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紐西蘭要快樂教育
① 怎樣看待快樂教育
首先,我希望大家先搞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對於90%以上的孩子來說,學習的過程都是痛苦的,那麼為什麼還有快樂教育一說呢?
其實快樂教育指的是:孩子們經過學習之後,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得到了滿足感和成就感,以及得到來自老師、父母的認可和鼓勵,這些使得他們很快樂,這也是孩子們繼續努力學習的動力。
「快樂教育」的提出者——英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理論家赫·斯賓塞,在19世紀便以「快樂」二字作為教育的中心思想。
他提出: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先要知道孩子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教育最有效。經過他數年的教育實踐和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的學習最有效。
但學生如何才能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呢?斯賓塞認為:
首先要培養學生要對自己所學習內容的興趣,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強烈的成就感,幫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強烈的自我學習動力……
以上!
② 實施快樂教育,會有哪些益處
引言:其實快樂教育的前提是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感到快樂。與其說孩子看電視、看手機、看書就能快樂地讀書。學習在於孩子的主動性,但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徵和家庭環境。其實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因為孩子接觸最多的是父母,除了學校老師、同學。
快樂教育是大眾化文化教育,並不是英才教育
階級的干固就是以文化教育逐漸,而快樂教育便是精英階層給普通階級的一劑方子,使你始終呆在你的階級,還開心的認為,這葯好吃,如果你的孩子上課做簡易的難題,課後練習沒有啥工作,周末快樂的玩樂,而精英階層挑選好的院校,挑選嚴謹的課外培訓課來訓練自身小孩,那麼長此以往,你也就始終呆在下邊玩樂,開心著,就是這樣社會發展就慢慢干固,你也就永遠僅僅一個財富的搬運工人!
③ 實施快樂教育,有什麼好處
這個問題,我覺得我有資格回答,十二年前,我還是一個英語高中老師,一直以來都是反對所謂的快樂教育,從來就是欺騙底層人的把戲,對孩子毫無好處,為何這樣說?
第一,教育向來不是快樂的事情。幼兒園小朋友可以帶著他們認識東西,可以游戲,扮演角色,唱歌跳舞,所以可以很快樂,因為沒有強烈的競爭,可以很順利的進入初中。
所以快樂教育從來就不是平民子弟的良葯,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當然,你覺悟高,沒有啥理想,覺得孩子的快樂比任何事情重要,什麼財富,成功都是浮雲,那麼快樂教育未嘗不是一劑良葯,佛繫心態何嘗不是一種人生呢?
希望我的觀點能夠引起你的共鳴,權作拋磚引玉的作用!
④ 有人說「快樂教育」的方式是騙局,這是為什麼呢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提倡快樂教育,也就是說,讓孩子快樂的成長,不會去束縛孩子的各方面行為,但是這種快樂教育也有人說它是一種騙局,這是為什麼?
如果能夠明白快樂教育的意義,那麼想必也是能夠讓孩子在快樂當中學習,並且真的從中獲得知識。在快樂當中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我們要明白快樂不過是一種教育方式而已,而不是消遣。當孩子能夠體會到快樂,他們也能夠更加自主地去進行學習。
⑤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反對西方的所謂快樂教育那個是不是個套
快樂教育不等於不用功不努力。而是更注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更注重對於孩子天賦的培養與挖掘。
在沒有與快樂教育相配套的評價與選拔體系之前,快樂教育應該緩行。當然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留學,那麼你就有必要研究一下快樂教育。還有其身後的選拔與評價體系。當你了解了這些,你的孩子留學的時候,更容易被好的大學錄取。更容易適應國外的學習。
⑥ 紐西蘭的快樂教育真的管用嗎紐西蘭有沒有出名的數學家
有的,沃恩·弗雷德里克·蘭德爾·瓊斯(紐西蘭,38歲)是一個紐西蘭數學家,他於1990年在日本京都獲得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菲爾茲獎每四年頒獎一次,頒給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每次最多四人得獎。得獎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⑦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送孩子去紐西蘭讀小學
因為他們覺得在紐西蘭的小學讀書孩子更快樂,不像在中國,小孩學習壓力那麼大,而且紐西蘭環境很好,沒有霧霾,對小孩的身體健康也有很大好處。
⑧ 外國真有快樂教育
愛孩子和教育孩子本來應是一碼事,但中國的家長卻把愛和教育當成兩碼事,把愛和教育隔離開來,中國的家長對孩子愛得無以復加,但卻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長大;中國的家長理解的教育就是「分數」「大學」「碩士」「博士」「清閑高薪的職業」……也就是說中國的家長總是把教育結果當成過程,而忽視過程中的積累和良好習慣的培養,結果當然沒有結果!請看看外國人怎樣教育孩子!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孩子不肯吃飯時,美國家長從不硬逼,而是婉轉地說:「你看蘿卜餡餅在等著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興了。」孩子做錯了事,家長很少動輒指責孩子,而是說:「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會這樣做了。」如果孩子要換衣服,他們也是以商量的口氣說,讓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帶孩子外出串門時,如果主人拿出什麼東西給孩子,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比如,當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貴的玩物時,家長就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別人的感受,從而讓孩子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
不少中國家長喜歡「人前教子」,常在別人面前指責、訓斥自己的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而在美國,家長們認為這是一種犯罪,因為對孩子當眾的指責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
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澳大利亞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干凈。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幹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里,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
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決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出了意外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澳大利亞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澳大利亞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抱怨、呻吟,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裝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澳大利亞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拉米爾在美國生活。
那天,拉米爾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利婭就問拉米爾:「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麼,你都問了些什麼呢?」利婭繼續問。拉米爾開始復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麼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麼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麼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略數了數,這小傢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
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
「這沒什麼,」利婭說,「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
我忽然發現了我一直在探尋的秘密所在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並不恥發問,自己所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
讀了上面的文章,心中感慨良多,每個事例都是針對中國父母而寫。
美國人關注孩子的自尊,我們則認為孩子小,應該接受家長的管教,自尊是成年以後的事,所以我們訓斥孩子像吃飯一樣容易和平常,殊不知這樣損害了多少孩子美好的心靈和願望。
英國人允許孩子失敗,而我們看到孩子失敗就大發雷霆,大罵孩子笨,沒出息,窩囊廢,把孩子貶得一無是處,使孩子沮喪不已。而我們看到垂頭喪氣的孩子會自鳴得意,認為自己教育成功,孩子認錯聽話了。可是這恰恰是最大的失敗,而後果則不堪設想。
澳大利亞的教育方式更無法為我們接受,不考大學就等於失去了與別人平等競爭的機會,什麼都能耽誤,就是學習不能耽誤,高考指揮棒使得家長們疲於奔命,孩子心力交瘁。考上大學的孩子有很多缺乏生存能力,照樣找不到工作,成為家庭的負擔,有的不適應社會,自閉,抑鬱,甚至輕生,象牙塔里的天子驕子跳樓身亡的事情何止一件?難道不能引起我們的反思嗎?
以色列注重發展孩子的思維,讓孩子學會提問,就是學會探究、思考,學會解決問題。我們總是讓孩子記憶、計算,反復訓練,但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讓孩子學會思考。這是孩子成長的關鍵,也是國家發展的關鍵,一個善於思考的民族,一定是一個強健的民族。
外國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外國教育孩子的方法
澳大利亞人再富也要「窮」孩子,美國人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英國人通過「餐桌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素質,每一位父母都「望子成龍」,「老外」們也不例外。
無論中外,父母們都希望自己是孩子成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成才需要各種條件,如富有創造性和個性,逆境中磨練以及具有較高的文明素質等等,而絕不是僅僅停留在讓孩子吃飽肚子、多讀幾本書和溺愛孩子上。世界各國教育孩子的方法多種多樣,來看看吧,或許你能得到些啟示……
美國:逆境中塑造獨立性
對孩子獨立的培養性的培養,以美國最為突出。美國兒童自兩三歲起便獨居一室,如果孩子有恐懼心理,大人便買一種專門的燈,安在孩子的卧室里,徹夜亮著驅逐黑暗。父親或母親臨睡前到孩子房間里道一聲晚安就走了,孩子則抱著娃娃之類的玩具自己入睡。孩子稍有自理能力便要自己布置、整理自己的房間。在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自己吃飯,父母將孩子「綁」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讓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飯。在幼兒園,幾個月大的孩子就會獨自喝奶,2歲以上的孩子全部用刀叉吃飯。
和美國人相比,中國的父母太疼愛自己的孩子,每一件小事都照顧得無微不至,看起來是好事,實際上是害了孩子。據一項調查表明,中國的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上的獨立處事能力比國外的孩子要差一些。自理能力比外國孩子要遲5-6年。
奧地利:「想像幼兒園」
在歐洲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有個別具一格的幼兒園——「想像幼兒園。」顧名思義,即是以培養幼兒豐富的想像力為「特色」的。步入「想像幼兒園」的其中一個教室,猶如走進了童話世界。孩子們在教師的指導下,盡情張開想像的翅膀,把自己裝扮成美麗的白雪公主或是可憐的丑小鴨。在被命名為「太空世界」的教室里,孩子們駕駛模擬太空船遨遊浩瀚的宇宙,想像著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的生命進行溝通。在手工間,孩子們使用特製的小型刨子、鋸子,切割不同形狀的小木塊,並塗上顏料,最終製成一套積木;在縫紉間里,孩子們學著穿針引線,為玩具熊或洋娃娃縫制自行設計的新衣……
孩子玩耍時,是自發自動產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最佳時機。通過這些「玩耍」還能夠發展孩子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推理能力、語言能力等等。
英國:餐桌教育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庭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一般兩歲時就開始系統學慣用餐禮儀。英國人杜絕孩子偏食、挑食。如果孩子一個勁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此菜收起來。他們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
英國「餐桌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使其具備各種種值得稱道的素質或性格。通過孩子對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孩子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