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哪個朝代最強
㈠ 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是哪個朝代
元朝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龐大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武力,不僅征服了中原及長江以南地區,還將其控制范圍擴張至整個西亞地區。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王朝。
蒙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一直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大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時,蒙古族出現了一位傑出的領袖--鐵木真。它作為部落首領,於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為大汗,稱為成吉思汗。在鐵木真的領導下,蒙古族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中國北方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它於公元1227年消滅西夏、1234年消滅金朝,為統一全中國作好了准備。此時,成吉思汗已死,窩闊台、蒙哥、忽必烈先後繼任大汗。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從此,北京才逐漸成為中國此後近七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1276年,元朝發兵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統一了中國全境。
元世祖忽必烈在統一中國之後,並沒有停止對外的軍事行動。此後,元朝曾兩征日本、兩征安南(今越南北部)、兩征緬甸,先後使高麗、緬甸、台城、安南等地成為元的屬國。在國內,為了統治漢族人民,元朝統治者將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北方漢人、南方漢人。在這種制度下,漢人的地位極底。成為了蒙古人與色目人驅使的對象。故而,在元朝統治初年,曾發生過多次漢族與南方各少數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義,但都未能成功。
因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大多以游牧為主,生產力較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自忽必烈以來,歷代元朝統治者都以農業生產代替了畜牧生產,所以元朝的農業有了極大的發展。由於元朝的疆域擴展到了西亞地區,使得歐洲與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經濟的起步帶動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在元朝年間,中國南方的棉花種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紡織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出現了以黃道婆為首的一批手工業者,使當時的棉紡織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元世祖年間,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曾到過中國,在它撰寫的《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的記載了當時元朝大都的繁榮景象。
物質的豐富使元朝的統治者生活逐漸奢華起來,同時也使蒙古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勢的斗爭更加激化。在公元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後歷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明宗、寧宗至元順帝共八代皇帝,由此可見當時元朝內部的斗爭之激烈。元朝後期,各皇帝都過起豪華的生活,為了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尤其是漢族人民被壓迫尤為嚴重。於是漢族人民以各種形式起來反抗元朝暴虐的統治,早在泰定二年(1352年)河南趙丑廝、郭菩薩的起義就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而後,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席捲了整個中國,在起義軍中,出現了一批優秀將領,其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所領導的部隊實力最為強大。從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間,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並在六、七年的時間里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部,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他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協助下,於公元1368年攻陷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立了明王朝。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王朝,他存在了九十七年,先後歷十一帝(自世祖忽必烈始),是我國歷史上較強大的王朝之一。但由於元朝對漢族人民的歧視,使其過早滅亡,成為將來的清朝統治者的前車之鑒。此外,元朝的統治,為我國畫訂了以後的大致范圍,自元末直到清朝中後期,中國的疆土在此基礎上一直未發生太大變化,而蒙古族在此之後也成為了中華大家庭的一部分。
㈡ 緬甸歷史上的東吁和貢榜兩個王朝哪個更強大
在緬甸歷史上,我覺得還是貢榜這個王朝相對來說更長大一些,而且他那時候的軍事實力也比較強大,國家也是比較富饒的。
㈢ 中國古代為什麼選擇征服緬甸後來為什麼又放棄了
緬甸,一個跟我們一衣帶水的西南鄰邦,曾經多次出現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之中。從今天的雲南省邊陲向西南方向遠眺,這個與我們共享多條重要河流的國家是我國邊疆與印度洋之間的唯一阻隔。
事實上,古代中國政權曾經多次與緬甸交戰甚至將之滅國,但我們卻始終沒能將之變成如內地一般的郡縣體制,進而打開通向印度洋的大門。
㈣ 哪個朝代的國家最大
1樓的明顯歧視少數民族,所有少數民族都是我們中華民族中的一部分,這一點,小學課本里就已經學過了,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了.
如果指可以控制的土地面積,當然是元朝了,元朝不包括四大汗國,元朝的面積幾乎包括今天中國的全部土地,除了新疆的一半地區,但是,它擁有今蒙古,與大興安嶺以北的土地,北部疆界雖然沒有明確的界限,基本上可以到北冰洋,但是,基本上都是在元朝政府之下,只是沒有設立明確的行政機構進行有效的統治.也沒有其他哪個政權敢認定那是自己的土地,所以,我認為,那就算是元朝的屬地.而且對四大汗國,中南半島,朝鮮,日本,都有著宗主地位. 他在理論上的版圖,絕對的算是第一.
但是,實際統治的疆域面積,我認為應該是清王朝,它經過康熙,雍正,乾隆,3代皇帝的擴張,到嘉慶年間,達到了全盛,領土按樓主給出的1284萬平方公里的數據,沒什麼問題,而且,滿清對這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設立了行政機構,直接進行中央統治,沒有國中之國的現象.各地都設有行省,將軍轄地. 它的1000多萬的土地,是實打實的,比元朝的2000來萬很大虛頭的面積,要實在很多.
所以,我認為,理論上面積最大的是元朝,實際面積最大的是清朝.
㈤ 曾經亞洲最富裕的國家緬甸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曾經的緬甸在亞洲不敢說是最富裕的國家,可以說是富裕的國家,緬甸民主主義政治在1962年被軍政改換成社會主義開始,就走向貧窮的。很大原因是因為沒有抓住發展機遇。
緬甸的經濟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大米出口國。而其工業非常落後,只有部分的服裝、紡織等輕工業,而且在國際上競爭力非常薄弱。因此,逐漸走上了沒落。
㈥ 清朝最鼎盛時期都打不下的緬甸到底有多強
所謂盛世,無非就是天下大治,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對於百姓來說,無非就是能吃飽飯不挨餓。乾隆三十年(1765年),中國可耕種的土地面積擴大到了700餘萬頃,大量的水利工程為糧食產量連年創新高創造了條件,江南商業及手工業的發達程度遠遠高於同時期世界的任何一個地區,在不斷降低征稅標準的情況下政府財政收入仍保持連年激增,人口恢復並超過了明朝及之前統治中原的歷代中央王朝時的水平。
由陝甘總督移任雲貴總督的楊應琚對雲貴本不了解,又因小勝加深了緬甸不足為懼的認識,認為「發兵五十萬,大炮千樽」便可震懾緬甸,招撫緬屬土司。
熟料清朝雲南地方綠營兵久未參戰,火器又不如緬軍裝備的遂發槍,戰力薄弱。加之將領能力不強,不懂地勢。清軍在與緬軍的對戰中屢戰屢敗,只得層層瞞報,謊稱大捷。乾隆在獲知真正戰況後,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卻無法挽回清軍的敗勢,第二次戰爭依然以失敗告終。
乾隆三十二年,乾隆任命平定回亂的名將明瑞總領征緬戰事,統領雲貴軍隊。
這次乾隆打算徹底解決緬甸問題,他降下諭旨,稱「此次我兵聲勢甚盛,克敵制勝,自可立奏膚功。「緬匪」此時或懾我軍威詭稱服罪輸款,明瑞切不可稍存姑息,輕許納降。不「盡殲丑類」不足以申國威,攻克其城即當戮其逆酋。攻下後「並就其地界,酌量分置土司」,「以永靖蠻服」。
結果明瑞至滇後,兩次失敗都沒能讓他正視現狀,依舊輕視緬軍。在緬軍北路堅守要隘,南路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下,明瑞如敵人所願率軍一路深入,不但遭遇了軍事上的失利,明瑞本人也戰死沙場。
在第三次大規模交戰後,清軍用血的代價使乾隆帝重新認識了緬甸的國力、軍力。將其納入版圖的話不再提了,但在戰敗失地的情況下,乾隆為了「天朝上國」的面子,堅決不允緬甸的議和,認為緬王既有悔罪乞降之意,必須「束身歸命,或專遣大臣前來。」
緬王自然不肯,於是乾隆三十四年二月,不甘心失敗的乾隆親自在太和殿向傅恆授敕印,並把自己用的甲胄贈給富察·傅恆。在乾隆心中,傅恆是一張可以踏平緬甸的王牌。
傅恆帶著乾隆皇帝的殷殷期盼,深入猛拱、猛養二千餘里兵不血刃,如入無人之境。然而沒有人能想到,清兵在老官屯遇到了釘子,久攻不下。傅恆調集清軍主力猛攻二十餘日,炮擊、火攻、挖地道爆破,各種戰法都用上,就是無法拔掉這顆釘子。在疫病的助攻下,清軍水陸軍3萬餘人僅剩1萬餘人,連傅顯、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副都統永瑞、提督五福、葉相德等重要將領均被惡性傳染病奪去生命,主帥傅恆也染病不起。
面對這樣的局勢,清軍出現厭戰情緒。至於緬軍,早在第四次戰事未起之時便要求停戰。於是雙方前線將領都在未取得最高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決定議和停戰。幾經交涉後,雙方於十一月十六日正式議和,緬軍14名將領與清軍12名將領為雙方代表,談判定議畫押,互贈禮物,正式停戰。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回到北京不久的傅恆也病死。
在5年時間內,清緬雙方進行了4場大規模的戰爭,清廷花費了911萬兩白銀,竟然只落了個平局。事實上,緬甸在戰後長期拒絕稱臣納貢,還發了封不夠恭敬的文書過來,乾隆無法進行第五次戰爭,只能暫時押在一旁不理。
就連日後無數次吹噓自己有「十全武功」,自封為「十全老人」,乾隆在晚年也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乾隆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國家的統一等許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建樹,在以後的幾十年裡,國家安定,經濟繁榮,國庫充實,這確實是個盛世。如果乾隆能將勵精圖治的作風保持到底,也許歷史就會改寫了,但是他陶醉於「盛世聖績」歌功頌德聲之中,開始了揮霍無度的享樂生活。當他最寵信的和坤上台後,馬上就建立起全國性的貪污系統,可以說,清代官僚系統從這個時候開始爛掉了。
清緬戰爭可以說是個警告,18世紀已然是火器的時代,與世界接軌的緬甸使用當時最先進的燧發槍一次次的擊退了不肯睜眼看世界的清廷。有徵緬將領因見識了西洋火器的威力而建議乾隆發展火器,但乾隆仍認為「騎射乃滿洲根本」,對此置之不理。
乾隆五十三年,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訪華。他們帶來了當時歐洲先進的科技實力和文明產物,然而維持盛世的乾隆以「奇技淫巧」一詞決定了這些器物的命運,以及大清未來的命運。畢竟這年四月,一直沒有游離於朝貢體系外的緬甸貢榜王朝為應付周邊暹羅等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重新回到朝貢體系內。
㈦ 緬甸最鼎盛時期,為何與清朝,進行了長達7年的輪戰
我們總結一下緬軍的戰術,擅長游擊戰和叢林戰,擁有大量進口火器。因此,在作戰中,反而是清軍屢屢吃虧。與緬軍相比,清朝從開始之初,對緬軍的兵力、裝備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憑著盲目自信、匆忙開戰。開戰之後,對緬軍的戰術很不適應。再加上火器上的差距,以至於自身的傷亡居高不下。
傅恆從前線回來以後,根據緬軍的情況,提出了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僱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增強自身國力等一系列建議。不過,乾隆皇帝並不在意,認為「騎射乃立國之本。」兩個多月以後,50歲的傅恆去世,留在了妻子和福康安。關於乾隆與福康安的故事,最終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㈧ 緬甸曾是東南亞第一強國嗎
是的 緬甸雍籍牙王朝曾經是東南亞第一強國雍籍牙王朝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譯雍籍牙王朝、阿瑙帕雅王朝或瑞帽王朝、瑞波王朝。1752年由緬族領袖雍籍牙(緬名阿郎帕耶)在貢榜(今瑞波)創建,故名。1752年孟族佔領東吁王朝的首都阿瓦後,曾向雍籍牙勸降。雍籍牙拒不投降,以貢榜為基地,多次擊潰孟族大軍的進攻,從此軍威大振,各地首領紛來歸順,雍籍牙被擁戴為王。1753年攻佔阿瓦後,1756~1757年又連續攻佔卑謬、大光(今仰光)和白古。至此,除阿拉干外,已基本上完成了緬甸的統一。雍籍牙在位時為緬甸的復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法治,下令編著各種緬文法典,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孟駁繼位(1763~1776)後,於1767年攻克暹羅王都。1768~1775年 ,暹羅人民在達信的領導下,把緬軍全 部逐出暹 羅國土。孟雲執政時(1782~1819),興修翁民梨和難陀湖等水利工程 ,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他在發揚本國古代文化的同時,也注意吸收外來文化,派遣留學生到印度去學習研究有關醫學和各種科學,使緬甸的文化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中緬兩國使節往來頻繁。孟雲時期是貢榜王朝的黃金時代。
1824年英國發動第一次侵緬戰爭,迫使緬甸割地賠款(見英緬戰爭)。敏東王執政(1853~1878)時,舉行第五屆佛經結集大會。又進行種種改革措施,史稱敏東改革。
貢榜王朝因多次遠征曼尼普爾,不斷對暹羅用兵,使農業受到嚴重破壞,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宮廷內部又不斷發生爭奪王位的政變。1785年阿拉干並入緬甸後,英國竭力煽動阿拉干脫離緬甸,唆使逃亡到孟加拉的阿拉干武裝部隊經常在邊境製造糾紛,挑起武裝沖突。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佔領曼德勒,國王錫袍被俘,貢榜王朝滅亡。
㈨ 唐朝時期緬甸被稱為什麼國
驃國。
驃國(?-832),伊洛瓦底江流域佛教古國,都城為卑謬,有18個屬國。中國史籍曾分志其史略。驃乃藏緬系中的一支,今不復存;或即緬人的前身。該國文化發達,擅長音樂。801年驃國王雍羌遣子,獻其國樂與唐朝。多涉及佛教。公元832年亡於南詔。
《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驃國》記載:"驃國,在永昌故郡南二千餘里,去上都 一萬四千里。其國境,東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並述其方位,"東鄰真臘國","北通南詔"。
613~718年毗訖羅摩王朝統治驃國時十分強盛,有18個屬國,298個部落和9 個城鎮。其疆域北抵南詔(今中國雲南德宏和緬甸交界地區),東接陸真臘(今泰國、寮國、柬埔寨接壤一帶),西接東天竺(今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等地),南至海,據有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