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中文報紙有哪些
A. 紐西蘭介紹
紐西蘭,又譯紐西蘭,是南太平洋的一個國家,政治體制實行君主立憲制混合英國式議會民主制,現為英聯邦成員國之一。紐西蘭位於太平洋西南部,領土由南島、北島及一些小島組成,以庫克海峽分隔,南島鄰近南極洲,北島與斐濟及湯加相望。首都惠靈頓以及最大城市奧克蘭均位於北島。
14世紀時毛利人在此定居,1642年後,荷蘭人和英國人先後到此。1840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07年成為英國的自治領。1947年獲得完全自主,成為主權國家,現為英聯邦成員國。
紐西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全球最美麗的國家之一。世界銀行將紐西蘭列為世界上最方便營商的國家之一,其經濟成功地從以農業為主,轉型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化自由市場經濟。
(1)紐西蘭中文報紙有哪些擴展閱讀:
紐西蘭的文化傳統:
1、飲食
紐西蘭的「環太平洋」料理風格受到歐洲、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玻利尼西亞、日本和越南的影響。全國各地的咖啡館和餐廳都提供這種結合各地特色的料理。想品嘗地道的紐西蘭風格,可點羊肉、豬肉、鹿肉、鮭魚、小龍蝦、布拉夫牡蠣、鮑魚、貽貝、扇貝、甘薯、奇異果和樹番茄(tamalillo)等烹制的菜品。
2、藝術
紐西蘭的藝術與文化得自於各個種族,產生了結合毛利人、歐洲人、亞洲人和大洋洲人的特質。紐西蘭的藝術圈反映了這種融合。紐西蘭最有價值的繪畫中,有些是由查爾斯·高第(Czarles Goldie)於19世紀所畫的毛利人畫像。
3、文學
有許多紐西蘭作家將毛利文化與傳說寫進英文文學作品中。凱莉·胡姆(Keli Hulme)以極具創意的小說《The Bone People》而獲得權威的布克文學獎的肯定。
4、語言
官方語言:紐西蘭官方規定了三種官方語言,分別是英語、毛利語、紐西蘭手語。毛利語(Maori):毛利人從太平洋諸島來到紐西蘭之後,語音變化很少。基本上各地的人都可以溝通無礙。毛利語是紐西蘭土著毛利人的語言,也是紐西蘭的三種官方語言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紐西蘭
B. 墨爾本主要報紙有哪些(比較權威的)他們的網站是多少謝謝!
婆羅洲公報》(汶萊)(Borneo Bulletion)
《經濟時報》(孟買)(Economic Times)
《金融快報》(孟買)(Financial Express)
《印度教徒報》(馬德拉斯)(Hin)
《印度快報》(新德里)(Indian Express)
《政治家報》(加爾各達及新德里)(Statesman)
《印度時報》(孟買)(Times of India)
《雅加達郵報》(雅加達)(Jakarta Post)
《朝日新聞》(東京)(Asahi Shimbun)
《讀賣日報》(東京)(Daily Yomiuri)
《每日新聞》(東京)(Mainichi Daily News)
《讀賣新聞》(東京)(Yomiuri Shimbun)
《海峽時報》(新加坡)(Strait Times, The)
《商業時報》(科倫坡)(Business Times)
《馬來郵報》(科倫坡)(Malay Mail)
《新海峽時報》(科倫坡)(New Straits Times)
《星報》(Star, The)
《星期日郵報》(科倫坡)(Sunday Mail)
《商業記事報》(卡拉奇)(Business Recorder)
《民族報》(伊斯蘭堡)(Nation, The)
《商業世界報》(馬尼拉)(Business World)
《馬尼拉旗幟報》(馬尼拉)(Manila Standard)
《菲律賓每日問訊報》(Philippine Daily Inquirer)
《韓國先驅報》(首爾)(Korean Herald)
《韓國時報》(首爾)(Korean times)
《曼谷郵報》(Bangkok Post)
《民族報》(Nation, The)
《西貢時報》(胡志明市)(Saigon Times)
《莫斯科時報》(俄羅斯)(Moscow Times)
《科威特時報》(科威特)(Kuwait Times)
《每日星報》(貝魯特)(Daily Star, The)
《土耳其每日新聞》(安卡拉)(Turkish Daily News)
《卡里時報》(阿布扎比)(Khaleej Times)
大洋洲
《堪培拉時報》(堪培拉)(Canberra Times)
《澳大利亞》(堪培拉)(Australian, The)
《布里斯班新聞》(布里斯班)(Brisbane News)
《每日電訊》(悉尼)(Daily Telegraph)
《時報周刊》(墨爾本)(Weekly Times, The)
《斐濟時報》(蘇瓦)(Fiji Times)
《星期日星報》(紐西蘭)(Sunday Star Times)
《紐西蘭郵報》(惠靈頓)(Dominion Post)
歐洲
《泰晤士報》(倫敦)(Times, The)
《星期日泰晤士報》(倫敦)(Sunday Times)
《每日郵報》(利物浦)(Daily Post)
《衛報》(英格蘭)(Guardian, The)
《每日鏡報》(英格蘭)(Daily Mirror)
《金融新聞》(英格蘭)(EFinancial News)
《快報》(倫敦)(Express, The)
《每日電訊報》(倫敦)(Daily Telegraph, The)
《經濟學家》(倫敦)(Economist, The)
《獨立報》(倫敦)(Independent, The)
《會計師時代》(英格蘭)(Accountancy Age)
《銀行家》(英格蘭)(Banker, The)
《商標戰略》(英格蘭)(Brand Strategy)
《數據戰略》(英格蘭)(Data Strategy)
《工程師》(英格蘭)(Engineer, The)
《金融顧問》(英格蘭)(Financial Adviser)
《金融時報-特刊》(英格蘭) (Financial Times-Mandate)
《金融時報-投資者》(英格蘭)(Financial Times-Investor)
《基金戰略》(英格蘭)(Fund Strategy)
《投資顧問》(英格蘭)(Investment Adviser)
《律師》(英格蘭)(Lawyer, The)
《市場》(英格蘭)(Marketing)
《金屬經營製造》(英格蘭)(Metalworking Proction)
《貨幣管理》(英格蘭)(Money Management)
《愛爾蘭時報》(都柏林)(Irish Times)
《貝爾法斯特電訊報》(北愛爾蘭)(Belfast Telegraph)
《商業與財經》(愛爾蘭)(Business and Finance)
《先驅報》(格拉斯哥)(Herald, The)
《布達佩斯太陽報》(布達佩斯)(Budapest Sun)
《布達佩斯商業報》(布達佩斯)(Budapest Business Journal)
《波蘭新聞公告》(波蘭)(Polish News Bulletin)
《歐洲技術》(比利時)(Tech Europe)
《波羅的海時報》(拉脫維亞)(Baltic Times)
《斯洛伐克觀察家》(斯洛伐克)(Slovak Spectator, The)
北美洲
《亞特蘭大日報/憲法報》(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The)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基督教科學篾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The)
《洛杉磯每日新聞》(Daily News of Los Angeles)
《達拉斯新聞早報》(Dallas Morning News)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太平洋每日新聞》(Pacific Daily News)
《今日美國》(USA Today)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The)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
非洲
《每日鏡報》(衣索比亞)(Daily Monitor)
《每日觀察家》(甘比亞)(Daily Observer, The)
《獨立報》(甘比亞)(Independent, The)
《阿克拉郵報》(迦納)(Accra Mail)
《郵報》(喀麥隆)(Post, The)
《民族日報》(肯亞)(Daily Nation, The)
《納米比亞人》(納米比亞)(Namibian, The)
《新聞》(奈及利亞)(News, The)
《開普頓東部新聞》(南非)(East Cape News)
《新視覺》(烏干達)(New Vision)
《郵報》(尚比亞)(Post, The)
《辛巴威獨立報》(辛巴威)(Zimbabwe Independent)
C. 紐西蘭華人的歷史
黃徐毓芳(Pansy Wong),紐西蘭首位亞裔國會議員和內閣閣員。
王小選,行動黨前國會議員。 陳彼得(Peter Chin),但尼丁市長。 (Meng Foon),吉斯本市長。
鄭成美,時事評論員,馬來西亞華人,後移居紐西蘭。 鄭明賢(Tony Tay),馬來西亞華人,生於沙撈越洲古晉市。現為奧克蘭最大房地產公司Tony Tay GroupCEO,同時也是奧克蘭會幕浸信會執事長老。為奧克蘭著名華人企業家,目前正與政府合作建造南太平洋地區最大的攝影棚。
Bic Runga,歌手/作曲者,父母親是毛利人與馬來西亞華裔。
Li Ming Hu,演員。
Raybon Kan,喜劇演員與報紙專欄作家。
李春麗,英聯邦運動會乒乓球比賽金牌得主。
陳曉燕,紐西蘭最大華文媒體《紐西蘭中文先驅報》總裁
曾皚文, 紐西蘭惠靈頓《鄉音》報創始人
袁萍, 2005年馬來西亞亞洲擊劍錦標賽冠軍,2005年波蘭世界錦標賽第三名,2010年第19屆英聯邦運動會 女子花劍個人冠軍 ,連續六屆紐西蘭全國擊劍錦標賽冠軍,四屆澳大利亞擊劍錦標賽冠軍,兩屆大洋洲擊劍錦標賽冠軍。
D. 紐西蘭的英文報紙多少錢一份
以奧克蘭發行量最大的報紙New Zealand Herald為例(也是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零售價:周一至周五,每份2元;周末版每份3.2元
訂閱價:大約每月45元
E. 全世界說中文的國家有哪些
全世界說中文的國家除了中國還有新加坡。中文是漢語語族的民間通俗統稱,漢語歷史悠久,使用人數最多,世界上廣義上的中文(漢字)的使用人數在17億以上,是中國、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亦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
中文作為一種象形文字,具有超語言交際功能,不是單純的語言符號。歷史上,壯語、白語、苗語、蒙古語、滿語地區,以及周邊國家等皆有使用中文記錄之習慣。中文以其超越地域、超時空的方式,給不同語種、不同背景的人們提供了交流上的便利。
漢語主要使用范圍包括中國全境(大陸、港澳、台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的漢族華人社區。漢語 、侗語、黎語、彝語、苗語、瑤語,中國境外的泰語、緬甸語等都是親屬語言。
(5)紐西蘭中文報紙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文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總部設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 發布報告稱,自1994年以來加入英語的新詞彙中,「中文借用詞」數量獨占鰲頭,以5%-20%的比例超過任何其他語言來源。
該機構主席帕亞克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中文對國際英語的沖擊比英語國家還大。」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姚雙雲教授認為,產生這一現象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
第一,英語開放度高,包容性強,借詞龐雜。
第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必然推動各種語言間的詞語借用。
第三,漢語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對英語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歸根到底,漢語詞彙的大量「出口」,其深層原因是中國在全球影響力的提升和關注度的提高。
F. 世界著名媒體有哪些
代表媒體:
1)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簡稱AP)
2)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簡稱UPI)
3)路透社(Reuters Ltd,簡稱Reuter)
4)法新社(Agence France Press,簡稱AFP)
5) 俄羅斯通訊社(簡寫ITAR-TASS)
6)衛星通訊社(Sputnik news agency & radio,簡稱Sputnik)
7)德意志新聞社(Deutsche Presse Agentur,簡稱DPA)
8)新華社
拓展資料:
1、路透社
路透社的創立者保羅·朱利葉斯·路透(1816—1899年),在哈瓦斯通訊社當翻譯。1849年離開該社,在德國的亞琛設立通訊機構,利用信鴿向布魯塞爾傳遞商業及股票行情,但效果並不理想。
1850年,英吉利海峽海底電纜鋪設成功。第二年,路透於倫敦正式創辦了路透社。其傳播的內容,大部以商業消息為主,訂戶多為銀行家及證券經紀人,後來才逐漸增加政治及外交消息,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消息報道。
路透社一開始得不到倫敦報界的支持,處境艱難。如《泰晤士報》便是反對路透社最力的一家。
1858年,倫敦《廣知晨報》在路透的鼓動下,成了該社的第一個報紙訂戶。緊接著《每日電訊報》、《前鋒晨報》、《晨間郵報》、《標准報》等相繼成為路透社的經常客戶。在激烈的競爭面前,《泰晤士報》也不得不採用路透社的消息了。
在得到倫敦報界的支持後,路透社的業務迅速膨脹起來。美國的南北戰爭、歐洲的法德關系,成了其國際報道的重點。同時,路透社還將觸角伸向了未被開墾的亞洲、非洲、大洋洲,並同歐洲其他兩大通訊社展開競爭。
2、美國聯合社
1848年,墨西哥戰爭期間,為了及時報道這場戰爭,紐約市的6家大報成立了一個聯合採訪部。戰爭結束後,那6家報紙又出於共同采訪國外新聞的目的,在聯合採訪部的基礎上,合股組織了「港口新聞聯合社」。
這6家合股人,共租用兩條船,迎接入港的歐洲船隻採訪新聞,所需經費由合股人分擔。1856年,港口新聞聯合社改組為紐約新聞聯合社。此後,紐約新聞聯合社便迅猛地發展起來。
哈瓦斯通訊社、沃爾夫社、路透社的最初出現,是作為以贏利為目的的個人企業來創辦的,與報界並無直接關系。
而紐約新聞聯合社,一開始就是以報紙之間合作社性質的組織出現的;其存在和發展的目的,不在乎營利,而在於為報紙提供消息。
3、法新社
全稱為法國新聞社,成立於1944年,是與路透社、美聯社和合眾社齊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訊社之一。前身是由夏爾·哈瓦斯於1835年創建的「哈瓦斯通訊社」。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訊社中資格最老的。
英國路透社創辦人朱利葉斯·路透,德國沃爾夫通訊社創辦人伯恩哈德·沃爾夫都曾在該通訊社工作過並加以仿效創辦了自己的通訊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哈瓦斯社的業務迅速發展,僅在巴黎就有工作人員300多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黎淪陷,但哈瓦斯社並未停止工作。1944年8月,巴黎解放,為戰爭所迫而離開新聞社的工作人員紛紛返回。後哈瓦斯社與在抵抗運動中成立的幾個通訊社合並在哈瓦斯社原址上成立了法新社。
同年9月,法新社以法令的形式獲得臨時公共機構地位。法新社名義上是獨立的報業聯營企業,實際上是法國官方通訊社。
法新社領導機構包括三個組織:(1)管理委員會是法新社最高領導機構,委員任期三年,管委會由社長兼總經理主持;(2)高級委員會負責監督法新社章程的實施;(3)財務委員會負責監督預算的執行和財務管理。
法新社業務上分三大部:新聞部、總務部、技術部。而攝影部較小,從屬於新聞部。總社每天通過各條線路用各種文字編發新聞稿。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新聞稿訂戶約3500家。
1957年1月10日,法國政府發布一項法令,規定法新社應准確、迅速、清晰並完全獨立地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向全世界各地發消息,報道世界政治、金融、體育新聞和傳送各種圖片。報道分別用法、英、西、德、阿、葡文供稿。
其中法文稿11條線路,占所發消息文字的60%,英文稿3條線路,占所發消息文字的15%。英、西、德文稿在總社編譯,文稿在開羅中東社代為譯發,葡文在里斯本和聖保羅翻譯。
4、塔斯社
俄通社和塔斯社都是俄羅斯新聞通訊社的簡稱。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於1992年1月22日簽署命令,在塔斯社與俄新社的基礎上成立俄羅斯新聞通訊社,簡稱俄通社。
同時,俄通社中建立獨立的塔斯社機關,負責協調獨聯體各國新聞事宜。自1992年1月30日零點起,塔斯社播發的新聞稿已正式採用俄通社-塔斯社電頭。
5、新華社
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訊社,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性通訊社。現任社長、黨組書記李從軍,總編輯何平,副社長魯煒、周錫生、周樹春,中紀委駐社紀檢組長劉越,秘書長張錦。
新華社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創建於江西瑞金的「紅色中華通訊社」,1937年在延安改為現名。70多年來,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新華社的職能逐步加強和拓展。新時期新華社主要擔負著黨的耳目喉舌、國家通訊社、消息總匯和世界性通訊社的職能。
履行上述四項職能主要通過三種形式:一是傳統形式的報道,包括文字、圖片、圖表通稿、專線稿、專特稿,國內、國際參考報道等;二是新形式的報道,主要是在新技術條件下興起的網路、信息、音頻、視頻、手機簡訊等業務;三是社辦報刊。 新華社現有工作人員13,000多人。
6、合眾社
合眾社:合眾社全稱為美國合眾國際社,是美國第二大通訊社,國際性通訊社之一,簡稱UPI。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商業通訊社。由著名報人斯克里普斯創立於1902年。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發展勢頭強勁。1958 年,與赫斯特創辦的國際社合並組成了合眾國際社。
G. 每個國家的國際新聞報社
你是要這個資料吧?
世界各國主要通訊社
美聯社:AP (Associated Press)
路透社:Reuters
法新社:AFP (Agence France Press)
塔斯社:TASS - ITAR-TASS News Agency (The Information Telegraph Agency of Russia)
安莎社 ANSA (Italia)
埃菲社:EFE (La Agencia EFE,S.A. Span)
德新社:DPA(Deutsche Presse Agentur)
巴通社:Associated Press of Pakistan
合眾國際社:UPI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韓國廣播公司:KBS (Korea Broadcasting System)
日本《東京新聞》:Tokyo Shimbun of Japan
半島電視:Al Jazeera
世界主要通訊社縮略語
World News Agency Acronyms
縮略語
原名全稱
中文譯名
國別
AAP
American Associated Press
美洲報聯社
美國
AAP
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
澳大利亞聯合新聞社
澳大利亞
ATP
Agence Telegraphique Pars
波斯通訊社
伊朗
AFP
Agence Francaise de Presse
法新社
法國
LATIN
Agencia Informativa Latino Americana
拉丁社
阿根廷
AGERPRES
Agentia Romina de Press
羅通社
羅馬尼亞
AIM
Agencia Information Mozambique
印度東北通訊社
印度
ANSA
Agenzia Nazionale Stampa Associata
安莎通訊社
義大利
ATR
Antara News Agency
安塔拉通訊社
印度尼西亞
AP
Associated Press
美聯社
美國
APP
Associated Press of Pakistan
巴聯社
巴基斯坦
BNY
Belga News Agency
比利時通訊社
比利時
BERNAMA
Berita National Malaysia
馬來西亞國家通訊社
馬來西亞
CTK
Ceskoslovenska Tiskova Kancelar
捷克通訊社
捷克
CP
Canada Press
加拿大通訊社
加拿大
DPA
Deutsche Presse Agentur
德新社
德國
IIS
Indian Information Service
印新處
印度
IRNA
Islamic Republic News Agency
伊斯蘭共和新聞社
伊朗
JNA
Jiji News Agency
時事通訊社
日本
KCNA
Korean Central News Agency
朝中社
朝鮮
KNS
Kyodo News Service/Kyodo Tsysgubsga
共同社
日本
MEN
Middle East News Agency
中東通訊社
埃及
NZPA
New Zealand Press Association
紐西蘭報聯社
紐西蘭
PAPA
Pan African Press Association
泛非新聞社
奈及利亞
PAP
Polska Agencja Prasowa
波蘭通訊社
波蘭
PETRA
Jordan News Agency
約旦通訊社
約旦
PTI
Press Trust of India
印報托
印度
Reuter
Reuter's News Agency
路透社
英國
SANA
Syrian Arab News Agency
敘利亞阿拉伯通訊社
敘利亞
TASS
Telegraph Agency of the Soviet Union
塔斯社
俄羅斯
UPI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合眾國際社
美國
USIS
US Information Service
美新處
美國
VNA
Vietnam News Agency
越南通訊社
越南
<http://www.pass-e.com>真題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