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傳統服飾叫什麼
『壹』 求毛利人的飲食、風俗習慣和服飾 有點特色的 毛利人平常吃什麼穿什麼有什麼節日
毛利人約於1000年前由太平洋中部、即傳說中的哈瓦基乘木筏遷徙到紐西蘭,並從此定居下來。如果時光倒退1000年,你就會在南太平洋上看到這樣一幅奇妙的景象:7條長長的獨木舟上,坐滿褐色皮膚、臉上和身上刺滿彩色花紋、胸前掛著奇特木雕的青年男女,他們興奮地將船向同一方向劃去。順著他們劃向望去,海洋盡頭的天空中,似乎有一片形狀獨特的雲彩在飄盪。當他們真正看清這片「雲彩」時,才發現那不是雲彩,而是一片新大陸上的雪山之巔。這片新大陸就是今天位於大洋洲的島國——紐西蘭。那些「奇裝異服」的褐色人種就是最早發現紐西蘭的「毛利人」。所以紐西蘭最早的名字叫「奧蒂羅」,這當然是毛利語,意思就是「白雲綿綿的土地」。
你好!
如今,1000多年過去了,毛利人依然保留著當年風俗習慣,他們身上依然有色彩斑斕的紋身,他們生活中依然充滿造型怪異的木雕。在紐西蘭,你時刻都能從這些紋身和木雕中感受到毛利文化的存在,感受到一個民族的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生活。今天,生活於城市的毛利人,依然繼承了毛利族的傳統文化。他們對族人聚首的時刻,如葬禮尤為重視,分散各地的家人都珍惜會面的難得時刻,總是千方百計回鄉團聚。說毛利人一旦離開人世,便會與祖先會合,並憑著他們賜給的力量,賦予子孫精神力量與指引。毛利人極重視他們的傳家寶物,如權杖、綠玉項鏈等,深信它們蘊藏著祖先的靈氣。他們會將這些家傳之寶傳給世代子孫。過去,毛利人與他們居住的環境有極密切的關系,並創造及流傳著許多相關的神話傳說,如有關森林之神和大海之神的傳說等。
毛利人是天生的藝術家,尤其對音樂和舞蹈有獨到之處。從傳教士那裡學習贊美歌的旋律和和聲,再經過巧妙的運用,發展成毛利人明朗愉快的音樂。和夏威夷草裙舞類似的毛利歌舞,除了在羅托魯阿毛利人居住地伴以毛利音樂進行表演外,在紐西蘭的節日慶典上,也是主要保留節目。傳統歌曲、舞蹈的流傳,成為今日毛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840年,毛利人和英國皇室在紐西蘭懷唐伊鎮簽訂了《懷唐伊條約》,奠定了毛利人與新移民之間的合作關系,為毛利人和非毛利人共同居住在紐西蘭提供了依據。《懷唐伊條約》的簽訂,保留了毛利人的土地及其他資源的擁有權,使這種獨有民族的文化精粹得以保存,現在成為紐西蘭一大旅遊特色。
除了音樂和舞蹈外,在美術方面,毛利人也具有風格鮮明的文化特徵。毛利人的手工藝術作品,與澳洲土著人的作品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明在他們的天性中,都富有藝術創造能力。作品樸素、自然,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思想與追求,沒有一絲一毫的矯飾。其中,木雕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品。無論是獨木舟上的雕刻,城鎮、村寨人口處的雕刻,還是集會場所門前及周圍的雕刻等,皆充分顯示了毛利人將雕刻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中。而目前這種木雕品已成為贈送友人的最佳禮物。
走在紐西蘭的大街上,你可以看到身材粗壯的大漢胸前用紅線掛著一塊黑色的木牌,那也是常見的毛利人手工木雕。別以為那隻是個小小的裝飾品,由此卻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沒有文字的毛利人呢。那時,他們為了使自己民族的歷史得以代代相傳,最初只是用口頭傳說,後來就在木頭上雕刻各種象形的記號來記錄。由於木雕在毛利文化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幾乎有毛利人的地方,就隨處可見大到四五米高、小到可以掛在胸前的各種木雕製品。
在許多毛利人聚居的地方,都設有專門的木雕學院。在這里受過專門培訓的學員,分散到各地再去教其他的毛利人。羅托魯阿毛利人文化村,門口一座用毛利人木雕製成的紅色大門,令人過目難忘。那個高高在上、張開大嘴、吐出舌頭人像,與毛利人的迎賓儀式上吐舌頭的習俗同出一轍,最早產生於毛利人認為見到野獸時做出這種鬼臉,可以嚇退野獸,保護自己。後來這種形式演化到毛利人見到陌生人也要吐舌頭、做鬼臉,這種絕無僅有的會客方式,顯然成了毛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你在這種有點嚇人的面容面前不被嚇退,毛利人馬上會把你當作他們的朋友,用歡快的歌舞歡迎你。多麼奇特的交友方式!
最能淋漓盡致發揮毛利人木雕藝術才華的地方無疑是在獨木舟上。與太平洋諸島上的土著居民一樣,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以獨木舟為重要交通工具,並最早創造出了這種獨特的海上運輸工具——獨木舟。造型豐富、多種用途的獨木舟,反映了海洋民族的生活智慧和卓越的航海技術,以及強勁有力的海洋文化。
毛利族等土著居民以廣袤的太平洋為自己的耕地,駕著獨木舟從事生產,並往來於各島嶼之間。這種獨木舟的式樣有多種多樣,大小也各異:有的船舷處附有邊架,兩邊都有邊架的獨木舟,稱雙邊架獨木舟;一側附有邊架的,稱單邊架獨木舟有的在兩條獨木舟上並鋪一塊寬闊的甲板,為大型獨木舟,它可以增加負載;有的是僅能坐幾個人的小巧靈活的小獨木舟;有的則長達15米,可搭乘50人左右,為遠洋獨木舟。比較考究的獨木舟,往往在船首、船尾、船舷甚至船槳上都雕刻美麗的裝飾圖案。至於作戰用的獨木舟,則要更寬更長些,有的可長達30米,雕刻也更加精美。
他們也把獨木舟作為殉葬珍品,這種獨木舟的體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獨木舟上的人物形象與真人等高,但貌似魔鬼,猙獰恐怖。而且人體上的重要器官,如眼睛、牙齒和生殖器的表現都極度誇張。古代毛利人相信人死後還存在靈魂,把這種布滿雕刻圖案的獨木舟放人死者墓穴中,又稱作「靈魂之舟」。雕刻此種木雕品是其他地區所罕見的,作為一種原始美術品,它為我們了解和認識古代大洲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形象資料。
在國際友誼博物館就收藏著一定數量的出自紐西蘭毛利族藝人之手的藝術品,它們是作為國際友好交往的禮品來到中國的。如1974年紐西蘭毛利族訪華團團長威爾遜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的毛利人木雕像,以巧妙的裝飾變型和富於幻想的手法,刻畫了一個毛利人祖先的形象。它瞪眼伸舌,形象怪異,以螺鈿嵌於眼部,更增添了幾分生動。又如1984年紐西蘭毛利族訪華團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木雕嵌螺鈿五槳船模型,玲瓏秀氣,表現獨木舟的造型,是毛利人海洋文化的直接反映。船體狹長,設有五槳,船舷上半部刻著規則的、連續性的蛇形圖案,蛇眼以螺鈿代之。船首加附鳥首裝飾,這是代表圖騰祖先的雕刻物,賴以保護航海的安全。船尾雕刻的裝飾物,也有圖騰的含義。
毛利人的藝術,是一種可以引起人們靈魂深處共鳴的藝術,是一種自然的聲音。在提倡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通過接觸這種獨特的文化藝術,我們可以觸摸到一種完全不同的歷史,可以感受到一種跨越地域的、原始的、粗獷的美,從而了解、學習更多的人類文化精華。
『貳』 一些國家的特有服飾(像日本的和服,中國的旗袍一類的)急~~~
阿拉伯國家服飾
關鍵詞:阿拉伯國家服飾,,阿拉伯國家,阿拉伯留學, 點擊:40 時間:2010-12-23 14:22
阿拉伯國傢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傳統風俗,隨著社會的前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滲透和交流,其人民的傳統習俗也隨著演變,他們的審美觀、穿戴、居住既蘊涵著傳統色彩又帶有朝代氣息。
男子的裝束
身著大袍,外加披風,包頭巾上戴頭箍,為阿拉伯人的形象。
阿拉伯大袍多為白色,衣袖寬大,袍長至腳,做工簡單,無尊卑等級之分。它既是平民百姓的便裝,也是達官貴人的禮服,衣料質地隨季節和主人經濟條件而定,有棉布、紗類、毛料、尼絨等。
��寬松舒適為阿拉伯大袍的特點,但其做工裝飾各區存在細微差異;如沙特人的大袍為長袖、高領、鑲里子。蘇丹人的大袍無領,胸圍和袖子肥大,呈圓筒形,長至腳踝,前後都有袋兜,側面還有腰兜,可兩面輪換穿。陣曼人的大袍無領,領口處有一條約30公分長的繩穗垂於前胸,穗底部有一花萼狀開口,可向里邊噴灑香水,放香料。
披風在阿拉伯人看來,是節日盛裝,男人在大袍外加件披風,顯得神采奕奕,有男子漢氣概。披風花色繁多,質量也不相同。如科威特的披風市場上,男式、女式、夏天穿的透明紗披風、冬季穿的羊毛、駝毛、呢絨披風樣樣俱全;有平民穿的物美價廉的普通披風,也有王室成員及富翁們穿用的做工精細、鑲有金銀絲的豪華披風。
阿拉伯人的包頭巾,也是沙漠壞境產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陽防曬,冬天禦寒保暖。這種頭巾是塊布,將其放於頭上,再套上一個頭箍固定之。其色多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布料有優劣厚薄之別,隨季節和條件而定。
頭箍是用駝毛做成的圓狀環,多為黑色,偶有白色,粗細輕重不等。年輕人喜歡粗重的頭箍,再系根飄帶,顯得瀟灑、英俊。
頭巾下再戴一頂小白帽是許多阿拉伯人的習慣。在非正式場合,他們更喜歡只戴小白帽而不包頭巾。埃及、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部分男子不用頭巾,不戴小白帽,只戴一頂紅色或黑色土耳其式的高筒氈帽。一些人愛在氈帽下纏一條白布,更顯艷麗新穎。
佩物,是阿拉伯各部落長期養成的裝飾習慣,其式樣繁多,各有千秋,尤以葉門和阿曼的腰刀最具特色。
腰刀最初是用以防身自衛的武器,後逐漸成為珍貴的裝飾品和民族風俗。阿拉伯人覺得只有佩戴腰刀,才能顯示男子漢的俠義、瀟灑和威武氣概,不佩腰刀的男人不算好漢。同時,佩戴腰刀也是男孩子長大成人的標志。至今還有些部落,當男孩長到15歲就為他舉行佩戴儀式,以示祝賀。
茅利塔尼亞人的佩物與其他阿拉伯國家有所不同,幾乎人人身帶護身符,有的甚至要帶幾個。護身符裝在皮製的小袋裡。除美飾外,主要是圖吉利。
女子的服飾
頭戴黑面紗,身穿黑大袍是伊斯蘭教規定下的阿拉伯婦女形象。阿拉伯婦女的黑面紗很薄,戴上面紗,外人見不著主人的臉,主人卻能透過紗同網視物如常。有少數婦女戴雙層黑紗,視物困難,常需兒童幫助;有人用一塊黑紗蓋住頭發,另一塊遮住面部和嘴巴,露出眼睛;有人在黑紗上開一個或兩個小洞,便於視物。黑紗有大小,小的罩住頭及脖子,大的蒙在頭上,四角可垂至胸部,甚至腿部。多數婦女除戴黑紗外,裡面還戴有做工精細、鑲嵌飾物的帽子。
黑大袍是阿拉伯婦女的傳統服裝,做工簡單,式樣和花色因地而異。如沙特婦女的黑袍是一件寬大的黑斗篷。
葉門女子服式有二種:一種是頭頂黑紗,將頭部蓋住,再披塊黑布(或花格子布)裹著全身;另一種是分頭部、上身和下身三部分,頭頂黑紗至脖子,上身黑披肩垂至腰部,在胸前系牢,下身穿條黑裙子蓋至腳面。
埃及婦女的黑袍是塊長方形的黑布,即將5米長的布一分為二,兩邊縫在一起,根據個人喜好綉上花邊即成,穿、披均可,靈活方便,還可隨意穿著袒露身體的某一部分。
蘇丹婦女愛穿拖地長袍。長袍是一塊布,可裹全身,黑色、白色皆有。
利比亞婦女外出時,常用一塊類似被單的花布把全身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雙眼。
阿拉伯婦女看起來衣著簡單,甚至赤腳,其實不然,她們渾身幾乎戴滿各式金銀首飾。頭戴銀頭箍,頭箍系銀鏈,前額掛金銀鏈,鼻飾鑲花,耳墜一環又一環,項鏈一圈又一圈,十指戴戒指,手腕掛鐲子,腳飾腳鐲與足鈴……,倒也十分別致,充分顯現披金戴銀的雍容華貴。
在利比亞,傳統服裝雖仍佔主導地位,但年輕男人常是西裝革履,女士們也身著西裝套裙,莊重高雅,欣賞和追求「淡化」了的西方化妝術,胭脂、口紅,輕描淡抹,染指甲、灑香水,佩耳環、項鏈等鈍金首飾。
即使是伊斯蘭教規最嚴格的沙烏地阿拉伯,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婦女們雖仍戴面紗,大袍也依然如故,但大袍里邊卻是五光十色,年輕的學生身穿牛仔服、T恤衫,上流社會的女子也穿上了瀟灑的西裝
美國人不象英國人那樣總要衣冠楚楚,而是不大講究穿戴。他們穿衣以寬大舒適為原則,自己愛穿什麼就穿什麼。別人是不會議論或譏笑的。春秋季,美國人一般下身著長褲,上身在襯衣外面再穿一件毛衣或夾克,寬松舒適,無拘無束。夏天裡穿短褲和著短裙者大有人在。在旅遊或海濱城市,男的穿游泳褲,女的著三點式游泳衣,再披上一塊浴巾,就可以逛大街或下飯館了。但正式場合,美國人就比較講究禮節了。
接見時,要講究服飾,注意整潔,穿著西裝較好,特別是鞋要擦亮,手指甲要清潔。美國商人較少握手,即使是初次見面,也不一定非先握手不可,時常是點頭微笑致意,禮貌地打招呼就行了。男士握女士的手要斯文,不可用力。如果女士無握手之意,男士不要主動伸手,除非女士主動。握手時不能用雙手。上下級之間,上級先伸手握手。長幼之間,長者先伸手握手。主賓之間,主人先伸手。男性之間,最忌互相攀肩搭臂。美國人談話時不喜歡雙方離得太近,習慣於兩人的身體保持一定的距離。一般應保持120-150厘米之間,最少也不得小於50厘米。
在美國,12歲以上的男子有享有「先生」的稱號,但多數美國人不愛用先生、夫人、小姐、女士之類的稱呼,認為哪樣做太鄭重其事了。他們喜歡別人直接叫自己的名字,並視為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美國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來稱呼別人。
正式頭銜一般只用於法官、軍官、醫生、教授、宗教界領袖等人物。尤其是行政職務。美國人從來不以此來稱呼,如***局長、***經理.美國海關的人員總把「請」和「謝謝」掛在嘴上,「請你打開箱子」、「請你把護照拿出來」,檢查完畢時,還會說「祝你旅途愉快」或「今天天氣真好」等客套話。
美國的女店員和餐館女侍們講出的話,使人大有賓至如歸之感,即使你一文不花,她們仍是滿面堆笑,臨走時還笑盈盈地說謝謝你的光臨,希望下次再來。
公私單位訪問前,必須先訂約會,最好在即將抵達時,先通個電話告知。美國人熱情好客,那怕僅僅相識一分鍾,你就有可能被邀請去看戲、吃飯或出外旅遊。但一星期之後,這位朋友很可能把你忘得一干二凈。到美國人家去登門拜訪,冒然登門是失禮的,必須事先做好約定.就是給親朋好友送禮,如果他們事先不知道的話,也不要直接敲門,最好把禮物放在他家門口,然後再通知他自己去取。
應邀去美國人家中作客或參加宴會,最好給主人帶上一些小禮品,如化妝品、兒童玩具、本國特產或煙酒之類。對家中的擺設,主人喜歡聽贊賞的語言,而不願聽到詢問價格的話。
准時守信,相當重要。美國商人喜歡表現自己的「不正式」、「隨和」與「幽默感」。能經常說幾句笑話的人,往往易為對方接受。美國商界流行早餐與午餐約會談判。當你答應參加對方舉辦的宴會時,一定要准時赴宴,如果因特殊情況不能准時赴約,一定要打電話通知主人,並說明理由,或者告訴主人什麼時間可以去。赴宴時,當女士步入客廳時,男士應該站起來,直到女士找到了位子你才可坐下。美國人在招待客人時,大多用焙牛肉、焙雞肉,因為這些菜式受一般美國人歡迎,既方便又實惠。只要另配上一二種蔬菜、芋類及谷類,如果准備點飯後甜點,就算是大餐了。漢堡包是美國人日常食用的食品,按規定,漢堡包牛肉末脂肪含量不得超過30%。
在美國,一般淺潔的顏色受人喜歡,如象牙色、淺綠色、淺藍色、黃色、粉紅色、淺黃褐色。在美國很難指出那些特別高級的色彩。很多心理學家的調查表明:一、純色系色彩比較受歡迎;二、明亮、鮮艷的顏色比灰暗的顏色受人歡迎。美國人的色彩愛好與購買習慣的關系,可看下面一些富於趣味的例子:
紐約市民喜歡白色的雞蛋,因此在那裡白色的雞蛋常常以高價出售。但是,波士頓市民卻喜歡紅褐色的雞蛋,一般認為紅褐色雞蛋味道鮮美,白色雞蛋味道特殊。但是,烹調專家的看法是,白色雞蛋要比紅褐色雞蛋好一些。
近年來,美國人的飲酒習慣發生了變化,這同各國消費者飲酒習慣的變化是一致的。即從嗜好烈性深色酒轉向非烈性淺色酒。人們越來越習慣於飲用啤酒、葡萄酒和果酒。據統計,世界最大的酒類消費國美國,對烈性酒的消費正在下降。1975年英國威士忌在美國總消費量中佔13.6%,而1985年只佔11%。近10年來,美國低度酒銷售量上升了約30%,美國流行一種說法「淺色酒比深色酒有益於健康」。
在一些地方,人們喜歡飲淡茶,而在另外一些地方,人們喜歡喝濃茶。不管是茶葉或咖啡,必須與當地的水十分調和。另外,發紅的奶油或乾酪,比普通的奶油和乾酪受人歡迎。又如紅色的大馬哈魚在有些地方暢銷,而在另外一些地方由於習俗的關系,白色的大馬哈魚暢銷。
綠色的龍須茶,在波士頓受到好評,而白色的龍須茶,卻在芝加哥受到好評。在服裝顏色方面,在美國南部,女人喜歡藍色系,而新英格蘭人由於皮膚紅潤,所以那裡的人喜歡購買適合自己皮膚顏色的衣服。在得克薩斯州,聖誕節過後買淡茶色物品的人就會增加起來。
在美國價值10美分的牙刷中,紅色的約占銷售量的50%,但是卻沒有用紅色製造高級牙刷的,因為在高級牙刷中,瑚珀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非常受人喜愛。另外,帶藍把的餐刀比黑把的暢銷。這是由於美國的婦女講究廚房裝飾,非常討厭顏色單調的用具。
美國禁忌色的實例是,日本的鋼筆製造廠向美國出口鋼筆時,在裝有銀色的鋼筆盒內,用紫色天鵝絨掛里兒,在美國遭到了反感。在美國使用商品的商標,都要到美國聯邦政府進行登記注冊,不然你的商品會被別人冒名頂替。銷美的商品最好用公司的名稱作商標,便於促銷。
美國由於猶太人甚多。注意當地的猶太人節日。聖誕節與復活節前後兩周不宜往訪。除6--8月多去度假外,其餘時間宜往訪。
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習俗------英國
英國:英國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簡稱英國(UK)。英國是歐洲西部的群島國家,面積25.4萬平方公里,人口5650萬,其中英格蘭人佔83%。主要宗教是新教和羅馬天主教。首都倫敦。
現英國政府實行君主立憲,責任內閣制。國會分上、下兩院。下院議員由人民選舉,任期5年。上院由世襲或加封之貴族、教士或社會賢達組成。此外,內閣掌握政權,閣員由首相提名,經由國王同意任命。此外,首相為下議院多數黨領袖,有權解散、改選下議院。王位繼承,無子時由長女繼任。現任國王為伊麗沙白二世。
英國的禮俗豐富多彩,彼此第一次認識時,一般都以握手為禮,不像東歐人那樣常常擁抱。隨便拍打客人被認為是非禮的行為,即使在公務完結之後也如此。英國人有些禁忌須注意,如他們從不從梯子下走過,在屋裡不撐傘,從不把鞋子放在桌子上,忌用人像做裝潢等。
英國人注意服裝,穿著要因時而異。他們往往以貌取人,儀容態度尤須注意。英國人講究穿戴,只要一出家門,就得衣冠楚楚。雖然英國人已無昔日的雄風,可是自負心特別強。中、上層的人士由於過著舒適的生活,因此,養成了一種傳統的"紳士"、"淑女"風度。但他們守舊,一般都熱衷於墨守成規,矜持莊重。一般家庭喜愛以前幾代傳下來的舊傢俱、舊擺設、舊鍾表而炫耀於人。首都倫敦有許多"百年老店",而且越是著名的商店,越對原有的式樣或布置保持得越完整。汽車發動機雖然換上新型號的了,但車型還要盡量保持過去的老樣子。倫敦有兩家郵局,一年365天晝夜營業,從不休息,據說這是遵循英國的古老傳統而保留下來的。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94610b0100gtcv.html) - 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習俗_清水_新浪博客
英國人性格孤僻,生活刻板,辦事認真,對外界事情不感興趣,往往寡言少語,對新鮮事物持謹慎態度,具有獨特的冷靜的幽默。他們保守、冷漠,感情輕意不外露,即便有很傷心的事,也常常不表現出來。他們很少發脾氣,能忍耐,不願意與別人作無謂的爭論。英國人做事很有耐心,任何情況之下,他們絕不面露焦急之色。
英國人待人彬彬有禮,講話十分客氣,「謝謝」、「請」字不離口。對英國人講話也要客氣,不論他們是服務員還是司機,都要以禮相待,請他辦事時說話要委婉,不要使人感到有命令的口吻,否則,可能會使你遭到冷遇。英國人對於婦女是比較尊重的,在英國,「女士優先」的社會風氣很濃。如走路時,要讓女士先進。乘電梯讓婦女先進。乘公共汽車、電車時,要讓女子先上。斟酒要給女賓或女主人先斟。在街頭行走,男的應走外側,以免發生危險時,保護婦女免受傷害。丈夫通常要偕同妻子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而且總是習慣先將妻子介紹給貴賓認識。按英國商務禮俗,隨時宜穿三件套式西裝,打傳統保守式的領帶,但是勿打條紋領帶,因為英國人會聯想到那是舊"軍團"或老學校的制服領帶。英國人的時間觀念很強,拜會或洽談生意,訪前必須預先約會,准時很重要,最好提前幾分鍾到達為好。他們相處之道是嚴守時間,遵守諾言。
英國各民族還是遵循傳統的習慣,宜避免老用"English"一字來表示"英國的".如遇到兩個商人,一個是蘇格蘭人或威爾士人,你說他是"英國人",那麼,他會糾正你說,他是"蘇格蘭人"或"威爾士人",用"British"一字。
談生意態度須保守,謹慎。初次見面或在特殊場合,或者是表示贊同與祝賀時,才相互握手。在英國,不流行邀對方早餐談生意。一般說來,他們的午餐比較簡單,對晚餐比較重視,視為正餐。
因此,重大的宴請活動,大家都放在晚餐時進行。去英國人家裡作客,最好帶點價值較低的禮品,因為花費不多就不會有行賄之嫌。禮品一般有:高級巧克力、名酒、鮮花,特別是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品,他們格外欣賞。而對有客人公司標記的紀念品不感興趣。在英國,服飾、香皂之類的物品未免太涉及到個人的私生活,故一般不用來送人。菊花在任何歐洲國家都只用於萬聖節或葬禮,一般不宜送人。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國象徵死亡,也不宜送人。其他的花都可送人。盆栽植物一般是宴會後派人送去。若請你到人家裡作客,需要注意,如果是一種社交場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禮貌的,女主人要為你做准備,你去早了,她還沒有準備好,會使她難堪。最好是晚到10分鍾。在接受禮品方面,英國人和我國的習慣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常常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無論禮品價值如何,或是否有用,主人都會給以熱情的贊揚表示謝意。蘇格蘭威士忌是很通行的禮品,烈性威士忌則不然。
英國商人一般不喜歡邀請至家中飲宴,聚會大都在酒店、飯店進行。英國人的飲宴,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儉朴為主。他們討厭浪費的人。比如說,要泡茶請客,如果來客中有三位,一定只燒三份的水。英國對飲茶十分講究,各階層的人都喜歡飲茶,尤其是婦女嗜茶成癖.英國人還有飲下午茶的習慣,即在下午3--4點鍾的時候,放下手中的工作,喝一杯紅茶,有時也吃塊點心,休息一刻鍾,稱為"茶休"。主人常邀請你共同喝下午茶,遇到這種情況,大可不必推卻。在正式的宴會上,一般不準吸煙。進餐吸煙,被視為失禮。
在英國,邀請對方午餐、晚餐、到酒吧喝酒或觀看戲劇、芭蕾舞等,會被當作送禮的等價。主人提供的飲品,客人飲量以不超過3杯為宜,如果感到喝夠了,可以將空杯迅速地轉動一下,然後交給主人,這表示喝夠了,多謝的意思。酒館開門時間一般是上午11時至下午3時,下午5時半到晚上11時。酒館里渴酒的人一般比較多,高峰時,後來的客人沒有座位,就買零酒隨便站著喝。
英國商人對建設性意見反應積極。衣著講究,好講派頭,出席宴會或晚會時,習慣穿黑色禮服,衣褲須燙得筆挺。訪問英國注意他們一些忌諱:忌談個人私事、家事、婚喪、年齡、職業、收入、宗教問題。由於宗教的原因,他們非常忌諱"13"這個數字,認為這是個不吉祥的數字。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13"這個數字,用餐時,不準13人同桌,如果13日又是星期五的話,則認為這是雙倍的不吉利。不能手背朝外,用手指表示"二",這種"V」形手勢,是蔑視別人的一種敵意做法。上街走路,千萬注意交通安全,所有車輛都靠左行駛。
商務活動在2--6月、9月中至11月最宜。聖誕節及復活節前後兩周最好勿去。英國有銀行春假(聖靈降臨)節,在6月(第一個周末);銀行暑假節,8月(最後一個周末)。飲水均安全。英國免費醫療,即便是臨時來英國的外國人有急病,也不例外。
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習俗------加拿大
加拿大:加拿大(Canada)位於北美洲北部,面積997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2位。人口2500萬,英語和法語同為官方語言,居民中講英語的佔三分之二,講法語的佔五分之一,主要集中在魁北克省。加拿大為聯邦國,責任內閣制,以英國伊利莎白二世為女王。
加拿大有「楓葉之國」、「萬湖之國」、「真誠的北疆」的美稱。加拿大人性格開朗,不保守,重實惠,自由觀念較強,行動上比較隨便,不太注重禮節。但他們在生活起居方面比較講究,住房要求整潔、舒適,衛生設備齊全。在生活習俗上受宗教的影響也較大。他們通常都很忌諱「13」這個數。在他們舉行的宴會上,一般都是雙數的席次。他們喜歡過聖誕節。節日中,火雞和丁香是他們不可缺少的菜餚,節日活動的內容則與歐洲其他國家相似。
按照加拿大商務禮俗,宜穿保守式樣西裝。一般而言,加拿大商人頗保守,你的銷售宜在上班時間,以正式方式提出,態度謹慎,美國與加拿大之間正逐年放寬貿易限制,此事對加拿大經濟有利有弊,因邊界放鬆,美加經濟上的分工合作,終將實現。
去魁北克省,與法裔加拿大人談生意,如能說幾句法語,有意想不到的好處。人稱加拿大為人種的大熔爐,整個加拿大所發行的報紙,有大約40種語言之多,由此可見一斑。
加拿大人不像美國人那樣隨便,大部分招待會在飯店和俱樂部舉行。如果應邀去加拿大人家裡做客,可以事先送去或隨身攜帶上一束鮮花給女主人。但不要送白色的百合花,在加拿大,白色的百合花只有在葬禮上才用。
加拿大人不喜歡外來人過份地把他們的國家和美國進行比較。加拿大人喜歡外來人談有關他們的國家和人民的長處。
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習俗----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聯邦(The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簡稱澳大利亞。它位於南半球,介於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國名來源於拉丁文australis,意即「南方的」。澳大利亞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牧羊之國」、「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島大陸」、「南方大陸」、「古老土地上的年輕國家」、「淘金聖地」等別稱。澳大利亞為英聯邦成員國,英國女王為澳大利亞國家元首。
澳大利亞人時間觀念很強,會見必須事先聯系並准時赴約。他們待人接物都很隨便。如果你應邀到澳大利亞人家做客,可以給主人帶瓶葡萄酒。最好給女主人帶上一束鮮花。
在悉尼和墨爾本宜隨時宜穿西裝。在布里斯班,當地商人慣穿襯衫、打領帶、穿短褲。不過,初次見面時,仍不妨穿西裝。拜訪商界或政府辦公室,須預先約會。很多生意是在酒吧中做成的。如果你提議喝一杯,通常由你付賬,不可各自付賬,除非事先說好。 澳大利亞人在飲食上習慣以吃英式西菜為主,其口味喜清淡,忌食辣味菜餚,有的人還不吃酸味的食品,他們的菜餚一般以烤、燜、燴的烹飪方法居多。他們在就餐時,大都喜愛將各種調味品放在餐桌上,任其自由選用調味,而且調味品要多。澳大利亞的食品素以豐盛和量大而著稱,尤其對動物蛋白的需要量。他們通常愛喝牛奶、喜食牛羊肉、精豬肉、雞、鴨、魚、雞蛋、乳製品及新鮮蔬菜。他們愛喝咖啡,吃水果。 澳大利亞人有個絕對無法通融的習慣:那就是每周日上午,一定到教堂(教堂數以千計)聽道。澳大利亞人自古至今,一直嚴守「周日做禮拜」的習慣。一般歐美人士,周日一清早就去打高爾夫球,有時候,還利用打球的時候,大談生意。億萬元的合約,往往在場上就「一言為定」了。可是你想在澳洲人身上來這一招,保證不管用。因此,要避免在周日上午約他們出來打球。 澳大利亞頗具獨特的風情習俗。由於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澳大利亞的冬夏正好與位於北半球的我國顛倒。隆冬季節從北京去澳大利亞悉尼,那裡卻正是陽光灼人的盛夏。若到西澳還會遇到攝氏40-50度的酷暑。澳大利亞人房屋建築的朝向也和我國相反,我國俗話說:「有錢不住朝北房」,但這句語在澳大利亞不適用。在澳大利亞,只有朝北的房屋,才冬暖夏涼。
澳洲人沉著者居多,且都不喜歡生活環境攪亂。但是,因居民是不同國籍的後裔,而有微妙的差異。比如,和英國後裔商人進餐,而在餐中提起生意時,他們是不會理你的。澳大利亞的商務活動大多在小酒店進行。要仔細記住那一頓飯由誰付錢,付錢過於積極或忘記付錢,都是不好的。澳大利亞員工下班時間一到,就會即刻離開辦公室。經理階層的人對工作很熱心,待人不拘泥。不過,不要以為一起喝過酒,生意就好做了。
在澳大利亞,人們相見時喜歡熱情握手,彼此以名相稱。澳大利亞人喜歡和陌生人交談,特別是在酒吧,總會有人過來主動和你聊天。互相介紹後或在一起喝杯酒後,陌生人就成了朋友。
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習俗------紐西蘭
紐西蘭:紐西蘭(New Zealand)是南太平洋上的島國,扼南太平洋的海空交通要沖。面積26.9萬平方公里。人口320萬。其中90%是英國移民的後裔,當地的土著毛利人有25萬多。80%的人信仰基督教。全國通用英語,毛利人使用本民族語言。首都惠靈頓(Wellington)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和重要海港。紐西蘭為英聯邦成員國。英國女王為紐西蘭的國家元首。紐西蘭現政府為君主立憲,責任內閣制。 紐西蘭有「世界邊緣的國家」、「畜牧之國」、「牧羊之國」、「白雲之鄉」之稱。
紐西蘭氣候溫和,花木繁茂,綠草如茵,牛羊遍地,自19世紀初從澳大利亞和英國引進種羊以來,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舉世聞名的「畜牧之國」和「農牧業王國」。 現在,紐西蘭人均擁羊40隻、牛3頭,人均牛羊頭數居世界第1位。按紐西蘭的商業習慣,交易基於公平的原則。這里做生易不討價還價,一旦提出一個價格就不能再變更。如果對方詢及交貨日期、品質、付款條件時,生意大概就成交了。如此認定大致不會錯。不分青紅皂白見人就送見面禮的習慣,在這里未必管用,要予注意。生意談成之後,為了表示謝意,可以宴請有關人士,這樣做不但效果最佳,而且對方也很高興。 紐西蘭人說他們是一個不幹涉主義的國家,絕不說人家的壞話。對朋友的政治立場、宗教信仰等,都不聞不問。通常在星期五晚上和朋友相約到酒店(即Pub),一面喝啤酒,一面聊天,這使他們感到興趣盎然,主要的話題是運動,私人事情大都避免觸及。 紐西蘭人的風情習俗很有特色。他們有獨特的象徵,視幾維鳥(kiwi)為珍貴動物,在其國徽和硬幣上都有幾維鳥作標志。 紐西蘭人的生活質量一般都比較高,通常對衣、食、住、行都比較講究。他們大都喜愛戶外運動,除喜愛賽馬外,還特別喜愛橄欖球,在紐西蘭,毛利人(Maoris)仍保留著濃郁的傳統習俗。他們大都信奉原始的多神教,還相信靈魂不滅,尊奉祖先的精靈。每遇重大的活動,他們便照例要到河裡去做祈禱,而且還要相互潑水,以此表示宗教儀式上的純潔,他們有一種傳統的禮節:當遇到尊貴的客人時,他們要行「碰鼻禮」,即雙方要鼻尖碰鼻尖二三次,然後再分手離去。據說,按照其風俗,碰鼻子的時間超長,就說明禮遇越高,越受歡迎。 紐西蘭人在飲食上習慣吃英式西菜,其口味喜清淡。一般都愛喝咖啡、紅茶,愛吃水果,尤其喜食一種叫「幾維果(kiwifruit)」的水果。 紐西蘭人見面和分手時都握手。和婦女相見時,要等對方先伸出手來再握。商務活動最好事先訂約,客人要先到一會兒,以示禮貌,客商通常喜歡請外來主顧到自己住的飯店或旅館吃午飯,會談一般是在當地人的辦公室里進行。如應邀到紐西蘭人家裡吃飯,可以帶一盒巧克力或一瓶威土忌作為禮物。禮品不要太多或太貴重。
『叄』 毛利戰舞幾點開始
5月12日,在上海世博會紐西蘭館前,來自紐西蘭土著毛利族的藝術團為世博遊客們帶來了一場「原汁原味」的毛利戰舞,粗獷高亢的唱誦祝福、激烈的舞蹈動作、瞪圓雙眼、伸出舌頭的誇張表演方式給觀眾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近半個小時的演出中觀眾掌聲、歡呼聲不斷,不少遊客跟著台上的演員們一起吶喊助威。據了解,紐西蘭戰舞HAKA是土著毛利人的傳統舞蹈,是古時開戰前的出戰舞,用來鼓舞氣勢,恐嚇敵方的儀式。戰舞的歌詞並不固定,不同的族群有各自的戰舞歌詞。走向現代表演藝術的紐西蘭毛利人戰舞逐漸演變成為紐西蘭體育界和軍隊文化的組成部分,現在紐西蘭橄欖球隊、籃球隊、冰球隊等運動隊與外國球隊比賽前都會集體HAKA,以助聲勢。這種稱之為「kapa haka」、融音樂、節奏、歌曲、舞蹈和肢體語言於一體的新毛利族戰舞,成為現代的、富有力量感的表演被大家喜愛。這次的世博會,紐西蘭人將歡迎尊貴客人的最高禮遇-HAKA戰舞也帶到了上海,以最隆重的方式迎接世博八方遊客。舞台上,土著毛利人身穿毛利服飾,身上紋滿漂亮的圖文站在舞台上,主人一方的毛利族婦女們先為遠道而來的客人表演節目,她們跟隨著音樂高聲呼喚或吟唱,男人們依次站上台,跟著大家一起吟唱。隨著音樂的激昂起伏,毛利人一邊唱還一邊跳起歡快的舞蹈。紐西蘭館古樸神秘的毛利舞蹈開始吸引大量的遊客駐足觀看,目不轉睛地看著台上的表演,「咔嚓咔嚓」的相機聲沒有停止過。毛利戰舞中,最不可或缺的,當屬舞蹈中誇張而豐富的面部表情,不僅男人如此,女人也深有巾幗不讓須眉的架勢。每個人瞪圓雙眼、伸出舌頭、露出猙獰的面容,這種誇張盡興的表演得到現場觀眾一陣歡呼,大家不時地跟著台上的藝術家們一起揮舞雙手。當表演進行到一半時,台上的土著毛利藝術家還邀請台下的觀眾們跟著他們一起呼喊戰舞的標志口號「HAKA」。顯然,觀眾的熱情已經被挑起,「HAKA」聲不絕於耳,隨著一陣激烈的音樂,台上的毛利人開始用手擊打著自己的大腿,跳出更為激烈的舞蹈,臉上的表情則更為「恐怖」、誇張。表演結束,又是一陣雷鳴般的掌聲。最後,毛利族的全體演員為東道主中國的觀眾演唱了一首中文歌《我愛你》,以此表達對中國觀眾的敬意和友好。據介紹,毛利文化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他們在音樂、舞蹈、雕刻、風俗等方面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雖然毛利人只佔紐西蘭人口的14%,但是他們的文化對紐西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場表演也充分展現了毛利舞蹈藝術的魅力,向中國朋友展現了紐西蘭文化的多元性。
『肆』 求紐西蘭的風土人情和旅遊注意事項
紐西蘭的禮儀知識與風俗習慣
紐西蘭(New Zealand)是南太平洋上一個景色如畫的島國,由於距離其他大洲遙遠,且環境優美,故有「世界邊緣的國家」、「白雲之鄉」的稱號。紐西蘭的畜牧業發達,因此又有「畜牧之國」、「牧羊之國」之稱。紐西蘭主要由北島和南島組成,國土總面積為270,534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120萬平方公里。首都惠靈頓是紐西蘭政治、銀行和金融、文化和藝術的中心。是地球上最靠南的都城。它在世界上享有「港市山城」、「風城」之稱。全國總人口約為415.4萬。人口分布不均勻,總的格局是南島稀少北島稠密。是一個以移民為主體的社會。其中,歐洲移民後裔佔78. 8%,毛利人佔14. 5%,亞裔佔6.7%。官方語言為英語、毛利語。7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國旗底色為深藍色,左上方為紅、白米字圖案的英國國旗,旗底右邊有四顆鑲白邊的紅色五角星。國歌是《上帝保佑紐西蘭》。銀蕨為國花。四翅槐被選定為國樹。國鳥是幾維鳥。2月6日是國慶日,也稱「威坦哲日」。
紐西蘭人比較朴實友好,沒有那種油頭滑腦的感覺。即使在路上遇見陌生人,也會主動上前打招呼,否則被視為失禮。紐西蘭人辦事守信用,說話很少拐彎抹角,也沒有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話。答應的事不會變化,言而有信。他們時間觀念強,惜時守時。開放的市場和豐富的商品給不同階層的人以很大的選擇餘地,人們生活節奏緩慢,生活比較悠閑。生活質量一般都比較高,通常對衣、食、住、行都比較講究。購物趨向名牌、時尚。紐西蘭人崇尚平等。人們可以隨時約見市長、部長。只要有充足的理由,任何人都可以見到總理。紐西蘭是世界上唯一有幾維鳥的國家,因此紐西蘭人把它視為民族的象徵。
紐西蘭是個多民族國家,歐洲後裔佔主導地位,特別是英國移民的後裔占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主流社會的交際禮儀具有鮮明歐洲特色,尤其是英國特色。
1.相見禮儀
在社交場合紐西蘭人與客人相見時,一般慣用握手禮;和婦女相見時,要等對方伸出手再施握手禮。紐西蘭人在向尊長行禮時,有時會採用鞠躬禮,不過鞠躬的方式獨具一格,要抬頭挺胸地鞠躬;路遇他人,包括不相識者時,紐西蘭人往往會向對方行注目禮,即面含微笑目視對方,同時問候對方:「你好!」初次見面,身份相同的人互相稱呼姓氏,並加上「先生」、「夫人」、「小姐」等,熟識之後,互相直呼其名。紐西蘭人男女之間交往注重禮貌。他們崇尚平等,平民可要求高級官員接見,上級對下級態度誠懇。非常反對講身份,擺架子。在紐西蘭,各行各業的人都會對自己的職業引以為榮,稱呼紐西蘭人時,特別要注意:直呼其名常受歡迎.稱呼官銜往往令人側目。
毛利人在歡迎來訪者時,往往會採用自己傳統的禮節。其中聞名遐邇的.就是世人所稱的「碰鼻禮」。「碰鼻禮」在毛利語里叫作「洪吉」。它的具體做法是:在迎接客人時,主人要與客人彼此用鼻子尖,互相碰上兩三次。按照毛利人的說法,雙方碰鼻子的時間越長,就說明客人所受的禮遇越高。為了讓孩子鼻子長得高大一些,以方便於行禮,毛利人的母親常常用雙膝夾孩子的鼻子。在毛利人看來,碰鼻碰額,不僅表示毛利人的真誠問候,更因為碰鼻時,可以感受到對方的呼吸,表示主、賓同呼吸共命運。
在歡迎貴賓時,毛利人通常還會列隊舉行一定的儀式。在這種歡迎儀式上,毛利人除了載歌載舞之外,往往還會有意對客人們吐舌頭、瞪眼睛、扮鬼臉。據說,這樣做既可以驅邪避災,還可以察看來人是敵是友。
2.拜訪禮儀
約會須事先商定,准時赴約。不約而往是不禮貌的,人家也不一定接待。客人可以提前幾分鍾到達,以示對主人的尊敬。交談以氣候、體育運動、國內外政治、旅遊等為話題,避免談及個人私事、宗教、種族等問題。紐西蘭人特別喜歡橄欖球和板球。會客一般在辦公室里進行。應邀到紐西蘭人家裡作客,可送給男主人一盒巧克力或一瓶威士忌,送給女主人一束鮮花。禮物不可過多,不可昂貴。紐西蘭人非常注重隱私權,尤其是它們的家居生活,工資收入,配偶子女情況等是不可以問的。除非他們主動地告訴你,但這一般又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這不符合他們的文化。
3.餐飲禮儀
紐西蘭人的飲食習慣大體上與英國人相同,飲食以西餐為主。口味清淡,對動物蛋白質的需求量比較大,牛肉、羊肉、雞肉、魚肉都是他們愛吃的。特別喜歡品嘗中國的蘇菜,京菜和浙菜。紐西蘭人用歐洲大陸式的用餐方式,那就是始終左手握叉,右手拿刀。他們在吃飯時不喜歡談話,有話一般要等到飯後再談。喜歡喝啤酒,人均年啤酒消費量達110公升。國家對烈性酒嚴加限制,有的餐館只出售葡萄酒,專賣烈性酒的餐館對每份正餐只配一杯烈性酒。除了愛吃瘦肉外.歐洲移民的後裔們還愛喝濃湯,並且對紅茶一日不可或缺。受英國習俗的影響,飲茶也是紐西蘭人的嗜好,一天至少七次,即早茶、早餐茶、午餐茶、午後茶、下午茶、晚餐茶和晚茶。茶葉店和茶館遍布各地,許多機關、學校工礦企業都有專門的用茶時間。每逢循例飲茶時,他們都會按部就班,一絲不苟。紐西蘭可說是世界上喝茶最多的地區之一。茶葉在進口商品中占相當大的比重。紐西蘭飲食的特色品種有炸魚土豆條,芭甫洛娃甜食。
毛利人在一般情況下都愛吃一種叫作「夯吉」的食物,它是利用地熱蒸熟的牛羊肉和土豆一類的食物。最具特色的「燒石烤飯」,可謂紐西蘭的「民族飯」,它與毛利木雕一樣,歷史悠久,飲譽世界。它的製作方法是:在地灶之中首先將許多鵝卵石燒紅,潑上一瓢冷水後,將盛有食物的鐵絲筐放進灶里,鐵絲筐中的食物一般是豬肉、牛排放在下面,魚類放在中間,芋頭、南瓜、白薯等放在上面,不加任何佐料,用芋頭葉或麻布將食物蓋嚴。鐵絲筐上蓋上濕土,最後塗上稀泥,糊得嚴嚴實實,經過四小時取出,撒上食鹽、胡椒之後食用。
4.服飾禮儀
紐西蘭人是歐洲移民的後裔,在日常生活里通常以穿著歐式服裝為主。他們注重服飾質量,講究莊重,偏愛舒適,強調因場合而異。正式盛大的集會大都穿深色西服或禮服,但在一般場合人們的穿著趨於簡便。婦女打高爾夫球時都是穿裙子。外出參加交際應酬時,紐西蘭婦女不但要身著盛裝;而且一定要化妝。在她們看來,參加社交活動時化妝,是一種基本的禮貌修養。周末假期,人們出外郊遊則是另一番打扮,十分隨便。
紐西蘭毛利人的傳統服飾鮮艷而簡潔,富有民族特色。有披肩、圍胸、圍腰和短裙。最常見的是「比烏比武」( Piupiu)短裙,它是用亞麻類植物織成,人們習慣稱之為毛利草裙。此裙不分男女,現在多作演出時的道具。毛利人最講究的是羽毛大氅,過去是酋長才能披戴的,現在遇有盛大慶祝活動時才穿上迎接貴賓。以示莊重威嚴。現今毛利人平時的穿戴也是西裝革履,並無異樣。
5.旅遊禮儀
紐西蘭地處南半球,季節的更替與北半球相反。5月,當北京距炎熱的夏天不遠時,冬天已經降臨紐西蘭;而11月,北京臨近冬天,紐西蘭卻陽光明媚,美好的夏天剛剛來臨。這里沒有明顯的雨季,全年都會降雨,旅遊者一定要准備雨具。這里不僅一年中有四季,甚至一天中也可分成四季:早晨像冬天,中午如春日,下午似夏季,黃昏到傍晚時則涼爽如秋。對於遊客來說,到紐西蘭旅行,必須准備各種季節的服裝,從游泳衣到毛衣一應俱全。
到紐西蘭全國各地旅遊,坐火車最理想,火車不分等級,只有卧鋪和餐車。許多街道上都有公用電話,在要付費的電話機上打電話,先要投10分硬幣再撥號碼。在紐西蘭,不必給小費,飯店和餐館也不需另付服務費。紐西蘭有不同規格的酒店旅館供旅客選擇。各城市和旅遊區都有高級酒店,各種汽車旅館也很適宜全家旅遊。在旅遊旺季,仍需提早預訂房間。在紐西蘭旅遊特別需注意的是當地大部分居民是英國人的後裔,因此,這里流傳的是許多英國人的體態語和示意動作的習俗。他們對大聲喧嚷和過分地裝腔作勢會表示不滿的。當眾嚼口香糖或用牙簽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打哈欠的時候,務必要捂住嘴。給別人拍照,特別是給毛利人,一定要事先徵求同意。去紐西蘭旅行,千萬別攜帶動植物一類的東西,水果食品也別帶。如果帶了,如實申報,以免招來麻煩。
6.婚喪禮儀
居住在紐西蘭的英國後裔,許多喜喪禮儀和英國人相似。紐西蘭人年滿20歲可以自己做主選擇婚姻。男女雙方確定結婚後,要經歷訂婚儀式、宣布婚期、印發請柬、教堂婚禮、賓朋歡聚、蜜月旅遊等過程。紐西蘭人的婚禮多在教堂舉行,由神父主持。現在的年輕人不拘於宗教意識的婚禮,他們舉行富有浪漫色彩的婚禮:有的去笨豬跳,有的去跳傘,有的去海邊潛水,五花八門。但當地的毛利人的習俗非常特別。毛利人從出生到青春期以前,只是赤身裸體地在媽媽身邊游戲玩耍,毛利人要試婚,同居後彼此感到滿意,經過雙方父母同意,只要女方到男方家裡過一夜就算是結婚了。普通毛利人家不注重結婚手續,也不舉行儀式。但酋長的子女結婚就不一樣了,需經全家的討論後再將女兒嫁出去。信仰宗教的毛利人也到教堂舉行婚禮,與紐西蘭人別無二致。
毛利人的葬禮保持著古老的傳統,可以說充滿了生者對死者的懷念。毛利人認為人死意味著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站,就要進入天堂了。所以毛利人死了,都很快通知親戚朋友。人們得知後,不論白天黑夜,都應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吊喪。家屬將死者穿戴整齊,並盡快將遺體送到部落的毛利會堂。傳說把死者留在家裡的時間越長,就意味著拖延死者的痛苦。治喪期為3天,死者的家屬要款待吊喪的人。特別是婦女們常佩戴芳香植物的樹葉,以象徵花圈。有些人甚至帶海藻串項圈,祝願死者的靈魂漂洋過海,去彼岸的極樂世界。
7.留學禮儀
紐西蘭政府把教育的國際化看作是紐西蘭未來競爭力的根本所在。紐西蘭歡迎世界各國的留學生,可以來紐西蘭讀中學、大學、研究生或者英文學校。法律允許留學生每周打工十五個小時。
來紐西蘭留學的好處主要在於:紐西蘭人以友善好客而聞名於世。高水準的教育質量和生活水平。學校對英語非母語學生提供特別幫助。良好的教育設施和教育環境。學費和生活費具有國際競爭力。另外,根據紐西蘭移民法,留學生畢業後可申請至少兩年工作簽證。新的移民政策鼓勵留學生申請移民,獲得高等教育學位的留學生可以直接申請移民,免除了至少兩年工作經驗的要求,而且其紐西蘭學歷還可獲得加分。
原先紐西蘭對中國的留學生政策為配額制,即由紐西蘭政府指定對中國留學生的數額,額滿為止。新移民局於1999年10月取消中國留學生配額限制,新政策下所有申請,按照紐西蘭標准留學生政策審理,只要申請人符合入學申請要求和移民局對於學生簽證申請人的要求,申請都可以被批准,沒有額滿限制。所有申請到紐西蘭高校學習的外國學生必須在托福考試中取得500分以上的成績,或在雅思(IELTS)考試中取得6分以上的成績。此外,學校還會要求外國學生出具經濟擔保證明,證明其有能力支付在紐西蘭期間的所有費用。紐西蘭的商店的營業時間一般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半,信用卡和電子付款機是普遍使用的付款方式。大多數商店向顧客提供電子付款服務,生活在紐西蘭幾乎不需要持現金。
到紐西蘭留學,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習俗。紐西蘭人說話很輕。街上遇見朋友,老遠就揮手。他們不喜歡用V手勢表示勝利,當眾閑聊、剔牙、吃東西、喝飲料、嚼口香糖、抓頭皮、緊褲帶等都是很失禮的行為。女子以抖手等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紐西蘭人不願談論有關宗教,國內政治和私人事務的話題。他們很注重環境保護,絕對不能把廢物任意堆放,使街道污染,影響衛生。
8.商務禮儀
紐西蘭人追求平等,他們反感把人劃分為等級,按紐西蘭的商業習慣,交易均基於公平的原則。這里做生意不討價還價,一旦提出一個價格就不能再變更。如果對方詢及交貨日期、品質、付款條件時,生意大概就成交了。如此認定大致不會錯。不分青紅皂白見人就送見面禮的習慣,在這里未必管用,要予注意。生意談成之後,為了表示謝意,可以宴請有關人士,這樣做不但效果最佳,而且對方也很高興。
按照紐西蘭商務禮俗,隨時會穿著保守式樣的西裝。拜訪商界或政府辦公廳大多需預約。紐西蘭的商界氣息被認為接近倫敦,保守刻板,與澳大利亞不同。在紐西蘭,凡是當地能生產製造的產品,都不準進口。與其談生意時,最好有點板球等方面的知識,這樣他們對你會有好感。
紐西蘭主要交通工具有計程車與公共汽車兩種。商務和旅遊觀光人士最好搭坐計程車。計程車司機都很親切,可以不必給小費。旅社、飯店也不另加服務費或稅金。
9.主要習俗
紐西蘭人非常會享受生活。每到周末,出城的公路上總是塞滿了出去度假的車流,海灣上布滿了揚帆出海的私家遊艇。如果不出門,那麼就整理花園。由於紐西蘭是多地震的國家,所以紐西蘭的民居大都是別墅式木結構住宅,相對安全。家裡的汽車、高檔家電、沙發等大多是以「分期付款」方式買來的。紐西蘭人對廢物的處理非常重視,每個街區都有指定每周某日進行廢物收集,絕不可亂棄廢物。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之餘,紐西蘭人還別具匠心地組織起各種俱樂部,以此來愉悅身心,探究學問。諸如:「素食者俱樂部」、「收藏者俱樂部」、「理性者俱樂部」「湯匙者俱樂部」等等。紐西蘭人認為,組織俱樂部是一種神聖的事業,參加俱樂部是一種榮譽的行為。有趣的是,在奧克蘭地區,電話盤上的數碼是從「9」至「1」的倒置順序來排列的,「9」被安排於一般電話盤「1」的位置上。
在紐西蘭民間,一向有「勤奮的牧羊犬創造了紐西蘭」的說法。他們對狗懷有特殊的感情,視狗為人類的忠實朋友。如果對紐西蘭人談論狗肉如何好吃,如何大補,定會觸怒對方。
紐西蘭白人的姓名承襲了英國人的傳統,即名在前,姓在後。毛利人的姓名也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後,也有中間名。但毛利人有些習俗與眾不同:兒子的姓是用父親的名,而不用父親的姓。紐西蘭的文身習俗.以毛利人著稱。毛利人的文身不僅是一種裝飾,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地位的標志。生活在城市裡的毛利人仍然繼承了毛利人的傳統文化,非常尊敬長者。他們極重視傳家之寶,如權杖、綠玉項鏈等,深信其中藏有先輩的靈氣。毛利人能歌善舞,擅長雕刻。他們的工藝美術獨具魅力。編織品,用麻、草編織的筐、籃、盤、盆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反映了對自然材料的駕馭能力。用亞麻織成的披肩,斗篷、頭巾等不亞於現代人的時尚衣著。
10.主要禁忌
受基督教、天主教的影響,紐西蘭人討厭「13」與「星期五」。如果這一天既是13日,又是星期五,那麼紐西蘭人不論干什麼都會提心吊膽。紐西蘭人奉行所謂「不幹涉主義」,對於交往對象的政治立場、宗教信仰、職務級別等,他們一律主張不聞不問。對其他國內種族問題,以及將紐西蘭視為澳大利亞的一部分,他們則更為反感。一般而言,紐西蘭人多忌諱建造或居住密集型的住宅。他們在男女交往方面較為拘謹保守,並且有種種清規戒律。紐西蘭人忌諱男女混合活動,即使看戲看電影,也要男女分場。
毛利人信奉原始宗教,相信靈魂不滅,因此對拍照、攝像十分忌諱。他們還忌諱讓老年人或病重垂危的人住進醫院。因為他們認為,只有罪人或奴隸才死於家外。毛利人的首領擁有絕對的大權,其本身及財產均屬禁忌范圍。平民絕不準觸犯和侵犯,否則即被處死。
紐西蘭旅遊注意事項
1、 出發前,請您務必攜帶並保管好自己的護照、身份證、機票、以及其他予以證明個人身份的其他資料(如檢疫證明、公證書等)並對其有效性進行核實,出境時,可能會因為您未能出示真實有效的相關證明被罰款或是阻止您登機、登船、進入某個國家,而影響您的出行。
2、 出於環保,紐西蘭酒店均不提供一次性個人洗漱用品,請自備。
3、辦理出入出境手續時,請注意遵守秩序,保持安靜,不要隨便議論有關炸彈、恐怖主義、宗教或一切敏感的話題。
4、紐西蘭同北京時間的時差快5個小時。
5、遵守各國邊防海關規定,禁止攜帶文物、生物製品、槍支、動物皮毛、違禁葯品器具、非法書籍、音像資料、電腦程序和磁帶、水果、蔬菜和植物、肉類、牲畜和禽類、超過規定數目的貨幣和黃金製品、超過自身治療用量的治療葯物,寵物、魚和野生動植物、打獵所得。
6、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和宗教習俗,不要對當地政局進行評論或發表個人觀點,尤其在遊客集中的地方,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7、注意保管好旅遊證件及個人財務,貴重物品請隨身攜帶。注意人身安全,夜間盡量避免單獨外出。
8、在旅途中每到一站出去時請一定要記下酒店的地址、電話,離開酒店時一定要索要酒店名片以便坐車和詢問路線。
『伍』 紐西蘭人在服飾上有什麼講究
紐西蘭人在普通場合里,衣著並不講究,即使是最高級的飯店及夜總會,衣著只要整齊即可,不需刻意穿著禮服。
紐西蘭是羊的王國,所以毛衣、帽子、襪子、圍巾、手套等純毛製品滿坑滿谷,而且是具有紐西蘭特有的風格,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
在紐西蘭,社會和文化活動整年都會舉行。這些活動包括音樂會,表演和在會議廳舉行的反映毛利人文化成果的展覽。
(5)紐西蘭傳統服飾叫什麼擴展閱讀
紐西蘭人的風俗
1、紐西蘭人善良淳樸,熱情好客。高曉松曾說紐西蘭是世界上僅剩的可以自由豎大拇指搭車而不用擔心被劫的國家。當你遇到麻煩需要幫忙時,不妨勇敢地向他們求助吧,他們會適時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幫助的。
2、紐西蘭是一個官方語言說英語的國家。在紐西蘭人當中最好用英語交談,不必擔心任何的錯誤,純朴的紐西蘭人不會感覺被觸犯和吹毛求疵,他們還會熱心的教導和指正你的錯誤。
3、如果你被邀請拜訪他人,通常主人會招待你喝飲料或進餐。如果邀請是早午餐和晚餐,那麼通常是豐富的一餐。
如果此邀請是喝茶則必須進一步澄清,因為「喝茶」可意味著上午茶、下午茶和傍晚茶,若在傍晚就被視為一同共進晚餐;所謂的上午茶和下午通常是喝茶和咖啡,也會讓你嘗試主人調制的餅干或蛋糕等小食。
4、拜訪主人時,必須按門鈴或敲門,等待主人開門後才進入。主人請你坐下你才坐下比較有禮貌,紐西蘭人若被邀請吃晚餐,通常會帶點小禮物給主人,例如花、酒和巧克力。有條件要記得回請。晚上九點以後若無急事就不要打電話了。
『陸』 女子在紐西蘭街頭穿漢服迎國慶!你如何看待女子慶國慶的這種方式
女子在紐西蘭街頭穿漢服迎國慶,看待女子慶國慶的這種方式:是因為女子從小就喜歡漢服,因此她幾乎每一次表演都身穿古代服裝,表演曲子同樣以經典中國樂曲為主導,期待依靠街頭藝人的方式向全世界傳送中國傳統文化。古代服裝,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禮服,從皇帝繼位到公元前17世紀(清初),在漢族人的重要居住小區,以「華夏-漢」文化藝術為背景和主導思想,古代服裝他絕對是其實對於其實很多人買的衣服而言,他更多也會比較生硬一些,但並不是說有的人她們就會想要尋找一些自主創新或是不同尋常,這類更重要的是其實對於文化藝術的一種歸屬感。
『柒』 翻譯英語。。。。
註:回答全部有本人親自查找資料、歸納總結 以及翻譯,非翻譯軟體完成,很辛苦吶,樓主看著給點辛苦分吧... 謝啦~!
1.關於紐西蘭傳統服飾
New Zealanders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clothing. They usually wear suits on important occasions, but tend to wear randomly on normal occasions.
The Māori are the indigenous Polynesian people of New Zealand. The clothing of them are very special. They like to wear cloak, which represent the status and honor. The normal cloak is made of flax, but the clock wore by the noble is made of precious leather.
相關資料:
紐西蘭人比較注重服飾禮儀,正式盛大的集會大都穿深色西服或禮服,但在一般場合人們的穿著趨於簡便。
毛利人是紐西蘭的原居民。毛利人的服飾也非常有特色。他們喜歡穿斗篷,斗篷象徵著地位和榮譽。普通人的斗篷是亞麻纖維編制而成。顯貴的斗篷則以亞麻織物做里襯,將獸皮縫在上面,獸毛袒露在外。用來嘉獎的斗篷是用狗皮縫制的,並飾有色彩絢麗的羽毛,其中以鸚鵡羽毛製作的斗篷最為榮耀。
毛利人的服裝上常有一種叫「提尼克」的飾物,它是一種帶黑、紅、白三色兒何圖案的編織物,通常做服裝的花邊、月要帶或發帶。用鮮花和植物製作花冠、花環和項鏈也是毛利人保留下來的傳統。毛利婦女的頭發留得很長,將花冠、花環或發帶系在額部.顯得十分美麗。毛利男子也蓄長發,他們一般在頭頂打一個發髻,插上羽毛、鯨骨或木梳來裝飾。
2.關於手勢及肢體語言
New Zealanders don't like to use the V gesture to represent victory, usually it means "put up you hands". And some women tremble their hands to express their sense. You should stretch out your hands first if you want to shake hands with a lady.
相關資料:
紐西蘭人說話很輕。街上遇見朋友,老遠就揮手。他們不喜歡用V手勢表示勝利,它的意思通常是「舉起雙手或抬起頭」。當眾嚼口香糖或用牙簽被視為不文明的舉止;當眾閑聊等是很失禮的行為。女子以抖手等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紐西蘭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施握手禮,在和婦女見面時,應該等女士先伸出手時才能握手問好。紐西蘭人把13視為不吉利的數字,不願談論有關宗教、國內政治和私人事務的話題。
3.關於特色食物
The New Zealanders usually like to eat weasten food, especially meat. But there'er also some specific choices. The most famous is the Māori stone chafing dish. There'er planty kinds of seafood there in New Zealand. And the mutton proced in Zealand is very delicious.
相關資料:
紐西蘭人在飲食上習慣吃英式西餐,口味清淡,對動物蛋白質的需求量比較大,特別喜歡品嘗蘇菜,京菜和浙菜,他們在吃飯時不喜歡談話,有話一般要等到飯後再談。如果你到紐西蘭人家做客,主人請你吃飯,要准時到,他們不喜歡遲到的客人。
在紐西蘭有廣泛的飲食選擇。當然人們還是想吃一些比較具有特色的,最值得一嘗的就是毛利傳統石頭火鍋。特色毛利菜還有淡水鰻,羊肉鳥(小的黑海燕,味道像魚)和海鮮。紐西蘭的海鮮非常多,漁民現捉現做,天然美味。西蘭盛產綿羊,羔羊肉味道鮮美,以烤羔羊肉或羔羊排最有名。在紐西蘭的工藝品市場、美術館和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和各個設計師的專營店,您都可以購買到各種各樣層次和風格的藝術品。其中包括毛利人的木雕、綠石和紐西蘭玉石等。
4.關於度假去處
The cinemas are everywhere in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New Zealand, you can go to experience first-class audio-visual effects, and you can also go to the Wellington and Christchurch to enjoy the famous opera performances. New Zealand's outdoor activities range from the exciting bungee jumping (bungee jumping) to the easy forest walk, everything. New Zealand is a paradise for water sports enthusiasts with surfing, jet boats, fishing, sailing and other activities of the world's most exciting.
相關資料:
紐西蘭的大小城鎮戲院林立,您可以去感受一流的視聽效果,還可到惠靈頓和基督城欣賞當地著名的歌劇表演。紐西蘭的戶外活動多種多樣,從刺激的高空彈跳(蹦極)到輕松的森林徒步,應有盡有。紐西蘭是水上活動愛好者的天堂,擁有沖浪、噴射船、釣魚、帆船運動等全世界最刺激的活動。
5.關於自己性格和國家性格是否匹配(由於不知道你的性格,我只能想像著回答哈。。。)
New Zealand is a passionate and rational state. And I happen to be such a person. So I think my personality and my country are a good natch.
『捌』 大洋州的風俗
大洋洲國家的習俗介紹:
一、澳大利亞社會風俗:
禁忌和禮儀
澳大利亞人很講究禮貌,在公共場合從來不大聲喧嘩。在銀行、郵局、公共汽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是耐心等待,秩序井然。握手是一種相互打招呼的方式,擁抱親吻的情況罕見。澳大利亞社會上同英國一樣有「婦女優先」的習慣;他們非常注重公共場所的儀表,男子大多數不留胡須,出席正式場合時西裝革履,女性是西服上衣西服裙。澳大利亞人的時間觀念很強,約會必須事先聯系並准時赴約,最合適的禮物是給女主人帶上一束鮮花,也可以給男主人送一瓶葡萄酒。澳大利亞人待人接物都很隨和。
澳大利亞現有人口1733.6萬,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後裔約占總人口的95%,官方語言為英語。居民中信奉基督教的佔98%,少數人信奉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有利條件。這里的大小牧場遍布全國,山坡上一群群綿羊。其產量及出口量佔世界首位。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他們待人既友好又莊重。
服飾禮儀
男子多穿西服,打領帶,在正式場合打黑色領結,達爾文服是流行於達爾文市的的一種簡便服裝。婦女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穿裙子,在社交場合則套上西裝上衣。無論男女都喜歡穿牛仔褲,他們認為穿牛仔褲方便,自如。土著居民往往赤身裸體,或在腰間扎一條圍巾,有些地方的土著人講究些,披在身上。他們的裝飾品豐富多彩。
儀態禮儀
這里的男人們相處,感情不能過於外露,大多數男人不喜歡緊緊擁抱或握住雙肩之類的動作。在社交場合,忌諱打哈欠,伸懶腰等小動作。
相見禮儀
澳大利亞人見面習慣於握手,不過有些女子之間不握手,女友相逢時常親吻對方的臉。澳大利亞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後。稱呼別人先說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類。熟人之間可稱小名。
餐飲禮儀
澳大利亞人在飲食上以吃英式西菜為主,其口味清淡,不喜油膩。澳大利亞的食品素以豐盛和量大而著稱,尤其對動物蛋白質的需要量更大。他們愛喝牛奶,喜食牛肉,豬肉等。他們喜喝啤酒,對咖啡很感興趣。
喜喪禮儀
在澳大利亞,男女婚前一般要先訂婚,由女方家長宴請男方的家長及兄弟姐妹,婚禮後通常要舉行宴會。澳大利亞人的葬禮,先在教堂內舉行,由牧師主持追思禮,他們還保存著寡婦沉默的古俗。有趣的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其聖誕節和元旦節不是在寒冷的冬季,而是在火熱的夏季。
商務禮儀
到澳大利亞進行商務活動的最佳月份是3-11月。澳大利亞是一個講求平等的社會,不喜歡以命令的口氣指使別人。他們把公和私分得很清楚,所以不要以為一起進過餐,生意就好做了。
旅遊禮儀
澳大利亞不流行小費,但服務人員如果為你提供了額外的服務,可給適當的小費,數目不宜多。到商店裡買東西不要討價還價。坐車不系安全帶是違法的,小孩也要系安全帶。大部分旅館的電話撥0是外線,撥9是旅館總機。
主要禁忌
澳大利亞人對兔子特別忌諱,認為兔子是一種不吉利的動物,人們看到它都會感到倒霉。與他們交談時,多談旅行,體育運動及到澳大利亞的見聞。
澳大利亞原住民風俗:
信仰是土著民族生活中最重要的的一部分。土著民族的每一塊土地或部落都有其宗教的來源,所以他們之間從來沒有因為土地等生活來源而爭執,他們之間所發生的沖突大都起源與宗教活動,民俗等被外來民族所冒犯,沖突往往由部落中的長者調解解決。這是為和我們建議在參觀土著文化時在沒有經過當事人的同意最好不要隨便照相。
土著民族相信所有的土地及自然界的東西都是在人類出現之前稱著夢幻時期就存在的神氏祖先所創造。而這些神氏祖先仍然存在在自然界中,影響著自然界的所有的一切。圖騰是神氏祖先與人類的聯系中介。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圖騰,這些圖騰通常由一些動物如小袋鼠,鳥,魚等來擔任。
有關夢幻時期或創造時期,各個故事給出了各個部落相關的宗教,習俗,及各個部落的土地的起源,告訴哪裡可獲得生活資源,如尋找資源,如何尋找生活伴侶等,實際是各部落的生活教科書,這也是為何土著民族的生活離不開宗教的原因。
土著民族對有關他們神氏祖先的聖地都非常愛護,每個人都會自覺地維護它們。
語言與音樂文化
土著語言非常多種,但大多面臨丟失。在歐洲人到來直前大約有250種方言,但現在僅存一百來種,真正在使用的只有二十來種。大部分的土著民族已使用英語作為他們的第一或第二語言。許多品種的語言只有老一輩人才會說。土著語言面臨著斷代的危險。
土著音樂是土著民族文化,每日的生活和慶祝活動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它們大都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
土著音樂分為三種:
一是神聖色彩的,用於神聖和秘密的慶典活動,只能在特定的地點用於特種目的。其主題通常與某些事件及神氏祖先有關。有些歌只用某些男人才知道。婦女也有自己秘密的慶典。
二是半神聖的,這種音樂佔大部分。它們通常有男士唱各,婦女跳舞,他也只能在特定的慶典地點上表演。在其它場合,男士決不會唱這些歌的。
三是非神聖的娛樂音樂。可由各種人士在各地表演。
音樂是土著民族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土著孩子被要求將唱歌跳舞作為每日的功課。孩子們在不同的時期學不同的歌曲。
土著音樂是由有節律的歌曲配合有限的樂器組成。其樂器除Didgeridoos 大都是簡單原始的打擊器組成,如拍手,拍身體,打擊木棍等。
繪畫藝術
數百年前,在澳洲這塊古老而孤立的大陸上,有一類與世界上其他人種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人——澳洲土著人。那時,他們沒有自己的歷史,沒有自己的語言,終年與桉樹相伴,與袋鼠、鴨嘴獸為伍,過著與外界幾乎完全隔絕的生活。在山間丘陵,他們棲居於洞穴中,以防不測;在森林灌木叢,他們用樹枝架棚,苫以獸皮、樹皮,並用它遮身禦寒;在乾燥的沙漠原野,他們則築沙牆,擋風露宿。澳洲土著人就是在這種與大自然抗爭的漫長的生存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在澳大利亞逗留不長的時間,我們發現透過澳大利亞的博物館、美術館,透過澳大利亞土著人的繪畫藝術,對其士著人珍貴的歷史文化可見一斑。
據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專修土著人繪畫藝術的專家介紹,由於澳洲土著人在歷史上沒有文化記載,其文化也多半表現在口頭流傳下來的神化故事、歌吟、繪畫、雕刻和習俗之中,而繪畫是記錄土著民族歷史及傳播土著民族文化的一個尤為重要的媒介,被人們視為了解該民族的歷史形成與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料。在南澳的紐拉博爾(NULLABOR)發現的洞穴壁刻——土著人的石壁畫,距今已有兩萬年的歷史。這些繪畫除用象徵手法表現他們對大自然的認識之外,還以具象手法記錄他們的風俗習慣、神化故事及漁獵生活。因此,澳洲的土著繪畫又被人們稱為「可視文化」。「夢創時期」(DREAMING TIME),被土著民族認為是整個世界的伊始,天空大地、人類萬物皆生於此。當時,世界混沌一片,只有一條巨蟒——土著人相信這是神的化身。這條巨蟒熟睡後,夢見了土地,土地就出現了;夢見了人,人就出現了。所以,世界是由神創造的,神控制著萬物的變化。這種對自然界的認識,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土著人的繪畫藝術之中,並成為土著繪畫藝術始終描述的主題。
二、巴布亞紐幾內亞習俗:
巴布亞紐幾內亞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巴布亞紐幾內亞,國民多為卷頭發;
民間習俗多古怪,讓人聽了都驚訝;
互咬睫毛傳情愛,夫妻娛樂互吵架;
婦人斷指示悲傷,忍痛穿鼻豬爪掛;
社交待人心忠誠,熱情友善傳佳話。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巴布亞紐幾內亞人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奇怪風俗。他們把夫妻間的吵架看成是一種最好的傳統娛樂方式。越吵心情越愉快,越吵夫妻越恩愛。這是對他們開展這項活動效果的生動寫照。在這個國家裡,各地都設有專供夫妻吵架的大場地。每當夫妻來這里對陣之時,觀賞者就會自動從四面八方趕來祝興。他們吵起架來,一個口如槍,一個舌如箭,吵上幾句就會面紅耳赤。他們視架吵得越凶為娛樂效果越佳;誰能用最尖刻最惡毒的語言把對方置於窘地,誰會被看成吵架水平最高超。一旦他們相互唇舌發僵為止,雙方才會鳴金收兵。夫妻倆最後會愉快地挽臂返家,娛樂同時也告結束。
當你踏上巴布亞紐幾內亞特羅布里恩群島時,你會發現這里的男女青年大多都沒有眼睫毛。其因何在?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一種既獨特而又古怪的示愛習俗。一對熱戀的情侶,為表達對對方的赤愛之心,按他們的傳統習俗,只有把對方的眼睫毛咬掉,才能顯示出自己真正的情愛心意。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中央高地的土著部落里,流傳著一種離奇的對死去親人致哀的習俗。凡家中遇有親屬不幸死亡時,家裡的婦人就要砍下一根手指,以向死者致哀。其斷指方法要按當地的傳統方式進行:婦人先將手指放在石斧下,另有男子以木棒猛擊石斧,將其手指切下。由於每個家庭總會有人去世的,所以當地的土著婦女極少有人是十指齊全的。
巴布亞紐幾內亞人特別愛吃檳榔,同時他們也常以檳榔來作招待賓客的食品。當有客人前來時,他們一定要拿出最好的檳榔果來讓客人品嘗。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不少地方,有一種家族間的送禮習俗。每隔幾年,他們都要舉行一次送禮節。禮品多以香蕉、甘蔗、山葯、芋頭、玉米、蔬菜等為主。節前,他們要把這些東西紮成小包裹,寫好送禮人和收禮人的姓名,然後堆放一起。被邀的收禮人手持弓箭、長矛等,先圍著禮品邊歌邊舞,然後做出一種進攻的姿勢,最後才點名送禮。每送一份,人們都要用喊聲來表示祝賀。
巴布亞紐幾內亞部族敏多,許多部族如今還過著原始部落生活。他們喜紋身彩面,穿草裙,用樹葉、樹皮、布條和極樂鳥的羽毛等來裝飾自己,有些部落的男子還以豬牙、鳥爪等做裝飾品掛在鼻子上。
三、紐西蘭風俗
紐西蘭人正如世界上的許多民族,素有友善好客的美譽。但他們也是非常獨立自主的民族,同樣的期盼其他的人也和他們一樣。如果有些事令人困惑慌亂或富有神秘色彩,需要人幫助時,他們會適時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幫助。在紐西蘭人當中最好用英語交談,不必擔心任何的錯誤,純朴的紐西蘭人不會感覺被觸犯和吹毛求疵,他們還會熱心的教導和指正你的錯誤。
紐西蘭人非常注重其享受高度的隱私權,尤其是它們的家居生活。當你受聘工作前,未來僱主會問及許多的個人資料。根據法令,員工可以不必提供下列資料,例如他們的生日、多少撫養家屬、婚姻狀況及健康情形等。如果你認為你的個人隱私資料被侵犯,也可以向隱私權委員會提出訴訟。
如果你被邀請拜訪他人,通常主人會招待你喝飲料或進餐。如果邀請是為著早午餐、午餐和晚餐,那麼通常是豐富的一餐。如果此邀請是喝茶則必須進一步澄清,因為「喝茶」可意味著上午茶、下午茶和傍晚茶,若在傍晚就被視為一同共進晚餐;所謂的上午茶和下午通常是喝茶和咖啡,也會讓你嘗試主人調制的餅干或蛋糕等小食。
拜訪主人時,必須按門鈴或敲門,等待主人開門後才進入,主人請你坐下你才坐下比較有禮貌,紐西蘭人若被邀請吃晚餐,通常會帶點小禮物給主人——例如花、酒和巧克力。
紐西蘭人對廢物的處理非常重視,每個街區都有指定每周某日進行廢物收集,每戶人家,按照日期把廢物分別包紮好,或放置在標準的垃圾箱內——如紙張、玻璃器皿、木材等分別處理,放置於門外,由廢物收集公司進行收集。絕對不要把廢物任意堆放,使街道污染,影響衛生。在某些街段,還會設置一些廢棄物專門收集箱,在住宅區內,我們都見到整齊的街道和草坪,這些都不是市政事務處的功勞。每家每戶門前路旁的草坪修剪都是各自負責進行,修葺草坪是紐西蘭生活情趣的一部分,也是公共道德的標准之一。
結婚邀請函通常由女方寄出,會附上敬請賜覆之日期——也就是客人最晚這一天要回覆,藉此可知道有多少人將參加此婚宴,多少人需要被款待。客人通常會買一些家電用品以協助新娘成立新家庭,也可以問新娘新郎有無特別需要的東西。
在紐西蘭,毛利人仍保留著濃郁的傳統習俗。他們大都信奉原始的多神教,還相信靈魂不滅,尊奉祖先的精靈。每遇重大的活動,他們便照例要到河裡去做祈禱,而且還要相互潑水,以此表示宗教儀式上的純潔,他們有一種傳統的禮節:當遇到尊貴的客人時,他們要行「碰鼻禮」,即雙方要鼻尖磁鼻尖二三次,然後再分手離去。據說,按照其風俗,碰鼻子的時間超長,就說明禮遇越高,越受歡迎。給別人拍照,特別是給毛利人,一定要事先徵求同意。
『玖』 送50分 !請問歐洲民族服裝的特點詳細的介紹,最好是男裝
瑞典
瑞典的傳統民族服裝是,男子上身穿短上衣和背心,下身穿緊身褲子。少女一般不戴帽子,已婚的婦女則戴式樣不一的包頭帽。在正式禮儀場合,男子一般是西裝革履,加上一件長外套;女子一般是西服上衣配短裙,或穿低胸露肩的長裙。
奧地利
奧地利男子平時著裝隨便,喜歡穿羊皮短褲或馬褲;正式場合則穿西裝。在山區,天氣寒冷時,很多人穿著馬褲和羅登尼料做的夾克。 觀看歌劇時著裝特別端正,不穿便服和牛仔服之類的服裝,而大都著高級禮服出入歌劇院。節慶時,男子愛穿白色禮服,女子多穿紅色衣裙。
德國
德國人不喜歡服裝的花哨,但都很注重衣冠的整潔,穿西裝一定要系領帶。在赴宴或到劇院看文藝演出時男士經常穿深色禮服,女士則穿長裙,並略施粉黛。在東部地區,已婚者都帶上金質戒指
保加利亞人
保加利亞人一般在穿戴上不十分講究,他們的原則是簡朴實惠。其經常穿著的服裝是襯衫,短袖衫等,西服多在正規場合穿用。各地區的民族服裝有一定差別。女子服飾有四種。保加利亞人在服飾上強調內外有別。在家主張隨便一些,在外則要求莊重一些。在辦公室或在街上行走時,一般要求穿外衣。
法國
法國素有時裝王國之稱,巴黎更有時裝之都的美譽。 進入90年代,法國婦女裝朴實風格走俏,素色衣裳盡領風騷,男人也特別注重穿著和儀表,出門前總要刮臉梳頭,在外面總是衣冠整齊,令人賞心悅目。
紐西蘭人
紐西蘭人比較注重服飾,正式盛大的集會大都穿深色西服或禮服,但在一般場合人們的穿著趨於簡便。婦女打高爾夫球時都是穿裙子。
澳大利亞
男子多穿西服,打領帶,在正式場合打黑色領結,達爾文服是流行於達爾文市的的一種簡便服裝。婦女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穿裙子,在社交場合則套上西裝上衣。無論男女都喜歡穿牛仔褲,他們認為穿牛仔褲方便,自如。土著居民往往赤身裸體,或在腰間扎一條圍巾,有些地方的土著人講究些,披在身上。他們的裝飾品豐富多彩。
冰島
冰島氣候寒冷,而且許多地方氣候無常,所以人們都喜歡穿大衣,普遍戴口罩和圍圍巾。會見外賓,參加舞會和宴會時,如果天氣較為暖和,則身著傳統的社交禮服或深色西裝。婦女講究著裝和化妝藝術,喜歡穿名貴皮毛大衣,出入社交場合則要巧梳發式並倆戴質料考察的頭飾。
烏克蘭
除在正式場合著西裝或質料考究的大衣外,男子在一般場合都喜歡穿夾克衫或襯衫,女子喜歡扎花頭巾,小姑娘愛扎漂亮的小辮,節日戴用鮮花和樹枝編成的花冠。烏克蘭婦女的傳統服裝大都呈流線型,樣式很獨特,一般只在緊身襯裙外罩一條羊毛短裙,大部分婦女外出時肩掛或手掛小挎包,佩帶耳環並化妝,但以化淡妝居多。
『拾』 紐西蘭的皇後鎮有啥玩
"皇後鎮真的很不錯,可以安靜的在湖邊坐一會~
逛逛街
還可以去坐那個纜車,真的很不錯~
一個人是57紐幣,可以坐纜車上山看整個皇後鎮的風景,還包含一頓中午的自助餐呢,環境絕對優雅~
吃的也挺好的,尤其是甜點
這個是一個套餐價,如果你還想坐那個滑到的小車還可以買那個套餐,大概是80多~
或者還可以參加那個TFS船游
,那個是中午12點出發,下午3點回來就在碼頭乘坐~
在大漢堡對面的遊客中心買的票,價格是79紐幣,可以看剪羊毛~
羊駝,吃點小糕點也很不錯~購物的話,綿羊油,蜂蜜,UGG,鎮上的話很多是針對遊客的,那裡小店蠻多,但是要購物的話半天就能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