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緬甸資訊 » 緬甸參與了哪些戰爭

緬甸參與了哪些戰爭

發布時間: 2022-01-19 20:35:56

① 清朝和緬甸發生過戰爭嗎

發生過,在乾隆時期。

18世紀末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

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

這場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的重大政局變動。清緬戰爭爆發時候,緬甸正和它歷史上的死敵暹羅(今泰國)交戰,剛滅了暹羅就遇上大清軍隊進攻。

國內空虛的緬甸被迫只留下九千兵力駐扎暹羅,全軍歸國抵禦清軍進攻。暹羅的鄭信由此得以擊敗國內其他割據勢力,擊退緬兵,重建暹羅。清緬戰爭造成中南半島上發生一大變局,緬甸被戰爭削弱,暹羅得以復國。

緬甸戰後十年主動求貢,重新被納入東亞朝貢體系。

(1)緬甸參與了哪些戰爭擴展閱讀: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緬甸貢榜王朝建立後便進入全盛時期,慾望也有所膨脹,雖然表面上保持與清朝的藩屬關系,但從沒向清廷納貢,反而從雍正朝晚期開始就有人員越過清緬邊境,對清朝境內的一些部落徵收傳統的貢賦——花馬禮。

對於一些不願屈服的清緬邊境上的部落,緬方常會派出小股軍隊越境進攻,以壓服清方的部落土司。

當時,由於清朝正集結重兵平定西北地區的准噶爾部,無暇顧及南方邊境的這類小摩擦,雲南地方官府也對此採取聽之任之的綏靖政策。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緬屬木邦的土司向清朝境內的孟定和耿馬兩個土司部落徵收貢賦未果,便派出約2000多人的部隊(含土司部隊和貢榜王朝的軍隊)進行襲擊,劫持了孟定土司,焚燒了耿馬土司的衙署和部分民居。

從乾隆二十七到二十九年(1762-1764年),緬屬土司和貢榜王朝的軍隊連年入界騷擾,雲南地方部隊只是進行了小規模的反擊。

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騷擾規模升級,緬兵進入車里(今西雙版納)多處地方勒索錢糧和擄掠民眾。

乾隆帝終於發怒,開始對緬甸的侵略行為採取強硬態度,命令雲南軍隊進攻緬甸,以滅緬甸而後快。清緬戰爭打響後,在隨後幾年的戰事中,清廷主要對緬甸進行了四次戰爭。

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一次對緬戰爭時,乾隆帝由於輕敵,只是命雲貴總督劉藻率雲南綠營應對緬甸。面對入侵的緬兵,雲南綠營只擒獲了5人,其他緬兵自動撤退,但劉藻卻向朝廷謊報軍情。

幾個月後,緬兵再次以數千人兵力入侵車里,佔領了車里土司衙署所在地,甚至深入思茅地區。劉藻再派3000綠營兵圍剿,緬兵則採用游擊戰術,時而攻擊時而撤退,清兵雖然陸續收多處失地,但並沒有實質性的戰果。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一隊600人的清兵在援救猛阿途中,在森林裡陷入緬兵埋伏,死傷多人。乾隆帝聞奏後暴怒,將劉藻革職,似降補湖北巡撫,劉藻因此而自殺身亡。

劉藻死後,乾隆帝又派楊應琚移任雲貴總督,指揮清兵趁緬兵撤退之際,大舉攻入緬甸,第二次對緬戰爭拉開序幕。是年四月,清兵佔領緬屬的兩個土司管轄地區。

由於緬兵一路堅壁清野,清兵並沒有取得實質性戰果,只好任命一些地方官員,留下約800人駐防後退回。七月,為震懾緬甸,乾隆帝又命楊應琚利用雲南的綠營兵征服緬甸。

先後佔領蠻暮土和木邦司管轄地區。到了九月,楊應琚調集約14000兵准備進攻緬甸,並先派3300兵進駐遮放土司。清兵發動攻勢後,緬王孟駁派遣將領莽聶渺遮率1萬緬兵與清兵對抗。

交戰時,緬軍採取完全出乎清軍意料的部署,使用燧發槍等新型裝備,加之作戰環境適應強,清兵傷亡慘重。十一月緬兵攻入守備薄弱的騰越境內,並成功伏擊前來增援的數百清余兵。

十二月兩軍再次爆發大戰,緬軍主力利用騎兵發起突然襲擊,解求出被圍的緬兵並擊潰清兵。楊應琚只好與緬兵議和,接受緬方條件,雙方停戰。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戰事又起,雙方各有勝負,但楊應琚卻上表朝廷,稱屢獲大捷,前後殺敵上萬人。

乾隆帝了解真實情況後非常震怒,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此次戰事,雖然清兵人數多於緬兵,但依然屢戰屢敗。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四月,乾隆帝派朝廷大將明瑞接任雲貴總督,點滿洲兵3000人,四川和貴州綠營18000人,總兵力愈2萬人進攻緬甸,第三次對緬戰爭開始。

最初,由於兵力占優,清軍作戰比較順利,緬軍節節敗退。同年十二月,由於明瑞輕敵,導致他親率的1萬部隊被緬軍數萬人包圍,最後幾乎全軍覆沒,明瑞也戰死沙場。

明瑞軍大敗後,乾隆帝完全不理會緬甸陸續發來的求和文書,並於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發動更大規模伐緬計劃,任重臣傅恆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

點滿洲兵1萬5千人,貴州綠營1萬人,福建水師2000人,加上地方軍共3萬人參與第四次對緬戰爭。

戰爭開始後,福建水師被緬軍大炮擊退,不適應叢林作戰的陸軍因患熱帶病3萬人只剩1萬人具有戰鬥力,多名將領因病死亡。同時,緬甸也因國力重挫而無力再戰,於是雙方議和,戰火暫時熄滅。

四次對緬戰爭的失敗終於讓清廷頭腦清醒了一些,乾隆帝認識到緬甸這個已經滅掉了暹羅國的南方小邦變成了一個地區強國,不再指望滅掉緬甸。

但為了天朝上國的威嚴,乾隆帝最後出動了近4萬人進攻緬甸。不過,最後的這次較量變為一個拉鋸戰,兩國各有勝負。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雙方前線將領在未取得最高統治者同意的情況下,幾經交涉,自行決定議和,商定緬甸名義上對清稱臣,不再侵犯清朝邊境,而清軍選擇撤軍。

雙方談判定議畫押後,互贈了禮物,這場延續多年、花費巨大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

但直到18年後的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緬甸國王孟雲為應對鄰國的壓力,主動改善對華關系,派出使節奉表納貢,兩國關系才真正正常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緬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弘歷

② 中國和緬甸有打過仗嗎

打過,在清朝乾隆年間,即清緬戰爭。
這場戰爭以1762年冬緬甸入侵中國雲南普洱地區,清軍自衛反擊為開端,以1769年11月16日雙方簽訂停戰合約收場。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且損失不小。

③ 越南戰爭和緬甸戰爭因為什麼發生的為什麼都有中國參與無知者求解 謝謝

首先一點就是
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 和越南入侵柬埔寨這兩次戰爭應該是你所說 中國參與。
這里貌似沒有緬甸什麼事情。

④ 泰國與緬甸歷史上共發生過多少次戰爭

緬泰戰爭 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泰國與緬甸之間為兼並土地、掠奪勞動力和取得中南半島政治經濟優勢而進行的長期戰爭。泰緬戰爭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548~1592) 1486年,緬甸東吁王朝興起後,泰緬之間開始出現小規模邊境沖突。1548年底,緬王莽瑞體乘泰國王室內訌、國內局勢動盪之機,率軍大舉入侵。次年包圍泰國首都阿瑜陀耶城,因久攻不克而退。1563年,緬王莽應龍再度入侵,次年攻佔阿瑜陀耶,將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緬甸,另立傀儡王。1568年,因泰國力圖擺脫緬甸的控制,導致莽應龍又一次大舉進攻。1568年11月~1569年 8月,阿瑜陀耶城抗擊緬軍圍困達10個月之久,終因內部叛變而陷落。莽應龍處死前傀儡王以後,立親緬的彭世洛太守為傀儡王。1584年 6月,泰國王子帕那萊(即後來的納黎宣)宣布獨立,並率軍攻入緬甸。1584~1592年,緬軍五次大舉入侵泰國,並一度包圍阿瑜陀耶城,但均遭失敗。1592年底,泰緬主力決戰於泰國廓沙拉,結果緬軍大敗,其統帥即緬甸王儲陣亡。 第二階段(1593~1664) 1593~1605年,泰軍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不斷向緬甸發動進攻。1593年,泰軍攻佔緬甸南部的土瓦、丹那沙林,次年,又進占毛淡棉、馬都八等地,吞並緬甸南部大片領土。1595~1599年,泰王納黎宣大帝兩次率軍大舉入侵,包圍緬甸首都。1605年,納黎宣再次率軍攻入緬甸,不久於陣中病亡,泰軍遂撤回。1613年起,緬甸軍隊開始反攻,收復了除丹那沙林以外的大部分南部領土及東北部的撣邦一帶領土。1615~1663年,雙方激戰於緬甸南部與泰國北部,互有攻守。1664~1665年,泰國乘緬甸忙於應付清緬戰爭和王室內訌之機,大舉進攻,在蒲甘附近與緬軍決戰,遭到失敗,被逐出緬境。 第三階段(1665~1759) 這一時期,雙方處於休戰狀態,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部分地恢復了睦鄰友好。 第四階段(1759~1810) 1752年,緬甸雍籍牙王朝興起,不斷向外擴張領土,導致雙方的尖銳對立。1759年,緬王雍籍牙率兵侵入泰國,次年包圍阿瑜陀耶城。旋因緬王突然死去而退兵。1764年緬王孟駁進占泰國北部,次年發動全面進攻。1767年 4月,在圍攻一年兩個月之後,緬軍攻陷阿瑜陀耶城,掠走大批居民及財物,並將該城付之一炬。1767年底,泰軍將領達信率軍反攻,逐走緬軍,恢復了泰國的獨立。1768~1785年,泰緬多次交戰,泰國漸次收復北部的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緬甸則奪回土瓦、丹那沙林一帶。1785年,雙方主力決戰於泰國南部的北碧(干乍那武里),緬軍大敗。以後,戰爭逐漸演變成局部的邊境沖突,其影響和范圍日益縮小。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見英緬戰爭)爆發後,緬甸開始淪為殖民地,泰緬戰爭遂告終止。

⑤ 緬甸發生戰爭是局部的還是緬甸全國發生內戰了大致起因為何

是局部戰爭。
果敢這片地區人口以華人移民為主,本身在文化和傳統上對緬甸政府的認同度就不高(這一點和佤邦很像)。果敢地區過去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罌粟,隨著罌粟被禁止種植,地區經濟有很大下滑。這些算是導致果敢和緬甸政府不和的大環境。
而彭家聲果敢武裝,其根基據稱是國民政府時期的軍事力量,在1992年起事,曾一度控制果敢地區。2009年彭家聲勢力遭到排擠,選擇與緬甸政府武裝對抗至今。也就是最近雲南這件事情的誘因。
因為基本上算是半個同胞,我國邊防對彭家聲部態度還是友好的。而果敢武裝在不利的時候也有繳械進入中國暫避風頭的情況。可以說,果敢武裝作戰地點由於接近國境線(更安全),和緬甸政府軍的戰斗鬧大了對當地中國百姓是有危險的。

⑥ 1943年中國遠征軍出擊緬甸,遠征軍都參加了那幾次戰役

1942年春,日軍進攻緬甸。為粉碎日軍的進攻,應英美盟國的請求,中國政府派遣遠征軍於1942年3月上旬出兵緬甸,投入作戰。中國遠征軍下轄第5、第6、第66軍,約10萬兵力,其中第5軍為當時中國惟一的機械化軍。

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機械化第5軍第200師,在師長戴安瀾將軍的指揮下千里躍進,開抵緬甸南部重鎮同古。這個師立足未穩,便與日軍第55師團在同古城外圍發生激烈戰斗。日軍不斷增兵,以4倍的優勢兵力合圍同古城。中國遠征軍援兵受阻,第200師孤軍奮斗,英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奉命棄城突圍。

同古之戰後,中國遠征軍調整部署,准備在緬甸中部平滿納地區與日軍主力決戰。但是,在西路作戰的英軍一路敗退。4月16日,英軍主力7000餘人在仁安羌油田附近被日軍包圍。中國遠征軍第66軍新38師師長孫立人將軍挺身而出,率部救出英軍。為感謝中國軍隊的解救,英國女王向孫立人將軍頒發了「帝國司令」勛章。

由於西路英軍敗退和東路中國軍隊失利,平滿納決戰計劃流產。中國遠征軍北撤,計劃在曼德勒地區作最後決戰。但是狡猾的日軍迂迴包抄,攻佔滇緬公路重要樞紐臘戍,切斷中國遠征軍歸國的退路。中國遠征軍被迫放棄曼德勒會戰,分多路撤退。

第200師師長戴安瀾率部從緬北向雲南瑞麗方向撤退時,遭到日軍伏擊,戴安瀾身負重傷,於5月26日在緬北茅邦村殉國,年僅38歲。戴安瀾英勇殉國的消息傳回國內,舉國哀悼,在延安的毛澤東主席也撰寫輓詩致祭。

杜聿明率領的第5軍軍部及新22師廖耀湘部穿越緬北叢林,向印度撤退。官兵們在險惡的叢林中掙扎了近兩個月,歷盡千辛萬苦,飽受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於7月底退至印度。

孫立人將軍率領新38師部隊,翻越緬甸中部山脈,輾轉進入印度境內。

其他幾路撤退部隊也都慘遭重創。據統計,中國遠征軍共損失5萬餘人,其中多半是在撤退途中死於飢餓和叢林病害。

中國官兵發誓要打回緬甸,重開滇緬公路,報仇雪恨。為此,中國政府將退到印度的新22師、新38師殘部整編為新1軍,代號「X」部隊。鄭洞國將軍奉調赴印出任軍長。其後,中國政府在雲南組建了中國遠征軍Y部隊。

1943年下半年,世界大戰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盟軍開始戰略反攻。根據開羅會議決定,中國遠征軍X部隊投入反攻緬甸作戰。返身殺回緬北的中國官兵,沿著當年撤退時留下的斑斑血跡奮勇向前,節節推進,連克孟關、孟拱、加邁等緬北戰略要點,全殲精銳的日軍第18師團,重創第53師團。與此相呼應,中國遠征軍Y部隊也從滇西奮勇出擊。1944年5月中旬,由衛立煌、宋希濂等將軍指揮的Y部隊2個集團軍近20萬人,渡過怒江,分別向松山、騰沖、龍陵等日軍據點發起雷霆般的攻勢。

緬北、滇西戰場連成一片,炮聲震天,殺聲撼地,立時成了二次大戰中一個引人矚目的大戰場。

然而,緬北重鎮密支那的攻城戰卻打得極為艱難。日軍負隅頑抗,城池久攻不下。1944年7月,史迪威將軍委派鄭洞國將軍指揮攻城,鄭軍長選擇在7月7日這個有號召力的日子發起總攻,中國官兵同仇敵愾,奮勇爭先,突破城防。之後,步步為營,掘壕推進,最終攻佔緬北戰略樞紐密支那。

中國遠征軍X和Y部隊,一路沿中印公路從緬北往回打,一路由滇緬公路往外突。兩路大軍相向而行,奮勇沖殺。1945年1月27日,兩路中國遠征軍部隊終於在緬北重鎮芒友勝利會師。至此,緬北、滇西反攻作戰宣告勝利結束。

⑦ 二戰時緬甸戰場有哪些著名戰役

緬甸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中、英盟軍在緬甸同日軍進行的一系列防禦和反擊戰斗的總稱,大致可以分為第一次緬甸戰役和第二次緬甸戰役兩個階段性戰役。
一次戰役:
1942年中國出兵緬甸,是中國從國際國內戰略局勢出發,聯合盟國在國外進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戰爭,這一戰役以盟國方面的失敗而告終,遠征軍損失也十分慘重。此戰中,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日本在完成緬甸戰役之後得到喘息之機,並藉此鞏固了在緬甸的地位。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既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部,又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爭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日軍訓練有素,採取迂迴包圍戰術快速推進。中英盟軍尤其是中國遠征軍英勇奮戰,但終因部署不當、指揮有誤而失敗。
二次戰役:
第二次緬甸戰役,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⑧ 緬甸遠征軍主要戰役有哪些

(1):滇湎路戰役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3月至9月,在中日戰爭中,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省西南部、緬甸·、泰國西北部和印度東北部地區,對日軍第15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2):緬北滇西戰役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0月至1945年3月,在中日戰爭中,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3):密支那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至8月,在中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駐印軍在緬甸北部密支那地區對日軍第18師團等部的進攻戰。(4):強渡怒江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6月至7月,在中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在雲南西部怒江西岸對日軍第33軍所部的進攻作戰。

⑨ 清朝緬甸戰爭

清朝乾隆年間發生的對緬戰爭,是因為當時緬甸剛又重獲統一,想要與中國爭奪現在邊界一部分地區的勢力和資源的控制權,緬方率先對清政府守軍發動了襲擊,並進入轄區騷擾。清政府為反擊,先後兩次調動軍隊深入緬甸境內。緬甸的中央勢力主要是在緬甸南方,清朝軍隊要長途經過各部族分立布滿山林的緬北地區。由於自然環境惡劣,又沒有得到當地部族的足夠幫助,兩次出兵都因疲病交加而不得不撤退。幸而當時暹羅進攻緬甸,並表示臣服清政府,所以緬甸無暇威脅邊疆,維持了之後的長時期和平。

⑩ 緬甸戰爭

緬甸戰役(Burma Campaign):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於1942年1~5月在緬甸對中、英盟軍實施的進攻戰役。日軍企圖佔領緬甸,切斷美英向中國提供戰略物資的交通線滇緬公路,迫使中國屈服;並伺機進軍印度,促其脫離英聯邦,以保障東南亞地區日軍翼側的安全。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0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3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4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4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