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黨派有多少
⑴ 世界各國有多少政黨
目前,世界各國政黨總數約有4000至5000個,其中,有127個共產黨或堅持馬克思主義性質的政黨,分布在100多個國家。世界第一大黨是中國共產黨
⑵ 世界上的多黨制國家--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多黨制。著名的有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比利時,瑞典,西班牙,土耳其,印度,巴西,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等等。
多黨制在歐洲大陸國家興起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社會結構比較復雜,存在多元的利益,思想和宗教,分別代表不同的政治主張,形成了多黨紛爭的局面。同時在選舉制度上,這些國家普遍採用比例代表制和少數代表制,使一些小黨也能取得選票,爭得一定數量的議席,從而在議會選舉中難以形成取得絕對多數議席的大黨。
這種選舉制度有利於鞏固多黨政治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建立起多黨制。實行多黨制的國家雖然在法律上和制度上允許任何政黨都可以單獨或聯合參加競選,並在獲得議會多數席位情況下單獨或聯合執政。
但實際上一個政黨單獨獲得議會多數席位而執政的情況極少。黨派聯盟是多黨制下常見的政黨參與競爭和執政的形式。由於各政黨代表的利益和政治主張不同,由黨派聯盟組成的政府不易穩定,往往使政權更迭頻繁。
(2)紐西蘭黨派有多少擴展閱讀
多黨制是指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存在著三個以上的政黨,其中沒有一個政黨能長期保持絕對優勢,需要靠選舉時的偶然勝利或與其他政黨結成聯盟以組織政府。法國是典型的多黨制國家之一。不少人認為,法國由於實行多黨制,在議會中不能形成一個佔多數席位的政黨,內閣只能聯合組成,政策很難統一,因而政局也不穩定。
除兩黨制和多黨制外,還有一黨制,一度盛行於德國、義大利法西斯猖獗時期,主要為一部分新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所採用。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不論其形式如何,都是與傳統政黨制度在本質上並不相同的新的政黨制度。一種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黨制,如前蘇聯,只有一個政黨即共產黨存在。
另一種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如中國所實行的政黨制度。形成不同政黨制度的原因,首先取決於一國內各階級各階層的力量對比,以及各種政治力量集結或分化組成政黨的狀況;其次,不同的選舉制度也對不同的政黨制度起了促成和鞏固的作用。
⑶ 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的政體是什麼
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都屬於英聯邦.國家元首都是英國女王. 英聯邦 (The Commonwealth) 是由英國和已經獨立的前英國殖民地或附屬國組成的聯合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懾於日益高漲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調整了同原英帝國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1926年「英帝國會議」的帝國內部關系委員會提出,英國和已經由殖民地成為自治共和國的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是「自由結合的英聯邦的成員」,「地位平等,在內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隸屬,唯有依靠對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統一在一起. 加拿大政體政體加拿大是一個民主國家,政體屬於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元首是英國女王。政府的每—個行動都是以女王的名義執行的,但權力卻是來自於加拿大的人民。 1867年,「聯邦之父」們在起草憲法時,將行政權歸於女王,並且根據英國憲法的原則管理國家。這意味著所建立的是一個責任政府,它的內閣必須向眾議院負責,眾議院則必須向人民負責。 當女王不在加拿大時,她的權力由總督(Governor General)代理行使。現在的總督無一例外都是加拿大人。在一般情況下,加拿大總理提議的人選均被女王任命為總督,只有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才由內閣提議總督人選。 澳大利亞聯邦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澳大利亞女王就是國家元首,總督是女王的代表。但是事實上君主是象徵性的。行政權力由一個選舉產生的內閣控制,總理是內閣的領導人。總理一般還是眾議院多數黨領袖。 聯邦議會由兩個議院組成:眾議院(150席)和參議院(76席)。兩個議院每3年舉行一次換屆選舉。 紐西蘭是英聯邦成員國之一,採用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是紐西蘭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陛下。 紐西蘭是一個民主議會制國家,為國際學生、新移民和旅遊者提供安全的政治環境。英國女王也是紐西蘭國家元首,她目前由總督代為行使權利。政府每三年舉行一次選舉。年滿18歲的紐西蘭公民或獲得永久居留權的居民都具有合法的選舉和被選舉權。全國目前有國家黨、工黨兩個主要黨派。紐西蘭總理通常是主要當選黨派的領導,該黨在議會中擁有120個席位。 在每一個地區都有小的、當地的和地區的政府來代表中央政府。這些當地政府通常負責管理當地的道路交通建設、供水和其他重要事務。
⑷ 兩黨制國家有哪些
1、英國
英國是內閣制國家,兩大黨靠競選爭奪下議院議員席位,獲多數席位的政黨為執政黨,其領袖擔任內閣首相,組織對議會負責的內閣,另一大黨作為法定的反對黨而存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兩黨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紐西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加拿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澳大利亞
⑸ 紐西蘭總督和首相的區別
紐西蘭總督和首相的區別是 總督是英國君主在紐西蘭的代表 首相是紐西蘭政府首腦。
按照現行的紐西蘭和英國法律,紐西蘭和英國共有一個君主,而這個君主常駐在英國。
因此,紐西蘭總督在一般情況下行使著國家元首的職務。
作為君主的全權代表,總督在法理上擁有很大的權利。憲法賦予他國家的最高行政權。
他也是三軍統帥,可以制定和取消法令,並且有權任命和罷免議會議員,各部部長和總理。
但是,按照英國的西敏制傳統慣例,總督不幹涉行政,並按照總理的建議行使權力。
同樣,法理上總督由總理提名,而由君主任命。早期的聯邦總督任命時,紐西蘭政府、君主和英國政府會進行三方面的溝通,最終人選更多地反映君主的個人選擇和英國政府的意見。
初期的歷任總督大多是英國貴族,而且最初的總督都自認為不但是紐西蘭的代理元首,也是帝國政府和作為帝國領土自治政府的紐西蘭政府之間的聯絡官,對紐西蘭政府傳達帝國政府的意見。
紐西蘭總理(英語:Prime Minister of New Zealand)是紐西蘭政府首腦,由紐西蘭議會中的多數黨,或聯合政府中最大黨派的黨魁所擔任,前任總理為比爾·英格利希(Bill English),現任總理是傑辛達·阿德恩(Jacinda Ardern)。
⑹ 有關紐西蘭的常識
中文名稱: 紐西蘭
英文名稱: New Zealand
所屬洲: 大洋洲
首都: 惠靈頓
主要城市: 奧克蘭,哈密爾頓
國慶日: 1840年2月6日
國歌: 《天佑紐西蘭》,《天佑女王》
國家代碼: NZL
官方語言: 英語
貨幣: 紐西蘭元
時區: +12
政治體制: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國家領袖: 伊麗莎白二世,阿南德·薩蒂亞南德,約翰·基
人口數量: 428萬(2008年)
人口密度: 15.229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 白人,毛利人
主要宗教: 英國國教,天主教
國土面積: 268,680平方公里
GDP總計: 1287.11億美元(2007年)
人均GDP: 30,390美元(2007年)
國際電話區號: +64
國際域名縮寫: .nz
英國女王是紐西蘭的國家元首,女王任命的總督作為其代錶行使管理權。總督與內閣組成的行政會議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機構。內閣掌握實權,由議會多數黨組成。議會只設眾議院(共120席),由普選產生,任期3年。無成文憲法,其憲法是由英國議會和紐西蘭議會先後通過的一系列法律和修正案以及英國樞密院的某些決定所構成。 紐西蘭民主政府以混合式多議席選區比例代表制(Mixed Member Proportional)國會運作,有一百二十個席位。紐西蘭法律規定毛利人至少有六個保障席位,而政黨的選舉過程也要有額外的毛利代表。目前國會中有十七位毛利議員。紐西蘭政府為多數黨執政,本屆政府由國家黨(National Party)組閣,並聯合行動黨(Act Party)及毛利黨(Maori Party)組成執政聯盟。現在的紐西蘭總理為John Key,畢業於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及美國的哈佛大學。 高法院、上訴法院、高等法院、若乾地方法院和受理就業、家庭、生產、毛利人事務、環境等特殊問題的專門法院。上訴法院由首席大法官、院長和另外六名高等法院法官組成。英國樞密院司法委員會為終審法院。2003年10月14日,新議會通過《最高法院法案》,2004年7月1日成立最高法院,新與英國樞密院間的聯系徹底終止。
參加的國際組織 WWOOF 聯合國 WTO ACPE
⑺ 兩黨制國家有哪些
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等國。
兩黨制最初產生於十七世紀的「英國」,當時在議會中有兩個政黨:一個是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輝格黨(後改稱自由黨);一個是代表地主階級和封建貴族利益的托利黨(後改稱保守黨)。兩黨交替執掌政權,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制度,被美國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採用。至今仍流行於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實行兩黨制的國家,通常是每隔幾年進行一次議會選舉或總統選舉,由在議會中獲得多數議席或當選為總統的一個政黨組織政府,成為執政黨;競選失敗的另一個政黨成為反對黨,不參加政府,只監督或牽制執政黨的活動。
⑻ 世界上有哪些百年政黨
世界上有百年政黨66個,分布在全世界22個國家或地區,其中主要為:亞洲中國共產黨、中國台灣的國民黨、蒙古人民黨、印度國大黨和已經99歲即將步入百年的日本共產黨;非洲有南非的非洲人國民大會黨、南非共產黨;歐洲有英國的保守黨和工黨,法國的社會黨、共產黨,德國社會民主黨,奧地利的人民黨和社會民主黨,比利時法語社會黨和法語革新運動黨,西班牙工人社會黨,瑞士的自由民主黨、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人民黨,丹麥的社會民主黨、激進黨、自由黨、保守黨,挪威的保守黨、自由黨、工黨、中間黨,瑞典的社民黨、溫和黨、中間黨、左翼黨,芬蘭的中間黨、民族聯合黨、社會民主黨和瑞典族人民黨;北美洲有美國的共和黨、民主黨,美國共產黨;加拿大的自由黨;南美洲有智利共產黨,烏拉圭的民族黨和紅黨;大洋洲有澳大利亞的國家黨和工黨,紐西蘭工黨,等等。
⑼ 紐西蘭派的代表是誰
紐西蘭的黨派內容介紹:
國家黨(NationalParty):執政黨。1936年由自由黨和改良黨合並而成。曾多次執政。2011年贏得大選蟬聯執政。領袖為現任總理約翰·基。主張實行自由市場經濟和私有化,反對政府過多干預經濟;嚴格規范福利政策,削減政府開支。
工黨(LabourParty):最大反對黨。1916年成立。曾多次執政,2008年大選失利後下野。現任領袖戴維·希勒(DavidShearer)。主張實行民主社會主義,重視社會福利制度,社會政策上加大政府幹預。
毛利黨(MaoriParty):2004年4月,因在毛利人問題上與工黨政府意見相左,協理毛利事務部長塔里安娜·圖里婭(TarianaTuria)辭職並組建毛利黨。聯合領袖原為塔里安娜·圖里婭和著名毛利學者皮塔·沙普爾斯(PitaSharples),二人分別擔任國家黨政府毛利發展事務、殘疾人事務部長、協理衛生、住房、社會發展、高等教育、培訓就業部長和毛利事務部長、協理教養、教育部長(均為非內閣部長)。2013年7月初,沙普爾斯宣布辭去聯合領袖職務,新的聯合領袖將於7月中旬由毛利黨全國代表大會選出。
行動黨(ACTParty):前身是工黨政府部長羅傑·道格拉斯(RogerDouglas)創立的消費者及納稅人協會,1994年11月改為現名。該黨領袖、唯一議員約翰·班克斯(JohnBanks)現擔任國家黨政府規章改革、小企業部長、協理商業和教育部長(非內閣部長)。
聯合未來黨(UnitedFutureParty):前身為團結黨,1995年6月成立。2000年11月與未來黨合並,改為現名。領袖彼得·鄧恩(PeterDunne),現擔任國家黨政府稅收部長、協理資源保護和衛生部長(非內閣部長)。2013年5月,紐西蘭選舉委員會因聯合未來黨法定黨員人數不夠(500人)取消了該黨的注冊。該黨正積極向選舉委員會爭取重新注冊。
綠黨(GreenParty):前身為價值黨,1972年成立,1990年與綠色和平組織合並,改為現名。1991年加入聯盟黨。1999年脫離聯盟黨。聯合領袖為默蒂里婭·圖雷(MetiriaTurei)和拉塞爾·諾曼(RusselNorman)。
紐西蘭第一黨(NZFirstParty):1993年成立,曾於1996年至1998年與國家黨聯合組閣,2005年至2008年與工黨聯合組閣。領袖為溫斯頓·彼得斯(WinstonPeters)。
馬納黨(ManaParty):2011年4月,毛利黨議員霍恩·哈拉維拉(HoneHarawira)率支持者脫離毛利黨組建。
其他政黨有:保守黨(ConservativeParty)、聯盟黨(TheAlliance)等.
紐西蘭(New Zealand),又譯紐西蘭,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政治體制實行君主立憲制混合英國式議會民主制,現為英聯邦成員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