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到達紐西蘭之前是怎麼樣的
⑴ 恐鳥這種神奇的巨鳥到底有多大它們為何會滅絕
人們總是在努力找出生命進化史上許多事件的真相。然而,事實總是在爭論,就像羅勝門一樣,盡管許多人認為恐龍鳥的消失與人類的貪婪有很大關系,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人類到達紐西蘭之前,恐龍鳥的數量已經開始急劇下降,成為當地的弱勢群體並處於危險之中,有十種野雞,最大的個體被稱為恐龍野雞。
另一種被認為是由疾病的流行引起的,例如禽流感,沙門氏菌或結核病的傳播,這些疾病是由來自澳大利亞和其他地方的候鳥帶到那裡的。然而,盡管有火山噴發或疾病的打擊,沒有人類的到來,恐龍鳥也不會滅絕。正是他們生活環境的肆意破壞和對他們的屠殺使他們走向災難的盡頭,恐鳥是一種曾經生活在紐西蘭的無翅大鳥,其中最大的物種有 3.5米高,重 250 千克。它是當地最有優勢的動物。
關於恐鳥這種神奇的巨鳥到底有多大他們為何會滅絕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⑵ 人間天堂:紐西蘭
紐西蘭南島
紐西蘭似乎違背了達爾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生存規則,擁有忘記了飛翔的鳥、憨態可掬的珍稀企鵝、隨時出沒的海洋精靈與古老的大型鱷蜥…
第一次去紐西蘭旅行的人,很難不被它獨特的風景、多樣的物種吸引。在這片最晚被人類「染指」定居、遠離大陸的遙遠海島之上,有著許多有趣的動物、珍稀的植物。
紐西蘭成為「動植物天堂」,是因為沒有毒蛇、原生大型哺乳動物等「猛獸」。在這座違背了達爾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生存規則的國度,忘記了飛翔的鳥、憨態可掬的珍稀企鵝、隨時出沒的海洋精靈與古老的大型鱷蜥一道,共同描繪了獨屬於紐西蘭的美妙輪廓。
為什麼紐西蘭沒有猛獸?
這首先要從紐西蘭這塊島嶼的「年齡」說起。約1億年前,紐西蘭與超級大陸分離。這一小片曾經沉在海底的區域,在海水退去後,變成了全新的陸地紐西蘭。雖然有1億年用來進化,但按照從魚開始到爬行動物、再到登陸進化的路線,比起其他生機勃勃的古老大陸們,紐西蘭還是顯得太年輕了。這座年輕的小島,自己不能夠獨立進化出大型猛獸這類的「天敵」,四周的海洋又形成了天然的屏障,附近大陸的蛇與猛獸無法游過來,安全「隔絕」成為可能。
紐西蘭地圖
但事實上,紐西蘭附近的澳大利亞,也同樣是四面臨海,卻有著太攀蛇、長吻海蛇、東部棕蛇、澳洲虎蛇等劇毒物種。
為什麼環境狀況類似的紐西蘭卻沒有毒蛇出沒?
約5000萬年以前,紐西蘭與澳大利亞地塊分離。這次「分家」,讓紐西蘭與澳大利亞內部的地理、氣候環境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樣貌。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1/3以上的面積被沙漠覆蓋,降雨量很小,形成了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中心的半環狀氣候分布。在東南沿岸一帶,澳大利亞分布著大量的熱帶雨林,東北部沿海地區更是全年高溫多雨,擁有眾多人類未曾涉足的原始熱帶雨林。
澳大利亞,昆士蘭溫熱帶雨林
和沙漠與原始森林組成的澳大利亞不同,紐西蘭境內多山,山地與丘陵占據了總面積的75%,溫帶海洋性氣候讓這里四季溫差不大,更鮮有極端氣溫出現。
在陸地上,毒性較大的動物需要同時滿足溫度高、叢林密的環境條件,澳大利亞全年氣溫高於紐西蘭,又有著比紐西蘭更密集的熱帶雨林,動物的毒性便更高,經過千萬年的進化,形成了如今的樣貌。
除了「遠離大陸」「溫差不大」等天賦之外,紐西蘭在如今的全球化時代,依然保持著幾乎沒有天敵的生態環境,也有賴於當地人的努力。紐西蘭對入境動植物的檢疫極為嚴格,且完全禁止蛇類進入,即使在動物園內,你也看不到任何一種蛇。若是在紐西蘭被發現進口蛇類,會被判處5年左右的有期徒刑。
對於環境的保護,紐西蘭人也在細枝末節上做足了功夫:在奧克蘭的餐廳,幾乎所有洗手間內裝洗手液的盒子上都貼有「此洗手液不含棕櫚油成分」的提示標簽——鼓勵大家使用不含棕櫚油的洗護產品,以便保護熱帶雨林不被砍伐。
「不含棕櫚油成分」的標識
島嶼自有天賦,加上其間的人們肯為守護天賦而努力,「沒有天敵」的童話故事才能始終延續。
「鳥島」
幾乎沒有天敵的侵襲,在紐西蘭,過得最舒服的當屬各種鳥類了。
如果你留意紐西蘭街頭店鋪的招牌、圖書與郵票上代表國家的圖案,很容易就見到紐西蘭的國寶——幾維鳥。
幾維鳥
說是「鳥」,但幾維鳥屬無翼鳥科,並不會飛翔。由於在紐西蘭沒有天敵,食物易得,幾維鳥的翅膀逐漸退化,最終失去作為鳥兒與生俱來的飛翔本領。
幾維鳥的習性與樣貌,看起來也是呆萌有餘、機警不足:圓滾滾的身子、細長的嘴,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十分有趣。眼睛小小、視力不佳的幾維鳥,日常棲息在森林和灌木叢中,晝伏夜出,喜愛熱鬧的群體生活,性情溫馴、好奇心旺盛。作為鳥類,幾維鳥罕見地像兔子一樣住在地洞里,它們細長的嘴是極好的挖掘工具,可以挖出足夠自己和後代居住的巢穴。
同樣忘記如何飛翔的,還有幾近瀕危的南秧雞。同為紐西蘭特有的鳥類,不會飛的南秧雞沒有國寶幾維鳥的好運氣,一度因早期人類活動影響和環境變化瀕臨滅絕,直到20世紀40年代左右才被重新覓得蹤跡。如今,約有300隻南秧雞棲息在提里提里瑪塔基島上一個專門的鳥類保護區。
南秧雞
除了稍顯笨拙的國寶與南秧雞之外,紐西蘭還擁有一些古靈精怪的獨特鳥類。比如,聒噪的簇胸吸蜜鳥膽子很大,會主動飛到人類身邊好奇地端詳,還能像鸚鵡一般學人說話;比如啄羊鸚鵡,這種生活在高山之上的鳥類生性頑劣,被以「啄羊」冠名,人們便能讀出它一貫做過的「好事」。如今,啄羊鸚鵡的「業務范圍」也不僅僅局限於啄羊,還熱衷於用嘴拆掉人們 汽車 上裸露的小零件,讓當地居民又愛又恨、無可奈何。
對 汽車 零件情有獨鍾的啄羊鸚鵡
雖然紐西蘭境內隨處可見獨特的鳥類,但若是在特定的春夏時節,來到奧克蘭附近著名的穆里懷海灘,你不僅可以欣賞到曾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30大美景」之一的迷人黑沙灘與壯美懸崖,還能遇見塘鵝的繁殖盛會。
這些塘鵝每年冬季飛往澳大利亞躲過紐西蘭的冬天,再於10月前後飛回紐西蘭的穆里懷海灘,在這里築巢孵卵,待次年3月前後帶著小塘鵝一起飛到澳大利亞。於是,10月至隔年3月間,穆里懷海灘便成了鳥的世界,被當地人稱作「鳥島」——雖然,所謂的「島」僅僅是海上佇立的兩塊巨石,但數以萬計的塘鵝在此生息繁衍。歡快的鳥叫聲伴著海浪拍打巨石的聲響,仿若一首大自然的美妙交響。
穆里懷海灘
比起笨笨的幾維鳥,塘鵝們不僅帶來了大自然的和鳴勝景,也是極佳的捕魚小能手,漁民們稱之為「導航鳥」——若是追隨塘鵝們的飛行軌跡追捕魚群,保證能獲得極大的收獲。
塘鵝
豐富多彩的鳥類為人們提供了自然的無限樂趣,人們亦精心守護著鳥兒們的生息繁衍。在紐西蘭,「鳥島」的稱呼又怎麼能僅僅局限於兩塊巨石呢?
動物樂園
良好的生態、少有威脅的生存環境之下,受惠的不僅是鳥類,更多瀕危、稀有的海洋、爬行動物,都能在紐西蘭找到自己的家園。
素有「海洋之舟」美稱的古老游禽企鵝,是飛鳥與海洋的結合。在紐西蘭,可以見到其他地區鮮見的三種珍稀企鵝品種:藍企鵝、黃眼企鵝和峽灣冠企鵝。
藍企鵝是世界上最小的一種企鵝,身高只有30厘米——差不多是一瓶礦泉水那麼高,即便是一隻成年的藍企鵝,體重也才1公斤左右。因為它們身材嬌小,又常常在夜晚活動,在紐西蘭奧馬魯的藍企鵝保護區附近,當地人為了保護它們,特意捐款修建了一條藍企鵝專用地下通道,方便這些小生靈們不被人類打擾地安全過馬路回家。
藍企鵝
在但尼丁以南的奧塔哥半島以及奧塔哥南海岸,可以見到如今全世界僅存4000餘只的黃眼企鵝——連接兩只黃色眼睛的,是一圈漂亮的淡黃色鑲邊。黃眼企鵝身型較大,一隻成年的黃眼企鵝大約有70厘米高、體重在6公斤左右。
黃眼企鵝
除了黃眼企鵝,峽灣冠企鵝也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鳥類之一,它們生活在紐西蘭南島最南端的峽灣和斯圖爾特島,美麗又難得一見。
峽灣冠企鵝
被海洋環抱著的紐西蘭,同樣也是海洋生物的集結地。在奧克蘭的豪拉基灣海洋公園,極度瀕危的布氏鯨以此為家。南半球37種海洋哺乳動物中,有超過25種長期生存在這個地區,幾乎成為了一座「種群博物館」。而若是前往南島東海岸的凱庫拉,人們便可以比在任何一片海域更輕松地遇見抹香鯨。
凱庫拉水下環境特別,水域中的大陸架坡度極陡,從陸地陡降至水下峽谷;南北方寒暖流的沖撞,讓這里的浮游生物與深海營養物質十分豐富,為鯨魚群的生存與繁衍提供了理想的環境與食物儲備。定居在這里的抹香鯨,常常在覓食之餘探出水面,給出海賞鯨的人一份不會落空的驚喜。
在凱庫拉,可以搭乘觀鯨的遊船到海上近距離觀鯨
故事的最後,不妨前往離岸保護區看一看鱷蜥——一種從遠古時代存活下來的獨特物種。作為世界上僅存的、從恐龍時代延續至今的喙頭爬行動物,其家族中的其他成員早已在6500萬年前滅絕,而古老的紐西蘭大蜥蜴則憑著天時地利延續至今。這種「蜥蜴的活化石」,平均壽命在 100 歲以上,一生中,皮膚可以變換出幾種不同的色彩。同時,它也是罕見的「三眼」動物,人們目前並不清楚其額頭上神秘的第三隻眼的用途,但有科學家認為,這是幫助紐西蘭大蜥蜴計算與辨別時間的器官。
鱷蜥
作為卵生動物,紐西蘭大蜥蜴的性別由孵化時的環境溫度決定:只有低於22.1攝氏度,才有可能孵出雌蜥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雌蜥蜴的孵出變得越發艱難,走過漫漫進化路、棲息於「無天敵」島嶼的「活化石」,也將面臨滅絕的危機——減緩全球變暖,將人類活動這一新生「天敵」的影響降到最低,不該僅僅是紐西蘭人的努力。
⑶ 紐西蘭的歷史
波利尼西亞定居者約在公元十世紀來最先來到紐西蘭(毛利國名為長白雲之鄉Aotearoa)。到公元十二世紀,全國受青睞的地區已分布了許多定居點;1642年, 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發現了長白雲之鄉,並以荷蘭一個地區的名字命名這塊土地為Nieuw Zeeland,他繪制了部分西海岸地區的地圖,但並未在此登陸;1769年,英國海軍艦長詹姆斯.庫克及其船員成為首先踏足紐西蘭土地的歐洲人,隨後,捕撈海豹和鯨魚的人們也來到這里,傳教士也很快接踵而來,定居點開始逐漸建立起來了。
到1840年,估計毛利人口為十萬人,大約二千名歐洲定居者(毛利人稱其為 "Pakeha"白人)分布在沿海地區,紐西蘭那時沒有全國政府或全國領導人,毛利人和白人團體請求英國提供某些保護以及法律和秩序;1840年2月6日,毛利人和英國王室在島嶼灣的懷唐伊鎮簽署了《懷唐伊(Waitanyi)條約》,該條約使紐西蘭成為王室屬的一個殖民地,這個條約被認為是紐西蘭的建國文件,該條約使早期開拓者有權在紐西蘭定居並允諾毛利人按其意願繼續擁有他們的土地、森林和漁業,該條約說明毛利人將對土地及生活方式自己做出決定,並答應建立一個政府,使全體人民過上和平法制的生活,該條約亦確立了紐西蘭人享有英國公民的權利,該條約目前仍然是"現行文",並且是紐西蘭涉及民族關系方面很具爭議的話題。
此條約簽屬後,更多的人開始來到紐西蘭並在這里定居,多數人去南部島定居,因為那裡的土地適合耕作,在奧塔哥和西海岸地區還發現了金礦,然而,自本世紀以來,來北島居住的人還是多於南部,到1980年代,全國人口增加到五十萬,並開始建設鐵路和公路,定居者建立了農場已經成為紐西蘭經濟的支柱,1893年,紐西蘭成為第一個賦予婦女選舉權的國家,當時,英國仍然是紐西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經常被喻為"家鄉",成千上萬的紐西蘭人代表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8年,有一半的參戰者死於戰爭或在戰爭中負傷。
1935年,紐西蘭選出工黨政府,該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其中包括每周40小時工作制以及國家撥款的衛生和福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紐西蘭再次派出軍隊,大約全國人口的百分只十齣過作戰,戰爭結束後,對紐西蘭的農產品的需求增加,1950年代,全面就業迅速增長,工業空前繁榮。
由於對進口(特別是石油)和對肉類、奶製品和羊毛出口的長期依賴,紐西蘭的經濟在1970年代和1980年帶開始惡化,1970年代初期,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以後,紐西蘭失去其傳統的出口市場,隨後即出現失業和社會問題;1980年代中後期,工黨政府開始進行新的貨幣政策、工業解除限制、取消津貼以及將許多政府部門私有化等大范圍的改革,自此經濟開始逐漸好轉,失業人數開始下降。
⑷ 最早到紐西蘭的人是什麼人且稱那叫什麼
研究表明中國人最早於2000年前就到過紐西蘭:::
來源:佛山資訊網日期:2006-6-5
一般認為,最早發現紐西蘭的歐洲人是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他於1642年發現了紐西蘭南島的西海岸;1769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發現了紐西蘭東海岸。而有「業余歷史學家」之稱的貝爾的研究顯示,中國的船隻2000年前就到過紐西蘭。
貝爾今年先後兩次到紐西蘭南島城市克賴斯特徹奇進行考古研究。他發現,在現今克
賴斯特徹奇的博塔尼克公園所在地1000年前曾存在一座有4000名居民的中國城,並建有一座城堡,這是他在南島發現的30個中國遺址之一。貝爾說,克賴斯特徹奇是中國人在南島的首都,這一研究結論無可爭辯。
⑸ 為什麼小小的紐西蘭,會有如此多的巨鳥呢
鳥類的體型一般都不太高大,可是某些地方的鳥類比平常的鳥類要大的多,所以它們又被人們稱為”巨鳥“。巨鳥在紐西蘭特別多,走在紐西蘭的土地上,一不注意,一隻巨鳥就出現在你的眼前,當地人已經是見怪不怪了。有些人好奇為什麼在小小的紐西蘭可以出現那麼多巨鳥,其實這是和紐西蘭獨特的海島自然環境有關。
總之,紐西蘭有那麼多的巨鳥,主要還是紐西蘭的地理條件優越,那裡食物豐富,又沒有巨鳥的天敵。巨鳥們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上面,它們的體型也隨著變得越來越大,身體的變化也讓它們的翅膀出現了退化,永遠地失去了飛翔的能力。
⑹ 紐西蘭在毛利人到來之前有哪些陸地動物和淡水魚
明確的是紐西蘭在人類到達之前是沒有任何本土陸上哺乳動物的,只有海豹、海豚之類海洋哺乳動物和三種蝙蝠(現在還剩兩種了)。
鳥類是陸上的主要動物。因為沒有哺乳動物的威脅所以很多鳥都不會飛,包括Kiwi,Weka,已經滅絕的Moa和Kakapo鸚鵡。蝙蝠也是在地上生活的。
另外還有60多種蜥蜴和4種青蛙。
再小其他動物和魚類就不是很清楚了。
⑺ 澳大利亞紐西蘭在英國人登陸之前,就有古利人和毛利人,學過中學歷史就知道,人類起源於非洲,
你可以研究下新幾內亞人,那是個關鍵。
他們應該不是從非洲漂過去的,
是從非洲,到亞洲,到印尼,到新幾內亞島過去。這條線路之間的海溝都很短,短於台灣海峽的。就是說天氣好能看到對岸。
⑻ 歐洲人是從哪年開始登上紐西蘭島
最先到紐西蘭的歐洲人是1642年到達的荷蘭人阿貝爾·塔斯曼
首批已知到此的歐洲人是奉荷蘭東印度公司之命而來的荷蘭人阿貝爾·塔斯曼所帶領的船隊,在1642年抵達「南北島」西岸。當時他們不知兩島是分開的,故整體命名為Staaten Landt(州地)。其後再依照他們在現今印尼巴塔維亞的基地名稱改為Nieuw Zeeland。該基地原先命名是依照荷蘭本土的西蘭省。
1642年12月13日,他抵達紐西蘭南島,稍作探索後,他誤以為這是南美洲的南端,於是繼續北上,12月18日,他的船隊遭到毛利人的襲擊,損失了4名水手。
塔斯曼(Abel Tasman,1603年-1659年10月10日),荷蘭探險家、商人。他的名字被列入最偉大航海家之列,塔斯馬尼亞島和塔斯曼海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⑼ 恐鳥的滅絕原因
人們對恐龍的滅絕相當熟悉,也相當關心,同樣已經滅絕,也同樣與「巨」字聯在一起的另一種動物似乎很陌生,這種動物就是「恐鳥」(moa)。恐鳥是一種很早以前生活在紐西蘭的一種無翼大鳥,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這種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鳥的滅絕是因為人類濫殺的結果,但科學家發現,這種鳥滅絕,責任並不全在人類身上。
恐鳥的故事通常像是一個傳說一樣展開。從前,這種像鴕鳥一樣的大鳥幸福地生活在一片飄著白雲的土地上,毛利人把這塊土地叫做「奧蒂羅亞」,也就是現在的紐西蘭。大約700多年前,一個有重大影響的日子來臨了,首批人類來到那裡。他們是波利尼西亞人,據說他們是乘著獨木舟從夏威夷而來,發現紐西蘭島上有一種無翅的鳥很容易捕殺,可為他們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這種鳥就是恐鳥。成年恐鳥高達3.5米,重達250公斤,肉多而鮮美。在六個世紀之內,毛利人就把這些不幸的長有羽毛的龐然大物捕殺光了。就像渡渡鳥一樣,恐鳥從此成為人類貪欲的象徵,或者用現代的說法就是成為不能持續發展的一個突出例子。可是事實果然如此嗎?科學家通過分子探測對這一說法提出了很大的疑問,那就是毛利人是否應該為這個災難性的後果受到如此深的責備?
在人類到來之前,恐鳥的數量為什麼會下降得如此厲害?吉梅爾提出了幾個新奇的理論,其中一個理論就是由於火山爆發導致恐鳥數量下降。他認為不是氣候變化導致恐鳥數量下降,因為這個觀點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在紐西蘭北部島嶼中心的陶波湖周圍,火山經常爆發,一而再再而三地毀壞當地恐鳥的生活區。
另外,在人類到來之前,恐鳥已經有天敵了,如紐西蘭的一種巨鷹。 其實,在人類到達紐西蘭之前,恐鳥的數量就已經開始急劇下降,即使在人類投出第一個矛之前恐鳥也早就是當地的一個弱勢群體,非常容易受到外部襲擊。恐鳥有10個種類,最大的一種是迪諾尼斯(Dinornis)恐鳥。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生物學家尼爾.吉梅爾領導的生物學家小組從保存的這種最大的恐鳥骨頭中提取了DNA,然後以突變為基礎通過計算機模型獲取DNA序列,作為種群混合的結果,突變現象發生在每一代身上。通過檢查這些小的基因轉變,科學家可以將分子鍾倒轉,看一看一個物種是如何進化的,而且他們還可以推斷出這個種群的數量:數量越大,遺傳的變化也就越廣泛!
經過細致研究了恐鳥的數據後,吉梅爾的研究小組推斷出這種鳥的數量,他們稱這個數量「低到了警戒水平」。1000年前,在紐西蘭生活著數百萬計的迪諾尼斯恐鳥。研究人員說,加上其它9種恐鳥,在1000年至6000年前這段時間里,紐西蘭北部和南部的島嶼上生活著大約300萬至1200萬只恐鳥。人類約於1280年首次到達那裡時,恐鳥數量已經不足15.9萬只了。到了18世紀初,大約還有6萬多隻。 不過,有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是,恐鳥數量急劇下降是疾病流行所致,比如禽流感、沙門氏菌或者肺結核等病的傳播,這些疾病是由候鳥從澳大利亞和其它地方帶到那裡的。當然,如果人類沒有到達那個地方的話,恐鳥的數量是能夠反彈的,由於人類的到來破壞了它們的生活環境,對恐鳥進行獵殺,使它們的數量進一步下降。
吉梅爾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科學院出版的一份學術刊物上。研究報告稱,恐鳥滅絕的原因是復雜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掩埋。文章說:「如果我們對恐鳥數量的新的估計是正確的話,那麼,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在人類到來前影響恐鳥數量的因素,也許我們通過總結過去的教訓可以更好的洞察和解決現代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
雖然恐鳥的上肢和鴕鳥一樣已經退化,但它的身軀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恐鳥與鴕鳥的最大區別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蓋,而鴕鳥的脖子是禿裸的,並且比恐鳥的脖子要長;它是三根腳趾,而鴕鳥是兩根腳趾。
18世紀中期,歐洲移民來到島上,給恐鳥帶來了厄運。恐鳥肉對於歐洲移民來說是美味佳餚。由於恐鳥體型太巨大,難以躲藏,歐洲人很容易捕捉到它們,經常一下子就能捕殺十幾只,恐鳥肉一時成了這些歐洲移民的一項重要的肉食來源。同時,由於歐洲移民的到來以及當地土著人的不斷增加,開始了大面積燒荒、墾荒,恐鳥的生存地也遭到了徹底破壞,恐鳥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餓死。同時,由於恐鳥破壞莊稼,他們為了保護莊稼大量捕殺恐鳥,此外,與歐洲人一起來到島上的家犬和家鼠也成了恐鳥的天敵。它們同樣給恐鳥以致命打擊。
到了18世紀末,恐鳥的數量已經很少了,人們捕捉恐鳥也越來越難了,而1800年則是人們能捕捉到恐鳥的最後一年。 恐鳥的滅絕,人類肯定難辭其咎。但把這筆賬全算在人類頭上,恐怕也有失公允。恐鳥的迅速消失,原因比較復雜。
科學家對恐鳥數量動態變化的模擬實驗表明,當時成年恐鳥的死亡率很高,而出生率很低。死亡率高可能與天敵(人類是主角)對這種缺乏自衛能力的動物的大肆捕殺有關。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也有一定的責任。
至於出生率低則可以做如下解釋:巨大的動物繁殖率都很低,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壽命卻很長(小動物如老鼠、昆蟲之輩,繁殖率很高,但卻是短命鬼)。在地域和食物均十分有限的海島上,在沒有天敵相制約的情況下,過高的繁殖率對像恐鳥這樣巨大動物的生存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恐鳥的基因里必定有一種限制「人口膨脹」的機制在發揮作用,否則它們早就因繁殖得過多,吃光島上可食的植物而自我毀滅了。據說恐鳥一次只生一個蛋。
但當年若無外敵入侵,恐鳥的低繁殖率恐怕是不至於構成滅種的危機的。 科學家們表示考古記錄顯示人類獵捕了紐西蘭恐鳥(moa),可能是導致紐西蘭恐鳥滅絕的幕後推手。
紐西蘭曾經存在九個不能飛的恐鳥物種,直到公元1300年人類的到來。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所有九個物種全部消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莫頓·艾倫托夫特(MortenAllentoft)和同事研究了四個恐鳥物種281例化石的DNA。他們發現在滅絕前的3000年間,恐鳥的遺傳多樣性一直保持恆定,這是穩定種群的跡象。「我們只能將恐鳥滅絕的原因歸結於人類。」 艾倫托夫特這樣說道。
艾倫托夫特的發現與紐西蘭莫斯格爾奧塔哥大學的尼爾·戈梅爾(Neil Gemmell)進行的早期研究結果相矛盾。2004年,戈梅爾研究了恐鳥化石的線粒體DNA,結果發現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1000年,紐西蘭的恐鳥種群數量大約為300萬至1200萬之間。另一項單獨的研究表明,300年後當人類初次到達紐西蘭時,當地的恐鳥物種只有159000個,因此戈梅爾推測在人類獵捕恐鳥之前,一定有別的原因導致恐鳥物種數量銳減。
然而,這些估計並不可靠,因為DNA並不是物種大小的最好記錄,艾倫托夫特這樣說道,DNA只能顯示物種數量變化的趨勢。這項最新研究「似乎專門研究了恐鳥物種銳減的可能原因」,美國紐約國家歷史博物館哺乳動物館的羅斯·麥克菲(RossMacPhee)這樣說道,他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另外,將人類對動物物種的影響與其它效應,例如氣候變化相分離並非易事。當人類到達美洲和澳大利亞時,類似猛獁象等大型動物也滅亡了,這讓人不禁懷疑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一項研究發現北極的猛獁象在氣候變化導致的植被變化之後消失了,而非人類的過度獵殺。
⑽ 有3米高的神奇巨鳥恐鳥是怎麼進化來的,又是怎麼滅絕的
還記得小時候在《一千零一夜》的《辛巴達航海記》中讀過的捕捉大象喂養雛鳥的大鳥嗎?
我拚命爬上一棵大樹,向遠方眺望,我看見的只是晴朗的天空、湛藍的海水、茂密的森林以及飛鳥和沙礫。我就這樣望呀望,突然,我發現很遠的地方有一個巨大的白色影像。我趕忙溜下樹,向白色影像出現的方向走去,想去看個究竟。那原來是幢白色的圓頂建築。我靠攏後,繞著它轉了一圈,卻找不到它的大門。這房子光滑、明亮,我無法爬上去。這時太陽已經偏西,天快黑了,我急著進這屋子,找個地方休息。就在我束手無策的時候,我發現太陽突然不見了,四周一片漆黑。
當時正是夏天,我以為是空中有了烏雲才會如此。我又驚又怕,再抬頭細看,只見天空中出現一隻身軀龐大,被稱為神鷹的野鳥。這種鳥常常捕捉大象喂養雛鳥,我剛才看見的那幢白色圓頂建築,原來是個神鷹蛋!我不由得驚嘆安拉造物之奇。這時,那隻神鷹慢慢地落了下來,兩腳向後伸直,縮起翅膀,安然孵在蛋上。
這是多麼神奇的世界,又比電影《阿凡達》瑰麗的想像差多少?
於是,他們開始了激動人心的工作。首先,他們在紐西蘭的洞穴中收集保存完好的骨骼和鳥蛋,以獲得恐鳥的DNA序列。其中的鳥類蛋殼具有良好的遺傳物質恢復性,可以有效承受氧氣和水的侵蝕。經過不懈的努力,澳大利亞科學家終於通過先進的激光技術,利用綠色熒光染料在顯微鏡下鎖定恐鳥蛋殼中保留的DNA「熱區」。研究顯示,遺傳物質保存於蛋殼母體中,科學家利用顯微鏡技術成功拍下DNA照片。
除了恐鳥之外,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的生物學家夏洛特·奧斯卡姆和同事還成功從在馬達加斯加和澳大利亞發現的遠古鳥類蛋殼中提取出DNA樣本,樣本保存極為完好。
從鳥類蛋殼化石中成功提取出DNA樣本,為復原象鳥、恐鳥等已經滅絕的巨鳥奠定了基礎,距離科幻大片《侏羅紀公園》所描述的場景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