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海底石頭叫什麼
1. 紐西蘭海邊的奇特圓石真的是外星人留下的信物嗎
因為憑當初的的技術條件根本無法創造出來。
2. 紐西蘭海邊的奇特圓石為什麼會不全是實心的,還有部分是空心的
因為大自然風化的作用不可能都是一樣的。這些大圓石形成於始新世—古新世之間,大約距今6500萬—3300萬年。完整的球形大圓石有較好的抗風化能力,這樣的大圓石還會保存相當長的時間。此外,還有相當多的大圓石仍然埋藏在海灘淤泥之下,潮汐侵蝕會不斷揭露出新的大圓石。使得這種世界奇觀長久地保存下來。
摩拉基大圓石的「生長」過程很漫長,大概經歷了400萬年。這類圓形的結核通常形成於水體較淺的海域,後期的板塊構造運動將這些大圓石及其周邊沉積一起「推升」,從而使其暴露在海岸邊上,潮汐和波浪將周邊顆粒細小、沒有被膠結的沉積物沖刷帶走,便留下了這些大圓石。
3. 大海里的石頭是什麼石頭
詞目 石沉大海 發音 shí chén dà hǎi 釋義 石頭沉到海底。比喻從此沒有消息。 出處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來,似石沉大海。」 示例 至第三日,又帶了幾個水手,分頭尋找,也是枉然。一連找了數日,竟似~。(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二回) 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沒有下文 近義詞:一去不返 泥牛入海 歇後語: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4. 海洋里有哪些石頭 這里有哪些石頭他們叫什麼名字
海洋里主要以
珊瑚焦石為主
其次是水晶石
鹽晶體類
大概是這樣
5. 海柳是什麼
海柳又被人們稱為黑珊瑚,它的枝條纖美,高達3-4米,看起來如同陸上的柳樹一般,通常生長在30多米以下的海底岩石上。海柳屬於腔腸動物的鐵木科,它是一種海洋動物,最常見的品種有金絲柳、赤柳、烏柳、石柳等幾十個品種,它的壽命長,被稱為海底活化石。
海柳還有「海底活化石」之稱,其壽命可長達千年甚至上萬年,目前用於加工煙嘴的海柳大多在幾百年到上千年之間。外形類似於陸地上的柳樹,故獲名海柳。雖形似樹木,但經海洋科學研究海柳實屬海洋動物,屬於腔腸動物類,系珊瑚科的一種。
海柳通常生在水深30多米以下的海底岩石上,不少人以為海柳是海洋植物,其實他是地道的海洋動物屬於腔腸動物的鐵木科,海柳中的一種赤柳,海柳種類有紅柳、赤柳、烏柳、石柳、藤柳等品種,尤以紅柳、赤柳為名貴。
(5)紐西蘭海底石頭叫什麼擴展閱讀
海柳渾身是寶。民間相傳具有涼血去火,保平安辟邪等說法。因為它的質地堅韌、富有光澤,能夠被製作手鐲、盆景、佛珠等藝術珍品。海柳稀有珍貴,已頻臨絕跡,擁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而且海柳還是一種中葯材,歷代的醫書中都有記載,它擁有較強的生理活性和解毒作用,可以治療高血壓、腹痛、小兒驚風,還具有抗心律失常、抗血管、抗癌等多種功效。
6. 復活節島上的巨石是怎麼回事
位於太平洋的復活島,面積大約118平方公里,人口大約二千人。這個不毛之地,曾有過相當偉 大的歷史。在島上有三百五十處石造壇及一千多尊巨石人像。這島的文明起源,至今仍眾說紛紜,而人們亦將這些巨石像叫作「毛亞」(moai)。最矮的毛亞為三公尺,最高的達二十公尺。以火山凝灰岩造成。另外在毛亞的下方有超過三百五十個祭壇。大多數的毛亞也在拉諾鑿制。拉諾是座死火山,人們便是利用那兒的岩石造毛亞。而雕刻用的工具則是用火山爆發時噴出的玄武岩造成。在拉諾火山的山坡,目前還有一百五十尊未完成的毛亞。
島上村民說1,500年前島上酋長 Hotu Matu'a ("The Great Parent") 以一隻雙獨木舟到達復活島,同行的有他的妻子和他那大家庭。他可能是一位出色的航海家,他可能是為了為族人找尋更多的土地或是為逃避戰禍而到達此地。早期的玻里尼亞人有很多的推動力去找尋未知的土地,很清晰地知道他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去找尋未知是否存在的土地.Hotu Matu'a和他的家庭在復活節島的「Anakena Beach」 登陸。Te-Pito-te-Henua,「ens of the land,」or 「land's end,」 這就是早期的島名。 。考古學家推測,島上的原居民應來自西面的泥利尼西亞人,或印度、歐洲、埃及和北非等,但亦有人懷疑是落難的外星人,在島上建造約一千個巨大石像,作為向外太空求救之用。這個蘊藏了無數秘密的海島,原名叫Rapa Nui,意指「世界的肚臍」,直至一七二二年,荷蘭人於復活節當日,首次發現了這個小島,將它命名為「復活節島」。
曾經有過風光文明的復活島之所以沒落,到現在仍有很多不同的說法;而最多人認同的是由於不斷地製造毛亞而沒落的,主要是因為製造毛亞不但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樹木作杠桿,久而久之,島上的樹木漸漸地消失。這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肥沃的表土被侵蝕。土地瘦脊,加上人口急劇增加,以及天災、內部戰爭等使其沒落。
巨石像的由來
要揭開這些環繞整座島嶼神秘石像的秘密很困難,雖有文字記載但目前仍沒人能解讀其中含義。不過從被推倒、摧毀的石像遺跡,考古學家解開了巨石像的秘密。 在文明全盛時期,復活節島巨石像一度有八百多座,但目前僅剩一百五十座。而這些石像消失的原因,記錄拉帕努伊人對信仰神聖力量堅定執迷和走火入魔的過程。 巨石像建造時間約於西元一千年前,當時的復活島為一濃密棕櫚森林覆蓋的島嶼,島上有三座死火山,火山岩質地軟、重量輕,易於搬動雕刻,拉帕努伊人相信岩石可以象徵他們神聖信仰的永恆不滅,因此利用火山岩在六百年間完成八百多座巨石像。
拉帕努伊人將這些石像視為守護神,以保佑作物豐收及好運,因此每個部落都擁有自己的石像。但隨著人口增長,拉帕努伊人全盛時期曾高達七千人,巨石像的尺寸和數量也隨著增加,有些石像體積甚至大到無法搬離採石場。不同於英國的巨石陣有無窮盡的森林木材足以移動巨石,復活節島的棕櫚林規模小,巨石像卻龐大無比,最終樹木被砍伐殆盡,生態系完全摧毀,食物逐漸短缺,也無法建造船隻離開,被困在島上的拉帕努伊人,甚至相互殘殺取食人肉,並將情緒發泄在巨石像,巨石像一一被推倒,成為今日殘存的遺跡,徒留後人憑吊。
石像之謎
有關石像之謎,眾說紛紜。有說是外星人的太空船搬運石像;石像擁有神力,造好後會自己行去目的地。
考古學家推斷,最少每天要動用30個勞工,工作8小時,約用1年時間才雕造出1個石像。不過,這還未計算搬運石像到海邊的工程,估計需要90人,於兩個月時間內可將石像搬運出來。最後,還要3個月才能將石像聳立起來。可是考古學家怎樣也想不到,原來還在人像頭上的石帽子。石帽子是由西面的火山Puna Pau取材的。因為Puna Pau的火山岩石是磚紅色的,非常特別。紅帽子由此處雕好再運往海岸,怎樣升起,放在足有10米高人像的頭上呢?
島上居民對於這些石雕絲毫沒有歷史記憶,,也不知石像是在刻誰 ,因為這些石像直挺挺的鼻樑, 薄薄的嘴唇, 凹陷的雙眼,一點都不像當地的土著, 是紀念什麼人?或是神呢?還是有」人」 曾經教導過他們一些我們不曾知道的知識,而令他們難忘,感恩之餘, 雕刻這些石像, 以茲紀念呢 ?
石像的搬運
石頭巨人真的這樣重嗎?不見得,復活節島的石像遠沒有人們所傳說的那樣重。我們知道,海洋中的火山島都是由玄武岩構成的。玄武岩十分堅硬,很難加工,比重一般為3—3‧2克/厘米 3。若按此計算,復活節島上最大的石像高21‧8米,肩寬2‧5米,截面近5平方米,扣除砍掉的30—40立方米岩石,剩下來的石像重量就有50—80噸,甚至上百噸重了。聽起來這很有道理,但是是如何呢?用來雕刻石像的材料不是玄武岩,而是凝灰岩和層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它們之中只有某些岩石的比重達到1‧7克/厘米3,而大部分岩石的比重都小於1‧4克/厘米3。至於浮石,它的比重就更輕了,它乾燥後,比水還要輕,會浮在水面上,所以才叫浮石。因此,最大、最重的帽子至多也不超過5噸。復活節島的大部分雕像高度為3—5米,10—12米的雕像並不多,只有30—40尊,它們的重量至多也不過10多噸,大部分雕像的重量還不到5噸。想當初,水手們毫不費力地把一尊雕像裝上小船,運到輪船上去,因為它根本就沒那麼重。不久前,人們對復活節島上的雕像進行修整,15噸的吊車就把最重的雕像吊起來安放到阿胡上去了。可見雕像並非人們說的那麼重。
不禁石像的重量被大大誇大了,普卡奧的重量也被誇大了。看上去直徑達3米、高為2‧5米的大帽子的確令人肅然起敬,重量似乎是驚人的。海爾達爾認為一個普卡奧足有5隻大像那樣重。但不要忘記,普卡奧是由普那帕奧火山的黑色凝灰岩,即浮石造成的。這種浮石曬乾後就會浮在水中,只有裡面吸足了水才會沉下去。拖運這種由比重比水還輕的岩石製成的大帽子用不了花費太大的力氣,五個人就能搬動一頂直徑為1米的普卡奧。而且,用來製造普卡奧的岩石也很容易加工,用普通帶鋸齒的刀就能把它切割下來,用錘子敲擊它,岩石表面雖不致碎裂,但也會出現皺紋。很明顯,復活節島上的古代雕刻家非常了解浮石的這種特性,他們制好帽子後,不是搬著他到處跑,而是把它滾向阿胡,再放到石像的頭上去。因為當普卡奧在地上滾動的時候,它並不破碎,而是稜角都沒了,變成了圓形。況且,復活節島上的雕像並不都是戴帽子的,戴帽子的雕像只不過是一種例外。迄今為止,人們只發現30座戴帽子的雕像,而且這些戴帽子的雕像又都站立在有浮石層的地方。毋庸置疑,帽子就是在石像附近造好的,然後再順著用石塊疊成的腳手架滾到雕像的頭上,而不是抬上去的。許多人認為,復活節島巨大的石像先是在拉諾洛拉克火山採石場裏雕刻出來,然後再運到海邊,並在那裏為它們修建阿胡。雕像的帽子是在普那帕奧火山採石場立志成的,然後再運到海邊。最後,人們把巨型雕像放到阿胡上,再給它們戴上帽子。這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我們已經說明了普卡奧是怎樣製成,又是怎樣戴到石像頭上去的。十六世紀的西班牙編年史中,曾記載著航海家阿列瓦萊.孟達尼亞.傑.涅依拉在南太平洋發現了復活節島,但這功勞不能算他的,因為沒有確實的證據能證明復活節島是他發現的。
109年後,即1687年,著名的英國大海盜愛德華.戴維斯奉英國女王的命令,駕駛著「孤獨者幸福」號三帆巡洋艦,前往南太平洋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他首先到達了海盜們最喜歡停留的太平洋上的天然避難所加拉帕戈斯群島,然後調轉船頭向南駛去。在南緯12°30ˊ,距南美海岸150里格(1里格為5.92公里),「孤獨者幸福」號突然劇烈地震盪起來。原來秘魯沿岸發生了大地震,引起了海婢緦藝鸕礎U獯蔚卣鶇蒓倭嗣羋車目ㄑ嵌沓恰4魑�咕�毆�螅�絛�菔蛔擰骯露勒噝腋!焙畔蛭髂鮮蝗ァ?
一天凌晨,離天亮還有兩個小時,「孤獨者幸福」號突然觸到了低低的沙岸,熟睡的船員被震耳欲聾的響聲驚醒,紛紛跑出船艙。他們擔心船被海浪拋到岸上擱淺,堅決要求戴維斯調轉船頭駛到海上,等候天亮。戴維斯同意了。
天亮後,展現在船員們面前的卻是一片陸地!一座低矮平坦的島嶼!航海長利奧涅列.瓦依費爾詳細描寫了這個未知的海島:
「我們離島有四分之三里格。由於早上十分晴朗,沒有霧或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島上的一切。在西方大約12里格處,我們看到了一連串的丘陵。土地向前延伸了14—15里格,我們看到岸上有許多鳥類的羽毛。我多麼想上岸去看看啊,但船長卻怎麼也不同意,太遺憾了。這個島在卡亞俄城以西500里格處,距加拉帕戈斯有600里格。」
胡安和戴維斯都聲稱他們發現了「未知的南方大陸」,達人們都不相信。於是,更多的人們前往南太平洋,尋找這一神秘的「未知大陸」。正是在這種探險中,歐洲人才發現了復活節島。
那是在1722年4月5日,荷蘭海軍上將雅格布.羅格文率領一支分艦隊在胡安和戴維斯所到過的海域里,在距智利3000公里的東南太平洋上首次發現了舉世矚目的復活節島。
當時,他們正航行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上,負責瞭望的水手突然發現遠方的海面上有一個綠點,看上去像是陸地,他立即向船長羅格文匯報。羅格文聽到後驚奇不已,因為海圖上標明這里沒有任何陸地。羅格文立即命令船隻駛往那裡。待船隻駛近後,他看到這確實是一個島嶼,於是便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並在墨點旁邊註上「復活節島」,因為那天正好是復活節。他一點也不知道,他是在給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一個島嶼命了名。
這是一個三角形的島嶼,面積不大,還不到120平方公里。島上有三座火山,整個島嶼都被火山熔岩和火山灰覆蓋著,即沒有一條河流,也沒有任何樹木,只有荒草在地上生長著,老鼠是該島唯一的野生動物。
羅格文一行一踏上這個小島,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島上山巒起伏,層巒迭嶂,拉諾-洛拉科火山的身影在蔚藍的天幕上顯得雄偉挺拔,島上有許多石塊砌成的牆壁、台階和廟宇。在該島的南部,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石牆的殘跡,石牆的後邊聳立著幾百尊石像。這些巨大的石像背朝大海,排列在海岸邊,上面還刻著人物和飛鳥鳴禽的花紋。這些石頭人站立在巨大的石頭平台上,面部表情十分生動,有的安詳端莊,有的怒目而視,有的似乎在沉思默想,也有的滿臉橫肉,殺氣騰騰。在拉諾-洛拉科火山上,他們也看到了不少這樣巨大的石像。
這些石像至少有10米高,都是用整塊石頭雕成的。有的石像頭上還戴著巨大的石頭帽子,耳部有長長的耳垂。
羅格文總共發現了500多尊石像,此外,在拉諾-洛拉科火山口的碎石堆里,還躺著150尊未完成的雕像。那裡還有石錛、石斧、和石鑿等石質工具。顯然,這就是那裡的原始雕刻工具。
羅格文海軍上將認為這座小島不是「未知的南方大陸」,也不是其他探險家(胡安、戴維斯等)所看到的小島,而是一個新發現的島嶼。他召集全體人員開了一個會,擬定了一個宣布發現一塊新土地的決議,分艦隊所有的艦長都在這一文件上簽了字。就這樣,復活節島被人發現,開始為外人所知
了。 在煙波浩淼的南太平洋上,有一個面積僅117平方公里的小島--智利的復活節島。它以神秘的巨石人像、「會說話的木板」和奇異的風情吸引著無數遊人。
復活節島的由來
復活節島是地球上最孤獨的一個島嶼。這個三角形小島位於東太平洋,它離太平洋上的其他島嶼也相當遙遠,離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島嶼是皮特克恩島,遠在西邊2000公里處。遲至1722年4月5日,該島的原居民才與外界有了接觸,那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JakobRoggeven)率領的一支114人的三艘戰艦。洛加文發現它的時候,在海圖上用墨筆記下了一個點,在旁邊寫上"復活節島",因為這一天正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從此該島以"復活節島"為人所知。但是現在人類學界一般將它叫做拉帕努伊島(RapaNui),這是19世紀中葉波利尼西亞人對它的稱呼;島上原居民被稱做拉帕努伊人,他們講的方言被稱做拉帕努伊語。
復活節島遍布石人雕像
復活節島是由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加文於1722年4月5日首先發現,當天正值基督教的復活節,故得名。島上的居民則稱它為"拉帕努伊",意為"石像的故鄉",或稱"特皮托·庫拉",意即"世界的肚臍"。小島東距智利本土3700公里,西距最近的皮特克恩島1900公里,像一葉孤舟漂泊在萬頃碧波上。
復活節島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們或卧於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邊。其中有幾十尊豎立在海邊的人工平台上,單獨一個或成群結隊,面對大海,昂首遠視。這些無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動,高鼻樑、深眼窩、長耳朵、翹嘴巴,雙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幾十噸,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噸。有些石像頭頂還帶著紅色的石帽,重達10噸。這些被當地人稱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鑿而成,有些還用貝殼鑲嵌成眼睛,炯炯有神。
令人不解的是,島上這些石像是什麼人雕刻的呢?它象徵著什麼?人們又是如何將它們從採石場運往幾十公里外的海邊呢?有人說這是外星人的傑作。
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阿納凱
復活節島北部的阿納凱是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除一排威武的「莫埃」石像外,一片金黃色的沙灘又長又寬;岸上的棕櫚樹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島最高點,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頂,極目遠眺,島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盡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從山上下來不遠便是著名的"七尊莫埃"景點。據傳,它是一個毛利巫師的七個兒子等待歐圖·瑪圖阿王到來的地方。"達海"是全島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每當傍晚,人們步行到這里觀看日落,霞光映紅半邊天,巨大的石像被襯托出永恆的剪影。
復活節島人熱情好客,友善禮貌,每迎來賓都獻上串串花環。男女青年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男人頸套花環、裸露上身,女人頭戴花飾、下穿羽裙,跳起優美的羽裙舞。這種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相似,是智利旅遊活動的「保留節目」。
島上的傳統節日島人節
島上最大的傳統節日莫過於一年一度的"島人節"。每年春天,全體島民齊聚奧龍戈火山頂,選舉自己的首領"鳥人",祭拜自己的神明。「鳥人」出自島上流傳的一個神話:古時候,造物主瑪科·瑪科向島上的祭司傳授宗教儀式和祭神物品--海鳥蛋,並指定海上兩個礁嶼為取鳥蛋的地方。
這樣,每年8、9月份海鷗飛來之時,島民們就會集中在奧龍戈海邊。每個部落推選一名選手順崖下海,游到2公里外的大礁石上尋找鳥蛋。第一個得到鳥蛋的選手立即游回島上,將蛋交給自己的酋長,這個酋長便成為當年的"鳥人"。整個一年裡,他都被島民供奉為神明。由於游泳取蛋時常遭鯊魚襲擊,這一活動已停止100多年了。但神聖的祭典儀式、多彩的化妝表演仍然保留至今,「鳥人」仍是島民的崇拜神。為適應旅遊的需要,活動時間改在每年的2月份,讓更多的遊客目睹這奇異的風俗。
復活節島世界的肚臍
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原居民除了把這個島嶼稱做特凱恩加(tekainga)意即「大地」之外,還有沒有特別的名稱。據說,有一種從其祖先傳下來的名稱叫"特皮托·庫拉",它一度被譯成"世界的肚臍",這個說法引起了許多人浮想聯翩。
令人驚訝的是,復活節島的居民稱自己居住的地方為「世界的肚臍」。這種叫法,一開始人們並不理解,直到後來太空梭上的宇航員從高空鳥瞰地球時,才發現這種叫法完全沒錯--復活節島孤懸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確實跟一個小小的"肚臍"一模一樣。難道古代的島民也曾從高空俯瞰過自己的島嶼嗎?假如確實如此,那又是誰,用什麼飛行器把他們帶到高空的呢?
但這個「世界的肚臍」未必指全島,可能僅指島上的火山口,那就沒什麼神秘之處了。而且據語言學家W·邱吉爾的考證,這個稱呼的准確含意可能是"大地的盡頭"。
不過復活節島的確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它位於南緯27度,屬亞熱帶,氣候相當暖和。它是在大約一百萬年前海底的三座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灰是有利於種植的富饒土壤。在理論上,它應該和其他波利尼西亞人的島嶼一樣,是個天堂樂園。但是,洛加文對它的第一印象卻是一個荒島:"我們起初從遠距離觀察,把復活節島設想成了一塊沙地;這是由於我們將枯萎的野草或其他枯乾、燒焦的植物都當成了沙土,因為它的荒涼的外表只給我們特別貧瘠的印象。"然而,大批被當地人稱為莫埃(moai)的巨大石像就是誕生在這塊貧瘠、落後的土地上的。
參考資料:北京現代商報
7. 海上的岩石叫什麼
應該是礁
礁是指在河、海里的由岩石或鈣質珊瑚堆積成的接近水面的岩狀物,可露出也可不露出水面:~石、暗~、珊瑚~、觸~。我國沿海漁民又稱之為「線」、「沙」、「鏟」等等。
又稱環礁湖、珊瑚湖。環礁內的水域或堡礁與大陸間的水域。現在已經有重要的軍事意義。
8. 紐西蘭海邊的奇特圓石為什麼是空心的
在紐西蘭有這么一個海灘 ,海上上的東西就充滿著無限的神秘色彩。位於紐西蘭奧瑪魯南部海岸的一個小漁村的海岸邊上,有著許許多多的大型球體,這些球體目前把它們叫做摩拉基巨石。
摩拉基大圓石的「生長」過程很漫長,大概經歷了400萬年。這類圓形的結核通常形成於水體較淺的海域,後期的板塊構造運動將這些大圓石及其周邊沉積一起「推升」,從而使其暴露在海岸邊上,潮汐和波浪將周邊顆粒細小、沒有被膠結的沉積物沖刷帶走,便留下了這些大圓石。至今這一景象依舊是未解之謎,目前沒有人到底能解釋清楚。
9. 關於紐西蘭巨石有哪些介紹
紐西蘭南島達尼丁城以北的默埃拉·鮑爾達海岸,位於南緯46°。
默埃拉·鮑爾達,紐西蘭詞是「球形巨石」的意思。因為這里的沙灘、海濱和海水裡,有幾十塊巨大的球狀岸石。大的球石直徑約3米左右,重量可達幾噸重;小的球石直徑也在1米以上。球石一般被淹沒在較深的海水中,只有在波浪沖打的一剎那,偶爾才能露出球體。在海底高達5~6米的土丘斷面上,也埋有這類巨石,風浪沖擊它時,常被沖到沙灘或淺海里。在海浪長期沖擊、拍打下,有的巨石像裂開了,甚至整個兒四分五裂,成為無數碎片散落在沙灘上。
穿過裂縫,人們可以看到它的外殼由灰色的堅硬岩石構成,厚度約為20~30厘米。外殼的內側,布滿了奶黃色結晶體,結晶體的表面凸凹不平。球形巨石的核心,是一些質量很輕的岩石碎片、爬蟲類骨骼、貝殼片等,周圍布滿一層碳酸鈣、硅酸鹽、氧化鋁和氧化鐵等物質。球形巨石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人認為:球形巨石在距今約1.65億年白堊紀後期的海洋沉積層中形成。巨石是以某些物質為核心,與海洋中物質起化學作用,逐漸地形成球形。可是,為什麼球形巨石體形這么大?為什麼它的核心與外殼有一定的空隙?為什麼同樣在海里形成,又會分多層沉積?最難理解的是,既然沉積而成,就應像倉庫里堆放東西一樣,先沉積的在下,後沉積的在上,而它為什麼會形成球形呢?地球表面約有71%是海洋,具有相同狀況的海域不只是默埃拉·鮑爾達海岸一處,為什麼全世界只有在這一帶海岸才形成球形巨石呢?
這一連串惱人的疑謎,同多如繁星的海洋之謎相比,只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願人類能夠早日「征服」海洋,這樣球形巨石之謎也會隨之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