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紐西蘭有臭氧層
❶ 紐西蘭進入氣候緊急狀態,這個狀態意味著什麼
隨著紐西蘭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這意味著全球變暖現象越來越嚴重。2020年12月2日根據中央社的報道,紐西蘭的總理宣布該國進入氣候緊急狀態。
其實不僅是紐西蘭,全球變暖現象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嚴峻的考驗。現在世界各國都積極的去響應和面對這一難題,並且提出了許多解決的措施和辦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應對全球變暖這一現象做出自己的貢獻。比如提倡低碳環保的綠色出行等等。保護環境和氣候是一件可以造福子孫後代的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事,值得每一個人為之付出,努力並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❷ 當年讓人類緊張不已的臭氧層空洞,如今怎麼樣了
大家都知道大氣層像是地球的防護服,它為我們抵擋了來自太空的一些輻射,同時也給我們人類提供了大量的氧氣,而臭氧層是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能濃度高的層次,臭氧含量隨緯度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不同,一般紫外輻射在高空中都會被臭氧吸收,對大氣有增溫作用,同時也保護了地球上的一些生物免受一些輻射的傷害,臭氧層也具有殺菌作用,可是多年前被提及的臭氧層空洞也引起了人心惶恐,可是為何近幾年來,地球上的臭氧層空洞為什麼沒有人提了?
科學家們預測到2070年臭氧層才能完全恢復。而今年大氣層的寒冷氣溫讓臭氧層空洞恢復到歷史較高水平!
❸ 為什麼會有臭氧層
在距離地球表面14-25公里的高空,因受太陽紫外線照射的緣故,形成了包圍在地球外圍空間的臭氧層,這臭氧層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保護傘。這就是大多數人對臭氧的全部認識。人類真正認識臭氧還是在150多年以前,由德國化學家先貝因(Schanbein)博士首次提出在水電解及火花放電中產生的臭味,同在自然界閃電後產生的氣味相同,先貝因博士認為其氣味類似於希臘文的OZEIN(意為「難聞」),由此將其命名為OZEIN.(臭氧)。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氣中,我們稱之為臭氧層。臭氧層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線製造出來的。大家知道,太陽光線中的紫外線分為長波和短波兩種,當大氣中(含有21%)的氧氣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線照射時,氧分子會分解成原子狀態。氧原子的不穩定性極強,極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如與氫(H2)反應生成水(H2O),與碳(C)反應生成二氧化碳(C02)。同樣的,與氧分子(O2)反應時,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後,由於其比重大於氧氣,會逐漸的向臭氧層的底層降落,在降落過程中隨著溫度的變化(上升),臭氧不穩定性愈趨明顯,再受到長波紫外線的照射,再度還原為氧。臭氧層就是保持了這種氧氣與臭氧相互轉換的動態平衡。
在這么廣大的區域內到底有多少臭氧呢?估計小於大氣的十萬分之一。如果把大氣中所有的臭氧集中在一起,僅僅有三公分薄的一層。那麼,地球表面是否有臭氧存在呢?回答是肯定的。太陽的紫外線大概有近1%部分可達地面。尤其是在大氣污染較輕的森林、山間、海岸周圍的紫外線較多,存在比較豐富的臭氧。
此外,雷電作用也產生臭氧,分布於地球的表面。正因為如此,雷雨過後,人們感到空氣的清爽,人們也願意到郊外的森林、山間、海岸去吮吸大自然清新的空氣,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讓身心來一次爽爽快快的「洗浴」,這就是臭氧的功效,所以有人說,臭氧是一種干凈清爽的氣體。(臭氧有極強的氧化性,少量的臭氧會使人感到精神振奮;但過強的氧化性也使其具有殺傷作用,詳見自由基)。
氟利昂到達大氣上層後,在紫外線照射下分解出自由氯原子,氯原子與臭氧發生反應,使臭氧分解。由於氯原子在發生上述反應後能重新分解出來,所以高空中即使有少量氯原子,也會使臭氧層受到嚴重破壞。另外,核爆炸和噴氣式飛機在高空中的飛行都會使那裡的臭氧減少。據分析,平流層中的臭氧減少1%,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強度便增加2%。據估計,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臭氧含量已減少了3%。到2025年,有可能會減少10%。臭氧層的破壞將使紫外線等短波輻射增強,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加,同時對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維護臭氧層的平衡,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❹ 紐西蘭紫外線很強嗎據說臭氧層空洞在附近真的嗎
你好
目前的臭氧層空洞面積已經達到了2820萬平方公里,這一數字在1991年以來的數據中排名第四。臭氧層作為地球抵禦太陽致命射線的保護層,它的空洞變化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我們都知道臭氧層是地球的保護層,它能減少紫外線照射,讓我們人類減少癌症、白內障和免疫系統疾病。臭氧層空洞的變大意味著有更多的有害輻射到達了地球,特別是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福克蘭群島等南半球區域。紐西蘭地處南半球,接近南極大陸,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就在紐西蘭上空,紫外線的照射非常強烈。據專家研究,在夏天,人若在烈日下暴曬15分鍾以上,患皮膚癌的機率會增高,所以紐西蘭是皮膚癌的高發國家。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
❺ 為什麼有臭氧層
大氣臭氧層主要有三個作用。其一為保護作用,臭氧層能夠吸收太陽光 臭氧層阻擋紫外線中的波長306.3nm以 下的紫外線,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長290~300nm)和全部的UV—C(波長<290nm=,保護地球上的人類和動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傷害。只有長波紫外線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線UV-B能夠輻射到地面,長波紫外線對生物細胞的 傷害要比中波紫外線輕微得多。所以臭氧層猶如一件保護傘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其二為加熱作用,臭氧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並將其轉換為熱能加熱大氣,由於這種作用 大氣溫度結構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個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著升溫層。正是由於存在著 臭氧才有平流層的存在。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氣,所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層。 大氣的溫度結構對於大氣的循環具有重要的影響,這一現象的起因也來自臭氧的高度分布。其三為 溫室氣體的作用,在對流層上部和平流層底部,即在氣溫很低的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樣非常重要。如果這一高度的臭氧減少,則會產生使地面氣溫下降的動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變化是極其重要的。
臭氧是無色氣體,有特殊臭味,因此而得名「臭氧」。由太陽飛出的帶電粒子進入大氣層,使氧分子裂變成氧原子,而部分氧原子與氧分子重新結合成臭氧分子。距地面15~50千米高度的大氣平流層,集中了地球上約90%的臭氧,這就是「臭氧層」。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離開太陽光就沒有生命。太陽光是由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三部分組成。進入大氣層的太陽光(包括紫外線)有55%可穿過大氣層照射到大地與海洋,其中40%為可見光,它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動力;5%是波長100~400納米的紫外線,而紫外線又分為長波、中波、短波紫外線,長波紫外線能夠殺菌。但是波長為200~315納米的中短波紫外線對人體和生物有害。當它穿過平流層時,絕大部分被臭氧層吸收。因此,臭氧層就成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強烈的紫外線傷害。然而,近10多年來,地球上的臭氧層正在遭到破壞。
❻ 為什麼地球有臭氧層
1-臭氧層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線製造出來的.大家知道,太陽光線中的紫外線分為長波和短波兩種,當大氣中(含有21%)的氧氣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線照射時,氧分子會分解成原子狀態.氧原子的不穩定性極強,極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如與氫(H2)反應生成水(H2O),與碳(C)反應生成二氧化碳(C02).同樣的,與氧分子(O2)反應時,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後,由於其比重大於氧氣,會逐漸的向臭氧層的底層降落,在降落過程中隨著溫度的變化(上升),臭氧不穩定性愈趨明顯,再受到長波紫外線的照射,再度還原為氧.臭氧層就是保持了這種氧氣與臭氧相互轉換的動態平衡.
2-數億年以前,地球上的大氣中沒有臭氧層,地球的表面受到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強烈照射,地面上沒有生物存在,僅有少數生物生存在水中,因為水能吸收紫外線,水中綠色植物不斷地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擴散到空氣中,而其中一部分的氧氣在大氣層的上層,受到紫外線的作用,依右上表裡所示的反應式,氧氣變成了臭氧而產生了臭氧層。
臭氧層對地球上的生命相當重要,因它能濾除紫外線,地球上生物才能登上陸地,展開另一種燦爛多姿的地表生活。
❼ 有人說紐西蘭留學不好 m.tianya.cn
紐西蘭留學只能說沒什麼好
紐西蘭學校教育質量的確不怎麼樣,你可以看看世界大學排名,平均教育肯定比國內強的多,但只和國內大城市北京上海比,反而不如。而且大部分出國的都是學商科,說穿了就是幾乎沒什麼技術性可言的專業,純粹混文憑。
然後近幾年紐西蘭移民越來越難,真正能拿到綠卡的占留學生比例不到5%,而且大部分也是做苦活累活。
紐西蘭全境紫外線爆表,因為紐西蘭上空的臭氧層有空洞,紐西蘭的皮膚癌發生率全球第一。
當然,這邊也有好的,環境優美,非常安靜,人文素質也比較高。
❽ 臭氧層空洞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會對地球產生哪些不良影響科學家們是怎麼樣補救的
由於人類的活動,地球的健康正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可謂「從頭到腳」毛病不少。科學家發現,今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的面積和深度都創下了歷史紀錄,完全修復需要60年時間。而海洋由於遭受污染也出現了200個「死亡地帶」。
臭氧空洞面積大於北美洲
據英國《衛報》10月20日報道,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19日發布的最新觀測結果,今年南極臭氧損耗嚴重。9月21日到9月30日,南極臭氧空洞平均面積為1060萬平方英里(約合2745萬平方公里),比北美洲的面積還大。
據悉,NASA「奧拉」衛星上的臭氧觀測儀可以測量到整個南極大陸從地表到大氣層上部的臭氧總量。該監測設備10月8日在南極東部冰原上空檢測到那裡的臭氧量值極低,僅為85多布森單位(1個多布森單位是標准狀態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層厚度)。另外,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還利用氣球上攜帶的設備直接測量南極臭氧量,數據顯示,截至10月9日,南極的臭氧總量已經從7月的約300多布森單位驟降至93多布森單位。
更令科學家吃驚的是,臭氧層中距地表12.9公里至21.9公里范圍內的臭氧基本被損耗殆盡。7、8月份時,這一區間的平均臭氧量為125多布森單位,目前已經急劇下降,最低時測到的臭氧量僅為1.2多布森單位,幾乎完全耗盡。
臭氧層是指距離地球25至30公里處臭氧分子相對富集的大氣平流層。它能吸收99%以上對人類有害的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危害。當臭氧層厚度低於220個多布森單位時,便被認為出現空洞。197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羅蘭和莫萊特發現,大氣臭氧層已遭到嚴重破壞,人類頭頂上的這把「傘」已出現空洞,並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加劇。這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氯氟烴等化學物質進入臭氧層後,消耗臭氧造成的。
「奧拉」衛星的微波分叉發聲器測量顯示,今年9月中下旬,南極平流層下部的含氯化合物一直處於極高水平。另外,平流層氣溫也是影響臭氧空洞的主要因素。氣溫偏低時,空洞面積變大、深度增加。氣溫偏高時,空洞面積縮減。10月至11月間,臭氧空洞將持續惡化,預計紫外線照射會異常增強。由於臭氧層損耗物質的釋放已經受到國際公約的限制並在持續減少,科學家估計,南極洲臭氧層空洞到2065年可以完全修復。
「死亡地帶」數量不斷增多
10月19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北京召開的大會上發布了《2006全球環境展望年鑒》,該報告稱,海洋中「死亡區」數量已經達到了200個,在過去兩年中增長了34%。
由於化肥、糞便、污水等排泄入海,為一些藻類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刺激這些海藻的瘋狂生長,加上空氣污染因素,導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區」和「缺氧區」,不但魚、蝦、貝類無法在低氧或缺氧狀態下存活,連海草也難以倖存,因此「低氧區」和「缺氧區」又被稱為「死亡區」。
報告指出,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死亡區」的數量和面積一直在擴大。1994年估計全球海洋共有149個「死亡區」,但2006年「死亡區」可能已多達200個。最早發現和記錄到的「死亡區」在美國東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羅的海、卡提加特灣、黑海和亞得利亞海東北部。最著名的「死亡區」在墨西哥灣,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養料導致的。最新的一些死亡區出現在南美、中國、日本、澳大利亞東南部和紐西蘭等地區和國家的沿海。海洋「死亡區」對漁業形成了極大的威脅,但如果風能夠將富有營養的水沖走,「死亡區」就可能復活。環境規劃署呼籲沿海國家採取措施控制陸源污染,遏止「死亡區」持續增多的勢頭。
人類對地球破壞 速度前所未有 [閱讀:1487]
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認為,這將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現突變,導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毀、海洋出現「死區」。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專家在95個國家進行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過去50年來,人口增加使得人類賴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態系統,包括空氣和水源,受到污染和過度開發。
該機構由45個成員組成的董事局發表的報告指出:「人類的活動已經對地球的自然運規律帶來很大的壓力,地球的生態系統因此未必能養活得了未來的人口。」
報告指出,10%至30%的哺乳動物、鳥類和兩棲動物瀕臨滅絕的邊緣。
這項歷來最大規模的地球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發現:「過去50年來,人類為了取得食物、凈水、木材、纖維和燃料,對生態系統的造成的破壞速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要來得快,破壞面也比任何一個年代來得廣。這使得生物的多樣性承受著無法扭轉的損失。」
報告補充道,從1945年至今,人類開墾為耕地的面積,比18世紀和19世紀開墾的土地加起來還要多。報告說:「未來50年,地表剝蝕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後果。」
整理報告的專家解釋說,生態系統未來的變化可能會造成疾病爆發、非洲大湖區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而成為霍亂散播的溫床。肥料中的氮累積在農田裡,接著再沖刷入海,會導致海藻生長茂盛,從而使得魚兒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火和使得沿海地區因而出現沒有氧氣的「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