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顧城為什麼移民紐西蘭

顧城為什麼移民紐西蘭

發布時間: 2022-11-15 23:31:34

1. 顧城為什麼能夠去紐西蘭

因為有的人是經過特殊的考核或者評估測定才可以去信息港的。

2. 詩人顧城的的簡介

顧城,中國朦朧詩代表人物,被稱為當代唯靈浪漫主義詩人。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等。下面給大家搜集整理了詩人顧城的的簡介,歡迎參考學習!

詩人顧城的的簡介

顧城,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12歲時輟學養豬。1973年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木工。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並創作。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人物生平

顧城,男,北京市人,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顧工下放山東廣北一部隊農場,1974年回北京。做過搬運工、 鋸木工、借調編輯等。1973年開始學畫,並進入社會性作品寫作階段,1974年起於《北京文藝》、《山東文藝》、《少年文藝》等報刊零星發表作品。1977年起重新進入純凈寫作,在《蒲公英》小報發表詩作後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論,並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2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協會,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加入紐西蘭國籍並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創作年金,1993年,又獲德國伯爾創作基金,在德國寫作。1993年10月8日於紐西蘭所居島因為離婚與其妻謝燁發生沖突,謝燁受傷倒地,過程成謎,顧城隨即自殺,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媒體捕風捉影稱「顧城用斧頭殺妻」,令詩人在死後從童話詩人被妖魔化成精神異常的殺人惡魔,死後蒙冤。(從顧城姐姐顧鄉所做「顧城最後的十四天」中看,斧頭只是偶然在場物件,跟案件根本無關。)1993年3月曾回國探親,慘案發生時,值其夫婦從德返紐西蘭不久。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與謝燁合著)、《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城》、《走了一萬一千里路——顧城舊體詩、寓言詩手稿集》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德、法等多國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靈魂在前進》,組詩《城》、《鬼進城》、《從自我到自然》、《沒有目的的我》。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人物自殺

顧城和謝燁原本是非常相愛的,顧城愛謝燁好像愛一個女神一樣。但後來很不幸地,英兒介入了他們的感情。

顧城和英兒,謝燁在一個詩會認識。詩會上朦朧詩被砸得很厲害,但當時英兒力挺顧城。顧城和謝燁很感激,大家關系很好。

謝燁對於顧城很驕傲,對英兒講了關於顧城的很多事,顧城的脾氣,愛好等等。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些話英兒都記住了,而且對顧城投其所好,後來顧城對英兒說:「大家兩個是天生一樣的,而謝燁是我後天改造的。這話謝燁也聽見了,她表面上沒反映,但心肯定給傷透了。」

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國,顧城和謝燁去了激流島。這時候英兒已經和劉湛秋在一起了。卻同時和顧城保持著聯系。奇怪的'是謝燁並沒有阻攔,而且在一旁促成這件事。

劉湛秋也知道英兒此去投奔的是顧城,但他並沒想過英兒會成為顧城的情人。原因之一是他很自信,覺得顧城一個毛頭小夥子怎麼能和他比?原因之二是他相信顧城的人品,不可能趁人之危。

拋開知識分子,羅曼蒂克,這三個人的關系和現實中的凡人沒什麼兩樣,只是更走極端了吧。顧城也許「浪漫」地想像世外桃源,但是英兒和謝燁卻都是很現實的。

曾經有人問英兒為什麼離開了,謝燁回答,名不正則言不順嘛。

對於顧城來說,他認為他和英兒的感情僅限於精神層面。他在島上等著英兒和他一起建立一個精神家園。沒有想到,來到他面前的竟然是個物質女孩。

英兒和顧城情人關系的開始,英兒採取了主動。據謝燁回憶,洗澡的時候英兒指定讓顧城送毛巾。顧城不敢送讓謝燁送。謝燁就笑著說人家讓你送你就去送唄。英兒的意思,在這里可想而知。後來她居然說她的初次是顧城**,實在是劉湛秋也不能相信的彌天大謊。

顧城和英兒在一起之後,被英兒吸引。至於被吸引原因,可以參看《英兒》。其實顧城在性方面是很膽怯的。(同時可以證明顧城**英兒不可能)。顧城和謝燁在這方面也並不和諧。謝燁在性方面態度也比較排斥。所以也許是英兒在這方面給了他驚喜。

謝燁和顧城的孩子小木耳被送了人。因為顧城覺得木耳是個男孩,不能進入他幻想的女兒國。而且小孩子的哭叫讓他無法工作,他不喜歡這個孩子。

但後來顧城給木耳的文章中,說他會在沒人看見的時候偷偷對木耳好。他沒有辦法解決人倫親情和他幻想的王國的矛盾。

謝燁帶顧城去了德國,期間英兒跟著一個叫老頭的跑了,還結了婚。這是沒有愛情的婚姻,完全為了綠卡。顧城特別痛苦。這個時候,謝燁和一個叫大魚的德國朋友(也是中國人)給顧城出主意,讓顧城把英兒殺死,然後自殺。同時謝燁和大魚還幫顧城買兇器。顧城很感激他們。

為了報答謝燁,顧城想把他們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叫《英兒》。書主要是突出謝燁的高貴和容忍。在書完成後,顧城打算和書里寫的一樣自殺。顧城自己洋洋得意地說:「我如果和書里寫的一樣自殺,書肯定可以熱賣。他想通過這本書給謝燁留一筆錢。」

後來書寫完了,但並不是謝燁想要的樣子,謝燁覺得裡面的英兒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興。更可怕的是,書寫完了,顧城竟然不想自殺了。

據顧城自己說,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小木耳。頓時心裡明亮了。他決定放棄自己的理想王國,接回小木耳,過正常人的日子。他對小木耳說「我要你帶我回家」。

他激動地把他的心情告訴謝燁,但謝燁卻冷冷地說:一切都已經晚了。

謝燁已經受夠了顧城,她決定接受德國那個叫大魚的朋友。本來計劃等顧城自殺後,大魚也和他老婆離婚,她們一起生活。但如果顧城不死,這個計劃就被破壞了。

3. 顧城的死因是什麼

顧城(1956—1993),北京人。70年代開始寫詩,著有詩集《無名小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島、顧城詩選》、《黑眼睛》、《顧城詩集》等,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由於他過於追求完美,對世界充滿了不滿,而世界又不是他想要的要那樣完美,所以,他的精神日益衰落,1993年,他在紐西蘭殺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後又自殺,年僅37歲!

4. 顧城的資料啊

概述顧城,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顧城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後期隱居激流島,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殺死妻子謝燁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作品譯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種文字。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 顧城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6年9月 逝世日期: 1993年10月8日 代表作品: 《黑眼睛》《英子》《白晝的月亮》 目錄[隱藏] 生平簡介 顧城簡介 顧城簡介(2) 關於顧城 顧城的帽子 詩句經典 顧城:《給我的尊師安徒生》 顧城 童話詩人 顧城的遺書 生平簡介 顧城簡介 顧城簡介(2) 關於顧城 顧城的帽子 詩句經典 顧城:《給我的尊師安徒生》 顧城 童話詩人 顧城的遺書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1956-1993) 顧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顧工下放山東廣北農場,1974年回北京。 做過搬運工、 鋸木工、借調編輯等。 「文革」期間開始詩歌寫作,1973年開始學畫, 並進入社會性作品寫作階段,1974年起於《北京文藝》、《山東文藝》、《少年文藝》等報刊零星發表作品 。1977年起 重新進入純凈 寫作,在 《蒲公英》小報 發表詩作後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論,並成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創作年金,1993年,又獲德國伯爾創作基金,在德國寫作。1993年10月8日 於紐西蘭所居島因為離婚與其妻謝燁發生沖突,謝燁受傷倒地,過程成謎,顧城隨即自殺,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媒體捕風捉影稱「顧城用斧頭殺妻」,令詩人在死後從童話詩人被妖魔化成精神異常的殺人惡魔,死後蒙冤。(從顧城姐姐顧鄉所做「顧城最後的十四天」中看,斧頭只是偶然在場物件,跟案件根本無關。) 1993年3月曾回國探親,慘案發生時,值其夫婦從德返紐西蘭不久。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與 謝燁 合著)、《靈台獨語》(1994年3月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楊編)、《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城》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德、法等多國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靈魂在前進》,組詩《城》、《鬼進城》、 《從自我到自然》、《沒有目的的我》。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編輯本段]顧城簡介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對著名朦朧詩人顧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這兩句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在顧城冥壽50周歲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顧城文學系列」首卷―――《顧城文選?別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紐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紐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注釋。總計 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溫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閱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搜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 顧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別的海》和後期的《頌歌世界?是樹木游泳的力量》都讓江曉敏特別喜歡。 她用「真」概括了顧城為人的最大特點,「自然純凈」則是她心目中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 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顧城,分享顧城優美的詩句」,江曉敏於1999年創辦了「顧城之城」網站。 然而,也有不少當年的詩友,如今卻不願再重新「面對顧城」。 「關於他的事兒,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一位當年頗有影響力的朦朧派詩人以此拒絕受訪。另一位當年和未出國前的顧城「有過比較多的交往」的詩人,則宣稱正忙著寫一部文化散文書稿而無暇評說舊友。 「朦朧詩」陣地《今天》的編輯徐曉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為人》中,對北島、芒克等詩人有濃墨重彩的回憶,但談起顧城卻沒有太多的印象,「當時編他的詩主要是北島,我也只是在公開場合見過他幾次而已。」 多數詩友的不願置評,或許有眾多不同的復雜原因。但顧城真的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感覺。 姐姐顧鄉比顧城大兩歲兩個月零三天,顧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顧城不到一歲時就會走路,「他那時幹得最多的事,是走到離地不高的大穿衣鏡前,對著鏡子看自己」。上了幼兒園的顧城還是「不愛湊熱鬧」,每次顧鄉去接他時,「也就不在玩鬧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熱衷躲在一邊看樹或者看螞蟻。」 顧鄉回憶,從小博覽群書的顧城,一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居然給人家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得到了「故事」的雅號。但同學們圍攏著想聽他講時,「還是不容易聽到他講故事,因為他不習慣被圍在中間」。「但是他又是想講的,也很想有人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及至「文革」的風浪裹挾一切,顧城還是「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里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他嘲笑我(顧鄉),痛恨我,不許我去參加集體、社會活動,認定那些事情都很無聊,而我的同學都很庸俗。」 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又何嘗不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眼裡,「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崔衛平教授肯定顧城在朦朧詩派中「貢獻是相當大的」,但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進行了質疑―――「聲稱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雜志的重要成員劉自立,對「白話是否能寫詩」表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此對「朦朧詩」的整體評價都不太高,他覺得,顧城「只是其中一員,也不比別人高明。」 劉自立是在不認識顧城的時候看過顧城的詩 ,「覺得他像個小孩兒在寫詩,又有老小孩兒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寫詩。」 劉自立認為,顧城的創作, 一是比較注重寓意和象徵,較少考慮詩歌的音樂性;二是帶有某種童話色彩,有所謂「頑童」性格―――是對「文革」僵硬的思維模式的反撥,但這種「反抗」方式,是以一種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頑童」到最後也容易失控,這和他的詩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與社會溝通的中斷,都有聯系。劉自立認為,顧城試圖用散文體語言賦予他的詩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義,但事實上,「尋找光明」和「相信未來」,並不新鮮。

5. 顧城為什麼要殺妻為什麼又自殺

顧城,一位近代中國詩人,在80年代末與太太謝燁,情人英兒遠遷為紐西蘭移民,他嘗試拋棄了30多年的生活習慣,社會生活方式,群體活動規律,企圖在彼邦「享受」與世無爭,簡單樸素,自我陶醉的生活。可是事與願違,謝燁和英兒都先後背棄他,嚴格來說,背棄他所幻想的「世外桃源」生活方式,使得顧城感覺到被出賣了。
顧城不知道怎樣活下去,不知道怎樣適應現實生活,他在迷茫,失落,恐懼的情緒下砍死了太太謝燁,再而自毀了生命,留於世界的,只有一個五歲的孤兒,一本控訴英兒的小說,百多首精彩的新詩,以及一些不諒解的指責。

6. 童話詩人顧城:才華橫溢卻深陷三人感情生活,為何會走上不歸路

妻子執意要走,顧城的精神世界受到了雙重的打擊,顧城一氣之下用斧頭砍向了妻子謝燁,謝燁受傷倒地,顧城也瀕臨崩潰,留下了四封信,用繩子上吊自殺了,而妻子謝燁也因為不能及時得到救治而死亡。

有人說他是天使,也有人說他是魔鬼。他不能再醒來的時候看見現實生活中的自己。他的作品有著小孩的稚嫩,也有著老人的滄桑。在他的世界裡只允許別人的進入,而不可以從他的世界出去,就是這樣自私的愛釀成了如此的悲劇。

7. 顧城是哪國人民

顧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志投稿。1987年開始游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致死,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1]

中文名

顧城

外文名

Gu Cheng

別名

童話詩人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人物關系





謝燁

妻子





顧工

父親

快速
導航

作品特點

 

文學成就

 

人物評價

 

親屬成員

 

主要作品

 

自殺爭議

 

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天才

顧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父親為顧工。



顧城受到父親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顧城在姐姐顧鄉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上幼兒園時經常自己一個人在一邊看樹和螞蟻。顧城因為一次給同學講《三國演義》,得到了「故事」的雅號,盡管他想講,但還是不喜歡被一群人圍著講故事。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8. 顧城真的是個極端自戀,自私的詩人嗎

這是我很多年前就想寫的一篇文章。當時只列了一個提綱, 顧城死亡10周年的時候曾經想完成它,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做。今天,重新翻看過去未完成的文字時,突然感覺,如果再不寫完它,恐怕永遠也不會寫了。寫了一個通宵。
很多年輕人如今已不知道顧城是誰,也不知道20多年前,中國文藝界有一個如日中天的明星,名叫顧城,他的地位超過當今所有的天王、天後。現在的年輕人即使聽說過顧城的名字,很多人也不太清楚顧城的人生故事。 顧城1956年出生於北京,他的父親是中國以前一個有名氣,但名氣不算太大的「職業」詩人,名叫顧工。據說顧城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藝術天才,12歲時就接過了父親的傳承,開始寫現代詩,並且很快超越了他的父親。對此,顧工從來沒有表示異議,甚至很開心。
改革開放之後,現代詩如同一聲號角,一面旗幟,成為當年無數中國年輕人的精神食糧。北島、舒婷、顧城成為領導中國現代詩歌的標志性人物。三人之中,顧城最年輕,他的名句是:「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其他還有:「人們圍繞著自己,像一匹匹馬,圍繞著木樁」等。
中國現代詩歌之所以獲得「朦朧詩」的稱號,與顧城有很大關系。當年,一篇評論文章針對顧城的一首詩指出:太朦朧,看不懂。引起廣泛的爭論,「朦朧詩」這個名詞由此確立。顧城的詩很有特色,也比較容易辨認。由於他的詩中有很多超現實的想像,顧城個人也獲得了一個「童話詩人」的桂冠。在我的印象中,古往今來中國寫詩的人中,顧城是唯一獲得這個稱號的人。
1988年,當時在中國如日中天的顧城遠赴紐西蘭,與妻子謝燁(當年顧城的狂熱崇拜者之一)定居於激流島,並生下一個孩子。1993年10月8日,顧城在激流島上自己的住所,用斧頭砍死了妻子,然後自殺。終年37歲。顧城定居紐西蘭後,他的標志性特徵就是永遠戴一頂高高的、紐西蘭羊毛編織的翻邊廚師帽。這也成為他留給後世最重要的個人形象。
顧城死後,關於他殺妻並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解讀。香港拍過一部電影,叫做《顧城別戀》,由馮德倫飾演顧城。反響一般,知道的人不多。按照顧城在自己的遺著《英兒》一書的內容,人們猜測顧城最後的瘋狂是因為一個追逐利益的女人傷害了他,導致他的崩潰。這個女人在顧城的書中被稱為「英兒」,真名李英,曾經是《詩刊》社的編輯,筆名麥琪,現在還經常發表作品。麥琪在顧城死後,明確表示,反對顧城在遺著中給她貼上的標簽。
我認為,顧城悲劇的深層原因是他的極端個人主義。作為一個人來說,顧城的人生態度像他的詩歌一樣極具特徵,簡單歸納一下就是:極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極端愚昧的大男子主義,極端空想的自由主義,極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顧城就是一個各種極端事物共生的矛盾體,有時候像個天真的孩子,有時候像個瘋狂的暴君。 顧城宣示自己愛全人類,但是他不愛身邊的人。顧城的妻子在去紐西蘭之前就有過一次懷孕,顧城沒有像其他丈夫那樣,對自己的骨肉充滿期望和好奇,而是在整整一個星期里,向妻子抱怨說,這個孩子會把他逼瘋。妻子不得不獨自去做人工流產。到了紐西蘭後,妻子第二次懷孕,顧城故伎重演。但是妻子認為自己年紀已過30,再不生育就晚了,便以各種各樣的借口拖延打胎的時間,終於將孩子生了下來。是一個男孩。顧城說,妻子是一個狡猾的騙子,兒子是他童話城堡里的毒菌,他的世界裡,不允許有第二個男人。顧城甚至沒有抱過一次自己的兒子。他對妻子說:兒子不像你,也不像我,這樣很好,感覺我不會同他有什麼關系。
顧城有了孩子後,他認為自己的親生孩子影響了妻子對他的關愛,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幼稚、可憐的謝燁不得不把孩子送(或者是寄養?)給了紐西蘭土著毛利人。但是,顧城的妻子之所以把兒子交給別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顧城對兒子的厭惡甚至發展到生理反應的級別,他會突然向兒子施暴,將兒子從沙發上踢下來,然後自己倒地,肌肉痙攣。顧城的妻子無法判定顧城是否故意裝病,但是,為了她所愛的兩個男人都好,這個女人不得不把這兩個男人分開,同時也將他自己與兒子分開。在顧城那裡,謝燁只能是一個妻子,而不能是一個母親。
顧城與他的妻子在一起,開始的時候是要享受被無限崇拜的感覺,後來是因為,顧城社會生活能力極差,尤其是到了國外,離開了妻子幾乎無法生存於社會。妻子謝燁某種程度上成為他的全職保姆兼全職助理。
顧城所謂自己內心的愛,太過理想化,其實是他內心殘忍的另一個極端的表現。我始終認為,不愛孩子的人是缺乏愛心的,如果連自己親生的孩子都不愛,那麼,他所標榜的愛,一定是假的。人不是神,不可能把人的天性與所謂的天職徹底割裂開。顧城理想中對全世界、全人類的愛,其實只是愛他自己。因為,他認為他自己就是全世界,就是全人類。當這種愛無法實現的時候,它的另一個極端便跳了出來,那就是顧城個性中的殘忍。
顧城定居紐西蘭激流島後,也許是因為收入微薄,要貼補家用,也許是因為要享受田園生活,顧城在自家房子旁邊圈了一塊地,養了幾百隻雞。有一次,不知哪裡來的一條狗,咬死了顧城的兩只雞。為了報復,顧城在雞舍周圍布下了釘子,但他還是覺得不過癮,最終布下了老鼠葯。當妻子說他此舉太過分的時候,顧城說他妻子是假善良。最終,狗是不是被毒死不知道,周圍居民家的貓卻真的被毒死了。顧城沒有承認是他乾的。顧城養的雞最終引起社區內其他居民的不滿,一是因為生活社區被顧城變成養雞場,太吵鬧,二是因為觀瞻、氣味、污染等環境問題。社區官員幾次上門,代表全體居民,要求顧城將雞處理掉,顧城當然不願意,他認為在一個自由的世界,難道我沒有養雞的自由?最後,社區居民不得不動用法律手段,法院下達了判決書,要求顧城在限期內自行處理,否則將強行處理。結果,顧城像瘋子一樣,在接到法院判決書的當天晚上,拿著一把刀進入雞舍,一頓瘋狂揮砍,幾百隻雞屍橫遍地,鮮血四溢。然後,顧城把雞腦袋裝在一個塑料袋裡,交給社區官員,證明自己已經把所有的雞都徹底處理了。社區官員嚇得當場逃跑。 每當我想像這個場景,就彷彿看到一個武藝高強的劍客,提著鋒利的寶劍,闖入毫無防範能力的人群,沒有任何理由地濫殺無辜。其實,對於常人來說,處理方式很簡單,比如把這些雞賣掉,或者分送給周圍的居民。也許是因為顧城的清高使他不屑於為幾個臭錢,自掉身價地去買雞;也許是因為顧城的傲慢使他不可能賠著笑臉向鄰居們說一聲抱歉,總之,他以
一種令全體社區居民瞠目結舌的方式處理掉了他的那些雞。這件事情後,顧城對他的妻子說:全世界都在欺負我。而且,為了發泄,顧城還到山坡上隨意揮砍大樹。他妻子說,顧城整整砍了一個星期。這個細節讓我再次堅信我對顧城人性的判斷:在他童話詩人的外表下,掩蓋的是一個殘忍的內心,一顆充滿報復慾望的心。 在顧城居住的社區,居民們都認為顧城怪人,可能是瘋子,如果不是他的妻子謝燁極力在鄰居之間化解、調和,我真不知道顧城能否在社區里生活下去。他也許更適合沒有鄰居的生活方式顧城的大男子主義也極為突出。除了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分享妻子的關愛之外,英兒的出現也充分體現了顧城的這個性格特徵。顧城與兩個女人的關系是透明的,彼此都知道。當然,顧城的妻子謝燁真是太天真幼稚,明明知道有一個女人正在分享她的丈夫,但是,對顧城的盲目崇拜也許使她認為,那是一個天才應有的權利。她沒有任何怨言,三個人相安無事地住在一起,甚至管吃管喝,生怕怠慢了客人,唯獨把親生孩子排除在外。英兒也是一個極有當年特點的女孩,她與顧城原來就認識,也很崇拜顧城。在她看來,顧城就是神,她甚至從來沒有想像到自己能成為「神」的私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紐西蘭見到顧城後,英兒發現顧城依然是「童話詩人」的形象,甚至更加走火入魔,越來越不食人間煙火(也許對女人外)。而當年清新可愛的謝燁由於顧城生活上的低能,她付出太多,操勞太多,很少得到一個女人應有的寵愛,正日益變成未老先衰的黃臉婆。雖然英兒也很同情謝燁,但她更加同情顧城。一個「童話詩人」怎麼可以沒有浪漫的愛情,怎麼可以身邊沒有佳人陪伴?在顧城主動之下,長得還算漂亮的英兒向童話詩人獻出了自己。顧城死後,英兒說,她與顧城的第一次性
行為是顧城強暴了她。
我不知道顧城當時對於身邊兩個女人的心態是否了解,
或者是否想去了解,在他的遺著《英兒》中,我看不出端倪,反正顧城自豪地宣布:兩個女人他都愛,他說他有兩個妻子。顧城甚至感覺自己是大觀園中的賈寶玉,兩個女人還太少。他說,在他的童話城堡里,至少應該有12個女孩,他想讓自己成為女兒國的國王。他幻想著12個女孩都是銀盔銀甲,保衛著他的女兒國不被第二個男人侵犯(包括他自己的兒子)。英兒在她的文章里說:顧城很膽小地從洞口看世界。然而,現實畢竟不是童話。阿拉伯人允許娶多個老婆,前提是必須有經濟條件支撐。顧城靠什麼來養活兩個女人?不像在國內,到了國外後,顧城的詩歌失去了市場,他的經濟狀況很糟。基本上靠紐西蘭政府救濟和謝燁一個人獨立維持。有時候,為生存而煩惱的謝燁不得不向顧城抱怨幾句,希望他能現實一點,找一個能有工資收入的工作。每當這種時候,謝燁都會遭到詩人顧城的斥責。對於顧城來說,他認為自己就是為詩歌而生的,怎麼可以讓那些世俗的事物干擾自己。在經濟問題上,英兒沒有多少發言權,她不是一個富裕的人,剛出國,來到顧城這里,還有點接受顧城夫婦施捨的意味。當然,她也盡可能地做一點與文藝無關的工作,幫助謝燁貼補一些家庭開銷。因此,與顧城一起奇怪地生活的生存保障問題她不是看不到。但是,顧城是一個輸不起的人,在打牌之類的家庭娛樂中,顧城一輸就發脾氣,他的妻
子永遠扮演讓顧城成為最後贏家的角色。而在鄰居的眼中,顧城夫婦是英兒的姐姐和姐夫。其實英兒當時另有情人,在國內,她愛上了比她大20多歲的詩人劉湛秋。到了紐西蘭之後,又愛上了顧城。1992年,顧城夫婦接到了去德國講學的邀請,顧城開始想放棄,他說,除非英兒一起去。但是,他不允許兒子一起去。顧城的妻子洋求英兒勸說顧城,不要放棄這個機會,至少也可以給家裡困難的經濟狀況帶來一點緩解。英兒知道,自己該出局了。顧城夫婦臨去德國之前,顧城要求英兒在家等他們回來。謝燁則說:如果我們回來的時候你還在,那就是我的命,我就徹底接受這個現實,英兒最終決定離開。很快又愛上了一個比她大20歲的洋人,幾年後(顧城已死)她與洋人結了婚,英兒1992年底離開激流島。顧城夫婦從德國回來後,聽說英兒與洋人老頭同居私奔,便開始創作小說《英兒》。在這本書中,顧城把以往對英兒的愛戀,全部變成了怨恨。他說,英兒愛上劉湛秋是想利用劉湛秋進入《詩刊》社。英兒愛上他顧城是想利用顧城解決出國的問題。英兒愛上洋人老頭是想利用洋人老頭解決綠卡問題。這本書寫完後不久,顧城用斧頭砍死了妻子謝燁,然後自殺。顧城最後留下的一首詩是給他兒子的。這首詩的內容與他在現實中對待兒子的態度截然相反,表現出感人的親情。但是,顧城把他兒子的名字改成了「珊」,一個女孩的名字。他是想用虛幻的女兒來延續他的女兒國嗎?
顧城是極端的。他在中國的成功,使他認為世界應該圍著他轉,應該為他而改變,應該符合他的想像。顧城的悲劇還來自於他在詩歌創作上的失落。他是在中國成名的,他的作品也都是中文作品。離開了中國,顧城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他的英語又不好,在紐西蘭很長時間以後,才會簡單的回話。他作為詩人的生命,在他決定定居紐西蘭起,就已經死亡了。但是,紐西蘭的激流島,在顧城的眼裡,就是他的桃花源,一個幻想中的烏托邦。然而,詩人身份的死亡結局是顧城不曾預料也不能接受的。他始終抱持著中國社會主義體制下藝術家的優越感和特權意識,但是,在紐西蘭,他能夠發號施令的對象,只有他的家人和情人。一旦情人離去,妻子的崇拜也在明顯消失,
顧城感到自己被拋棄了。他認為是全世界拋棄了他。
顧城的悲劇還來自於他幼稚的政治觀念。他因文革中所受的苦難而厭惡自己的國家。他以為另一個自由的世界就是他的理想,可以使他忘掉中國這個糟糕的地方。德國之行給了他一個錯覺,其實那隻是德國漢學界的一次禮貌的歡迎,但他由此以為自己再次成為世界的中心。他以為詩人還象拜倫、雪萊那個浪漫主義年代一樣,能夠成為社會的旗幟。然而,在商品經濟社會,沒有人會白白養活他這個童話詩人,這個女兒國的國王。面對資本主義對藝術家的冷淡,極端的顧城真正崩潰了。在國內的朦朧詩時代,顧城被捧上了天,但他認為這個給了他極高榮譽的中國社會,依然是使他窒息的社會,他以為另一個世界會給他比中國社會給他更高的榮譽,更高的地位,更自由的空間。我不知道顧城在死亡之前,是否意識到自己真的錯了他這個長不大的童話詩人,幻想中的女兒國國王實在太幼稚了!
然而,還是有很多人喜歡顧城的詩。那時候的崇拜者,今天叫做粉絲。除了名稱不一樣,實質上沒什麼差別。他們因為喜歡顧城的詩而絕對喜歡顧城整個人。他們幾乎全盤接受了顧城對於英兒的指責,那個曾經是顧城情人的女人,無辜地承擔起害死優秀詩人的罪惡名聲。當年有的文章甚至說:顧城砍死的為什麼不是這個壞女人!
重新檢視顧城的悲劇,我更加堅信,詩人要做到像他的人一樣是困難的。不應該把詩和詩人等同起來。顧城是被他自己內心的邪惡殺死的,正是由於他內心邪惡的強大,才使他童話詩人的外表也一起強大,反而讓人們看不到他真實的內心世界。連他最親近的妻子至死都沒有徹底看清。顧城知道自己死了,他還要一個無辜的女人為他殉葬,因為,這個女人只能是他的女人,如果這個女人不死,顧城的靈魂絕對不願意看到這個曾經百分百屬於他的「東西」,有朝一日全部屬於別人,哪怕這個別人很可能只是他的兒子。他絕對不能允許。
顧城是自私的。顧城是殘忍的。他的死沒什麼值得惋惜的。他的死似乎也是一個預告,預告了以顧城等人為代表的中國現代詩歌這一條發展道路走到了盡頭。

9. 顧城當年是怎麼出國的怎麼發現的激流島 你說顧城是被英兒騙出國外的,有根據嗎

據我的了解,顧城好像是到各地講學,去歐洲等地做漢學演講,然後好像是紐西蘭的大學想讓他去當漢學教授,他就去了,他發現那裡比較符合他嚮往的童話般的生活,就沒去當教授,住在激流島寫詩。

10. 詩人顧城簡介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重要詩人,在當代文學史上敘述新詩潮的發展時,都把顧城與舒婷、北島相提並論。下面是詩人顧城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顧城簡介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1956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志投稿。1987年開始游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

生平

顧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父親為顧工。

1973年,顧城開始學畫,寫詩事業也進入社會性作品寫作階段。

1974年,顧城回京在廠橋街道做過搬運工、 鋸木工、借調編輯等。《北京文藝》《山東文藝》《少年文藝》等報刊零星發表作品。

1977年,顧城重新開始寫作,在《蒲公英》小報發表詩作後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論,並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

1978年底,顧城開始閱讀張貼在北京西單體育場圍牆外(後被稱作「民主牆」)的首期地下詩歌刊物《今天》。並通過這份刊物更多更深地認識到外面的世界。

1979年11月,在《詩刊》首次發表詩作,為《歌樂山詩組》。與謝燁的相識開啟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1985年,顧城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使他的身份地位進一步提高了,他的詩也因此獲得更廣泛的肯定。

1992年,顧城重訪歐美並創作。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創作年金。第二年也再次獲德國伯爾創作基金。這體現了國際組織對顧城的詩歌水平及文學貢獻的認可。

1993年10月8日,顧城於紐西蘭激流島因為離婚與其妻謝燁發生沖突,用斧頭砍妻子謝燁,謝燁受傷倒地,過程成謎,顧城在崩潰之中倉促留下四封遺書,隨即上吊於樹上自殺,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

個人成就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80年代新詩潮運動的起點。

80年代初,這時顧城的自我也由對自然的'依附轉向對文化的依附。寫作了《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紅衛兵之墓》等具有較強的思辯色彩和社會意識的作品。顧城寫了很多獻給謝燁的詩。這些詩中有著超越現實圄地的異想,努力追求一個物外的、單純的、與世隔絕的世界。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