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間隔年是什麼
『壹』 打工渡假簽證紐西蘭兼職的新方式
打工渡假簽證
WorkingHolidayVisa,即打工度假簽證,它允許旅行者出於補貼旅行費用的目的而在簽證頒發國邊打工邊旅行,用來鼓勵雙方國家的公民進行旅行和文化交流。目前對中國內地開放該簽證類別的國家暫時只有紐西蘭。
2013年紐西蘭WorkingHoliday簽證名額已在9月開放,此類簽證每年有1000個名額,專為18~30歲(包含30歲)的青年提供出國旅遊並同時獲得寶貴經驗的機會,還可以參加短期(3個月內)學習。該簽證有效期為一年,簽證批下來之後一年內必須入境。
其實WorkingHolidayVisa只是“間隔年”gap-year的一種方式,“間隔年”活動在國外非常流行,在我國還沒得到普及。Gap-year的意義就是讓你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你可以有一年的時間深入體驗紐西蘭的文化,親近大自然,可以嘗試各種工作。因為紐西蘭是個移民國家,所以鼓勵人們邊打工邊旅遊了解紐西蘭後,再選擇定居或學習在紐西蘭,以減少移民的盲目性。紐西蘭政府規定最低工資是每小時12.5新元,扣除稅後為10新元,按每周5天每天8小時計算,凈入400新元。如果肯吃點苦,工作時間可以再長點,收入就遠不止這些。當然你可以從事任何工作,但是為每個僱主工作不能超過3個月,所以多數是一些臨時性的工作,最好就是有一技之長,這樣就能找到收入較高的工作。”
打工度假簽證申請條件
1.年齡在18~30歲之間,旅行期間子女不隨行;
2.必須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頒發的有效護照;
3.出國的主要目的是旅行;
4.旅遊期間必須有不少於4200紐西蘭元的生活費用;
5.滿足體檢和品格要求;
6.滿足基本的英語要求;
7.申請人需有高中以上學歷。
打工度假簽證的有效期為1年,申請者須為18-30歲之間的中國公民、申請時身在中國境內、具有至少4200紐幣的存款、雅思成績達5.5分以上,至少擁有高中學歷,並需出具由指定醫療機構開出的體檢證明。許多人認為打工度假簽證是旅遊簽,事實上打工度假簽證是一個工作簽證,與旅遊簽證有本質區別。打工度假簽證可以在符合條款要求的前提下進行全職有薪工作或參加全職課程學習。在領略紐西蘭秀美風光的同時,充分感受這里的社會人文風情。
紐西蘭打工四要素
不管何時找工作,都需要能夠突出自身的優點。自然在紐西蘭找工作也不例外。那麼紐西蘭的僱主們在招聘員工時會看重雇員的哪些因素呢?
1、化被動為主動的思維方式:這項技能是我們多數出國留學的學生要實踐的任務。因為在中國國內,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幾乎讓大多受中國本土教育的學生學習和工作都比較被動,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何去做。所以在海外求學和找工作都要掌握這項技能,一定更要積極主動,要有強烈的表現慾望和要達到目標的動機,僱主不習慣我們一貫的謙虛。有了積極的動機,做事情才能充滿激情和動力,思維才能更加活躍。
2、掌握扎實的業務技能:業務知識好比建築的一磚一瓦,是奠定高樓的堅實基礎。如果應聘時專業技能不過關,就算前面表現得很好,檢驗專業時就會露餡。近幾年來,會計專業一直是紐西蘭比較熱門的就業專業,而它的專業人才也比較緊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很多學生認為這是移民分數高的專業,又是中國家長和學生鍾愛的商科,所以很多學生在不了解會計學什麼,自己是否感興趣或者是否能勝任或擅長會計課程的情況下就盲目選擇了它,最終部分學生以不太理想的成績畢業或者中途就轉了專業等。這樣的水平去應聘,肯定沒有優勢,也很容易被市場淘汰。
3、優秀的溝通能力:出國第一個難題就是語言的轉換。到了另外一個國度,掌握當地的官方語言是立足的根本。任何的活動,包括學習和生活,工作都無法迴避語言的溝通。如果溝通不充分或者缺乏溝通技巧和能力,勢必無法把自己很好地推銷出去,無法讓別人獲悉你的才能。所以語言關是大事,對每一個學生都要提高和強化自己的語言應用能力,這和國內的雅思應試考試不一樣,很多學生雅思分數不錯,但出國了還是遇到溝通和交流上的問題,說明語言應用能力還沒有提高到必須的水平,所以要從應用能力上根本去改進。在應聘中,藉助出色的語言水平,加上溝通能力,就能和招聘方很游刃有餘地自薦了。
4、有意識地把自己培養成全面的人才:這個又要涉及到選擇留學課程時,盡量能選擇雙碩學位課程,但是現在並不是任意兩個課程都有雙碩,所以也要選擇合適自己的。這樣學生能夠成為多方位的人才,對以後找工作都有很大的優勢,起點就不太一樣了。
『貳』 芝士妹|澳洲打工旅行,不一樣的「間隔年」
畢業的95後女孩子,愛旅行愛社交,畢業後一個人前往澳洲打工度假旅行。像歐美國家很多的年輕人一樣,開啟了屬於自己的間隔年,尋找自己的生活和夢想。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這也是大多年輕人所追求的。
什麼是間隔年 ·
相信很多人都隱約的聽說過這個概念,網路給出的答案: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之前或者是畢業之後、工作之前,會給自己來一次長期的旅行。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步入 社會 之前,體驗跟自己生活的 社會 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在畢業後的這一年時間里去打工旅行,在路上找到自己,給自己自由,花時間思考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一個好的方向。也有很多人是在工作中迷茫的看不到未來,跳出當前的狀況就選擇了間隔年。
在澳洲的這半年多的時間里,看到了很多三十歲左右的女孩子,放棄了自己在外企的工作,寧可來澳洲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們根本不會被年齡所束縛,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只要你想你就能去做,只需要花費一年到兩年的時間就可以了。
她在高二的時間,身邊就有部分同學選擇去國外讀高中大學,心裏面非常的羨慕,想去國外留學,反感國內三點一線枯燥的生活像監獄一樣,就很想去國外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找到自己真正的自由,堅定了自己要出走的心,就是要帶著自己的靈魂去流浪。
由於當時家庭條件不行,就沒有選擇出國留學,就看到了打工度假簽證,當時紐西蘭每年提供一千人的名額,等到高三的時候澳大利亞每年提供五千人的名額。
看到這里就堅定了自己大學畢業後要去流浪,要出走的想法。其實只要你給自己多一點的可能,你也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間隔年的好處是什麼
關於間隔年有什麼的好處,gap year也是旅行的一種,算是用學習的方法去旅行相信群裡面也有很多人都喜歡旅行。旅行讓我們能真正的看到這個世界,見識到世界的廣闊更能夠變得更加的坦盪和寬容,在路上會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會給你帶來一種認知上的提升。
聽過最好的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間隔年算是一種適合年輕人的方式來旅行,能選擇打工邊旅行,也能選擇打工換宿,對年輕人來說都是一種低成本的見識世界的方式,能夠更好的認識自己,了解世界。
她每次到達一個陌生的國家或城市,都會帶著思考去行走在每條大路上,讓自己在成長的腳步比別人更加進步一點,堅持自己,讓自己變得更自信,更陽光,就像是嘉賓剛到澳洲的那一段時間,每一天都在微笑。
學會了感恩,認識到了更多有趣的靈魂,一路上能遇到來自全世界五湖四海的人,總能夠遇到跟你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路上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會被別人幫助。來到澳洲的目的,就是想要存錢去環游世界,體驗一下在想像中根本就完成不了的事情。
每一個人間隔年的目的都不一樣,有些人或許只是想出來看一看世界,體驗一下生活,嘉賓自己是帶著目標,在不講究的生活里走遍更多的地方,是這次來澳洲打工度假的目的之一。
你不走出去,就會以為家就是全世界,你走出去遇到全世界,全世界就是你的家,這句話送給和芝士妹一樣喜歡在路上的你們。打工度假的生活看上去很好,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真正想要的,光鮮亮麗的背後肯定是會受苦的。
有些人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有些的覺得這種生活沒意思,有的人覺得缺少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安於現狀的你如果感覺不好,可以選擇待在家裡不出去,芝士妹建議年輕人還是多出去看看這個世界,得到更多的認知。
貳
澳洲間隔年經歷,如何申請澳洲打工度假簽證
她是一個比較喜歡浪,到處去旅行的人,下定了決心其實就會行動,認為自己會一直流浪。芝士妹的間隔年在實習的那一年就已經開始了,這一年的時間幾乎每個月都在行走在中國和東南亞的各個地方。
有的時候是帶著家人和朋友,大多數時間一個人,她覺得一個人在路上的時候,反而更能夠思考自己。期間也拿到了澳洲打工度假一年的簽證,面試了澳洲旅行定製師的工作沒有成功,旅行的路上看到了很多朝聖的信徒,決定去寺廟殿堂里修行了一段時間。
這一年沒有去實習後悔嗎?嘉賓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思考了很多事情。
真正的間隔年開始是從2019年6.26日從廣州飛往珀斯的航班上開啟,感性的嘉賓還沒有離開家人和朋友,在機場就留下了眼淚。在上飛機的那一刻,拿著筆記本攥著筆桿子一直在流淚和感嘆,反復的問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
這一段時間父母的關懷和照料,讓嘉賓的大腦陷入空白,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是什麼。這種流淚引起了隔壁的孩子和母親的注意,還好心的遞給嘉賓紙巾問情況怎麼樣,這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非常的感恩。
在當地時間晚上七點多到達機場,位於南半球澳大利亞的西部,珀斯被稱作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地方,這個地方和國內是沒有時差的,也是嘉賓來到西澳這個偏遠地區的重要理由。
本來朋友的朋友要去機場接嘉賓,剛好趕上了上班,嘉賓就下載了優步打車到青年旅社,大概花費了31刀,約合人民幣150左右,來到了一個位於市中心很受歡迎的青年旅社,還是一家新開不久的,整理好床鋪後,洗了個熱水澡和家裡人視頻了一下就去睡覺了。
第二天興高采烈的起床畫了個美美的妝,決定去打卡市區的建築。嘉賓是一個很喜歡欣賞國外建築的人,盡管風格沒有像歐洲一樣像童話世界一樣,但還是非常壯觀的。
嘉賓還發現珀斯超市的物價非常的低,比悉尼和墨爾本的物價低很多,嘉賓在這兒開啟了吃吃吃的狀態,發現物價實在是太低了,水果也是非常的新鮮,讓嘉賓感到非常的開心,買一點水果,像紐西蘭的奇異果才一塊多一個。
在市區停留了一天的時間就去換宿了,第三天去了西澳大學,第四天和朋友的朋友去了市區北部的旅行經典,澳洲的初印象就分享到這里,接下來會分享關於在澳洲找工作的事情。
可能很多小夥伴會想問怎麼申請到澳洲打工度假經歷間隔年,要求是英文能力要過關,雅思4.5,PTE考過了30分就可以了,其實英語真的不是很難。
名額的申請嘉賓是找中介幫忙的,需要大學的在讀兩年的成績單,在校證明或者是畢業的公證書,體驗報告,法定年齡最高不超過30周歲,最低不能低於18周歲。
雅思4.5類似於一個什麼樣的標准呢,基本上在英語四六級的成都都能過慣,嘉賓說自己英語很差,有的時候都不能稱呼生,有些中國遊客還說嘉賓的英語很好,嘉賓就在那笑。
關於名額申請的建議:建議大家不用嘗試去自己申請,比較花費力氣,不如直接就找國內的中介,後台已經被國內的工程師壟斷了,個人搶名額的話根本就進不去,需要的中介費大概在2000多人民幣。
總共的申請費用大約在1萬左右,在澳洲半個月的工資就能拿回來,想出去的朋友不要太過於擔心經濟問題,想走的話跟隨內心的聲音就好了。
其中包括中介費2000多,體檢費880,考雅思的話2000多,公證費大約每個城市都是不一樣的,嘉賓花了700多,簽證2400,機票的話由於去的是珀斯只花了1000多,全算下來就10000多。
叄:芝士妹澳洲的第一份工作
關於來澳大利亞打工旅行,僅僅靠著她帶著的金錢澳幣完全不夠,需要依靠打工來維持日常生活,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沙丘上做旅客服務,有的時候會見到嘉賓在旅行,其實是嘉賓在上班。
說到如何找到的這份工作,還是比較幸運的,以至於每次提到這些事情都會有想哭的沖動,這得做了多少好事情才能換到今年的幸運,這次有了非常多的感悟,像是在這么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定是運氣超越了能力,才能在連英文簡歷都沒有做好的人,找到了在澳洲的第一份工作。
在正式開啟這份工作的時候,其實嘉賓還有去有名的粵菜餐廳找另一份工作,面試的時候被告知第二天就得上班,嘉賓聽到之後就很驚訝, 回答說第二天上班不行,答應了要去打工換宿一周的時間,得等到換宿結束才行。
換宿結束回到城市裡的時候,再去到這家餐廳,不清楚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或許是因為穿著或是其他的原因,被告知已經找到了人,嘉賓的心情就有點低落,但還好。
回到城市的嘉賓非常的興奮,就去買買買,買鞋子買衣服來緩解低落,忽視了沒找到工作的煩惱,和第一份工作就沒緣分了。接下來講一下如何真正找到第一份工作的。
第一份工作就是在 旅遊 景點做遊客服務,每周都能破1000刀的工作,嘉賓說感謝上帝給了這個機會和運氣,遇到了這么好的老闆,緣分是在換宿的倒數第三天在招聘軟體上有的,嘉賓原本是想著找一個關於 旅遊 的或者是烘焙的活。
於是就給了兩個店發信息,一個是在CBD的麵包烘焙師,還有一個是嘉賓如今所在地的工作,是靠著那種租借社區車還有滑板給遊客的,當天給兩家店都發了信息。
收到了現在老闆的恢復,簡單的聊了幾句就沒有再說了,加上嘉賓內心也不想去那麼偏遠的地方上班,想要生活在市區,在餐廳工作被拒絕的那個早上七點,莫名其妙的就收到了老闆發來的信息,已經好幾天沒有聊天了,上來就問:你能不能明天就來上班?
當時就非常的驚訝,畢竟已經好久沒有聯系,感覺莫名其妙,和老闆通了通電話,被告知有一個英國的姐姐來市區接嘉賓,就這樣開啟了第一份工作。
更快樂的是到了老闆的家以後發現還有一個大房子,買東西都是老闆花錢感覺很幸福,包吃包住每個星期還都有一千刀的收入,換算成人民幣就是一周四千八左右。
見到很多打工度假旅行都很羨慕,說這樣的工作也能被你找到,嘉賓自己卻覺得找到工作就很好,只要能存錢去歐洲旅居就很好,職位就是每天給全世界的遊客提供租賃服務。
收錢提供租賃服務,之後把客人交給同事,每天和遊客聊天,聽他們講講故事。痛並快樂著,說了不累,但是每天在陽光下也很辛苦,嘉賓都被太陽給曬黑了。
嘉賓身處於位於市區北部兩個小時才能到達的地方,很多中國人來到這兒之後都會驚訝,說你怎麼來到了這么樣一個山坷垃的地方,嘉賓就說還好還好,也算是一種自我安慰。
每天下班,就是看看日落,一起吃晚餐看看電視什麼的,沒有什麼類似於ktv酒吧看電影之類的 娛樂 活動。
來到澳洲的英文是很差的,普通的交流還可以,做旅客服務就收獲很大,幸好很多同事都在耐心的教導嘉賓,不嫌棄嘉賓的中式英文,有很多關於嘉賓學習英語的段子,還被告知英語怎麼說是錯誤的。
這群人在一起每天都會煮飯,每天就像是生活在一個餐廳里,在澳洲的這幾個月嘉賓的幸福感很強。
在澳洲停留了大約七個月時間,嘉賓在前幾天回國,七個月期間回國兩周旅行過,大概工作了22周賺到了兩萬多澳幣,約合人民幣十二萬多。
順便給大家分享一個笑話吧,有一次在和紐西蘭的賽車手吃飯的時候,這群人聽說嘉賓是來自中國南方的之後,就說自己也會說粵語,嘉賓聽到之後非常的驚訝,說你怎麼能會。
讓紐西蘭的賽車手講出來聽聽,說就只會那麼一句,你們知道他說了什麼嗎?嘉賓聽到之後感到很驚訝和好笑,說的是丟你老母。
以下是一些她被問到的問題
1. 出國不害怕被騙嗎?
回答:澳打君打工度假錦囊,流亡西澳的危危,ertland澳洲打工度假,遇見獨舞(有過澳洲打工度假經驗的小姐姐)
3. 31歲之後就不能去打工度假了吧?
回答:年齡最高不超過30周歲,最低不少於18周歲。
4. 出國前資金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回答:出國打工度假的簽證來說,要准備一萬多的資金,一萬是用來申請的,剩下的錢是用來落地之後的資金准備,落地之後沒法繼續工作的話,就得留著自己生活,可以自己找平台或是找父母,只要想都是可以解決的。
5. 找工作的軟體叫做什麼呢?
回答:找工作的軟體叫做Gumtree
6. 間隔年好申請嗎?需要做什麼准備工作?
7. 最低學歷有什麼要求呢?
回答:澳洲的話最低學歷大專,紐西蘭最低學歷高中。
8. 你來到澳洲這么久的時間都停留在珀斯了嗎?
回答:七個月的時間都停留在了珀斯
9. 英語四級都過不了能申請去別的國家嗎?你了解其他國家的打工旅行嗎?
回答:用心學一學准備一下PTE考試的話也是可以的
在聽完他的故事之後,我更加的覺得自己需要再努力提高。喜歡寫作也是因為之前看了幾個比較喜歡的博主他們的故事。很是激勵我學習,我都很喜歡他們(她們),也是希望自己能用故事來激勵更多的人。
年前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芝士妹分巷
『叄』 「間隔年」是什麼
間隔年在發達國家非常流行,一般是指用一段較長的時間(通常是一年)去旅行或是從事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願者工作。最常見的gap year包括高中畢業與升大學之間,大學畢業與工作之間,或者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很多西方人和朋友都有過gap year的經歷,學校和家長也常常對此持鼓勵態度。
『肆』 紐西蘭旅遊工作簽證申請的官網是什麼
WORKING HOLIDAY VISA?我這里能可打開頁面的(台式機,電信ADSL),網站本身沒問題,應該是所用網路的問題。不過我看了下說明,本年度的1000個名額已經滿了,下次要到2015年7月紐西蘭移民局的該網站才重新受理申請。如下圖所示:
『伍』 間隔年的基本認識
間隔年可以讓人走出熟悉的環境,去學會適應陌生世界,學會如何與他人平和共處,如何應對壓力和突發狀況,如何用冷靜而理性的成人方式解決問題,更能學到如何照顧好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地獨立、成熟、專注。一個人在18-25歲的年齡,正是形成成熟世界觀的時候,記憶力、體力都處在最佳狀態,心無雜念待人真誠可愛,在法律、經濟、道德各方面開始對自己行為負責;這個年紀,如果背上簡單的行李,到地球的另一面去——西方人到東方,東方人到西方,踏足未曾見過的名山大川,跨越未曾想像的大江大海;途中會遇到失落、困苦、彷徨……但這個年齡的人特點是樂觀、積極、充滿信心和韌性,最終一定能戰勝這些障礙,完成旅行。
試想年輕時有這樣經歷的人,將來在面對困難、挫折的人生道路時,面對復雜、殘酷的現實社會時,將擁有怎樣的胸襟、毅力和智慧 二戰後的十年中,各國政府開始提倡青年的旅行和文化交流,從而有效地增進全人類間的共識,以防止世界性大戰的再次發生。這就是「間隔年」概念的起源。
不過,第一個真正的「間隔年」始於60年代的英國。當時,西方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盪。反越戰示威、美國總統肯尼迪遭暗殺、反種族運動、倫敦的前衛時裝風潮…各種新思潮和新事物的沖擊促成了嬰兒潮們「搖擺的60年代」的產生。在這股風潮下,活躍於四、五十時代的「垮掉的一代」開始演變為更加活躍的反主流文化群體――嬉皮士。他們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表達對越戰和民族主義的反對,提倡非傳統的宗教文化,批評西方國家中產階級的價值觀。
嬉皮士之旅自有其精神上的驅動力,一般是「認識自我」,「尋找精神家園」或是「與他人交流」。典型的嬉皮士之旅一般是從西歐出發,以最便宜的旅行方式穿過歐亞大陸到達亞洲的印度或斯里蘭卡,就此開辟了「獨立旅遊的市場」。
1967年,尼古拉斯·麥克萊恩-布里斯托成立了「事業信託」(Project Trust),一個教育信託基金,並把他的頭三個學生送到了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開發了間隔年志願者的就業市場。自此,間隔年市場的兩個基本要素業已成形,即獨立旅行和志願者就業(更晚的說法是「公益旅行」)。到了80年代,隨著工作簽證(也叫做「工作假期簽證」)的出現,工作旅行(或者說「工作兼旅行」)成了間隔年的第三個要素。 70年代,對新生的「獨立旅行」的呼籲仍在繼續。於是,獨立旅行市場的開拓者們建立起了他們的事業。
1973年,居住在倫敦、人稱「螺絲釘」的澳大利亞人格雷厄姆·特納駕駛一輛雙層公共汽車,和他的第一個客戶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來到了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由他建立的頂層(Top Deck)旅行公司至今猶在。
同年,年輕的英國人托尼·惠勒長途跋涉來到了亞洲。對旅行基本知識的渴望激勵他寫下了《窮游亞洲》(Across Asia on the Cheap)一書,這就是後來世界上最大的旅行指南出版社Lonely Planet所出的第一本書。在旅行公司和自助游指南的共同作用下,獨立旅行的市場終於誕生了。
1978年,威爾士王子和約翰·巴拉什弗-斯內爾上校開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間隔年旅行——德雷克行動。在這項行動中,他們沿著弗蘭西斯·德雷克爵士當年的足跡游歷了全球,為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雷勵國際(Raleigh International)打下了基礎。1984年,雷勵行動(Operation Raleigh)成立,1992年它重新命名為雷勵國際。而此時,間隔年已成為了英國私立學校中少數有錢人進大學前的一個普遍選擇。
1979年,另一名澳大利亞人迪克·波特成開辦了STA旅行公司,為這一事業的建立畫上了圓滿的一筆。這是一家專為學生和青年(26歲以下)服務的商業旅行機構。後來,它的分支遍布世界,波特也就發展出了全球性的學生旅遊業。原先的「學生澳洲行」(Student Travel Australia)也更名為「學生旅行社」(Student Travel Association)。當下,它直接被簡稱為「STA旅行」。
「間隔年」一詞在什麼地方首次出現已經不得而知,但它必定與1973年GAP活動項目的成立有關。該項目當下被稱作全球緯度志願者(Lattitude Global Volunteers),是一個幫助在中學和大學之間度過間隔年的志願者安排就業的英國組織。沿著尼古拉斯·麥克萊恩-布里斯托用他的事業信託開辟的道路,GAP活動項目把間隔年推向了中學學生。 80年代的英國,嬰兒潮一代也已經有了他們的孩子。他們減少了旅行,而下一代則沉迷於金錢、事業和創造財富。住房市場的危機意味著家長能供給孩子旅行的經費減少了。但隨著STA旅行在世界各地成立分支,英國和全球的間隔年事業還是在穩步地前進著。更多生意也隨之展開 (如Usit Campus和Usit World)。新一代的間隔年旅行者在全球各地成長著,這為90年代間隔年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90年代,嬰兒潮一代的孩子們也即將成年(他們的父母鼓勵他們像自己年輕時一樣旅行)。與此同時,英國的經濟也從蕭條中走了出來。嶄新的,令人興奮、眼花繚亂的媒體頻道把間隔年產品推向了市場。於是,大學前、大學期間,以及大學之後的間隔年旅行和間隔年志願服務在英國蓬勃發展。需求增長,機票降價,間隔年已經被確立為一種「過渡的儀式」。在澳大利亞,青年到英國生活和工作的浪潮,第一次正式地出現了。 2000年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間隔年旅行在全球范圍都蓬勃增長。2005年7月,敏特間隔年報告稱,英國在海外的市場利潤可達22億英鎊,而全球市場的數字則達到了50億英鎊。這是新千年增長最快的旅遊板塊。預測到2010年,從全球間隔年市場將可獲利110億英鎊。在這個市場當中,年齡段分布如下:18-24歲,進大學前、大學就讀期間和剛從大學畢業的群體,25-35歲,工作休假的群體,以及55-65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群體。基本上說,間隔年已成為了人生轉折時期一種選擇。這對高等教育入學、全球旅行市場和企業員工駐留情況的影響都是驚人的。
在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各年齡段的間隔年活動都在加速發展。在美國,隨著持護照人數的增加,間隔年事業估計在未來幾年也將迎來繁榮。
『陸』 什麼是「間隔年」
「間隔年」是西方社會經過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變遷總結出來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間隔年期間,學生在離開自己國家旅行的同時通常也適當做一些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願者工作,他們相信,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生存技能,增進學生的自我了解,從而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以一種「間隔」當前社會生活的方式,達到更好地融入當前社會的目的。
其它的一些解釋:
1. 大學入學考試完畢,英國的中學生相互之間詢問的不再是「你申請了哪所大學?」而是「你打算去哪個國家旅行?」在中學畢業後和上大學之前,空出一年的時間周遊世界,體驗人生,已成為青少年中的一種潮流。在英國,人們稱這一年為Gap Year(間來年)。
2. gap year,空檔年。用一段時間放下腳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去游學、旅遊、當義工,或者只是休息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柒』 紐西蘭gap year需要什麼
紐西蘭移民局每年向中國青年公民提供1000個打工旅行的名額,在獲得簽證起一年的時間內,申請者可以自由地出入紐西蘭,在當地打工和旅行。
要求如下:
年齡:18~30歲(含30歲)
學歷:高中以上學歷(含高中)
語言:紐西蘭打工旅行雅思要過5.5分
申請過程:每年紐西蘭移民局會在官方網站開放打工旅行申請通道。2015年的申請開放日為2015年7月。申請採取先到先得的原則。在網路申請成功並付費(約700元人民幣)後,申請者將有一個月的時間來准備相應的申請材料。
需提交的資料:
身份(身份證)、戶口本、護照、學歷證明(畢業證書)、體檢報告(簡單的胸透)、雅思成績(5.5分及以上,雅思成績過兩年者或將接受電話口語測試)、不少於4200紐幣(約2萬元的銀行存款凍結證明,4~5萬更好)。
以上申請資料必須郵寄至位於北京的紐西蘭移民局。資料通過審核後將發放簽證一並寄回給申請者。獲得簽證後,申請者將可選擇一年以內的任何一個時間出發。
Gap Year意為間隔年、空檔年,是西方社會通過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變遷總結出來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近幾年越來越多21到23歲、已經獲得學位的年輕人也開始給自己一個空檔年)做一次長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捌』 間隔年是什麼
間隔年(Gap Year)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間,學生離開自己國家旅行,通常也適當做一些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願者工作。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生存技能,增進學生的自我了解,從而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會。
「間隔年」在發達國家非常流行,是指用一段較長的時間(通常是一年)去旅行或是從事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願者工作。最常見的間隔年在大學畢業與工作之間,以便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進一步了解自己,發掘自己。間隔年就是以一種「間隔」當前社會生活的方式,達到更好地融入當前社會的目的。
「間隔年」(Gap Year)是西方社會通過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變遷總結出來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旅行(通常是一年),讓青年人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間隔年期間,青年人離開自己國家旅行,通常也適當做一些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願者工作,他們相信,這樣可以培養青年人的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生存技能,增進學生的自我了解,從而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以一種「間隔」當前社會生活的方式,達到更好地融入當前社會的目的。
還有一種「Career
break」的說法,指的是已經有工作的人辭職進行間隔旅行,以調整身心或者利用這段時間去做別的事情。總之,無論是學生的gap亦或有工作一族的gap,都是為了從固定不變的生活模式中暫時跳出來,去另外一個環境體驗新的生活,經歷更多以更好地認識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人生的際遇就是這樣,其實,只需要給一次「跳出來印象,或許就得到可支撐整個人生的幸福」。
『玖』 紐西蘭WORKING holiday簽證有效期是多久是有效期不是停留期。
working holiday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邊打工邊旅行的方式。紐西蘭是目前唯一一個對中國人開放whv的國家,從2008年開放申請,每年1000個名額,雖然一直有傳聞說澳洲也將對中國人開放whv,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開放。持紐西蘭whv簽證有效期為12個月,可以續簽3個月,之後也可以轉工簽或留學簽。唯一的限制就是whv打工有規定只能給同一個僱主打工3個月,而且有些工作不接受whv簽證
移民局官網:http://www.immigration.govt.nz/migrant/stream/work/workingholiday/chinawhs.htm
whv拒簽率很低很低,不像美簽啥的簽證官心情不好就給你拒簽。這個簽證只要你材料齊全合格真實,且沒有過紐西蘭拒簽史,基本上都會過。而且你的材料被正式提交給簽證官前,還會有一個移民局工作人員來審核的,如果有什麼材料不合格會先給你打電話,讓你補寄或撤銷,避免你無辜多了一個拒簽史。我唯一聽過的一個拒簽的是之前申請紐西蘭工簽被拒,然後就申了whv,估計是簽證官懷疑他有移民傾向所以才被拒的
間隔年並不一定是life-changing experience,請不要加上什麼其他的意義,什麼「尋找那個未知的自己」(這話太電波了有木有!) 「確定未來方向」,又或是一門心思想通過出去玩來把妹的,您還是去家門口夜店比較靠譜。只能說開闊眼界是真的,假如你的目標就是出來開開心心玩一年,了解當地文化,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那應該會收獲不少。所以請不要隨意相信那種「人一生中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次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這么肉麻兮兮的話他們是怎麼說出來的啊啊啊!!!)這種聽起來是挺豪邁的,但是假如你一點功課都不做去了那邊被黑心工頭騙真是想哭別人都不知道怎麼安慰你......
『拾』 gap year什麼意思
Gap Year意為間隔年、空檔年,是西方社會通過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變遷總結出來的概念,指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
越來越多21到23歲、已經獲得學位的年輕人也開始給自己一個空檔年,做一次長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概念引入
09年出版的《遲到的間隔年》一書首次把間隔年這個概念介紹給國內青年人。其作者孫東純於2006年12月1日,帶著一張僅存有21000元人民幣的國際銀行卡,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帶著一個不知道可以給自己帶來什麼的「間隔年」主題。
從原來計劃的三個月走到十三個月,從原來計劃的目的國印度變成一次橫跨亞洲的旅途,一路上邊旅行,邊以義工的身份服務於非政府組織,幫助當地需要幫助的人。
在路上,遇到了他當下的日本妻子,開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學習怎樣關心照顧身邊的人,遲到的「間隔年」成了一次學習愛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