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黑白海豚和虎鯨怎麼分
A. 現在的海豚種類還有多少能不能列舉出來
大約有十幾種吧!
黑喙頭海豚
黑喙頭海豚[1]中文學名:黑喙頭海豚中文目名:鯨目中文科名:海豚科中文屬名:喙頭海豚屬中文俗名:南美駝背豚拉丁文名:Cephalorhynchus eutropia英文名:Black dolphin物種命名人及年代:Gray,1849物種信息:體較小,長1.4m,鰭肢短。背鰭圓形,尾鰭後緣彎形。上、下頜各有齒28~31對。體色深灰,胸部、鰭肢和腹部有白色區。此系稀有的膽小的海豚,限於智利沿岸。
2.喙頭海豚
喙頭海豚中文目名:鯨目中文科名:海豚科中文屬名:喙頭海豚屬中文俗名:虎鯨紋駝背豚拉丁文名:Cephalorhynchus heavisidii英文名:Heaviside's dolphin物種命名人及年代:Gray,1828 原 產 地:智利沿岸海域,僅分布於南半球的冷水域,即非洲南部的好望角附近。形態特徵: 體長約1.4米。體色深灰,胸部、鰭肢和腹部有白色區。
3.花斑喙頭海豚
(Cephalorhynchus commersonii)。因為體色黑白,通俗名字又叫做黑白駝背豚或熊貓海豚。是個體較小的海豚,體長通常在1.2-1.8米間。喙頗尖,與額部界限不清。身體的花紋極似熊貓,頭部黑色,背鰭至尾鰭間黑色,此二黑色區間為白色,除**和生殖裂周圍黑色外,其餘白色,鰭肢後緣以前是黑色,但喉區有卵形白斑,尾鰭和尾柄下面黑色。能潛水近200米深。食性很廣,包括磷蝦、烏賊和魚類,但不吃大型食物。
4.白頭喙頭海豚
白頭喙頭海豚白頭喙頭海豚體長1.5~1.8m,重40kg。頭較長,喙較喙頭海豚前伸略長,與額部界線不清。背部前部先總劇隆起,後向尾部漸低.狀化駝背大馬哈魚。背黑、腹白,身體的花紋頗似喙頭海豚,但該海豚鰭肢處的黑色區寬,其前方的白色部延伸至下頜。背鰭小,上端鈍,位於體中部,背部嵴很低。鰭肢前後緣近平行,末端圓,尾鰭較小,其寬小於體長的1/5。上、下頜每側有齒30~32枚。在近岸海域以鯡和其他小型魚為食。僅分布於紐西蘭近海。在拖網漁業中偶有捕獲。中文學名:白頭喙頭海豚中文目名:鯨目中文科名:海豚科中文屬名:喙頭海豚屬中文俗名:駝背豚拉丁文名:Cephalorhynchus hectori英文名:White-headed dolphin,Hector's dolphin物種命名人及年代:Van Beneden,1881
5.長吻真海豚
(學名: Delphinus capensis)也稱繁齒海豚,為暖海性物種,體型與短吻真海豚相近,約2至2.5米。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活動,性活潑,游泳中常躍出水面一米多高。喜在船首乘波逐浪。其背鰭位於身體中部,背部黑色而腹部呈白色。上頜有齒55到65枚,下頜51到60。主以群棲性中上層魚類為食,如群游魚類和烏賊等
6.長肢領航鯨
(學名:Globicephala melas)又名大西洋領航鯨、黑圓頭鯨,是領航鯨屬下兩種之一。它屬於海豚科,但其行為較接近鯨類,因為體形巨大,可以避開淺灘暗礁 ,漁船跟著它走比較安全,故稱領航鯨。其前額圓,為黑色或深灰色,喉嚨及腹部呈灰色或白色,有些成年鯨背鰭及眼後也具灰色或白色斑紋。背鰭鐮刀狀。腳蹼很長,占據體長的15-20%。中文學名: 長肢領航鯨
7.瓜頭鯨瓜頭鯨
(學名:Peponocephala electra),其特徵與侏虎鯨屬基本相似,但牙齒的數目較多,每側的上、下頜均在20-26枚之間,脊椎骨的數目也比較多,大約有80枚左右。沒有喙,從吻端起頭部逐漸膨大。從上面看,吻端較尖。鰭肢的長度大約為體長的1/5,略微向後屈,末端較尖。背鰭為三角形,位於身體的中部,向後屈。尾鰭的寬度約為體長的1/4。體色為黑灰色,腹面略淡。上、下唇及**、生殖裂的周圍均為淡色,臍部的前面有淡色斑,兩個鰭肢之間有錨形的淡色斑。前3個頸椎癒合。中文學名: 瓜頭鯨
8.亞河豚(當地名稱博托河豚)
Inia geoffrensis
目前這個物種是亞馬遜流域的頂級掠食者之一。
重申,和很多人的想法不同。凱門鱷基本殺不了亞河豚。靈活性差距太大。
相反,黑凱有被亞河豚群毆致死的例子。連牛鯊(4m)也不敢單挑亞河豚小群。後果很可能是致命的。
9.小虎鯨
學 名: Feresa attenuata俗 名: 烏牛、小殺人鯨、小逆戟鯨、細長黑鯨、細長領航鯨英 名: Pygmy killer whale形態特徵:體型與許多鯨豚相似,暗色被肩部位為明顯特徵,還有白色下巴。剛出生時約有80公分長,長大成豚後可達2.6公尺左右,雄性體格較粗,重量在200公斤左右。生態習性:有攻擊人類及其它鯨豚類之紀錄,並有可能會捕食海豚。一般來說,如果目擊數量較少的(50隻以下)鯨群,比較可能是小虎鯨。棲地分布:分布廣泛,幾乎任何熱帶或亞熱帶深水海域都可發現其蹤跡。
B. 虎鯨是海豚海豚和鯨有什麼不同
虎鯨不是海豚,而是一種大型齒鯨。
1、外觀體型不同
虎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體黑、白兩色。兩翼骨遠隔開。
海豚是小到中等尺寸的鯨類。體長約1.5~10米,體重50~7000公斤。多數海豚的體型圓滑、流暢,有彎如鉤狀的背鰭(也存在其他形態)。某些海豚體表有醒目的彩色圖案,另一些則是較為單調的顏色。
2、分布范圍
虎鯨分布於幾乎所有的海洋區域,從赤道到極地水域。水溫或深度沒有限制其范圍。分布延伸到許多封閉或半封閉的海域,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分布於世界各海域,以熱帶沿海最為豐富,一些淡水河流也有發現。
3、棲息環境不同
虎鯨的生境為極地和溫帶海域為主。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島,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
海豚,主要棲息於熱帶的溫暖海域,但也有一些比如露脊海豚,更喜歡寒冷水域。通常生活在淺水或至少停留在海面附近。
C. 海豚與鯨魚有什麼區別
一、性質不同
1、海豚:是與鯨和鼠海豚密切相關的水生哺乳動物,海豚是小到中等尺寸的鯨類。
2、鯨魚:鯨分為兩類,一類是須鯨,一類是齒鯨。
二、特點不同
1、海豚:體長約1.5~10米,體重50~7000公斤。雄性通常比雌性大。多數海豚頭部特徵顯著,由於透鏡狀脂肪的存在,喙前額頭隆起,又稱「額隆」,此類構造有助於聚集回聲定位和覓食發出的聲音。
2、鯨魚:鯨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包含了大約98種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哺乳動物。中國海域就有30餘種。鯨的所有種類中除幾種生活在淡水外,其他均棲息於海洋。
三、食物種類不同
1、海豚:主要以魚類和烏賊為食,其中虎鯨也捕食哺乳動物(比如鯨魚、鰭足類)以及鳥類和大型魚類。像其他齒鯨一樣,海豚依賴回聲定位進行捕食,甚至可以用高聲強擊暈獵物。
2、鯨魚:一般以軟體動物、魚類和浮游動物為食,有的種類也能捕食海豹、海狗等。
D. 豚和鯨的劃分是多長為界線的
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他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貝備了一些為適應水生環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構造。鯨在分類「屬 於動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哺乳綱(class Mammrha)、鯨目(orderCetacea)。
鯨目之下又區分為兩個亞目,分別是須鯨亞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齒鯨亞日(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這兩大類的分群,再學術上主要是依據它們攝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須鯨亞目主要的形態特徵 是沒有牙齒,但是有具大的鯨須,可用來篩選浮游生物.所以為濾食性。齒鯨亞目的主要特徵 為有牙齒,掠食性,其牙齒的數目與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會有不同,全世界現存有13科約79種。
海豚 Delphinidae;dolphins 海豚屬於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通稱海豚,共有近62種,分布於世界各大洋。體長1.2~4.2米,體重23~225千克。海豚一般嘴尖,上下頜各有約100顆尖細的牙齒,主要以小魚、烏賊、蝦、蟹為食。 海豚喜歡過「集體」生活,少則幾頭,多則幾百頭。海豚是一種本領超群、聰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動物。經過訓練,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除人以外,海豚的大腦是動物種最發達的。人的大腦占本人體重的百分之二點一,海豚的大腦占它體重的百分之一點七。海豚的大腦由完全隔開的兩部分組成,當其中一部分工作時,另一部分充分休息,因此,可終生不眠。 海豚是靠回聲定位來判斷目標的遠近、方向、位置、形狀、甚至物體的性質。有人做試驗,把海豚的眼睛蒙上,把水攪渾,它們也能迅速、准確的追到扔給它的食物。 海豚不但有驚人的聽覺,還有高超的游泳和異乎尋常的潛水本領。據有人測驗,海豚的潛水記錄是300米深,而人不穿潛水衣,只能下潛20米。至於它的游泳速度,更是人類比不上的。 海豚的速度可達每小時40公里,相當於魚雷快艇的中等速度。
E. 那種有黑白兩種顏色的海豚是什麼海豚
虎鯨。虎鯨屬於海豚科,也算是海豚吧。乃可以去網路上搜索虎鯨,乃會知道更多。
F. 虎鯨是海豚還是鯨魚
虎鯨不是海豚也不是鯨魚,是哺乳綱、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物種。
虎鯨體形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在鰭的後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後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
虎鯨下頜及從下頜前端到尿殖區的體腹面白色。有1個白色的葉狀斑從尿殖區向上伸到背鰭後的體側。尾葉的腹面白色或淺灰色,可能具黑色邊緣。在每側眼的後上方各有1個白色橢圓形斑。鞍斑在年幼時不明顯,性成熟後更顯著。
棲息環境:
虎鯨的生境為極地和溫帶海域為主。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島,對於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通常更喜歡20-60米的深度,也可以沿著海岸線探訪淺水區或潛入300米尋找食物。它們在高緯度地區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
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蹤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時間通常在魚類產卵季與海豹的生產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的虎鯨都棲息於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豚、海豹等為食。
G. 虎鯨怎麼分雌雄
形態: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幾噸左右,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的天敵。有時它還襲擊同類須鯨或抹香鯨,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外型特徵
雌雄虎鯨外觀區別(上雄下雌)虎鯨的體型極為粗壯,是海豚科(Class Delphinidae)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頭部呈圓錐狀,沒有突出的嘴喙。大而高聳的背鰭位於背部中央,其形狀有高度變異性,雌鯨與未成年虎鯨的背鰭呈鐮刀形,而成年雄鯨則多半如棘刺般直立,高度約1至1.8米。胸鰭大而寬闊,大致呈圓形,這點與大多數海豚科成員的典型鐮刀狀背鰭不同。上、下顎各有10至14對大而尖銳的牙齒(sharp teeth)作為武器(weapons), 每顆牙大概有8cm。在海灣的淺水地帶,它還喜歡用尾巴上的缺刻去鉤拉海藻,發出「呼呼」的聲音,不久,渾身就披滿了半透明的海草。
虎鯨的體色圖樣主要由黑與白這兩種對比分明的色彩組成,位於身體腹面的白色區域自下顎往後延伸至肛門處,在全黑的胸鰭之間變得狹窄,到了肚臍後方產生分歧,尾鰭腹面亦為白色。背部與體側皆為黑色,但在生殖裂附近的側腹處有白色斑塊,眼睛斜後方亦有明顯的橢圓形白斑。在背鰭後方有呈灰至白色的馬鞍狀斑紋(saddle)。
食性
雖然它的牙齒非常堅強,但卻不如鯊魚的牙齒那樣鋒利,因此主要用於攫取而不是咀嚼,而被它叼住的食物都是整個吞下的。虎鯨的食物多樣,由小型結群魚類、魷魚,一直到大型須鯨與抹香鯨(Sperm Whale)都有可能成為它們的獵物;其它如海豹等鰭腳類動物、海龜、海獺、海牛、儒艮(gong)、鯊魚、魟等,甚至還有鹿與麋鹿,似乎是趁它們游泳橫渡水道時伺機捕食。甚至會利用漲潮沖到海岸邊,捕捉來不及逃走的海豹企鵝。各群似乎有自己偏好的食物種類,例如某些族群主要以鮭魚、鮪魚、或鯡魚等魚類為主要食物,某些群則會巡視鰭腳類的登陸地尋找獵物,或跟隨遷徙中的鯨群,有如狼群追蹤北美馴鹿的情景。虎鯨顯然需要合作以襲擊並制服大型獵物,但它們也會合力將魚群集中成一個大球,然後輪流鑽入取食。虎鯨也會偷吃延繩釣漁船上鉤的魚獲,或吃食漁民丟棄的下雜魚等。它們似乎會選擇性的咬食須鯨的舌頭。其獵物可能深受對虎鯨的恐懼所影響,當虎鯨出現時鰭腳類會逃往陸地或冰上,鯨豚則會游入淺水域或藏匿於浮冰的裂隙間。
H. 如何區分座頭鯨、抹香鯨、白暨豚、江豚、藍鯨、寬吻海豚、中華白海豚、 虎鯨
可以從外貌區分,以下這些圖片和文字描述是這幾種水生哺乳類的外形特徵:
一、座頭鯨
座頭鯨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鯨類,但也是海洋中當之無愧的龐然大物,體型肥大而臃腫,座頭鯨成體平均體長雄性為12.9米,雌性為13.7米,最大記錄雌性18米。體重25~30噸。它的頭相對較小,扁而平,吻寬,嘴大,嘴邊有20~30個腫瘤狀的突起,有趣的是每個突起的上面都長出一根毛,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卻全都沒有毛。鯨須短而寬,每側都在200條以上。背鰭較低,短而小,背部不像其他鯨類那樣平直,而是向上弓起,形成一條優美的曲線,故得名「座頭鯨」,也叫「弓背鯨」或者「駝背鯨」。胸鰭極為窄薄而狹長,約為550厘米左右,為鯨類中最大者,幾乎達體長的三分之一,鰭肢上具有4趾,前緣具不規則的瘤狀鋸齒,其後緣有波浪狀的缺刻,呈鳥翼狀,所以又被稱為「長鰭鯨」、「巨臂鯨」、「大翼鯨」等。尾鰭寬大,外緣呈不規則鉗齒狀。臉面褶溝較少,約14~35條很寬的平行縱溝或棱紋,由下頜延伸達臍部。腹部具褶溝。通常身體的背面和胸鰭呈黑色,有斑紋,腹面呈白色,但也有的背面和胸鰭也呈白色。體包個體變異較大,鰭肢上方白色,尾鰭腹面白色,邊緣黑色。口大,進食時上下頜間特殊韌帶結構可使口張開90度的角度。鯨須每側有270~400片,須板和須毛皆黑灰色。雌獸體後的下側長有一條細長的裂口,終止在肛門附近,據說在繁殖的時候,雌獸就是用它包裹住雄獸的生殖器,來完成交配動作的。
I. 海豚科分為哪幾個亞科和屬
鯨是鯨目動物的總稱。
鯨目分為齒鯨亞目和須鯨亞目。海豚是齒鯨亞目中一部分動物的統稱。包括:
河豚科Platanistidae
又稱淡水豚科,是主要生活於淡水水域的鯨類,隔離分布於亞洲和南美洲的幾處不同的水域。河豚科出現比較早,是比較原始的鯨類,現存有四個屬,亞洲和南美洲各有兩屬,每屬1~2種,不同屬的成員有一定差異,分至不同的亞科,也有人將其分成幾個不同的科。河豚科成員動作靈活,頭部有較強的轉向能力,喙比較長,是捕魚的高手。亞洲的河豚科成員的包括我國長江流域的白鰭豚(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和印度河與恆河流域的印度河豚Platanista indi和恆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其中印度河豚和恆河豚常並為一種,它們的分布區恰好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其生存受到了巨大的威脅,瀕於滅絕,其中白鰭豚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即告滅絕。美洲的河豚科成員包括分布於南美洲北部河流中的亞馬孫河豚Inia geoffrensis,馬德拉河豚Inia boliviensis和分布於南美洲南部拉普拉塔河口和附近海域的拉普拉塔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亞馬孫河豚是河豚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外形與白鰭豚接近,分布於亞馬孫河流域、奧利諾科河流域及南美洲北部的其它一些河流中,由於生活於人跡罕至的熱帶雨林的河流中,數量尚比較多,是現存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河豚。亞馬孫河豚會進入水淹森林中,雖然身軀較大,卻可以靈活的在樹木中穿梭。馬德拉河豚與亞馬孫河豚比較接近,常歸入同一種,分布於玻利維亞的馬德拉河。拉普拉塔河豚是河豚中偏向海洋中生活的種類,體型較小,數量可能較多。
海豚科Delphinidae
海豚科Delphinidae是鯨目中種類最多也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科,其成員的體型和習性有一定的差異,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亞科,也有人分出不同的科。海豚科成員多數體型較小,包括體型最小的鯨類,以魚或軟體動物為食,也有些體型較大,可以捕食其它海獸。海豚科從外形上可以區分稱長喙、短喙和無喙的,背上多數有背鰭,也有少數無背鰭。海豚科成員以在熱帶沿海最為豐富,但是其它各海域也能見到,有些則可深入河流中。海豚科中最著名的成員當屬寬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即常在海洋館進行表演的海豚。寬吻海豚分布廣泛,各大海洋的沿海和遠洋均有分布,不同成員彼此有一定區別,有人將其分成幾個不同的種類,其中有些寬吻海豚體型較大,是體型最大的有喙海豚。海豚科另一個著名的成員是逆戟鯨Orcinus orca,逆戟鯨又稱虎鯨、殺人鯨,是海豚科體型最大的種類,也是所有海獸中最兇猛的。逆戟鯨和寬吻海豚一樣分布廣泛,也被用來馴化表演,逆戟鯨中不同的群體食性不很相同,除了著名的以其它海獸為食的種群外,還有一些以魚和烏賊等為食。海豚科中進入淡水生活的成員以亞馬孫白海豚Sotalia fluviatilis為代表。亞馬孫白海豚體型很小,是最小的長喙海豚,外形似較小型的亞馬孫河豚,但是更喜歡比較開闊的水域,不象亞馬孫河豚那樣會進入水淹森林中。
鼠海豚科Phocaenidae
鼠海豚科Phocaenidae與海豚科非常相似,但是體型較小,無喙,類似海豚科中無喙的小型成員。鼠海豚科種類較少,分布於不及海豚科廣泛,多分布於沿海地區,有些可以進入河流。鼠海豚科僅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分布於我國境內。江豚在我國可見於長江中下游的河湖中以及沿海各地,在國外可沿印度洋一直到達南非。江豚體型很小,是我國最小的鯨類,沒有背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