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什麼不遷都到曼德勒
A. 緬甸為什麼要遷都
按照緬甸官方說法:1、仰光海水以每年3英尺的速度高漲。仰光有被淹沒的危險。2、仰光城市擴張以至極限,人口過多,城市擁擠。
個人猜測:1、以上問題存在。2、預防制裁緬甸的idi國家(美國等),從港口入侵。美國把緬甸和朝鮮、伊拉克列在一個名單上。而伊拉克已經被打,擔心自己也會被大,所以望內陸遷都,新都易守難攻,占據重要戰略位置。第一滴血四、絕密飛行等電影都是在醜化緬甸。絕密飛行里,更模擬去轟炸緬甸大樓。3、新都更靠近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被下臘戌、南通東芝等城市,可以很好的對於各個緬甸少數民族的城市進行監控和威懾。
B. 緬甸首都在哪裡遷都了何時為何
緬甸首都在內比都。是2005年從仰光前度到了內比都。
遷都的原因是:因為緬甸擔心緬甸可能會受到襲擊,特別是來自美國的襲擊。這樣的話,遠離海岸的地區更有戰略安全的優勢。
內比都(Naypyidaw),內比都位於緬甸中部的山區,距離仰光以北400公里,是緬甸2005年新定的首都。緬甸於2005年11月6日從仰光遷都,2006年軍人節正式宣布新都名為Nay Pyi Daw(皇家首都之意)。內比都位於彬馬那(平滿納、彬文那、賓馬拿,Pyinmana)西邊附近。
內比都原名彬馬那,彬馬那原為緬甸第三大城市,曾是緬甸民族英雄昂山將軍發動獨立戰爭的軍事要沖及共產游擊隊大本營,坐落在勃固山脈與本弄山脈之間錫塘河谷的狹長地帶,戰略地位重要。亦是前首都仰光與北方大城市曼德勒之間的一個山區貿易城鎮,突下令多個部門在2005年11月6日一天內搬遷。
C. 緬甸為什麼把首都從仰光遷到內比都
「威脅說」認為緬甸的遷都是感受到外來的軍事威脅;「控制說」認為緬甸政府北遷是想解決對北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問題。
D. 緬甸現在遷都了沒
還沒有,主要是錢等一系列問題拖延了這個計劃。所謂美國入侵純粹是獨裁者的借口而已。
E. 仰光做了一百多年首都,為何緬甸要遷都至內比都
緬甸的面積大約67.65萬平方公里,面積廣闊,有5個陸上鄰國,分別是孟加拉國,印度,中國,寮國和泰國。緬甸西面靠海偏北是孟加拉灣,偏南是緬甸海,緬甸的地勢基本上是東高西低,東北部是撣邦高原,緬甸的首都仰光建都已經100多年。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可以帶動內地經濟,更快的發展,緩和全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是沒什麼很難的,把行政中心先遷往新首都,至於其他的工作可以慢慢推進。
F. 曼德勒曾經是緬甸的都城嗎為什麼它在片馬地區
曼德勒是昔日緬甸皇朝的最後一個首都
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會、著名的故都、緬甸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80多萬,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曼德勒的巴利語名稱為「羅陀那崩尼插都」,意為「多寶之城」,系明東王1857年命名;又因緬甸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旅緬華僑稱它為「瓦城」。
曼德勒是昔日緬甸皇朝的最後一個首都,在緬甸歷史上曾有過的多個古都,只有曼德勒的王城被較為完整的保存下來,雖然王宮是被毀後重建的。曼德勒現在已成為旅遊的中心,映耀出緬甸古代文化燦爛的過去。主要旅遊景點有曼德勒山、曼德勒皇宮、摩訶牟尼佛、獨一無二寺、金廟、古道陀石經院和情人橋等。在曼德勒旅遊,一是看佛教勝跡,二是看古代文化,三是看緬甸中部的田園風光。
曼德勒是緬甸第二大工業城市,市內主要工業紡織廠、木材加工廠、啤酒廠、碾米廠、農機廠、枕軌廠、水泥廠、汽車裝配廠、機械製造廠和化工廠等。
1900年1月侵緬英軍人侵片馬附近的茨竹、派賴等寨。1910年12月佔領片馬,至1927年,又先後佔領古浪和崗房。我邊防軍民在土把總左孝臣、千總楊體榮率領下奮起反抗,打擊入侵英軍,土把總左孝臣在抗英斗爭中犧牲。片馬管事勒墨杜扒率領景頗、僳僳、獨龍、怒、漢、白等各族人民會同瀘水土司,與英軍進行了多次搏鬥,給侵略軍以沉重打擊。經過各族人民的抗英斗爭,英國於1926年被迫承認片馬是中國的領土,但英軍拒不撤兵,仍然強占片馬。
根據196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1961年6月4日,緬甸政府把片馬、古浪、崗房等地劃歸中國政府。
G. 仰光已經做了一百多年首都,為何緬甸要遷都至內比都
這個主要是基於國家的經濟及戰事策略的安全考慮。首先仰光太過於靠近海,這種地方就很多容易遭攻擊,不僅是鄰國或者別的國家,畢竟海域上不會有很明顯的界限,其次是緬甸內陸的面積非常的大,現在內陸經濟不景氣,如果想要發展好內陸的經濟的話必須先將首都位置遷移過去,才能帶動內部經濟發展。
其次的話,這次遷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軍事防備。在沿海區域,首先自己防備別人是比較困難的,再者就是自己做什麼軍事儲備、演練、研發也沒有地方進行施展,實戰。
H. 緬甸為什麼遷都啊
緬甸緣何要遷都?
一曰「威脅說」——認為緬甸的遷都是感受到外來的軍事威脅。自遷都的消息傳出之後,持這個「威脅說」觀點的人佔了大多數,而且諸多媒體指名道姓地點了美國的名。這也難怪,老美長期以來一直對緬甸軍政府的政權不滿,公然指稱緬甸軍政府是所謂「暴政」國家,而且公然扶持反政府的昂山索姬政權,公然干涉緬甸的內政。911事件之後,美國先後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國家很擔心自己會是下一目標——伊朗、朝鮮、緬甸—為什麼呢?所謂「暴政前哨」嘛!緬甸現在的首都仰光接近孟加拉灣——美軍只要出一個艦隊就可以使這個首都受到滅頂之災——相比之下,在深山老林的彬馬那遠離海岸,在戰略上似乎就安全得多。2001年以來,美國不斷以毒品和人權問題向緬甸政府持續施壓,一度准備動武。大夥如果不健忘的話,應該記得2003年中國政府果斷地以緬甸國內形勢堪憂為由將中緬邊境的武警及時換成人民解放軍,美國才及時收手。從這一點,結合新首都易守難攻的地理特點,這個威脅說的市場自然廣大。
二曰「控制說」——認為緬甸政府北遷是想解決對北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問題。其實,筆者認為,如果控制說成立的話,則並不是考慮少數民族地區的問題了——其實它與前面的「威脅說」一樣——也有防止現政府被顛覆的考量。由於長期以來外有老美為首的封鎖和制裁,內部實行軍政府統治下的高壓政策,致使緬甸政局少有我們今天的安定局面——不久前以及2003年都有所謂「政變」的傳言。大夥可以回憶一下,今年五月,仰光接連發生三起爆炸事件,造成近二百人死傷——而緬甸官方則一直認為幕後可能有美國的影子。而在歷史上,彬馬那也確實在緬甸抵抗英國殖民侵略的斗爭中起到過重要軍事作用。其次,北部所謂少數民族,緬甸政府確實也是沒有實際控制。拿緬甸撣幫第一特區來說吧,特區主席彭家聲當年曾率部下與緬共並肩,後由於厭倦征戰遂接受緬甸軍政府的和平方案——而這個方案的出台,正是緬甸當局無力「清剿」、而彭又難有其他作為的僵持局面下的結果。特區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緬甸軍政府如何控制?而緬甸政府本身的政策也是值得商榷的,這些所謂特區的居民,身份證並非緬甸的——而是特區政府頒發的——他們甚至連仰光都去不了!在這樣的歧視政策下,能不離心離德嗎?所以,這個特區至今仍保留著自己的武裝力量(盡管不是很多)。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緬甸政府或許也真有加強對北部地區實際控制的想法
緬甸新首都彬馬那離現在的首都仰光近四百公里,地處緬甸中部,是一個人口不足十萬的縣級小城,沒有什麼象樣的工業,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林業和畜牲業,屬於叢林山區。彬馬那城環山而建,背靠勃固山和本弄山,地理位置具有易守難攻的特點。目前,新首都與仰光已有鐵路和公路相連,行程大約七小時。彬馬那地處緬甸國土的中心地帶和戰略要地,從軍事和安全形度看,新首都更符合戰備的需要。歷史上,彬馬那曾經是緬甸民族英雄昂山發動獨立戰爭時的軍事要地,已故緬甸領導人奈溫將軍在此也建有別墅。
I. 緬甸遷都原因
鳳凰衛視11月8日消息 香港明報報道 緬甸軍政府周一宣布,已開始把多個政府部門從仰光遷往緬甸中部的山區,作為新的行政首都。新首都位置隱蔽,位於遠離海岸的深山叢林,分析家指緬甸軍政府此舉是想防範美國攻擊,及鞏固軍政府的政權。
新都彬馬那位處中央
新行政首都位於仰光以北400公里的「彬馬(文)那」(Pyinmana),原是仰光與北方大城市曼德勒之間的一個山區貿易城鎮。軍政府在事前毫無徵兆下,突下令多個部門在周日一天內搬遷。資訊部長覺山將軍周一才對外證實經已遷都。他說:「自獨立後,仰光一直是政府所在地,歷屆政府都選仰光為都。但由於現在形勢已變,緬甸力求發展成為現代國家,建設一個位處中央的首都已成必須。當局選擇彬那馬,是因為它位處中央,能快速到達全國各地。」他又說,有需要在「戰略位置」興建一個「指揮和控制中心」。
周日共有9個部門受命率先搬遷,據報包括外交部、內政部、商務部、電訊部、國家企劃及經濟發展部等。
新都的建設被列為「最高機密」。政府消息稱,新政府建築群位處一個山谷中,佔地約10平方公里,附近被山脈和茂密的樹林包圍,離最近的城鎮也有30公里。根據藍圖,它建成後將包括有總理官邸、議會大樓、機場、醫院、中型水力發電站、高爾夫球場、酒店,以及40幢各可容納500名官僚的大樓,供各部門使用。另還有一個軍事大樓,內設軍方總部和地堡。
分析家指出,緬甸軍政府是在3年前開始構思遷都的。緬甸軍政府一直擔心遭美國攻擊,九一一後美國先後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進一步加深了緬甸軍政府的憂慮。現時的首都仰光挨近孟加拉灣,相比之下,遠離海岸的彬馬那在戰略上就安全得多。
有利軍政府鞏固政權
另一仰光分析家則稱,遷都其實是軍政府全盤「政制改革」計劃的一環。自1962年開始統治緬甸的軍政府,近月稱推動「民主路線圖」,但外界一直質疑它根本不願放權。目前軍政府正舉行商討新憲法的會談,但分析家指出,即使在新憲誕生後出現民選政府,軍政府也未必願意交權,而新行政首都所在,更能確保它可緊握大權。
彬馬那位於緬甸的中心位置,軍政府機關搬遷至此,也令各路軍的將領更接近他們部署於撣邦、欽邦、克倫邦等地的軍隊。也有人認為,殖民時代的緬甸國王常會聽信術士意見而興建新宮殿,軍政府可能只是重復這做法。英國廣播公司則指出,無論軍政府動機為何,遷都已發出一個強烈信息--軍政府將使其權力更集中,鞏固政權的控制。
緬甸和中國的關系在歷史上一直非常密切,近代以來中國對緬甸的影響有增無減,無論什麼政府都必須要考慮和中國這個強大的鄰居保持良好的關系。目前在中緬邊界的4個特區中,緬甸政府的影響力遠比不上中國。
大家還記得去年中國要求關閉周邊境外地區的賭場嗎?緬甸特區內的賭場中國雲南相關部門協商一下就關閉了,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水電煤氣通訊設施等等全部都是中國過去的,看到那邊的電信廣告寫著「國內長途XX元」不要以為是緬甸,那指的是中國。「中國移動」的營業廳就在那邊的大街上站著呢。
美國對緬甸軍政府不滿的表面原因是緬甸打擊毒品生產不力,大量的海洛因經過各種途徑進入美國市場。其實更深的意思是因為緬甸政府和中國的良好關系,可以說緬甸是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一個特殊夥伴,軍事合作也比較密切。據傳有必要的話可以威脅到馬六甲海峽,美國人對這個海峽可是非常看重的,一直宣傳是一旦發生戰爭必須要控制的幾個咽喉之一。2001年以來美國就以毒品和人權問題向緬甸政府不斷施加壓力,局勢相當緊張一度准備動手,最後中國政府做出了一個舉動,讓美國的軍事機器停止了運轉。現在大家都知道當時中國政府把邊防武警換成了正規軍,老美也許擔心動手後的混亂局勢下,中國軍隊直接進入緬甸,進而更加便於控制緬甸的局面。
如果直接的軍事對抗,緬甸政府絕對不是美國的對手,現在想和美國搞好關系的代價太大,弄不好就是一個亞洲版本「巴拿馬」。相比之下,倒向中國的政策更有利些。為了保險起見,秘密的把首都搬遷到內地也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