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鸚鵡是世界上怎麼樣的鸚鵡
⑴ 鸚鵡的資料
鸚鵡 (鸚形目動物)
鸚鵡是鸚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眾多羽毛艷麗、愛叫的鳥。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常被作為寵物飼養。它們以其美麗的羽毛,善學人語技能的特點,更為人們所欣賞和鍾愛。分布在溫、亞熱、熱帶的廣大地域。種類非常繁多,有2科、82屬、358種,是鳥綱最大的科之一。主要分布於熱帶森林中。
⑵ 搜集關於鸚鵡的資料
鸚鵡是鸚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眾多羽毛艷麗、愛叫的鳥。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常被作為寵物飼養。
它們以其美麗的羽毛,善學人語技能的特點,更為人們所欣賞和鍾愛。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體長可達100厘米,最小的是藍冠短尾鸚鵡,體長僅有12厘米。
(2)紐西蘭鸚鵡是世界上怎麼樣的鸚鵡擴展閱讀:
種群現狀
隨著人類文明的足跡的延伸,工業化程度的發展,這些美麗的鳥也同樣面臨生存環境的惡化,種群銳減,一些種類已經或接近滅絕。紐西蘭的鴞鸚鵡,是唯一一種夜行性的在地面上爬行的鸚鵡科鳥類。它們原來分布於紐西蘭南部、司圖爾特和其它島嶼,由於棲息地的老鼠和鼬而瀕臨滅絕。
以塔布堤島命名的塔布吸蜜鸚鵡,已在它的祖籍南太平洋的這個小島上絕跡,人們顧及它的名實相符,只有新從庫克群島引進,但仍岌岌可危。這兩種鸚鵡的天敵是鼠和貓,而它們在原籍生活了千百年,世代繁延,少有天敵。
是人類活動的蹤跡打破了這里的和平與寧靜,船把開拓者、旅行者送到這些島嶼上的同時也將鼠和貓送上了島。這些殺手吞吃鳥蛋和幼雛,讓它們陷入滅頂之災。無奈,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將倖存者遷往沒有天敵的島嶼,不再公知於眾。我們今後也只能在圖片和郵票上看到這些美麗的鸚鵡了。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⑶ 鸚鵡的生活習性,外貌,主要吃什麼,他們主要生活在什麼地方
鸚鵡是鸚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眾多羽毛艷麗、愛叫的鳥。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常被作為寵物飼養。
它們以其美麗的羽毛,善學人語技能的特點,更為人們所欣賞和鍾愛。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體長可達100厘米,最小的是藍冠短尾鸚鵡,體長僅有12厘米。
大多數鸚鵡主食樹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實、種子、堅果、漿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蟲。吸蜜鸚鵡類則主食花粉、花蜜及柔軟多汁的果實。
鸚鵡類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分布在溫、亞熱、熱帶的廣大地域。種類非常繁多,有2科、82屬、358種,是鳥綱最大的科之一。主要分布於熱帶森林中。在南半球有些種類擴展到溫帶地區,也有一些種類分布到遙遠的海島上。
鸚鵡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種類最多,在非洲和亞洲種類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卻有一些很有名的種類,如灰鸚鵡、情侶鸚鵡、牡丹鸚鵡。拉丁美洲的鸚鵡中最著名的是各種大型的金剛鸚鵡。大洋洲的鸚鵡比拉丁美洲更加多樣化。
(3)紐西蘭鸚鵡是世界上怎麼樣的鸚鵡擴展閱讀:
隨著人類文明的足跡的延伸,工業化程度的發展,這些美麗的鳥也同樣面臨生存環境的惡化,種群銳減,一些種類已經或接近滅絕。紐西蘭的_鸚鵡,是唯一一種夜行性的在地面上爬行的鸚鵡科鳥類。
它們原來分布於紐西蘭南部、司圖爾特和其它島嶼,由於棲息地的老鼠和鼬而瀕臨滅絕。以塔布堤島命名的塔布吸蜜鸚鵡,已在它的祖籍南太平洋的這個小島上絕跡,人們顧及它的名實相符,只有新從庫克群島引進,但仍岌岌可危。
這兩種鸚鵡的天敵是鼠和貓,而它們在原籍生活了千百年,世代繁延,少有天敵。是人類活動的蹤跡打破了這里的和平與寧靜,船把開拓者、旅行者送到這些島嶼上的同時也將鼠和貓送上了島。這些殺手吞吃鳥蛋和幼雛,讓它們陷入滅頂之災。
無奈,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將倖存者遷往沒有天敵的島嶼,不再公知於眾。我們今後也只能在圖片和郵票上看到這些美麗的鸚鵡了。
⑷ 世界上最胖的鸚鵡
世界上最胖的鸚鵡鴞鸚鵡。
據《衛報》報道,紐西蘭年度最佳鳥類評出,不會飛的胖鸚鵡kākāpō(鴞鸚鵡)當選。
kākāpō是世界上體重最重,且壽命最長的鸚鵡,也是全世界上唯一一種沒有任何飛行能力的夜行性鸚鵡。這次評選競爭激烈,在評選過程中,因數百張選票來自一個IP地址時,甚至有人指控選舉舞弊。BBC甚至與美國大選進行對比,但稱這是可愛版本。
鴞鸚鵡(學名:Strigops habroptila),紐西蘭人叫「kakapo」,這是當地的毛利語,kaka即「鸚鵡」,po的意思是「夜」。中文翻譯成鴞鸚鵡頗為神似,因為鴞鸚鵡的臉盤的確酷似夜間活動的貓頭鷹。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披上黃綠色的細點,是紐西蘭的特有種。
它面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須,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地短的尾巴。它的不同習性使它成為一種相當獨特的品種-它是世上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體型冠絕同類。
夜行性、草食性,表現出兩性異形的身體結構,基礎代謝率緩慢,雄性不負責照顧幼小,也是唯一一種實行一夫多妻制、並實行求偶場交配製度的鸚鵡。
主要是草食性,吃原生的植物、種子、果實及花粉等。它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之一。屬極危物種。分布於紐西蘭南部、司圖爾特和其它島嶼。
鴞鸚鵡:
(學名:Strigops habroptila)體長59 - 64厘米,體重950 - 4,000 克。有一對相對短的翅膀,並缺少了鳥類控制飛行肌肉的龍骨,不能飛。紐西蘭人叫「kakapo」,這是當地的毛利語,kaka即「鸚鵡」,po的意思是「夜」。
中文翻譯成鴞鸚鵡頗為神似,因為鴞鸚鵡的臉盤的確酷似夜間活動的貓頭鷹。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披上黃綠色的細點,是紐西蘭的特有種。它面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須,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地短的尾巴。
它的不同習性使它成為一種相當獨特的品種-它是世上唯一一種不會飛行的鸚鵡,體型冠絕同類。
⑸ 世界十大珍稀鸚鵡
世界十大珍稀鸚鵡
世界十大珍稀鸚鵡,世界上有著多種多樣的生物,每一種動物的生活習性都是截然不同的,人們平時能見到的動物除了禽類和畜類之外,只有其中極少的一部分而已,也不清楚它們的種類,下面來了解一下世界十大珍稀鸚鵡?
世界十大珍稀鸚鵡1
1、美冠鸚鵡
費加羅美冠鸚鵡是一種最聰明的鸚鵡,說它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一點都不誇張。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在研究時發現,這只鸚鵡不僅可以自己創造工具而且還會利用自己製造的工具吃到想要吃的食物。
2、短尾鸚鵡
短尾鸚鵡主要棲息於森林邊緣、樹木繁茂的地區、次生林、果園和椰子種植園。喜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也與其他物種混群。一般在樹冠頂層活動,但有時為了尋找合適的食物,也下降到較低的地方。主要吃花蜜和鮮花,晚成雛。分布於中國的雲南、印度、錫金、孟加拉、斯里蘭卡、中南半島。
3、鴞鸚鵡
紐西蘭人叫kakapo,這是當地的毛利語,kaka即鸚鵡,po的意思是夜。中文翻譯成鴞鸚鵡頗為神似,因為鴞鸚鵡的臉盤的確酷似夜間活動的貓頭鷹。是一種夜行性鸚鵡,全身披上黃綠色的細點,是紐西蘭的特有種。它面上有鴞形目獨有的面盤羽毛排列,有獨特的感受器-羽須,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腳,翅膀及相對地短的尾巴。
4、金剛鸚鵡
金剛鸚鵡是熱帶美洲鳥類,原生地是森林,特別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雨林。食譜由許多果實和花朵組成,食量大。在河岸的樹上和崖洞里築巢。比較容易接受人的訓練,和其他種類的鸚鵡能夠友好相處,但也會咬其他動物和陌生人。壽命達65年。有些種類可學會用柔和的聲音模仿說話。但很多情況下會像野生鸚鵡那樣尖叫。
5、長尾鸚鵡
長尾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共有5種亞種。鳥體為綠色,喉嚨、胸部和腹部為黃綠色;眼睛和鳥喙之間藍黑色;頭頂深綠色,頭部兩側和頸部為玫瑰紅色。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紅樹林區、沼澤區、雨林邊緣、次要林區、部分被開墾的地區、棕櫚園區;偶爾也會前往市郊,在公園或者花園的高大樹木上休憩。
6、澳大利亞鸚鵡
澳洲鸚鵡是所有鸚鵡中兩性外表差異最明顯的種類,它們的體型是所有鸚鵡亞種中最大的,身長40厘米,體重450610克,翼展約280毫米,尾巴通常長於145毫米。鸚鵡家族中較小的一種,其大小介於最小的虎皮鸚鵡和最大的非洲灰鸚鵡之間 ,與人關系好,像狗一樣認主人。
7、巴哈馬鸚鵡
巴哈馬鸚鵡屬於古巴亞馬遜鸚鵡的亞種,其發現的化石顯示這種鳥類可追溯到50000年前。這種鳥一般長12到13英寸,頭上的羽毛潔白無瑕,身上的羽毛又呈鮮亮的綠色,非常容易辨識。據說當年哥倫布登上阿巴科島的時候曾對這里的鸚鵡數量感到非常驚奇,並在他的旅行記錄中寫到:成群的鸚鵡甚至遮蔽了太陽。
8、地鸚鵡
地棲鸚鵡主要棲息地是熱帶的'低緯度矮灌木叢。有季節性的地區性遷移。吃莎草科,禾本科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種子。繁殖期介乎9月至1月,會在地上挖坑築巢,藏在樹枝下。分布於澳大利亞。
9、紅眉亞馬遜鸚鵡
紅眉亞馬遜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外表帥氣。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於巴西。
10、紅尾黑鳳頭鸚鵡
紅尾黑鳳頭鸚鵡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也會食用水果、堅果、花朵、昆蟲。常在桉樹上築巢。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北部和西部。壽命可能達到50年以上,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因其雄鳥尾部的一片鮮紅色羽毛而得名。
世界十大珍稀鸚鵡2
1. 美冠鸚鵡
美冠鸚鵡源於費加羅地區,是世界上最聰明的鸚鵡種類,據研究表明,它可以有效的利用工具吃到食物。因為在全球數量稀少。僅有1000多隻左右,每一隻的價格在一萬元,非常的珍貴。
2. 短尾鸚鵡
短尾鸚鵡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爾地區,它的顏色費海滄那個的鮮艷,其叫聲非常的柔和婉轉,它的品種非常多,價格也比較昂貴,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3. 鴞鸚鵡
鴞鸚鵡是紐西蘭特有品種,是一種夜間活動的鸚鵡,擁有非常完善的嗅覺能正確的區分多種食物,因為受到很多哺乳動物和食肉動物的大量捕殺以及人類的頻繁活動,使他們的數量激急速下降,是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
4. 金剛鸚鵡
金剛鸚鵡產於美洲熱帶地區,擁有非常漂亮鮮艷的羽毛,其體型也非常巨大,其壽命高達65年,有的品種還會模仿人類說話,非常聰明,但在美洲地區,由於盜捕現象,及棲息地被破壞等原因,是它們的數量及其稀少,有瀕臨滅絕的風險。
5. 長尾鸚鵡
長尾鸚鵡主要分布在世界部分地區的森林,雨林等邊緣,少數會在市區,因為其棲息地被人類的大量砍伐,造成了該物種的急速下降,被認為是十大名貴鸚鵡之一,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6. 棕櫚鳳頭鸚鵡
棕櫚鳳頭鸚鵡主要分布在新幾內亞的熱帶雨林,森林等地區,擁有十分獨特的鳳頭,因為長的像金剛鸚鵡,所以也叫「椰子金剛」,在國際寵物市場上價格高達一萬美金,但仍舊非常受歡迎,但因為捕殺現象嚴重,其數量也受到極大的威脅。
7. 非洲灰鸚鵡
非洲灰鸚鵡以其獨特的交流能力,非常活潑的性格,高超的智商在寵物市場上非常受歡迎,是很多鸚鵡愛好者的首選,但近年來,其數量也在日漸減少,是十大名貴鸚鵡之一。
8. 彩虹吸蜜鸚鵡
彩虹吸蜜鸚鵡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印尼等地區,擁有多姿多彩的外表,是世界十大最美的鳥之一,而且非常聰明,學習能力也很強,是非常受歡迎的寵物鳥。但是它的壽命對於其他鸚鵡來說是比較短的,大多數只有20年的壽命,所以非常名貴
9. 緋胸鸚鵡
緋胸鸚鵡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區域以及少量中國地區,平時喜歡棲息在山麓地帶,在同類鸚鵡中飛行速度響度較慢,聲音也比較粗狂,雖然它的數量非常多,但由於棲息地遭到破壞,數量也大不如從前,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10. 太陽錐尾鸚鵡
太陽錐尾鸚鵡擁有如同太陽一般的羽毛,主要分布在巴西,蓋亞那等乾旱地區,因為它的體型非常可愛還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使它成為最受歡迎的寵物鳥之一,但是其數量非常稀少,是瀕危物種。
世界十大珍稀鸚鵡3
1.藍喉金剛鸚鵡
它是色彩最漂亮、體型最大的鸚鵡之一,面部無羽毛,布滿了條紋,有點像京劇中的花臉臉譜,尾極長,翅膀及尾部呈亮麗的藍綠色,喉部呈藍色,是非常珍貴稀有的鸚鵡。
2.五彩金剛鸚鵡
五彩金剛鸚鵡是金剛裡面羽毛顏色最豐亮艷的,外表跟綠翅金剛鸚鵡有點相似,區別是五彩金剛鸚鵡的翅膀上有著鮮艷的黃色羽毛,綠翅金剛鸚鵡翅膀沒有鮮黃色的羽毛,是非常名貴的鸚鵡品種,國內不超500隻。
3.棕櫚鳳頭鸚鵡
它全身呈現黑色,在他的頭頂有一個可見的紅點。臉裸露,似金剛鸚鵡,故又稱椰子金剛。現在價格都是上萬,同時也是很少見,國內只有少數人飼養。
4.紅冠鳳頭鸚鵡
也叫做鳳頭鸚鵡、紅冠巴丹(旦)、甘甘鳳頭鸚鵡,雄鳥頭部呈鮮紅色,後冠上有一個向前彎曲的頂部, 在幼鳥時期頭部的紅羽稀少且分散,會隨著年齡而增加。雌鳥頭和冠均灰褐色,下體泛有強烈的淺黃色紋。
5.灰機鸚鵡
灰機鸚鵡市場上又有剛果非洲灰鸚鵡和提姆那灰鸚鵡,因說話能力強,成為市場上熱銷貨,成年灰鸚鵡智商和七歲孩童智商一樣,擅長模仿人說話,故廣受鸚鵡愛好者喜愛,也是較為名貴的鸚鵡品種。
6.鮭色鳳頭鸚鵡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鳳頭鸚鵡,體型比大葵大一點點,因體形碩大外表美麗。特別受年輕女性的喜愛。目前全世界的總數量約有8000隻,人工飼養的數量比野外多。
7.米切氏鳳頭鸚鵡
來自澳大利亞的鳳頭鸚鵡,因美麗的冠羽豎立起如車輪般,其外形顏色與眾不同,廣受土豪玩家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應低於2萬只,是能合法買賣進口的鳳頭鸚鵡中價位最貴的之一。
8.彩虹吸蜜鸚鵡
彩虹吸蜜鸚鵡的羽毛顏色是特別顯眼的,五彩斑斕的感覺,這種鸚鵡相較而言壽命是比較短的,一般只有20年,性格則很活潑喜歡群居生活,目前在澳大利亞、所羅門以及印尼是比較常見的。
9.緋胸鸚鵡
緋胸鸚鵡的胸前會有一片淡淡的粉紅色,也是因此得名,它的說話能力學習能力極強,但是也比較的少見,因為很難人工繁殖。
10.太陽錐尾鸚鵡
太陽錐尾鸚鵡顏色是非常鮮艷的橙色,主要分布在巴西、蓋亞那以及委內瑞納等國家地區,屬於瀕危物種。
⑹ 這只鸚鵡身高3英尺,1900萬年前統治著紐西蘭森林的棲息地
對巨型鸚鵡赫拉克勒斯的重建顯示了這只巨大的鸚鵡是如何使紐西蘭小鷦鷯(Kuiornis)相形見絀的。弗林德斯大學的布萊恩·喬的插圖,想像一隻鸚鵡站在3英尺(1米)高的地方,大約2歲孩子的身高。這只巨大的鳥生活在1900萬年前的紐西蘭,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鸚鵡,也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巨型鸚鵡。
古生物學家最近描述了這只巨大的鳥,是在紐西蘭聖巴坦斯一個化石豐富的地點發現的一對腿骨化石。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報告說,這些骨頭「又大又結實」,在生活中,這只鳥的體重可能高達15磅(7公斤),
他們給這只鳥取名為「赫拉克勒斯」(Heracles unexpatus):「赫拉克勒斯」(Heracles)是對神話中的希臘英雄的贊許,也被稱為「大力神」,這個物種的名字「unexpectatus」說明了研究人員發現這個之前未知的巨像是多麼出乎意料。[消滅:歷史上最神秘的滅絕]
紐西蘭以其他種類的滅絕巨鳥而聞名,這些巨鳥曾經在其森林和草原上活動,並在其天空翱翔。這只巨大的、不會飛的莫阿(Dinornis robustus)的肩膀高達6英尺(2米),體重高達530磅(240公斤),而哈斯特鷹(Hieraaetus moorei)的翼展約為10英尺(3米),體重高達26磅(12公斤)。
科學家發現了這只鸚鵡的腿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特雷弗·沃西說,2008年的骨頭;多年來,他們一直在尋找更多的動物化石,但令人沮喪的是,更多的證據仍然難以捉摸,再也沒有曝光了。所以我們決定,好吧,現在我們需要講這個故事,」沃西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科學現場》雜志,
的圖片顯示了赫拉克勒斯在一個平均身高的人和一隻普通的喜鵲旁邊的輪廓。(坎特伯雷博物館的保羅·斯科菲爾德)
骨頭堅硬,壁厚,說明赫拉克勒斯不會飛。不過,沃西說,它可能能夠像現代的卡卡波(Strigops habroptilus)那樣爬樹和滑翔,卡卡波是紐西蘭本土的一種大型鸚鵡。卡卡波鸚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鸚鵡,但赫拉克勒斯的體型很容易比它矮胖、不會飛的同類大一倍。
「它生活在一個亞熱帶雨林中,那裡有豐富的月桂樹、棕櫚樹、蘇鐵樹和木麻黃樹——所有這些都會產生果實和種子,這只鸚鵡會吃掉,」沃西說。赫拉克勒斯很可能占據了森林底部的這個生態位,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這個物種進化成比其他鸚鵡大得多。
是什麼結束了這些強大鳥類的統治?罪魁禍首可能是氣候變化,沃西說。大約1200萬到1300萬年前,全球氣溫驟降;隨著時間的推移,紐西蘭的熱帶森林變成了溫帶森林,大大減少了全島的果樹數量。
赫拉克勒斯主要食物來源的消失「將是導致這只鳥滅絕的主要候選者,「值得一提的是,」
這一發現發表在今天(8月6日)的《生物學快報》雜志的網路版上。
鳥類祖先:學會飛漂亮鳥的恐龍:一項聰明的鸚鵡鳥研究的圖像揭示了10件你不知道的事情,最初發表在《生活科學》上。
⑺ 世界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你知道是什麼鸚鵡嗎
鴞鸚鵡。
鴞鸚鵡,紐西蘭人稱為kakapo,這是當地獨有的毛利語,kaka的意思是鸚鵡,po就是夜的意思。鴞鸚鵡的臉盤酷似貓頭鷹,屬於夜行性的鸚鵡,全身不滿黃綠色的細點,是紐西蘭特有的品種。面上有面盤羽毛排列,有羽須,大而灰的喙,腿短、腳大,翅膀和較短的尾巴。同時鴞鸚鵡也是世上唯一不會飛的鸚鵡,在體型方面和同類也有很大的區別。
鴞鸚鵡喜歡獨居,嗅覺系統較為完善。它們在覓食時能通過氣味來辨別食物的種類。鴞鸚鵡身上會發出特殊的香氣,不少人用麝香、果香以及蜜糖等味道來形容鴞鸚鵡身上的這種香氣。鴞鸚鵡的嗅覺系統和獨特的氣味也被當作是社群間比較獨特的生化傳遞訊息,但氣味也是掠食者搜索鴞鸚鵡的重要手段。鴞鸚鵡能夠發出多種多樣的叫聲。除了在求偶時發出刺耳的叫聲、嗥叫聲外,它們也發出嘶卡的聲音向同類說明自己的位置。
⑻ 世界上最肥胖的鸚鵡翅膀短小不會飛還有嗎
世界上最肥胖的鸚鵡翅膀短小不會飛,僅剩150多隻。
於是這過去的幾十年間,生物學家們對鴞鸚鵡進行了人工干預,島上飼養,現在鴞鸚鵡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50多隻。然而,生物學家表示,鴞鸚鵡這個物種最後是否能夠得到恢復還是個未知數。
要感謝志願者的保護了。
⑼ 鸚鵡的資料
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鸚鵡的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鸚鵡主要是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羽色鮮艷的食果鳥類。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身長可達100cm,分布在南美的玻利維亞和巴西。雖然在某些地區常見,但人們為盈利而大量誘捕,已使它們面臨嚴重威脅。最小的是生活在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一帶的藍冠短尾鸚鵡 ,身長僅有12cm,這些鸚鵡攜帶巢材的方式很特別,不是用那彎而有力的喙,而是將巢材塞進很短的尾羽中,同類的其他的情侶鸚鵡,也是用這種方式攜材築巢的。侏鸚鵡屬有6種,全長都在10厘米以內。6種僅見於新幾內亞和附近島嶼。這是鸚形目中最小的。
分布范圍
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地區都有分布。在南半球有些種類擴展到溫帶地區,也有一些種類分布到遙遠的海島上。鸚鵡在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種類最多,在非洲和亞洲種類要少得多,但在非洲卻有一些很有名的種類,如情侶鸚鵡。拉丁美洲的鸚鵡中最著名的是各種大型的金剛鸚鵡。大洋洲的鸚鵡比拉丁美洲更加多樣化,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最美麗和最獨特的鸚鵡。其中澳洲的虎皮鸚鵡和葵花鳳頭鸚鵡等是人們最熟悉的鸚鵡。紐西蘭的鴞鸚鵡是已經失去了飛翔能力大型鸚鵡,而紐西蘭的啄羊鸚鵡則進化出了一定的肉食傾向,啄羊鸚鵡也是分布最高的鸚鵡之一。大洋洲種類繁多的吸蜜鸚鵡則屬於最美麗的鳥類,比如斐濟的藍冠吸蜜鸚鵡。鸚鵡是人們喜歡飼養的寵物,其野生種群也因此而受到威脅,很多種類都成為了瀕危物種。鳥類學家已確定我們這個星球上我國原產的鸚鵡只有6種,全部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鳥兒的耐熱程度遠遠比人要高,它們雖然可以耐熱,但不能耐潮愛鳥的朋友們很多人在家中養著鸚鵡。這種鳥類並不像貓犬那樣怕熱,但是它們最怕的就是潮濕。像近段時間,陰雨連綿,這樣的天氣對於鸚鵡來說真是糟糕透頂。如果空氣悶熱,氧分子減少,鸚鵡的身體會感到極度地不適應,在這個時候,主人最好開啟空調,對室內空氣進行降溫除濕,同時不要把鸚鵡放在空氣不流通的陽台上。如果是冬天,盡可能讓鸚鵡呆在沒有空氣加濕器的屋子裡,以防受潮生病。暖氣到不會對鸚鵡造成任何威脅。在它看來,潮比熱更可怕。
編輯本段生活習慣
鸚鵡大多色彩絢麗,音域高亢,那獨具特色的鉤喙使人們很容易識別這些美麗的鳥兒。它們一般以配偶和家族形成小群,棲息在林中樹枝上,自築巢或以樹洞為巢,食漿果、堅果、種子、花蜜。也有特例:如深山鸚鵡,這種生活在稀木灌叢中的鳥兒體形大,羽毛豐厚,獨具一付又長又尖的嘴。除了具有其它鸚鵡的食性外還喜食昆蟲、螃蟹、腐肉。甚至跳到綿羊背上用堅硬的長喙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鮮血淋淋,所以當地的紐西蘭牧民也稱其為啄羊鸚鵡。
編輯本段生命周期
鸚鵡的平均壽命為50~60歲,大型鸚鵡可以活到100歲左右,世界上最長壽的鳥就是一隻鸚鵡,它是一隻亞馬遜鸚鵡,名叫詹米,生於英國利物浦1870年12月3日,死於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歲,是鳥類中的老壽星。
種群形態
鸚鵡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羽色艷麗。有華貴高雅的粉紅鳳頭鸚鵡和葵花鳳頭鸚鵡、雄武多姿的金剛鸚鵡、塗了胭脂似的玄風雞尾鸚鵡、五彩繽紛的亞馬遜鸚鵡、小巧玲瓏的虎皮鸚鵡、奼紫嫣紅的折衷鸚鵡、形狀如鴿的非洲灰鸚鵡。泰國2001年發行了一套鸚鵡郵票,其中緋胸鸚鵡、花頭鸚鵡、紅領綠鸚鵡在中國境內都有野生種群,尤以緋胸鸚鵡為最,是馳名中外的籠鳥,主要產於中國四川省,也稱四川鸚鵡。
種群現狀
隨著人類文明的足跡的延伸,工業化程度的發展,這些美麗的鳥也同樣面臨生存環境的惡化,種群銳減,一些種類已經或接近絕滅。紐西蘭的鴞鸚鵡,是唯一一種夜行性的在地面上爬行的鸚鵡科鳥類。它們原來分布於紐西蘭南部、司圖爾特和其它島嶼,由於棲息地的老鼠和鼬而瀕臨滅絕。以塔布堤島命名的塔布吸蜜鸚鵡 ,已在它的祖籍南太平洋的這個小島上絕跡,人們顧及它的名實相符,只有新從庫克群島引進,但仍岌岌可危。這兩種鸚鵡的天敵是鼠和貓,而它們在原籍生活了千百年,世代繁延,少有天敵。是人類活動的蹤跡打破了這里的和平與寧靜,船把開拓者、旅行者送到這些島嶼上的同時也將鼠和貓送上了島。這些殺手吞吃鳥蛋和幼雛,讓它們陷入滅頂之災。無奈,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將倖存者遷往沒有天敵的島嶼,不再公知於眾。我們今後也只能在圖片和郵票上看到這些美麗的鸚鵡了。
品種分類
全部:82屬,363種。
編輯本段鳳頭鸚鵡科
【鳳頭鸚鵡】(6 個屬、21種)
編輯本段鸚鵡科
【紐澳鸚鵡族】(13個屬、38種) 【玫瑰鸚鵡】(1屬、9種) 【錐尾鸚鵡】(7個屬、42種) 【吸蜜鸚鵡】(10個屬、54種) 【侏鸚鵡屬】(1 屬、6種) 【情侶鸚鵡屬】(1屬、9種) 【無花果鸚鵡】(2個屬、23種) 【金剛鸚鵡】(6個屬、17種) 【混種金剛鸚鵡】(人工培育新種、14種) 【亞馬遜鸚鵡】(1屬、34種) 【非洲鸚鵡】(4個屬、22種) 【環頸鸚鵡族】Psittacula (13種) 【虹彩吸蜜鸚鵡族】Trichoglossus(1屬、21種) 【凱克鸚鵡】Pionites(1屬、2種) 【斑翅鸚鵡屬】 Brotogeris (1屬 8種) 【Bolborhynchus鸚鵡屬】 (1屬8種) 【短尾鸚鵡屬】 Loriculus (1屬14種) 【派翁尼斯鸚鵡屬】 Pionus (1屬8種)
疾病防治
在飼養鸚鵡過程中,常見的疾病有呼吸器官病、消化器官病和寄生蟲病等。現介紹其防治方法如下: 1. 呼吸器官病:呼吸器官常見的是感冒,其症狀是流鼻涕。鳥兒感冒後,立即移到室內飼養,並給以保溫,很快就會自愈。若病情不能自愈,可將硼砂溶於溫水中,配成2一4%的硼酸溶液,用來沖洗鼻孔周圍,並喂給金絲雀草種子飼料,以增強抵抗力。也可在飲水中滴幾滴葡萄酒或喂給維生素制劑,幫助它恢復健康。 2. 消化器官病:由於吃了不清潔的青飼料或飲水不衛生,引起拉痢,病鳥一般排白色漿狀稀糞,下腹部羽毛沾污。鳥兒患此病後,主食飼料只喂稗子,並轉放暖和的地方飼養,要一鳥一籠隔離,防止傳染。在飲水中滴入紅酒數滴。重者可使用葯物,在飲水中加痢特靈0.01%(每片研碎後加水1000毫升)。連飲3天即愈。 3. 寄生蟲病:虎皮鸚鵡身上的羽虱很多,必須注意消滅。除虱的辦法可用獸用消滅清粉或用神奇葯筆塗抹。此外,虎皮鸚鵡還受吸血蟲的危害。巢箱往往是產生吸血蟲的大本營。每次孵窩完畢,要馬上用開水燙一遍巢箱,再在箱內塗上對鳥無害的殺蟲葯BGP水溶液,保持清潔乾燥,預防寄生蟲。 另外: 鸚鵡熱又稱飼鳥病,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於它來自家養的鸚鵡,故取名為「鸚鵡熱」。目前已發現海鷗、鴿子、金絲雀、相思鳥、紅雀、蒼鷺、雞、鴨等190餘種鳥類和家禽可傳播此病。當人們吸入含有病原體的空氣時即會感染此病,而養鳥老人在清掃鳥籠、鳥糞、投喂飼料或撫弄愛鳥時,如不當心就會成為被感染者。 鸚鵡熱的主要症狀是發燒、頭痛、全身無力、食慾不振、咳嗽、惡心嘔吐,像得了重感冒一樣。有的患者皮膚還會出現玫瑰疹、淋巴結炎等。 得了鸚鵡熱首選葯物為四環素,日服2g,連服半月左右,直至體溫下降到正常為止。土黴素治療鸚鵡熱肺炎,效果較好。日服600mg,每日2次,平均治療期限為2周。此外,在飼養和逗弄愛鳥過程中要注意衛生,打掃鳥籠,清除糞便時,應戴口罩,防止乾燥的鳥糞塵土吸入鼻腔。鳥籠應經常使用2%漂白粉噴灑,或用5%的甲酚皂液沖洗。發現病鳥要及時隔離、消毒或宰殺。 防病須知(如何讓你家的鸚鵡遠離疾病) 環境衛生狀況差是伴侶鸚鵡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鸚鵡的糞便、羽毛在溫暖潮濕的居家環境中是細菌滋生的溫床,為保證鸚鵡及家人的健康,對籠子、棲架和鸚鵡接觸的其他物品要經常清洗消毒。當鸚鵡在家人經常活動的區域(如地板、沙發和床上)遊玩時,要用報紙、塑料袋或布片等進行襯墊,防止被鸚鵡的遺留物污染。鑒於鸚鵡有用舌舔物的嗜好,籠具和棲架不能用消毒液處理,最好是用熱水沖洗後置於陽光下曝曬消毒。鸚鵡咬著玩的玩具可採用蒸煮的方法消毒,不耐高溫的物件可以用流動清水漂洗後在室外通風處晾乾。 食物中毒和消化系統疾病是伴侶鸚鵡的常見病,主要是由誤食了不潔食物引起。很多書上都介紹了鳥食物中毒之後如何搶救的方法,但是等事情發生後再去補救,對鸚鵡的身體和情緒都是極端不利的。積極的做法是避免鸚鵡在各種情況下發生誤食。 伴侶鸚鵡比其他任何家養動物都更能接受熟食,這是非常有利的。食物中的大部分有害微生物可以在蒸煮過程中被殺死,熟食也更有利於食物中的營養被消化吸收。伴侶鸚鵡的食物加工方法與我們習慣的烹調方法應有所不同,不能添加油脂和各種調料,煮熟的食物要放涼至室溫後才能喂鳥。有的鸚鵡在進食了熟食後會出現腹瀉症狀,可以在幾個方面尋找原因:食物未煮透,尤其是魚、肉、蛋等葷腥原料;有些食物被放入冰箱保存,取出後未解凍就喂給鸚鵡;有的食物不宜熟食而被煮熟喂給;原料不潔。 瓜果蔬菜最好是生喂,但在喂給前先要洗凈、消毒。食物的消毒不能採用通常的家用洗滌劑和消毒液,您可以在清潔的盆中放入冷水,加入幾匙精鹽和少許檸檬汁釀成浸泡液,水果和蔬菜在其中浸泡5-10分鍾、葉菜浸泡3分鍾左右後取出,再以流動的自來水沖漂干凈。 室內的溫度不適可以使鸚鵡的體質下降、免疫力變差,嚴重的還會導致鸚鵡死亡。 大多數種類的鸚鵡都有一定的抗寒能力,有的鸚鵡主人不了解這一點,於寒冬季節額外在鳥籠附近加溫,結果是當鸚鵡往來於籠子和活動場所時,太大的溫差變化使鳥感冒。只要保證鸚鵡不挨餓,不被寒風直吹,冬季保持5℃以上的室溫,就能讓鸚鵡舒適地越冬。 鸚鵡其實是很怕熱的,炎熱對鸚鵡的傷害遠甚於寒冷。環境溫度超過35℃時,大多數鸚鵡就會煩躁不安;超過37℃時,個別體質差的鸚鵡就可能因為中樞神經麻痹而死亡。預防鸚鵡中暑的做法很簡單:夏季注意室內通風,別把鳥籠和棲架放在光照強烈的地方,飼料中多給新鮮蔬果,有條件的可用空調或冰塊給室內降溫,當鸚鵡出現熱現象時可以朝它噴水霧
編輯本段鸚鵡養殖
1、鸚鵡規模養殖少: 中國鸚鵡規模養殖不大,目前最大的鸚鵡養殖在山東夏津縣的東方觀賞鳥養殖場,但是由於種鳥與市場需求差距比較大。其他規模較小的鸚鵡養殖地區主要分布在主河北、江蘇、河南等地區。 2、鸚鵡養殖技術培訓體系尚需完善: 目前,鸚鵡養殖技術主要是有山東夏津的南城鸚鵡養殖場提供,其他地區還沒有專業的鸚鵡養殖技術培訓機構。 3、行業引導機制不健全: 鸚鵡養殖業的發展離不開行業協會的市場引導和交流,這也是國內目前鸚鵡養殖業的瓶頸之一。 4、鸚鵡養殖業前景廣闊: 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觀賞鳥的需求意識逐步提高,鸚鵡養殖業將逐步成為一個新興的行業。
鸚鵡文化
泰國2001年發行鸚鵡郵票小全張
人們喜愛這些美麗的飛禽,為它們發行郵票,建立網站,組織保育協會,設定保護區。甚至把它們作為智慧的象徵。在位於加勒比海的多明尼加它被奉為國鳥,這個國家的國徽上是一隻名叫"西色羅"的金剛鸚鵡,它是這個中美洲島國獨立自強的象徵。 鸚鵡聰明伶俐,善於學習,經訓練後可表演許多新奇有趣的節目,是各種馬戲團、公園和動物園中不可多得的鳥類"表演藝術家",深受大眾喜愛。它們可以學會各種技藝如:銜小旗、接食、騎自行車、拉車、翻跟斗等等。 鸚鵡與人類的文明發展息息相關,它們也是人們最好的夥伴和朋友。在長期的馴養過程中,鸚鵡帶給人們不少的歡樂,甚至幫助人們治癒疾病。 人們對鸚鵡最為鍾愛的技能當屬效仿人言。事實上,它們的"口技"在鳥類中的確是十分超群的。這是一種條件反射、機械模仿而已。這種仿效行為在科學上也叫效鳴。由於鳥類沒有發達的大腦皮層,因而它們沒有思想和意識,不可能懂得人類語言的含義。 在英國曾經舉行過一次別開生面的鸚鵡學話比賽,其中有一隻不起眼的非 非洲灰鸚鵡
洲灰鸚鵡得了冠軍,當時揭開裝有這只鸚鵡的鳥籠罩時,灰鸚鵡瞧了瞧四周道:"哇噻!這兒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鸚鵡!",全場哄動。幾天後,興奮的主人請了許多貴賓到家中慶賀,籠罩一打開:"哇噻!這兒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鸚鵡!"全場嘩然。一心想自己聰明的鸚鵡會說:"哇噻!這兒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的貴客!"而博得大家喝彩的主人十分狼狽。由此可見,鸚鵡學話不過是一種條件反射,並且詞彙量也有限。"鸚鵡學舌"在人們的生活中引起的小故事,為人們茶餘飯後增添了許多談資和笑料。 我們喜歡這些美麗的鸚鵡,可以到鳥市和動物園去觀看已被馴化和人工繁衍的鳥兒。大家都有責任保護它們,不要去購買鳥類販子盜賣的野生鸚鵡。曾有報紙記載,從野生鳥類捕獲,長途返運,進入市場,到被人工馴養,其成活率是17∶1。如果有一天這些美麗的鳥兒都淪為鴞鸚鵡和塔布吸蜜鸚鵡的結局,或者乾脆從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消失,這是人類真正的悲哀。