僅海洛因的年產量就在130噸左右,那裡生產並流向全世界的毒品占整個「金三角」地區毒品總量的60%。這一毒源對當地和周邊國家及世界的危害甚巨,令世人震痛。
克欽邦第三特區即原緬共101軍區,是緬共中最晚組建的一個軍區,成員基本上的克欽族。這個軍區實際上只相當於一個旅級單位。下轄3個營和一個教導大隊,有正規兵力600人,總部設在中國騰沖境外的板瓦。司令丁英與副司令澤龍,原來均是克欽獨立軍的連長。1969年先後率部投奔緬共。丁英等權衡再三,看到緬共大勢已去,正式向外宣布與緬共決裂。成立了「克欽新民主獨立軍」,任司令兼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澤龍副之。 克欽族的武裝轄地,目前是原緬共四個特區中最為富裕的。緬甸這個貧窮國度最為珍貴的兩項寶藏就是「玉石」和「柚木」,而這兩項寶藏基本上全部集中在了景頗人武裝的轄地。碧綠的翡翠寶玉和金紅的百年柚木,自古以來在中國都屬於珍貴之物,於是在對中國頗為友好的原緬共「克欽族」特區特首的鼓勵和支持下,大批生性冒險敢作敢為的福建客商都蜂擁到了緬甸開礦和伐木。
緬甸撣邦第四特區即原緬共「八一五」軍區。是一個極為袖珍的「割據之地」。不僅人口在幾支地方民族武裝中最少,地理面積也是相對最小。於1989年4月19日宣告脫離緬共領導,率部成立了「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政委員會」,下設「軍事委員會」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員會」。「八一五」軍區司令林明賢任「主席」和同盟軍「司令」。原「八一五」的683、768旅被改編為369、911師,兵力3000餘人。至1996年底,「第四特區」控制區總面積為4952平方公里, 有9個行政區,500個自然村,16127戶,轄區內人口74022人。「第四特區」在數支割據武裝中,地盤如彈丸。又處於「夾縫」之中。
④ 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的介紹
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北與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接壤,東與寮國相鄰,西與緬甸第二特區(佤邦)相連。總面積4952平方公里,人口8.5萬人,轄勐拉、南邦、色勒三個地區。第四特區即原緬共「八一五」軍區,人口在幾支地方民族武裝中相對最少。於1989年4月19日宣告脫離緬共領導,成立了「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政委員會」,下設「軍事委員會」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員會」。
⑤ 緬甸撣邦有幾個特區與中國是什麼關系撣邦幾個特區中,哪個特區最有實力哪個特區管轄區域最大
摘要 緬甸撣邦總共有四個特區分別為:撣邦第一特區果敢,撣邦第二特區佤邦,撣邦第三特區克欽幫,撣邦第四特區小勐拉。每個特區都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和政府。
⑥ 緬甸佤邦是什麼地方
佤邦(緬甸第二特區)位於緬甸聯邦北部,名義上屬撣邦管轄,在歷史上為中國領土,唐代屬於南詔國、宋代屬於大理國。通用漢語與中文,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萬。北面與中國雲南省接壤,人口約36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人口約10萬,首府是邦康市。佤邦的領導人絕大多數是佤族。
撣邦第二特區(佤邦)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部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約在北緯22°—23°,東經98°—100°間,東北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接壤;北與緬甸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至緬甸第二條大江—薩爾溫江(怒江),與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
「佤邦」正式名稱為「撣邦北部第二特區」,首府邦康。佤邦官方語言是華語,官方文字是中文。設1個管委會、2個特區(縣)、3個縣,共50萬人口。
北面地區轄兩特區三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勐冒縣(原名北佤縣)、勐波縣(原名景北縣)、溫高縣(原名南佤縣)。與中國有近500多公里的邊界線,屬高寒山區,人口36萬多。
邦康特區:廣洪鄉、那洛鄉、南帕鄉、等俄鄉、永定鄉、芒冒鄉;
南鄧特區:南鄧鄉、擁莫鄉、邦空鄉、大岩鄉、爐房鄉、南溫壩鄉、南鄧街;
勐冒縣:營盤區、岩城區、王冷區、昆馬區、紹帕區、聯合區、納威區、曼東區、龍潭區、格龍壩區、公明山區、新地方街;
勐波縣:勐波區、勐嘎區、賀島區、南排區、勐念區、勐平經濟開發區;
勐能縣:曼相區、南抗伍區、邦洋區、納高區、弄切區;
南面地區設:南部地區管理委員會(原名景南縣、勐阮縣)。與泰國有近500多公里的邊界線,有7個行政區,人口10萬多。
南部行政事務管理委員會:永邦區、萬宏區、勐角區、勐崗區、回俄區、戶約區、開龍區
⑦ 佤邦族的來歷是什麼
沒有佤邦族,佤邦是緬甸的。
佤邦,或稱緬甸第二特區或撣邦第二特區,緬甸政府稱緬甸撣邦第二特區、北撣邦第二特區,位於阿佤山區,是緬甸聯邦的一個自治區,曾為緬甸共產黨根據地。
佤族在緬甸撣邦東北部享有高度自治權,緬甸官方將佤族自治區稱為「撣邦第二特區」,但佤族將其自治區稱為「佤邦」,並一直向中央政府申請將其升級為與撣邦同級別的省邦級行政區。
位置境域
佤邦轄區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北部地區與南部地區,北佤與南佤地區之間隔著撣邦第四特區和政府軍控制區。北部地區位於東經98°~100°、北緯22°~23°之間,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控制國境線465.37公里, 即中緬邊境145~210號界樁之間。
東北面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的瀾滄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和孟連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海縣接壤;北面與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面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與撣邦的曼甘孟、勐傑、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西南面和撣邦的勐洋、勐卡、萬塔凱接壤。
⑧ 緬甸為什麼叫撣邦
撣邦,是緬甸聯邦東部的撣族自治邦。面積為62500平方英里,人口約八百多萬人(2005年)。是面積最大和人口最多的一個邦。主要居民是傣族而緬人稱為撣人。首府在東枝鎮。
地理
位於緬甸東面,與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寮國和泰國相接壤,與克欽邦、克耶邦、克倫邦、曼德勒省、實階省相連。
撣邦位於東部高原,著名的山嶺間有江河谷地有黑河盆地、錫波盆地、登尼盆地和景棟盆地等。主要河流為薩爾溫江,該江發源於中國,流經撣邦,南流去。撣邦和寮國之間有湄公河界河。
歷史
唐宋時代梵語稱為「妙香國」,當時撣邦跟雲南南部和泰國與寮國的一部分同屬一個不可分離的地區。 元明清時撣邦與雲南分家,但無邊界,你來我往,還是親如一家人。
1885年第三次緬甸戰爭發生,1886年英國把整個緬甸地區為英屬印度直接統治的一省,並置眾撣邦、北部克欽邦、西北部欽邦等眾邊區,為英帝國的保護邊區。眾撣邦仍然由撣族土司們統治,不隸屬緬甸本部。 1947年眾撣邦與緬甸簽署彬龍協議,1948年共同從英國手中獲得了聯合獨立,是年基於彬龍協議與緬甸組建了緬甸聯邦,1949年緬甸以驅逐中國國民黨殘軍為名入侵撣邦 ,因此,撣邦後來進行反對緬甸入侵的武裝斗爭。
行政區劃
撣邦管轄11個縣和54個鎮區。
縣:東枝、萊林、臘戌、木姐、皎脈、滾弄、老街、景棟、孟薩、孟別、大其力
主要鎮區
東枝市:撣邦的首府,人口30萬多人(1994年),通鐵路和公路。黑霍的機場。
景棟市:位於薩爾溫江以東,是一個重要城鎮。
格羅鎮:一個美麗的山城。
大其力市:大其力市是一個靠近泰國邊界的邊境城市,在邊境貿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臘戌市:撣邦北部的一個重要的鐵路運輸樞紐,航空線路可通往各地。
南渡市:南渡市因有冶煉廠而出名。
木姐市:緬中邊境城市為緬甸對中國貿易門戶。
⑨ 撣邦特區與佤邦到底是什麼關系
是緬甸的一些軍人控制的特區
⑩ 緬甸撣邦第三特區的介紹
緬甸撣邦第三特區實為克欽邦第一特區,即原緬共人民軍101軍區是緬共中最晚組建的一個軍區,成員基本上的克欽族。國人有時會誤稱為緬甸撣邦第三特區或緬甸克欽邦第三特區,其實這是國人看到有撣邦第一特區(果敢是俗稱)、撣邦第二特區(佤邦)、撣邦第四特區後的誤解,正確名稱應該是克欽邦第一特區,首府板瓦。撣邦另有第三特區,俗稱「山地特區」,多為撣族,不在中緬邊界;撣邦還有第五、第六、第七特區。克欽邦共有第一、第二等個特區,無第三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