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鳥病每年死多少鳥
① 恐鳥的滅絕原因
人們對恐龍的滅絕相當熟悉,也相當關心,同樣已經滅絕,也同樣與「巨」字聯在一起的另一種動物似乎很陌生,這種動物就是「恐鳥」(moa)。恐鳥是一種很早以前生活在紐西蘭的一種無翼大鳥,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這種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鳥的滅絕是因為人類濫殺的結果,但科學家發現,這種鳥滅絕,責任並不全在人類身上。
恐鳥的故事通常像是一個傳說一樣展開。從前,這種像鴕鳥一樣的大鳥幸福地生活在一片飄著白雲的土地上,毛利人把這塊土地叫做「奧蒂羅亞」,也就是現在的紐西蘭。大約700多年前,一個有重大影響的日子來臨了,首批人類來到那裡。他們是波利尼西亞人,據說他們是乘著獨木舟從夏威夷而來,發現紐西蘭島上有一種無翅的鳥很容易捕殺,可為他們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這種鳥就是恐鳥。成年恐鳥高達3.5米,重達250公斤,肉多而鮮美。在六個世紀之內,毛利人就把這些不幸的長有羽毛的龐然大物捕殺光了。就像渡渡鳥一樣,恐鳥從此成為人類貪欲的象徵,或者用現代的說法就是成為不能持續發展的一個突出例子。可是事實果然如此嗎?科學家通過分子探測對這一說法提出了很大的疑問,那就是毛利人是否應該為這個災難性的後果受到如此深的責備?
在人類到來之前,恐鳥的數量為什麼會下降得如此厲害?吉梅爾提出了幾個新奇的理論,其中一個理論就是由於火山爆發導致恐鳥數量下降。他認為不是氣候變化導致恐鳥數量下降,因為這個觀點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在紐西蘭北部島嶼中心的陶波湖周圍,火山經常爆發,一而再再而三地毀壞當地恐鳥的生活區。
另外,在人類到來之前,恐鳥已經有天敵了,如紐西蘭的一種巨鷹。 其實,在人類到達紐西蘭之前,恐鳥的數量就已經開始急劇下降,即使在人類投出第一個矛之前恐鳥也早就是當地的一個弱勢群體,非常容易受到外部襲擊。恐鳥有10個種類,最大的一種是迪諾尼斯(Dinornis)恐鳥。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生物學家尼爾.吉梅爾領導的生物學家小組從保存的這種最大的恐鳥骨頭中提取了DNA,然後以突變為基礎通過計算機模型獲取DNA序列,作為種群混合的結果,突變現象發生在每一代身上。通過檢查這些小的基因轉變,科學家可以將分子鍾倒轉,看一看一個物種是如何進化的,而且他們還可以推斷出這個種群的數量:數量越大,遺傳的變化也就越廣泛!
經過細致研究了恐鳥的數據後,吉梅爾的研究小組推斷出這種鳥的數量,他們稱這個數量「低到了警戒水平」。1000年前,在紐西蘭生活著數百萬計的迪諾尼斯恐鳥。研究人員說,加上其它9種恐鳥,在1000年至6000年前這段時間里,紐西蘭北部和南部的島嶼上生活著大約300萬至1200萬只恐鳥。人類約於1280年首次到達那裡時,恐鳥數量已經不足15.9萬只了。到了18世紀初,大約還有6萬多隻。 不過,有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是,恐鳥數量急劇下降是疾病流行所致,比如禽流感、沙門氏菌或者肺結核等病的傳播,這些疾病是由候鳥從澳大利亞和其它地方帶到那裡的。當然,如果人類沒有到達那個地方的話,恐鳥的數量是能夠反彈的,由於人類的到來破壞了它們的生活環境,對恐鳥進行獵殺,使它們的數量進一步下降。
吉梅爾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科學院出版的一份學術刊物上。研究報告稱,恐鳥滅絕的原因是復雜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掩埋。文章說:「如果我們對恐鳥數量的新的估計是正確的話,那麼,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在人類到來前影響恐鳥數量的因素,也許我們通過總結過去的教訓可以更好的洞察和解決現代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
雖然恐鳥的上肢和鴕鳥一樣已經退化,但它的身軀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恐鳥與鴕鳥的最大區別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蓋,而鴕鳥的脖子是禿裸的,並且比恐鳥的脖子要長;它是三根腳趾,而鴕鳥是兩根腳趾。
18世紀中期,歐洲移民來到島上,給恐鳥帶來了厄運。恐鳥肉對於歐洲移民來說是美味佳餚。由於恐鳥體型太巨大,難以躲藏,歐洲人很容易捕捉到它們,經常一下子就能捕殺十幾只,恐鳥肉一時成了這些歐洲移民的一項重要的肉食來源。同時,由於歐洲移民的到來以及當地土著人的不斷增加,開始了大面積燒荒、墾荒,恐鳥的生存地也遭到了徹底破壞,恐鳥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餓死。同時,由於恐鳥破壞莊稼,他們為了保護莊稼大量捕殺恐鳥,此外,與歐洲人一起來到島上的家犬和家鼠也成了恐鳥的天敵。它們同樣給恐鳥以致命打擊。
到了18世紀末,恐鳥的數量已經很少了,人們捕捉恐鳥也越來越難了,而1800年則是人們能捕捉到恐鳥的最後一年。 恐鳥的滅絕,人類肯定難辭其咎。但把這筆賬全算在人類頭上,恐怕也有失公允。恐鳥的迅速消失,原因比較復雜。
科學家對恐鳥數量動態變化的模擬實驗表明,當時成年恐鳥的死亡率很高,而出生率很低。死亡率高可能與天敵(人類是主角)對這種缺乏自衛能力的動物的大肆捕殺有關。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也有一定的責任。
至於出生率低則可以做如下解釋:巨大的動物繁殖率都很低,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壽命卻很長(小動物如老鼠、昆蟲之輩,繁殖率很高,但卻是短命鬼)。在地域和食物均十分有限的海島上,在沒有天敵相制約的情況下,過高的繁殖率對像恐鳥這樣巨大動物的生存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恐鳥的基因里必定有一種限制「人口膨脹」的機制在發揮作用,否則它們早就因繁殖得過多,吃光島上可食的植物而自我毀滅了。據說恐鳥一次只生一個蛋。
但當年若無外敵入侵,恐鳥的低繁殖率恐怕是不至於構成滅種的危機的。 科學家們表示考古記錄顯示人類獵捕了紐西蘭恐鳥(moa),可能是導致紐西蘭恐鳥滅絕的幕後推手。
紐西蘭曾經存在九個不能飛的恐鳥物種,直到公元1300年人類的到來。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所有九個物種全部消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莫頓·艾倫托夫特(MortenAllentoft)和同事研究了四個恐鳥物種281例化石的DNA。他們發現在滅絕前的3000年間,恐鳥的遺傳多樣性一直保持恆定,這是穩定種群的跡象。「我們只能將恐鳥滅絕的原因歸結於人類。」 艾倫托夫特這樣說道。
艾倫托夫特的發現與紐西蘭莫斯格爾奧塔哥大學的尼爾·戈梅爾(Neil Gemmell)進行的早期研究結果相矛盾。2004年,戈梅爾研究了恐鳥化石的線粒體DNA,結果發現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1000年,紐西蘭的恐鳥種群數量大約為300萬至1200萬之間。另一項單獨的研究表明,300年後當人類初次到達紐西蘭時,當地的恐鳥物種只有159000個,因此戈梅爾推測在人類獵捕恐鳥之前,一定有別的原因導致恐鳥物種數量銳減。
然而,這些估計並不可靠,因為DNA並不是物種大小的最好記錄,艾倫托夫特這樣說道,DNA只能顯示物種數量變化的趨勢。這項最新研究「似乎專門研究了恐鳥物種銳減的可能原因」,美國紐約國家歷史博物館哺乳動物館的羅斯·麥克菲(RossMacPhee)這樣說道,他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另外,將人類對動物物種的影響與其它效應,例如氣候變化相分離並非易事。當人類到達美洲和澳大利亞時,類似猛獁象等大型動物也滅亡了,這讓人不禁懷疑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一項研究發現北極的猛獁象在氣候變化導致的植被變化之後消失了,而非人類的過度獵殺。
② 因環境滅絕的鳥類(詳細:怎麼滅絕的)
鳥類甚至可以在煤礦響起高頻率的毒氣報警雜訊之前發出預警信號。目前全世界9775種鳥類中就有1212種瀕臨滅絕,這也是一種預警信號——地球的環境健康正在惡化。
棲息地環境退化或遭受破壞是對鳥類的最大威脅,87%易受傷害的鳥類受其威脅。人口膨脹使濕地、牧草地和森林的自然位置發生改變,鳥類數量因此減少。自農業社會前期以來,全球鳥類總數已經減少25%,主要原因是棲息地變成農田。在過去的300年中,農田由佔地球表面積的6%擴展將近1/3。今天,森林是3/4的瀕危鳥類賴以生存的主要棲息地,但每年約1300萬公頃森林被毀,近一半不為人知的原始森林是許多敏感鳥類和其他動物的家園。
為獲取食物和寵物貿易而進行的獵鳥等直接開發活動是對鳥類的第二大威脅,約1/3的瀕危鳥類受其影響。自1500年以來,150種鳥類被認為已經完全絕跡,其中約50種鳥的滅絕是過度捕獵的後果。捕獵奪去許多北美候鴿的生命,這種鳥曾經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鳥類。全世界388種鸚鵡中就有52種因鳥類資源過度開發而處境危險。
非本地物種的有意或無意引進是對鳥類的第三大威脅,全世界28%瀕危鳥類受其影響。人們在全球旅遊的同時,有害動物和寵物也遷移至世界各地,它們捕食當地物種,使之在競爭中出局,或改變當地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在夏威夷群島,引進的食肉動物和疾病使當地50餘種面臨喪失棲息地的鳥類精疲力竭。在過去的200年中,被帶到紐西蘭的負鼠和老鼠等哺乳動物已經破壞了當地大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些種類的大鳥在此前8000年中在這里沒有天敵。
污染促使鳥類處境危險,12%的瀕危鳥類受其影響。印度兀鷲的數量在不到10年中就減少了95%,這是因為許多兀鷲吃了服過葯品的牲畜後中毒死亡。歐洲西部的普通農田中的鳥的數量在1980~2003年期間就減少了57%,農業密集化是重要原因之一。除了人們施用的化肥、殺蟲劑直接導致許多鳥類死亡外,含有化學品的徑流污染了遷徙水禽所依賴的濕地,也使許多鳥類中毒死亡。DDT殘留物質、二惡英、多氯化聯(二)苯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食物鏈中積聚,可導致鳥類畸形、不育和疾病。
氣候變化對鳥類和其他野生動植物形成新的威脅,全球1/3動植物有可能因氣候變化而在2050年以前滅絕。在過去的30年中,全球氣溫升高了0.6攝氏度,使一些鳥類的遷移、繁殖和棲息地范圍發生了變化。在地球的極地度過一生或部分時間的鳥類尤其容易受到氣溫升高的影響。北極遷徙水禽的數量將隨著氣候變暖改變其脆弱的生態系統而減少。在南半球,當地17種企鵝中就有10種已經瀕臨滅絕,其生存環境不會得到改善,因為全球氣溫將在本世紀中升高1.4~5.8攝氏度。
除了以上這些威脅以外,意外死亡使7%的鳥類瀕臨滅絕。在過去15年中,海鳥數量快速減少,這與商業多鉤長線漁業有關聯。每年多鉤長線漁業奪去30萬只海鳥的生命,它們受誘餌引誘而被誘捕。所有的21種信天翁現在都瀕臨滅絕,這是因為它們進入人類捕魚作業范圍。此外,許多鳥還成為工業發展的犧牲者。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8個國家中,超過半數的鳥類瀕臨滅絕。在歐洲、中亞和非洲,許多猛禽被電線電死。在美國,每年幾十萬只鳥因撞上窗子而死亡,這是美國鳥類死亡的第一大死因。
防止鳥類數量繼續減少或滅絕的主要途徑是,保護全世界剩餘的野生空間,並保持自然和已被改變的生態系統的健康。對於處於危急境地的物種,如果打算將其種群數量恢復至可維持發展水平,也許需要強化管理。這包括圈養繁殖、回歸引種和盡量清除外來入侵物種。為了防止禽類疾病的傳播,需要採取更加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以限制家禽和家畜與野生鳥類接觸。避免在候鳥的遷徙路線上修建樓房、塔和渦輪機等建築物和設施,也可防止禽類遭殃。
③ 哪些鳥兒受到死亡的威脅
外來生物入侵,生態環境受到人類污染,破壞,棲息地面積減小,某些物種的滅絕導致了鳥類生活習性的改變,還有人類的捕獵.
雖然自然選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在短期內大量鳥類的死亡主要是由人類造成的!
世界鳥類現狀令人堪憂 千種鳥類臨近瀕危
有生物學家將鳥類比喻成「批示器物種」,鳥類狀況好壞直接反映出地球環境的好壞。目前,世界上許多地區鳥類數量大大減少,這說明人類對待環境的方式出現了差錯……
近日,名叫「鳥類生活國際」的組織發布最新的研究報告,向人類提出警告,世界上將有1000多種鳥類面臨滅絕的危險,而非洲農業發展以及熱帶森林的減少更讓這種危險雪上加霜。該組織是一個全球性的保護組織聯盟,這份名叫「2004年世界鳥類狀況」的報告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有關鳥類研究的文件,對鳥類目前的狀況以及分布情況都做了系統的研究。下面就是一組研究報告的數據:
世界上每8種鳥類就有一種鳥類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或者說有1211種鳥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占已知的1萬種鳥類的12%,而且有179種鳥已經處在滅絕邊緣。在1211種瀕危鳥類中,有966種(佔80%)鳥類的數量不到10000隻,數量在2500隻以下的有502種(佔41%),而更有77種鳥類的數量不足50隻,這77種鳥屬於高危物種,稍不注意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世界上受到威脅的大部分鳥類生活在熱帶地區,而其中的64%是由於熱帶森林遭到破壞而引起的,歐洲農田裡的鳥類在40年裡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一。
海島上瀕危鳥類的67%是由於外來物種的引進造成的,比如島上引進兔子或山羊,它們會破壞鳥類的生活環境,導致鳥類數量急劇下降。
報告在向人們提出警告的同時,也講述了一些挽救動物免受滅絕危險的成功故事,告訴人類如何保護我們的動物朋友。比如,人們一直相信短尾信天翁早已經滅絕了,但是上世紀50年代,人們在日本的Tori-shima島發現了少量的短尾信天翁,從那以後,人類為它們做了大量的保護工作。在太平洋地區為它們保留了棲息地,改進了商業捕魚方式使信天翁免受誤傷,經過多年的努力,短尾信天翁的數量發展到目前的1200對左右。紐西蘭附近查塔姆島黑知更鳥在1980年時僅有5隻了,是已知的尚未滅絕的鳥類中數量最少的一種,稍有不慎,這種鳥就會滅絕。所幸,人類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保護它們的鳥巢,為它們提供充足的食物,目前已經發展到了250隻,暫時脫離了滅絕的危險邊緣。
在保護鳥類的問題上,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400多種鳥類早已經被宣布為瀕危物種,可是三年過去了,人類並沒有對它們採取保護措施,使得它們一步一步走向滅亡。比如黑臉的篦鷺,是世界上第三種最有可能滅絕的鳥類,它們急需人類的保護,否則會很快滅絕,可是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對它們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為了鳥類,更是為了我們人類自己,現在就是開始有所行動的時候了。
④ 幾維鳥約還有多少只 特點是什麼說出來最好
紐西蘭境內大約有5萬至7萬只野生幾維鳥,其中只有約4500隻在自然保護區內,絕大部分生活在保護區之外.大部分未受保護的野生幾維鳥常常成為果子狸、老鼠等野生動物的美餐.現存野生狀態
下的幾維鳥正在以每天11隻、每年6%的速度遞減.
幾維鳥(學名:Apteryx)又譯為鷸鴕,是無翼鳥科3種鳥類的共同名稱.因其尖銳的叫聲「keee-weee」而得名.幾維鳥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長而尖,腿部強壯,羽毛細如絲發,由於翅膀退化,因此無法飛行.幾維鳥很容易受到驚嚇,大部分的活動都在夜間進行,覓食時用尖嘴靈活地刺探,長嘴末端的鼻孔可嗅出蟲的位置,進而捕食.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蟲、蜘蛛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壽命可達三十年,是紐西蘭的特產,也是紐西蘭的國鳥及象徵.
⑤ 多數鳥類死亡原因
科學家表示,鳥類在飛行中大量死亡與「末世浩劫」或秘密實驗無關,最近的鳥類群死事件主要是因媒體炒作引起公眾普遍關注。美國非營利組織全國奧杜邦協會鳥類保護部門主任、鳥類學家格雷格·布徹(Greg Butcher)表示,在一定時間內,「北美至少有10億只鳥,有時可能多達200億只——每年幾乎一半死於自然原因。」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鳥類在飛行中突然死亡的呢?阿肯色州鳥類群死事件直指兩個常見的罪魁禍首:巨大噪音和碰撞。從新年夜11點半左右開始,阿肯色州野生動物保護部門不斷接到飛鳥從空中掉落於畢比市方圓一平方英里地面的報告。根據官方估計,最多有5000隻紅翅黑鸝、歐洲椋鳥、鷯哥和褐頭牛鸝在午夜前墜落地面。
美國國家野生動物健康中心1月5日發布的初步檢測顯示,這些飛鳥死於鈍器所致的外傷,與阿肯色州牲畜與家禽委員會1月3日公布的初步調查結論不謀而合。阿肯色州漁業管理委員會鳥類學家卡倫·羅表示:「它們撞上了汽車、樹木、建築物和其他靜止的物體。在飛鳥開始落地前不久,鳥類棲息地附近地區有人報告稱,他們聽到燃放專業級焰火爆發的震耳欲聾的響聲,每隔幾秒放10到12個,將不少鳥兒驚嚇走了。」
「與此同時,別的地方還合法燃放了大量焰火,可能迫使飛鳥的飛行路線比正常時候要低一些,比樹梢還低,這些飛鳥夜視能力非常差,一般不在夜間飛行。」在阿肯色州發現的死鳥是通常只有到秋季或冬季時才大量聚集的種類。布徹稱:「我聽說的記錄是,一個棲息地有2300萬只鳥。在這種情況下,5000隻顯然不值一提。」
生存所要面對的殘酷現實
據布徹介紹,鳥類常常在飛行中撞上物體,尤其是「城市中的高樓大廈,信號發射塔,風力渦輪機,輸電線。似乎造成鳥類大量死亡的建築物非常高,而且總是亮著。正常情況下,鳥兒可能只會注意天上的星星,在霧氣朦朧的夜晚,它們分不清方向,在有亮的建築物周圍繞圈飛行,直至碰上並落到地上。」
1月4日死於路易斯安那州的500隻黑鸝和椋鳥看上去歸咎於與輸電線的相撞。同一天,瑞典街頭發現了50至100隻寒鴉死屍,據瑞典國家獸醫學院專家介紹,它們身上沒有患病的跡象,顯然也死於鈍器所致的外傷。布徹表示,大風、冰雹、雨雪、雷電等天氣狀況構成的挑戰也易於使飛禽喪命,例如,「去年,數百隻鵜鶘被潮水沖上俄勒岡和華盛頓兩州交界的海岸。冷空氣前鋒總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移動,飛禽的翅膀和身體因此會結冰。」
當然,並不只有上述原因會導致鳥類死亡,布徹舉例說,「水禽會出現肉毒中毒現象,沙門氏菌和禽痘也可以在以鳥為食的動物身上迅速擴散。」無論何種原因,死亡似乎都是鳥類生存所要面對的殘酷現實。
雛鳥一年內死亡概率達75%
阿肯色州漁業管理委員會鳥類學家卡倫說:「春天孵化的雛鳥一年內死亡的概率高達75%左右。對於生物學家來說,這些死亡事件相當正常。我希望可以藉助公眾對此類事件的關注,引導他們對野生動物生物特點存在的真正危機有所了解,對像蝙蝠白鼻綜合症這樣的疾病有新的認識。」
卡倫從近來媒體對大量鳥類死亡事件的報道中看到了一線希望。她說:「我希望我們可以使公眾對人造建築物對其他物種的影響有進一步的認識。大家知道嗎,僅僅為了讓手機的信號更好,會有多少遷徙的鳴鳥因此死亡?」
⑥ 鳥兒受到什麼傷害要快啊!!!!!
外來生物入侵,生態環境受到人類污染,破壞,棲息地面積減小,某些物種的滅絕導致了鳥類生活習性的改變,還有人類的捕獵.
雖然自然選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在短期內大量鳥類的死亡主要是由人類造成的!
世界鳥類現狀令人堪憂 千種鳥類臨近瀕危
有生物學家將鳥類比喻成「批示器物種」,鳥類狀況好壞直接反映出地球環境的好壞。目前,世界上許多地區鳥類數量大大減少,這說明人類對待環境的方式出現了差錯……
近日,名叫「鳥類生活國際」的組織發布最新的研究報告,向人類提出警告,世界上將有1000多種鳥類面臨滅絕的危險,而非洲農業發展以及熱帶森林的減少更讓這種危險雪上加霜。該組織是一個全球性的保護組織聯盟,這份名叫「2004年世界鳥類狀況」的報告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有關鳥類研究的文件,對鳥類目前的狀況以及分布情況都做了系統的研究。下面就是一組研究報告的數據:
世界上每8種鳥類就有一種鳥類面臨著滅絕的危險,或者說有1211種鳥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占已知的1萬種鳥類的12%,而且有179種鳥已經處在滅絕邊緣。在1211種瀕危鳥類中,有966種(佔80%)鳥類的數量不到10000隻,數量在2500隻以下的有502種(佔41%),而更有77種鳥類的數量不足50隻,這77種鳥屬於高危物種,稍不注意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世界上受到威脅的大部分鳥類生活在熱帶地區,而其中的64%是由於熱帶森林遭到破壞而引起的,歐洲農田裡的鳥類在40年裡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一。
海島上瀕危鳥類的67%是由於外來物種的引進造成的,比如島上引進兔子或山羊,它們會破壞鳥類的生活環境,導致鳥類數量急劇下降。
報告在向人們提出警告的同時,也講述了一些挽救動物免受滅絕危險的成功故事,告訴人類如何保護我們的動物朋友。比如,人們一直相信短尾信天翁早已經滅絕了,但是上世紀50年代,人們在日本的Tori-shima島發現了少量的短尾信天翁,從那以後,人類為它們做了大量的保護工作。在太平洋地區為它們保留了棲息地,改進了商業捕魚方式使信天翁免受誤傷,經過多年的努力,短尾信天翁的數量發展到目前的1200對左右。紐西蘭附近查塔姆島黑知更鳥在1980年時僅有5隻了,是已知的尚未滅絕的鳥類中數量最少的一種,稍有不慎,這種鳥就會滅絕。所幸,人類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採取積極的保護措施,保護它們的鳥巢,為它們提供充足的食物,目前已經發展到了250隻,暫時脫離了滅絕的危險邊緣。
在保護鳥類的問題上,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400多種鳥類早已經被宣布為瀕危物種,可是三年過去了,人類並沒有對它們採取保護措施,使得它們一步一步走向滅亡。比如黑臉的篦鷺,是世界上第三種最有可能滅絕的鳥類,它們急需人類的保護,否則會很快滅絕,可是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對它們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為了鳥類,更是為了我們人類自己,現在就是開始有所行動的時候了。
⑦ 紐西蘭椋鳥的基本信息
紐西蘭椋鳥
分布范圍: 生活在紐西蘭北部島嶼的茂密的森林裡
紐西蘭椋鳥:1907年12月28日滅絕
⑧ 瀕臨滅絕的鳥類
1、綠孔雀
綠孔雀的生存環境日漸萎縮,是難覓它們蹤跡的一大原因。農民將牛羊散放在一些生活著綠孔雀的山林中,傍晚才將牛羊趕回,期間大聲吆喝牛羊,經常有牛羊走失,需要漫山遍野四處尋找。這些行為對綠孔雀造成了很大的驚擾。
眾多的牛羊被散放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里,對綠孔雀的生存環境與食物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及破壞。此外,由於過度放牧牛羊,使得綠孔雀的棲息場所林下植被缺乏。
2、白馬雞
白馬雞是中國特產鳥類,數量稀少,分布區域狹窄,已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據1983-1988年在四川寶興的調查,種群密度為1.5-2隻/平方公里。1985年3-7月在四川馬爾康龍爾甲山的調查,種群密度為2隻/平方公里,較為常見。
但由於對棲息地木材的大量採伐,大片杉木被砍光,使白馬雞喪失了大片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從而導致分布區域的縮小和種群數量的減少。
3、藍胸秧雞
藍胸秧雞的分布范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准(分布區域或波動范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種群數量呈上升趨勢。
4、綠翅金鳩
綠翅金鳩指名亞種(學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分布於克什米爾、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緬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群島以及中國大陸的中國極南部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尼西亞。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易危種。
5、鵲鸝
該物種分布范圍狹窄、有限,被認為有一個適度數量減少的趨勢,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棲息地喪失、降水量減少、旅遊影響、道路發展,致使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已被列為生存瀕危的物種。
⑨ 關於紐西蘭的動物
中文名:紐西蘭椋鳥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今顎總目->->->->->->-> 分布范圍: 生活在紐西蘭北部島嶼的茂密的森林裡 動物簡介: 紐西蘭椋鳥是紐西蘭特有的一種鳥。生活在紐西蘭北部島嶼的茂密的森林裡,常常發出啾啾的叫聲。雖然雄鳥與雌鳥是生活在一起的。但是它們需要很大的勢力范圍,所以它們原來的數量就很少。由於這里的原始森林雨水充足,它們又常常被稱做雨鳥。 紐西蘭椋鳥的身長約0.5米,長長的尾端是白色的,身上有黑白的花紋,它們的特徵在於嘴,無論是雄鳥還是雌鳥,它們的嘴角部是截然不同的,兩邊都有引人注目的肉垂。它們以蟲子為食,在尋找食物的時候,雄鳥和慈鳥因為嘴形的不同而分工不同,雌鳥的嘴是長長的,彎彎的,對於在細小樹縫中覓食是在合適不過的了,而雄鳥的嘴象啄木鳥一樣,它必須啄去樹皮尋找縫中的小蟲,雌鳥常常在雄鳥無法對付的小洞中尋尋覓覓。科學家們開始誤把它們當作兩種不同的鳥類。 毛利族人將紐西蘭椋鳥作為神聖的象徵。每當他們進行儀式的時候,族中的長老總是用紐西蘭椋鳥祭奠神靈,他們還認為新婚的男子如果是夢到了鳥,他就會有孩子,如果是紐西蘭椋鳥那一定是女孩;如果是白鹿那一定是男孩。1835年,傳教士威廉首先讓歐洲人了解到紐西蘭椋鳥的存在。土著人為舉行儀式捕捉紐西蘭椋鳥的行為並沒有使它們的數量減少,但是隨著歐洲移民來到島上開墾原始森林,它們的生存也就遭到了徹底的破壞,一隻只鳥同時也成了槍口下的犧牲品。不久,真正的威脅來臨了。20世紀初,當時的英國國王夫婦訪問紐西蘭,他們受到了當地人的熱烈歡迎。國王將當地人奉送的紐西蘭椋鳥的羽毛插在帽子上,當地人和歐洲的貴族,有錢人紛紛效仿。1907年12月28日,最後一隻紐西蘭椋鳥在森林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