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顧城在紐西蘭曾住在哪裡

顧城在紐西蘭曾住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12-07 16:22:21

Ⅰ 詩人顧城的舊居在他死後變成了什麼樣子

從文學角度而言,顧城奉獻極大,留下了多少作品。從愛情的本質上來講,他是一個浪子,也是一個膽小鬼,從他接受李英的那一刻起,就奠定了這樣的結局,傷害了妻子,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孩子。

如今顧城在紐西蘭的房子早就已經荒蕪了,門前當年停留著那輛汽車,早已經成為一堆廢鐵,兒子早已離開不知所終,一代文學巨匠的荒唐故事也在此落幕。他親手摧毀了自己建立的烏托邦。「活在文學的夢里,倒不如清醒的站在現實中。」

Ⅱ 有關詩人顧城的資料、文論等

《別》(在春天,我把手帕輕揮)
顧城
在春天,
我把手帕輕揮,
是讓我遠去,
還是馬上返回?
不,什麼也不是,
什麼也不因為,
就象水中的落花,
就象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風能體會,
只有嘆息驚起的彩蝶,
還在心花中紛飛……
《遠和近》
顧城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一代人》
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小巷》
顧城
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我拿把舊鑰匙
敲著厚厚的牆
《山影》
顧城
山影里
現出遠古的武士
挽著駿馬
路在周圍消失
他變成了浮雕
變成紛紜的故事
今天像惡魔
明天又是天使
《微微的希望》
我和無數
不能孵化的卵石
壘在一起
藍色的河溪爬來
把我們吞沒
又悄悄吐出
沒有別的
只希望草能夠延長
它的影子
《雨行》
雲, 灰灰的
再也洗不幹凈
我們打開雨傘
索性塗黑了天空
在緩緩飄動的夜裡
有兩對雙星
似乎沒有定軌
只是時遠時近......

Ⅲ 詩人顧城哪裡人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1956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志投稿。1987年開始游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1]
中文名
顧城
外文名
Gu Cheng
別名
童話詩人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6年9月24日
逝世日期
1993年10月8日
職業
詩人
信仰
童心,自然,唯靈主義
主要成就
朦朧詩派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一代人》《英兒》《白晝的月亮》《黑眼睛》《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等
配偶
謝燁

Ⅳ 顧城簡介

顧城簡介顧城,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12歲時輟學放豬。

顧城的照片(7張)
「文革」中開始寫詩。1973年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並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 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辭世。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的詩》《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顧城的詩》。詩集《白晝的月亮》。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

顧城的作品集(4張)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對著名朦朧詩人顧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這兩句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在顧城冥壽50周歲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顧城文學系列」首卷――《顧城文選·別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紐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紐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注釋。總計 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溫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閱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搜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
顧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別的海》和後期的《頌歌世界?是樹木游泳的力量》都讓江曉敏特別喜歡。她用「真」概括了顧城為人的最大特點,「自然純凈」則是她心目中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顧城,分享顧城優美的詩句」,江曉敏於1999年創辦了「顧城之城」網站。
然而,也有不少當年的詩友,如今卻不願再重新「面對顧城」。
「關於他的事兒,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一位當年頗有影響力的朦朧派詩人以此拒絕受訪。另一位當年和未出國前的顧城「有過比較多的交往」的詩人,則宣稱正忙著寫一部文化散文書稿而無暇評說舊友。
「朦朧詩」陣地《今天》的編輯徐曉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為人》中,對北島、芒克等詩人有濃墨重彩的回憶,但談起顧城卻沒有太多的印象,「當時編他的詩主要是北島,我也只是在公開場合見過他幾次而已。」
多數詩友的不願置評,或許有眾多不同的復雜原因。但顧城真的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感覺。
姐姐顧鄉比顧城大兩歲兩個月零三天,顧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顧城不到一歲時就會走路,「他那時幹得最多的事,是走到離地不高的大穿衣鏡前,對著鏡子看自己」。上了幼兒園的顧城還是「不愛湊熱鬧」,每次顧鄉去接他時,「也就不在玩鬧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熱衷躲在一邊看樹或者看螞蟻。」
顧鄉回憶,從小博覽群書的顧城,一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居然給人家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得到了「故事」的雅號。但同學們圍攏著想聽他講時,「還是不容易聽到他講故事,因為他不習慣被圍在中間」。「但是他又是想講的,也很想有人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及至「文革」的風浪裹挾一切,顧城還是「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里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他嘲笑我(顧鄉),痛恨我,不許我去參加集體、社會活動,認定那些事情都很無聊,而我的同學都很庸俗。」
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又何嘗不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眼裡,「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崔衛平教授肯定顧城在朦朧詩派中「貢獻是相當大的」,但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進行了質疑―――「聲稱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雜志的重要成員劉自立,對「白話是否能寫詩」表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此對「朦朧詩」的整體評價都不太高,他覺得,顧城「只是其中一員,也不比別人高明。」
劉自立是在不認識顧城的時候看過顧城的詩,「覺得他像個小孩兒在寫詩,又有老小孩兒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寫詩。」劉自立認為,顧城的創作,一是比較注重寓意和象徵,較少考慮詩歌的音樂性;二是帶有某種童話色彩,有所謂「頑童」性格―――是對「文革」僵硬的思維模式的反撥,但這種「反抗」方式,是以一種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頑童」到最後也容易失控,這和他的詩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與社會溝通的中斷,都有聯系。劉自立認為,顧城試圖用散文體語言賦予他的詩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義,但事實上,「尋找光明」和「相信未來」,並不新鮮。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顧城,男,北京市人,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顧工下放山東廣北一部隊農場,1974年回北京。做過搬運工、 鋸木工、借調編輯等。「文革」期間開始詩歌寫作,1973年開始學畫,並進入社會性作品寫作階段,1974年起於《北京文藝》、《山東文藝》、《少年文藝》等報刊零星發表作品。1977年起重新進入純凈寫作,在《蒲公英》小報發表詩作後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論,並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2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協會,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加入紐西蘭國籍並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創作年金,1993年,又獲德國伯爾創作基金,在德國寫作。1993年10月8日於紐西蘭所居島因為離婚與其妻謝燁發生沖突,謝燁受傷倒地,過程成謎,顧城隨即自殺,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媒體捕風捉影稱「顧城用斧頭殺妻」,令詩人在死後從童話詩人被妖魔化成精神異常的殺人惡魔,死後蒙冤。(從顧城姐姐顧鄉所做「顧城最後

顧城
的十四天」中看,斧頭只是偶然在場物件,跟案件根本無關。)1993年3月曾回國探親,慘案發生時,值其夫婦從德返紐西蘭不久。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與謝燁合著)、《靈台獨語》(1994年3月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楊編)、《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城》、《走了一萬一千里路——顧城舊體詩、寓言詩手稿集》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德、法等多國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靈魂在前進》,組詩《城》、《鬼進城》、《從自我到自然》、《沒有目的的我》。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編輯本段主要著作
《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顧城舊居牆上的畫作
《英兒》(1994年元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與謝燁合著)
《靈台獨語》(1994年3月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楊編)
《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
《城》
詩集
《白晝的月亮》
《舒婷、顧城抒情詩選》
《北方的孤獨者之歌》
《鐵鈴》
《黑眼睛》
《北島、顧城詩選》
《顧城詩集》
《顧城童話寓言詩選》
《顧城新詩自選集》
《顧城的詩》(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2010年11月第2版)

Ⅳ 顧城和妻子死後,兩人唯一的兒子現在怎麼樣了

1993年10月8日,文壇發生了一件令人非常震驚的事——著名詩人顧城用斧頭砍殺了自己的妻子謝燁,然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誰也沒想到,這位性格內向的詩人,竟然拿起斧頭,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再自殺。那麼,顧城和謝燁唯一的兒子後來怎麼樣了?

原本木耳還想去看看外祖父和外祖母,但被祖父阻攔了。因為顧城殺害謝燁後,兩家人就斷了關系,沒了來往。他害怕木耳一不小心說出當年謝燁去世的真相,讓謝家人觸景傷情。後來,木耳還是回到了紐西蘭,娶妻生子,過著普通且平淡的生活。

Ⅵ 顧城的資料啊

概述顧城,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顧城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後期隱居激流島,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殺死妻子謝燁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作品譯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種文字。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 顧城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6年9月 逝世日期: 1993年10月8日 代表作品: 《黑眼睛》《英子》《白晝的月亮》 目錄[隱藏] 生平簡介 顧城簡介 顧城簡介(2) 關於顧城 顧城的帽子 詩句經典 顧城:《給我的尊師安徒生》 顧城 童話詩人 顧城的遺書 生平簡介 顧城簡介 顧城簡介(2) 關於顧城 顧城的帽子 詩句經典 顧城:《給我的尊師安徒生》 顧城 童話詩人 顧城的遺書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1956-1993) 顧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顧工下放山東廣北農場,1974年回北京。 做過搬運工、 鋸木工、借調編輯等。 「文革」期間開始詩歌寫作,1973年開始學畫, 並進入社會性作品寫作階段,1974年起於《北京文藝》、《山東文藝》、《少年文藝》等報刊零星發表作品 。1977年起 重新進入純凈 寫作,在 《蒲公英》小報 發表詩作後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論,並成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創作年金,1993年,又獲德國伯爾創作基金,在德國寫作。1993年10月8日 於紐西蘭所居島因為離婚與其妻謝燁發生沖突,謝燁受傷倒地,過程成謎,顧城隨即自殺,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媒體捕風捉影稱「顧城用斧頭殺妻」,令詩人在死後從童話詩人被妖魔化成精神異常的殺人惡魔,死後蒙冤。(從顧城姐姐顧鄉所做「顧城最後的十四天」中看,斧頭只是偶然在場物件,跟案件根本無關。) 1993年3月曾回國探親,慘案發生時,值其夫婦從德返紐西蘭不久。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與 謝燁 合著)、《靈台獨語》(1994年3月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楊編)、《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城》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德、法等多國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靈魂在前進》,組詩《城》、《鬼進城》、 《從自我到自然》、《沒有目的的我》。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編輯本段]顧城簡介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經歷過「文革」的一代青年,對著名朦朧詩人顧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這兩句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朧詩,是當時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學「解放」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當代新詩革新的起點。在顧城冥壽50周歲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顧城文學系列」首卷―――《顧城文選?別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顧城1962年開始寫詩,1987年5月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後定居紐西蘭,1993年10月8日,他與妻子謝燁雙雙死在紐西蘭激流島上。 據此次「顧城文學系列」策劃人劉曦強介紹,此套四卷本將延續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選由「顧城之城」網站站主江曉敏和顧城胞姐顧鄉聯合編選並注釋。總計 150多萬字的散文體作品,囊括了顧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這一創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顧城。 「顧城之城」站主江曉敏是浙江溫嶺一所中學的高三語文老師,她於1993年閱讀了詩集《海籃》開始接觸顧城的詩,「1994年讀《詩探索》上面顧城的朋友文昕寫的《最後的顧城》,讀到顧城鑄腳印那個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顧城了。後來讀了幾乎能搜集到的顧城的所有資料。」 顧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別的海》和後期的《頌歌世界?是樹木游泳的力量》都讓江曉敏特別喜歡。 她用「真」概括了顧城為人的最大特點,「自然純凈」則是她心目中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他的詩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心間流出來的。讀他的詩時,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會兒是瓢蟲,一會兒是河流,一會兒又是石頭,這是另一層面上的『自然』」。 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顧城,分享顧城優美的詩句」,江曉敏於1999年創辦了「顧城之城」網站。 然而,也有不少當年的詩友,如今卻不願再重新「面對顧城」。 「關於他的事兒,我不想發表任何意見」,一位當年頗有影響力的朦朧派詩人以此拒絕受訪。另一位當年和未出國前的顧城「有過比較多的交往」的詩人,則宣稱正忙著寫一部文化散文書稿而無暇評說舊友。 「朦朧詩」陣地《今天》的編輯徐曉在今年年初出版的著作《半生為人》中,對北島、芒克等詩人有濃墨重彩的回憶,但談起顧城卻沒有太多的印象,「當時編他的詩主要是北島,我也只是在公開場合見過他幾次而已。」 多數詩友的不願置評,或許有眾多不同的復雜原因。但顧城真的就是這樣給人一種「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感覺。 姐姐顧鄉比顧城大兩歲兩個月零三天,顧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顧城不到一歲時就會走路,「他那時幹得最多的事,是走到離地不高的大穿衣鏡前,對著鏡子看自己」。上了幼兒園的顧城還是「不愛湊熱鬧」,每次顧鄉去接他時,「也就不在玩鬧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熱衷躲在一邊看樹或者看螞蟻。」 顧鄉回憶,從小博覽群書的顧城,一次為了安慰受欺負的同學居然給人家講起了《三國演義》的故事,並得到了「故事」的雅號。但同學們圍攏著想聽他講時,「還是不容易聽到他講故事,因為他不習慣被圍在中間」。「但是他又是想講的,也很想有人聽。」 在渴望與外界交流和退回內心的「心理拉鋸」中,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及至「文革」的風浪裹挾一切,顧城還是「獨自在烈日下、在落葉中、在寒風里走,在古城牆上拾一枚舊幣,在荒草中間找螞蚱、蜣螂」,「高音喇叭、滾滾人流、漫天傳單,對他如無一般。他嘲笑我(顧鄉),痛恨我,不許我去參加集體、社會活動,認定那些事情都很無聊,而我的同學都很庸俗。」 這個活在自己「一個人的城堡」里的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見的裝束,是戴一頂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蘭演講時是這樣,1992年12月在德國演講時也是這樣。一頂高高的帽子,在詩人的國度里,又何嘗不是一頂想像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顧城後來和妻子謝燁在紐西蘭激流島上養雞種菜的生活也頗有獨立王國、自給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崔衛平眼裡,「顧城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不是一個愛說話的人,是一個比較退卻、喜歡『坐在後面』的人。」崔衛平教授肯定顧城在朦朧詩派中「貢獻是相當大的」,但對「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進行了質疑―――「聲稱環境黑暗而自己光明這種表述是一個任性的表達。一個人不能意識到自己身上陰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觀照社會時,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雜志的重要成員劉自立,對「白話是否能寫詩」表示了根本性的質疑,因此對「朦朧詩」的整體評價都不太高,他覺得,顧城「只是其中一員,也不比別人高明。」 劉自立是在不認識顧城的時候看過顧城的詩 ,「覺得他像個小孩兒在寫詩,又有老小孩兒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寫詩。」 劉自立認為,顧城的創作, 一是比較注重寓意和象徵,較少考慮詩歌的音樂性;二是帶有某種童話色彩,有所謂「頑童」性格―――是對「文革」僵硬的思維模式的反撥,但這種「反抗」方式,是以一種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頑童」到最後也容易失控,這和他的詩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與社會溝通的中斷,都有聯系。劉自立認為,顧城試圖用散文體語言賦予他的詩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義,但事實上,「尋找光明」和「相信未來」,並不新鮮。

Ⅶ 顧城的死因是什麼

顧城(1956—1993),北京人。70年代開始寫詩,著有詩集《無名小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島、顧城詩選》、《黑眼睛》、《顧城詩集》等,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由於他過於追求完美,對世界充滿了不滿,而世界又不是他想要的要那樣完美,所以,他的精神日益衰落,1993年,他在紐西蘭殺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後又自殺,年僅37歲!

Ⅷ 顧城的人物生平

顧城,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父親為顧工。
顧城受到父親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顧城在姐姐顧鄉印象中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愛湊熱鬧」,上幼兒園時經常自己一個人在一邊看樹和螞蟻。顧城因為一次給同學講《三國演義》,得到了「故事」的雅號,盡管他想講,但還是不喜歡被一群人圍著講故事。顧城只好尋求姐姐當他「一個人的聽眾」,姐姐沒空聽時,「無奈之下他就進了別的屋子,隔著床一個人對著牆講起來」。
1968年,即12歲時輟學在家養豬,「文革」前,他開始寫詩,總是一個人獨處,不和別人一起玩耍,而是低頭寫自己的內心想法。而且文革的暴行給他的內心帶來了沖擊,使他變得更加敏感。
1969年隨父顧工下放山東廣北一部隊農場,在那裡度過了五年,但他並不喜歡農作的生活,這種勞作的生活與他想像中玻璃一樣的世界有很大的距離,而這種距離讓他感到痛苦。 1973年開始學畫,寫詩事業也進入社會性作品寫作階段。
1974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過搬運工、 鋸木工、借調編輯等。《北京文藝》《山東文藝》《少年文藝》等報刊零星發表作品。
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在《蒲公英》小報發表詩作後在詩歌界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論,並成為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
1978年底顧城開始閱讀張貼在北京西單體育場圍牆外(後被稱作「民主牆」)的首期地下詩歌刊物《今天》。並通過這份刊物更多更深地認識到外面的世界。
1979年初參加北京西城區文化館業余詩歌小組。
1979年7月,在上海至北京的火車上與謝燁相識,並墮入愛河
1979年11月,在《詩刊》首次發表詩作,為《歌樂山詩組》。與謝燁的相識開啟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顧城和謝燁原本是非常相愛的,但後來英兒介入了他們的感情。為了追求他的自由王國,顧城和謝燁去了激流島。這時候英兒已經和劉湛秋在一起了,卻同時和顧城保持著聯系。奇怪的是謝燁並沒有阻攔,而且在一旁促成這件事。顧城和英兒在一起之後,被英兒吸引。謝燁帶顧城去了德國,期間英兒跟著一個叫老頭的跑了,還結了婚。這是沒有愛情的婚姻,完全為了綠卡。顧城特別痛苦。顧城把他們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叫《英兒》。 1982年,顧城加入北京市作家協會。加入作家協會,顧城在北京詩壇的地位有了正式的確立。
1985年,顧城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使他的身份地位進一步提高了,他的詩也因此獲得更廣泛的肯定。
1987年5月,顧城應邀赴德國參加明斯特「國際詩歌節」,隨後開始周遊西歐和北歐諸國,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後定居紐西蘭。這段經歷使他提高了聲譽也賺得了一些錢,但是聲譽和金錢並沒有使他對這么事業感到興奮和滿足。 1988年,顧城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加入紐西蘭國籍,後來由於不喜歡城市的喧鬧還有工作帶來的繁瑣事情,他職隱居激流島,在激流島上過著養雞的自給自足的生活。
1992年,顧城重訪歐美並創作。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創作年金。第二年也再次獲德國伯爾創作基金。這體現了國際組織對顧城的詩歌水平及文學貢獻的認可。 1993年10月8日,顧城於紐西蘭激流島因為離婚與其妻謝燁發生沖突,用斧頭砍妻子謝燁,謝燁受傷倒地,過程成謎,顧城在崩潰之中倉促留下四封遺書,隨即上吊於樹上自殺,謝燁於其死後數小時不治。
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1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8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