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現代化模式有哪些
Ⅰ 世界上現代農業模式有哪些 世界上現代農業模式主要有哪三種
1、第一種模式: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型。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是美國,它以大量使用農業機械來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產品總產量為主要特色。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典型的現代化大農業。美國平均每個農場耕種的面積近4000英畝(1英畝相當於我國的6畝)。如果離開農業機械,美國農業簡直寸步難行。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美國農業的生產率。在美國,農業人口雖然逐年下降,現只有600餘萬人以農為業(占總人口的2%左右),但這600萬人不僅養活了3億美國人,而且還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與美國情況差不多的國家還有澳大利亞,這個畜牧業高度發達的國家也依賴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澳大利亞每個農民平均可管理100頭奶牛或4000隻綿羊。此外,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二位、人口只有3000萬的加拿大也走了和美國相似的路子。
2、第二種模式:人口密度大,耕地資源短缺型。典型的國家是荷蘭,它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種植高附加值農產品為主要特色。荷蘭國土面積只有四萬多平方千米,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千米400多人。該國地勢低平,降水充沛,但光照不足,全年光照時間只有1600小時左右。荷蘭政府為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的利用,採取了一系列符合國家氣候特點和國情的農業發展戰略及政策:避開需要大量光照和銷售價位低的禾穀類作物的生產,充分利用地勢平坦、牧草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和高附加值的園藝業,建立起1萬公頃由計算機自動控制的現代化溫室。這個60年前還為溫飽問題發愁的小國,已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蔬菜的出口雄居世界第一,鮮花佔全球市場的60%。從荷蘭的經驗看,這種現代農業的基本特點是:土地利用高效,生態環境良好,技術支撐有力,流通體系發達,組織體系健全,政策體系完善,主體素質較高,產品優勢突出,經營收入豐厚,農產品高產、高質、高附加值,具有國際競爭力。除荷蘭外,值得一提的還有以色列。以色列地處中東,既缺水又少土,因此它比任何國家都注意土地和淡水的高效率使用。以色列節水農業技術居世界第一,平均每立方米的水可產兩三公斤糧食,是我國的兩三倍,水肥利用率達80%~90%。現在以色列不僅改變了蔬菜和水果長期依靠進口的狀況,而且還能大量出口。專家說,若按以色列的土地生產率,地球可以多養活100億人。
3、第三種模式:土地、勞動力適中型。比較典型的國家是法國。多年來,為發展現代農業,法國實行了「一加一減」的做法:「一加」指的是為防止土地分散,國家規定農場主的土地只允許讓一個子女繼承;「一減」指的是分流農民,規定年齡在55歲以上的農民,必須退休,由國家一次性發放「離農終身補貼」,同時還輔以鼓勵農村青年進廠做工的辦法減少農民。除此之外,法國還實行「以工養農」政策,幾十年來,法國持續發放農業貸款和補貼,還由國家出錢培訓農民。目前法國農業產量和農業產值均居歐洲之首,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農產品出品國和世界第一大農產品加工品出口國。
現代農業,是一種「大農業」。它不僅包括傳統農業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水產業,還包括產前的農業機械、農葯、化肥、水利和地膜,產後的加工、儲藏、運輸、營銷以及進出口貿易等,實際上貫穿了產前、產中、產後三個領域,成為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龐大產業群體。現代農業,闖的是大市場之路。與傳統農業以自給自足為主的取向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不同,現代農業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被納入市場交易之中,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現代農業,搞的是多功能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農業已不僅僅局限於傳統農業的農產品供給功能,其廣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比如,通過產業鏈的延伸,農業開始承擔起生活休閑、生態保護、旅遊度假、文化傳承、教育等功能,由此也形成了生態保護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循環農業、服務型農業等多種新型農業形態。相比西方國家,我國現代農業之路還很漫長。國家統計局相關研究顯示,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僅走了三分之一。但從長遠看,我國是一個大國,只要持續不斷地加大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的力度,我國農業必將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Ⅱ 我國可以學習紐西蘭農業的地方
網路知道
紐西蘭畜牧業對我國畜牧業發展有哪些借鑒意義
聽雲者
TA獲得超過9.1萬個贊
關注
成為第771位粉絲
1、畜牧業經濟發展
1.1畜牧業經濟發展的三種模式
衡量一個國家採取何種畜牧業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看這個國家在發展畜牧業過程中,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三大生產要素的投入情況。由於三種生產要素投入的強度不同以及結合的方式不同,形成了土地密集型的畜牧業、資本密集型的畜牧業及勞動力密集型的畜牧業三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受三大要素的制約,世界各國分別採取了不同的畜牧業經濟發展模式。與三種模式相對應的分別是:以土地投入為主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草地畜牧業發展模式(簡稱澳新模式);以資本投入為主的美國和歐洲的集約化畜牧業發展模式(簡稱歐美模式);以勞動力投入為主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傳統畜牧業發展模式(簡稱傳統模式)。
在歐美模式中,雖然都屬於資本密集型的發展模式,但是,由於經營規模的不同,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北美模式和歐洲模式。北美模式是指美國和加拿大兩國的畜牧業經濟發展模式。這兩個國家的共同特點是土地資源豐富,資金和技術實力雄厚,但勞動力資源緊缺,因此,在發展畜牧業經濟的過程中,選擇了土地、資本和技術密集、以機械作業為主的集約化大農場的發展道路。歐洲模式是指德國、法國、荷蘭、奧地利等幾個歐盟成員國的畜牧業經濟發展模式。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是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相對稀缺,資本和技術實力雄厚,因此,在發展畜牧業經濟過程中,選擇了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以機械作業為主的集約化家庭農場的發展道路。
1.2我國應該借鑒歐洲模式
我國的畜牧業經濟,由於受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投入制約,所以,總體上屬於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發展模式。目前,正處於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轉型時期,面臨著發展模式的選擇問題。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人均土地資源少,土地資源非常稀缺,這是基本國情。受土地資源供給的約束,我國在發展畜牧業經濟過程中,不可能採取澳新模式走以草地畜牧業為主的發展道路。同時,由於受土地、資本及技術等條件約束,我國在畜牧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亦不可能採取北美模式走以大農場為主的發展道路。唯一可供我們選擇的(也是可行的),只有歐洲模式。
為什麼我國要選擇歐洲模式?因為歐洲模式更適合我國的基本國情。那麼。什麼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呢?我國的基本國情就是:草地大產草少,人口多耕地少,農戶多農場少。草地資源質量差,決定了我國發展畜牧業經濟無法採用澳新模式。我國雖有約4億公頃天然草地資源(其中,3億公頃為北方草原,1億公頃為南方草山草坡),差不多相當於耕地面積的4倍,但是,仔細分析,這些資源的質量很差。南方草山草坡開發利用難度大,潛力有限。北方草原大都地處北方的寒冷地帶,無霜期短、寒冷、乾旱是我國北方草原地區氣候的主要特徵。受氣候條件及社會經濟條件制約,我國天然草地的生產力水平很低,資源質量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存在天壤之別。
1.3我國的畜牧業應該實現由農戶向家庭農場的轉變
人口的二元結構及耕地資源稀缺,決定了我國畜牧業經濟發展亦不可能採用北美模式。草地大產草少,決定了我國畜牧業經濟發展不具備選擇澳新模式的基本條件。我國人口的65%屬於農村人口,農業勞動力供給過剩是我國農業生產要素市場的主要特徵。這一特徵意味著我國農業勞動力成本低,同利用機械相比,利用廉價勞動力更具有比較優勢,這就是為什麼我國畜牧業經濟發展是勞動密集型的,而不是資本密集型的主要原因。從業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科技素質差,人均耕地面積小,決定了我國的畜牧業經濟發展不可能是技術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的。
畜牧業生產的規模化是世界性的發展潮流,可以肯定,我國的畜牧業生產發展也不可能逆潮流而上。換言之,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畜牧業生產也必然會朝著規模化的方向邁進。但是,實現規模化生產可以有不同的途徑,例如,培育家庭農場、建設規模化的飼養小區、發展大規模的商業化大農場,等等。我國目前的畜牧業生產從業者多數是小規模的農戶,這也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基於這樣的基本國情,我國實現畜牧業生產規模化途徑應以培育家庭農場為主,即逐步實現由農戶向家庭農場的轉變。但是,毫無疑問,我國畜牧業生產的規模化進程將取決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漫長,所以,我國的畜牧業生產由農戶向家庭農場的轉變將面臨各種挑戰。
2、歐洲模式的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2.1歐洲家庭農場的基本特徵
筆者曾經先後考察過匈牙利、芬蘭、奧地利、義大利、荷蘭、德國等幾個歐洲國家。這些國家的畜牧業生產發展,包括養豬業、家禽業、肉牛業、奶牛業,都是緊緊依賴於家庭農場,像北美那樣的牧場在歐洲幾乎找不到。家庭農場有兩個基本特徵,特徵之一:就是農場所需要的勞動力主要是家庭成員,包括夫妻和子女,很少有僱工。一般情況下,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與家庭勞動力的供給水平相適應。特徵之二:就是經營規模都不大。在德國,奶牛存欄量40頭以下的家庭農場佔66%,生豬存欄量600頭以下的家庭農場佔83%。在荷蘭,家庭農場平均飼養奶牛59頭。在奧地利,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更小,在飼養奶牛的農場中,養牛10頭以下的農戶占養牛農場總數的38%,養11—50頭的佔55%,養50頭以上的佔7%;在養豬農場中,年存欄量在100頭以下的,占養豬農場總數的92%;年存欄量101—400頭的,佔7%;年存欄量400頭以上的;佔1%。
2.2歐洲的家庭農場經歷了由農戶到農場的轉變
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和70年代西歐的一些主要發達國家,許多農場都是兼業型農場,他們種糧、種菜、養豬、養牛同時從事幾個行業,甚至有些農民是一邊到工廠打工一邊經營農場,農場的經營規模都比較小,專業化程度也很低。這些農場實際上相當於我國現在的農戶。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奧地利的多數農場屬於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的農牧結合型農場,即使是單純從事養殖業的農場也都既養豬又養雞,兼業型農場依然占農場總數的70%。2007年4月,筆者在考察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畜牧業時,訪問了一個農場叫弗拉格納農場(Fragner),這是一個經歷了三代人經營的世家農場。1961年農場只有20頭豬,13頭奶牛,同時還經營幾公頃耕地,當時屬於一個兼業性農戶。但是,40多年後的今天,該農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專業化的奶牛農場,奶牛存欄量達200頭,同時還經營著104公頃的土地用來生產奶牛所需要的飼草飼料。可以說,弗拉格納農場由一個兼業農戶轉變為一個專業化的農場,是在城市化和工業進程中實現的。它所在的村莊,1945年時有167個經營奶牛的農場,但現在全村只剩下他一家了,其他的農場有的轉產,有的轉讓,有的出租,有的進城成為城市人口。弗拉格納農場通過購買和租賃別人的土地擴大了自己農場的規模。弗拉格納農場所經歷的變化,記述了許多歐洲現代的家庭農場由農戶向農場轉變的歷史進程。
2.3以家庭農場為中心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
歐洲的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以家庭農場為服務對象,圍繞家庭農場而建立的。政府出台的相關產業扶持政策是針對家庭農場的;科技推廣體系是針對家庭農場設計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科技創新項目是針對家庭農場設計的;成立的各種行業協會是直接為家庭農場提高服務的。這種服務理念和制度設計貫穿於機械製造、動物育種、飼料營養、草場改良、疫病防治、糞污處理、農場管理等各個環節。這種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造就了具有歐洲特色的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的現代畜牧業。事實上,歐洲的許多國家都是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發展現代畜牧業的。例如,荷蘭和德國都是在家庭農場的基礎上,實現了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的轉變。
荷蘭的家庭農場在上個世紀50年代,手工擠奶相當普遍,一個擠奶工一天最多可以擠10~15頭奶牛。60年代初開始推廣機械擠奶,到60年代末機械擠奶得到普及。目前,荷蘭的擠奶方式正在由機械擠奶向機械人擠奶轉變。荷蘭在歐洲各國中是採用機械人擠奶最多的國家。歐洲各國已經投入使用的擠奶機械人總共有500套,其中,在荷蘭就有250套。荷蘭的農場主們一直高度重視利用現代科技來發展奶牛業。他們緊跟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步伐,及時把最新的農業科研成果運用到奶業的生產實踐中去。例如,他們採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現代生物技術改良牛群,利用計算機技術從事飼養管理,利用現代環保技術從事奶業生產,等等。
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州,奶業生產通過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的飼養體制也實現了由傳統奶業向現代奶業的轉變。筆者所訪問的所有奶牛農場都採用現代的品種、現代的技術和現代的管理。從品種上看,他們所利用的德系西門塔爾在乳肉兼用型品種當中,無疑屬於世界頂尖水平(母牛的平均單產水平約為7噸,同時,公犢有很好的育肥能力)。從技術上看,他們利用的草場全部為人工配方草場,每塊草場上有10種以上牧草配伍,保證了飼草營養的多樣性;牧草青貯及全株玉米青貯技術得到了普及推廣;人工授精技術和胚胎移植技術在家庭農場中得到了普遍採用。從管理上看,普遍實現了完全舍飼與TMR技術的完美結合;高產奶牛的補飼實現了由計算機控制;牛的糞便全部實現了無害化處理。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對糞便進行了無害化處理,環境中的異味小,所以除了一些大型的奶牛場實現了場村分離外,還有相當數目的小型奶牛場依然在村莊內經營。
2.4我國應該以家庭農場為中心發展現代畜牧業
從發達國家的畜牧業經濟發展趨勢上看,畜牧業生產的規模化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在這一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美國、加拿大選擇了大農場的發展道路,而歐洲各國則選擇了家庭農場的發展道路。雖然他們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但都分別實現了現代畜牧業這一產業發展目標。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正處於選擇何種規模化發展道路的交叉路闊。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的差異性大,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形成了農戶、專業戶、大農場、規模化飼養小區等多種經營成分並存的局面。但從全局上看,我國的畜牧業生產仍然是以農戶的家庭經營為主的國家,借鑒歐洲模式,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把越來越多的農戶打造成家庭農場,是畜牧業走向規模化經營的現實選擇。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特被強調針對家庭農場,科技創新、技術推廣、高科技的研發都要服務於家庭農場,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發展現代畜牧業。
3、發達國家畜牧業組織化特徵及對我國的啟示
3.1發達國家畜牧業的組織化特徵
發達國家的農業屬於高度組織化的產業之一。在農業內部,畜牧業的組織化程度要遠遠高於種植業、林業和漁業。這是因為:第一,許多畜產品屬於鮮活產品,貨架期很短,要提高銷售效率需要把生產者組織起來,進行有組織地銷售;第二,畜禽屬於活的動物,不能被人類直接消費,需要經過屠宰、加工後才能食用,所以畜牧業的產業鏈比種植業、林業和漁業都長,為了改善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協調性,需要建立產業組織。
發達國家畜牧業的產業組織,按照性質和功能可分為三類,即政治組織、經濟組織和技術組織,與三種組織對應的名稱分別是農民聯合會、農業合作社及農會或農業協會。農民聯合會屬於農民自己的政治性組織,獨立於任何黨派和政府部門,其主要職責是代表農民利益,在參與政府決策中,為農民說話,反映農民的意見和要求。如果政府出台的某項政策招到它的反對,這項政策就很難付諸實施。農業合作社屬於農民自己的經濟性組織,合作社向農民提供的服務項目包括:①銷售服務(銷售合作社),例如,向社員銷售機械、飼料、獸葯等投入品;②加工服務(加工合作社),社員生產的牛奶、肉類都是經過合作社加工後進入市場的;③金融服務(信用合作社),社員可以通過合作銀行進行儲蓄和貸款。農會屬於農民的技術組織,主要對農民提供各種技術咨詢,經常為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在育種、人工授精、胚胎移植、防疫等許多方面為農民提供上門服務。
3.2發達國家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特徵
發達國家畜牧業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與我國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存在著本質區別。我國目前的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模式為「公司+農戶」或者「公司+協會+農戶」,而發達國家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模式為「合作社+公司+農戶」。這兩種模式存在著本質區別。我國的「公司+農戶」模式,公司與農戶之間基本是一種買賣關系,屬於鬆散型的合作,公司與農戶之間沒有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甚至有時存在經濟利益紛爭,彼此之間缺乏誠信與關愛。國外的「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合作社是公司的所有者,農戶是合作社的股東,因此,農戶也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經營的好壞與農戶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年末農民可以享受分紅。公司和農戶之間在開拓市場、打造品牌方面存在一種互動力,形成了「品牌—市場—收益—品牌」良性循環。而「公司+農戶」很難形成這種良性循環。
3.3我國應該讓行業組織發揮更大作用
發達國家的畜牧業產業組織在行業發展過程中,既可以維護農民利益又可以為農民提供公眾服務,起到了政府部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發達國家政府賦予農民組織許多權利,例如,行業的規章制定、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標准和規范的制訂、技術推廣、政府補貼的發放、質量認證、市場監督等許多工作都交由行業組織辦理。而我國目前行業管理的許多權利掌控在政府部門手中,但由於人力資源缺乏,許多事情想管而無力去管,很容易形成管理漏洞,不利於產業的發展。政府部門將來應該逐步放權,把自己無能力管的事情交由行業協會來管,讓行業組織發揮更大作用。
Ⅲ 世界上現代農業模式有哪些東方型模式特點是什麼
有兩種典型的模式,一是人少地多的美國模式,二是人多地少的日本模式(包括韓國、台灣等)。
農業現代化起步時期的共同特點是:
(1)人均GDP水平較高,達到10000美元以上。
(2)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很小,在30%以下。
(3)農業勞動力的比重較高,在30%以上。
(4)農產品商品率低,在40%左右。
(3)紐西蘭現代化模式有哪些擴展閱讀
現代農業在突出現代高新技術的先導性、農工科貿的一體性、產業開發的多元性和綜合性的基礎上,還強調資源節約、環境零損害的綠色性。現代農業因而也是生態農業,是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擔負著維護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使命。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理念和行為,在土、水、氣、生物多樣性和食物安全等資源和環境方面均有嚴格的環境標准,這些環境標准,既包括產品本身,又包括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既包括對某地某國的地方環境影響,也包括對相鄰國家和相鄰地區以及全球的區域環境影響和全球環境影響。
Ⅳ 第二單元中國家有哪幾種現代化發展模式
1、自由放任型(英國為代表);
2、國家干預經濟型(以美國羅斯福新政為代表);
3、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型(以蘇聯斯大林模式為代表);
4、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型——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型(以中國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為代表);
5、國家干預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各自國家有計劃的市場經濟與世界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相結合)是當今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