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紐西蘭 » 紐西蘭的議會制和英國的議會制有什麼不同

紐西蘭的議會制和英國的議會制有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 2022-12-17 01:03:58

㈠ 英國的議會制度對其他國家的議會制度有什麼影響

英國的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在獨立後基本上都沿用了英國式的議會制度,既內閣制。主要受影響的國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南非,馬來西亞,新加坡,奈及利亞。
英聯邦成員有: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這些國家現在的民主制度都相當穩定,是世界民主國家的典範,完全得益於英式議會制度。

㈡ 紐西蘭和英國什麼關系

歷史上紐西蘭是就像印度、澳大利亞等一樣是都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不過後來都獨立了。雖然獨立了但紐西蘭還是英聯邦國家,所以紐西蘭的國旗上還有個象徵英國的米字旗。

紐西蘭(New Zealand),又譯紐西蘭,是一個政治體制實行君主立憲制混合英國式議會民主制的國家,現為英聯邦成員國之一。

紐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領土由南島、北島兩大島嶼組成,以庫克海峽分隔,南島鄰近南極洲,北島與斐濟及湯加相望。首都惠靈頓以及最大城市奧克蘭均位於北島 。

2018年,紐西蘭被聯合國評為全球最清廉的國家。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數出爐,紐西蘭排名第八。

㈢ New Zealand 的政府機構,總統選舉制 和福利簡介

紐西蘭是君主立憲制混合英國式議會民主制,因此並無成文憲法。紐西蘭「國家元首」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亦即紐西蘭女王。總督代表英國女王主持政府。議會實行一院制的眾議院,通常有 120 個席位。每三年舉行一次選舉,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與聯立制,各政黨依其政黨得票比例分配席位。主要政黨有工黨 (Labour Party)、國家黨 (National Party),和一些小黨。現任總理是國家黨的約翰·基。
紐西蘭的生活水平相當高,排名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第 19。
紐西蘭兒童五歲入學,法定教育共 13 年:其中小學 6 年,初中 2 年,高中 5 年。紐西蘭共有 8 所國立大學,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新的移民法規,2006年之後,至紐西蘭攻讀博士(PhD only),可享有當地學生的費用,子女亦可以同樣當地費用就讀公立中小學,配偶則享有工作權。

㈣ 紐西蘭的詳情

紐西蘭(New Zealand),又譯紐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是個島嶼國家。紐西蘭兩大島嶼以庫克海峽分隔,南島鄰近南極洲,北島與斐濟及湯加相望。首都惠靈頓,最大的城市是奧克蘭。紐西蘭是君主立憲制混合英國式議會民主制,現為英聯邦成員國之一。

紐西蘭經濟蓬勃,是一個現代、繁榮的發達國家。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紐西蘭經濟成功地從農業為主,轉型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化自由市場經濟。鹿茸、羊肉、奶製品和粗羊毛的出口值皆為世界第一。紐西蘭氣候宜人、環境清新、風景優美、森林資源豐富、地表景觀富變化,生活水平也相當高。

世界銀行將紐西蘭列為世界上最方便營商的國家。過去,紐西蘭經濟成功地從農業為主,轉型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化自由市場經濟。

中文名稱:紐西蘭
英文名稱:New Zealand
所屬洲:大洋洲
首都:惠靈頓
主要城市:奧克蘭,惠靈頓,基督城
國慶日:1840年2月6日
國歌:《天佑紐西蘭》,《天佑女王》
國家代碼:NZL
官方語言:英語,毛利語。
貨幣:紐西蘭元
時區:UTC+12
政治體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國家領袖:伊麗莎白二世,傑里·邁特帕里,約翰·基
人口數量:447萬(2013年)
人口密度:16.7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白人,毛利人
主要宗教:英國國教,天主教
國土面積:268,680平方公里
水域率:3.8%
GDP總計:1922.61億美元(2013年)
人均GDP:39958美元(2013年)
國際電話區號:+64
國際域名縮寫:.nz
道路通行:靠左駕駛
國花:銀蕨
國鳥:鷸鴕
人類發展指數:0.919(世界第6,極高,2013年)
中央銀行:紐西蘭儲備銀行
最大城市:奧克蘭

㈤ 民主議會制

議會民主制,也稱議會制或內閣制,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種,特點是其政府首腦(台灣憲政學者與文獻稱之為「行政首長」,以有別於國會領導人)的權力來自議會(即國會)的支持,而這種支持通過兩種途徑落實:第一是國會改選後的多數議席支持,第二是行政首長贏得國會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屬政黨未能贏得國會大選的政府首長連同其內閣必須提出辭職,而未能通過國會信任投票的政府首長,連同其內閣也必須辭職。由國會重新在席位居多數的黨派中協商選舉產生新的首腦與內閣。

在採用這種政治體制的國家中,立法體系與行政體系(或稱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並不完全分立。議會民主制一般實行於資產階級民主國家,因此存在著多個參加議會差額選舉的政黨。議會內閣制的政府首腦(行政首長)與國家元首(head of state)分開,其國家元首通常是儀式性職務,不享有實際的行政權。

議會制下的行政中樞為政府的內閣,由政府首腦(一般稱為總理或首相)領導。總理或首相以及全體內閣成員一般也是從議會議員中產生,並在任職後保留議會中的議席。政府首腦往往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 但是, 當多數黨的席次不過半數時, 幾個少數黨也有可能通過建立同盟積聚過半議席從而獲得任命政府首腦的權力,此時的政府稱為聯合政府,內閣稱為聯合內閣。

在很多國家,內閣或內閣內的任何成員都可以通過議會對其的不信任投票而被免職。此外,政府首腦也可以決定解散議會,經過向國家元首禮貌性報告後,由元首下令重新舉行國會選舉。

在議會民主制國家中,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職務分開。在大多數議會民主制國家中,國家元首(君主或是總統)是象徵性的職位,只擁有些無關政局的權力,例如公務員任命權與簽署法令,接受外國使節等。不過國家元首也會保留一些在緊急狀態中可以使用的特別權力,但是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是依慣例還是依法律規定)此類權力是在得到政府首腦支持後才會得到實行。國家元首的命令必須經由政府首腦的副署才能生效,元首依法不能自行發布政令。

議會民主制在各國之間也有些微的不同,例如有些國家通過憲法或法律的形式明文確定了政府各部門的分工,而有些則只是照慣例執行;議會民主制的國家中政黨的數目也可能因選舉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出入。此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也不盡相同,無論是邦聯制,聯邦制還是中央集權(學理上稱為單一制)的國家,中央政府都可能採用議會民主制。

議會民主制甚至可以被用於地方政府中:例如奧斯陸的行政體系就是立法體系的一部分,美、英、德等國家的州、郡、邦政府也是採行議會制。

歷史起源
現代意義上的議會民主制可追溯到18世紀的英國,雖然同一時期的瑞典也已經擁有類似的政治制度,但其影響力較小。

議會民主制的開始可被認為是在1707年,當時的英國理論上還是應由國王主持內閣,挑選閣員。但因當時的國王喬治一世不會說英語,使得內閣中一名大臣能夠負責主持內閣會議,逐漸就發展出首相一職。隨著議會的逐漸民主化和議會權力的增大,議會開始控制政府,並最終能夠決定國王必須任命誰來組建內閣。《1832年大改革方案》最終確立了議會至上原則,議會能夠挑選首相並決定內閣的組成。

威斯敏斯特體系由此發展出來,行政體系必須向立法體系負責,政府首腦以國家元首的名義行使職權。這種體系在原來的英國殖民地中頗為流行,例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南非、愛爾蘭共和國等國都使用威斯敏斯特體系的議會民主制。不過這些國家也不是完全照搬英國的制度,例如澳大利亞的參議院更接近於美國的參議院,而不是英國的上議院,而紐西蘭則廢除了上議院。

議會民主制在歐洲大陸的傳播主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勝的民主國家英國和法國向戰敗國輸出了自己的民主政治體系,例如德國威瑪共和國和奧地利就是在此時採用了議會民主制。早在19世紀歐洲左派政治力量的活躍已經為這些國家的民主化和議會民主製做好了准備。一戰後,這種民主化運動也被視為是抵抗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極端政治勢力的手段之一,也因此議會民主制遭到右翼政治勢力和許多群眾的抵制。

弱點
議會民主制在歐洲大陸遭遇到的另一個挑戰是小黨執政所帶來的政治不穩定和極端政黨的上台。各政黨間的不合作導致了所謂「少數議會民主制」的產生,小黨執政往往導致政府遭到議會頻繁的不信任投票,從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危機。在一戰後的歐洲,由於這種議會民主制初次嘗試的失敗,在很多國家引起極端勢力通過民主體製取得政權,卻可逃避民主制度的制約,例如1922年墨索里尼在義大利的上台,和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的執政,以及同一時期在西班牙得到國王支持的獨裁統治。歐洲的議會民主制真正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目前除了法國採用的是混和的總統制和議會制的政治體制(學理上稱為雙首長制)外,大多數西歐國家都採用議會民主制。1990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制後,則多傾向使用直選元首下的雙首長制。

議會民主制本身並不一定會產生過多的小黨派和極端政黨. 當議會民主制與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te representation) 的選舉計票方法結合時,容易產生較多小黨,導致小黨執政。 在搭配比例代表制的制度下, 一個黨派只要在全國獲得超過一定百分比(在很多國家是5%)的政黨選票, 就可以進入議會,無論在個人選區中是否有本黨當選人。 而在單一選區制(Plurality rule or Winner-Take-All) 下, 一個候選人必須在一個地方選區獲得比其他候選人多的票才能進入議會. 也就是說, 一個有極端主張的政黨, 在比例代表制制度下只要有一定的支持者就有可能進行議會, 但是在純粹的單一選區制(不搭配比例代表)選舉下, 由於極端黨派的選票被分散在各個地方選區(而且在任何一個地方選區極端政黨都很難拿到過半的選票獲得當選), 極端政黨很難進入議會。例如實行純粹單一選區制的英國,極端民族主義黨派「英國國家黨」全國得票超過5%,但在國會卻毫無席位。而日本實行單一選區制加政黨比例代表,所以沒有在全國任何選區贏得席次的日本共產黨,因為全國政黨得票超過門檻,仍能參與分配席次。所以, 選舉制度使用比例代表制還是純粹的單一選區制, 是影響政府組成與表現的重要的因素。

議會制政府,實行單一選區制,容易導致國內政黨體系的兩黨制,造成內閣與政府首腦的兩黨輪政,以英國為其典型。實行單一選區制搭配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容易造成政黨體系的多黨制,導致聯合內閣與聯合政府。

實行議會制的政權
英國、大多數歐洲國家(如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北歐等)、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以色列、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土耳其、大部份前東歐國家(如波蘭、捷克、匈牙利等)、波羅的海三國和牙買加等。 其中:

實行單一選區制選舉制度的國家
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印度、泰國等。

實行單一選區加比例代表制選舉制度的國家
西歐大部分國家,如德國。

實行復數選區制的國家(每個國會議員選區應選席位超過一席以上)
1990年代以前的日本

威斯敏斯特體系
威斯敏斯特體系是一種特殊的議會民主制,源於英國,名字就取自英國議會的所在地倫敦威斯敏斯特。這種體系被廣泛用於前英國殖民地國家,並已經成為大多數英聯邦國家採用的政治體制。在威斯敏斯特體系中,國家元首擁有較大的緊急權力,但受到慣例(而非法律)的制約而較少執行。

㈥ 簡述英美兩國議會制度的差異

西方國家的議會制度各有區別,總體上而言,可劃分為四種模式:1)美國模式:以「三權分立」為特徵,實行總統制政體;2)法國模式:以「行政」為重點,實行半總統制政體;3)英國模式:以「議會」為重點,實行議會制整體;4)瑞士模式:以「議會」為核心,實行委員會制政體。
英美模式最大的差別,表現在「議會」與「政府」的職能定位上。美國國會獨立於政府,而英國政府內閣,來源於議會,內閣官員和議會議員交叉任職,內閣向議會負責。

而美國國會和政府相互獨立,各級政府官員直接向美國總統負責,政府部門官員不能兼任國會議員。英國的議會與政府關系緊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內閣如果得不到議會信任,要麼內閣總辭,要麼解散議會。美國國會和政府則保持獨立性,美國總統無權解散國會,國會也無權通過政府的不信任案。
希望你滿意

㈦ 紐西蘭的國家政體

英國女王是紐西蘭的國家元首,女王任命的總督作為其代錶行使管理權。總督與內閣組成的行政會議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機構。內閣掌握實權,由議會多數黨組成。議會只設眾議院(共120席),由普選產生,任期3年。無成文憲法,其憲法是由英國議會和紐西蘭議會先後通過的一系列法律和修正案以及英國樞密院的某些決定所構成。

㈧ 英國,美國,紐西蘭和加拿大政治體系的異同是什麼

概念不同:

1、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簡稱議會君主制。其主要特點是議會不僅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而且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由議會選舉產生的政府首腦組織政府,是真正的國家權力中心。君主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其職責多是禮儀性的。

2、美國總統共和制

指國家最高權力由總統和議會按不同職能分別執掌和行使的一種政體形式。總統共和制下,總統和議會分別由選舉產生,任期限定,內閣由總統組織並對總統負責(又稱之為組閣),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與議會之間有權力制約關系。

總統共和制是指以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由總統直接領導政府,政府不對議會負責而對總統負責的國家政體形式。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