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的什麼病全球第一
『壹』 手足口病
編輯本段一.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
編輯本段二.手足口病是怎樣傳播的?
1.接觸病人皮膚。
2.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等物品。
3.患者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
4.飲用污染的水。
編輯本段三.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做到「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
編輯本段四.臨床特徵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臨床特徵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狀.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編輯本段五.鑒別
根據上述臨床特徵,在大規模流行時,診斷不困難。但散在發生時,須與口蹄疫、皰疹性咽頰炎、風疹等鑒別: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個血清型、65個亞型。主要侵犯豬、牛、馬等家畜。對人雖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發生於畜牧區,成人牧民多見,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較大潰瘍,手背及指、趾間有疹子,有癢痛感。
(2)皰疹性口炎四季均可發病,以散在為主。一般無皮疹,偶爾在下腹部可出現皰疹。
(3)皰疹性咽頰炎,可由CoxA組病毒引起,病變在口腔後部;如扁桃體、軟齶、懸雍垂,很少累及頰粘膜、舌、齦。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難與出疹發熱性疾病鑒別,須做病原學及血清檢查。
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編輯本段六.護理對策
1、消毒隔離
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寶寶應及時就醫,避免與外界接觸,一般需要隔離2周。
寶寶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
寶寶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適宜。有條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進行空氣消毒。減少人員進出寶寶房間,禁止吸煙,防止空氣污濁,避免繼發感染。
2、飲食營養
如果在夏季得病,寶寶容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需要適當補水和營養。
寶寶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溫開水。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願進食。宜給寶寶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護理
寶寶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可將維生素B 2 粉劑直接塗於口腔糜爛部位,或塗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 2 、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癒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4、皮疹護理
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
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喝水。
體溫在37.5℃~38.5℃之間的寶寶,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
編輯本段七.國際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流行報導。1957年紐西蘭首次報導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羅馬尼亞、巴西、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1998年我國台灣省發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並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
編輯本段八.我國疫情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000餘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後,1986年又出現了以托兒所及幼兒園為主的暴發。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71病毒。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小兒手足口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並暴發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佔62.04%;女性5177例,佔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病例報告。報告發病數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為山東(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廣東(670例)、黑龍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蘇(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與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報告病例數上升119.41%。
從近年報告的疫情資料來看,手足口病每年的發病時間高峰位於7月份左右。由於2007年全國氣溫上升較早,專家預測,可能導致手足口病發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將進一步增加。
進入2008年後,手足口病呈蔓延趨勢,春季在安徽、廣東、天津、寧夏等多地爆發,現已得到有效控制。
編輯本段九.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區別
口蹄疫與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區別:
(一)疾病名稱與疾病分類不同
口蹄疫(AphthaeEpizootic),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10B08.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9074.3和ICD-10B08.401。
(二)病原體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人畜共患病原體。
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見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即CoxAl6)等。
(三)傳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動物如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屬於人類疾病。
(四)傳播途徑不同
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瘢,經皮膚黏膜感染的;偶爾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於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五)發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決定於與病畜的接觸,發病人群的年齡廣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兒和兒童傳染病,3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
(六)症狀體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症狀體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後主要表現為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和局部皰疹損害兩大特徵。
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皰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七)診斷依據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當地牲畜口蹄疫發生或流行,並有與病畜接觸機會,或飲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熱的奶等感染關系。
手足口病,患兒傳染性明顯,呈流行性傳播,且臨床表現有區別。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臨床基礎上診斷,必要時分離病毒做出病原學確診。
編輯本段十.手足口病可有效預防
手足口病對嬰幼兒普遍易感。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徵,多數患者可以自愈。疾控專家建議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曬衣被,多通風。托幼機構和家長發現可疑患兒,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及時採取控制措施。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療、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只要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手足口病是可以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的。
編輯本段十一.流行環節及流行特徵
傳染源人是本病的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症狀帶毒者為該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糞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
與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並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
易感人群人對CoxAl6及EV71型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後可獲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病數85%—9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編輯本段十二.並發症
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近年發現EV71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機會發生無菌性腦膜炎,其症狀呈現為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躁、睡眠不安穩等;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合並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人,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編輯本段十三.治療
西醫治療
如果沒有合並症,手足口病患兒多數一周即可痊癒。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症處理,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病症,應及時復查。
中醫治療
★金銀花、板藍根、連翹各6克,黃連3克,煎水漱口。
★如果疼得厲害,或者牙齦有紅腫,可用板藍根10克,黃芩、白蘚皮各6克,雙花3克,竹葉、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紅腫明顯,可用黃芩、黃連、丹皮各10克,紅花6克,煎水浸泡。
★如果感覺瘙癢,可用生地、丹皮、板藍根、白蘚皮、地膚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紅花6克,煎水清洗患處,每日3次,連用1周。
食療方
★荷葉粥:鮮荷葉2張,白米50克,將荷葉切碎,煮粥給寶寶吃。
★竹葉20片,燈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許糖,煎水給寶寶喝。
編輯本段十四.手足口病治療和預防原則!
1、治療原則在治療方面,本病如無並發症,預後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內痊癒。治療原則主要為對症治療。可服用抗病毒葯物及清熱解毒中草葯及維生素B、C等。有合並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的護理,作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後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物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馳張性麻痹等,故應加強觀察,不可掉以輕心。2、預防原則本病至今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各地要做好疫情報告,托幼單位應作好晨間檢查,及時發現病人,採集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並作好患者糞便及其用具的消毒處理,預防疾病的蔓延擴散。流行期間,家長應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的機會。醫院應加強預防,設立專門的診室,嚴防交叉感染。在伴有嚴重合並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區,密切接觸患者的體弱嬰幼兒可肌注丙球蛋白。3、預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
(1)個人預防措施
1.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2)托幼機構及小學等
1.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4.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6.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7.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3)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並專辟診室(台)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台)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採用濕式清潔方式;
2.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後,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3.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症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
5.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後才能繼續使用;
6.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7.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腸道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時,要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
十五.小孩子患手足口病的具體表現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數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的寶寶。手足口病常常表現為: 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齶、硬齶、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蟲咬、不像葯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後即出現潰瘍,常常流口水,不能吃東西。
臨床上不癢、不痛、不結痂、不結疤。
患兒疼痛難忍,時時啼哭、煩躁。
患兒尿黃。
重疹患兒可伴發熱、流涕、咳嗽等症狀。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內可康復,但如果此前皰疹破潰,極容易傳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強度大、傳染性很強、傳播途徑復雜特點。病毒可以通過唾液飛沫或帶有病毒之蒼蠅叮爬過的食物,經鼻腔、口腔傳染給健康兒童,也可因直接接觸而傳染。
疫情報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的有關規定,對符合上述病例定義的手足口病病例進行報告。
(二)報告內容與方法
發現手足口病患者時,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報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點監測傳染病」一欄中填報該病。實行網路直報的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未實行網路直報的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之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報告病例分「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診斷病例」兩類。如為實驗室診斷病例,則應在報告卡片「備注」欄內註明腸道病毒的具體型別,如為重症病例亦應在「備注」中註明「重症」。
(三)局部地區或集體單位發生流行或暴發時,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及時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
(四)報告信息分析和反饋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對疫情報告信息進行逐級審核。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每日瀏覽並分析監測數據,發現異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現死亡病例,應及時核實並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及時向下級疾控機構及醫療機構反饋疫情分析信息。
編輯本段手足口病疫苗
手足口病目前並無疫苗。請廣大家長朋友不要輕信謠言,以防上當受騙 潘先海強調說,目前國家還沒有預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也沒有特效葯,任何有關可以預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和治療手足口病的特效葯物都是謠言,群眾千萬不要隨便相信,以免上當受騙。
除要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做到「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等預防措施外,還建議參考使用以下中葯預防措施(組方):金銀花6g、蘆根10g、板藍根10g、淡竹葉3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兩次,連續服用7-10天,每次50毫升。3歲以內嬰幼兒可減量服用;3至6歲幼兒可服用本劑量;6歲以上者可適當加量服用
『貳』 運動神經元病是致死率很高的疾病嗎
運動神經元病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選擇性侵犯幾歲前爪細胞呢?干運動神經元批准錐體細胞肌椎體束的慢性進行性神經病變。變性疾病發病率約為每年一到10/3分之三,問患病率為每年四到80000/80。漸凍症一般指肌萎縮側索硬化,也叫車運動神經元病,後一名稱英國常用運動神經元病的病因至今不安逸,確診好盡早地給予神經,把我支持,只要如力如太吉要我去堅持定期隨訪。該病目前無法根治,預後不良。最新研究發現,紐西蘭是世界上運動神經元疾病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在紐西蘭這種疾病去了800多人口,造成每周兩人死亡,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神經系統疾病數據發展在紐西蘭用多深金源疾病死亡率高達每10萬人中就有2.2的運動神經元疾病是一種會燒死神經元的基本疾病,症狀包括人們運動神經的逐漸退化,患者不能說話,不能遇到最終無法。
『叄』 手口足病是一種什麼的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症。個別重症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
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編輯本段]二 傳播渠道
1.人群密切接觸傳播。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絹等物品。
2.患者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
3.飲用污染的水和食物。
4.通過受患者的糞便污染的食物而傳播。
[編輯本段]三 預防
手足口病對嬰幼兒普遍易感。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徵,多數患者可以自愈。疾控專家建議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曬衣被,多通風。托幼機構和家長發現可疑患兒,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及時採取控制措施。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療、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主要做好這些方面的控制。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染的關鍵。
(一)個人預防措施
1. 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3.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 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機構及小學等集體單位的預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 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4. 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6. 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7. 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三)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
1. 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並專辟診室(台)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台)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採用濕式清潔方式;
2. 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後,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3. 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 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症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
5. 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後才能繼續使用;
6. 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7. 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腸道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時,要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
[編輯本段]四 臨床特徵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臨床特徵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狀.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數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的寶寶。手足口病常常表現為: 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齶、硬齶、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蟲咬、不像葯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後即出現潰瘍,常常流口水,不能吃東西。
臨床上不癢、不痛、不結痂、不結疤。
患兒尿黃。
重疹患兒可伴發熱、流涕、咳嗽等症狀。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內可康復,但如果此前皰疹破潰,極容易傳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強度大、傳染性很強、傳播途徑復雜特點。病毒可以通過唾液飛沫或帶有病毒之蒼蠅叮爬過的食物,經鼻腔、口腔傳染給健康兒童,也可因直接接觸而傳染。
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病,潛伏期一般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由於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渾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癒合後不留痕跡。手、足、口病發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現。水皰及皮疹通常會在一周內消退。
[編輯本段]五 鑒別
根據上述臨床特徵,在大規模流行時,診斷不困難。但散在發生時,須與口蹄疫、皰疹性咽頰炎、風疹等鑒別: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個血清型、65個亞型。主要侵犯豬、牛、馬等家畜。對人雖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發生於畜牧區,成人牧民多見,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較大潰瘍,手背及指、趾間有疹子,有癢痛感。
(2)皰疹性口炎四季均可發病,以散在為主。一般無皮疹,偶爾在下腹部可出現皰疹。
(3)皰疹性咽頰炎,可由CoxA組病毒引起,病變在口腔後部;如扁桃體、軟齶、懸雍垂,很少累及頰粘膜、舌、齦。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難與出疹發熱性疾病鑒別,須做病原學及血清檢查。
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編輯本段]六 護理對策
1、消毒隔離
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寶寶應及時就醫,避免與外界接觸,一般需要隔離2周。
寶寶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
寶寶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適宜。有條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進行空氣消毒。減少人員進出寶寶房間,禁止吸煙,防止空氣污濁,避免繼發感染。
2、飲食營養
如果在夏季得病,寶寶容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需要適當補水和營養。
寶寶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溫開水。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願進食。宜給寶寶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護理
寶寶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可將維生素B 2 粉劑直接塗於口腔糜爛部位,或塗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 2 、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癒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4、皮疹護理
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
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喝水。
體溫在37.5℃~38.5℃之間的寶寶,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
[編輯本段]七 國際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紐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後EV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要臨床特徵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亞報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癱,44人死亡。1994年英國發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患者大多為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症狀較輕。英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為2-3年。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東亞地區流行。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發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1998年我國台灣省發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並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
[編輯本段]八.我國手足口病疫情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000餘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後,1986年又出現了以托兒所及幼兒園為主的暴發。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71病毒。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小兒手足口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並暴發心肌炎死亡。
衛生部新聞辦公室主任鄧海華今日指出,2009年3月全國通過傳染病網路直報系統報告的手足口病病例是54713例,死亡31例。從今年年初到4月7號,網路直報顯示,全國累計報告手足口病例115618例,其中重症773例,死亡50例 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與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報告病例數上升119.41%。
從近年報告的疫情資料來看,手足口病每年的發病時間高峰位於7月份左右。由於2007年全國氣溫上升較早,專家預測,可能導致手足口病發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將進一步增加。
進入2008年後,手足口病呈蔓延趨勢,春季在安徽、廣東、天津、寧夏等多地爆發,後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5月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7.6萬余例,死亡40例。2008年下半年山東菏澤出現部分疫情,但被瞞報,直到2009年3、4月迫於輿論當地政府公布疫情。截至4月7日,全國累計報告手足口病例115618例,其中重症773例,死亡50例。菏澤市共有患兒4557例,12例死亡。民權縣共有患兒709例,死亡8例。兩地疫情在省內均居第一。在死亡病例中,山東菏澤13人、河南商邱11人、河南開封5人。報告病例比較多的是河南、山東、江蘇、廣西、安徽、廣東、河北、湖北、湖南和浙江,這十個省報告的病例數占總病例數的80%,報告的病例以嬰幼兒為主,5歲以下佔到了94.8%,3歲以下佔到了77.6%。
2009年我國手足口病發病處於上升階段!衛生部新聞辦公室主任鄧海華昨天指出,從今年初到4月7日,全國累計報告手足口病例115618例,死亡50例。從廣東省衛生廳獲悉,全省今年累計報告手足口病例已有6000多例,預計下月將進入發病高峰期。 在死亡病例中,山東荷澤13人、河南商丘11人、河南開封5人。報告病例比較多的是河南、山東、江蘇、廣西、安徽、廣東、河北、湖北、湖南和浙江,這十個省報告的病例數占總病例數的80%。報告病例以嬰幼兒為主,5歲以下佔到了94.8%,3歲以下佔到了77.6%。今年疫情發病比往年有所提前,主要流行在農村地區。
疫情報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的有關規定,對符合上述病例定義的手足口病病例進行報告。
(二)報告內容與方法
發現手足口病患者時,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報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點監測傳染病」一欄中填報該病。實行網路直報的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未實行網路直報的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之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報告病例分「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診斷病例」兩類。如為實驗室診斷病例,則應在報告卡片「備注」欄內註明腸道病毒的具體型別,如為重症病例亦應在「備注」中註明「重症」。
(三)局部地區或集體單位發生流行或暴發時,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及時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
(四)報告信息分析和反饋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對疫情報告信息進行逐級審核。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每日瀏覽並分析監測數據,發現異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現死亡病例,應及時核實並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及時向下級疾控機構及醫療機構反饋疫情分析信息。
[編輯本段]九.手足口病與口蹄疫的區別
口蹄疫與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區別:
(一)疾病名稱與疾病分類不同
口蹄疫(AphthaeEpizootic),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10B08.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9074.3和ICD-10B08.401。
(二)病原體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人畜共患病原體。
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見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即CoxAl6)等。
(三)傳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動物如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屬於人類疾病。
(四)傳播途徑不同
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瘢,經皮膚黏膜感染的;偶爾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於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不潔牛奶·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五)發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決定於與病畜的接觸,發病人群的年齡廣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兒和兒童傳染病,3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
(六)症狀體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症狀體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後主要表現為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和局部皰疹損害兩大特徵。
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皰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七)診斷依據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當地牲畜口蹄疫發生或流行,並有與病畜接觸機會,或飲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熱的奶等感染關系。
手足口病,患兒傳染性明顯,呈流行性傳播,且臨床表現有區別。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臨床基礎上診斷,必要時分離病毒做出病原學確診。
[編輯本段]十.流行環節及流行特徵
今年手足口病主要流行的病毒類型主要還是兩大類型:第一個類型就是柯薩奇病毒A組的16型,簡稱為COXA16;還有腸道病毒的71型,簡稱為EV71
5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發期。今年的手足口病出現了新的變化:
一是發病高峰期明顯提前,青島市提前了八周;
二是全國高發地區以河南、山東居前,省內則向魯南、魯西南轉移,且發病強度高於去年;
三是發病90%以上為5歲以下兒童,托幼兒童和散居兒童幾乎各佔一半,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
四是實驗室確診的病例大多數是EV71型,危重患兒病例增加。
傳染源人是本病的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症狀帶毒者為該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糞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
與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並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
易感人群人對CoxAl6及EV71型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後可獲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病數85%—9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編輯本段]十一.手足口病並發症
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近年發現EV71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機會發生無菌性腦膜炎,其症狀呈現為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躁、睡眠不安穩等;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合並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人,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編輯本段]十二.手足口病治療
西醫治療
如果沒有合並症,手足口病患兒多數一周即可痊癒。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症處理,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病症,應及時復查。
中醫治療
★金銀花、板藍根、連翹各6克,黃連3克,煎水漱口。
★如果疼得厲害,或者牙齦有紅腫,可用板藍根10克,黃芩、白蘚皮各6克,雙花3克,竹葉、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紅腫明顯,可用黃芩、黃連、丹皮各10克,紅花6克,煎水浸泡。
★如果感覺瘙癢,可用生地、丹皮、板藍根、白蘚皮、地膚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紅花6克,煎水清洗患處,每日3次,連用1周。
食療方
★荷葉粥:鮮荷葉2張,白米50克,將荷葉切碎,煮粥給寶寶吃。
★竹葉20片,燈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許糖,煎水給寶寶喝。
[編輯本段]十三 治療和預防原則
1、治療原則在治療方面,本病如無並發症,預後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內痊癒。治療原則主要為對症治療。可服用抗病毒葯物及清熱解毒中草葯及維生素B、C等。有合並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的護理,作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後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物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馳張性麻痹等,故應加強觀察,不可掉以輕心。2、預防原則本病至今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各地要做好疫情報告,托幼單位應作好晨間檢查,及時發現病人,採集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並作好患者糞便及其用具的消毒處理,預防疾病的蔓延擴散。流行期間,家長應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的機會。醫院應加強預防,設立專門的診室,嚴防交叉感染。在伴有嚴重合並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區,密切接觸患者的體弱嬰幼兒可肌注丙球蛋白。3、預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
(3)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並專辟診室(台)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台)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採用濕式清潔方式;
2.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後,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3.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症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
5.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後才能繼續使用;
6.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7.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腸道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時,要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
按臨床表現主要包括4個階段的治療。
(一)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階段。
1.一般治療: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
2.對症治療:發熱、嘔吐、腹瀉等給予相應處理。
(二)神經系統受累階段。
該階段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如頭痛、嘔吐、精神差、易激惹、嗜睡、肢體無力、肌陣攣、抽搐或急性遲緩性麻痹等。
1.控制顱內高壓:限制入量,給予甘露醇0.5~1.0g/kg/次,每4~8小時一次,20~30min靜脈注射,根據病情調整給葯間隔時間及劑量。必要時加用速尿;
2.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總量2g/kg,分2~5天給予;
3.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參考劑量:甲基強地松龍1~2mg/(kg·d);氫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分1~2次。重症病例可給予短期大劑量沖擊療法;
4.其他對症治療:如降溫、鎮靜、止驚(安定、魯米那鈉、水合氯醛等);
5.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密切監護,注意嚴重並發症。
(三)心肺衰竭階段。
在原發病的基礎上突然出現呼吸急促、面色蒼白、發紺、出冷汗、心率快、吐白色或粉紅色血性泡沫樣痰、出現肺部羅音增多、血壓明顯異常、頻繁的肌陣攣、驚厥和/或意識障礙加重等以及高血糖、低氧血症、胸片異常明顯加重或出現肺水腫表現。
1.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
2.確保兩條靜脈通道的暢通,監測呼吸、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
3.呼吸功能障礙時,及時氣管插管使用正壓機械通氣,建議小兒患者呼吸機初調參數:吸入氧濃度80%~100%,PIP20~30cmH2O,PEEP4~8cmH2O,f20~40次/分,潮氣量6~8ml/kg左右。以後根據血氣隨時調整呼吸機參數;
4.在維持血壓穩定的情況下,限制液體入量;
5.頭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插胃管、導尿(禁止壓迫膀胱排尿);
6.葯物治療。
6.1應用降顱壓葯物;
6.2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必要時給予沖擊療法;
6.3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6.4血管活性等葯物的應用:根據血壓、循環的變化可選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農等葯物;酌情應用強心、利尿葯物治療;
6.5果糖二磷酸鈉或磷酸肌酸靜注;
6.6抑制胃酸分泌:可靜脈應用西咪替丁、洛賽克等;
6.7退熱治療;
6.8監測血糖變化,必要時可皮下或靜脈注射胰島素;
6.9驚厥時給予鎮靜葯物治療;
6.10有效抗生素防治肺部細菌感染;
6.11保護重要臟器功能。
『肆』 迄今為止,紐西蘭這個國家的牛得過瘋牛病嗎可以放心買紐西蘭的奶粉嗎
沒有,紐西蘭的牛比較讓人放心。 紐西蘭的牛奶質量是全球第一,各項牛奶指數均排在第一名。 聽說過瘋牛病,瘋牛病就是因為轉基因食物導致的。 轉基因有啥危害呢?簡單點說可能導致後代不育、畸形,但概率很低。所以不可控。 條件允許的話,最好選擇紐西蘭直郵的,比較讓人放心。
『伍』 手足口病
一.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症。個別重症患兒病情展快,導致死亡。
四.手足口病是怎樣傳播的?
1.接觸病人皮膚。
2.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等物品。
3.患者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
4.飲用污染的水。
五.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做到「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
六.臨床特徵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狀.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七.鑒別
根據上述臨床特徵,在大規模流行時,診斷不困難。但散在發生時,須與口蹄疫、皰疹性咽頰炎、風疹等鑒別: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個血清型、65個亞型。主要侵犯豬、牛、馬等家畜。對人雖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發生於畜牧區,成人牧民多見,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較大潰瘍,手背及指、趾間有疹子,有癢痛感。
(2)皰疹性口炎四季均可發病,以散在為主。一般無皮疹,偶爾在下腹部可出現皰疹。
(3)皰疹性咽頰炎,可由CoxA組病毒引起,病變在口腔後部;如扁桃體、軟齶、懸雍垂,很少累及頰粘膜、舌、齦。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難與出疹發熱性疾病鑒別,須做病原學及血清檢查。
九.預防
本病主要通過食物、口鼻飛沫及接觸傳播,因此預防上5歲以下兒童主要應做到:
1.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病從口入;
2.避免與其他患兒接觸,幼托機構發現病人,要採取隔離措施;
3.加強體質鍛煉;
(一)托幼機構做好晨間體檢,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
(二)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應消毒,患兒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三)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
(四)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
十.護理對策
1、消毒隔離
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寶寶應及時就醫,避免與外界接觸,一般需要隔離2周。
寶寶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
寶寶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流通,溫度適宜。有條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進行空氣消毒。減少人員進出寶寶房間,禁止吸煙,防止空氣污濁,避免繼發感染。
2、飲食營養
如果在夏季得病,寶寶容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需要適當補水和營養。
寶寶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溫開水。
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願進食。宜給寶寶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護理
寶寶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可將維生素B 2 粉劑直接塗於口腔糜爛部位,或塗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 2 、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癒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4、皮疹護理
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
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喝水。
體溫在37.5℃~38.5℃之間的寶寶,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
十一.國際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流行報導。1957年紐西蘭首次報導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羅馬尼亞、巴西、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1998年我國台灣省發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並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
十二.我國疫情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1983年天津發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000餘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後,1986年又出現了以托兒所及幼兒園為主的暴發。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71病毒。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小兒手足口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並暴發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佔62.04%;女性5177例,佔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病例報告。報告發病數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為山東(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廣東(670例)、黑龍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蘇(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與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報告病例數上升119.41%。
從近年報告的疫情資料來看,手足口病每年的發病時間高峰位於7月份左右。由於2007年全國氣溫上升較早,專家預測,可能導致手足口病發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將進一步增加。2008年4月於安徽省阜陽市爆發。四日零時到五日零時,阜陽市新增報告手足口病病例三百九十八例,其中住院兩百五十三例,比上日減少五十五例。當日出院一百六十八例,無死亡病例。目前仍住院治療的一千三百一十四例,其中危、重症病例比上日減少十一例。
據悉,至今安徽省已經治癒兩千六百四十二例,其中治癒重症、病危患者九十四例。
進入2008年後,手足口病呈蔓延趨勢。
截至2008年5月7日,廣東全省共報告手足口病病例4876例,死亡3例。近三日均無新發生的死亡病例報告。廣東省對臨床診斷懷疑為EV 71手足口病的191例病例標本進行了實驗室檢測,結果EV71核酸陽性只有33例,當中包含此前報告的佛山高明2例死亡病例,其他絕大多數患者病情平穩。
從2008年1月1日至5月6日,天津市累計報告手足口病病例134例(發病率為1.28/10萬),其中本市病例128例,外地病例6例,沒有重症入院和死亡病例。
截止5月7日18時,青海省共累計報告手足口病病例14例,根據臨床診斷、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技術診斷,確診手足口病病例10例。
十三.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區別 口蹄疫與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區別:
(一)疾病名稱與疾病分類不同
口蹄疫(AphthaeEpizootic),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10B08.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9074.3和ICD-10B08.401。
(二)病原體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人畜共患病原體。
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見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即CoxAl6)等。
(三)傳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動物如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屬於人類疾病。
(四)傳播途徑不同
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瘢,經皮膚黏膜感染的;偶爾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於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五)發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決定於與病畜的接觸,發病人群的年齡廣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兒和兒童傳染病,3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
(六)症狀體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症狀體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後主要表現為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和局部皰疹損害兩大特徵。
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皰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七)診斷依據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當地牲畜口蹄疫發生或流行,並有與病畜接觸機會,或飲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熱的奶等感染關系。
手足口病,患兒傳染性明顯,呈流行性傳播,且臨床表現有區別。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臨床基礎上診斷,必要時分離病毒做出病原學確診。
十四.手足口病可有效預防
手足口病對嬰幼兒普遍易感。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徵,多數患者可以自愈。疾控專家建議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曬衣被,多通風。托幼機構和家長發現可疑患兒,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及時採取控制措施。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療、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只要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手足口病是可以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的。
十五.流行環節及流行特徵
傳染源人是本病的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症狀帶毒者為該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糞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
與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並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
易感人群人對CoxAl6及EV71型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後可獲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病數85%—9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十六.並發症
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近年發現EV71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機會發生無菌性腦膜炎,其症狀呈現為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等;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合並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人,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十七.治療
西醫治療
如果沒有合並症,手足口病患兒多數一周即可痊癒。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症處理,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病症,應及時復查。
中醫治療
★金銀花、板藍根、連翹各6克,黃連3克,煎水漱口。
★如果疼得厲害,或者牙齦有紅腫,可用板藍根10克,黃芩、白蘚皮各6克,雙花3克,竹葉、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紅腫明顯,可用黃芩、黃連、丹皮各10克,紅花6克,煎水浸泡。
★如果感覺瘙癢,可用生地、丹皮、板藍根、白蘚皮、地膚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紅花6克,煎水清洗患處,每日3次,連用1周。
食療方
★荷葉粥:鮮荷葉2張,白米50克,將荷葉切碎,煮粥給寶寶吃。
★竹葉20片,燈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許糖,煎水給寶寶喝。
手足口病治療和預防原則!
1、治療原則在治療方面,本病如無並發症,預後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內痊癒。治療原則主要為對症治療。可服用抗病毒葯物及清熱解毒中草葯及維生素B、C等。有合並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的護理,作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後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物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馳張性麻痹等,故應加強觀察,不可掉以輕心。2、預防原則本病至今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各地要做好疫情報告,托幼單位應作好晨間檢查,及時發現病人,採集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並作好患者糞便及其用具的消毒處理,預防疾病的蔓延擴散。流行期間,家長應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的機會。醫院應加強預防,設立專門的診室,嚴防交叉感染。在伴有嚴重合並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區,密切接觸患者的體弱嬰幼兒可肌注丙球蛋白。3、預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感染的關鍵。
(一)個人預防措施
1.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機構及小學等
1.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4.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6.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7.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三)醫療機構的預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間,醫院應實行預檢分診,並專辟診室(台)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導發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台)就診,候診及就診等區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室內清掃時應採用濕式清潔方式; 2.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一位病人後,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 3.診療、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重症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 5.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後才能繼續使用; 6.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進行消毒處理; 7.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腸道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時,要立即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疾控機構報告。
小孩子患手足口病的具體表現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數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的寶寶。手足口病常常表現為: 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齶、硬齶、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蟲咬、不像葯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後即出現潰瘍,常常流口水,不能吃東西。
臨床上不癢、不痛、不結痂、不結疤。
患兒疼痛難忍,時時啼哭、煩躁。
患兒尿黃。
重疹患兒可伴發熱、流涕、咳嗽等症狀。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內可康復,但如果此前皰疹破潰,極容易傳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強度大、傳染性很強、傳播途徑復雜特點。病毒可以通過唾液飛沫或帶有病毒之蒼蠅叮爬過的食物,經鼻腔、口腔傳染給健康兒童,也可因直接接觸而傳染。
疫情報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的有關規定,對符合上述病例定義的手足口病病例進行報告。
(二)報告內容與方法
發現手足口病患者時,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報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點監測傳染病」一欄中填報該病。實行網路直報的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未實行網路直報的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之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報告病例分「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診斷病例」兩類。如為實驗室診斷病例,則應在報告卡片「備注」欄內註明腸道病毒的具體型別,如為重症病例亦應在「備注」中註明「重症」。
(三)局部地區或集體單位發生流行或暴發時,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及時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
(四)報告信息分析和反饋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對疫情報告信息進行逐級審核。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每日瀏覽並分析監測數據,發現異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現死亡病例,應及時核實並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及時向下級疾控機構及醫療機構反饋疫情分析信息。
『陸』 甲型H1N1病毒死亡情況
你好:
豬流行性感冒電子顯微鏡下的豬流感病毒目錄
豬流感簡介
豬患豬流感的症狀以及防治
人感染豬流感症狀及預防
豬流感疫情問答
「豬」流感疫情爆發歷史
2009年豬流感疫情動態
豬流感、禽流感和SARS的異同:
豬流感的傳播
人們對豬流感認識的誤區
人們對豬流感認識的誤區
中文簡稱:豬流感
英文:swine influenza
英文簡稱:swine flu
[編輯本段]豬流感簡介
豬流感全稱豬流行性感冒,是豬的一種急性、傳染性呼吸器官疾病。其特徵為突發,咳嗽,呼吸困難,發熱及迅速轉歸。豬流感是豬體內因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豬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發,通常爆發於豬之間,傳染性很高但通常不會引發死亡。秋冬季屬高發期,但全年可傳播。豬流感多被辨識為丙型流感病毒(C型流感病毒),或者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亞種之一。該病毒可在豬群中造成流感暴發。通常情況下人類很少感染豬流感病毒。
豬流感有很多個不同的品種,計有:H1N1、H1N2、H3N1、H3N2和H2N3亞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都能導致豬流感的感染。與禽流感不同,豬流感能夠以人傳人。過往曾經發生人類感染豬流感,但未有發生人傳人案例。2009年4月中,墨西哥公布發生人傳人的豬流感案例,有關案例是一宗由H1N1豬流感病毒引起,並在基因分析的過程發現基因內有豬、雞及來自亞洲、歐洲及美洲人種的基因。人感染豬流感的症狀:豬流感患者通常有39攝氏度以上的高燒、劇烈頭疼、肌肉疼痛、咳嗽、鼻塞、紅眼等病徵。
[編輯本段]豬患豬流感的症狀以及防治
診斷要點流行特點各個年齡、性別和品種的豬對本病毒都有易感性。本病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天氣多變的秋末、早春和寒冷的冬季易發生。本病傳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低(4%-10%)。病豬和帶毒豬是豬流感的傳染源,患病痊癒後豬帶毒6~8周。
臨床特徵本病潛伏期很短,幾小時到數天,自然發病時平均為4天。發病初期病豬體溫突然升高40.3℃~41.5℃,厭食或食慾廢絕,極度虛弱乃至虛脫,常卧地。呼吸急促、腹式呼吸、陣發性咳嗽。從眼和鼻流出粘液,鼻分泌物有時帶血。病豬擠卧在一起,難以移動,觸摸肌肉僵硬、疼痛,出現膈肌痙攣,呼吸頓挫,一般稱之為打嗝兒。如有繼發感染,則病勢加重,發生纖維素性出血性肺炎或腸炎。母豬在懷孕期感染,產下的仔豬在產後2-5天發病很重,有些在哺乳期及斷奶前後死亡。
病理變化豬流行性感冒的病理變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的粘膜充血、腫脹,表面覆有粘稠的液體,小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內充滿泡沫樣滲出液。胸腔、心包腔蓄積大量混有纖維素的漿液。肺臟的病變常發生於尖葉、心葉、中間葉、膈葉的背部與基底部,與周圍組織有明顯的界限,顏色由紅至紫,塌陷、堅實,韌度似皮革,脾臟腫大,頸部淋巴結、縱膈淋巴結、支氣管淋巴結腫大多汁。
類症鑒別由於豬的流行性感冒不一定總是以典型的形式出現,並且與其它呼吸道疾病又很相似,所以,臨床診斷只能是假定性的。在秋季或初冬,豬群中發生呼吸道疾病就可懷疑為豬流行性感冒。
暴發性地出現上呼吸道綜合征,包括結膜炎、噴嚏和咳嗽以及低死亡率,可以將豬流行性感冒與豬的其它上呼吸道疾病區別開,在鑒別診斷時,應注意豬氣喘病和本病的區別,二者最易混淆。
防治措施本病無有效疫苗和特效療法,重要的是良好的護理及保持豬舍清潔、乾燥、溫暖、無賊風襲擊。供給充足的清潔飲水,康復的頭幾天,飼料要限制供給。在發病中不得騷擾或移動病豬,以減少應激死亡 。
豬流行性感冒特徵為突然發病,迅速蔓延全群,主要症狀為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多在冬春季節以及氣候驟變時發生,該病也常繼發豬副嗜血桿菌病。
臨床症狀與病理變化
該病的發病率高,潛伏期為2~7天,病程1周左右。病豬發病初期突然發熱,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或廢絕,常橫卧在一起,不願活動,呼吸困難,激烈咳嗽,眼鼻流出黏液。如果在發病期治療不及時,則易並發支氣管炎、肺炎和胸膜炎等,增加豬的病死率。
病豬體溫升高達40℃~41.5℃,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或不食,肌肉疼痛,不願站立,眼和鼻有黏性液體流出,眼結膜充血,個別病豬呼吸困難,喘氣,咳嗽,呈腹式呼吸,有犬坐姿勢,夜裡可聽到病豬哮喘聲,個別病豬關節疼痛,尤其是膘情較好的豬發病較嚴重。
剖檢可見喉、氣管及支氣管充滿含有氣泡的黏液,黏膜充血,腫脹,時而混有血液,肺間質增寬,淋巴結腫大,充血,脾腫大,胃腸黏膜有卡他出血性炎症,胸腹腔、心包腔蓄積含纖維素物質的液體。
流行特點 各個年齡、性別和品種的豬對本病毒都有易感性。本病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天氣多變的秋末、早春和寒冷的冬季易發生。本病傳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低(4%~10%)。病豬和帶毒豬是豬流感的傳染源,患病痊癒後豬帶毒6~8周。
臨床特徵 本病潛伏期很短,幾小時到數天,自然發病時平均為4天。發病初期病豬體溫突然升高至40.3~41.5℃,厭食或食慾廢絕,極度虛弱乃至虛脫,常卧地。呼吸急促、腹式呼吸、陣發性咳嗽。從眼和鼻流出粘液,鼻分泌物有時帶血。病豬擠卧在一起,難以移動,觸摸肌肉僵硬、疼痛,出現膈肌痙攣,呼吸頓挫,一般稱這為打嗝兒。如有繼發感染,則病勢加重,發生纖維素性出血性肺炎或腸炎。母豬在懷孕期感染,產下的仔豬在產後2~5天發病很重,有些在哺乳期及斷奶前後死亡。
病理變化 豬流感的病理變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的粘膜充血、腫脹,表面覆有粘稠的液體,小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內充滿泡沫樣滲出液。胸腔、心包腔蓄積大量混有纖維素的漿液。肺臟的病變常發生於尖葉、心葉、葉間葉、膈葉的背部與基底部,與周圍組織有明顯的界限,顏色由紅至紫,塌陷、堅實,韌度似皮革,脾臟腫大,頸部淋巴結、縱膈淋巴結、支氣管淋巴結腫大多汁。
截至2009年4月27日墨西哥疑似感染死亡81人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初步診斷該豬群為流行性感冒繼發豬副嗜血桿菌病。
防治措施
一、
1.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群的營養需求,定時清潔環境衛生,對已患病的豬只及時進行隔離治療。
2.清開靈注射液+鹽酸林可黴素注射液+強效阿莫西林,按每千克體重0.2毫升~0.5毫升,混合肌肉注射,每日一次,連用3天。
3.在飼料中混入抗病毒I號粉(400千克料/袋)+強力黴素300ppm,混合均勻。連續拌料10天;同時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經採取以上治療措施後,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3天後全群恢復健康。
4.中葯荊防敗毒散防止豬流感有特效。
二、
1. 及時隔離,欄圈、飼具要用2%火鹼溶液消毒、剩料剩水深埋或無公害化處理,在豬的飼糧中加入0.05%的鹽酸嗎啉胍(病毒靈)飼喂1周。
2.用綠豆250克、柴胡、板藍根100克,煎水10公斤飲豬,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治療
對病豬要對症治療,防止繼發感染。可選用:15%鹽酸嗎啉胍(病毒靈)注射液,按豬體重每千克用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注2天。30%安乃近注射液,按豬體重每千克用3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注2天。如全群感染,可用中葯拌料喂服。中葯方:荊芥、金銀花、大青葉、柴胡、葛根、黃苓、木通、板藍根、甘草、乾薑各25~50克(每頭計、體重50千克左右),把葯曬干,粉碎成細面,拌入料中喂服,如無食慾,可煎湯喂服,一般1劑即愈,必要時第2天再服1劑。
豬流行性感冒由豬流感病毒引起,多突然發病,體溫40-41.℃,呼吸困難,咳嗽,眼鼻流出漿性液體,一周內可康復.治療:①百爾定注射液4-6ml肌肉注射;或安乃近注射液4-1Oml肌肉注射,每天一次.②酵母片20-60片、人工鹽10-30g,共研成末混入飼料喂飼,每天一次,連用3天.
豬群發病是由於氣候變化,畜主飼養場圈舍簡陋,飼養管理水平低下,導致豬群發生流行性感冒,同時因病情時間稍長,以致病豬繼發感染豬副嗜血桿菌病。本病應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消毒,對患豬要早發現,早治療,且要按療程用葯。
[編輯本段]人感染豬流感症狀及預防
人感染豬流感症狀人感染豬流感後的症狀與感冒類似,患者會出現發燒、咳嗽、疲勞、食慾不振等。在預防方面,現階段沒必要扎堆去接種人流感疫苗,因為預防季節性流感疫苗對預防豬流感並無效果。正確的做法是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充足睡眠、勤於鍛煉、減少壓力、足夠營養;勤洗手,尤其是接觸過公共物品後要先洗手再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打噴嚏和咳嗽的時候應該用紙巾捂住口鼻;室內保持通風等。
美國疾控中心官員2009年4月23日指出,初步研究檢測出此次流行的豬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攜帶有H1N1亞型豬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豬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基因片斷,同時擁有亞洲豬流感和非洲豬流感病毒特徵。醫學測試顯示,目前主流抗病毒葯物對這種毒株有效。
由於以下原因:這次出現的人流感病例與動物流感病毒有關聯,而且這次在實驗室已被證實的引發疫情的病毒是豬流感病毒A/H1N1亞型,是一種之前從未在人和豬身上出現過的新型豬流感病毒;人感染豬流感的疫情在多個社區暴發;發病人群多為青壯年,而不是季節性流感的易感人群——老人和兒童,這與人禽流感非常相似。世衛對墨西哥和美國這次出現的人感染豬流感疫情予以高度關注,
目前我國口岸衛生檢疫部門對入境人員進行體溫申報和紅外線探測體溫異常,對異常者進行隔離,因此無需多慮。不過流感病毒從感染到發病一般有三至五天時間,而口岸的衛生檢疫對處於潛伏期的患者不能100%攔截。因此,近期從上述地區歸國的人士如出現發熱症狀,應立即到發熱門診就診。即將赴墨西哥和美國的人士應做好個人防護。
疾病在人群中的傳播途徑病因
由豬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人感染後會出現類似流感症狀。
症狀
與感冒類似,出現高熱、咳嗽、乏力、厭食等。另有報道說,此次美國發現病例的主要表現為突然發熱、咳嗽、肌肉痛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還出現腹瀉和嘔吐症狀;墨西哥發現病例還出現眼睛發紅、頭痛和流涕等症狀。
傳播速度快
人體對新變異病毒沒有天然抗體。
傳播方式
打噴嚏、咳嗽和物理接觸都有可能導致新型豬流感病毒在人群間傳播。
可能的傳播途徑
攜帶病原的人。 攜帶病原的豬只。 可能會通過風媒傳播,但這一點尚未經過證實。 鳥類,尤其是水禽,是這種病毒的保蟲宿主。 繼發細菌感染。 溫度波動。 應激。 墊料或地板潮濕。
易感人群
確診因感染豬流感病毒而死的人大多數年齡在25歲至45歲之間,感染病毒的患者也以青壯年為主,而非老人和兒童。
預防
1、減少到公共人群密集場所的機會;
2、保證飲食以及充足睡眠、勤於鍛煉、勤洗手、室內保持通風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3、在烹飪特別是洗滌生豬肉、家禽(特別是水禽時)應特別注意。特別是有皮膚破損的情況。建議盡量減少接觸機會;
4、可以考慮戴口罩,降低風媒傳播的可能性;
5、定期服用板藍根(可以考慮有一定規律性),大青葉、薄荷葉、金銀花作茶飲。
6、特別注意類似臨床表現,引起重視。特別是突發高熱、結膜潮紅、咳嗽、流膿涕等症狀。
治療
1、據悉,"達菲"在感染後48小時內服用有一定療效;
2、據悉,一般對病毒治療,如:病毒靈,有一定療效;
3、抗生素應對上呼吸道感染以及並發症;
4、解熱鎮痛葯,如撲熱息痛,對症治療;
5、良好的休息,多喝水;
6、出現症狀及時就診正規醫院為要。
人感染豬流感的途徑
可能是通過接觸受感染的生豬或接觸被豬流感病毒感染的環境,或通過與感染豬流感病毒的人發生接觸。人感染豬流感後的症狀與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發熱、咳嗽、喉嚨痛、身體疼痛、頭痛、發冷和疲勞等,有些還會出現腹瀉和嘔吐,重者會繼發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人感染豬流感的死亡率:
豬流感的死亡率為6.77%,比一般流感要高,其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病毒來勢兇猛;二是民眾起初對新疾病不重視,以為是普通感冒,很多人自己隨便吃些葯,錯過了發病初72小時的最佳救治期。
個人防護措施
避免接觸流感樣症狀(發熱,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噴嚏後;避免接觸生豬或前往有豬的場所;避免前往人群擁擠場所;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住口鼻,然後將紙巾丟進垃圾桶;如在境外出現流感樣症狀(發熱,咳嗽,流涕等),應立即就醫(就醫時應戴口罩),並向當地公共衛生機構和檢驗檢疫部門說明。
[編輯本段]豬流感疫情問答
人感染豬流感的途徑和症狀1、什麼是豬流感?
豬流感是由豬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這種病在豬中經常發生,但很少導致豬的死亡。
2、人能否患豬流感?
通常情況下,人類很少感染豬流感病毒。但近年也發現一些人類感染豬流感的病例,患者大多為與病豬有過直接接觸的人,如飼養者等。
3、豬流感病毒能否在人際間傳染?
目前已證實有豬流感病毒在人際間傳染的病例,其傳染途徑與季節性流感類似,通常是通過感染者咳嗽和打噴嚏等。
4、人如何受到感染?
人們通常從受感染的豬感染上豬流感,然而,有些病例並沒有和豬,或豬存在過的環境的接觸。在一些程度下,人和人 的接觸會導致傳播,但僅限於密切接觸和封閉的人群。
5、食用豬肉能否感染?
沒有證據說明,豬流感是由於食用妥善處理過的豬肉或豬肉產品造成的。美國疾控中心指出,豬肉加熱至71攝氏度,就能殺死豬流感病毒,人不會因吃豬肉或豬產品感染豬流感。
6、豬流感有哪些症狀?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說,豬流感的症狀與其他流感症狀類似,如高熱、咳嗽、乏力、厭食等。另有報道說,此次美國發現病例的主要表現為突然發熱、咳嗽、肌肉痛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還出現腹瀉和嘔吐症狀;墨西哥發現病例還出現眼睛發紅、頭痛和流涕等症狀。
7、墨西哥豬流感與美國豬流感是否相同?
美國疾控中心證實,在墨西哥導致數十人死亡的豬流感病毒與在美國導致數十人染病的病毒都是A/H1N1型,這一毒株是一種新型變異病毒。
8、此次豬流感疫情有何特點?
世衛組織強調稱,通常情況下,兒童和老人更容易遭到流感病毒的感染,但此次墨西哥發現的豬流感病毒感染者大多為年輕人。
9、治療人類感染豬流感有無特效葯?
美國疾控中心說,目前沒有專門針對人類感染豬流感的特效葯,通常使用的有4種抗流感葯物,但臨床顯示,這種變異病毒對其中2種具有抗葯性。
有兩種類別葯品, 1) adamantanes (adamantanes和remantadine ) ,和2 )流感的神經氨酸酶抑制劑(達菲oseltamivir 和扎那米韋 zanamivir) 。
以前大部分豬流感病例的報告都是完全康復,沒有需要醫療照顧和抗病毒葯物。
一些流感病毒對抗病毒葯物產生抗葯性,限制了治療效果。最近從美國獲得的感染豬流感病毒的人類病例,對達菲和扎那米韋抗性金剛烷胺很敏感,但是對amantadine和remantadine有抵抗性。
信息還沒有充分到可以建議使用抗病毒葯物來治療豬流感病毒的感染。臨床醫生必須根據病人的臨床和生理狀況進行評估,考慮治療可能產生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在豬流感病毒正在爆發的美國和墨西哥,在病毒的易感性手冊上,國家和地方當局建議使用奧塞米韋或扎那米韋進行治療。
10、有無抗豬流感疫苗?
美國疾控中心說,目前只有用於豬的抗豬流感疫苗,還沒有專門用於人類的。就目前情況看,普通的抗流感疫苗對人類抵抗豬流感沒有明顯效果。
11、我該如何保護自己,不被豬流感感染上的患者感染?
保護自己,可採用一般的預防流感的措施:
•避免和出現不適症狀、發燒和咳嗽的人密切接觸。
•經常和徹底地用肥皂和水洗手。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充足的睡眠,進食有營養的食物,並堅持體育鍛煉。
如果家中有病人:
•嘗試為病人提供房子中的一個單獨房間。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讓病人和其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離。
•照顧病人時捂住嘴和鼻子。可以購買出售的面具或使用處置或適當處理過的現成材料進行製作。
•每次和病人接觸後用水和肥皂徹底洗手。
•設法改善病人居住地的空氣的流通。通過門、窗利用門窗,利用風。
•保持環境清潔,隨時提供家居清潔劑。
12、如果我覺得患上了豬流感,應該怎麼做?
如果您感到身體不適,有發高燒,咳嗽和/或喉嚨痛:
•盡可能留在家裡,遠離上班,上學或人群。
•休息,並喝足夠的液體。
•在咳嗽和打噴嚏時,用一次性的紙巾掩住嘴和鼻子,並合適地處理用過的紙巾。
•經常用肥皂和水徹底洗手,特別是在咳嗽或打噴嚏時。
•通知家人和朋友自己患病情況,尋求別人幫助,代為進行和其他人如購物類的接觸。
如果您需要醫療照顧:
•聯系你的醫生或保健提供者,然後前往就診,報告你的症狀。解釋為什麼你認為你有豬流感(例如,最近前往一個國 家,在人群中有豬流感爆發)。根據他提供的意見進行治療。
•如果無法與您的醫療保健供應商提前溝通,立刻到保健機構溝通,說明你對患有豬流感的換衣。
•旅行期間注意覆蓋鼻子和嘴巴。
[編輯本段]「豬」流感疫情爆發歷史
1918年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H1N1病毒,首發於1917年的澳大利亞,影響了包括歐洲、北冰洋和太平洋地區等世界很多地方。死亡人數據估計5千萬人。
H1豬流感病毒進化時間表1976年美國豬流感,1918年的H1N1病毒的變種。死亡25人。但這次流感給當時的福特政府帶來了公共衛生管理的危機。福特政府目標覆蓋全體美國人疫苗計劃到其中止時,僅僅覆蓋了24%的美國人口。
1976年2月美國新澤西洲迪克斯堡新兵營中發生了一起豬(H1N1)亞型毒株引起的流感爆發事件,約200餘人被感染,一人死亡。當時福特總統欲想連任,親自批准1.35億美元制備豬流感疫苗,用於全民免疫接種,而其他國家均持觀望態度,結果美國推測失誤,疫苗也以失敗而告終,因此引起許多異議和訴訟。福特為競選總統而批准此冒險計劃,養豬場提出抗議,要將豬流感改為新澤西洲流感以免居民談豬色變。本次流感和病原學分析表明,豬型流感病毒是由豬直接傳播人。
過去人感染豬流感病毒的病例很少見,豬流感病毒通常不在人際間傳播。2005年12月至2009年1月,美國只發現過12例人感染豬流感病例,其中11人與豬有過直接接觸。
2007年菲律賓豬流感。死亡率佔到受感染人的10%。
2009年4月,墨西哥爆發大規模的豬流感,美國和墨西哥的絕大多數患者並未接觸過豬,墨西哥政府現階段已排除吃豬肉感染病毒的可能性。這種病毒已被證實經由人-人形式傳播。在人際傳播時,科學家指出,打噴嚏、咳嗽和物理接觸都有可能導致新型豬流感病毒在人群間傳播。
美國著名流感專家、明尼蘇達州大學的邁克爾·奧斯特赫姆2009年4月24日表示,流感病毒的傳播速度驚人,當大家發現病毒感染者出現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控制「這種新病毒擴散」的最佳時機。邁克爾·奧斯特赫姆擔心,最近出入墨西哥城國際機場的旅遊者或許已攜帶著病毒抵達世界各地。
[編輯本段]2009年豬流感疫情動態
疫情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有關負責人2009年4月25日表示,衛生部收到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美國和墨西哥發生人感染A/H1N1豬流感疫情。對此,衛生部、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等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並密切關注。
衛生部等部門正組織專家對病毒序列進行分析,對疫情影響進行研判,研究應對輸入性病例的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防控措施,完善相關防控預案;並密切關注疫情進展,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和墨西哥政府的聯系,跟蹤疫情及疫情防控的進一步詳細信息,根據疫情發展趨勢按預案做好應對工作。
據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美國和墨西哥發生人感染A/H1N1豬流感疫情。自2009年3月18日以來,墨西哥流感樣病例呈上升趨勢。截至4月28日,墨西哥先後發生3起疫情,共報告病例三千多例,死亡103例,病死率7%,大部分病例為青壯年人群。同時,美國報告10例確診病例和9例疑似病例,病例症狀較輕,無死亡。根據實驗室檢測的初步結果,以往未在豬或人類檢測到引起此次疫情的豬流感A/H1N1病毒。
據了解,人感染豬流感後的症狀與感冒類似,患者會出現發燒、咳嗽、疲勞、食慾不振等。在預防方面,許銳恆認為現階段沒必要扎堆去接種人流感疫苗,因為預防季節性流感疫苗對預防豬流感並無效果。正確的做法是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充足睡眠、勤於鍛煉、減少壓力、足夠營養;勤洗手,尤其是接觸過公共物品後要先洗手再觸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打噴嚏和咳嗽的時候應該用紙巾捂住口鼻;室內保持通風等。
[編輯本段]豬流感、禽流感和SARS的異同:
傳播途徑不同,禽流感目前還未發現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只是由禽類傳染給人;SARS已經證實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豬流感現在看來極有可能存在兩種方式傳播,即豬傳染給人,人與人之間進一步傳播。
致死原因相同,這三種疾病的表現類似,即流行性感冒症狀,包括咳嗽、咽痛、流涕、發熱等等,嚴重患者均罹患肺炎,最後導致難治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也是三者的共同點。
[編輯本段]豬流感的傳播
目前墨西哥已有159人疑似病例死亡。而中國駐墨西哥使館還沒有接到華人感染的例子。
世衛組織解答豬流感常見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確認,美國和墨西哥發生了人感染豬流感疫情[1],另有多個國家報告發現疑似或確診的人感染豬流感病例。世衛組織26日在其網站發布了有關豬流感的常見問題解答:
1、哪些國家發生過人感染豬流感事件?
自2007年開始執行《國際衛生條例(2005)》以來,世衛組織接到過美國和西班牙發生人感染豬流感的通報。
2、人通過什麼途徑感染豬流感?
人通常通過染病的豬感染豬流感,但有些人感染豬流感病例也報告說自己並沒有與豬接觸過或在有豬存在的環境中停留。豬流感在人際間傳播的事件也曾發生,但僅限於相互密切接觸的人和封閉人群中。
3、哪些國家的豬群暴發過豬流感?
豬流感爆發後,所在國無須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通報。因此,目前豬流感在各國豬群中的發生情況並不很清楚。豬流感在美國被認為是地方性流行病。北美、南美、歐洲、非洲和東亞部分地區都曾爆發過豬流感。
4、豬流感大流行的危險有多大?
大多數人,尤其是不經常與豬接觸的人,可能對豬流感病毒沒有免疫力。如果某種豬流感病毒具備了在人際間有效傳播的能力,就有可能引起豬流感大流行。
5、目前是否有預防豬流感的疫苗?
目前尚沒有針對人感染的豬流感病毒的疫苗。現在使用的預防季節性流感的疫苗是否對豬流感有效也不太清楚。流感病毒變化非常快,必須開發出針對當下正在流行病毒的疫苗,才能為接種疫苗的人群提供最大保護。因此,世衛組織力圖獲取盡可能多的病毒信息,以便挑選出最合適的病毒用於生產疫苗。
6、目前可用的治療豬流感葯物有哪些?
一些國家用於治療季節性流感的抗病毒葯物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治療豬流感。這樣的葯物分為兩類:一類是金剛烷類,包括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另一類是流感病毒神經氨酸酶抑制劑類,包括達菲和扎那米韋。
這次美國報告的人感染豬流感病例中,病毒對第二類葯物很敏感,但對第一類葯物有抗葯性。
豬流感傳播途徑與防護措施
世衛警告:豬流感或全球暴發 我國未現此類病例
豬流感是一種由A型豬流感病毒引起的豬呼吸系統疾病,該病毒可在豬群中造成流感暴發。通常情況下人類很少感染豬流感病毒。近年在美國等地也出現過人感染豬流感病例,患者大多為與病豬有過直接接觸的人。
人感染豬流感的途徑:可能是通過接觸受感染的生豬或接觸被豬流感病毒感染的環境,或通過與感染豬流感病毒的人發生接觸。人感染豬流感後的症狀與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發熱、咳嗽、喉嚨痛、身體疼痛、頭痛、發冷和疲勞等,有些還會出現腹瀉和嘔吐,重者會繼發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個人防護措施有:避免接觸流感樣症狀(發熱,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噴嚏後;避免接觸生豬或前往有豬的場所;避免前往人群擁擠場所;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住口鼻,然後將紙巾丟進垃圾桶;如在境外出現流感樣症狀(發熱,咳嗽,流涕等),應立即就醫(就醫時應戴口罩),並向當地公共衛生機構和檢驗檢疫部門說明。
『柒』 什麼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首
近日,丁香醫生發布了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世界醫學權威雜志《柳葉刀》發布的《全球疾病負擔報告2013》。這份報告評估了1990 ~ 2013 年間188 個國家的死亡情況,按照年份列出了前十名的死亡原因:始終位居排行榜前列的,是一個聽起來好像離我們有點遙遠的疾病「卒中」。
卒中,就是腦部的補給——血液因為種種原因被中斷,比如腦部血管忽然破裂,或者血管堵塞導致血液不能進入大腦,就會導致部分腦組織細胞供血不足,喪失指揮的功能,也就是神經功能出現了損害。
如果時間較短,腦細胞的功能或許還可以恢復,但是,如果缺血時間較長,則會導致永久性的損傷。
不同的卒中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治療。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療手段,只有積極預防才是降低卒中發生的最好措施。
『捌』 世界第一病毒是什麼
世界第一病毒是:「ElkCloner」病毒。
15歲學生乃世界第一病毒製造者
14:38美聯社4日發表文章,回顧計算機病毒出世25周年。文章說,25年前,一名15歲的學生編寫了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病毒,起初它只是一個「小惡作劇」,但如今數以萬計的病毒已成為所有電腦用戶的噩夢,網路時代的到來更為病毒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模式。
它最初只是一個九年級學生的惡作劇,為了戲弄那些對他先前圈套已懷有戒心的朋友,而這個惡作劇使得里奇·斯克倫塔成為電腦病毒第一人。
「愚蠢的小惡作劇」
接下來的25年裡,盡管斯克倫塔創辦了「Topix」在線新聞公司,協助開發了現在為時代華納公司旗下的網景公司擁有的合作網頁目錄,但他被人們提起最多的仍是在世界上釋放了「ElkCloner」病毒。
現年40歲的斯克倫塔說:「它只是個愚蠢的小惡作劇。我想,如果必須在因此出名或是不出名中做選擇,我寧願因此出名。不過,它是個奇怪的佔位符號,代替了我所做的一切事。」
「ElkCloner」病毒和所有其他病毒一樣會自我復制,但它與現在的惡意程序幾乎沒有什麼相似之處。然而,回顧過去,它是所有令人頭疼的安全問題的鼻祖。這些安全問題隨著計算機普及率的提高不斷增多。斯克倫塔的朋友們當時已經不信任他了,因為在當時常見的盜版圈子裡,人們常常互換電腦游戲和其他軟體,斯克倫塔經常改變他交出的軟盤,發布一些譏諷性屏幕信息。許多朋友開始拒絕他給的軟盤。
從1到100萬
他寫了一種引導區病毒。當被感染軟盤運行引導程序或啟動時,它將病毒的復本放在計算機的內存里。一旦有人將一張沒有染毒的軟盤插進計算機,並輸入「catalog」指令查找文件列表時,病毒復本也就寫入了那張軟盤。然後,剛染上病毒的軟盤傳到了其他人手裡、其他計算機上以及其他地方。
盡管這個惡作劇對於受害者而言很討厭,但相較於今天的病毒,它相對無害一些。第50次啟動感染病毒的軟盤時,將會出現斯克倫塔寫的一首詩。其中寫道:「它將感染你所有的軟盤;它將滲入你的晶元。」
斯克倫塔於1982年初開始在學校和當地計算機俱樂部的朋友間傳播這個病毒。數年後,他還會繼續聽到其他受害者的故事,10年後,一個水兵在海灣戰爭期間曾遭遇過它。
如今已有數十萬種病毒,也許超過100萬種,這取決於如何計算細微的變種。
首個感染微軟公司操作系統的計算機病毒出現於1986年。據稱,當時巴基斯坦的兩兄弟寫了一個綽號「Brain」的引導區病毒程序,以懲罰那些傳播盜版軟體的人。盡管該病毒沒有造成嚴重損害,不過維修時會顯示這對兄弟計算機商店的電話號碼。
網路時代的病毒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傳播病毒的新方式:電子郵件。
1999年的「梅利莎」病毒、2000年的「愛蟲」病毒和2003年的「大無極」病毒只是冰山一角,這些安全威脅使全球不計其數的計算機陷入混亂。其方式是誘騙人們點擊電子郵件附件,啟動一個自動給其他受害者發送復制文件的程序。
有些早期病毒破壞網路,其後的病毒則是毀壞文件或具有其他毀滅性特徵。
佛羅里達理工學院的計算機教授理查德·福特說,與早期安全威脅相比,「它們背後的基礎技術非常相似,不過一旦病毒控制計算機後,它能做的事情就有了顯著變化」。
後期病毒通過即時通訊和文件共享軟體傳播,還有一些通過Windows聯網功能的漏洞而傳播得更快。
最近,人們設計病毒竊取等個人數據,或者創建轉發站使垃圾郵件更難追蹤。不過,病毒傳播突然沒那麼快了。病毒作者們現在在乎收益甚於名氣。他們正試圖保持低調,以免他們的作品被發現和清除,也避免他們獲取收入的機制被清除。
最近的許多惡意程序從技術上講並非病毒,因為它們不會自我復制,不過使用者在瀏覽惡意網站時會很容易感染。這些網站可利用計算機軟體中的任何安全弱點。
邁克菲公司旗下的避險實驗室Avert研究部經理戴夫·馬庫斯說,盡管病毒最近在全球范圍的爆發不那麼常見了,「不論你相不相信,如今(旨在破壞計算機系統的)惡意程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得多。我們每天會發現150到175個新的惡意程序。而5年前,每周可能有100個。」
催生反病毒產業
賽門鐵克公司成立於斯克倫塔釋放「ElkCloner」病毒的同一年,不過在1989年為蘋果公司的Mac計算機推出殺毒產品之前,該公司涉足過非安全領域的軟體。如今,全球與計算機安全有關的硬體、軟體和服務形成了一個價值380億美元的行業,而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預計,2010年這一數字將會達到670億美元。
公司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建立了防護系統,病毒編寫者們又看上了新興平台,包括移動設備和以網路為基礎的服務,如社交網站。
賽門鐵克公司安全響應中心主管戴夫·科爾說:「惡意程序的編寫者們不會認為你只用電腦,也不願將他們的目標僅僅局限於電腦。」
這並不是說,任何時候當有人收到經由病毒創建的轉發站發送的垃圾郵件,或是發現計算機因潛伏病毒而運行緩慢時,都應該歸咎於斯克倫塔。無論如何,並沒有證據表明隨後的病毒作者聽說過斯克倫塔或他的詭計。
安全專家弗雷德·科恩於1986年寫了一篇關於計算機病毒的博士論文。他說,條件成熟了,隨著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計算機,「病毒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實際上,在「ElkCloner」病毒出現之前就有許多病毒了,不過它們是試驗性的或者傳播范圍有限。許多人認為斯克倫塔編寫的病毒是第一個真正的病毒,因為當時它在主流家用電腦上傳播開來。
『玖』 紐西蘭是怎麼抵抗疫情的,為何被譽為「新冠凈土」
這是因為在全世界幾乎無一例外遭受到新冠性肺炎的折磨時,紐西蘭以強硬的手段,減緩並遏制了病毒的傳播。所以稱之為新冠凈土也受之無愧。
紐西蘭絕對屬於快刀斬亂麻類型的國家。在全國感染人數僅僅只有6例的時候,紐西蘭就已經開始實行嚴格的防控措施,他們自然知道這種措施的實施可能會引起市民恐慌,但相比起病毒肆虐傳播危害民眾,這種風險直接被紐西蘭政府pass掉了。在科學家以及健康專家的支持下,阿德恩直接向全國發布了關於新冠性肺炎的簡單聲明。且在此聲明發生之後,就進行了全面的封城封城之後,他每天都會向市民播放疫情情況,表示病毒在紐西蘭的傳播不僅得到了明顯的遏制,接下來還有一系列根除新冠性病毒的計劃,將會實施,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阻攔其他入境的感染者到達紐西蘭採取非常嚴格的隔離措施。
不說其他,僅說這種態度就值得全世界人民的學習,像如今美國每天新增感染人數仍然幾萬幾萬的增長,從五六月份每天新增人數兩三萬人到如今7月份,每天新增人數700萬人,這不得不懷疑美國是怎麼在疫情已經持續幾個月的情況下還沒有初步控制,說白了他們就是捨不得經濟,把人民安全放在了經濟之後。
『拾』 全球十大疾病是什麼
世界最致命的十大疾病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仍有許多疾病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其中最為嚴重的有以下10種:
一、心臟病
是北美、歐洲、大洋洲主要的疾病,特別是老年人所受的此病威脅最大,僅美國每年就有75萬人死於此病。
二、惡性腫瘤(癌)
在百餘種不同病變的痛症中,至今尚未發現有特效的治療方法。
三、腦血管病變(亦叫中風或腦溢血)
對老年人危害嚴重。
四、胃腸炎(包括痢疾)
此病在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死亡率很高。
五、流行性感冒及肺炎
無特殊的預防和治療方法,發病於世界各地,尤其是智利和墨西哥等南美國家的死亡率較高。
六、支氣管炎(包括肺氣腫和氣喘)
吸煙,塵埃、空氣污染以及環境中的致敏因子,促使著該病的發生和發展。
七、糖尿病
多見於發達國家,無根治的辦法。
八、肝硬化
病因至今奠衷一是,與過量飲酒及某些維生素的缺乏有關。
九、結核病
19世紀曾危及全球,目前雖能控制,但仍有回升。
十、感染性疾病及外傷
特別在不發達國家,兒童在此類疾病和外傷中死亡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