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紐西蘭草原占農用地多少

紐西蘭草原占農用地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1-30 00:14:32

① 誰能提供一寫關於土地資源的資料,我們上課時要交流的

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土地既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同時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活動領域。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土地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逐漸超出了單一的民族和國家的范疇,而躍居整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空間的全球性大問題。
要做好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工作,首先要對什麼是土地資源及土地的基本屬性有基本的認識,還要懂得土地的分類及土地的生產潛力,要對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及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狀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貫徹實施土地合理利用對策。
(一)土地和土地資源
土地是具有一定地理空間(經度、緯度、高程),以土壤為基礎,與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水文地質條件,表生地球化學因素、自然生物群落,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它是一個包括眾多子系統。1972年在荷蘭瓦格寧根召開的關於土地評價的專家會議認為「土地包涵著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基礎地質、水文和植物。它還包涵著這一領域范圍內過去和目前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以及動物就它們對目前和未來人類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土地評價綱要》指出,土地包括影響土地用途潛力的自然資源,如氣候、地貌、土壤、水文與植被,它包括過去和現在的人類活動結果。石玉林強調:「土地是一個垂直系統,可分為表層、內層和底層。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影響它的地表水,淺層地下水,表層岩石和作用於地表的氣候條件。」所以,土地是指自大氣的對流層的下部,下至地殼一定深度的風化殼空間內的有關自然要素與人類勞動成果的綜合體。一般更偏重於自然方面。
土地資源是指在一定技術條件和一定時間內可以為人類利用的土地。人類在利用土地資源的過程也包括了改造,所以土地資源既包含了資源的自然屬性和人類利用、改造的經濟屬性,故稱之為「歷史的自然經濟綜合體。」
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將土地與土地資源同等看待,但後者更多地考慮經濟活動和人類生存發展的范疇。返回
(二)土地的基本屬性
土地是自然環境的立地基礎,又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是人類從事一切社會實踐的基地,它除具有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外,也有一系列特有的自然-經濟特性。
1、位置固定
指土地都是特定的空間位置及一定的形態特徵。即每一塊特定所處的經、緯度和海拔高度都是固定的,並有特定的外在形態。也就是說,各種土地分布具有受水熱條件支配的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以及受局部地形、地質條件影響而表現的非地帶性規律。土地利用都有限於固定地點,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樣進行移動。土地只能就地利用,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可利用性有很大差異。
2、數量的有限性
指不考慮漫長的地質過程,土地面積不會明顯增減。土地是自然的產物,具有原始性,不可能再生產和復制。其數量是由地球表面的大小及其形狀所決定的,所以數量相對固定而不能擴延、也不能消滅。某項用地面積的增加,必然導致其它用地面積的減少,總的土地面積基本不變。
3、不可替代性
指土地無論作為環境條件,還是作為生產資料都不能用其它任何東西所代替。
4、土地利用的永續性
土地利用永續性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說土地作為自然產物,它與地球共存亡,相對於地球而言永不消失;其二是指土地作為人類的活動所和生產資料,在使用過程中,只要利用合理,其生產力能夠得到保持或不斷提高,土地可以年復一年地使用下去。土地利用上的這一特性和其它生產資料完全不同,它為人類提出了尊重客觀規律、合理利用科學保護土地的要求,也展示了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三)土地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屬性,土地的分類方法和分類結果多種多樣。例如,按照地貌特徵劃分可以把土地劃分外圍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按土地的土壤質地劃分,可分為粘土地、砂土地、壤質土地等;按土地所有權劃分,可分為私有、國有和集體所有的土地。不過最為常用的土地(土地資源)分類還是依照土地的經濟用途進行的分類,通常分為以下幾種土地類別。
耕地:耕地是指用於種植糧食、蔬菜、經濟作物等作物並被經常耕作的土地。耕地是農業的基礎,它為人類生活提供了80%以上的熱量、75%以上的食物。95%以上的肉類又是由耕地產出的農產品轉化而來。耕地根據耕作方式和種植作物的不同有可又可劃分為旱田、水田、水澆地和菜地等多種類型。
林地:指用於林業生產的生長喬木、灌木、竹類等各種樹木的土地,按生產木材的用途不同,又可進一步劃分為用材林地、經濟林地、薪炭林地、防護林地等;此外,林地還包括林地採伐、火燒後的跡地以及苗圃等。
草地:指常年生長草本植物、覆蓋度在15%以上的土地,草地大都用作畜牧業生產,所以草地又有天然牧場、人工草場、改良天然草場之分。
水域(水面):通常指河流、湖泊、水庫、池塘、葦地、溝渠、沿海灘塗的水面和冰川以及永久積雪覆蓋陸地部分。
未利用土地:是指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包括荒地、鹽鹼地、沼澤地、風沙地(沙漠)、戈壁灘等,其中荒草地是最主要的耕地後備資源。
建設用地:是指通過工程建設營造建築物所佔用的土地,是城鎮、村莊、軍事及其設施所佔土地的總稱。
工礦用地:指廠房、倉庫、礦場、油田、鹽場等用地。
交通用地:指鐵路、公路以及飛機場、港口、碼頭及其它附屬設施用地。
(四)耕地與土地生產潛力
1、耕地
耕地是人類生產最基本、最主要的生產資料,是生產糧食、棉花、油料、蔬菜等農副產品的基地,是土地的精華。耕地數量的多少,質量肥瘠、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

2、土地生產潛力

所謂土地生產潛力或土地生產力,在農業上是指在一個地區土地能生產人們可能利用的能量和蛋白質的能力。對耕地和糧食作物來說,土地生產力是指單位面積耕地生產糧食的能力或數量。
土地資源生產潛力是土地資源在一定條件下,該種用途所要求的全部條件都能滿足時能生產的物質或經濟產出。同一土地資源在不同利用條件下,其生產潛力是不同的。如作為工業、商業、農業、林業等用途時,同一土地資源單位面積上的生產力(產值)差異相當大。由於作為工業或商業利用時,難以確定土地資源達到最大生產力時的最佳條件,因而無法估計這些利用方式的土地資源生產潛力。所以經常講的土地資源生產潛力主要是指土地資源的物質生產潛力,也就是土地資源所得植物生產潛力。其基本含義是土地資源作為某種植物(作物)栽培時,在溫度、水和養分條件適宜,CO2充分供應,無毒害、病蟲害及其它自然災害和雜草控制完全的條件下,該植物(作物)所能獲得的生產力叫植物(作物)的生產潛力,植物(作物)種類不同,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也不同。

(五)世界土地資源利用

1、世界土地資源概況

世界陸地面積為1.3多億km2,佔地球表面的29.2%;各大洲中除南極洲外,面積最大的是亞洲,其次是非洲。中國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為960萬km2,1997年人口密度為129人/ km2,約為當時世界平均值的3倍。
在地球陸地表面,有近50%的面積是永久性凍土、乾旱沙漠、岩石、高寒地帶等難以利用和無法利用的土地,此外尚有相當數量的土地存在各種障礙因素,實際適於人類利用的土地只有7000萬km2左右。在世界范圍內各地可利用土地分布存在很大差異,如果按照不同氣候帶劃分,適於耕種的土地主要分布在熱帶,約16億hm2,其餘各氣候帶之和大約為15億hm2;遠東和歐洲各國25%以上土地是可耕種的,而大洋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太平洋島嶼)可耕種只佔其土地面積的5.5%左右,南美洲也僅為其土地面積的6.2%。但是,可作為牧場的草原占其土地面積的比例,大洋洲最多,為54.8%,北美為13.7%,遠東為15.3%。森林面積占各洲土地面積的比例南美洲約為46.4%,大洋洲為10.2%。目前,全世界有荒地面積約為50億hm2,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亞洲的土地開發利用率遠較其它各洲高。
1960年以來,世界人口的急劇增長給土地資源造成愈來愈大的壓力,地球的土地資源究竟能否承載這樣龐大的人口數量,已成為大多數人,特別是土地左右研究和管理的人們急需回答的問題。

2、土地資源利用中的問題

1) 耕地減少
耕地侵佔導致可耕地數量減少。日本從1950年到1987年耕地減少了100萬hm2,英國近20年共減少農用地113萬hm2。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除世界居民佔地約1.5億hm2,到2000年,全世界有約2億hm2肥沃土地成為非農用地。尚未開墾的土地已無太大的潛力,迫使人們向草原、森林要地。

2) 森林砍伐、草原破壞和沼澤灘塗的圍墾

近年來由於人口增長對耕地的壓力,人們盲目毀林開荒,使森林、草地、沼澤和灘塗等類型的土地資源面積不斷減少。在過去的10多年中,非洲每年開墾郁閉闊葉林130萬hm2,其中濫伐面積佔世界熱帶樹林和林地面積的62%。世界森林平均每年約減少300萬hm2,到二十世紀末已有約40%(主要是熱帶雨林)被消滅。半數以上的森林損失發生在象牙海岸、奈及利亞、利比亞、幾內尼和迦納這些西非國家,那裡森林消失的速度是世界平均值的7倍。

全球草原消失已達19%,目前世界上所謂「濕草原」地帶大部分成為農區,且墾荒還在向半乾旱草原移動。人類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30年代美國的「黑風暴」迄今為人所驚駭。中國長城一線的風沙已正向南侵,蒙古巴顏浩特西北至錫林郭勒之間的草原荒漠化面積由50年代末的12%,增加到70年代的50%。
圍墾沼澤和灘塗,盡管得到了某些眼前利益,但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使許多水禽和魚類減少,甚至滅絕。沿海灘塗是近岸水產食物鏈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為魚類和甲殼類動物提供有高度生產性的產卵地、養殖地和喂養地,世界全部魚類捕獲量的2/3是在潮汐帶孵化的。由於耕地壓力上升,全世界沼澤地已喪失25-50%,法國布列塔尼亞半島的海岸濕地在過去的20年裡消失了約40%,剩餘的2/3正在受排水和其它開發活動的嚴重影響,自50年代以來英格蘭東海岸的瓦利有2萬hm2鹽沼和潮泥灘被開墾用來發展農業;70年代中期美國原有的海岸濕地已損失一半,1983年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計算,由於重要的河口灣的損失,美國漁業自1954年到1978年每年損失2.08億美元。

3) 土地資源退化

(1)
地力衰退。主要表現在養分的虧缺上。據統計世界土壤養分不足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熱帶地區表現為P、Ca、Mg和B的不足;南美洲10億hm2酸性土中,N和P不足的佔90%,缺K的70%,缺Zn的60%。

(2)
水土流失。據統計,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積達2500萬km2,占總面積的16.8%;耕地中受流失土地佔2.1%。有史以來,人類耕地總損失量為目前總耕地的1.33倍。水土流失不僅使上游的土地肥力下降,生態破壞,而且造成下遊河道和水庫的淤積、嚴重影響沿河生產發展和人類生命財產安全。據世界觀察學專家估計,每年全球的土壤侵蝕量約為250億噸,遠遠大於土壤的形成數量。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估計,僅水土流失一項,每年全世界就要失去耕地5~7萬km2。

(3)
土壤鹽漬化。世界乾旱半乾旱均有鹽鹼土分布,其面積占該地區面積的39%,主要分布於亞歐大陸、北非、北美西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因錯誤灌溉而失敗的農業系統,世界各地僅鹽鹼化造成的荒廢土地就與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樣多。各國水稻產區的土地次生鹽漬化和沼澤化現象也較常見。

(4)
土地沙漠化。全球沙化、半沙化面積約佔全球面積的1/3,據聯合國資料,每年有7萬km2的土地變成沙漠,許多沙漠化逐年向外擴展,如撒哈拉沙漠南侵速度為每年30~50km,流沙長度沿長度約3500km。

(5)
土壤污染和環境惡化。隨著工業的速度發展,「三廢」的排放、化肥和農葯在農業中的大量投入,使土地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土地污染不僅使土地生產力降低,而且還會引起農產品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污染,威脅、危害人體的健康。污染的環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導致許多物種的滅絕。
返回

(六)、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情況

1、我國土地資源的特徵

1) 土地資源絕對數量多,但人均佔有量少。我國土地總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土地面積只有平均值的1/3,不足1hm2。

2)
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且生產力的地域差異很大。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和復雜的地形,地質組合,我國有多種多樣的土地類型,但各種類型的土地資源分布不平衡。我國90%以上的耕地和陸地水域分布在東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東北和西南的山地;80%以上的草地分布於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降雨和徑流由東南向西北遞增,長江、珠江、浙、閩、台及西南諸河流域的水量佔全國總水量的81.0%,而這些地區的耕地僅佔全國的35.9%。東部濕潤地區的生產力很高,其生物產量佔全國的90%,但面積只有全國土地面積的一半。

3)
土地資源質量較差。1.27億hm2耕地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佔66%,而平原僅12%,盆地佔19%。中低產田在60%以上。據石竹筠資料,水田佔用耕地面積的26.1%,水澆地佔17.4%,而旱地佔53.5%。1.15億hm2林地中多為採伐後的次生幼林,特別是一些採伐不合理的林地,因沒有及時營造幼林,留下多為灌木次生林地。全國131個國有大型林業局中有25個局可采資源枯竭,到2000年已有一半至2/3的局轄片范圍將無林可采。由於過渡修枝作燃料而形成「小老頭樹」,樹干畸形,形不成森林環境,結果是「有林無實」。2.87億hm2草地自然生產率極低,每百畝草原的畜產品產量,只相當於澳大利亞的1/10,美國的1/20~1/30,紐西蘭的1/83,荷蘭的1/120。全國草地地區的飼料產量僅佔全國飼料產量的11%,產肉量僅佔4.9%。草地過載使草原退化。北方沙漠化和潛在沙化的草地在33萬多km2,並有加速發展的趨勢。

4)
土地資源生產力集中在耕地上。有學者計算,1.4億hm2耕地的現實生產力(生物產量)約占總農業用地的3/4;而約4億hm2的林草地的現實生產力僅占農業用地的1/4,產值的1/10,不僅糧、棉、油全靠耕地提供,而且全國產肉量的96.2%,也由耕地生產的飼料轉化。農村所用木材也大部分依賴於農田林網和農田綠化。

5)
後備耕地資源不足。我國尚有於開墾種植農作物、發展人工牧草和經濟林木的土地約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7,其中質量較好的佔8.9%,中等的佔22.5%,而近70%是質量差的三等地。有人估計按現有的技術條件對耕地後備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全面治理,使之全部開墾出來,耕地面積最多也只能增加0.07億hm2左右。

2、我國土地利用結構

我國土地利用類型豐富多樣,按現狀全國土地利用類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已經開發了的,待開發的和還難以開發的,其面積分別為6.54億hm2、0.75億hm2和2.22億hm2,面積比為1.00:0.11:0.34。已開發的土地中又可分為農業用地(農林牧業用地)和非農業用地(居民點、工礦和交通用地)兩類。其中,農林牧用地佔95.9%,非農業用地佔4.1%。在0.74億hm2待開發土地中又包括宜耕地、宜林地、宜園地、宜牧地、宜建設用地和其它可利用土地六類,其面積比例為1.00:0.22:1.94:2.03:0.06:0.20;在難以利用土地中包括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質山地以及其它難利用土地五類,其總量達2.2億hm2。總體上,我國土地利用結構以農、林、牧用地為主,但農業用地後備資源數量有限,在尚未利用土地中,宜牧、宜林地面積最大,其次才是宜耕地。

3、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盲目擴大耕地面積促進土地資源退化

(1)
對山坡的刨墾使大面積的森林、草地毀壞、造成水土流失。從多年條件資料看,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呈逐步增加趨勢,建國初期我國有水土流失面積150萬km2,目前已增加到183萬km2,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5左右;黃河、海河、淮河、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分別占其流域面積的70%、47%、33%和20%左右。我國每年因水土流失侵蝕掉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大約佔世界水土流失量的1/5左右。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黃河、長江年輸沙量20億噸以上,列世界九大河流的第一和第四位。

(2) 圍湖造田。盲目的圍湖造田,使湖區滯洪能力下降,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因而水旱災害頻繁。

(3) 盲目開發草原,使草場沙化。由於多年的濫墾過牧,我國近1/4的草場退化,產草量平均由3000~3750kg/
hm2,每年沙化面積達133萬hm2;更值得憂慮的是南方也出現了「紅色沙漠」、「白沙崗」、「光石山」等。

2) 非農業用地迅速擴大

我國1957-1985年凈減53.3萬hm2,僅1985年就凈減100萬hm2。按此速度發展下去,我國的全部耕地將在200年之內全部被占完,因此有學者寫了一篇題為《二百年後不耕、不種的中華大地》。解放後30多年城市擴張佔用地面積為城市原來面積的4~6倍。從1978~1998年我國的城市由原來不足200個增加到600多個,增加了475個。上海郊區被佔耕地達7.33萬hm2,相當於上海、寶山。川沙三縣耕地面積的總和。北京自1951年以來,平均每年佔用耕地約0.67萬hm2,30多年達20多萬hm2。據初步預測,到2050年我國非農業建設用地將比現在增加0.23
hm2,其中需要佔用耕地約0.13
億hm2,另外在現有耕地面積中約有0.07億hm2不適於用做耕地而需要退耕,兩項相加耕地的減少量為0.20億hm2,如果在此期間開墾荒地能增加耕地0.07億hm2,尚要凈減少耕地0.13億hm2。

3) 土地污染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特別是鄉鎮工業的發展,大量的「三廢」物質通過大氣、水和固體廢棄物的形式進入土壤。同時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人為地施用化肥和農葯以及污水灌溉等,使土壤污染不僅對農作物及農田生態環境造成危害,污染物通過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體,還會為害人體健康。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於已經遭受污染耕地面積的准確統計數字,但有人估計由於環境污染而導致農作物減產數量每年在大約100億kg,這已數字約我國糧食產量的3%,相當於我國近年來每年進口的糧食總量。

造成農田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業和鄉鎮企業排放的各類廢棄物、農用化學物質的過量使用以及畜禽糞便和生活垃圾的不適當堆放等。尤其要指出的是,從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就在部分地區推廣污水灌溉,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每年排放養分物質。但同時也將大量的污染物帶入農田,這些污染物質對農作物造成急性危害外,其中的重金屬等一旦進入土壤就很難被移走,由此可能造成長期性環境污染。因此,保護農田土壤,使之免受污染是當前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返回

(七)土地合理利用對策

1、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對策

1) 進行世界性土地人口承載潛力的研究,並開展廣泛的生態教育,使各國家和地區能在土地可承載的前提下制定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

2)
對一些世界性的土地資源開發需要進行統一協調。因為大類型、大面積的土地資源類型的開發影響,常超出一個國家的范圍,如果處理不好,必然會「殃及魚池」。

3)
保護環境、防止生態惡化。要使一系列國際國內的環境保護立法和公約生效,必須要有國際間行之有效的監督和懲罰制度。同時更要增強全人類的環境意識,使所有的人都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2、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對策
我國土地資源問題的焦點主要是在土地資源有限與人口增長無限的矛盾上,因此合理利用與保護每一寸土地和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成為我國解決土地資源問題的基本國策。

1) 強土地管理,保護耕地,控制非農業用地。

2) 按照《土地法》執法,打擊濫用土地的行為;積極開展土地生產潛力和承載能力的研究,作好長遠的土地利用規劃。

3)
嚴格控制人口。據估算我國90年代初的土地生產能力大約可承載12億左右人口,如果到2025年,整個投入水平增加到中等水平,可承載15億人口。因此嚴格控制人口始終是解決土地資源問題的一個主要課題。提高全民的國土意識和綜合文化素質,讓全國人民共同對付土地問題。

4)
增加農業投入,改造中低產田和加強農、林、牧業生產基地的建設。中低產田改造是提高土地承載力的主要途徑,而任何一種中低產田如土壤侵蝕、土壤鹽漬化、土壤次生潛育化或土壤沙化土地的改造都需要農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強商品糧基地、優質棉基地、飼草基地和山區果基地的建設,以便國家宏觀調控,安全地應付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

5)
加強土地資源的宏觀建設。根據已掌握的資料和技術條件擬定國土資源開發規劃,通過如三北防護林等項目的建設改善宏觀生態環境,從根本上防治土壤沙化,通過跨流域的調水工程,提高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率和缺水地區的土地生產力。

6)
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從控制和治理污染源著手,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合理利用污水灌溉。加強土壤環境的監測和評價,及時預報土壤的環境質量變化和主要問題所在,提出對策。

② 現在有哪些主要的環境問題

現代人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改變自然環境的能力。不過人類在享受科技進步營造的舒適生活環境時,並沒有及時意識到所付出的生態代價,結果是人類被迫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地球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應該是怎樣一種關系?人類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屬品嗎?對環境與人類之間關系的重新考慮是本世紀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本期動態將從五個不同的方面, 談談人類面臨的幾個重大的環境問題。

人口:地球難以承受之重
現在,每掀開一張日歷,就有20多萬個嬰兒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億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餘億人口----這是目前人類的總和。而與此相對照,空氣、水、森林、耕地、礦藏......幾乎所有生存資源的平均數都在因分母的不斷膨脹而日益縮小。
人口問題在遠比以往更為深廣的背景下凸顯於世人面前。國際人口科學聯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當一個國家人口增長率達到4%時,就會給這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問題。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薩迪克博士則強調:人口穩定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是一個關鍵的重要目標。國際人口科學聯盟理事蔣正華說,中國是真正對可持續發展和提高計劃生育服務水平實現了政府承諾的國家,充分了解中國的人口政策是經過嚴格論證的,目標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斷改進的。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發展問題,擺脫貧困落後、提高教育水平、保護婦女健康、追求生活質量......幾乎沒有社會生活的哪個方面,不需要從人口角度加以權衡。
矚目現實,人口過快增長的警鍾確實在鳴響:1830年世界人口還只有10億,100年後增加到20億,以後分別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時間,世界人口總數就增加到30億、40億、50億。現在,全球每年凈增人口在8600萬以上,卻有1700萬公頃森林消失,600萬公頃土地沙漠化,貧困人口不斷上升,並引發諸如白發浪潮、城市化所產生的各種都市症等社會問題。
20世紀以前,人口科學作為一門科學還鮮為人知,但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後,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它在20世紀對人類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是對人口劇增提出了預警性的分析,使人類能及時認識到控制人口增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了相應措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效。盡管各國經濟發展和文化背景各異,所面臨的人口問題也不盡相同,但尋求最佳的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努力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不應僅是國際人口科學講壇上的呼籲,而應是各國政府的認同,因為這其實是民眾的需要。
曾幾何時,"計劃生育"似乎是一個中國味十足的專有名詞。而今,即使是遠離經濟發展快車道的國家,降低婦女總和生育率的進展都很顯著。生育革命,正成為人類跨世紀的選擇。
這場革命的內容當然不僅是人口數量的減少。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就是要通過少生來促進優生優育優教,促進婦女的健康和婦女的解放,促進計劃生育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佔五分之一強。只要簡單地設想一下,如果中國人口盲目增長,資源破壞,環境惡化,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事實上,自20世紀70年代全面推行計劃生育以來,中國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計算,中國實行計劃生育20多年來共少出生了3億人,將中國11億人口日推遲了四年,將亞洲30億人口日推遲了三年,將世界50億人口日推遲了兩年。中國計劃生育,是事關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事關整個世界的大事。

自然資源:取之不竭嗎?
由於人口膨脹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地球影響規模空前加大,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憂慮和不安。了解和認識全球資源態勢,研究與資源開發相關的全球環境問題,對於實現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然界的土地、水、礦物、空氣、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於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沒有人類干預前,它們按照自身的規律運動、變化著,只是在人類出現之後,被人類利用,並給人類帶來效益,才被人類稱為自然資源,簡稱為資源。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70%以上為廣闊的海洋所覆蓋,陸地面積僅佔29%,約1.5億平方公里。陸地本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態系統,除了沙漠、冰川、凍土、不宜開墾的山地和土質極差土地外,只有約30%可以耕種。據聯合國糧農組織1989年統計,全球土地面積為1306925萬公頃,約佔全球總面積的¼,在全球土地面積中,耕地佔11.29%,草地佔24.58%,森林及林地佔30.98%,其它土地佔33.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發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地球上大約有14億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適宜人類飲用的海水佔97%以上,淡水只佔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別被儲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僅佔0.35%,主要蘊藏在湖泊、沼澤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儲藏不及0.01%。據估計,地球上有1000萬個動植物物種,其中被分類和命名的物種資源約160萬個。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全球森林面積45.01公頃,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木材資源,而且對全球物質、能量循環起著巨大的作用,同時,還是巨大的基因庫。草地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為動物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全球草地面積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將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復利用的資源,被稱為可再生資源。
與上述可再生資源相區別的礦產資源不能再生和重復利用,被稱為非再生資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礦產資源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發現的礦物有3300多種,其中有工業意義的1000多種,被列為礦產資源的有160多個礦種,對人類經濟有重要價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鋁、鉛、鋅、金、銀、磷、硫,鹽等40多種。
此外,海洋既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又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礦產等多種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主要空間。
全球資源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資源系統的整體性和各種資源的相關性。自然資源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體,各種資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完整的資源生態系統。一種資源的開發,會影響其它相關的資源,一種資源的變遷會誘發其它資源的演變。
二,資源的有限性。任何資源都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資源是非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資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引起水質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劇減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後果,能被人類利用的資源就會越來越少。
三,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無論是可再生資源,還是非再生資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資源為例,南美洲森林面積最大,覆蓋率最高,為51.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蓋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歐洲30.5%、非洲24.5%、亞洲22.0%、大洋洲18.9%。再以石油資源為例,全球石油可采儲量為3113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41.9%,北美地區佔17.8%、獨聯體各國及東歐地區佔13.4%、南美洲佔8.6%、亞太地區佔7.1%、西歐佔3.2%。
四,資源系統的演變性。全球資源系統和人類社會系統存在著永恆的矛盾,由於自然界本身的演變規律和人類對資源的干預,引起資源種類、數量、質量、分布的演變,如人口增長,人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資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資源消耗量的增長;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為資源載體的環境質量下降。造成資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從而使資源數量和質量下降。又如人類社會進步,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原有類型資源數量和品種增加,同時人類發現新類型、新物種、新領域資源,資源利用新途徑的出現,使資源種類增加,數量上升,質量提高。
近百年來,特別是二戰後的幾十年裡,人類開發資源手段之先進,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當今人類已經成為一種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范圍,由地表向地球深層和太空擴展,由陸地向近海和遠洋擴展。現在全球每年開采各種礦產150億噸以上,包括廢石約1000億噸;人類的農業活動每年可移動3000立方公里的物質,農業用水22901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80%;人類每年從海洋中的捕魚量約1億噸。
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加,資源消耗量的不斷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業的飛速發展,宇宙空間相對縮小,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大,因此,資源開發利用突破了區域界限和國界,資源配置向國際化和全球性發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問題:
一是全球性環境問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人類活動與地球各個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影響整個地球表層的環境問題,如由於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導致的溫室效應所引起的全球變暖,會使極地的冰蓋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沒,同時還會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與溫室氣體增加相關的還有臭氧層的破壞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區域環境問題。由於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濫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等,它們的累計效應足以影響全球。如由於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響的土地總面積20億公頃;全球受水土流失和乾旱危害的土地達26億公頃;人類對森林的亂砍濫伐導致大量的物種絕滅,僅在熱帶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種物種正在消失。
三是點多面廣的工業污染問題。由於工業"三廢"(廢渣、廢水、廢氣)所造成的土質、水質和大氣污染,其累計效應也會影響全球。近幾十年來,由於世界各國排入大氣中的廢氣愈來愈多,酸雨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環境污染問題。
四是重大自然災害造成的環境問題。由於地球內部和星球之間的運動所造成的個別突發事件,如火山爆發、特大地震、山體滑坡等,其影響經過多級反饋,逐級放大,最終也影響全球環境。

臭氧層:人類的保護層
眾所周知,地球被一層大氣緊緊圍裹著,從地面算起,從下而上可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和散逸層。離地面最近的對流層與人類最為密切,給人類帶來了雲、雨、霧、風、霜、雪等復雜的天氣現象;而對流層上方的平流層中有一臭氧層,其濃度為10%,厚度為30公里,能大量吸收來自宇宙的輻射,特別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紫外線,從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傷害。所以,臭氧層被譽為"人類的保護傘",如失去了這個"保護傘",地球將受到紫外線強烈輻射,物種將難以生存,人類的健康將受到極大的威脅。
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事實,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種種不祥的徵兆。先看看南極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瀕臨麥哲倫海峽的地區,河裡本來有許多歡蹦活躍的魚類,今天成了呆木亂撞的"盲魚";喜歡游盪的羊群因患了白內障而變為"盲羊",整天悶悶不樂;連蹦帶跳的兔子變成了"盲兔",獵人可輕而易舉地將它們抓獲;自由飛翔的野鳥因雙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進了居民的院宅......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悲哀又發人深思的景象。
誰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禍首是在工業和生活中使用頻繁的製冷劑氯氟烴。夏天喝冰鎮飲料曾經是古代帝王專享的權利,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工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性質比較穩定、不易燃燒、易於貯存、價格又比較便宜的氯氟烴類物質來做致冷劑、噴霧劑、發泡劑及清洗劑。這些物質可以在大氣中長期存在並破壞臭氧層,從而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和影響生物生長。

厄爾尼諾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看樣子地球氣候是出了大問題。而事實上,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現象。我們只有竭力在它們變幻莫測的腳步中摸出規律,才能更好地面對這兩個淘氣的孩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里的意思是"聖嬰",其特徵是東太平洋局部海水溫度異常上升。與之相對,"聖女"拉尼娜則是指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下降。這兩種氣候現象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導致氣候異常的首要因素。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一直悄無聲息地伴隨著地球的歷史。
科學家聲稱厄爾尼諾在1萬5千年前就曾給地球氣候造成破壞性影響。但人類認識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歷史非常短暫。19世紀後半葉,氣象學家觀察到一種奇怪現象。當西太平洋上空的氣壓高於正常標准時,太平洋東側的氣壓就低於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長期以來的氣候記錄,就可以發現,東西太平洋氣壓呈現一種蹺蹺板式的關系。這種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氣壓的反常引起了氣溫和降水的異常,對人類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8年成為100年來最熱的一年。全世界的農、牧、漁業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由於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造成魚類大量死亡。1970年秘魯的魚捕獲量達1200萬噸,而經過1972年的強厄爾尼諾,1973年陡降至200萬噸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又使秘魯魚產量減少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溫還使世界大面積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紅海的珊瑚都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厄爾尼諾年份與災難性的森林大火頻繁發生的年份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發生大火時,正值厄爾尼諾周期。歷史上,本世紀發生的許多火災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現在對厄爾尼諾的成因還沒有定論,人們還不知道它是天災還是人禍。通常情況下,太平洋西部有一個海洋表面溫度較高的區域,被稱為赤道暖池。這個熱發動機把綿延數十公里的巨大雲團送進大氣層。暖氣流越過太平洋,穿過赤道,最後在太平洋東部的陰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氣在信風的作用下轉而向西流動,形成所謂的沃克環流。在信風減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會東移,使沃克環流區域集中在東太平洋上空。於是,澳大利亞北部的空氣變得乾燥起來,而南美沿岸的大氣更加濕潤。這可能是厄爾尼諾即將來臨的徵兆。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陰雲,你就知道暴風雨要到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能預測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世界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監測系統,密切關注熱帶太平洋水溫的細微變化。因為這些變化可能是聖嬰兄妹到來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過一副含義深遠的漫畫: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著長隊等候進入博物館觀看地球上已很難看到的稀有物種----活著的樹。漫畫家通過形象和誇張的手法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呼號: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類保護森林的措施卻遠遠跟不上無情的利斧。據世界觀察研究所1999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萬公頃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個英國或半個德國的面積。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繼續按這個速度消失,總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頭"。
人類年年呼籲保護森林,然而森林面積年年銳減。這看似矛盾,但實則有因果聯系。我們需要森林的庇護,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類在尋求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這本來無可厚非。然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專家警告說,在人類仍被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和功利心所驅使的情況下,森林就難以擺脫目前的厄運。
森林是地球的寶藏。正因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捷徑。當耕地和牧場不夠用時,有人便向森林索取;當需要外匯時,一些國家不惜對森林亂砍亂伐;當市場上稀有木材傢具行情看漲時,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員"便要大禍臨頭。有關數字顯示,最近30年,這種類型的砍伐樹木活動增長了3倍。
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長,它象一張大口吞噬著日益減少的森林。以造紙業為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造紙工業迅猛發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脅。90年代每年用於造紙的木材消費比1950年增長了兩倍,到2013年紙的消費量還將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樹木有百分之四進了工業國家的造紙廠。美國是紙消費的第一大國,每年人均消費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國。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紙製品消費卻佔世界的三分之二,這些國家的木材幾乎全是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因此發達國家對世界森林的減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禍猛於虎。造成森林銳減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面對千瘡百孔的"地球之肺",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3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4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