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紐西蘭為什麼不打孩子

紐西蘭為什麼不打孩子

發布時間: 2022-06-22 10:27:21

㈠ 這個國家,以後牛羊打嗝或許要收費了,紐西蘭還有哪些奇怪的規定

  1. 禁止外國居民攜帶種子等產品進入紐西蘭,原因是有可能破壞當地環境。
  2. 不允許廚師和普通居民烹飪鮮活海鮮,例如龍蝦和章魚。

隨著溫室氣體排放量越來越高,最終影響全球氣候環境。為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從而營造出良好的環境,紐西蘭決定收取牛羊打嗝費。

該項規定公布之後,紐西蘭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對動物收取打嗝費用的國家。在此之前,部分紐西蘭居民會養殖牛羊,從而獲得肉製品和羊毛。同時,牛羊數量太多,容易產生大量糞便,這是最天然的肥料。盡管如此,紐西蘭卻依舊對牛羊下手了。

反觀紐西蘭出台的奇葩規定,收取牛羊打嗝費以及禁止外來種子進入紐西蘭,這都是對環境保護的重重考慮。只有採取強有力的環境保護方案,才能免遭外來物種入侵以及破壞生態。

㈡ 請問澳洲紐西蘭以及加拿大的孩子和美國一樣被父母打罵可以報警和父母斷絕關系嗎

這些國家採取的做法和美國十分接近,基本相同,主要是西方國家講究人權。但你畢竟是一個中國公民,並沒有你說的國家的有效身份,人家沒可能用他們的法律去保護你。但怎麼說也好,親情和血緣是一生註定的,是一種緣分,盡可能不要隨便破壞吧。如果你真的非脫離關系不可,你還是只能依照中國法律,原因是你是一個中國公民

㈢ 媽媽出於愛我而罵我用一個詞形容是什麼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選擇了「打是親罵是愛」的嚴厲教育方式。

8歲的小剛上小學二年級,他在邊玩邊寫作業。他媽媽走過來,抬手就是一巴掌,並罵道:「老師都說你聽課不認真,你看你寫個作業也不認真,這樣下去不成廢物了」。小剛有點委屈得要哭,他媽媽罵得更凶了:「你還不改,我看你這樣下去,這輩子都沒出息!」

小剛經常受到類似這樣的責罵。在他的記憶中,媽媽很少表揚自己,當自己稍有過錯時,媽媽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臭罵,讓自己備受打擊。

有的父母對孩子說:「愛你我才罵你」。那麼,罵孩子就是父母恨鐵不成鋼,從而採取的一種自認為有效的教育方式嗎?

01

「愛你我才罵你」是父母不負責任的愛

責罵孩子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用打罵來教育孩子,是所謂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教育無能的表現。

經常用責罵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一是沒有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這不是良好的教育氛圍;二是對孩子的標准過於苛刻,所以一旦孩子達不到要求,必然要勃然大怒地罵孩子;三是罵孩子能夠讓孩子屈從,一時間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從長遠看是有負面影響的;四是教育孩子是個系統工程,絕不是打罵這么簡單。

歸根到底,罵孩子的父母是不知道或者懶得用其他科學的教育方法。

打罵孩子在國外是不允許的

在我們還信奉對孩子「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時候,國外則反其道而行之,其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違法的;在加拿大,如果孩子告訴老師,說自己被父母虐待了,他父母會被有關部門調查,父母甚至會失去撫養權的。

為什麼打罵孩子不是科學的教育方法,甚至在國外不被允許,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打罵孩子的負面影響後患無窮。

02

被罵的孩子要用一生去治癒心傷

很多父母也許不知道,科學研究已證明,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他們的大腦與一般孩子相比較,在發育過程中已發生了令人不安的變化,這是細思極恐的事。
遭受父母責罵較多的孩子,其生理上的變化發生在大腦的左側顳上回部分,其中的灰質體積較大,而在健康的孩子大腦中,恰恰與之相反。

這種大腦結構的改變,會影響孩子對感覺信號的處理,同時孩子的情緒控制力降低,容易出現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方面的問題。同時,孩子不但在生理上有變化,還有其它具體的影響。

孩子變得自卑了
有些家長喜歡當面教子,大庭廣眾下教訓孩子,這樣做最傷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孩子有自卑心理。時間一長,孩子會認為自己就個不聰明的人,干什麼都干不好。

而且,父母長期打罵孩子,會讓孩子的性格走向極端,有的孩子極度地內向和自卑,有的孩子則是相反的叛逆和暴力。

孩子會放棄自己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責罵,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陰影,並伴隨孩子一生的。有的孩子內心非常脆弱,在父母罵他時會感覺到非常絕望和無助。

同時,孩子如果長期被父母罵作「大笨蛋、二傻子,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他們心理可能會產生定式,就此破罐子破摔,活成父母罵的樣子。

憤怒的孩子由此而生
教育專家指出:「憤怒的父母會教導出憤怒的孩子,安寧的父母才能教導出安寧的孩子」。
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厲聲謾罵中,會受到父母的感染,有樣學樣地變得沖動、暴躁和易怒。當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輪到他們自己教育孩子時,就會採用他父母的方式罵自己的孩子,形成惡性循環。

由此可見,如果嚴重的話,因父母責罵而受傷的孩子,不但在心理、生理上受到影響,還會進一步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生活。孩子也許要用一生來療傷,這代價太過沉重。

03

請把愛換一種方式,別讓愛成為傷害

做父母的千萬要引以為戒,不能再用「打是親罵是愛」的方式管教孩子了,要學會正確的愛護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多一份耐心
有的父母一管孩子就急火攻心,控制不住自己,將怒氣發泄在大罵孩子上。但這種不問青紅皂白的武斷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孩子是被嚇住了,而不是心服了。所以父母在孩子有問題的時候,首先要做到的是耐心,多聽孩子說,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分析孩子犯錯的原因,並誠懇地和孩子講道理和得失,讓孩子從根本上改正。

尊重孩子
中國的父母習慣於對孩子高高在上,讓孩子唯命是從。但孩子越來越大,也有自尊,父母一味地嚴管,會讓孩子有抵觸情緒,激化矛盾。

所以,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放下身段,遇事不是替孩子做主,而是同孩子協商,聽取孩子的意見。這樣孩子會感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同,並樂於聽取父母的意見,服從管教。

㈣ 誰的懲罰方式更高明

每一位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日常生活中,都不可能只表揚孩子而從來不批評他。批評有時候對於孩子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但關鍵要看父母如何給孩子適當的批評,並讓這些批評收到良好的結果。盧梭說:「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這也許就是自然懲罰的要旨。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問題,不良的習慣,不好的方法等等,大人反復地說教有時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會激起相反的作用。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巧妙機智地表揚、懲罰孩子。特別是自然懲罰法。有時候確能在教育孩子的方面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的方法就是來自不同國家父母的經驗之談。

紐西蘭:承擔後果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一種違法行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會體罰孩子。Bernny是位三歲孩子的父親。如果兒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別人。Bernny一般都會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比如隨他鬧去。如果影響到別人,Bernny會將孩子抱走,將他放在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鬧,直到他鬧夠為止。

Bernny認為,孩子鬧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他的某些目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鬧騰沒有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有段時間,孩子總喜歡往花園的魚池裡扔鵝卵石,並且屢教不改。Bernny就對兒子說:「你看看,你把小魚砸痛了,把水池弄亂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後Bernny會要求兒子把水池裡的石頭撿出來。有的時候,兒子可能也會耍賴,不肯去撿石頭。如果兒子耍賴,Bernny一般不會強迫他去,他會自己下去把石頭撿出來給兒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兒子鬧著要跟爸爸玩,Bernny就會借機對兒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頭扔進水池了,現在我要去撿石頭,沒有時間陪你玩。」這時候,兒子會意識到他不良行為的後果。於是,他會明白,他真的不能再把石頭扔進水池。

日本:給寶貝留下尊嚴

對日本家庭來說,父親是絕對的權威。正是因為習慣了服從,所以日本人才成為最守紀律、最富於集體主義精神的民族。如果寶貝犯了錯誤,日本父母會採取各種措施懲罰孩子。比如取消寶貝外出遊玩的計劃,甚至讓寶貝餓上一頓,或者進行適度的體罰等等。

但是,如果寶貝在公共場所犯錯,父母一般不會當眾處罰孩子。TsukuBa像大多數的日本父母一樣,她認為在公共場所處罰孩子是不符合禮儀規范的行為,而且也會傷害寶貝的自尊。因此,她會在回家之後再對孩子的表現進行點評,或者給寶貝一些懲罰。

英國:養育智慧的搖籃

英國父母基本是愛孩子的典範。他們對孩子的愛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絕對不溺愛孩子。英國人的紳士風度對孩子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孩子一般也會比較紳士,很少在父母面前撒潑。每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英國父母也會採取一些懲罰措施。但是他們的懲罰十分耐人尋味。

Echo描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女兒4歲那天,Echo給她買回一隻會學多種小動物叫聲的特別漂亮的玩具小鬧鍾。小女孩對那隻小鬧鍾愛不釋手。為鬧明白鬧鍾「肚子」里的秘密,她將鬧鍾拆了個稀巴爛。無法妙手回春的女兒急得大哭起來。Echo平靜地對女兒說:「你把鬧鍾弄壞了,你可以自己把它修好。如果需要幫助,你可以找媽媽。」小女孩真的動手開始「修理」小鬧鍾。雖然最終她沒有把她的小鬧鍾修理好。但是整個修鬧鍾的過程給了她不少很特別的體驗與鍛煉,並從中學到很多知識,同時也讓她明白了,她必須對她所有的行為負責任的道理。

美國:懲罰教育從小做起

美國父母十分關注寶貝個性、創造性、獨立性與心理健康等問題,因此。對美國父母來說,懲罰是一件需要慎重對待的事情。一般從寶貝一出生開始。父母就會考慮如何懲罰孩子以及怎樣掌握懲罰的「度」的問題。當女兒幾個月的時候,Holly就開始對她進行懲罰教育了。

某一天,女兒咬了Holly。Holly對女兒說:「哦,你把媽媽咬痛了。」與此同時,Holly將女兒放進她的嬰兒床,並離開她一會兒以示懲罰。Holly對小寶貝的懲罰總是善意的。並且她在懲罰孩子的時候也會盡力讓寶貝體會到她深厚的愛意。美國人從來不打罵孩子,因為他們認為打罵會損害孩子的自尊。

每次女兒有比較過分的舉動,Holly都會以很嚴肅地眼神看著女兒,大多數時候,乖巧的女兒立刻就會明白媽媽的意思,並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點。當然女兒也有不乖巧的時候,如果她的錯誤比較嚴重,Holly會採取一些措施對女兒進行懲罰,比如取消周末女兒最喜愛的活動等等。

美國的幼兒園、學校也會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懲罰。他們的懲罰方式是:讓犯了錯誤的寶貝一個人到某個角落單獨呆上幾分鍾。當孩子意識到他所犯的錯誤帶給了自己麻煩之後,老師就會抓住時機對寶貝進行教育,讓寶貝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裡。如果寶貝過分頑劣,幼兒園或學校則會同家長聯系。讓家長一起參與來改造孩子。嚴重的甚至會請家長把孩子領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兒園或者學校。

加拿大:懲罰有度

加拿大也是個不主張體罰孩子的國度。以往時常有家長因為體罰孩子而被警察帶走的事情發生。不過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規定對2—12歲的孩子可以適度地進行體罰。體罰孩子的程度可重可輕。問題是這個度很難掌握。如果孩子不懂事,在幼兒園向老師告發父母打罵的話,有關部門就會立刻介入。情節嚴重的,父母甚至會喪失撫養權。

加拿大家長認為懲罰孩子應該制定一個長遠目標,並圍繞這個長遠目標來進行。Paul是三歲孩子的父親,在對孩子的懲罰上,首先,他會給兒子定一些必須遵守的規矩,讓兒子明白自己的底線究竟在哪裡,一旦越過這個底線,他就會受到懲罰。前不久,Paul經歷了一件讓他十分難堪的事情。

那天他們在一家餐廳吃飯。兒子Johnny一坐下就開始玩他的刀叉,並故意將刀叉扔到地上。Paul不動聲色從地上撿起刀叉,將刀叉放在原來的位置,並堅定地對Johnny說「No」,但是Johnny繼續拿起刀叉往餐桌下扔,並大聲而生氣地喊叫起來。Paul平靜而堅定地將Johnny手中的刀叉拿走,從椅子上站起來,抱著Johnny到了外面。Paul將Johnny抱進自家的汽車,嚴肅地對Johnny說:「Johnnie,你把刀叉扔在地上,影響了其他人。我告訴過你不能這樣做。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希望你學會服從。現在我要讓你明白我說『不』究竟什麼意思。」Paul在Johnnie的小屁股上以適當的力度拍了五六下。受了懲罰的Johnnie安靜下來。並立刻明白Paul並沒有跟他鬧著玩的意思。

不同人種、不同民族、不同國籍的父母懲罰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懲罰孩子,懲罰只是愛的一種手段,因此父母的懲罰一定要講究方法,並且懲罰有度。

威爾遜的野營

許多父母往往喜歡替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後果,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對的。這僅讓孩子失去了責任心,更使他不會反省自己的錯誤,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錯誤。因此,明智的父母不要替孩子承擔後果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來承擔做錯事的後果。

威爾遜要到山裡去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活動。學校向他們介紹了營地的一些情況,並為他們的准備工作提出了建議。讓孩子們自己回家去准備營地的生活用品。媽媽問威爾遜是否需要幫忙,威爾遜說自己能夠照顧自己。在他出發前。媽媽檢查了他的行李,發現他沒有帶足夠的衣服,因為山裡要比平原冷的多,顯然威爾遜忽視了這一點。媽媽還發現他沒有帶手電筒,這是野營時經常需要帶的東西,但是媽媽並沒有給他更多的提示。威爾遜高興地走開了。

過了兩天,等威爾遜回來時,媽媽問:「怎麼樣?這次玩得開心嗎?」威爾遜說:「我的衣服帶的太少了,而且由於我沒帶手電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別人借,這兩件事搞得我好狼狽。」

媽媽說:「為什麼衣服帶少了呢?」

「我以為那裡的天氣和這里一樣,所以我只帶了平常穿的衣服,沒想到山裡會那麼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該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羅里達,也帶同樣的衣服嗎?」

「不會的,因為佛羅里達很熱。」

「是的,你應該先了解以下當地的天氣情況,再做決定,是嗎?那麼,手電筒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帶手電筒,可我忙來忙去,最後把手電筒給忘了。我想,下次野營時我應該先列一個單子,就像爸爸出差時列的單子一樣,這樣就不會忘記東西了。」在媽媽和威爾遜的一問一答中。媽媽幫助威爾遜總結了這次活動的教訓。其實,這位媽媽完全可以在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認為,經驗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沒有提醒孩子,而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嘗到自然懲罰的後果。

教你運用自然懲罰法

如何運用自然後果懲罰法,讓錯誤成為孩子成長的催化劑?教育專家提出了下列建議:

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步。「自然後果懲罰法」的目的是讓孩子體會到他們的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後果,從而知道要對自己的後果負責。在這種方法運用的過程中,父母要盡量減少對孩子的干涉,讓孩子自己選擇,他會在實踐中嘗到自己選擇的後果。如果父母總是不停地嘮叨、埋怨,孩子們就會轉移注意力,他們覺得保護自己不受譴責和維護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時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訓孩子

父母可以和孩子講清道理,讓孩子懂得某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當孩子出現某種不良行為的時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訓他,因為過失所造成的後果將會給孩子適當的教訓。

父母態度堅決,同時又要充滿愛心

有的父母在運用這種方法的時候,只記得要懲罰孩子,因此常常放棄了父母應該具備的愛心當孩子沒有按照事先說好的去做時。父母不是自然後果懲罰孩子,而是過於嚴厲,對孩子大聲斥罵。這樣的教育,不再是「自然後果懲罰法」,而變成了父母對孩子的懲罰行為。

「自然後果懲罰法」並不是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適用

一般來說,只有當過失後果不會損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時候,父母才可以讓孩子嘗嘗這種後果帶來的懲罰,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讓孩子嘗嘗挨餓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讓孩子嘗嘗受凍的滋味;孩子倔強,父母可以不管他,讓孩子感受倔強帶來的麻煩。如果過失造成的後果可能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麼都重要。

給孩子積累經驗的機會

孩子從出生開始,成長大都是從經驗中獲得的,一開始的時候,孩子不知道糖是甜的,鹽是鹹的,不成熟的果子是澀的;不知道冰是涼的,火是燙的,刀是可以劃破手的等等。隨著年齡的增加,經驗的豐富,孩子從一系列活動中體會到了這些不同的味道以及事物不同的屬性。成人都知道火是燙的,所以輕易不去玩火,可是成人如果從來沒被火燙過,那麼肯定對火可以傷人這個屬性是很模糊的。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誡孩子不能玩火,火是燙的,可以傷人,或者我們想讓孩子知道火是怎樣地燙,也許孩子只是睜大好奇的眼睛看著我們,然後木然地看著晃動的火苗走開,可是他對火能燙人的屬性又能真正知道多少呢?如果孩子不信火能燙人。我們就讓孩子伸出小手,摸一下火苗,孩子本能地就會抽回他的小手,同時他也一定記住了火是燙人的,下次再也不需要我們的說教了,他一定不會去摸火苗。

引導孩子預見事物的後果

許多孩子往往比較沖動,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就不考慮後果。而且由於孩子經歷比較單純,能夠預見到的後果往往與成人能夠預見的不一樣。這時候,父母可適當指導孩子,如果孩子無法跟成人一樣思考,父母不妨讓孩子嘗試一下,結果肯定會出乎孩子的意料,這時,孩子就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了。

著名經濟學家大衛·李嘉成9歲的時候,有一次,父母帶他去商店。大衛在商店的櫥窗里看到了一雙帶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歡,就吵著要父母買下來。母親同意了,但是父親不同意,因為這是一雙木頭做的鞋子,不適合孩子穿。

大衛哭鬧著執意要買。父親想了想。就對大衛說:「我可以答應給你買這雙鞋子,但是,你要承諾,買了以後你必須穿這雙鞋子,否則我就不給你買。」

大衛想著可以買自己心愛的鞋子,高興地答應了。誰知,鞋子買回來後。大衛才發現穿起來會「喀噠喀噠」作響,非常不舒服。如果長時間穿這又鞋子,腳會很累。現在他才知道父親之所以不讓自己買這雙鞋子的原因。自己確實太虛榮了,現在穿這雙鞋子簡直就是受罪。這個時候,大衛深深地意識到自己的虛榮,他甚至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只要能不穿這雙鞋子。

聰明的父親看出了大衛的想法,他對大衛說:「孩子。我並不強迫你去穿這雙鞋子,但是,你要學會反省自己,不要讓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

雖然父親沒有強迫大衛再穿這雙鞋子,但是,大衛覺得應該給自己一個警示。於是,大衛把這雙鞋子掛在自己房間里容易看到的地方,讓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貪圖虛榮。

讓孩子學會總結教訓

總結教訓事實上就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反省。例如,一個孩子用打架來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虧,他會想:「上次我感到生氣的時候是用打架來表達我的憤怒的,結果我被別人打了。那麼下次發生這樣的情況時,我該怎麼辦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嗎?是不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當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動與結果之間有某種關系後,他們往往會先想一想再採取行動。孩子們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預先的評價,看是否會出現他們預料的結果,如果結果正如他想的,那麼他會繼續這么做。如果結果與他想的不一樣,孩子就會總結經驗教訓,調整自己的想法,這也是一個人做事的一種反應機制。

這種時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善於引導孩子進行總結。例如,父母不要這樣說:「我早就跟你說過了。你就是不聽,現在嘗到苦頭了吧?」「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說的就是你這種人呀!」這種論調只會加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應該對孩子說:「怎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媽媽跟你說的方法去做,結果會怎樣呢?」「有時候。你需要聽聽他人的意見,這樣就會避免一些問題。」這種語氣,孩子比較願意接受一些。

如果孩子學會了經常總結經驗和教訓,他就已經學會自覺地進行反省,這對他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

對孩子的錯誤進行自然疏導

約翰已經8歲了,上學時還經常忘記帶午飯。每當這個時候,媽媽都會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為兒子送飯。雖然媽媽經常提醒他,但他老是記不住。後來,媽媽去向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咨詢,這位朋友給了她一個建議,那就是當孩子犯錯屢教不改時,父母可以暫時不要去管他,讓孩子自己嘗嘗錯誤的結果。

媽媽認為這是個不錯的辦法,於是決定試一試。回家以後,媽媽把約翰叫到跟前,平靜地對他說:「你已經長大了,有些事情應該不用媽媽操心了。以後可要記著帶午飯。媽媽每天都很忙,不可能老是給你送飯。今後,媽媽不會再到學校給你送飯去了。」

約翰點了點頭。但是,這一計劃開始實施的時候,卻不是那麼順利,因為約翰的老師借錢給約翰,讓他自己去買吃的。為此,媽媽又來到了老師的辦公室,說出了自己的打算。老師贊同她的做法,答應不再借錢給他買午飯了,讓約翰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一次,約翰又沒有帶午飯,他向老師去借錢。老師看了看他,說:「很抱歉,約翰,我答應了你媽媽不再借錢給你,這個問題你必須自己解決。」約翰給媽媽打電話,讓她送午飯過來。媽媽沒有答應他的要求。

最後,約翰向同學借了一塊麵包,但他還是被飢餓折磨了一個下午。他因此體驗到了不帶午飯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從那以後,媽媽發現。約翰再也沒有忘記帶午飯了。

當孩子在行為上犯了錯誤時,父母不應對孩子進行過多的指責,而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直接造成的後果。使孩子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進而改正錯誤。

有一位媽媽發現自己的兒子出什麼差錯都不想想自己的問題。總是責怪別人,於是想著應該讓孩子學會找找自己的責任。

有一次,兒子要在周六去參加學校的奧林匹克數學比賽。平時,兒子的數學成績非常好,而且又善於動腦筋,這個比賽取勝的可能性太大了。

周五晚上。兒子像平常一樣,放學回家後就去跟同學踢球了,然後看電視、讀課外書一直到11點才睡。周六早上,每次都要睡到9點多才起床的。這天,媽媽硬著心腸不叫他,結果,兒子果然9點才睡醒。等兒子趕到學校的時候。考試已經開始了。由於兒子遲到了快一個小時,考試成績可想而知。

兒子回家後非常沮喪,責怪媽媽沒有叫他早點起床,使他在這次考試中失敗了。

媽媽卻對兒子說:「兒子,你明明知道周六要去參賽,為什麼不早睡?媽媽周六要去加班的時候,有沒有要求你來叫醒我?你總習慣別人提醒你做你自己的事。但是,別人是不可能一輩子提醒你的,你要學會自己提醒自己,做錯事後自己反省自己的錯誤!」從此以後,這個孩子做錯事就會自我反省,只要他錯了一次,就很少犯同樣的錯誤。

孩子是棵小樹,家長應當精心扶植,疏導成長,而不應嚴加捆綁或隨意修剪。否則,只能把孩子變成符合父母意願的、僅供觀賞用的「盆景」。

美國父母給孩子分派家務勞動時很注意孩子的接受能力。每一位5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做上一兩件家務活兒;小一點的孩子可以取報紙和信件;十幾歲的孩子則可以用吸塵器除去灰塵,每天早晨幫著開動洗衣機等。

蒂娜滿13歲了,已經懂得追求漂亮了,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她換衣服的頻率越來越高,這直接加重了媽媽的負擔。於是,媽媽決定找她談談。媽媽說:「寶貝,媽媽工作很忙,你已經13歲了,可以為媽媽分擔些家務,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後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記的話,就只好穿臟衣服了。」蒂娜很痛快地點了點頭。

一周過去了,媽媽發現洗衣機里塞滿了蒂娜的臟衣服,她很生氣,於是很嚴厲地批評了蒂娜,蒂娜答應媽媽下次不會忘了。

接下來的一周,蒂娜還是沒有洗,臟衣服更多了,洗衣機里已經放不下了,它們都堆在了蒂娜屋裡,幾乎佔了一地,最嚴重的是蒂娜已經沒有幾件干凈衣服可以換了。媽媽決定對此置之不理,以便好好教育教育她。但是蒂娜有她的應對辦法:她從臟衣服堆里撿出稍微干凈的衣服繼續穿,就是不肯自己動手把它們洗干凈。

幾周過去,蒂娜已經再也揀不出一件稍微干凈點的衣服可以穿了,而媽媽的態度絲毫沒有改變,蒂娜沒辦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凈了。此後。蒂娜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來洗,而且她發現洗衣服並沒有她想像的那麼難。蒂娜甚至還漸漸開始幫媽媽做其他的家務了。

對這件事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媽媽應該對蒂娜洗不洗衣服不再提出意見。當媽媽將照料臟衣服的事交給蒂娜管理時,就承認蒂娜已足夠大,可以自己照料這件事,不再需要媽媽操心,洗不洗衣服是蒂娜的事。如果蒂娜不洗,她就穿臟衣服。一個女孩子其實很小就開始愛打扮、愛干凈,她懂得什麼是美觀漂亮,什麼是邋遢骯臟。她不可能長期穿臟衣服,但她絕不希望媽媽干涉,一大堆臟衣服留到洗衣機旁,是對媽媽干涉的抗議。媽媽強迫蒂娜洗衣服是運用權力,許多父母在無法實施有效的教育手段時,就去運用權力強制孩子入軌,這是很武斷的,也是很難成功的。當然媽媽也非只有一個選擇:除了運用自然結果法使蒂娜自覺地洗衣服,媽媽可以同蒂娜談談話,發現她不洗衣服的原因,從而就會避免一場長時間的對抗。

命令孩子做事不是一個可取之法,這往往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但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父母的態度尤為重要,父母的教子方式更是嚴忌命令式的指示。

其實,對孩子的強制命令往往收效並不大,因為孩子沒有弄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或為什麼不能那樣做。很多成功的家教驗證了這樣一種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疏導遠勝於強制。當父母想命令孩子強行他干什麼時,一定要先想一想孩子不是自己的士兵。

當孩子犯了錯誤,父母先了解錯誤的原因,再合理地進行疏導,往往比強迫孩子如何如何更有效。

讓孩子好漢做事好漢當

孩子做了對人沒禮貌或損害別人利益的事,要不要讓孩子向別人賠禮道歉?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懂什麼,非要道歉不可的話,由家長替孩子道歉就行了。這種處理方式顯然是錯誤的。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學者高橋敷先生,在他《醜陋的日本人》一書中,曾詳細記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當年,高橋敷先生在秘魯一所大學任客座教授,曾與一對來自美國的教授夫婦比鄰而居。有一天,這對夫婦的小兒子不小心將足球踢到了高橋先生的家門上,一塊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高橋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東方人的思維習慣,估計那對美國夫婦會很快登門賠禮道歉。然而,他們想錯了。

那對美國教授在兒子闖禍之後,根本就沒有出現。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個孩子自己,在計程車司機的幫助下,送來了一塊玻璃。小傢伙彬彬有禮地說:「叔叔,對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為商店已經關門了,所以沒能及時賠償。今天商店一開門,我就去買了這塊玻璃。請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諒我的過失。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了,請您相信我。」

理所當然地,高橋夫婦不僅原諒,而且喜歡上了這個通情達理的孩子。他們款待孩子吃了早飯,還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事情本來可以劃上「句號」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當孩子拿著那袋糖果回家之後,那對美國教授卻出面了。他們將那袋還沒有開封的糖果還給了高橋夫婦,並且解釋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個孩子在闖了禍的時候,不應該得到獎勵。

在這對美國父母看來,這個小「男子漢」應當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擔起他能負的責任了,他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為了賠償這塊玻璃,他幾乎花掉了自己存摺上所有的零花錢。但是,他決不會因此得到家長一分錢的「財政補貼」,如果錢不夠的話,父母可以考慮借錢給他,但他必須有自己的還款計劃。比如,早晨為附近的鄰居送牛奶、取報紙,周末為別人修剪草坪,節約自己每周的零花錢等等。之所以這樣做,是讓他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只有付出這種代價之後,他才能接受這條寶貴的人生教訓。

孩子做了錯事,由家長替孩子認錯、向別人道歉,其用心是出於疼愛孩子。然而,這種「疼愛」不是真正的疼愛。它在客觀上是在袒護孩子的過錯,孩子既不能從中獲得應有的教訓,也不能樹立起對自己言行的責任感。從而也不可能謹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還會重犯過去的錯誤。

孩子小時候,一般還不會做出太「出格」的事,但由於家長總是出面認錯,代孩子「受過」,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有家長給他「兜著」,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步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到那時候,家長可就後悔莫及了。

中國有句古話:「好漢做事好漢當。」孩子做了損害別人利益的事,讓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賠償損失,這不僅是為了取得別人的原諒,更重要的是使他從小就對自己的言行切實負起責任來,這對增強孩子的自律精神、謹慎言行,以便將來獨立地全面承擔人生的責任和義務。順利地進入社會生活。是非常有好處的。

㈤ 中國和紐西蘭生活的不同之處

1. 謙虛
中國人喜歡表揚別人,善於自我批評,聽到贊美要謙虛:哪裡哪裡, 還不夠好!
紐西蘭人不但喜歡表揚別人,也很喜歡自我表揚。你若是誇他,他會大方地回答謝謝,我同意!
奧克蘭男子中學Auckland Boys Grammar向來以注重學習和嚴明的校風而聞名。
2. 禮物
中國人不管是送禮物還是收禮物都很含蓄,當面打開看也是不合適的。
紐西蘭人則是,送禮的人大張旗鼓,收禮的人也要咋咋呼呼地說:great!I love It!如果送的是衣服或者飾品,還要當面試一下並穿上或帶上,表現出越喜歡,別人越高興。
3. 孩子
中國人對於教育小孩,成就感來自於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排名,以及會彈一手好的鋼琴。
紐西蘭人對於教育孩子,成就感也許來自於孩子球打得好或關心家人。
4. 孝順
中國的兒女送父母去老人院,會被人說成不孝。
紐西蘭的老人老了住進老人院,如果兒女抽空去看望一下,那叫孝順。老人對孩子養老送終沒有期望, 孩子也不認為是他們的職責。
5. 帶孫子
中國人的父母,可以無怨無悔地幫孩子帶孫子,勞心勞力,無怨無悔,經常還倒貼錢,羨煞老外。
紐西蘭人的父母,孫子生的時候會去探望一下,每年過生日或聖誕給孫子(女)發個賀卡准備個禮物,一般不會幫忙長期照顧孩子。當然臨時幫忙肯定是有的。
6. 求婚
中國人談戀愛時,無論男女,想結婚,誰都可以提出來。
在紐西蘭,雖然看似女權當道,但是一般女孩想結婚,都會耐心地等待男朋友求婚。
7. 家庭經濟模式
中國人還沒結婚,錢就合著一起用了。
紐西蘭人很多結了很多年婚,錢都分開用。
8. 信用卡
很少的中國人在信用卡上欠債。
很少的紐西蘭人不在信用卡上欠債,紐西蘭人的存款率是-3%。
9. 存錢
中國人賺了錢存在銀行里, 放心。
紐西蘭人錢還沒賺到手就花了,貸款去旅遊和買車是常有的事。
10. 聚會
中國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時,一般去吃(下館子或聚餐)。
紐西蘭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時,一般去喝(泡酒吧)。
奧克蘭Mission Bay海灘上塞日光浴的本地居民
11. 膚色
中國人講究「一白遮百丑」,中國女人怕塞黑。
紐西蘭人喜歡小麥色膚色,愛死了曬太陽。即使政府一再強調嗮多了致癌,但照樣夏天海邊嗮日光浴的人比比皆是,一躺就是大半天。
12. 洗澡
中國人一般都是晚上洗澡。洗個澡,乾乾凈凈地去睡覺。
紐西蘭人一般都是早上洗澡。洗個澡,神清氣爽去上班。
13. 做菜
中國人做菜很少完完全全按菜譜做。
紐西蘭人做菜、烤點心,是要參照很詳細的菜譜,一絲一毫不差。菜譜上也都寫的清清楚楚幾克幾兩,家家都備有廚用的量杯、量匙以保證精確 。有個kiwi朋友去上海大愛小楊生煎,回來一定要嘗試自己做生煎,我找到幾個食譜給他,但上面的「少許」真難倒了。
14. 後院
許多中國人的後院里種的基本都是菜。
普通紐西蘭人的後院里種的是花草。
15. 換鞋
大多數中國人進家門就換鞋/脫鞋。
紐西蘭人會穿鞋踩到淺色的地毯上,進門不換鞋是常事。但我建議如果去kiwi家做客,最好還是在門口把鞋脫了。

㈥ 孩子變化如此大,紐西蘭教育有什麼魔力

高中對一個學生來說是最關鍵的階段。在高中,不管是學習深度還是學習強度都得到了質的飛躍。因此,在這個階段,學生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才能跟上教學進度。否則,如果不認真學習或者堅持不下來的話,那麼高中階段的學業就很難圓滿完成。處於這方面的考慮,一些家長就會把孩子送去紐西蘭讀高中,希望對他們的學業能夠帶來幫助。那麼,為什麼家長們要把孩子送往紐西蘭讀書,紐西蘭教育有什麼魔力?首先,老師更關注學生。其次,課程靈活多樣。最後,教學更加註重實踐。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三、更注重實踐

在紐西蘭,最多的恐怕就是實踐課了。紐西蘭的教育十分講究知識的運用,因此理論課和實踐課是密不可分的。這樣一來,在這里就會有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們理解所學的知識,效果會更好。

因此,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在紐西蘭學習,孩子的變化確實會很大,因為紐西蘭的教育方式真的很特別。大家覺得呢?

㈦ 紐西蘭的風俗

起床睡覺這個沒有什麼標准上學上學一般都是9店開始,3點或者4點或者5點結束工作一般都是8:30-9點開始,5:00-6:00結束請問中國人最討厭什麼? 禮節就是問對方好,天氣怎樣,說英語,時差現在夏季5小時,冬季4小時。 沒法回答男女好惡問題。 小禮物都無所謂,我知道你想來這邊送寄宿家庭或者什麼小禮物,一般的中國結,小香包都行,沒必要貴的,是個東西就好,他們都會很禮貌的接受,或者很誇張的高興,這個不重要。 氣候四季溫差不大,平均氣溫十幾度到二十幾度, 中學學習不難,只要語言好,功課不會落下。家庭很少一個孩子,2個以上居多,今天的匯率1:4.75 如果回答對您有用,請及時採納。

㈧ 聽說紐西蘭對兒童的保護非常高,連教育性質的打罵都不可以是真的嗎

是的,紐西蘭對兒童這一塊的保護法案非常的健全,移民過去的中國家庭一定要特別注意這一方面。紐西蘭教育孩子主要是以誘導為主,如果在街上打罵自己的孩子被別的路人看見後報警,嚴重的有可能會導致喪失對孩子的監管權利。如果在家教育孩子,口頭上的一般沒有太大問題,如果出現肢體上的行為,被鄰居看見後報警也是有可能會有很大麻煩的。

㈨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各國父母「懲罰孩子的方式

現實生活中,有家長信奉「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孩子犯錯時立即採用打罵方式進行懲罰,有些家長認為,他們打罵孩子是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而出手的,至少出發點是好的。其實這樣做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解決不了問題。
各國父母懲罰孩子的方法
很多父母都認為,西方人的育兒觀就是「放養」,基本上不太管教,其實無論哪國哪朝,教育孩子都是父母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在國外孩子犯了錯誤,照樣也會被懲罰,只不過,懲罰的方式和態度與我們有些差別。
紐西蘭:冷處理 讓孩子體驗後果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違法行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會體罰孩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其它人,家長一般會冷處理,忽視他的不良行為,隨他鬧去。如果對其它人造成影響了,家長會迅速將孩子帶走,換一個安靜的地方,讓孩子繼續發泄,直到他行為恢復正常。他們認為,孩子鬧是為了吸引家長的的注意,或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某些目的,如果孩子看不到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日本:給孩子留下尊嚴
對講究服從的日本家庭來說,守紀律是孩子必有的修養。但是,他們認為在公共場合處罰犯錯的孩子不符合禮儀規范,也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他們會在回家之後再對孩子的表現進行批評,視情況給予相應的懲罰,比如取消外出玩的計劃,餓上一頓飯,甚至進行適度的體罰等等。
美國:懲罰教育從小做起
美國父母十分關注孩子個性、創造性、獨立性與心理健康等問題,他們認為打罵會損害孩子的自尊,但並不是不懲罰,而且這種懲罰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比如小寶寶咬了媽媽,媽媽會告訴他自己很不喜歡這種行為,作為懲罰會讓他自己呆一會,但是在懲罰孩子的時候會家長盡力讓孩子體會到深深的愛意。美國的幼兒園、學校也會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懲罰,讓他在角落單獨呆上幾分鍾,當孩子意識到自己錯誤後,老師就會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裡。如果孩子過分頑劣,幼兒園或學校也會「請家長」,嚴重的會讓家長把孩子領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兒園或者學校。
加拿大:懲罰有度
加拿大也是個不主張體罰孩子的國度,時常有家長因為體罰孩子而被警察帶走進行教育。不過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規定,對2-12歲的孩子可以適度地進行體罰,但家長要注意體罰的「度」,因為如果孩子向老師告發父母有嚴重的打罵行為的話,有關部門就會立刻介入。情節嚴重的,父母甚至會喪失撫養權。

憤怒的父母會教導出憤怒的孩子,安寧的父母才能教導出安寧的孩子。所以家長不要強調是因為孩子不聽話犯了錯自己才打罵他的,要多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從根源解決問題,做一個心態積極健康的家長,才可能擁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8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8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2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